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歷史風雲版(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12)
----  【圖文】史傳秦兵驍勇不戴頭盔與兵馬俑相符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12&id=69963)

--  作者:Big-sam
--  發表時間:2022/2/2 上午 06:06:04
--  【圖文】史傳秦兵驍勇不戴頭盔與兵馬俑相符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史傳秦兵驍勇不戴頭盔與兵馬俑相符 考古發掘才見真相

秦國統一六國依賴的是強大的秦軍與農戰體制,歷史文獻也記載秦軍驍勇善戰,戰場上經常持兵器便赤膊上陣,不戴頭盔與甲衣,這樣的記載在秦兵馬俑發掘出來後獲得驗證。不過,如同其他考古所得一樣,更新的考古發現經常會推翻舊有的理論,最後秦軍上戰場仍有頭盔甲衣,只是作戰時經常脫去笨重頭盔以求靈活,至於兵馬俑未著頭盔,實因其佈置為儀式隊型,而非行軍佈陣。這證明了新的考古證據往往會改變人們對歷史的理解。

過去從歷史文獻得知,秦軍驍勇善,在戰場上不戴頭盔,也經常不著鎧甲,有「秦軍無冑」之說。這是秦國自商鞅變法以來,實行嚴格的軍功晉爵制,以士兵在戰場上殺敵並取敵頭顱為證,做為獎賞晉爵的依據,而且軍隊爵位可以世襲,因此士兵上戰場莫不奮勇殺敵。而為求戰場上行動靈活,秦軍上陣時經常脫去笨重的頭盔或鎧甲,六國的史書上也都記載秦軍不戴頭盔、甚至不穿鎧甲與不持盾牌的敘述。後來秦始皇陵兵馬俑被發現,兵馬俑陶像身穿僅圍住前胸後背的輕便鎧甲,頭上僅束髮紮偏髻而無頭盔,證實史書上有關秦軍戰場裝束的記載,軍事史家亦認為秦軍「不重防具」亦成定論。

直到1998年考古工作者在秦始皇陵園裡發現了另外一處大型陪葬坑,長約130米、寬約100米,是陵園內最大的葬坑,約有2個足球場的面積。其中一部分經過發掘後,發現有大量用石片做的鎧甲,鎧甲的型式也非常多樣,較兵馬俑的裝束有更多變化,考古學者判斷不同裝束應該是區分不同的軍種與不同級別,例如 ,步兵、騎兵、車兵的穿著都不一樣,軍官與士兵也不相同。

其中最重要的是在這個坑裡發現大量製作非常精良的頭盔,頭盔與鎧甲數量相仿,分布均勻,應屬每名士兵皆有的裝備。這個考古新發現推翻了之前人們認為秦軍不帶頭盔的認知。學者指出,初期發掘出來的兵馬俑有裝飾華麗的馬車,士兵不載頭盔並僅著輕傳鎧甲,應該是屬於是秦王禁衛軍,有執儀仗和檢閱作用,以禮儀功能為主,所以免著笨重甲冑,而外圍更大區域的陪葬坑內的則是放置武器護具的軍備庫,因此頭盔與鎧甲等作戰裝備齊全。而由於秦始皇陵規模龐大,未來發掘更多時,可能還會有更多新的發現來推翻舊有的認知。
這個陪葬坑秦代鎧甲的甲片都以青石切削打磨製作的,而且還根據人體不同部位有著不同的形狀,石質甲片有或方或圓的小孔,以銅絲串連。甲片邊角上還磨出稜角,以讓甲片疊壓更加密合。除了士兵之外,戰馬與戰車也都有護具與金屬部件。至於作戰用的盾牌,已發掘到的數量確實很少,考古學者一度相當納悶,一直到2010年對兵馬俑1號坑第3次發掘才現包在泥中的一面皮質上漆的盾牌。專家認為,秦軍並非不用盾牌,可能是盾牌為皮質,經數千年後多已腐朽,以致留下的數量極少。
像中國這種延綿數千年未斷絕的文化,其歷史與考古題材之豐富在全世界也絕無僅有。但歷史的文字記載往往有誤或是缺失,經常需要用考古結果做為印證,兩個學科也因此得以相輔相成。特別是年代久遠的歷史如商周秦漢,文獻較少,或因各種原因而散佚,更需要考古學的協助。像秦始皇陵兵馬俑、馬王堆漢墓的發現,已成為國際知名的偉大考古發現,人們也能從文字記載中得知考古發現的詳情,有時則是考古發現推翻人們已有的歷史認知。未來在考古發掘擴大後,必然還會有更多的歷史會被修正或推翻,更能呈現中華五千年文化的豐富多彩,在全球考古研究中,恐怕也無出其右者。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22/2/2 上午 06:06:19編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