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轉貼】唐朝安西四鎮只有兩萬駐軍,如何控制遼闊的西域?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唐朝是以三州、安西四鎮為兩大軍事區域來統治遼闊的西域之地,之後陸續出現的金山都護府、北庭都護府也是唐朝調整統治西域格局的一部分,所以說安西四鎮並非是孤軍奮戰,並非只有紙面上的兩萬多駐軍。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三州是唐庭開拓西域時設立的正州,與內地制度差不多,又有些不同,屬於「軍政體制」。更具防禦力。
唐庭通過寡兵與徒罪方式來加強伊、西、庭三州的防禦。具體是徙遷有死罪和流徒之人及其招募戍守士兵。
三州的防禦力量有餘,還有一定的機動的兵力,除府兵衛土以外,還有白丁可以被大量徵發。而這些兵力長期被安西四鎮所調遣,尤其是安西四鎮與吐番進行爭奪戰之時,三州中的西州就為其提供了巨大的人力支持。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安西四鎮是一種特殊的「胡漢結合軍政體制」。主要是以原來西域地方的首領或國王為都督或刺史的羈糜府州結合鎮守軍的體制,也就是說充分拉攏了當地土著,使之成為唐庭體制之內,屬於利益共同體,在同一個戰車上。
胡漢體制的最大問題在於民族矛盾,而唐庭不止是給予當地土著高官厚祿,還很好了處理了當地關係,如唐太宗年間的郭孝恪就任安西都護後,對於當地居民、鎮兵、流人等各方複雜勢力進行了「推誠撫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深化統治了當地。
唐庭統治西域的難題不在於西域之遼闊,亦不在於西域小國林立般的勢力,而是初期的東、西突厥,之後新興的吐番,尤其是與吐番拉開了多年的拉鋸戰。還有先後崛起的突騎施、回鵲等勢力。
安西四鎮加上三州軍力還有後來的金山都護府及其北庭都護府,最起碼也有五六萬的軍力,而且戰爭潛力巨大,當地人民還有土著都擁有很強的戰鬥力,光是補充兵源來說就很恐怖了。
即使如此,安西四鎮對於強國吐番也是勉強對抗,首先就地緣來看,唐庭離西域太遠了,在古代落後的交通條件之下,這種距離是要命的,光是後勤就是天大的難題,這也是唐庭沒有在西域大規模駐兵的原因。而吐番距離西域近多了,而且只要占領或侵襲河西走廊,就可以切斷唐庭與西域之聯繫。
為了面對吐番壓力,唐庭有時候不得不用圍魏救趙之計。如咸享元年唐朝以薛仁貴為邏娑道行軍大總管,領兵五萬出擊吐番邏娑,是年七月,邏娑道行軍到達大非川,薛仁貴與吐蕃國相論欽陵所率四十餘萬(應該是調動了吐蕃在西域的全部部隊)吐蕃兵決戰,結果唐軍大敗。大非川戰敗雖然標誌著唐朝幫助吐谷渾復國失敗。但另一方面,唐軍迫使吐蕃將軍事力量全部投入到了大非川之戰中,使之後很長一段時間內,吐番都沒有對安西四鎮採取軍事行動。
當然這種操作模式也是有風險的, 一旦這些胡人懷有異心, 唐軍就可能遭到內外夾攻甚至全軍覆沒。 751年怛邏斯之敗及790年西州淪陷就是因葛邏祿人與敵人勾結倒戈相向, 導致唐軍慘敗。
再說說根本原因,盛唐之民族融合與安史之亂
歷代大一統王朝中,很多人對於清朝鞏固邊疆還有對於少數民族處理上面是稱讚不絕。
其實盛唐對於民族融合更是高手,清朝皇帝是兼任蒙古一個民族之大汗,而唐太宗被多個少數民族尊稱為天可汗。清朝雖然提倡滿漢一家,但說到底,對於漢人還是提防有加,漢人一直被排除在核心圈子之外,直到太平天國以後清廷式微漢人才徹底得到重用。而仔細看看盛唐時期的大將,少數民族將領比比皆是,唐庭是用之無比放心,
唐庭對於少數民族的民族融合政策,終於在唐玄宗時期翻車了,唐玄宗時期過度重用少數民族將領,並且分權於節度使,使胡人安祿山野心爆漲,最終發起了安史之亂,使盛唐由盛轉衰。
安史之亂不只是打亂漢唐以來崇文尚武的開拓路線,使一度擴張到中亞的進程被打斷。還破壞了民族融合,真是一場翻車極為嚴重的慘劇。
安史之亂後,唐朝開始衰落,安西四鎮與唐庭聯繫中斷,孤軍奮戰多年,唐後期徹底淪陷,成為了一個遺憾的輝煌故事。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24/6/12 下午 06:39:49編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