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必須以文明昌盛才能面對日本
齊邦媛教授為她的自傳《巨流河》日文版出書作序。她在《聯副》發表文章,說那是〈一篇難寫的序〉。當然難寫,因為日本侵略中國,害得她「四代人沒有家」。戰後日本人好像從沒對中國人笑過,她怕也很難完全泯卻恩仇,而中國傳統文化又教人「不念舊惡」,這就使她說話輕重難取了。
為難的不僅是齊邦媛,中國人似乎普遍陷於這種困境。如果你講述八年抗戰血淚苦難的歲月,有人同情你,有人則會譏你是「狹隘的民族主義者」。你若提起「南京大屠殺」,有人會跟你一起義憤填膺,有人也會指你「心中常懷仇恨」是多麼的不健康。若是有人提醒,日本官方到現在還沒有向中國正式道過歉,同感者有之,也有人會說,怎麼現在還要算那些陳芝麻爛綠豆的舊帳?前些時日本發生地震、海嘯及核電廠輻射的大災難,大陸有網民表示「慶祝」,更多的網民則責罵這些人沒有人性。
日本侵略中國,受害的本是中國人,但「終戰」六十多年了,日本早已崛起,而中國人在性靈上好像仍在受害。
你一定不服氣。想「出口氣」嗎?那就看看中日兩國的過去、現在以測估未來。
中華帝國被列強的軍艦打開門戶,一時「洋務運動」也轟轟烈烈,但最後卻淪為「次殖民地」。日本帝國被美國軍艦打開大門,他們「脫亞入歐」,最後成了一流強國。日本的民族性裡有「追隨強者」的基因,當中國強盛時,他們派「遣唐使」,學漢化。等甲午戰後,他們眼裡再沒有中國,唯歐美是尚了。
日本學到了強盛,也學來了恃強凌弱,開始欺壓中國。在台灣和澎湖之後,「九一八」占領了東北,「七七」進據內陸,準備「三月亡華」。如果日本不是誤估而空襲珍珠港,導致美國參戰,則二次世界大戰後中國會成何種模樣,實不忍想像。日本雖然無條件投降,但他們心裡認為是敗於美國,不是敗於中國。而戰後日本復興迅速,美國利用日本制衡中國,乃將琉球和釣魚台送給日本。日本得寸進尺,現在眼睛又瞄著中國的東海了。
今後國際間的競爭,大概不太可能以戰爭解決問題,大家比的是文明程度。文明之為物難言哉,但無論如何典章制度應為具體的表徵。一個國家缺少自由,人權不受重視,國民思想混亂,行為無緒;或者只知內鬥,自我消耗,個人既少中心價值,群體亦無目標前景。像這樣的國家,不管自稱是什麼體制,由什麼黨執政,都不能算是文明,也不能受人尊敬。
一個世紀以前,嚴復把「物競天擇」之說引進中國,中國人奮起追求「船堅砲利」,胡適也受到「社會達爾文主義」的感染,取「適者生存」之義,將名字改為胡適之。但到美國留學,經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發現過度的生存競爭只會帶給人類毀滅,他改了態度,在日記中寫道:我們今天都引用拿破崙的話,以睡獅來比喻中國,這是不妥當的,中國應該稱為睡美人,中國之強,貢獻於世界的不應是武力,而應是文物風教,這就是中國的文明。
沒有武力無以自衛,但沒有文明則無以長遠立國於天地間。兩岸中國人也許還記得日本的民族性是「追隨強者」,中國只有文明昌盛,這樣的「崛起」,才是對日本「不著一彈」的最好的「報復」。
其實,中國文明昌盛的真正意義,不是做給日本或任何國家看的,而是為了中國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