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歷史風雲版(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12)
----  【圖文】三武一宗法難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12&id=60726)

--  作者:阿全
--  發表時間:2019/3/17 上午 06:48:28
--  【圖文】三武一宗法難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一)北魏太武帝滅佛

北魏太武帝最初崇信佛法,後在司徒崔浩和道士寇謙之的影響下轉奉道教,崔浩迎合北魏太武帝以軒轅黃帝後裔自居的心理,宣揚寇謙之的教義。在寇謙之的說服下,太武帝竟自稱太平真君,把年號也改為太平真君。太平真君五年(444年)開始獨尊道教。七年,崔浩上疏以佛寺內藏有兵器、婦女(實為某富戶寄宿的家眷)為由,下令誅殺長安僧尼,廢除佛教,焚毀經像。由於太子故意延遲宣布诏令,遠近僧尼得以逃匿,經像多被秘藏。寇謙之並不贊成崔浩慫恿太武帝滅佛,並警告崔浩必將因此受戮。後崔浩果於太平真君十一年因事觸怒太武帝,被處極刑,親友百余人被誅。後二年,武帝駕崩,其孫文成帝即位,重興佛教。

(二)北周武帝滅佛

北周武帝即位之初也信奉佛教,因僧尼日增,影響國庫收入,對佛教漸生反感。受還俗沙門衛元嵩、道士張賓的影響,擬議排佛,於建德六年(577年)召集僧人赴殿,稱:“父母恩重,沙門不敬,悖逆之甚,國法不容,應退還家。”隨即下令廢除佛教,寺院財產充公,尤其是三百萬僧眾勒令還俗後,多數充軍,可看出武帝禁佛的真正用意。後來,武帝攻打北齊,在北齊境內也推行滅佛,一時北方寺像毀廢殆盡,僧徒流離顛沛,“北地佛教,一時絕其聲跡”。但這次毀佛並未奏效。次年,武帝全身糜爛而死,宣帝即位,復興佛教。

(三)唐武宗滅佛──會昌法難

因前朝大力提倡佛教,佛教進入全盛時期,寺院四萬余所,僧尼三十余萬,田產數千萬畝;在朝廷參政的僧人有三十多人,且地位很高,這引起唐武宗的注意;又因歷經內戰,徭役日重,人民多逃避於寺院,寺院經濟擴張,與政府經濟矛盾日益尖銳。唐武宗本好道教,在信奉道教的宰臣李德裕和道士趙歸真的鼓動下滅佛興道。會昌二年(842年),勒令銷毀道場經像。會昌五年,下令拆毀佛寺,沒收寺產,僧尼還俗。次年,趙歸真被誅,德裕竄死,武宗服道士金丹,“疽ju1發背死”。宣宗即位,恢復佛教。這次滅佛事件是打擊最沉重的一次,經過這次打擊,寺院經濟受到摧毀,許多佛典消散,佛教元氣大傷,盛極一時的天台宗、華嚴宗由此衰微。

(四)後周世宗沙汰佛教

五代時期,周世宗考慮到佛教影響國家賦稅、兵役,於顯德二年(955年)诏令沙汰佛教。規定未經朝廷批准的寺院一律廢除,嚴禁私度,出家須經嚴格考試,銅像沒收鑄錢。這次法難不是從根本上毀滅佛教,而是帶有整頓性質的。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19/3/17 上午 08:29:21
--  

會性法師曰:

中國歷史,凡改朝換代就打戰,甚至一打幾十年、上百年,許多文物破壞殆盡,尤其三武一宗法難,雖說三武,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破壞佛教,只限北方,南方南朝宋齊梁陳,佛法依舊興盛,能講經說法的義解法師很多,連梁武帝都講經了,大家可想而知;北方佛教雖遭破壞,不會影響整個佛教。唐武宗不同,唐朝統一中國後,近滅亡時,武宗焚經毀寺,破壞佛教最爲嚴重,許多經論也因此無法流傳。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19/3/17 上午 08:30:37
--  
唐末,吳越錢忠懿王,治國之暇,究心內典。

「唐末」唐朝之末。唐朝李淵天下,共二九〇年,實際是二八九年。唐末,接著是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代。五代從西紀九〇七至九五九,共五十三年,時間很短,像後梁是九〇七至九二二;後唐九二三至九三五;後晉九三六至九四六;後漢最短,九四七至九五〇,只四年而已;後周九五一至九五九,前後九年。西紀九六〇,趙宋開始,即宋太祖趙匡胤建隆元年。

五代時期,南方(今之浙江一帶),有吳越國,唐末昭宗時,錢鏐在此爲官;唐滅後,他就佔據浙東、浙西,成一小國,也傳了五代,到錢俶,即宋太祖時,至宋太宗便併入趙宋,中國又恢復統一。

「吳越錢忠懿王」,就是錢俶,在位三十一年,雖然北方處於五代十國,一直很亂,但吳越國偏安了五、六十年,直到五代結束。錢忠懿王「治國之暇」,治理國政之餘,「究心內典」內典指佛法,喜歡看經研究佛法,閱讀古著。

因閱永嘉集,有「同除四住,此處爲齊,若伏無明,三藏則劣」之句。不曉。問於雲居韶國師。

有一天,看永嘉集,「永嘉」是地名,今浙江溫州,晉朝稱永嘉。永嘉玄覺大師,與天台八祖玄朗是師兄弟;初學天台,後參禪開悟,到南方請六祖惠能大師印證,祖留住一宿,人稱「一宿覺」。又回永嘉,寫了一部永嘉集,又名禪宗永嘉集或永嘉禪宗集。雖名禪宗集,實際是根據天台止觀所寫,分十章。目前永嘉集有兩種,一種是原本,大正藏及其他藏經屬原本。一般流通的「永嘉襌宗集註」,明末天台幽溪大師,覺得古本編排次序有些錯亂,因此重編加註。在古本第七章,新版第六三乘漸次章,有「同除四住,此處爲齊,若伏無明,三藏則劣」四句。這四句什麼道理?「不曉」就是不懂,客家話至今仍保存「不曉」之音,可見,唐宋時的語言是客家話。既然不懂,就要請教師父(各位如果要懂,待正文第三十三頁,講圓教就會說到,大家不必急,不過,何年何月才眞懂就不得而知了!)「問於雲居韶國師」於是請教雲居德韶禪師。「雲居」不是指江南雲居山,中國雲居山有三處,這裡是指天台山的雲居道場,乃修行精舍之名,當時德韶國師駐錫於此,是錢忠懿王的師父,故謂雲居韶國師。

德韶禪師是法眼宗開祖─法眼文益的得法弟子,爲法眼宗第二代祖師。但師未開悟前,學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參訪五十四位當代有名的大善知識,最後親近文益禪師,才大開大悟。

乃云:天台國清寺有寂法師,善弘教法,必解此語。

「乃云」德韶國師聽了說:天台山國清寺,有位義寂法師,很懂教理,必定了解這四句的意思。把責任推給義寂法師了。韶國師是否不懂呢?第一、也許不懂,因雖參禪開悟,沒看過這本書,道理雖懂,也不敢說懂。第二、縱然明白,自屬宗門,是參禪的,不願冒充教下法師,還是請問教理專家比較適合。吳越王求法精神滿可貴,很難得!有些人有疑問,問第一位不懂,懶得再問第二位,可見吳越王確有求法之心。

王召法師至,詰焉。法師曰:此天台智者大師,妙玄中文。時遭安史兵殘,近則會昌焚毀,中國教藏殘闕殆盡。今惟海東高麗,闡教方盛,全書在彼。王聞之慨然。

錢忠懿王請義寂法師進宮,「詰」請問。請教這四句的道理。義寂法師回答:「此天台智者大師,妙玄中文」妙玄,即法華玄義,詳云「妙法蓮華經玄義」。這四句出自天台宗智者大師,妙法蓮華經玄義的第五卷。但法華玄義在中國已經失傳,爲什麼呢?下說原因:

「時遭安史兵殘,近則會昌焚毀,中國教藏,殘闕殆盡」。可憐啊!中國人每一朝代,幾乎都有這類嚴重問題,尤其三武法難,更是可怕,因時局混亂,王不信佛,許多教典焚毀失傳。這裡有個疑問,法華玄義既然失傳,義寂法師怎知出自法華玄義?寂法師雖未見閱玄義,但看過天台教部其他著作的引證。如道宣律師的南山三大部,明朝已全部失傳,可是,明朝高僧大德的著作,也引證道宣律師三大部的文字,從何引證呢?抄自古書。我發現好幾個地方是這種情況,像「緇門警訓」一書,裡面就有好幾段節錄南山三大部的原文,當時既無此書,何以引證?就是抄錄其他教典的原文。寂法師可能也是看到其他台宗著作中有此四句,說明出在法華玄義,所以知道。法華玄義爲何失傳?下文舉出兩個原因:

第一「時遭安史兵殘」,安,安祿山。史,史思明。唐朝中葉,唐玄宗爲了楊貴妃,天下大亂,致安祿山造反。安祿山是漢族與北方外族的混血兒,官高勢強,統領北方軍隊,逼得唐玄宗失守帝都,逃難到四川,恐失天下,要兒子登位,即唐肅宗。安祿山死後,兒子安慶緒續反,前後近十多年,天下大亂,直到滅掉安慶緒,才告一段落。不久,安祿山同類人,史思明又叛變,情況也很嚴重。安史之亂約在西紀七五五至七六三,距今一千二百多年,焚寺毀經,故稱「安史兵殘」,兵,戰爭,發生於唐玄宗、肅宗時。

「近則會昌焚毀」是第二。近,比較接近宋朝初年,有會昌法難。「會昌」唐武宗年號,中國佛教歷史上三武滅佛之一。三武:一、南北朝的北朝,北魏武帝滅佛。二、北周武帝。三、唐武宗。唐武宗崇信道教,會昌五年(西紀八四五),下詔滅除佛教,毀壞寺廟、佛像、經書,令僧尼還俗。三武滅佛,最嚴重是唐武宗,因南北朝時,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只在北方,南方佛教不受影響;唐武宗時,天下統一,整個佛教幾遭毀滅,所以受創最深。這裡有個很奇怪的巧合,滅佛的都是武,重興的都是宣,宣帝、宣宗。唐武宗會昌五年下詔滅佛,會昌六年就死了,只做了六年皇帝(西元八四一至八四六),站在佛教立場,或許會說遭報了。太子唐宣宗登位,父親滅佛,兒子卻信佛,不認同父親作爲,因此,做太子時就暗中保護佛教,登位即下詔恢復佛教,弘揚佛法。

很多台宗典籍,智者大師許多著作,在唐武宗時都被燒光了。那時候的書全賴手寫,分量不多,大叢林方保存一部分,被燒掉就沒了。由此,「中國教藏,殘闕殆盡」,中國佛教的教典經藏,殘缺不全,有些只剩一、二本。各位看看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冊,還保留古代殘存的經書,或一卷、二卷、三卷、五卷、十卷,有的只剩半卷,都是戰亂或三武滅佛,沒完全被焚毀的,一直流傳至今,相當珍貴,沒在教理下工夫,不知其重要;愈古老的著作,愈値得研究,這是我的經驗。

我講「地持菩薩戒本經」時,找參考資料,無意中發現地持經的註解,地持經疏殘餘剩本,正巧是「菩薩戒本經」的解釋,是隋朝慧遠大師的著作,因此,前年在台中講的地持菩薩戒本,參考資料較以前講的充實多了,許多沒發現的道理,都在這殘本中找到。可見,日本人很有保存古著的觀念,不會因不全而捨棄,依舊編入,加註說明少了第幾卷,後人懂得參考,便受益無窮。

台宗教典,就毀在安史之亂和會昌滅佛,天台三大部—法華玄義、法華文句、摩訶止觀都沒了,只剩下一些零零碎碎的典籍。義寂法師趁此機會向吳越王說:「今惟海東高麗,闡教方盛,全書在彼」,義寂法師不知怎麼曉得高麗國的天台宗很興盛,告訴吳越王:海的東邊有高麗國(韓國),正闡揚天台教部,教風盛行,天台三大部統統在高麗國。「王聞之慨然」,吳越王聽了很感慨,既然高麗國有,得快想辦法請回。

即爲遣國書,贄幣使高麗,求取一家章疏。高麗國君,乃勅僧曰諦觀者報聘。以天台教部,還歸於越。

王馬上派遣使者拿著國書,「贄」贄儀,帶著禮物,還有金「幣」之類,出使高麗,呈遞國書,「求取」天台宗「一家章疏」,希望請回天台宗所有著作。「高麗國君」也信佛,收下禮物,趕快把現有的每一種請出一部,「乃勅僧曰諦觀者報聘」,還指命諦觀法師隨書到中國,報答吳越王要求,受其聘請,「以天台教部,還歸於越」,把台宗典籍,護送歸還中國。

觀既至,就稟學寂公,於螺谿終焉。大教至是重昌矣。

諦觀法師到中國,將天台教部交給吳越王,王轉呈給寂法師,「就稟學寂公」,諦觀法師在本國雖學天台,但不夠圓滿,於是親近義寂法師,繼續修學。「寂公」是對義寂法師的尊稱,中國人好簡,對長輩都是稱下面一個字,義是字派,不敢稱,故稱寂公。義寂法師居於螺谿道場。據傳載:諦觀法師在此住了十年,止觀修得很好,是坐修止觀入滅的,史載「坐亡」。時間可能在宋太祖開寶年間,宋太祖開寶元年是西紀九六八年,從九六八至九七五,諦觀法師在這段期間入滅,眞正日期無法確知。就在十年中,不知何時寫四教儀?四教儀寫完,放在竹製書篋裡,往生已,大眾整理遺物,並未注意;夜晚見書篋放光,覺得奇怪,打開一看,沒別的,就是一部天台四教儀手稿,於是,請出流通。「大教至是重昌矣」,台宗教典又昌盛起來了。宋朝之後,研習天台者又有所本了。宋初,知禮法師,即四明尊者法智大師,重興台宗,有很多註作,人稱中興天台的祖師,很了不起!但若非吳越王請示永嘉集四句,倘無諦觀法師送回,天台宗就不可能在中國繼續發展,所以,這幾位功德不可思議。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19/3/17 上午 08:31:57
--  

唯識宗在中國的弘揚,只有唐玄奘、窺基等數十年時間,後來唐中葉,因為遇到安史之亂及唐武宗滅佛後,典籍遺失,所以就斷絕了。
 
宋元有一些人研究唯識,但不成一家之言,因為缺乏玄奘、窺基的書無從深入研究,明清亦如此。因為沒有唯識的書,所以只好用宗鏡錄去研究唯識,所以搞出來的相宗八要,有許多錯誤。

中國開始又研究唯識,就是楊仁山居士,從日本請回來各種唐朝的唯識典籍,例如「成唯識論」等多種,所以中國才又開始研究唯識。

(歐陽漸居士﹕「明末諸老,仗宗鏡研唯識,以故相宗八要,諸多錯謬。居士(指楊仁山)得唯識述記而刊之,然後圭臬不遺,與基之論討有路」。(仁山居士傳)))

第一代是楊仁山、章太炎,第二代就是太虛大師、呂澂、三時學會的韓清淨、宜黃大師歐陽漸,王恩洋、梅光羲、朱芾煌、周叔迦、唐大圓、熊十力等等。

唐朝中葉開始,至宋元明以降,千年來中國確實沒有正統的、唐朝所傳之唯識宗、唯識學的研究(書都被毀了,沒有書怎麼研究?)直到清末民初才從日本迎回唯識典籍,唯識宗才得以在中國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