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歷史風雲版(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12)
----  【轉貼】大唐和親血淚史 :皇女身份妓女命,五次和親也換不來和平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12&id=59903)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19/1/29 上午 01:57:51
--  【轉貼】大唐和親血淚史 :皇女身份妓女命,五次和親也換不來和平
說起和親公主,一般人第一個想到的都會是太宗時期的文成公主,至多還有中宗時期的金城公主。至今這兩位公主還經常以「民族團結先進工作者」的身份不時出現在各類銀幕或者舞台上。

其實在唐代從事和親工作的這類公主前後共有15名之多,而且其中差不多都不是正牌公主,或者說根本不是皇帝家的親生閨女,而是從各個親戚那裡臨時找來的遠房女孩子,安一個公主的名分就給嫁了過去,甚至還有像將領僕固懷恩的女兒都被當作公主前去完成和親任務。


 
說起來也不奇怪,哪個親生父母捨得自己家的孩子一帆風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園齊來拋閃,武則天的時候吐蕃贊普過來提親,指名道姓要太平公主,嚇得女皇帝趕緊把小太平給藏起來,跟人家說太平已經出家當道姑去了,您來晚了。

但是自從安史之亂後,隨著回紇出兵協助唐皇室收復兩京、功勞卓著,之後還出兵協助唐朝對付吐蕃,再和親就不好意思拿別人家的孩子去冒充公主了,所以在8、9世紀之間,與回紇(後改名回鶻)的和親中就連續出現了幾位正牌公主。


和親當然是件苦差事,除了吃不慣穿不慣住不慣之外,對於漢地公主來說,最不習慣的肯定還是草原上的「收繼婚制度」,也就是可汗老公死了以後,還得繼續嫁給新的可汗(當然這個可汗一般都是公主前夫跟別的女人生的孩子)。


 
草原上政權不穩定,可汗死得快換得頻繁,所以一個公主常常要嫁給好幾任可汗老公,這對於打小浸潤在儒家倫理之內的漢地公主,接受起來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比如,貞元四年(788年)唐德宗李适把自己的八女兒咸安公主嫁給了回紇武義成功可汗,一年以後成功可汗死了,咸安公主又下嫁成功可汗的兒子忠貞可汗,結果三個月以後忠貞可汗被人謀殺了,咸安公主又再下嫁忠貞可汗的兒子、15歲的奉誠可汗,到了貞元十一年(795年)奉誠可汗又死了,咸安公主只能又嫁給了新的懷信可汗。短短八年時間,老公換了四個。

如果說咸安公主遭遇夠倒霉的話,那麼她的侄孫女太和公主就更加悲情,太和公主是唐憲宗第五個女兒,大唐四個和親公主中的最後一位,堪稱是命運最坎坷的和親公主,短暫人生四十餘年,曾被逼嫁過五個丈夫,經歷的慘事說也說不完。

元配:陰差陽錯,姐上花轎妹出家。


 
長慶元年(821年),憲宗剛死,回紇保義可汗又來求娶公主了,公主們個個祈禱:千萬別選中自己!可是公主們再祈禱也沒用,誰去誰不去,得哥哥唐穆宗說了算。

本來唐穆宗選定太和的九妹永安公主出嫁回紇,沒想到彩禮尚未準備好,保義可汗就死了。於是,他兒子被冊封為崇德可汗,這傢伙對大唐公主依然念念不忘,再次派人求娶。穆宗認為永安本來是許配給保義的,再嫁崇德不合適,就讓第五妹太和嫁給崇德。為表示重視,特置太和公主府,官屬按親王例配置,並鑄邑司印一面,冊太和為仁孝端麗明智上壽可敦。太和公主上花轎出發的時候,穆宗到通化門以半副鑾駕送她,並準備了盛大的百官送行儀式,還令官員們作詩紀念。當時滿城的人都去看,永安公主也去了,看著倒霉的姐姐,她在一喜一憂中居然參悟了人生,出家做了道姑。


途中波折


吐蕃為阻撓兩國的和親,發兵侵擾青塞堡,被鹽州刺史李文悅發兵擊退。其後,為了安全的將太和公主迎回回鶻,回鶻派一萬騎兵出北庭,一萬騎兵出安西,以便抗拒吐蕃的侵擾。而唐朝方面,亦詔發兵三千赴蔚州,抗拒吐蕃。途中,回鶻又派760人領駝馬及車,至黃蘆泉迎候公主;豐州刺史李祐則在卿泉迎接太和公主以及護送她的三千兵士。

太和到回紇後,離牙帳還有百里,崇德就想先和太和由小道私見。唐送親使胡證不許,回鶻人說:「以前咸安公主就這麼做過。」胡證說:「天子命我送公主嫁可汗,現在我還未見到可汗,可汗不可以先見公主。」崇德這才罷休。到牙帳後,於是崇德東向坐在樓上,下面設毳幔讓太和住,請太和改穿胡衣,讓一個老使女把她扶出來,向崇德行拜禮,退到群臣班次中,穿上可敦的服裝,再次出來拜見,然後坐上曲輿,由回紇的九相台著,繞廷九圈,下輿上樓,與崇德東向並坐,群臣按次序拜見。然後太和自己建立牙帳,有兩個大臣輔助。送親使胡證等回去的時候,太和舉行盛大的宴會為他們餞行,席上號啕大哭,思念故鄉和親人。

丈夫短命,三次無奈改嫁。

崇德可汗又是個短命鬼,長慶四年(824年)就死了。第二年,即敬宗寶曆元年(825年)六月,昭禮可汗即位,太和改嫁昭禮,敬宗命田務豐帶國書和十二車禮物賜給昭禮可汗及太和。832年,昭禮可汗被部下所殺,彰信可汗即位,太和又嫁彰信,並於835年,送馬射女子七人、沙陀小兒二人給文宗,告知其事。839年宰相掘羅勿薦公引沙陀突厥(西突厥十姓部落以外的一部族)進攻彰信可汗,彰信可汗兵敗自殺身亡,宰相掘羅勿薦公成為可汗,太和再嫁掘羅勿薦公。這一段婚姻時間很短,僅維持了不到一年。


 
840年,回紇將軍名末錄賀引黠嘎斯(距離回紇西面約三千里的一個部族,原為回紇所轄)10萬兵馬進攻並殺死掘羅勿薦公,將牙帳(皇宮)燒了個精光,強盛一時的回紇汗國政權隨之滅亡。昭禮可汗的弟弟烏介率殘餘的13部落南遷至唐朝邊境錯子山(外蒙古南部),並於841年自立為烏介可汗。混戰中,太和公主被黠戛斯的軍隊俘虜。

人質生涯加委屈媳婦。

武宗會昌元年(841年)十一月,宰相李德裕說:「回鶻動亂,太和公主不知在什麼地方,如不派人去找她,那麼戎狄之人會認為把公主嫁給回紇,一定是本來就不喜歡她。這樣既對不起公主,又會傷害回紇人的感情。請派人去找她吧。」武宗答應了,但沒找到。

抓住太和的黠戛斯將領叫阿熱,自以為是李陵之後,與唐同宗,而太和公主是大唐貴女,所以派使者達干護送太和還朝,半路上被烏介可汗知道了,引兵殺了使者,把太和抓住,既當媳婦又做人質,南去沙漠,駐紮天德軍境上,然後,強迫太和派使者上表,說回紇可汗已立,請求冊命。烏介又讓他的宰相頡干伽斯等上表,請求借唐的振武城讓太和公主和烏介可汗居住。


 
會昌元年(841年)十二月十四日,武宗派王會等慰問回紇,救濟二萬斛米,又賜給烏介敕書,說:「想借振武城,前代還沒有先例。如想遷到別的條件較好的地方,並請求我國的聲援,也須暫在漠南駐軍。朕當然同意公主入京覲見,並親自詢問有關事宜。如需要援助,我們一定會盡力。」

烏介看到糧食,以為唐政府好欺負,又不斷向唐要東西。會昌二年(842年),武宗說:「你們有沒有搞錯!自己國破家亡了來投奔我們,我們待你們已經很好了,你們卻借婚姻關係要挾。要是識趣的話,可汗把兒子派來當人質,自己也要來京覲見,還要讓太和公主入京拜見太皇太后。你們老實哀求呢,我們就救濟你們一下下。你們要是不老實呢,哼,可別後悔!」回紇大概也怕了,於是讓太和進京,但半路上似乎遇到阻礙,沒有到達長安。後來回紇伸手要東西不算,還劫掠唐邊境,打算強行奪取城池。

武宗很生氣,派人賜太和冬衣,順便寫了封信給她,說:「先帝割愛把你嫁給回紇,是為了使國家安寧,認為回紇必能幫我們抵禦外侮,安定邊塞。現在回紇卻違背常理,常常南下騷擾我國邊境。姑母難道不害怕高祖、太宗之威靈,不思念太皇太后之慈愛嗎?你是回紇的國母,足以指揮他們。若回紇不遵你的命令,就是斷絕姻好關係。從此,別說你是我姑母!」這話有些過分,人家太和是人質,焉能怪她?


 
娘家人的不公正。

會昌三年(843年)正月,回紇進逼振武。這時唐帝國見回紇衰敗若此,便再也不將一度不可一世的回紇放在眼裡,果斷出兵派劉沔、石雄等予以痛擊。石雄到了振武,登城樓望觀察回紇人馬,見數十輛氈車,隨從都穿紅衣或綠衣,像是漢人。石雄派探子打聽,回報:「是公主的帳幕。」石雄派探子告訴太和:「公主到這裡就是到家了,要想辦法回來。現在將要出兵討伐烏介,請公主與侍從暗中相互保護,不要輕舉妄動。」唐軍很快打敗了回紇,一吐咽了將近百年的惡氣。

烏介可汗不曾料到和親了這麼多年的岳家,竟會從背後給自己來這麼一刀,倉惶中率三千人逃走,後為部下所殺,回紇亡國,眾部族離散。唐回兩國恩怨,終於了斷。石雄的軍隊搶回了太和,護送她回京。武宗得到這個消息,馬上命人去祭景陵(憲宗的墓)告知;太和經過太原時,武宗又派使者慰問,並把黠戛斯部進貢的白貂皮、玉指環賜給她。三月初一,去國23年的太和到達京師,武宗命令宰相率百官在章敬寺前迎接再拜,左右神策各出二百人,太常派出儀仗鹵簿,從長樂驛迎太和入長安,群臣列隊歡迎。


 
然而太和公主的心情卻是悲喜交加甚至有幾分淒涼的。她先進宮拜見了太皇太后郭氏,接著參拜了父親唐憲宗和哥哥唐穆宗的神位,然後來到永順門,換下盛裝、除去簪環、痛哭流涕,自言辜負了朝廷的重託,沒有盡到責任,沒有完成和親的任務,請朝廷降罪。武宗派人安慰她,並晉封她為定安大長公主。

那些有幸未被派遣遠嫁和親的異母姐妹們,過貫了舒心安逸的生活,非常鄙視太和公主沒有好好完成和親任務,覺得她不配享有朝廷如此隆重的禮儀,當武宗命令諸公主迎接太和公主時,唐宣宗女陽安長公主、唐憲宗女宣城、義寧、真源等七位公主居然拒不從命,不肯出迎,事後也故意不去看望她。武宗大怒,打算將這幾位公主的封邑全部沒收後轉賜於太和公主,結果有人勸了半天,改罰奪陽安長公主封絹300匹、宣城等公主封絹各100匹以以示懲戒,並將此事記載於史,詔示後世。

太和回宮那天,武宗命令大臣們寫詩紀念,於是《全唐詩》中留下了多首題為《太和公主還宮》的詩,其中李頻的最好:「天驕發使犯邊塵,漢將推功遂奪親。離亂應無初去貌,死生難有卻回身。禁花半老曾攀樹,宮女多非舊識人。重上鳳樓追故事,幾多愁思向青春」。中間幾句最出色,站在太和的角度訴說她的悲喜交集:幼時曾攀玩的宮庭花樹都變老了,(樹猶如此,人何以堪?)宮中認識她的宮女也沒幾個了,回想這一切,當真是恍如隔世。


 
歷經坎坷的太和公主終於回到了闊別23年的故國,本來可以安心過幾年平靜安逸的日子。然而,多年顛沛流離的生活、戰亂中飽受驚嚇、歸國後姐妹們的不公正態度,極大的損害了她的身心,在返回長安不久便因病去世了,時年在40歲上下。

歷史的不公平。

太和公主是唐代中晚期的和親公主,她是為了唐朝的平安而出嫁番邦,卻鮮少有人知道她的史事,也夠倒霉的。儘管西方敦煌學的研究者對她的評價頗高,但在我國,她的名氣卻遠不及初唐的高陽公主、文成公主或是盛唐的太平公主,足見歷史記錄者太過偏心。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23/5/1 上午 09:18:49編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