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歷史風雲版(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12)
----  【轉貼】清朝無昏君?在清朝,做一個昏君皇帝到底有多難?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12&id=59990)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19/2/2 上午 08:37:07
--  【轉貼】清朝無昏君?在清朝,做一個昏君皇帝到底有多難?

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建立後金政權,開始了女真族再一次登上歷史舞台的序幕(第一次為1125年完顏阿骨打建立金國。據考證金國和後金雖然民族名稱、活動區域等相近,但沒有前後的繼承關係);1636年,皇太極在瀋陽建立清朝政權,這是後金完成封建化的標誌;1644年,明朝在農民起義的衝擊下崩潰,清軍趁機進入山海關,開始了對全國近三百年的統治。

作為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大量吸取了前朝滅亡的教訓,開啟了別具一格的統治形式。

縱觀清朝十二位君主,基本沒有「昏君」,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樣的結果?

1、吸取前朝教訓


清朝的統治是建立在對明朝制度的繼承上的。明朝之前的王朝,新王朝建立後都會毀滅前朝宗廟社稷,甚至不顧「死者為大」的潛規則,挖前朝皇陵,達到壓制前朝餘孽,斷其龍脈,使其永不翻身的效果。而清朝卻反其道而行之,不但沒有毀滅紫禁城,還大大方方地住了進去。同時,對前明皇帝朱由檢,還大肆憑弔,積極打擊農民起義軍,一副我為兄弟報仇的姿態。這些做法得到了前明官僚地主階級的擁護,幫助清朝在關內站穩了腳跟。


針對前朝皇帝或大張旗鼓(朱元璋打擊蒙古、懲治貪腐;朱棣五征漠北),或偃旗息鼓(嘉靖皇帝24年不上朝;萬曆皇帝28年不上朝),或惹是生非(朱厚照貪玩成性;朱由校偏好木工)的特點,清朝皇帝進行了經驗的汲取,保證了自己不犯類似的錯誤。

吸取前朝皇帝不務正業,貪玩成性的不足,清朝皇帝特別注重學習。在皇子很小的時候,就給他們請朝中滿漢大臣作為老師,開始知識的積累。這種皇家書院的學習非常辛苦,每天凌晨四點就要挑燈學習,但這是他們成長的必經功課。


貪玩是孩子的天性,然而清朝皇子被剝奪了這一切,每當看到皇子們貪玩,老師就會以:「你想學朱厚照嗎」為告誡。這種意識下的教育使得皇子具有了與眾不同的能力。

所以,在皇子們登上皇位後,才能依靠自身豐富的知識積累和出眾能力,處理軍國大事。

2、深刻的危機意識

清朝作為一個外來統治者,一直擺正不好自己的心態。具體說來,就是始終感覺自己是高高在上的主人,拒絕漢化,無法融入漢族文化圈,可能是幾百年前完顏家族漢化後的極度墮落給了清朝統治者警示;另一方面,作為一個外來者,清朝前期的統治者有著極為深刻的「危機意識」,在北京安家後,清朝在關外的盛京(瀋陽)還有一個家,相必這也是吸取了完顏家族後期有家不能回的尷尬局面的教訓。這樣就能保證自己在漢族復國時能夠從容地退回關外繼續瀟洒,不過他們可能沒想過元順帝逃回草原後的悲慘生活。1673年,吳三桂在雲南起兵造反,天下大亂。驚慌的康熙皇帝一度想要放棄北京退回關外。可以想像,如果真這麼做了,歷史恐怕要改寫了。


可以說,清朝在內地的統治一直很不穩固,反清復明的呼聲此起彼伏,讓清朝皇帝吃不好,睡不香。但是我們也看到,這是由於漢族反抗勢力的不斷反抗,才促進了清朝皇帝更加勵精圖治,所謂壓力就是動力。清朝前期的皇帝們在這樣的條件下一步步坐穩了江山。後期的皇帝沒有了這樣的壓力,所以逐漸也鬆懈了,才導致吏治腐敗、國力衰退。

3、變本加厲的中央集權


在中原王朝看來,這些冬季冰天雪地的苦寒之地實在是不利於農耕文明的發展。因此一直以來,包括唐朝、明朝等強盛中原王朝都是對這些邊緣地區實施羈縻統治。也就是任命當地部落首領實施統治,定期向中央政府繳納皮毛、人參等土特產,皇帝大人則對他們的忠心表示滿意,賜予他們更多的財富,以及他們急需的技術。

清朝發源於東北,明朝時期,中央政府為了加強對東北的控制,以奴兒干都司為基礎,設置了大量衛所保證軍事控制。衛所管理少數民族部落,努爾哈赤就隸屬於建州衛。但是衛所制度後期也逐漸荒廢了,所以才給了後金崛起的機會。


由於清朝的少數民族身份,因此更容易和蒙古等少數民族打成一片。因此他們也能順理成章地將中原王朝忽視的邊地收為己有,並實施更為有效的統治。畢竟他們就來自邊地,所以更有經驗。這導致清朝實際控制的領土面積比前朝更大。因此維護好版圖也成為清朝統治者所要考慮的重要問題。

毫無疑問,收緊地方權力,加強中央集權是一個行之有效的統治形式。兩千年以來,各個王朝都在做著這同一件事,才使得中華帝國的版圖越來越大。

同樣的問題擺在清朝面前,所以清朝採取了同樣的方式。

還是吸取了前朝教訓。清朝皇帝要求自己事必躬親。康熙皇帝曾云:「今天下大小事務,皆朕一人親理,無可旁貸。若將要務分任於他人,則斷不可行。所以無論巨細,聯必躬自斷制。」乾隆皇帝也云:「本朝家法,自皇考以來,一切用人聽言大權,從無旁落,即左右親近大臣,亦未能有榮辱人、能生死人者。」


權力集中於皇帝一人,要求清朝的皇帝每天做大量的工作。軍機處雖然機構和明朝內閣相仿,但職權卻小的可憐,所以清朝皇帝沒有了發展自己興趣愛好的條件。乾隆皇帝雖然酷愛寫詩,但據後人考證,他的詩絕大部分都是一個叫沈德潛的文人代筆的。至於乾隆本人的文筆,可能是忙於公務,無暇提升自己的水平。

因此,客觀上,絕對的專制要求皇帝絕對地「敬業」,因此,我們看到清朝皇帝沒有「昏君」,皇帝一昏,國家將萬劫不復。


4、「變態」的繼承人制度

清朝無「昏君」,這說的是沒有昏聵之君,也就是沒有自制力不強的,正事不幹的,想必只要不傻,這些都可以辦到。但是要成為雄才大略的君主,卻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事。

清朝皇帝沒有昏君,但是也少有雄才大略之君,而更多的是庸君。平凡的人,在尊貴的皇位上,度過了自己平凡的一生,嘉慶皇帝就是例子。


清朝之所以沒有出現特別奇葩的皇帝,在於清朝皇帝改變了繼承人制度,扭轉了嫡長子繼承制。嫡長子繼承制肯定不是完美的,否則也不會出現晉惠帝這樣的傻瓜皇帝,唐太宗李世民更不要想著繼承大統了。由於空前強大的中央集權,選擇皇位繼承人的任務也交給了皇帝陛下,所以這一步杜絕了傻瓜皇帝出現的可能性;而清朝是一個注重德行的國家,所以看起來特別靈光的孩子被淘汰了,因為不夠穩重,而看著木訥,實際平庸的皇子留了下來;最後,父親都喜歡像自己的孩子,於是一代傳一代,也就一代不如一代。嘉慶皇帝後,清朝皇帝基本就很廢柴了。他們不昏庸,但是很平庸。在那個世界日新月異,列強爭相來叩關,需要奮起發展抵禦外侮的清朝晚期,中國終於還是被這樣平庸的皇帝們給帶到溝里去了。


清朝無昏君,但是多庸君,我想這就是清朝折騰來折騰去的結果,想來也是有得必有失吧。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19/2/3 上午 07:08:18編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