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歷史風雲版(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12)
----  【轉貼】死戰襄陽6年的呂文煥為什麼叛宋投元,因為劉整嗎?還是絕望?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12&id=67402)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20/10/20 上午 08:47:41
--  【轉貼】死戰襄陽6年的呂文煥為什麼叛宋投元,因為劉整嗎?還是絕望?

呂文煥的哥哥是南宋著名的將領呂文德,在耳濡目染之下,呂文煥從小便也立下了投身報國的念頭。曾經跟隨著自己的哥哥在鄂州、四川之地與元軍交戰,也建立了一些戰功。因此他便被朝廷派往軍事要地襄陽擔任守將。而南宋忠將呂文煥死守襄陽6年,為何最終仍棄宋投元?



呂文煥別名呂六、呂安撫、呂平章等,與呂文德是同門,是宋朝後期將領。呂文煥曾與蒙古抗爭6年之久,死守襄陽,兵盡糧絕後投降元朝,並策劃攻打鄂州,攻破及招降沿江諸州、占領臨安,文天祥為此破口大罵,時人對其褒貶不一。呂文煥後被封為江淮行省右丞,告老還鄉後於1299年壽終。


在小編看來,南宋與蒙古(元)的襄樊之戰,可以看成是兩國之間的決戰。此戰中,雙方都傾盡全力,想盡辦法,戰役過程跌宕起伏,盪氣迴腸。我們簡要回顧一下此戰,就能了解到呂文煥在投降時的絕望。而此戰的影響,遠遠不只是宋元兩朝的命運,甚至不只是「崖山之後無中國」這種無病呻吟的悲催,他的影響,遠遠不止於此!


南宋末年註定是悲劇的時代,文天祥、陸秀夫等無數士子英傑被時代的宿命所嘲弄最後壯烈殉國留下千古惜嘆。而有個人卻一直備受後世史家爭議,他就是曾在襄陽城下和數倍於己的蒙古大軍死戰六年最後無奈降敵的呂文煥。


忽必烈的決心


自從聯合滅金之後,宋蒙之間扛了幾十年了。從一開始,蒙古軍就意識到要幹掉南宋,必須渡過長江天險。由於常年征戰中,蒙古騎兵習慣了用迂迴來解決問題。因此,蒙軍的戰略是「斡腹」之策,從西部過四川,入雲南滅大理,然後出湘西直取南宋腹地。釣魚城,影響了世界歷史的進程,也影響了忽必烈的滅宋方向。蒙軍當時一路翻山越嶺,降服大理,擊破宋軍,打穿了南宋回到蒙古。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可是,這一路看慣了大西南風景的蒙軍,意識到,靠爬山來解決南宋實在太難了。前任大汗,蒙哥就是在抄底行動中撲街的。此時,由於南宋的內部清算,宋軍名將劉整投奔的蒙古,給忽必烈指了條明路,要滅宋,還是得建立自己的水上優勢。走水路,比走山路實在方便太多了!因此,忽必烈調整了滅宋方略,「先攻襄陽,撤其捍庇」。


漫長的拉鋸


自古江河之地,就是貿易興盛之地,因此,就和當年「白衣渡江」的呂蒙一樣。蒙軍利用呂文德的大意,藉口修建「榷場」做生意,在襄陽周邊修築了工事,不聲不響拉開了對襄陽的攻略。由於襄陽地利,蒙軍急切之間,難以攻下,因此,宋蒙兩國就開始圍繞襄陽,展開了圍困與反圍困,突圍與反突圍的拉鋸戰。張世傑、夏貴,南宋當時拿得出手的水軍都跑來解圍。


宋軍初期,水軍尚有一定優勢。蒙軍以沿江的壁壘來削弱宋軍的水軍優勢。雙方在襄陽外圍長期拉鋸、對峙。由於水軍優勢,宋軍早期尚能趁著漲潮之機,運送物資與襄陽城內保持聯繫。可是,隨著劉整的水軍越發強大,宋軍在水路也失去了優勢,襄陽常年無法與外地聯繫。


大俠之間的鬥智鬥勇


由於宋軍無法在正面取得優勢,因此,採取了各種「英雄主義」的方法來挽回局面。為了保持城內外的聯繫,宋軍選拔勇士,潛水進出敵軍包圍。元軍中的張弘范(後來崖山之戰的將領)發現不對勁,怎麼有些水草跑起來比魚還快?開始警戒,遇到運動速度異常的水草就派人撈出來看看,結果,抓住了「蛙人」,斷絕了宋軍的聯繫。


宋軍又招募義勇,民兵首領張順、張貴兄弟組織了集智力和勇氣於一身的救援軍。他們以三艘船為一體。左右兩艘船沒有船底,只覆蓋了一些東西掩飾起來。開始了盪氣迴腸的救援。不知道《水滸傳》中的「浪里白條」原型,是不是南宋這位同名將領。而在這裡救援中,蒙軍著實吃了癟,好不容易跳到宋軍船上,結果,就穿船落水(沒有船底),被宋軍當王八殺了。宋軍民兵士氣旺盛,氣貫長虹,一路拼殺,進入了襄陽。


民兵將領張順過了幾天,才從江上漂流入襄陽,當時,已經戰死的張順怒髮衝冠,咬牙切齒,豪氣如同生時,守城宋軍看到無不流淚。但是,在張貴等人隨後的行動中,由於與外圍宋軍協調不佳,全軍覆滅,張貴也戰死。可以說,在相持期間,宋軍用盡了一切辦法,不管是官方的調兵遣將,還是民間的義勇俠士,英雄輩出。可是,依然沒有辦法解圍。



技術的力量


儘管內外聯繫斷絕,宋軍依然保持了高昂的戰鬥意志,元軍一時也拿不下襄陽。此時,蒙軍征戰四方,於中亞、西亞等地長期的技術交流所帶來的紅利還是顯現了。蒙軍,採取了「回回炮」,這種來自西域的,更強的拋石機,威力巨大。由於更大的拋力,更遠的射程,「聲如震雷」,擊垮了樊城的櫓樓,蒙軍一擁而入。樊城守軍英勇巷戰,全軍覆滅,牛富力戰而亡。


襄陽難克,依仗的是與樊城互為犄角,隔江而立,極易封鎖攻城軍路線。樊城既失,襄陽一般也支撐不下去了。更何況蒙軍的回回炮已經證明了他摧枯拉朽的攻城能力?呂文煥,終於失去了抵抗的勇氣。或許是害怕城陷後全城百姓被屠殺,或許是害怕自己的前程。在失去了希望後,只得出城投降。


被低估的影響


襄樊陷落的影響,大家普遍認為是南宋滅亡的前奏。自此,元軍克服了水軍的劣勢,建立起了對南宋的絕對優勢。因此,在滅宋戰爭中,失去了希望的沿途守將,多在呂文煥的勸降信之下投降。可是,如果翻開後面的史書來看,這次戰役,對中國歷史的影響又何止是宋元兩朝的命運呢?



在此之前,南北對峙非常常見,南方以其水軍之利,常常能劃江而治。在此之後,元明清民國,中國進入了持續的大一統時代,再也沒有長達幾十年、幾百年的南北對峙了。這是由於科技的進步,攻城器械的完善,襄樊這種沿江險阻的城市、潼關這種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名關,不再變得易守難攻了。由於常年的和平環境,中國沒有發展出「棱堡」這種防禦體系,因此,戰亂時對新式攻城器械的抵抗力非常有限。客觀了降低了統一戰爭的難度。


民族英雄文天祥在死前曾痛斥南宋的滅亡皆源於呂文煥的賣主求榮,但覆巢之下豈有完卵,文天祥和陸秀夫們選擇誓死不降,崖山之戰浮屍十萬固然可歌可泣。但呂文煥在守城就義和保全百姓的兩難之中救得一方生靈也可以稱的上是英雄之舉。


所以呂文煥的是非功過註定難以評述,可以說他是逆臣反賊,也可以說他是爭議英雄。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24/5/10 上午 09:35:59編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