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歷史風雲版(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12) ---- 【轉貼】萬曆朝鮮戰爭,明軍真的全面碾壓日軍嗎?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12&id=70586) |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22/5/11 上午 08:06:39 -- 【轉貼】萬曆朝鮮戰爭,明軍真的全面碾壓日軍嗎? 1598年,露梁海峽。 日本軍隊被重重包圍,周圍濃煙滾滾,殺聲震天。原本平靜蔚藍的海面已變成了鮮紅色,似乎正在沸騰。 明朝聯軍的水師來來往往,各式火器齊射。武士們在國內甚少遭遇如此兇悍的投射火力,許多人墜水身亡……在立花宗茂等人的接應下,這支日本艦隊才逃出生天;侵朝第一軍團的指揮官小西行長遙望了烽火連天的朝鮮海岸,感慨不已——這場千年以來日軍首次征戰他國的行動就此落下帷幕。 關於壬辰戰爭,在日本也稱文祿慶長之役,在中國又稱萬曆援朝戰爭。是16世紀下半葉亞洲發生的重要戰爭。 日本兩度入侵朝鮮,在明軍的幫助下,朝鮮迫使日本撤軍。中日韓三國一直對其有不同評價,對戰役的過程結果爭論頗多。 而國內近年來,受「明粉」這一網絡極端民族復古主義群體的影響,對明軍的水準常常有誇大、吹捧。 在眾多不負責任的營銷號影響下,「明軍碾壓日軍」「日軍打仗是村戰」的這些說法四處傳播,混淆視聽。 筆者特來對壬辰倭亂中的中日兩國作個簡單對比,儘量澄清一些基本史實。 |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22/5/11 上午 08:07:32 -- 01 不領情的朝鮮人 在壬辰戰爭中,主戰場便是朝鮮。然而一些學者,特別是今天的韓國人,對明軍的評價很差,他們認為:朝鮮完全可以憑藉一己之力擊敗日軍,明軍入朝只不過是趁火打劫。 後浪工作室出版的加繆爾·霍利的《壬辰戰爭》一書大概便是持這種觀點。當然,該觀點不太客觀。 畢竟,明朝的體量數十倍於日本,對日本起到戰略上的威懾。此外,儘管朝軍打贏了眾多海戰,然而日軍在陸上幾乎是秋風掃落葉一般平推朝軍。 最後,日軍的撤退有很大偶然性,比如豐臣秀吉的突然逝世,勝利的取得並非全靠抗戰。 認為朝鮮能力扛日軍是幼稚的。但認定明軍在戰爭中與朝鮮方面配合失當,軍紀廢弛,在戰爭中作用有限並非空穴來風。 我們可以大致從將領、武器和結果等方面來對比明日兩軍,並對明軍的表現得出一個公正的評價。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22/5/11 下午 08:07:45編輯過]
|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22/5/11 上午 08:08:28 -- 02 腐敗透頂的明軍 朝鮮這個憋屈小國,卻有一人令世界所稱道,在軍事史上有不可撼動的地位,他被稱為亞洲的納爾遜或者德雷克,這位偉人便是著名抗日英雄李舜臣。 在壬辰戰爭中,給日軍最沉重打擊的便是李舜臣——利用波濤洶湧的朝鮮海峽,他經常以微小的代價,擊沉數十倍的日軍戰船,整場戰爭日軍大名就死了一個,來島通總,就是被李舜臣指揮擊殺的。 那麼,這個朝鮮史上少有的名將對明軍的評價是怎樣的呢? 李舜臣並不認為明軍是什麼「國際主義勇士」,反倒經常與明軍起衝突。李舜臣生前極度惱怒明軍,並多次與其領導發生爭執。明軍方面有個叫陳璘的將領,不僅心胸狹窄,經常和朝鮮人較勁,聽說朝鮮水軍表現的比明軍要強就心生嫉妒。 所謂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這個陳璘還經常打罵手下,在國外東亞學者Stephen·Turnbull所著的《Samurai Invasion》中更是直言不諱,說這個陳璘就是個「Bad-tempered bully(壞脾氣的惡霸)」。 Bully,在英語中有惡棍、仗勢欺人的意思。學術作品中,用如此帶主觀色彩的詞形容一個歷史人物甚是少見,但看看明將的作為,只能說是名副其實。 陳璘的部隊經常殺良冒功,李舜臣斥責他說:「皇帝陛下命令你來消滅敵人,是為了拯救我國百姓,你反倒打算殺掉他們,這絕非陛下旨意。」在露梁海戰結束後,李舜臣戰死,沒了約束的陳璘更是大殺特殺,把一堆朝鮮平民說成裡通外國的奸細,斬首後去邀賞。 此外,據李舜臣的日誌記載,明軍將領私通日本人,陳璘甚至被小西行長的「兩頭豬兩瓶酒」所賄賂。 在順天城之戰中,陳璘接到劉綎的荒謬的指令,夜襲順天城,李舜臣本來對此感到有顧慮,然而陳璘一意孤行,李舜臣總不能棄隊友不顧。 結果聯軍被打的潰不成軍,損失十九艘艦船,日軍僅松浦久信一人便斬獲36顆頭顱。 另外一個被中方史料大吹特吹為「晚明第一猛將」的劉綎,李舜臣也無甚好感,他對劉綎在得知戰敗後倉皇逃竄的行為表示反感。 這些行為看起來是演義,然而對晚明來說,是日常操作。 據傳教士的描述,「這個國家大概沒有別的階層的人民比士兵墮落和更懶惰的了」「我們已經描述過,不管是官是兵,都像小學生一樣受到大臣鞭打,這實在荒唐可笑」。 在戰爭打響前幾十年,1575年葡萄牙傳教士馬丁·德·拉達與折羅尼莫·馬丁任修士在隨船隊出使中國時,便評價:明國人像土著人那樣怯懦無能,日本人和菲律賓人比他們勇敢得多。 明朝採取世兵制,軍戶世代為兵,士氣低落,這是為何洋人評價明朝軍隊「他們應召入伍並非出於愛國心,又不是出自對皇上的忠誠,也不是出自任何獲得聲名榮譽的渴望,僅僅是作為臣民不得不為僱主勞作而已。」 這樣的士兵,怎能作戰?明朝軍官發現一個兩全其美的好方法,只要手下交銀子,就讓他們都跑掉。 明朝也有募兵制度,但由於制度上的腐化,大量招兵卻不能保證質量,軍費漏洞越補越大。由此,明軍戰鬥力低下,讓朝鮮人看笑話也不足為奇。 |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22/5/11 上午 08:12:40 -- 03 改頭換面的日軍 而作為另一主角的日軍卻表現出了驚人的動員能力,在短時間便投入了一二十萬人,分為九個軍團,浩浩蕩蕩殺向朝鮮。 另有十萬人在名護屋城待命。絕不是《明朝那些事》那種段子書所說的村戰。而明軍在韓戰投放的兵力一直沒超過十萬。 之所以能調動如此大軍,是因為日本身處戰國時代。 ▲ 身披大鎧的小西行長(1558年-1600年11月6日,天主教教名John)圖片來自網絡 這是日本史上少有的大動亂,整個日本變成大大小小的小國,你來我往,殺伐不斷。整個社會圍繞著分裂與兼併開展活動,自然全民皆兵,軍事發達。 在動員方面,日軍可以說是勝明軍一籌,然而在配合方面,仍然存在著一些傳統的問題,比如過於注重「第一滴血」。 日軍大多信奉武士道,經常為了一番乘(第一個上城牆)、一番槍(第一個帶頭攻入敵陣)和一番首(第一個斬獲首級)這種事情爭個不可開交。 比如細川忠興的兄弟在攻打一座城池時便說:在我登上這座城池前,這梯子只許我一個人用。誰跟我搶我就砍他腦袋。結果他剛一上去就被刺成了篩子。 將領方面也有不少爭端,比如第一軍團的小西行長和第二軍的加藤清正素來不合,兩個人互相使絆子。 ▲加藤清正獵虎圖 圖片來自網絡 在第一次侵朝時,關於行軍路線上有一處地名叫「藥廟路」,加藤清正知道小西行長是商人出身,便挖苦他,要他走這條路。 小西聽出加藤的言外之意,當然是拒絕,然而加藤還不饒人,說:「背軍令,但貪私禮,何似商賈之行哉?」。小西行長被氣的差點和加藤打起來。 與明軍在朝鮮戰場消極怠工相對應,日軍也不想再朝鮮久留。整個侵朝日軍分成了兩派,主戰派和主和派。 小西行長一直認為豐臣秀吉的理想不現實,希望早日結束入侵,多次私下賄賂同樣懶得打仗的明軍,甚至偽造文書兩頭忽悠,搞得明朝皇帝和豐臣秀吉互相以為對方向自己俯首稱臣了,第一次入侵以和平解決。 直到秀吉接待明朝使臣時才發現自己上了當,下令第二次西征。小西的死對頭加藤當然就是主戰派,克服千難萬阻也要完成秀吉的宏願。 日軍數量雖有十萬之巨,然而內部還是各種宗族勢力作怪,不同家族的不同派系就有不同的目標,這也是造成日軍最後將吃進嘴裡的朝鮮又吐出來的一個重要原因。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22/5/11 下午 08:17:40編輯過]
|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22/5/11 上午 08:41:44 -- 04 雙方武器對比 明朝軍隊的火器,幾乎是全面落後於世界潮流。 明粉津津樂道的三眼銃,不過是早期火門槍的一種,歐洲14世紀就有了,並將它迅速淘汰。而明朝一直到死都還在用三眼銃。 ▲同時期,明朝與歐洲的火器對比 圖片來自網絡 那麼,我們就來看看三眼銃到底差在哪。 首先在動能上,三眼銃就與16世紀的火繩槍差十倍百倍。從威力上講,用弓弩甚至都可以打出相同的效果。 因為,早期的銃多半使用球形彈丸而箭矢多為尖頭或者錐形,穿透力更勝一籌,如果沒有足夠的動能,就不能體現出火器的優勢。 而中國古代也一直沒放棄騎射戰術,從明到清,西方早已不用的弓騎兵都還在東亞戰場上扮演重要角色。 ▲12-16世紀主流武器提供的能量 圖片來自網絡 火門槍和火繩槍的差別並不僅僅在於威力,更在於擊發方式。 火門槍需要用明火點燃火藥,也就是說,射手一隻手持槍,另外一隻手要拿引火物點火。本身槍桿子就很長一隻手拿不穩,拿引火物點火這一動作更是加大操作難度。這種武器的準頭也沒有保障。 並且就是與近百年前的歐洲火器對比,三眼銃也比歐洲手炮要差。 如下圖是1500年的火門槍,可以看到已經有了簡易的槍托和準星,不是像明軍那種一根光杆子了。 ▲1500年的火門槍 圖片來自網絡 之後,歐洲火器進一步發展,開始出現了有蛇杆的火器。火繩槍機的出現,使得射手不用將一隻手用來手持引火物,可以雙手持槍,認真瞄準。 ▲帶有簡易蛇杆的火槍 圖片來自網絡 亞洲國家中,日本在老大哥明朝之前用上了火繩槍,在海盜頭子汪直的幫助下,日本可以獲得最新式的火器。 而明朝直到16世紀中期與倭寇的交戰中,才了解了這種神器。鐵炮在日本得到迅速推廣,在明朝,鳥銃的發展卻步履維艱:明政權已是日暮西山,再過不到百年就要翹辮子,根本無力負擔裝備火繩槍的開支。 對於射手來說,用火門槍甚至比用火繩槍安全,因為明末的製造水平,仿製出來的火器對使用者的威脅大於敵人。與其用隨時可能炸掉自己半邊臉的鳥銃不如用以前的三眼銃存貨。 ▲ 圖片來自網絡 所謂的「鳥銃宜南不宜北」不過是中原王朝的國情造成的醜劇,倒在今天被「明粉」作為明軍火器強於歐洲的證據。 而在日本,鐵炮的發展極其迅猛,甚至有傳教士認為日本人手裡的火繩槍的數量超過了英國。 儘管就質量來說,明日兩國的火繩槍都不如歐洲,它們的火繩槍都是以輕型火槍為主,像重型火繩槍這樣的盔甲殺手在東亞戰場上並不常見。 但矮子裡面拔高個,日軍鐵炮還是強於明軍鳥銃,這點明朝人自己也承認:「即其機以品騭各國之器,則未有合機、軒轅、三長之先,嚕蜜為最大,西洋次之,小西洋又次之,倭銃實屬下品。……又有謂先年南方鳥銃,其機與倭銃一般,畢竟不如倭銃之火易發」。 ▲ 明軍鳥槍鳥銃明顯動能較低 圖片來自網絡 防具方面,日軍由於御貸具足的政策,足輕都有機會借到鎧甲,因此披甲率較高。至於網絡世界盛傳的「日軍竹甲論」是純粹的謠言。 奈良時代日軍基本裝備的就是鐵甲了。甚至連雜兵戴的陣笠都有鐵做的,還刷了厚厚的大漆。 除此之外,武士的鎧甲對槍彈都有一定的防禦能力,著名的舶來板甲南蠻胴因裝備稀少,無法確定是否可在朝鮮戰場見到,但即使是本土的當世具足,都可以擋住子彈。 ▲ 有彈痕的具足 圖片來自網絡 而反觀明軍甲冑,連他們自己人也看不上,「如下馬地斗,能捨命頂當,需要盔甲,今我之盔甲,外面新表可觀,內里鐵葉,一片數個眼,鏽爛惟存鐵形,還是好的,其空落如篩子一般,敵射可透,刀砍可破,是盔甲也不如他。」軍工實在是腐爛至極。 即使是明軍精銳,披甲率也很低。 在松錦之戰後,清軍檢查明軍屍首,發現披甲率不到三分之一。在繳獲日軍鎧甲後,明軍羨慕得直流口水「一向只說倭賊易殺,如此觀之,驍當在今敵之上,今只勢耳,若論軍器,十不當一。」 ▲ 朝軍的布面甲 中朝聯軍真正在日軍之上的,只有重型火器與戰馬。 日軍倒是百般強悍,只是火炮實在不行。也許是因為本土地勢崎嶇而當時的炮多為直射炮,日本人不愛用重型火器。其實朝鮮海拔也山地廣布。 但武士們真正吃大虧的場合在海上,李舜臣發明了龜船,並善於運用手上的船隻。 李舜臣不愛與日本船隻在沿海近戰,因為日軍是陸戰強手,而喜歡利用地形,誘日軍深入,並拉開距離,用絕對的火力優勢擊沉日軍船隻。 如果沒有李舜臣的力挽狂瀾,日軍的補給線就不會受到影響,那麼,定可以長驅直入,占領更多領土。 此外明軍的戰馬要比日軍高大,在野戰中,日本喜歡用長槍叩擊敵人,而非像歐洲方陣那樣以戳刺殺敵。這是其長槍材質的原因造成的。武士在野戰環境中對明軍騎兵的抵抗力較弱。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22/5/11 下午 09:08:06編輯過]
|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22/5/11 上午 09:13:18 -- 05 沒有勝利者的戰爭 戰爭的走向大致如下:日軍首先發動進攻,打得朝軍節節敗退。在陸上戰場上,日軍占有優勢,占領大量領土。 明軍出師不利,祖承訓在平壤中了日軍的空城計,五千遼東鐵騎被殺得七零八落,「一夜馳二百里,還至安州城外」。 事後還倒打一耙,把責任推到朝鮮人身上。之後的碧蹄館之戰,李如松的精銳家丁遭受重大傷亡,幾名將領都戰死。 這場戰役後,雙方開始和談。明朝後院失火,蒙古造反,巴不得早點脫身。在雙方各自忽悠自己老大的基礎上,談判達成。但不久後漏了陷,秀吉開始第二次侵朝。 儘管明軍在第一次侵朝中把國內的種種臭習慣都帶到了朝鮮,搞得當地雞飛狗跳。 但我們要看到,明軍說到底也是起了作用的,首先,第一次侵朝時,秀吉希望連帶明國一起吞併了,第二次侵朝時劍指朝鮮,不再提打明國本土的事了。 其次,第二次侵朝中,日軍被壓制在海岸線周圍,以獨特的倭城進行防禦作戰,而不像以往那樣有主動性了。 所以說,也不能完全否定明軍那大幾萬人的作用,雖然直接殺傷不大,然而戰略上日軍還是有所忌憚的。 兩次侵朝中,給日軍造成巨大殺傷的還是李舜臣,他連戰連勝,使得日軍糧草接濟不足無法深入內陸。日軍在無法速戰速決的情況下,漸漸的戰意減弱,隨著秀吉的逝世,戰爭結束。 從結果上來說,三家都不能稱自己為勝利者。 日軍雖然掠奪了很多戰利品,但殖民朝鮮的戰略目的沒有達到。明軍所謂的「萬曆三大征」勞民傷財,損失精銳士兵還惹了一身騷。 泗川戰役中,明軍屍骸枕藉,到今天這座城市還有當年明軍屍體堆積而成的小土堆,甚至有說法認為聯軍僅在這一場戰鬥便陣亡三萬餘人。朝鮮整個傷亡就更不用說了,有說法死了三十萬。日本還抓了十萬朝鮮人做奴隸。 日軍由於秀吉是遠程遙控式指揮,對傷亡的統計相對規範,秀吉甚至要求將人的首級或者鼻子處理後裝船運回國內,現在還有耳鼻冢的景觀為其作為證據。 有人也許說日軍可能存在殺朝鮮平民的行為,不過就當年朝鮮的情況來說,軍民是不分的,平民也會成為游擊隊一類的準軍事人員,所以將「掃蕩」作戰的人頭算入戰果也不算太過分。 這場戰爭並沒有使三方中的任何一方得到好處。戰爭結束後不久,日本就爆發了決定天下命運的大戰——關原之戰。 隨著西軍的戰敗,秀吉政權風雨飄搖,安土桃山時代也將落幕。而東軍之所以成功,和壬辰戰爭有重大關係。 在壬辰戰爭中,出錢出力的主要是西軍大名,而德川家康由於地理上離朝鮮較遠外加上此人陰險狡詐,有意無意地保存了實力。 此外,在壬辰戰爭中,以石田三成、小西信長為代表的文治派與加藤清正為代表的武功派矛盾加劇,而加藤清正儘管對秀吉忠心耿耿,但在秀吉死後無法抑制對死對頭的仇恨,加入對豐臣氏圖謀不軌的德川一方。 在如此艱難的情況下,西軍都湊出了八萬大軍。倘若沒有壬辰戰爭,也許豐臣氏便不會被德川取代了。 至於東亞大陸上的兩個國家,明朝已是自身難保,經過這麼一折騰,不久後滅亡。 朝鮮可謂是引虎驅狼:趕走日本人後,煩明朝大兵煩得不得了,於是加快與日本的邦交正常化,巴不得快點擺脫明朝駐軍。 不過馬上朝鮮又要巴望著明軍來救命了——不久後,清軍入侵,朝鮮國王在南漢山城俯首謝罪,成為清朝的附庸。 但後來三國史學家都愛大吹特吹自己,韓國人吹牛的本領可以讓國內明粉自愧不如,提出什麼龜船是世上第一艘鐵甲艦,還拍出諸如《鳴梁海戰》一類的神劇吹捧自己。日本人在二戰期間也編出大量朝鮮人菜的一批的段子來打擊其民族自信心。 那麼,這場戰爭的真正重要意義在哪裡呢? 筆者認為在於其首創意義。 這是日本第一次如此大規模的入侵周邊鄰邦;這是第一次中原的武器科技落後於一個島國;這是第一次中國打一個小自己幾十倍的國家還打得如此吃力。這一切的一切是什麼造成的呢? ▲ 瑞士方陣 圖片來自網絡 在戰國著名武將武田信玄念叨著:「疾如風,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動如山」的口號時,在大陸的另一端,歐洲士官長的手杖上已經刻上了燙金的平方根表輔助其排兵布陣的計算;在明朝人還在討論著天人感應、三綱五常之時,宗教改革的號角已經吹響;當朝鮮人還在吹捧龜船是首創鐵甲艦時,西方人的大船早已繞地球轉了好幾個圈。 三方所謂亮眼的黑科技,都是歐佬玩剩下來的,所謂糜爛數十里的紅衣大炮,歐洲隨便一門炮都可以甩它幾條街;在土耳其版的重型火繩槍到18世紀中國才開始大量裝備。 日本之所以能力扛兩國,不過是因為它在分裂時期,學西方受到本國保守派的阻力小,再加上特殊的地理位置,接觸洋人多罷了。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22/5/11 下午 09:16:48編輯過]
|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22/5/11 上午 09:19:59 -- 結語 通過壬辰戰爭,只能看到一個在世界體系中日益邊緣化的亞洲。 正如我們說兩伊戰爭是拿著現代武器打一戰一般。壬辰戰爭的戰爭雙方,雖然裝備上有西化的痕跡,然而無論是令人啼笑皆非的議和,還是因領主逝世便前功盡棄的遠征,再到殺良冒功的暴行,無不顯示著東亞民族正逐漸被世界文明所拋棄。 某些後人卻仍然站在狹隘的民族立場上來拔高參戰方,卻不懂得站在世界史的高度做反思。 他們想方設法將菜雞互啄描繪成巔峰對決,在牽強附會的神話故事中自己成了戰功赫赫的天龍子孫,當顱內的環境達到高潮的那一剎那,他們沉醉於幸福的夢鄉中。 這些人,與幻想著一路吞併到印度的軍國日本,自認為是天朝上國無堅不摧的明朝,以及一部分認為自己是萬物起源的韓國人相比,不是一樣的可悲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