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必須以文明昌盛才能面對日本

齊邦媛教授為她的自傳《巨流河》日文版出書作序。她在《聯副》發表文章,說那是〈一篇難寫的序〉。當然難寫,因為日本侵略中國,害得她「四代人沒有家」。戰後日本人好像從沒對中國人笑過,她怕也很難完全泯卻恩仇,而中國傳統文化又教人「不念舊惡」,這就使她說話輕重難取了。

為難的不僅是齊邦媛,中國人似乎普遍陷於這種困境。如果你講述八年抗戰血淚苦難的歲月,有人同情你,有人則會譏你是「狹隘的民族主義者」。你若提起「南京大屠殺」,有人會跟你一起義憤填膺,有人也會指你「心中常懷仇恨」是多麼的不健康。若是有人提醒,日本官方到現在還沒有向中國正式道過歉,同感者有之,也有人會說,怎麼現在還要算那些陳芝麻爛綠豆的舊帳?前些時日本發生地震、海嘯及核電廠輻射的大災難,大陸有網民表示「慶祝」,更多的網民則責罵這些人沒有人性。

日本侵略中國,受害的本是中國人,但「終戰」六十多年了,日本早已崛起,而中國人在性靈上好像仍在受害。

你一定不服氣。想「出口氣」嗎?那就看看中日兩國的過去、現在以測估未來。

中華帝國被列強的軍艦打開門戶,一時「洋務運動」也轟轟烈烈,但最後卻淪為「次殖民地」。日本帝國被美國軍艦打開大門,他們「脫亞入歐」,最後成了一流強國。日本的民族性裡有「追隨強者」的基因,當中國強盛時,他們派「遣唐使」,學漢化。等甲午戰後,他們眼裡再沒有中國,唯歐美是尚了。

日本學到了強盛,也學來了恃強凌弱,開始欺壓中國。在台灣和澎湖之後,「九一八」占領了東北,「七七」進據內陸,準備「三月亡華」。如果日本不是誤估而空襲珍珠港,導致美國參戰,則二次世界大戰後中國會成何種模樣,實不忍想像。日本雖然無條件投降,但他們心裡認為是敗於美國,不是敗於中國。而戰後日本復興迅速,美國利用日本制衡中國,乃將琉球和釣魚台送給日本。日本得寸進尺,現在眼睛又瞄著中國的東海了。

今後國際間的競爭,大概不太可能以戰爭解決問題,大家比的是文明程度。文明之為物難言哉,但無論如何典章制度應為具體的表徵。一個國家缺少自由,人權不受重視,國民思想混亂,行為無緒;或者只知內鬥,自我消耗,個人既少中心價值,群體亦無目標前景。像這樣的國家,不管自稱是什麼體制,由什麼黨執政,都不能算是文明,也不能受人尊敬。

一個世紀以前,嚴復把「物競天擇」之說引進中國,中國人奮起追求「船堅砲利」,胡適也受到「社會達爾文主義」的感染,取「適者生存」之義,將名字改為胡適之。但到美國留學,經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發現過度的生存競爭只會帶給人類毀滅,他改了態度,在日記中寫道:我們今天都引用拿破崙的話,以睡獅來比喻中國,這是不妥當的,中國應該稱為睡美人,中國之強,貢獻於世界的不應是武力,而應是文物風教,這就是中國的文明。

沒有武力無以自衛,但沒有文明則無以長遠立國於天地間。兩岸中國人也許還記得日本的民族性是「追隨強者」,中國只有文明昌盛,這樣的「崛起」,才是對日本「不著一彈」的最好的「報復」。

其實,中國文明昌盛的真正意義,不是做給日本或任何國家看的,而是為了中國人自己。

【2011/08/04 聯合報】@ http://udn.com/



全文網址: 感時篇/我們和齊邦媛一起為難 | 聯副•創作 | 閱讀藝文 | 聯合新聞網http://udn.com/NEWS/READING/X5/6504426.shtml#ixzz1U0qCRZZY
Power By udn.com
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歷史風雲版(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12)
----  中日宿命的決戰即將到來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12&id=7141)

--  作者:ppo
--  發表時間:2007/6/9 下午 12:59:28
--  中日宿命的決戰即將到來
作者:中華網-網上談兵 四代重殲

   當日本人認為中國必然會報仇的時候,中國還有什麼理由不報仇?近段時間來,日本的鷹派言論已經讓我們淡漠了。我們習慣了日本鷹派那種野蠻的邏輯思維。當我們已經習慣了之後,日本也就離他們聲稱的事情越來越近了。



   哪怕我們不想報復,日本人也會覺得我們要報復。為了防止中國報復,日本必然以中國為對手加強自身的軍事力量。中國的崛起的確需要和平的環境。可是和平的環境是總體的,局部的緊張也在所難免。日本人就是在製造這種緊張。我們沒有辦法去放棄對於日本行為的關注。放棄關注就意味著將自身的命運放棄掉。日本人從來不講什麼仁義道德。他們覺得中國想報仇,他們就必然準備發動先發制人的打擊。

   日本沒有在今天行動是因為他們力量不夠。也許明天,也許後天,日本人就會覺得自己的力量已經足夠打破現有的東亞地緣政治的格局。想當年日本也敢於向美國發起挑戰,今天又怎麼不敢對中國先發制人。

   東亞地區的區域軍備競賽已然來臨。中國沒有逃避的可能性。日本不退卻我們退卻,那最終消失在東亞權力競爭舞台上的就是中國。從來沒有一個民族依靠退讓和妥協成為權力中心。完全的退讓和妥協往往就是崩潰的前兆。高速發展的今天,我們還沒有到力量體系崩潰的地步。

   曾經一段時間,中國在一定程度上原諒了日本人。而那段時間離今天已經很久了。原因何在?日本的行為讓中國不得不選擇一種更為極端的立場來應對現在的局勢。日本讓中國政府失去了外交所需要的彈性。哪怕中國政府以再大的誠意來解決中日之間的矛盾,日本人仍然是不識時務地破壞和諧的氣氛。日本人很精明,他們認定中國不會主動去打擊日本。可是他們想錯了,精明永遠不是高明的對手。雖然他們的目標是那麼遠大。可是難度太大。日本最希望看到的無非是中國的內亂。而中國的內亂在人民民主專政條件下是幾乎難以出現的。日本卻希望挑起這種內亂。日本憑藉著自身對於中華民族民族感情的挑釁試圖動搖中國政府的威信。可是讓日本始料不及的是,中國政府越來越強硬。於是,政府的威信沒有降低,對日的民族主義情緒卻上升了。

   日本一步一步地在和中國鬥。他們沒有認識到他們在戰略上已經失敗了。日本右翼勢力想玩狠的。他們沒有看到日本有幾斤幾兩,他們盲目地認為,只要繼續堅持,中國終究會主動改善對於日本的關係。即使中國不主動改善對於日本的關係,中國政府也不會繼續強硬到哪裡去。可是日本右翼勢力哪裡想到中國政府這次是那麼堅決,連中國駐日大使也提前回國述職,就差驅逐日本在中國的外交官以及對日宣戰了。同期,日本發現中國在軍事行動上不是想像中那麼懦弱。中國針對日本的一些軍事準備沒有停止的跡象。直到這個時候,日本才發現,中國的軍事力量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弱小,中國對於軍事力量的戰略運作也沒有想像中的那麼軟弱。日本人驚慌了。

   日本右翼發現,玩經濟自己已經是昨日黃花,玩政治自己缺少智慧。當政治已經無法解決問題的時候,日本人自然就想到了一個曾經解決了無數政治難題的手段。這就是軍事較量。發展軍事力量,日本需要對手。美國是自己的主子,把主子當對手顯然是找死。俄羅斯在遠東也沒有更多的力量,朝鮮和韓國的力量更是難以有效威脅日本,把他們當對手都缺少說服力。終於,日本人決定了,明確自身的對手 中國。日本人高喊中國要對日本復仇。他們覺得這樣就是日本加強軍事實力的一個藉口。

   當一個國家以中國為主要對手的時候,中國不能在冷漠了。這個國家曾經給中國造成了慘痛的人員傷亡和巨大的物質損失。這個國家曾經在長達一千三百多年的時間內都試圖讓自己的力量牢固地戍守亞洲大陸。中國只能迎戰了 這是宿命!


--  作者:ppo
--  發表時間:2007/6/9 下午 12:59:46
--  
法國和德國是依靠政治和解的。可是我們必須要看到,法國和德國之間是通過流血的政治和解的。而這流血的政治正是戰爭。正是法國和德國的多次交手讓兩國人民都認識到了戰爭對於雙方的巨大傷害以及負面影響。在法國和德國敵視期間,法國和德國的影響力從來沒有超越過英國。現在情況已經轉變了,法國和德國已經有能力對於英國實施邊緣化政策。因此,中國人的血築就的隔閡或許只能用日本人的血來中和掉了。

   當我們成為別人瞄準的目標的時候,我們還不舉起自己的鎗口?那不就是自殺嗎?前段時間,中國仍然有專家聲稱中國和日本還沒有到必然一戰的地步。中國人就是善良呀。是的,什麼事情在發生前都不必然。可是我們難道不應該做好最壞的打算嗎?中國專家的分析的確沒有錯,中國和日本還沒有打起來嘛。可是他是專家,他的分析結果卻讓很多中國人忘記了戰爭威脅的存在。專家是符合國家利益的專家。如果他不按照國家利益的思路走,那麼我們需要那樣的專家嗎?只有敢於面對戰爭,才能最有效地避免戰爭。中國專家的分析讓日本人笑了。中國心存幻想呀!當年李鴻章何嘗不認為中日未必一戰。可憐呀!辛苦建立的北洋海軍就成為了這句未必一戰的犧牲品!當日本人都已經認定中國必然報復的時候,我們憑什麼認為未必一戰?就憑藉中華民族的博大胸懷嗎?當年中國被列強侵略的時候又是誰來拯救我們的國家和民族。只有中國人自己才能保護自己。寄希望於日本不發動戰爭的想法是可恥的。日本已經在蠶食中國的海島和海洋領土。這已經構成了戰爭的誘發因素了。政治解決不了的時候,我們不用戰爭,那麼怎麼辦?領土問題能談則談,不能談還不只能打。


  一個沒落的帝國敢於跑到南美洲去和一個地區強國爭奪一個島嶼。而那個地區強國也敢於用自己的力量去挑戰那個沒落的帝國。恰恰是在戰爭打完之後,那個沒落帝國歷史上有鐵娘子之稱的女首相到了中國,和我們談香港問題。結果卻是她跌倒在中國的紅地毯之上。當年我們有勇氣去拒絕一個國家的無理要求,今天就更沒有理由漠視另外一個國家對於我國領土的蠶食。

  日本有多少軍艦,日本有多少飛機,日本有多少先進科技,這些都不能成為我們退讓的理由。我們只有一個東西,那就是毀滅對手乃至自我毀滅的決心與力量。越是懼怕毀滅就越容易毀滅。不怕鬼者不遇鬼,心裡有鬼鬼上身!和日本的戰爭不是中國的夢魘,我們要讓那成為日本的夢魘。中國比日本理智。因而結果只能是日本人感覺到和中國的戰爭是夢魘才能讓東亞地區和平與穩定。或許地緣政治有其侵略性,但是追求地區的和平與穩定是沒有任何侵略性的。更何況中國理念的地緣政治觀念也不支持侵略,而只是支持中國獲得自身的合理利益,在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封殺之下為13億中國人民乃至世界上貧窮落後的發展中國家人民尋找發展和繁榮的出路。

   清醒過來的中國人需要更清醒,還沒有清醒過來的中國人趕快清醒。不要再有幻想,不要再有猶豫,不要再有顧忌。準備戰爭對於我們來說沒有錯。那即將到來的宿命般的衝突等待著中國人的覺醒。《即將到來的美中衝突》沒有讓理查德.伯恩斯坦和羅斯.芒羅兩人成為人們眼中戰爭販子,更沒有讓他們被加上破壞中美關係的罪名。日本已經走在了前面,日本已經在準備了。我們該是決斷的時候了。準備戰爭和衝突的人從來沒有錯,錯的永遠是輸掉戰爭的人。

   勝利的歷史應該由我們來書寫,宿命的決戰沒有中國人失敗的藉口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10/5/7 上午 10:02:01
--  【轉貼】從甲午戰爭到八年抗日戰爭,中日兩國始終處於敵對狀態,進入21世紀後,未來中國與日本的關係會如何發展?

中日關係一直是敏感的話題,從甲午戰爭到抗日戰爭,嚴重破壞了兩國關係,法國與德國的關係與中日關係有些相似,20世紀中期以前的百年間,法德兩國發生了多次戰爭,在慘絕人寰的兩次世界大戰中都是對手,上千萬人在戰爭中失去了生命。

但是在戰後法德兩國和平發展,為了共同的經濟利益,克服了種種困難和障礙漸漸走到了一起。有調查顯示,二戰剛結束時,兩國相互敵視的人都超過90%,此後這一比例逐年下降,再到21世紀,討厭對方的人在法德兩國都不到10%。 

不僅僅是戰爭的往事漸漸遠去,也不僅僅是出於經濟利益的考慮,法國人對德國人的理解和尊敬,德國人對戰爭罪行的懺悔,都是兩國關係改善的重要條件。中日兩國可從中獲得借鑒。

一位美國學者認為:中日兩國似近而遠,從鴉片戰爭開始就成為侵略者與抵抗者的關係。從日本戰敗到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戰後又有20多年的相互隔絕。這些都使中日之間一直缺乏真正的相互了解和溝通,都需要“補課”。這些旁觀者的客觀見解讓人很有啟發。

中日關係的未來,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兩國能否在涉及未來全球秩序的重大國際問題上攜起手來,但前提是兩國潛藏的一些矛盾:如對靖國神社等歷史問題、釣魚台領土爭議和東海大陸架的資源開發,這些必須想辦法解決。除了兩國國內因素的影響之外,未來中日關係將更多地涉及多邊和全球問題。
 
具體包括:京都議定書的協議到期前後,新的應對氣候變化的全球共識能否形成,中日在其中的各自立場和應起的作用;在世界經濟發展放緩、美元貶值、人民幣升值的條件下,中日能否合作,改進全球金融體制等等。 隨著中國的經濟實力持續增長的情況下,中國對日本的重要性將增強,中國將成為日本產品的重要市場,日本必須維持兩國友好關係。且日本必須在心態上接受中國的崛起的事實,才是日本未來的生存之道。  

中國也有它的問題存在:自然資源、生態環境、人口增長、社會矛盾的牽制,都使持續了30年的發展模式難以為繼。中國不能以美國的高消費、高能耗的生活方式為楷模和實現現代化的標準,而更應當學習日本節約型、環境友好型、技術密集型的發展模式,以此促進社會和諧及可持續發展。也惟有選擇一種適合中國國情的發展模式,中國才能真正崛起。

把中日兩國帶入戰爭的國際環境已經遠去。在諸多挑戰面前,中日兩國政府之間應當加強戰略對話,就前瞻性的全球治理問題和地區合作問題經常交換意見,凝聚共識,使兩國在全球事務中發揮各自的獨特作用和共同的積極作用。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10/5/7 上午 10:02:19編輯過]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11/8/4 上午 07:44:26
--  【轉貼】我們和齊邦媛一起為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