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歷史風雲版(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12)
----  【轉貼】草率的民族和御邊政策引發的低效征伐,萬曆三大征之寧夏戰役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12&id=70582)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22/5/11 上午 09:25:05
--  【轉貼】草率的民族和御邊政策引發的低效征伐,萬曆三大征之寧夏戰役
明朝為了抵禦西北方向蒙古、回部、藏部的侵擾,在北疆建設長城防禦體系的同時也採用了一種更為主動的防禦策略 – 以夷制夷。簡單來說就是僱傭少數部族勢力來防範少數部族的劫掠。

哱拜本屬蒙古韃靼部,世居於寧夏賀蘭山一帶。嘉靖年間哱拜因部族矛盾投奔了寧夏守備鄭印,成為了明朝的「僱傭軍」。哱拜這種僱傭兵有些類似明朝自己的募兵,由將領向朝廷上報人數,朝廷認可並核驗後按人頭髮放糧餉。


 
朝廷這麼做的目的並不複雜,不想養「廢人」。朝廷勘合人數的時候實際不會按照真實人頭點算,往往是沒戰績就少算人頭,有戰績就給你多算人頭。


哱拜本人驍勇善戰、悍不畏死,而且廣招亡命之徒,因此投奔明朝之後屢立戰功。哱拜也憑藉朝廷的封賞和糧餉組建了一支以兩千精銳騎兵(家丁)為核心的隊伍,成為寧夏一帶的一支重要力量。

拜,故韃靼種也。嘉靖中,拜得罪其酋長,父兄皆見殺。拜伏水草中得免,來投守備鄭印,隸麾下,驍勇屢立戰功,歷升都指揮。

《明史紀事本末·卷六十三》

萬曆十七年哱拜以寧夏副總兵官的官職致仕,雖然他的官位和隊伍由他的兒子哱承恩承襲,但此時周邊的環境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隆慶四年俺答封貢後,明朝與蒙古之間的關係明顯緩和下來,雖然雙方的戰事沒有徹底消弭,但是大的戰事已經沒有了。因此哱拜這種大的「傭兵團」在不少朝廷官員眼中就成了雞肋。


 
寧夏巡撫黨馨就是此中的代表,他從上任之後就想裁撤掉哱拜的隊伍。黨馨的主要手段就是通過壓低勘合人數來剋扣並拖欠軍需和軍餉,以此來倒逼哱拜主動裁撤軍隊。但此時的哱拜不但並不打算造反,反而各種討好黨馨。

只不過黨馨有著明朝文官的通病 -- 蔑視武將,尤其是少數部族將領。哱拜派手下給黨馨送禮送錢,卻被黨馨以被羞辱為由打死或下獄;黨馨還找了個由頭將哱拜的兒子哱承恩打了二十軍棍等等,這些都讓雙方的關係日益惡化。

黨馨不但看不上蒙古裔的哱拜,對於同族的漢兵他也一樣嚴酷。他命令士兵們繳納拖欠的朋合銀、朋頭銀和肉髒銀,不交者就直接從糧餉中扣除。導致寧夏鎮很多士兵缺衣少食、嚴重不滿,這也是釀成寧夏叛亂的主要原因。

註:明朝派發給各軍衛的貴重軍需(主要指戰馬和鎧甲等),如有損毀、丟失,朝廷會要求軍衛士兵按月分攤賠償,這種賠償被稱為朋合銀、朋頭銀和肉髒銀。例如戰馬,指揮使每月出銀一錢,千戶和百戶每月出銀七分,旗軍月出五分。


 
萬曆十九年冬,不少人勸黨馨發放冬衣並補發一些軍餉,讓貧苦士兵過冬,以安軍心。黨馨不但不聽,面對前來討要軍餉的士兵反而威脅道 -- 「此有挾而求,漸不可長,彼不畏族乎?」。這非但沒能嚇住士兵,反而成了激起兵變的最後一根稻草。


漢軍士兵首領劉東暘對黨馨的做法極度憤慨,遂與哱承恩等八十餘人秘密集會。萬曆二十年二月,士兵們推舉劉東暘為首,發動兵變,捕殺了黨馨並挾持了慶王。叛亂發生後,哱拜因家大業大也走上了前台,迅速成為了叛軍的主要領袖。

叛軍控制寧夏鎮城(今銀川市)後,遂向朝廷提出免罪並授予官職的要求。三邊總制魏學曾雖然主撫,但顧及朝廷態度並未直接答應,而是要求兵變士兵停止行動,聽候處分。哱拜卻覺得不能坐以待斃,一面派軍南下向固原進軍擴大地盤,一面聯絡河套地區的火落赤、卜失兔等部互為攻守,並放任蒙古人進入寧夏劫掠。此舉讓叛亂的規模迅速擴大,原本平靜的北疆一下子就變得岌岌可危。


 
寧夏叛亂對明朝來說是個麻煩,但是對於朝堂的一些官員來說卻是個天大的好消息。這些官員有個共同的身份 -- 御史,也就是明朝特有的一類官員 -- 軍事文官。戰亂對於他們來說就是加官進爵的捷徑。

浙江監察御史梅國楨、甘肅巡撫葉夢熊、浙江巡撫常居敬等官員,不但極力主剿,還紛紛表示願意自籌糧餉率地方民壯前往寧夏平叛(明朝的巡撫全部都是御史)。這些文官對戰爭的態度遠比武將們積極。

最終朝廷為平衡各方利益,任命主張招撫的三邊總制魏學曾為總督負責全局協調、調宣府總兵官李如松為討逆軍總兵官、主剿的梅國楨為監軍。討逆軍不光領導團隊複雜,大軍本身的組成也複雜,由遼東、宣府、大同、延綏、山西、陝西等軍鎮的不同隊伍組成。

首先這些軍隊由於駐地遠近不同,為了節約時間朝廷並未集結之後再出兵,而是讓各鎮自行前往寧夏,分批投入戰鬥。這就導致叛軍初期反而占有優勢,不但數次擊敗官軍,還整合了不少勢力和資源並最終集結在寧夏鎮城固守。


 
其次,明軍此時「私軍化」嚴重,內部山頭林立,討逆軍實際可以看作由一個個大小不同的「哱拜」組成。這樣的軍隊臨敵後,反而會為了軍功和自保各自為政、互相掣肘。

最開始魏學曾倒沒遇到這個問題,因為他麾下直屬的部隊是最先抵達的。雖然監軍梅國楨和他不對付,但是魏學曾提前給梅國楨套了枷鎖(魏學曾出征前上疏要求朝廷嚴令監軍不得干預軍事),他也鬧不出什麼事來。

不過叛軍全部龜縮到寧夏鎮城後,魏學曾的麻煩就開始來了。

首先,寧夏鎮城是九邊重鎮,城高牆厚,易守難攻。加上哱拜有充足的時間搜刮、準備,城中一時間也不缺糧草。魏學曾覺得自己目前的人馬強攻不見得就能攻陷城池,於是又起了招撫之心。但此時的哱拜已經不怎麼相信朝廷的官員了,所以談判進展得非常緩慢。到了六月份甘肅巡撫葉夢熊率兵抵達後,情況開始明顯不同。

葉夢熊和梅國楨不一樣,這個主戰派是帶著兵過來的,而且葉夢熊還帶來了威脅。他提出現在朝鮮戰役已經爆發,朝廷和神宗急需迅速解決寧夏問題,以便調大軍入朝。感覺到外界壓力的魏學曾只得停止招撫,轉而和葉夢熊合作攻城。


 

但是為了平衡麾下各軍鎮利益,他們讓四軍鎮各攻一門,結果卻是各鎮均無力獨自攻破城池。就在魏學曾一籌莫展之際,李如松率大軍抵達,明軍一時聲威大震。

不過李如松也不是個省油的燈,他明白因為平叛時間的拖延,魏學曾已經失勢,朝廷降罪只怕是在旦夕之間,所以不願意跟他攪和在一起。李如松不但率軍單獨結營,也不參加魏學曾召集的軍事會議,還故意不聽魏學曾的命令。

這個時候城外的明軍實際上分成了兩個部分,一部分是魏學曾,另一部分是葉夢熊、梅國楨和李如松。

六月二十三日魏學曾命令李如松率軍和他一起攻城,但是李如松當天按兵不動,二十四日李如松卻命令麾下三萬士兵全力攻城。雖然李如松也未能破城,但這明顯就是不想魏學曾蹭他的功勞。


 
二十五日梅國楨讓李如樟(李如松的弟弟)率軍趁夜偷偷攀城,魏學曾獲知後怕梅國楨搶了頭功自己更難以洗罪,也派手下部隊前去攀城搶功。結果鬧哄哄的反而讓城中叛軍察覺,兩支隊伍剛爬上城頭就被趕了下去。

二十六日,圍城的明軍又是分成了魏學曾和李如松兩個部分分別攻城,雖然兩部都攻入了城中,但因缺乏配合最終還是被趕了出來,李如松自己也差點命喪城中。

不過連日的強攻也不是沒有效果,叛軍中的一些人因擔心城破之後自己將無生路而心生悔意,二十六日夜一個叫趙承光的指揮派手下親兵偷偷溜出城找魏學曾投降。並稱他們願意戴罪立功,會在二十七日夜舉火為號,打開城門。

第二天夜,城牆上點燃了篝火,城門也被打開。但是魏學曾卻擔心這是哱拜的圈套,就在他猶豫間,城內的叛軍扔出五十一個人頭,為魏學曾釋疑 -- 機會沒了。梅國楨則抓住這個機會彈劾魏學曾畏敵觀望、玩忽職守,魏學曾的處境更加尷尬,更難指揮他部明軍。

明軍雖然攻不進城,但是叛軍也跑不出去,圍城期間明軍不但數次打退了叛軍的突圍,還斷絕了哱拜的外援。哱拜在被圍期間派親兵前往河套地區向蒙古部族求援,以卜失兔部為主的蒙古各部集結了三萬人前來救援。

相對於圍城,明軍的打援戰打得很漂亮。派遣麻貴率五千人在石溝城阻擊蒙古軍,同時命董一元率三千精銳出塞去襲擊卜失兔部的老巢,劫掠牲畜、屠戮婦幼。結果卜失兔部不但未能救援哱拜,自己反而損失慘重。

但是這些對於朝廷來說卻不重要,叛亂不平,大軍就會被拖在寧夏。因為戰事陷入膠著,朝堂里剿撫兩派又開始爭吵起來。神宗此時也意識到了明軍組織的問題,他下令罷免魏學曾總督職務,並留軍前效力待罪,總督一職由葉夢熊接任。

效果是立竿見影,李如松開始參加總督召集的軍事會議了。鑑於寧夏鎮城高牆厚、糧草充足,葉夢熊決定圍繞寧夏鎮城修建堤壩,然後引周邊湖水,水淹寧夏鎮。

七月二十九日,明軍開始放水淹城。到了八月中旬,雖然城中軍心民心開始動搖,而且城牆因為長時間的水浸開始崩裂。但是明軍依然無法攻陷城池,戰至九月初,官軍也僅僅只是占領了外城南門。


不過葉夢熊和梅國楨倒是發現了城中叛軍的破綻,那就是蒙古人和漢軍互相猜忌。

梅國楨派人給哱拜送去一封離間信。在信中梅國楨指出,兵變是因為巡撫黨馨剋扣士卒導致的,罪在黨馨,而且黨馨是漢將劉東暘殺的。梅國楨指出只要哱拜殺了劉東暘一黨,就可將功贖罪,並且附上了葉夢熊出具的免死憑證。

同時梅國楨也派人給劉東暘送去一封信。同樣將禍首歸於黨馨,並指出雖然是劉東暘動手殺的黨馨,但真正的主使是哱拜。劉東暘只要殺哱拜一黨即可將功贖罪。

種子一種下去很快就生根發芽了,九月十五日,城中的漢軍和蒙古人開始了血腥內鬥。經過兩天的殺戮,最終哱拜一派勝出,劉東暘及其手下兵馬全部被殺死。哱拜也打開城門並繳械投降。

城外明軍入城後卻出現了非常戲劇性的一幕,無論是官軍還是叛軍都歡天喜地互相慶賀,叛軍也紛紛殺牛宰羊宴請官軍。不久前還互為死敵的官軍和叛軍,就這麼在各處酒宴上把酒言歡、稱兄道弟、一派和諧。

入城的葉夢熊見此情形,做出了一個不少人難以理解的決定。

葉夢熊首先派人秘密抓捕了在梅國楨住處喝酒的哱承恩,並派總兵牛秉忠以拜訪為由將哱拜騙回家宅,然後率兵包圍了哱拜府。明白過來的哱拜不願受京師獻俘之辱,將家中十幾口人殺死後自盡身亡。最後官軍將城中哱拜兩千餘家丁全部搜出並處死,寧夏戰役就此結束。

葉夢熊為什麼要殺降,當時大多數人的看法是 -- 貪功。但是按照明朝的議功制度,他很有可能不是自己要人頭。因為葉夢熊是文官,他不需要人頭議功,成功平叛就已經是首功了。是參與平叛的明軍武將需要人頭。

在明朝武職議功是嚴格的軍功首級制,沒有人頭就沒有軍功,沒有軍功就不會有封賞。平叛和圍城雖然持續了大半年,但是官軍實際沒什麼首級斬獲。對於私軍化嚴重的明軍來說,這也意味著率軍外出大半年沒什麼收穫,或者說虧損的厲害。

註:明軍議功制度也不是全憑首級,例如還有首登(攻城首先登城)、奪旗(對戰中奪取敵方將領指揮旗幟)等,但是這些的難度比斬首更高。

葉夢熊不給他們首級換軍功和賞賜,他們就會自己為自己謀福利,只是方法很殘酷 -- 劫掠平民和殺良冒功。這不是開玩笑,在明朝這種操作很方便,給城中平民扣上賊屬的帽子就行了。所以葉夢熊可能認為與其讓官軍去殺平民,還不如讓他們去殺叛賊。

正德六年,江西盜起。金以所屬郡兵不足用,奏調廣西狼士兵,累破劇賊。然所用目兵貪殘嗜殺,剽掠甚於賊,有巨族數百口闔門罹害者。所獲婦女率指為賊屬,載數千艘去。民間謠曰:「土賊猶可,土兵殺我。」金亦知民患之,方倚其力,不為禁。

《明史·卷一八七》

還有一種說法就比較暗黑了。城破之後官軍與叛軍一片祥和,這會讓人們認為主剿的官員純粹是為剿而剿,那就殺之以免眾議紛紛。這理由現今可能難以理解,但是放在明朝就不稀奇了。萬曆二十三年,從朝鮮撤回的明軍,不就因為賞銀和地域問題自己內訌,江浙過來的南兵被薊鎮總兵給屠殺了(名震天下的戚家軍竟慘死在自己人刀下.....)

葉夢熊自己的解釋是:「拜所畜家人皆死士,緩一二日,東暘、朝黨復集,必再亂。臣寧負殺降名,以絕禍本。」不過這個解釋很蒼白,因為叛軍剛經歷血腥內鬥,怎麼可能突然又聚合到一起叛亂?至於真相到底是什麼,大家各抒己見就好。

註:明朝軍功首級分三等,一等是蒙古人;二等是女真、回藏等;三等是內地民賊。(倭寇原是二等,後被戚繼光殺成了三等)。三等之間的賞賜差異巨大,一等首級高的時候能換銀五十兩,三等首級很多時候幾個也換不到一兩白銀。

寧夏戰役作為「萬曆三大征」中的首征,無論是軍事上還是政治上都沒有多大價值或者意義。軍事上朝廷的名臣名將們並沒有展現出太多才華,一場地方兵變成了集朝廷全力的消耗戰。

為了平叛光白銀就耗費二百萬兩(主要是軍餉),萬曆二十年朝廷當年的白銀總歲入也才四百五十萬兩。另外長達八個月的戰亂對寧夏地區城堡、水利設施、百姓的戕害等損失更是難以估算。

政治上更為失敗,哱拜是有功於朝廷的蒙古將領,因受不公正待遇而被逼反。官軍入城後叛軍與官軍一派和諧之象,也能旁證哱拜與周圍邊軍將領日常關係還是比較好的。只不過朝廷從始至終也沒有去考慮哱拜等為何叛亂,以及如何解決類似問題。

結果就是其後明朝與後金相爭時,蒙古人反而去依附整體實力明顯差一檔的後金。這不是單純的蒙古人生性就愛劫掠可以解釋的,不然「俺答封貢」後邊牆何以迎來和平之象?

另外叛亂也成了朝堂一些官員們爭權奪利的工具,朝廷付出巨額消耗,平民付出生命的唯一結果就是為他們鋪路。甚至可以說部分官員需要這種叛亂,他們也會助推這種叛亂。此後萬曆三大征中的播州戰役也基本是這麼發生的。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22/5/23 上午 03:48:04編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