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歷史風雲版(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12) ---- 【轉貼】哥哥因爭奪皇位失敗,率眾離家出走,結果建國三百年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12&id=60274) |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19/2/19 上午 09:35:36 -- 【轉貼】哥哥因爭奪皇位失敗,率眾離家出走,結果建國三百年 我們知道,古代的皇位繼承制度,一般都是嫡長子繼承制,這個制度有些朝代即使沒有明確的規定也都是默認的。有時也是兄終弟及的,不過這種並不是主流。為了爭奪皇位,可以說皇子們都是想盡一切辦法來爭奪,一般來說爭奪失敗的人下場都比較慘。不過歷史上有一個爭奪皇位失敗的人,結果卻很好,建立了一個國祚三百年的國家。這個人就是慕容吐谷渾。
隋朝統一全國之後,因為國力有限也沒有招惹他,只是示好,唐朝初期的時候關係還行。不過後來唐朝強大的時候就開始攻打這個地方,後來吐谷渾雖然被征服了,卻被封為青海王。也就是說家族還是存在的。吐蕃強大後公元663年被吐蕃征服,但其世襲王室汗族也仍保留,成為吐蕃軍隊與唐朝作戰中的重要來源,一部分東遷到唐朝,原部一直到公元9世紀才在今青海省境內消失。 想想看人家的離家出走就是厲害!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19/2/19 下午 04:32:01編輯過]
|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19/2/19 上午 04:34:31 -- 【轉貼】《阿干之歌》與阿干鎮 我國古代北方一些民族的民歌,由於一些民族長期以來有語言而無文字,靠口頭流傳,與漢民族交流甚少,今天所能見到的經過漢譯保存下來的,一般認為只有三首,即匈奴的《胭脂歌》、敕勒族的《敕勒歌》和慕容鮮卑的《阿干之歌》。 這三首民歌中,人們最熟悉的,當首推《敕勒歌》「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其次,恐怕要算《胭脂歌》了。《胭脂歌》又名《匈奴歌》。「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知道《阿干之歌》的人,恐怕就更少了。因為這首歌的歌詞,長期以來「已逸,現在只有歌名」了。 《阿干之歌》在《十六國春秋》、《晉書》、《魏書》、《宋書》、《北史》都有歌名的記載,但是從沒見過歌詞內容。這首失傳一千六七百年後才發現的《阿干之歌》,據陳澄之《伊犁煙雲錄》說,在甘肅蘭州附近的阿干鎮一帶發現,作者自稱是前燕慕容鮮卑的後人。上面所述的《阿干之歌》,是否是前燕皇帝慕容廆的原作,學術界至今爭論不休。 阿干西,我心悲, 阿干欲歸馬不歸。 為我謂馬何太苦? 我阿干為阿干西。 阿干身苦寒, 辭我大棘住白蘭。 我見落日不見阿干, 嗟嗟!人生能有幾阿干。 慕容廆與兄長吐谷渾分手的事,大約發生在公元289年前。吐谷渾是遼東鮮卑慕容部首領慕容涉歸的庶出長子,西晉初年慕容涉歸死後,部落首領的權杖落在了嫡出的弟弟慕容廆手裡,庶長兄吐谷渾只分得七百家部眾。
慕容廆很快就後悔不迭。兄弟鬩牆,本來是家常便飯的一件小事,為什麼會嚴重到讓哥哥遠走他鄉?以後部族的人誰還能信任於我?誰還能像兄弟一樣同披戰袍,馳騁疆場?他馬上讓長史樓馮,率兩千兵騎追回吐谷渾。
慕容廆在兄長走後,朝思暮想,無限悲傷,自作了這首《阿干之歌》,常常擊節自唱,淚流滿面,表達出對遠走兄長的無限懷念之情。慕容廆晚年時從兒孫們爭鬥的身上,看到了當年自己的影子。他歲暮擊節吟唱阿干歌,既是對兄長的思念,也有對子孫的警誡。阿干是鮮卑語,是哥哥的意思。 西遷的吐谷渾,越過一片又一片其他部族控制的肥沃土地,於公元313年,到達今天的甘肅臨夏一帶,在地廣人罕的大西北落地生根了。317年,吐谷渾立國,拓疆萬里,統治了青海、甘南、川西北的羌、氐部落。吐谷渾的孫子即位後,為紀念祖父的功德,遂以吐谷渾為姓氏、國號和部族的名稱。 吐谷渾——這個草原王國,於300多年後,才在隋唐的先後重擊下,國勢逐漸衰微,636年,吐谷渾內亂,可汗慕容順被殺,唐太宗遣侯君集率軍平息內亂,立慕容諾曷缽為河源郡王,以宗室女弘化公主嫁慕容諾曷缽,這是唐朝建立後第一次和親,663年,吐蕃進攻吐谷渾,慕容諾曷缽帶弘化公主逃至涼州,不能復國,吐谷渾人把離青海最近的涼州南山陽暉谷,今武威南營水庫附近,選作自己的先塋,墓門向南,有南望青海之意,吐谷渾被後來崛起的吐蕃人所滅。吐谷渾人隨之分流,一部分歸隋唐後起的契丹、蒙古族,一部分融入漢族和其他民族,一部分納入吐蕃,而留在青海的吐谷渾人,有學者認為即是土族的先民。 陳氏認為這就是當年慕容廆所作的《阿干之歌》,可惜他沒有說明其來歷和出處,因此我們無法確定它就是慕容廆的原作。有的學者根據歌詞內容與歷史事實大體相符,而斷定這個歌辭應當是慕容廆的原作。雖然從歌詞內容來看,大多是符合當時歷史事實的,但仍然不能據此認為它就是慕容廆的原作。
不過這首歌發現於蘭州附近,也不會是空穴來風,據王先謙合校本《水經注》卷二《河水二》引清人全祖望語云:「阿步干,鮮卑語也。慕容廆思其兄吐谷渾,因作阿干之歌,蓋胡俗稱其兄曰阿步干。阿干者阿步干之省也。今蘭州阿干峪、阿干河、阿干城、阿干堡,金人置阿干縣,皆以《阿干之歌》得名。阿干水至今利民,曰溥惠渠。又有沃干嶺,亦阿干之轉音。」 可見《阿干之歌》曾在這一地區廣泛流傳。這個地區是在吐谷渾的活動範圍和影響之內,流傳《阿干之歌》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19/2/26 上午 02:09:41 -- 三次折箭教子是巧合還是後人杜撰?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12&ID=12741&page=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