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歷史風雲版(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12)
----  【轉貼】康熙最長壽的兒子,手握重兵卻不參加九子奪嫡,70歲仍被乾隆重用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12&id=70282)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22/3/22 上午 10:04:36
--  【轉貼】康熙最長壽的兒子,手握重兵卻不參加九子奪嫡,70歲仍被乾隆重用

他是康熙最長壽的一個兒子,一生淡泊名利、心性豁達,康熙的其他子嗣進行「九子奪嫡」爭鬥了二十多年,唯獨他沒有陷入權力爭鬥的漩渦中,在宮廷之中獨善其身,手握重兵依然泰然自若,從不驕縱,活到七十歲時仍然深受乾隆重視,簡直就是一代宮中奇人。

這個人就是胤祹,康熙的第十二個兒子,他究竟有何特殊,為何能在激烈的 「九子奪嫡」的鬥爭中獨善其身?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奪嫡的康熙九子

其實,在康熙的眾多子嗣中,胤祹可以說是非常普通的一個,但他的心性是所有人中最豁達的,也正是因為他看似「平凡」,所以跟其他整天爭權奪利的皇子們顯得與眾不同。

生于帝王家,卻「出淤泥而不染」

 
胤祹的性格與他的母親,以及從小到大的成長環境有很大的關係。

他出生于康熙二十四年,生母萬琉哈氏是康熙的一個定嬪,定嬪在皇帝的後宮中地位較低,沒有自己的獨立宮殿,甚至萬琉哈氏沒有資格親自撫養自己的兒子胤祹,只能交給其他的妃子來撫養。

由于出身卑微,萬琉哈氏從小就教育胤祹樂觀豁達,不要與其他皇子爭鬥,她不要兒子位高權重,只求一生平安就好。

胤祹聽從母親的教誨,從小就不張揚,當其他皇子們在康熙面前爭相表現的時候,他就在旁邊默默地看著,顯得非常乖巧懂事,也正因為如此,導致他被眾多人所忽視。


這正好成全了胤祹,他沒什麼雄心壯志,也不喜歡爭鬥,喜好平淡安定,被人忽視正好讓他少了無數煩惱,以至于後來的九子奪嫡爭鬥中,皇子們互相明爭暗鬥、陰招盡出,就是沒人想起要對付胤祹,可見胤祹的存在感有多低。


 
胤祹出身平凡,為人低調內斂,但實際上,他的成長環境頗為特殊。

在康熙二十六年時,胤祹的人生迎來一次重大轉變,這就不得不提到一個特殊的人—— 蘇麻喇姑。

蘇麻喇姑原本侍奉于康熙的祖母孝莊太后,深受器重,不僅如此,在康熙小時候,蘇麻喇姑還教導康熙讀書,對他的照顧無微不至,所以對康熙來說,蘇麻喇姑既是老師也是家人。


在這一年裡,康熙的祖母過世,蘇麻喇姑為此傷心過度,想要遁入空門,與青燈為伴。

康熙捨不得這位從小就陪伴自己的特殊家人,想要讓她重新振作起來,于是他想挑一個子嗣交給蘇麻喇姑來撫養,或許就能讓蘇麻喇姑找到生活的樂趣,畢竟蘇麻喇姑從小就喜歡孩子,康熙小時候可是深受她的溺愛。

最後,康熙在自己的子嗣中挑中了第十二子胤祹,這孩子從小就乖巧懂事,把他交給蘇麻喇姑撫養,肯定不會讓蘇麻喇姑太過操心。


 
如同康熙所想那般,胤祹讓蘇麻喇姑重新感受到了生活的意義,她將胤祹視為親孫子,就像是對待當年的康熙一樣,教導他讀書寫字。

而在蘇麻喇姑撫養期間,因為康熙對蘇麻喇姑的重視,時常過去探望,久而久之他也注意到了自己這個乖巧的第十二子,漸漸地有了幾分喜愛。

蘇麻喇姑本來就是個淡泊名利的人,否則也不會在孝莊太后過世後產生遁入空門的念頭,在她的教導下,原本就個性豁達的胤祹愈發不喜歡與人爭鬥,逐漸養成了與世無爭的個性,成為眾多皇子中最平凡也最與眾不同的一人。

這一切都與胤禛的成長環境有莫大的關係,生母和蘇麻喇姑對胤祹的影響甚大,導致他生于帝王家卻一點野心都沒有,堪稱 「出淤泥而不染」。


 
作妖太子,導致九子奪嫡

康熙當了六十一年的皇帝,他一生之中有眾多子嗣,除了已經夭折的皇子們,其他的幾乎都想當太子。

原本按照慣例,康熙是要立嫡長子為太子的,不過嫡長子承祜實在沒有當皇帝的命,兩歲時就夭折而亡。

沒有辦法,康熙就立了自己的第二個嫡子胤礽為太子。

這下子,其他皇子們心中頓時動起了小心思,因為按照慣例,胤礽也不是嫡長子啊!大家都不是嫡長子憑什麼立他為太子,而不是我?


雖然皇子們的心中躁動起來,不過康熙已經做好了決定,他們肯定不敢反對,只能敦促自己留個心眼,或許太子之位還有變化,這就為後來的 「九子奪嫡」埋下了伏筆。

胤礽被立為太子後,康熙對其甚是重視,胤礽也知道機會來之不易,必須好好表現才能保住自己的太子之位,于是他刻苦學習、勤奮練武,對于騎馬射箭都是信手拈來。


 
康熙見太子文武雙全,頓時心裡樂開了花,自己果然沒有看走眼啊!

然而好景不長,隨著時間流逝,胤礽的致命缺點完全暴露了出來——他一點政治意識都沒有。

對于很多事情,胤礽看得太淺,雖說能文能武,但缺乏大局謀略,說難聽點,就是不堪大用!


康熙看在眼裡,倒也沒有太失望,畢竟誰都有缺點,孩子還在成長,說不定等過幾年就能慢慢把他的政治眼光培養出來呢?

結果,事情並沒有往好的方面發展。

康熙四十七年,康熙帶著包括太子胤礽在內的眾多子嗣前去塞外巡視。

途中,康熙的幼子胤祄患病垂危,康熙對此十分著急,不料一旁的太子胤礽顯得無動于衷,一副事不關己的模樣,康熙見此心中十分不快,他想起過去自己生病時,胤礽在病床前也是一副無所謂的態度,于是怒駡他 「毫無兄長之風」。


 
要說這胤礽真是個榆木疙瘩,被罵了之後居然還敢頂嘴,這下子康熙更加不高興了。

到了晚上,胤礽覺得自己白天不該頂撞父皇,于是想晚上過去向康熙認錯,而且害怕別人看到沒面子,就偷偷摸摸地過去。

不料康熙還沒睡下,正好見到他偷摸靠近賬篷,頓時氣得破口大駡,懷疑這不孝子要篡位,回到皇宮後,康熙就召集大臣廢除了他的太子之位。

于是太子之位空缺出來,皇子們頓時都激動了,一個個明爭暗鬥,你爭我奪。

康熙見狀不妙,趕緊又給胤礽恢復了太子之位,免得兒子們鬥起來。

按道理來說,經歷過一次教訓後,這個胤礽應該會長點記性了,可問題就出在胤礽這個奇葩頭上,同樣的錯誤,他竟然能犯兩次!


 
康熙51年,胤礽因為經常與擁護自己的大臣們暢談自己日後登基後該如何作為,被其他皇子找到藉口告到康熙那,結果康熙這回徹底怒了,廢除他的太子之位,從此沒有恢復。

如此一來,太子之位再度空缺,康熙最為突出的九個子嗣鬥得昏天暗地,被後世稱為 「九子奪嫡」。

那在此期間,胤祹都在做什麼呢?

九子奪嫡,我亦能獨善其身

在這幫皇子們鬥得不要不要的時候,胤祹的日子卻過得甚是滋潤。

在生母和蘇麻喇姑的影響下,胤祹早已經養成恬靜豁達的心態,對于皇子們的鬥爭他敬而遠之—— 你們鬧,我不瞎摻和。

皇子們彼此間拉攏、鬥爭,唯獨沒人想過拉攏胤祹,因為他實在太低調了。

胤祹一心一意只做自己的本分事, 明明是個年輕人,偏偏擁有一副榮辱不驚的老年心態,導致其他皇子都忽視了他的存在,加上蘇麻喇姑的照顧,讓胤祹在這場激烈的皇位爭奪中沒有受到任何牽連。


 


眼看自己的兒子們鬥得如此激烈,唯獨這個第十二子能安然置身事外,令康熙甚是驚訝,也不免高看了胤祹幾眼。

在康熙四十八年,他封胤祹為固山貝子,此後康熙發覺自己越來越喜歡這個生性淡泊的兒子,常常令他 「隨駕出巡」。

到此,胤祹才開始在宮中嶄露頭角。

康熙五十八年,仁宗皇太后過世,康熙傷心之餘,將自己母后的喪事交給胤祹處理,可見此時康熙已經很看重胤祹。

胤祹生性淡泊,因為母親和蘇麻喇姑的教育讓他為人真誠,對于孝道一向發自內心重視,不像其他皇子孝順康熙總是帶著幾分目的,因此對于康熙委託的喪事事宜, 胤祹全力處理,將喪事辦得非常風光,康熙頓感欣慰,任命他為內務府總管,掌管宮廷諸多雜事。


 
隨後胤祹像是開啟辦理喪事的天賦一般,每逢宮裡有重要人員過世,康熙均是交給他處理,而且都辦得面面俱到,甚至一些祭拜、祭祀事宜,康熙都會讓自己這個兒子代為處理,而胤祹也沒讓他失望過。

胤祹除了辦事能力強之外,他的個性更是深得康熙喜歡, 無論康熙如何誇獎、稱讚他,他都不會表現出一絲一毫的驕傲或自滿,他從來只做自己的分內之事,對于其他事一概不管不問,更別提爭奪皇位。

可以說,胤祹是康熙所有兒子裡面最讓他省心的一個。

到第二年,康熙任命胤祹統管正白旗的一切事務,這可不是個普通位置,正白旗裡面有康熙的親兵,其他皇室成員的侍衛亦是從裡面選出,讓胤祹掌管這個職位,也就意味著他掌握了兵權,足見康熙對其重視和信任。

而胤祹的表現也如同康熙預料那般,這個兒子哪怕是掌握了兵權,仍然像以前那樣榮辱不驚,泰然處事,也沒有趁機摻和到皇位爭奪中,康熙深感安慰。

而在往後的日子裡,九子奪嫡愈演愈烈,最後由四阿哥胤禛笑到最後,成為了皇太子。

胤禛繼位後便是雍正帝,他正式開始九子奪嫡的收尾工作,剷除那些曾經與自己爭奪過皇位的人,八阿哥、九阿哥、十阿哥被他幹掉,其他人則是軟禁,伺機再處置。


 

但到了十二阿哥胤祹這裡,胤禛猶豫了,想到胤祹以前從不參與皇位鬥爭,于是他放過胤祹,還對其嘉獎。

康熙六十一年也就是康熙駕崩這一年,雍正帝下詔,言胤祹多次辦理皇室白事均是穩妥無誤,且將宮中內務打理得井井有條,封他為多羅履郡王。

至此,九子奪嫡落幕,胤祹不僅獨善其身,而且還被封為親王,這種事情在歷史上亦是少見。

起起落落,一蓑煙雨任平生
即使被冊封為親王,胤祹也不曾有過半分自滿,心態一如既往,甚至他沒有表現出有多高興。


 
因為胤祹很清楚, 雍正封自己為親王,一方面是因為過去自己沒有表現出任何「威脅」,一方面也是為了堵人口舌。

畢竟胤禛一上位就幹掉好幾位兄弟,怕人說他是昏君,他冊封胤祹為親王不一定是出于真心。

果然,在隨後的日子裡,胤祹的猜測都很正確, 胤禛心裡確實還提防著他。

雍正二年,上位一年過後雍正就忍不住了,找了個藉口,以 「辦事不夠嚴謹」為由,剝奪了胤祹的郡王之位,貶為固山貝子。

但胤祹一點都不意外,早有心理準備,親王不當就不當了唄,我照樣每天笑呵呵,該吃吃,該喝喝,四哥你悠著點,當皇帝這麼累別把自己累壞了。

到六月份,雍正又找藉口,剝奪了胤祹的子爵地位,降為護國公。

一再針對,但胤祹仍是不氣不惱,先帝在世時,他對于榮譽、嘉獎坦然受之,從不驕縱;先帝走後,雍正一再貶他職位,他也泰然處之,一切順其自然,任你起起落落,風風雨雨,我自一蓑煙雨任平生。


 
在往後幾年,胤祹仍是淡然處世,從不埋怨自己的遭遇,也不見對雍正有怨憤之舉,他的豁達胸懷終于讓雍正放下了戒心。

雍正不得不承認,自己的這個兄弟真是個奇人,一點都不像出生在帝王家的人。

到雍正八年, 雍正恢復了胤祹的多羅履郡王之位,開始重用他。

雍正只當了13年皇帝便去世,到乾隆繼位後,胤祹已經五十歲了, 對于胤祹這個僅存的叔叔,乾隆發自內心地敬重,多次委以重任,胤祹均沒讓乾隆失望過。

甚至,乾隆感念胤祹一生為皇室操勞,年事已高,允許他進宮上朝時,可以坐著轎子到達乾清宮,足見乾隆對其有多尊敬。

不僅如此 ,胤祹老來得子,可惜兒子過早夭折,乾隆怕他過度傷心,將自己的兒子永珹過繼給他當嗣孫。

到乾隆十八年間,年近七十歲的胤祹被乾隆任命為軍機大臣,手握重兵執掌軍機要務。


 
胤祹活到78歲時過世,在他離開後,乾隆傷心落淚,令人風光大葬,還令兒子永珹為其披麻戴孝。

縱觀胤祹的一生,可謂是平凡而又特殊。

說平凡是因為他出生于帝王之家,但地位低微,不參與權力爭奪。

說特殊則是 因為他擁有淡然處世的豁達胸懷,無論經歷何事都不曾忘卻初心。

在康熙的眾多子嗣中,胤祹是活得最久的,他的人生透著一種看破世間榮辱的智慧, 淡泊名利四字貫穿了他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