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歷史風雲版(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12)
----  【圖文】古代官員退休為何要告老還鄉?背後原因很現實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12&id=69640)

--  作者:小師兄
--  發表時間:2021/11/30 上午 04:18:44
--  【圖文】古代官員退休為何要告老還鄉?背後原因很現實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現代人退休以後,大多都會留在原本的生活圈,然而古代卻有不少官員,退休後會選擇「告老還鄉」,而不是留在京城,這是為什麼呢?

古代官員的退休制度始於春秋戰國時期,發展於唐朝時期,完善於宋、元、明、清時期,如同現代一樣,古代官員到達一定年齡後就可以退休,《禮記•曲禮》中便提到「大夫七十而致事」,後來的漢、唐、宋、元等朝代也大多實行「七十而致仕」的規定,到了明、清時期才降低條件,「文武官六十以上者,皆聽致仕」。

但在未達規定年齡之前也可以退休,例如唐朝明定「老病不堪厘務者,與致仕」,意思就是身患重病或受傷者,雖未到達年齡也允准退休;明朝也有類似的規定,老疾不能任事者,或軟弱無效能的官吏,可隨時勒令退休。而「告老還鄉」就是這些生病、年邁的官員主動請辭、回到家鄉、提前退休的情形。

雖然「告老還鄉」或「告病還鄉」大多數都會獲得皇帝恩准,但也是有例外發生,像是西漢大臣張禹曾多次因疾病而想要辭職退休,未料「帝遣人問疾送藥,強留」,不僅派人去探望張禹,還送藥給他,就是為了讓他留在朝廷。

然而除了真的身體不適以外,官員們選擇「告老還鄉」還有兩個原因,第一就是為了迴避權力鬥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春秋戰國時期越國的大夫范蠡,他是一位傑出的思想家、謀略家以及政治家,也是復興越國的大功臣,不過他深知「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於是選擇告老辭官;第二個原因則是無心於官場,著名文學家陶淵明就是因為厭惡當時的政治、嚮往田園生活,只做了81天就辭職歸故里,從此隱居不再出仕。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21/11/30 下午 04:19:46編輯過]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23/12/16 上午 03:02:22
--  【轉貼】
首先,要明白一個基本事實,那就是科舉制度,選拔人才是次要的,最主要的功能是系統化、制度化的社會流動或者說社會收買,維系一個地域遼闊的農業社會的統一和基本認同,避免戰亂。


一個普通的富農或者中農家庭,很難完全承擔從考童生開始的讀書、趕考、食宿等開支,一般都需要同鄉宗族的接濟,私塾收同族子弟總是會便宜一些的。考試中舉,放了道台,需要回饋當初接濟自己的鄉親同族也是基本的道義。


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做官可以撈到很多好處。官員退休,返回原籍,可以帶著自己任上撈的錢財和免稅免役待遇,回饋自己的鄉里和宗族,讓同鄉同族后輩也有學習儒家經典的榜樣和愿望,并為他們提供基本的學習條件。


退休官員在老家,仍然享有很高的待遇,在當地的士紳群體中擁有很高的地位,由于熟悉官場規則,可以和知縣(外地籍)就很多問題討價還價,維護本地的利益。同時還要為本地的學子參加童試做推薦,在老家也等于義務承擔了為朝廷穩定地方的責任。


各地的讀書人學習忠于皇帝的儒家經典考科舉,在外地升官發財以后,退休回鄉回饋地方,形成一整套可持續的循環。所以,朝廷在總錄取名額不變的情況下,需要盡量按照地域公平錄取各地名額,而不是根據成績大量錄取江南士人。


如果允許官員退休不回鄉,那麼大筆的財富就會留在京城和省城,只會把地皮炒高,同時讓鄉村空心化,財富流失,本地權益無人維護,甚至邪教乘虛而入或者因為橫征暴斂而發生農民起義。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23/12/16 上午 03:04:34
--  
https://dnnspeak.com/answer_ay96WStsRTM1TGN1WnQzTHJ5bHFKQT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