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歷史風雲版(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12)
----  【轉貼】伴君如伴虎,古代官員的避禍之道,功臣良將為躲避災禍有多拼?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12&id=70395)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22/4/11 上午 04:11:47
--  【轉貼】伴君如伴虎,古代官員的避禍之道,功臣良將為躲避災禍有多拼?
老話說伴君如伴虎,皇帝身邊不好混。他若是不高興,遭殃的就是大臣,輕的遭到訓斥,罰幾個月俸祿,重的罷官下獄,甚至丟掉性命。對此很多中國古代的官員,想出不少避禍的自保之道。



 
功臣名將最直截了當的避禍方法就是解甲歸田、告老還鄉,但是很多時候,身不由己。在官場,甚至是權力中心,想退出也很難。

那麼這種情況應該怎麼明哲保身,如何避禍呢?中國古代官員們,有極為高明的避禍之道。

一,自污

自己給自己潑髒水,做一些有悖道德的事,而且在皇帝眼皮底下做,使皇上覺得這人不過如此,逐漸地消除戒心。


話說北宋的開國名將石守信。是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重要推手,可以說是北宋開國元勛之首,而且和趙匡胤是結義兄弟。他在戰場上,是一員猛將,並且重義輕利,深受官兵的愛戴,口碑極好。

北宋王朝建立,石守信更加盡心盡力,就在他意氣風發準備大顯身手的時候。當了皇帝的趙匡胤,心態變了,怕有朝一日這位能力超群的結義兄弟,也會被人黃袍加身,取代自己,但若殺了石守信,又於心不忍,怎麼辦?


 
於是就有了歷史教科書上最經典的杯酒釋兵權。


石守信主動要求解除兵權,並提出退隱還鄉。趙匡胤倒很大方,賜美酒、良田、美人,但是退隱還鄉不行。石守信在外邊名聲太好,能耐太大,脫離自己掌控,要是起兵造反怎麼辦?剝奪兵權,但是不能讓他走,給一個節度使養老的閒職。

石守信知道,皇上沒有完全打消對自己的忌憚,把自己留在身邊就是好管控,如果哪天自己做的事不隨皇帝心意,就可能丟掉性命。要想辦法打消皇上對自己的疑慮。他知道皇上忌憚他在官民之間名聲極好,於是自污名聲,開始瘋狂斂財。

《宋史·石守信傳》記載「守信累任節鎮,專務聚斂,積財鉅萬」。為了讓皇上放心,用自污的方式把自己塑造成了大貪官,不僅聚斂財物,廣置田地,吃穿用度都特別奢華。


 

後來為了進一步毀掉自己在百姓中的口碑,利用職權在洛陽建造崇德寺,招募民夫,運輸建材,修建寺廟。史書中說他「驅迫甚急,而傭直不給,人多苦之」。就是說石守信成了黑心開發商,不但工期催得緊,對民工還苛刻,不管民工休息沒日沒夜幹活,最後還剋扣農民工的工錢。

民工們開始紛紛抱怨,到處罵石守信是個黑心狗官,消息傳到京城,皇上不但沒怪石守信,反而心裡高興,因為皇帝心裡清楚,石守信這半世英名毀了,老百姓不會再相信一個人品奇差的石守信,所以他沒有造反的可能了。

對於這種結果,石守信坦然接受,最起碼皇上放心了,自己和妻兒的命算保住了,石守信活到57歲,他死後,趙宋皇朝,追封他為郡王。



 
石守信擺脫了狡兔死走狗烹的慘烈命運,雖然幸運,同時也很可惜,他浪費了自己的大好年華,還要自污,使自己的一世英名沾滿了污垢。

這是歷朝歷代官員,很常用的方法。雖然這是自污名聲,卻是避禍之良方。為了保命抹黑自己,其實這可笑又可悲。

二,低調恭順、公開透明

低調且恭順,讓自己的行為在皇帝面前透明。很多時候皇帝看不懂手下的大臣,因為看不清、猜不透,會覺得他暗中有事,就有可能先發制人,以防萬一。如果臣子行事低調恭順,做事都公開透明,就會大大降低皇上的戒心。

這方面的典範,就是唐朝的汾陽王郭子儀。平定安史之亂的核心人物,扶大唐江山不倒,立下絕世戰功,再造大唐之人。


安史之亂平定後,郭子儀聲望如日中天,被皇上封為汾陽王,還賜予丹書鐵券(免死金牌),幾個兒子均被封為高官。他的第六個兒子郭曖,更是娶了昇平公主,他跟皇上成了親家。


 
朝廷為了褒獎郭子儀,給他建了一座王府,位於長安(西安)的中心區,是極其富麗堂皇的建築群。而郭子儀卻不在王府設門衛,並且每天府門大開。平民百姓都可以自由出入王府,跟免費的公園差不多。這種鬆散的管理制度,對郭子儀的生活肯定有影響。

有一天,一個老部下去王府辦公事,臨走時要跟郭子儀辭行,就向著王府內宅走,一路沒遇到守衛攔著,也沒有個衙役通報,直接到了內院。


就見郭子儀的老婆,正在院子裡洗頭,郭子儀端著一盆水,肩上搭著個毛巾,一會兒給老婆換水,一會兒給老婆遞毛巾,忙得不亦樂乎。旁人看來,這郭子儀像奴才一樣,純屬氣管炎。

老部下看了這一幕,急忙退了出去,避免尷尬。但他嘴不嚴實,忍不住把這事告訴別人,不久整個長安城都知道,「原來咱們汾陽王郭子儀將軍是個氣管炎」,一傳十、十傳百,成了首都長安城人人都知道的笑話。


 
不堪於民眾對自家嘲笑,郭子儀的兒子就向父親進言,「咱們家以後設個守大門的吧,不要讓別人隨便進出」。郭子儀不為所動,幾個兒子紛紛跪下請求:「父王貴為汾陽王,為何如此作踐自己,您是天下第一功臣,家裡怎麼能讓人隨便出入」。


郭子儀嚴肅起來:「你們看問題太短淺。咱們家雖一時顯赫,背後卻有兇險,今天咱們坐享富貴,明天可能變成階下囚。我沒有激流勇退,是因為皇上還需要我這把老骨頭,不會讓我歸隱」。

押一口水接著說:「在這種情況下,咱們緊閉大門,不跟外人往來,必然有宵小之輩會在皇上面前進讒言,說咱跟朝廷有二心。咱雖然沒有明面的仇家,可是我今天位居高位,你知道多少人眼紅,恨咱們擋道的。所以我索性把府門大開,任人出入,證明咱家沒有秘密」。


 
片刻後又補充:「別人抓不到我的把柄,皇上也就不會多心了」。

聽完郭子儀的話,他的兒子紛紛拜服,確實老爹深謀遠慮。


此外還有醉打金枝(郭曖酒後打了公主,郭子儀押著郭曖到皇宮請罪)

這些都表明了郭子儀在皇帝面前一直低調恭順,把自己的位置放得很低,半點居功自傲的痕跡都沒有。

每天王府門大開,公開透明,讓皇帝無處懷疑,所以他雖然戰功赫赫,功名蓋世,皇上從來不質疑他的忠誠。郭子儀這做法,是古代官場明哲保身的大智慧。最終郭子儀活到85歲,壽終正寢。

三,裝瘋賣傻

這是比較極端的,伴君如伴虎,有時臣子沒犯什麼錯,也有可能被無辜遷怒,皇上一個不高興就可能腦袋搬家,這時也許只能靠裝瘋賣傻才能躲過一劫。


明太祖朱元璋,天下安定之後大殺功臣,整個明朝初期,大小臣子上朝如同上刑場,很多大臣出門上朝前都先安排後事和妻兒灑淚而別,不過在如此險峻的環境當中,有一位大臣靠著裝瘋賣傻,躲過了朱元璋的戕害,保全了性命,他就是當時的監察御史袁凱。

一次,朱元璋要處決一批在他看來不法的人,他圈錄了應該處決的囚犯名單,讓袁凱送給太子審核。太子朱標為人寬厚,主張施行仁政,把囚犯名單刪了不少,這惹得朱元璋很不高興。

問袁凱「朕和太子誰做得對」?


這話太難答了,皇上得罪不起,太子是未來的皇上也不能得罪。急中生智:「對囚犯處以極刑,這是按當朝法律行事,陛下是對的,但是太子寬恕了一些人,說明太子宅心仁厚」。

滿朝文武都暗暗稱讚,原御史聰明機智,回答得滴水不漏。可正當袁凱準備鬆一口氣的時候,朱元璋一拍御案,怒氣沖沖站起來,手指元愷罵道:「你這個老滑頭,竟敢在朕面前花言巧語,兩邊討好,說的不是實話,我先斬了你,看誰還敢在朕面前賣弄口舌」。

有幾位膽大的大臣跪在地上替袁凱苦苦求情,朱元璋才算沒殺袁凱。撿了一條命,但袁凱心裡清楚,君叫臣死,臣不能不死,皇上不一定哪天還得收拾自己,躲得過今天躲不過明天,苦思一夜,想出個辦法,裝瘋賣傻。


第二天早朝剛開始,朱元璋就先召見袁凱,想要找他麻煩,可沒人答應,袁凱沒來上朝。朱元璋氣不打一處來,派人到袁凱家查看。查看的人回來跟朱元璋說:「原御史,昨天受了驚嚇,晚上回去就瘋了」。

朱元璋不信,命人把袁凱綁上金殿。袁凱披頭散髮來到大殿,呆呆直立,兩眼上翻,痴呆捏傻像。朱元璋半信半疑,命人拿鐵器,在他手上鑽。結果把袁凱的手背鑽個窟窿,鮮血迸流,袁凱沒有反應。朱元璋這才放他回家。

但朱元璋多疑,第二天又派親信查看,就見袁凱趴在地上又滾又叫,然後在狗窩旁抓起一團東西往嘴裡塞,那親信一看,一陣噁心,竟是一坨狗屎。


就回宮復命,「陛下,元愷確確實實瘋了,連狗屎都吃了」。朱元璋一聽,他能吃狗屎,看來是真瘋了。其實袁凱早就料到朱元璋不肯輕易放過自己,於是他讓自己家人用這砂糖和黑炒麵攪拌之後,放在竹筒里擠出來,做成狗屎那樣擺在那狗窩旁邊,演給朱元璋看。

一段時間後,袁凱家人向朱元璋呈報,袁凱已經瘋了,得回鄉養病。得到朱元璋的批准。就這樣,袁凱裝瘋賣傻,撿了條性命,回到故鄉,最後得了個善終。


裝瘋賣傻是比較戲劇化的一招。要比自污、低調恭順更極端,但不失是救急的好辦法。這三招是歷史官員避禍的奇招,其實想想都很悲哀,這種官員,往往很有能力,且正當好年華,結果為了避禍,不得已地做出這樣的屈辱的舉動,不僅浪費了自己的才華,甚至背著千年污名。

封建社會的皇權,是一種專權的象徵,只有在專權情況下,這種事才會不斷的發生。

時至今日,這種事也不是完全銷聲匿跡,當一把手權力過大的時候,往往下屬就會忌憚一把手對自己的影響,也會有各種各樣的方法來尋求庇護,說明這個官場還存在著一些很醜陋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