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歷史風雲版(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12) ---- 【轉貼】隋煬帝修建的糧倉有多牛?曾儲存中國一半糧,穀粒歷經千年還能發芽 !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12&id=59490) |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19/1/7 上午 09:00:05 -- 【轉貼】隋煬帝修建的糧倉有多牛?曾儲存中國一半糧,穀粒歷經千年還能發芽 ! 「民以食為天」,這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一句話。糧食安全是一個國家最重要的關注點之一,在古代也是如此。《禮記·王制》篇記載: 「國無九年之蓄曰不足, 無六年之蓄曰急, 無三年之蓄曰國非其國也。 」 又見多有記載某某城池儲有數年之糧,如西漢初年的鼂錯在《論貴粟疏》中說: 「堯禹有九年之水,湯有七年之旱,而國亡捐瘠者,以畜積多,而備先具也。」還有東漢末年董卓在長安修建了郿塢,存放備用三十年的糧食,自云「事成,雄據天下 ; 不成,守此足以畢老。」 不少人或者會有疑問, 現代糧食儲存技術亦未必能儲存食物如此長時間, 古代的糧食保存技術是否真能將糧食保存這麼久? 到底古代糧食是怎樣儲存的? 說起古代的糧倉修建,總繞不開一個人,這個人就是被抹黑嚴重的隋煬帝楊廣。說起隋煬帝的功績,可以用四點來說明:興建兩都;廣設倉庫;開通大運河;修築馳道。今天筆者就給大家重點介紹隋煬帝修建糧倉的故事。在隋煬帝修建的所有糧倉中,以洛陽的含嘉倉最有代表性。 含嘉倉修建於隋大業元年(605年),主要目的是儲藏京都東邊州縣的糧食,在隋朝末年正式投入使用,到了唐朝最終成為了「天下第一糧倉」。含嘉倉歷經隋、唐、北宋三個時期,歷時超過500年,後來被棄用。含嘉倉又叫含嘉倉城,東西寬600米,南北長710米,總面積達到了43萬平方米。 上世紀六十年代末期,由於焦枝鐵路的修建,到修建洛陽段時,讓含嘉倉一千多年後重見天日。資料顯示,剛開始考古人員以為是西周時期的墓地,隨著發掘的深入,直到出土的一塊「含嘉倉」的銘文磚時,最終確定這裡是隋朝的糧倉——含嘉倉。經過一段時間的考古發掘後,含嘉倉遺址共發現現倉窖287座,它們東西成排,南北成行,排列有序,一看就是經過了精心的設計。 如此大規模的糧倉,在當年一定存儲了數以萬石的糧食。史書記載,天寶八年,唐朝全國主要糧倉的糧食總儲量12656620石,其中含嘉倉就儲糧5833400石,占了近一半,因此含嘉倉有「天下第一糧倉」的稱號。更讓考古人員震驚的還在後面,含嘉倉的修建十分科學,主要分為三個步驟:
參考資料:《隋書·煬帝紀》、《含嘉倉:深埋地下的隋唐傳奇》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22/12/13 上午 08:02:58編輯過]
|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19/1/7 上午 09:03:45 -- 含嘉倉城遺址,即隋朝時興建的含嘉倉,由於規模巨大,四周建有圍牆,形成較為獨立的城池形態[1],位於今中華人民共和國河南省洛陽市老城區。 含嘉倉始建於隋大業元年(605年),在唐代繼續擴建,東西長612米,南北寬710米,總面積43萬平方米,位置在洛陽舊隋唐古城的東北方[1]。含嘉倉是洛陽的糧倉,儲糧來源地主要是今河北、山東、河南、江蘇、安徽等地,負責關東和關中之間漕米轉運站,成為當時大型官倉之一。[2][3]天寶八年(749年),全國各主要糧倉藏糧一千二百六十五萬六千六百二十石,其中含嘉倉有五百八十三萬三千四百石[4],重要性已取代洛口倉。唐德宗貞元十四年(798年)河南大飢,「出東都含嘉倉粟七萬石,開場糶以惠河南饑民」。 唐朝之後,含嘉倉隨時間而湮沒。因興建焦枝鐵路,遺址被首次發現。考古發掘於1969年,正式的發掘則是在1971年,共發掘160號窯倉在內的五座窯倉[5],這是新中國發現的第一座大型地下糧倉。由於年代久遠,該遺址目前僅存160號倉窖,其他倉窖均被城市建成區嚴重占擠。1970年洛陽博物館在對含嘉倉遺址進行了鑽探和重點發掘時找到,探出糧倉287座,窯40餘座,1972年經發掘清理160號窖,發現保存著完整的糧食,穀物顆粒清晰可辨,19、50、182號三座倉窖中出土有銘文磚、器皿、已炭化的糧食等物。已發掘的6個糧窖內出土銘文磚大量記載倉儲情況,印有年號「天授元年(690)」、「長壽元年(692)」、「通天二年(697)」。 2008年,洛陽市通過《洛陽市隋唐洛陽城遺址保護條例》,將含嘉倉城(含城門)遺址作為隋唐洛陽城重要遺址予以保護。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19/9/10 下午 01:08:20編輯過]
|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19/1/7 上午 09:05:19 -- 安士全書 : 人福有古重今輕之驗 周時田百畝,止當今時二十二畝。此二十二畝之所入,上農夫可食九人。夫古人每食,必至斗米,一人終歲之糧,約今時七十余石,九人當有六百幾十石,是每畝可收米三十石也。余幼時所見聞,吾鄉尚見每畝收脫粟三、四石者,自康熙癸亥年後,凡從前收三石外者,皆不及三石之數矣。非五穀歉收之驗何?(隆萬間,有人修崑山薦嚴禪寺,出其瓦間所塞稻束,猶唐朝故物,其穗長至尺余,計其所收,每畝必有十余石,今之稻穗,不滿四寸矣)。
古者國無十年之蓄,曰「不足」;無六年之蓄,曰「急」。漢唐盛時,尚可比昔年之「不足」,今則求為「急」,而不可得矣。非衣食艱難之驗何? |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20/4/25 上午 09:33:09 -- 【轉貼】 記得以前讀三民主義 孫文在民生主義中說到他的一則親身見聞: 孫文曾到雲南造訪 當地一位土司擁有良田千畝租人耕作 穀租多的吃不完 即是現在、廿一世紀、人類準備上火星了..還是有如此問題.. 印度在2009有2.3億飢餓人口..目前應該是改善不少(沒找到2012詳細數據) 另外大家可能不曉得..1930s的經濟大蕭條其實也一併發生米國、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亞遭遇人類史上最嚴重的〝糧食過剩〞危機..造成農業總崩..以米國為例 原因粉簡單.. 上述這種規模的糧食的不平衡危機已非食品加工可以解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