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歷史風雲版(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12)
----  【轉貼】計中計 : 蜀國為何會相信「石牛糞金」的鬼話以致滅國?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12&id=72082)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23/1/4 上午 04:51:21
--  【轉貼】計中計 : 蜀國為何會相信「石牛糞金」的鬼話以致滅國?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中國歷史上的戰國時期,不僅僅是將軍們殺伐征討的舞台,同樣也為那些憑藉「三寸不爛之舌」建功立業的說客提供了施展才能的廣闊天地。

秦國說客張儀,以一塊「六百里商於之地」就把強大的楚國忽悠得雞飛狗跳,不但拆散了齊楚聯盟,還令楚國連吃敗仗。然而,就在同一時期,秦國說客還講過一個更不靠譜的故事,另一位國君也對此「深信不疑」,只不過付出的代價更為慘重——不僅自己國滅家亡,還連帶著兩個鄰國一起亡了國。

 
這個國家就是蜀國。秦滅巴蜀的故事想來大家耳熟能詳,就不再贅述了。這個故事最經典最核心的橋段就是愚蠢貪婪的蜀王,聽信了秦國說客的忽悠,竟相信秦王有5頭能拉出金子的神牛,於是耗費全國的人力物力打通了蜀地通往漢中地區的「蜀道」,結果神牛沒有帶回來,卻迎來了秦國的虎狼之師。而這條連接四川盆地與漢中盆地的通道也就被後世稱作「金牛道」。

聽過這個故事的人,多笑蜀王痴傻。可是,蜀王是真的那麼傻嗎?就算蜀王不聰明,蜀國的大臣們就沒有一個人看得出來這是一個騙局嗎?畢竟,石牛糞金這種故事,也著實太匪夷所思了些。退一萬步講,即使蜀國君臣都昏了頭,那些受命開鑿「金牛道」的兵將們為何也一個個爭先恐後、短短几個月就鑿通了這條亡國之路?這一切究竟為什麼呢?

 
見利忘義,一家人反目成仇

撥開歷史的迷霧,我們發現,其實蜀國君臣非但不傻,反而是相當精明。在這場歷史的博弈中,蜀國上下其實是把秦國的所謂「神牛」當幌子用的,企圖將計就計實現自己的戰略目標。只是沒想到,秦國技高一籌,使的乃是連環計,蜀國棋差一招,最終難逃亡國的命運。

那麼,蜀國君臣的如意算盤到底是什麼呢?

時間回到春秋戰國時期,四川盆地內部有兩個主要的國家:蜀國和巴國,兩國之間經常發生戰鬥。相對於單線作戰的蜀國而言,巴國還要承受來自其東部楚國的巨大戰略壓力,因此時間一長就在與蜀國的爭鬥中落了下風。
在一次巴蜀大戰之後,蜀國奪取了現在的四川廣元地區。別看這塊土地不大,就是川北的一塊小盆地,但是扼守嘉陵江上游,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就在巴國上下憂心忡忡之際,沒想到蜀國兵鋒一轉,沒有趁勢順嘉陵江而下滅了巴國,而是繼續北上又去奪取漢中盆地。
 
其實,蜀國君臣的這一決定也很好理解。畢竟「唇亡齒寒」的故事太多了,滅了巴國就要與強大的楚國「打照面」。與其直接面對楚國的兵鋒,還不如留著一個削弱了的巴國當擋箭牌。

而這一時期,恰逢秦國與魏國在河西地區反覆爭奪,使得秦國本已滲透到漢中盆地的勢力無力與蜀國爭鋒,很快,漢中盆地大部分就落入蜀王手中。


不過,蜀王雖拿下漢中盆地,但蜀道之難卻令他難以直接控制該地區,於是,在奪取漢中盆地(公元前387年)之後不到二十年,蜀王於公元前368年,又在廣元盆地建立了苴國,封自己的弟弟為苴侯,並把肥沃的漢中盆地大筆一揮也劃入到自己弟弟的領地當中。從此,四川地區由原來的「巴蜀」雙雄並立,變成了「三國演義」。

 
蜀王的初衷可以理解,畢竟,苴國是蜀國的兄弟之國,不但可以在秦國南下的道路上建立一個緩衝國,將秦國阻擋於秦嶺之外;同時,也能在自己與巴國決戰時找一個可靠的幫手。

只是,人心總是會變的。隨著實力的逐漸增強,苴國君臣也漸漸產生了非分之想。畢竟,在春秋戰國時期,「小宗克大宗」的故事屢屢上演,苴國君主體內同樣也流淌著蜀國王室嫡傳的血脈,為什麼就不能取而代之呢?

於是,令蜀王始料未及的結果發生了——苴國建立不久,就背離了自己的母國,開始與巴國暗送秋波,甚至吃裡扒外地與巴國一同攻打蜀國,妄圖與巴國瓜分蜀國。

引狼入室,苴國病急亂投醫

公元前316年,巴國欺負蜀國新君年輕,發動全國主力與蜀國決戰。苴國再次勾結起巴國,派遣熟悉蜀地情況的士兵支援巴國大軍,一同攻打蜀國。然而,令苴國萬萬沒想到的是,巴國大軍中了蜀國的誘兵之計,被打得幾乎全軍覆沒。大獲全勝的蜀王,索性把心一橫,決定廢了苴國國君,另立苴侯。

得知巴國戰敗消息的苴國君臣魂飛天外,蜀王的殘暴人盡皆知,背叛自己母邦的下場不言而喻。於是乎,苴國君臣做出了一個最愚蠢的決定——向秦國求救。當苴國的使臣趕到秦都的時候,蜀王的使臣也到了。苴國要求救,蜀王則要求秦國不干涉內政——我換我的馬仔,你別插手!

 
此時的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後幾十年的淬鍊,早已露出一統天下的野心。面對苴、蜀兩國的使臣,秦國內部也展開了一場激烈的爭論。

爭論的雙方,一方以張儀為代表,主張不理會苴國的求援,全力以赴向東攻擊韓國和魏國,儘早占據中原富庶之地;另一方以司馬錯為代表,主張趁虛而入,一舉蕩平巴蜀,拓展秦國的戰略後方。

張儀主張攻韓的理由是,可以就近爭奪中原,控制周天子以圖王業;同時,巴蜀之地即使攻下來,秦國也將損兵折將,給東方六國以喘息之機;況且蜀道艱難,蜀地不容易短期內轉化為現實的戰略資源為秦國所用。

司馬錯主張伐蜀的理由是,攻擊韓國有可能引發山東六國的連鎖反應,戰術上取勝不難,但是轉化成戰略優勢就幾乎不可能了。而攻擊偏遠的蜀國,則可以實現「得其地足以廣國」「取其財足以富民繕兵」;再加之巴蜀位於長江上游,對於楚國就有了居高臨下的優勢,「得蜀則得楚,楚亡則天下並矣」。

 
毫無疑問,司馬錯的主張更加具有戰略眼光。秦惠文王不愧為一代雄主,立即採納了司馬錯的意見,同時,張儀也展示出了極強的執行力,再次獻出妙計,一個連環計由秦國君臣拋向了巴蜀大地。

石牛糞金,一個誰也不相信的「神話」

秦國此次忽悠人的主角是張儀的兒子張若。張大使運送了5頭石牛獻給苴侯,聲稱這不是一般的石牛,這些石牛白天吃草,夜裡拉出來的糞便都是黃金。

苴國上下一聽這個故事,頓時傻了眼。這不是明擺著忽悠人嘛,石牛如果能拉出金子,秦人能這麼好心送給咱們?可是,有求於人就必須學會「演戲」。苴侯高高興興地迎來了石牛,並向張若表示,只要秦國願意助苴國奪回蜀地,苴國願意借道給秦國伐蜀。張若也表示,秦國願意與苴國結成盟友,並放出風聲威脅說:蜀王如果羨慕苴國有這5頭神牛,就放膽來搶吧!

 
就這樣,「石牛糞金」的神話故事又被傳到了蜀國。蜀國君臣簡直驚呆了!這秦國也太不拿我們的智商當回事了吧?這麼拙劣的計策、這麼明顯的騙局、這麼囂張的宣告,怎麼會有人信呢?

還別說,真就有人信了,這個人就是蜀王。蜀王決定將計就計,下詔命令「五丁力士」(五組開路大軍)限期開鑿蜀國至苴國的通道,並派大軍迎接神牛入蜀。蜀王的如意算盤是對外忽悠秦國與苴國,實際上是想儘快打通通往苴國的通道,在秦兵趕到之前一戰滅苴。運氣好可以將秦軍堵在秦嶺之外,運氣差些也大不了放棄漢中地區,依託廣元盆地閉關自守。


可是,秦國君臣是何等睿智,早已料敵於先,事先溝通了苴侯,「善良」地通報了蜀國的陰謀,在苴侯多次請求之下,「勉為其難」地部署大軍在苴國以逸待勞。等到艱難的蜀道被徹底開通之際,迎蜀軍之面而來的不是羸弱的苴國,而是大秦的精銳。疲憊的蜀軍全軍覆滅。秦兵順勢滅蜀,至於苴國,也難逃滅國的命運。

這還沒完,滅蜀之後的司馬錯敏銳地發現,年前剛剛被打殘的巴國還沒有回覆元氣,於是乎,一鼓作氣又攻滅了巴國。

就這樣,一年之內,蜀、苴、巴三國盡滅,使得對巴蜀同樣覬覦野心的楚國沒來得及做出任何反應。巴蜀天府之地不但為秦國崛起奠定了堅實而富饒的大後方,還從戰略上以長江上游之勢,取得了對楚國的戰略優勢。

秦國、苴國、蜀國……沒有一個國家真正相信「石牛糞金」的神話故事,一方將計就計,一方計中有計,歷史的宿命,就在這5頭石牛身上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23/3/30 上午 10:02:32編輯過]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23/3/30 上午 10:03:03
--  【轉貼】戰國時期,毗鄰巴蜀的楚國為何不先吞滅巴蜀?
戰國中後期,秦國能快速崛起,並最終一統天下。主要原因有二:其一是,任用商鞅實行變法,利出一孔,獎勵耕戰。其二是,司馬錯平蜀,使得秦國多了糧倉,而有了更穩固的後方基礎。史載:蜀既屬,秦益強富厚,輕諸侯。那麼,毗鄰巴蜀的楚國為何沒有想到先吞滅巴蜀呢?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其一,秦國與楚國地理形勢上區別。秦國的西面與北面,皆是荒漠、戈壁,並無太大的拓展空間;而其東面是韓、魏等國,東向發展也必是硬仗。而唯獨西南方的巴蜀之地,既是廣饒之地,又易攻取。


而楚國的發展空間更為廣闊,除了北向韓、魏是硬仗外,還可以東向、南向發展,進而從宋、魯等弱國中尋找北向突破。而西向巴蜀之地,則要面臨崇山峻岭,行軍甚為不便,還易被割裂成兩部分。劉備得了蜀地之後,即面臨如此的處境。蜀漢主力在蜀,而關羽守荊州,其結果,關羽北伐曹操時,後方遭到吳軍的偷襲,而蜀漢卻無法及時地救援。


 

其二,楚國疆域廣闊,而人口密度較低。楚國是戰國七雄中疆域最為遼闊的國家,但其人口密度卻相對較小。故而,楚國的人口與土地的矛盾並不是很突出。相比廣闊的疆域的來說,經濟、文化較為發達的中原地區更是其首要目標。而在楚國的歷史上,「北上爭霸」一直是其既定目標,從楚人後期被迫遷都的方向上,也可以說明問題,郢都(湖北荊州)被白起攻破之後,先遷到了陳(今河南淮陽),後又遷都於壽春(今安徽壽縣)。



 
楚國受到秦國攻擊後,楚人的主體部分一直是選擇向北、向東遷徙,表明楚人心向中原之地。至秦朝一統天下之後,楚人的主體民族已遷至江淮之間了,而與淮夷相融合,形成淮楚。故而,在秦末之際,楚國歷史上的核心區域(荊楚)已基本上秦人的遺民。所以,項羽分封諸侯後,想把楚懷王(義帝)安排到荊楚地區,楚懷王已經不樂意去了,實則就是因為楚人主體已經不在荊楚而在淮楚了,這也是項羽選擇王彭城的原因所在。其時的巴蜀之地,就如江南之地一樣,並不是楚人的興致點,故而,楚國也不會選擇西向吞滅巴蜀之地。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23/4/10 下午 04:41:11編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