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歷史風雲版(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12) ---- 【轉貼】李承乾已經是太子,為什麼還謀反李世民------李世民的教子之痛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12&id=66890) |
-- 作者:Big-sam -- 發表時間:2020/8/3 下午 12:06:37 -- 【轉貼】李承乾已經是太子,為什麼還謀反李世民------李世民的教子之痛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傑出皇帝,他28歲平定天下,文治武功,在位期間政治清明,任用賢臣,為開創大唐盛世奠定了良好基礎。
嫡長子誕生 武德二年(619年)秦王妃長孫氏,就是後來的長孫皇后,為李世民生下嫡長子李承乾(619年―645年1月5日),這時候李世民還是秦王。就是這位嫡長子為李世民帶來無盡的煩惱。 根據史書記載,這位皇子生於太極宮承乾殿,故以此殿為名,取名李承乾,字高明。有人認為"承乾"二字雖為宮室之名,然而用作人名時卻有著無比深意,承乾,承繼皇業,總領乾坤之意。是以"承乾"一名當為唐高祖李淵為這個皇孫親賜。 精心培養,冊立太子 秦王有了這位嫡長子,十分喜愛,而且也一直很受重視,公元620年(武德三年),(尚在襁褓中的)李承乾被封為恆山王。 李承乾5歲封中山王。而李世民平定王世充後,將陸德明與孔穎達兩位儒學大師任命為秦王府十八學士,令他們教導李承乾儒學經典。 這裡可見,李世民對自己這個兒子非常喜歡,精心培養,寄託厚望。 李世民即位後,將年僅8歲的李承乾冊立為太子。這位太子承乾也很聰明,太宗非常喜歡他。 唐太宗為培養太子的政治才能,下詔令讓承乾上朝聽訟,並給予一些權利來裁決政事。而這時候的李承乾不過12歲。 有一次,李承乾生病,從來不信佛也不信道的唐太宗,卻請了道士秦英來為兒子祈福;等承乾病癒後,唐太宗又召度三千人出家,並特地修建了西華觀和普光寺。還將獄中的囚犯減免了罪行,以此為兒子祈福。 因為兒子承乾多病,唐太宗為了不讓他太辛苦,特別准許他不用多讀書,只要和孔穎達評說古事即可。 李承乾也比較爭氣,並沒藉機放縱自己,更加展示出了經國安邦的卓越才能,有一次唐太宗讓他試寫治國之策,結果他很快就完成了一篇,內容很有價值,唐太宗看了非常得意,向侍臣們炫耀說:「先論刑獄為重,深得經邦之要也。」 唐太宗還擔心承乾"生長深宮,百姓艱難,都不聞見",於是對太子身邊的人于志寧、杜正倫等人說:「你們輔導太子,平常應該為他講述百姓生活在民間的種種艱苦。……每當看到他有做得不對的地方,應該勇敢直諫,使他能有所獲益。」而李承乾亦十分好學,不僅令孔穎達撰《孝經章句》,還讓顏師古注班固《漢書》解釋詳明,完稿後又鄭重上表,唐太宗對此大加讚賞。
唐高祖李淵病逝,居喪期間,唐太宗下詔令太子監國權知軍國大事,而李承乾"頗識大體""頗能聽斷",幹得相當出色。 可見,李世民作為一個皇帝兼父親對太子的培養非常到位,精心,他和每個老父親一樣希望兒子成為一代英主。而這個時候,父子二人是相得益彰,默契之至。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20/8/3 上午 12:07:52編輯過]
|
-- 作者:Big-sam -- 發表時間:2020/8/3 下午 12:08:16 -- 青春期逆反 可是唐太宗培養儲君的計劃,卻開展的越來越不順利,還發生了大的逆轉。主要是李承乾青春期時候沒有得到好的教育方式,這在古代可能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公元636年(貞觀十年),長孫皇后病重,六月崩於立政殿,享年三十六歲。李承乾生母病逝,非常傷心,這對一個17歲正是青春期的他也是一個重大的打擊。
唐太宗還下詔令東宮置崇文館。這是專為太子李承乾所設置的學館。不過這時候的李承乾隨著年歲既增再加上患了足疾,開始叛逆。 唐太宗先後挑選了十餘位老臣、名臣出任東宮輔臣,與太子承乾談論。然而這些諫臣們卻忽略了很重要的一點,那就是這樣的教育方式是否適合李承乾,一味的進諫是否能夠將承乾已經出現偏差的行為糾正過來?最後卻根本得不到期望中的效果。 李承乾不過蓋個房子,于志寧便上疏批評他過於奢華; 李承乾和宦官玩樂,于志寧又上疏批評他,甚至將他比作秦二世。 相比之下孔穎達更是激烈,他只要覺得李承乾一有不對的地方就立馬犯顏直諫,太子的乳母遂安夫人曾勸說過孔穎達,認為太子年齡既長,不宜總是當著面痛加批評指責,而孔穎達卻表示我這樣做"死無所恨",結果是"諫諍逾切,承乾不能納"。
李承乾寵幸一名"美姿容,善歌舞"的太常樂人(男寵),並稱他為稱心。唐太宗聞之大怒,將稱心殺死。李承乾非常傷心,在宮中為自己死去的男寵立室,讓宮人日夜祭奠。李承乾在宮中為稱心樹冢立碑,並贈予官職,並經常為稱心而哭泣流淚。自此,李承乾與父皇之間的隔閡更深了。 公元641年(貞觀十五年),李承乾私引突厥群豎入宮,再次惹來於志寧的上書。雖然李承乾因為害怕父親知曉而只敢偷偷地暗著來,然而世上並沒有不透風的牆,自己的兒子究竟在做些什麼,唐太宗心裡自然一清二楚。於是唐太宗下令讓李百藥等人侍講於弘教殿,並囑咐杜正倫要時時規勸太子注意言行。結果杜正倫在幾次規勸無效後,便把太宗的話告訴了承乾,承乾一怒之下抗表聞奏,唐太宗對此十分不滿,於是將杜正倫貶為谷州刺史,又左授交州都督,後來又因承乾謀逆一事,將之流放驩州。 |
-- 作者:Big-sam -- 發表時間:2020/8/3 下午 12:09:21 -- 兄弟之爭 唐太宗另一個兒子,魏王李泰也很聰明,他主編《括地誌》完稿,唐太宗非常高興,如獲至寶,不僅將這部著作收藏進了皇家的藏書閣中,還接二連三地大肆賞賜李泰。數量之多甚至超過了太子的規格,唐太宗為了減少太子的疑心,乾脆下詔取消了太子出用庫物的限制。 李承乾上表推辭,唐太宗說你是嫡長子,理應如此。 唐太宗沒有對太子灰心,任命魏徵為太子太師。而此時的李承乾對宮中的一名太常樂人大加寵幸,唐太宗知道後自然將之收殺,結果承乾悲痛之下一連幾個月稱病不上朝,甚至對屢屢勸諫他的張玄素等人意欲痛下殺手。然而就算是承乾胡鬧成了這樣,唐太宗也不曾動過廢太子的念頭,甚至煞費苦心地將魏徵任命為太子太師。此舉的目的就是意在告訴眾人,他是絕不會廢掉承乾這個太子。
通觀歷史上那些走上謀反之路並失敗的皇子,下場往往只有身首異處這一種結局。但是輪到李承乾時,唐太宗卻沉默了。 唐太宗並無易儲的想法,然而李承乾卻因為忌憚同樣深得父親寵愛且懷有謀嫡之心的胞弟李泰,在試圖暗殺失敗後,遂與漢王李元昌、城陽公主的駙馬都尉杜荷、侯君集等人勾結,打算先下手為強起兵逼宮,結果事情敗露。唐太宗心痛無奈之下,只得將其幽禁別室。
承乾的所作所為固然讓他感到失望,為了將愛子栽培成為合格的儲君,自己付出了多少的心血與精力!然而責之切的背面也是愛之深,李承乾逼宮謀反固然大錯特錯,但唐太宗終究還是愛著這個兒子,實在忍不下心來殺了他,可是自己又不能公然帶頭違反法律規定,這該如何是好呢?最後唐太宗將這個棘手的問題拿到了朝上,扔給了諸位大臣,你們說說,該怎麼處置承乾?結果沒有一個大臣敢回答。 因為關於皇子謀反一事該如何處理根本就無需商討,按律當誅。最後還是通事舍人來濟站了出來,說:「陛下上不失作慈父,下得盡天年,即為善矣。」於是唐太宗下令,將李承乾廢為庶人,流放黔州,總算是保住了愛子的一條性命。而來濟也因為此事得到唐太宗的看重,官職不斷得到升遷。 爾後在重新立儲之際,唐太宗深知「泰立,承乾、晉王皆不存;晉王立,泰共承乾可無恙也」,於是果斷立了年幼卻性格溫和的李治為太子,目的就要能夠同時保住承乾、李泰、李治這三個心愛的兒子。 同年四月,李元昌賜令自盡,杜荷、侯君集等人盡皆伏誅,惟獨主犯李承乾只被廢為庶人。唐太宗在《廢皇太子承乾為庶人詔》中感慨道:「即使是太子,為什麼還不忠心?」然而承乾這個曾經被寄予了深切厚望的兒子,終究還是叫他失望了。唐太宗親謁太廟,以謝承乾之過。承乾徙居黔州。 公元644年(貞觀十八年)十二月,李承乾卒於黔州,唐太宗為之廢朝,並葬之以國公禮。 李世民是一代英主,對自己的兒子培養也頗有一番耐心,但是在處理一些兒子的事情上,卻十分不得法,比如兩次誅殺李承乾的男寵,這無異於奪其所愛。當然在古代李世民是有權利這樣做的,但是這樣做的結果只會事與願違。 在缺乏最後的信任的基礎上,李承乾胡鬧逼宮,這一點上,他周邊的那些所謂老師們,就沒有好好教導,或者說沒有得到李承乾最基本的信任,才至於鬧出這樣的大過錯來。 這最後的逼宮謀逆其實就是一場鬧劇,在政治上十分不成熟。周邊的政客但凡有個真的幫助李承乾的也不會鬧出這等事情來。可見李世民一廂情願的派遣了N個腐儒去教導太子,不得法,也沒有與太子建立起良好師生關係。 唐太宗在教育孩子問題上,值得現代人深思。 |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20/8/3 上午 11:50:14 -- 國人不敢承認的真相:唐朝是突厥建立的朝代?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12&id=58473 李淵被逼退位前說了14字,李世民不以為然,16年後果然被李淵說中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12&ID=61328&replyID=&skin=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