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歷史風雲版(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12)
----  【轉貼】宋明兩朝都重文輕武,為何感覺明朝軍隊很強,宋朝軍隊卻很弱?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12&id=72595)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23/3/1 上午 08:33:47
--  【轉貼】宋明兩朝都重文輕武,為何感覺明朝軍隊很強,宋朝軍隊卻很弱?
兩朝的皇帝給人的印像不同

這和這兩朝的帝王,給人的印像有關。宋朝的皇帝,給人文弱的感覺。比如宋真宗,在澶淵之盟前,宋軍打了敗仗,遼國都要打到家門口了。如此危難之境,寇準請他去戰場給戰士們鼓鼓勁,結果,他死活不去,一心想的是遷都避禍。最後,還是寇準硬把他拉去了,最後宋朝軍隊大受鼓舞,打贏了。

只是,歷來打仗的目的,都是為了給雙方一個坐下來和談的機會罷了。可是,澶淵之盟前,明明是宋朝打了勝仗的情況下,宋真宗卻還是給了談判的大臣,一百萬兩銀錢的賠償標準,讓人感覺過於怯懦。另外,宋仁宗兒子死了,還沒難過夠呢,卻被一幫大臣逼著馬上立儲君。可見,宋朝的皇帝給人的感覺,過於文弱,這對於宋朝軍隊給後世的印像有所影響。

那,明代呢?與宋代的皇帝相比,明代的皇帝就強硬的多。比如,不被人喜歡的明英宗朱祁鎮,混是混了點,但是他好歹敢帶兵親征,這在宋代中期的皇帝中並不都見。甚至是,給人的印像一直是沉迷妓院、養豹子的正德皇帝,也是個喜歡上戰場的人,而且是在群臣硬拉著他不讓他去的情況下,非要去的,結果呢?打了個勝仗回來。可見,明朝的皇帝,比較強硬,這對於明朝軍隊給後世的印像有所影響。

再者,同樣是皇帝被俘,宋朝被抓的雖然是兩個昏庸的皇帝,但是,這兩位皇帝終其一生都未在返回故土,靖康之變對宋朝造成惡劣的影響,也讓後世對宋朝的印像不喜。而明朝的明英宗朱祁鎮呢?同樣是被俘,但是,他被抓的地點是戰場,不是靖康二帝那樣,在自己國家的都城之中被人所抓,雖然也不值得歡喜,但是,相較於宋朝,情況稍微好些。這區別,也讓宋朝軍隊的印象相較於明朝軍隊而言,稍有遜色。

宋明兩朝軍制的不同

1,宋朝軍制的問題

1.1宋朝的軍製過於強調分權

除了帝王的形像給軍隊強弱所造成的影響,兩朝的軍制所造成的影響,才是重中之重。而宋朝軍隊的戰鬥力不能說算差,勝仗也打了不少,甚至是軍隊的武器裝備配置也不差,比如當時聞名的大宋步兵也算是頂尖兵種。可,宋朝的軍隊給人的印象,卻是弱,原因是因為宋朝的軍製過於強調分權,所謂,"權任輕而法制密" 。

這和宋太祖"杯酒釋兵權"有關,在此之後,宋朝禁軍的領導機構被重組,由:殿前都指揮使、步軍都指揮使和馬軍都指揮使(三帥)統領。可是,這三位軍事大將,卻沒有發兵的權力。因為,宋朝的建立是武將奪權,為了限制武將的權利,另置了樞密院來管理軍務。而樞密院的頂頭上司,只有皇帝本人,任何官員都沒有資格過問。

可是,樞密院雖然是管理軍務的,卻沒有統帥大軍之權。如此一來,宋朝軍隊的發兵權和調兵權,就被完全分離開了。為了防止軍隊出現第二個趙匡胤,宋朝的軍隊中,將領更換的頻率非常高,戰爭時戰區司令皆由文官或太監擔任,甚至,作戰時的戰略決策更換也得皇帝同意,為的就是防止將領專權,形成兵士只知將領而不知帝王的局面。可,這樣嚴重影響了行兵打仗時的靈活性,畢竟打仗時講的是"兵貴神速",遇事先請示,不利於作戰時將領對軍隊的指揮,幹啥不都晚了?

更讓人無語的是,由於將領更換的太頻繁,將軍甚至不知道跟隨自己的將校所擅長的是何種作戰方式,將校也不知道自己手下的兵士,誰才是真正的勇士。 "元戎不知其將校之能否,將校不知三軍之勇怯,各不相管轄,以謙讓自任。"誰也不了解誰,誰也管不了誰,這怎麼打勝仗呢?

而這樣的情況,也導致,歷史上宋朝打的勝仗,雖然不少,但是因為將領換的太頻繁,結果,勝利的果實不知道安到誰頭上,沒有出現太出名的大將,自然也對後世對宋朝軍隊的印象造成了影響。這一現象,還是南宋後期出現私兵後,才有所改觀,出現了岳飛這樣聞名於世的大將,可是,當時的大宋江山,都被金人割去了多少?岳飛一人對整個宋朝軍隊的印象分沒有改觀。

1.2,宋朝文官怯懦

還有,宋朝的政治政策使得文臣的地位增高,因為軍制問題,軍隊被過分分權,這使得文臣擔負了軍隊的高級職位,因為將領無權決定軍事策略的更換,只能提出建議。而擁有最後決定權的人,只有文弱的皇帝和文官。宋朝皇帝的形象,上文已經簡單提到,而宋朝文官們比起皇帝,有過之而無不及。比如,范仲淹的名言:"儒者自有名教可樂,何事於兵。"

比如,澶淵之盟簽訂前,遼國的大軍長驅直入,宋朝舉國震驚,結果呢?大臣們關心的不是如何上陣殺敵,而是何時遷都南京?要不是寇準力挽狂瀾,逼著宋真宗親赴戰場鼓舞士氣,還說誰膽敢再提遷都,就拿他人頭祭旗。最後,因為宋真宗的到來,宋朝軍隊的士氣大受鼓舞,打贏了這場仗,只用了每年賦稅的百分之一的錢,就換來了兩百多年的平安,宋朝說不定就提前偏安南方了。這也是宋朝軍隊給人的感覺很弱的原因。

2,明朝的軍制問題

2,1明朝的軍制,皇帝獨掌大權

而明朝的軍制,和宋朝不同,雖然也進行了對將領權利的限制,甚至在全國范圍內設置了衛所、都指揮使司,並通過軍衛法的立法方式,管控全國范圍內的衛所,由皇帝獨攬大權。同時,也在明朝的中央設置了五軍都督府,是當時大明最高的軍事機關,掌管全國的軍地戶籍,全國范圍內的軍官任免,軍士訓練,以及國家邊疆的鎮守軍士的安排,都由它任命,和地方的衛所相對應。

如果一旦有戰爭發生,由皇帝個人的意見作為最重要的參考,經過兵部,任命對應的將領,並且發給他們調兵的印信。然後,由領取到印信的將領,從分佈在全國范圍內的衛所領到兵馬,然後出發禦敵。但是,戰爭一旦正式告終,就需要領兵的將領,立刻回朝上交皇帝分發的調兵印信,從衛所領到的兵馬也需要各自歸隊。

這樣的製度,和宋朝的軍制有相似性,因為都是隨機派遣軍隊。但是,將領在作戰時的靈活性,就沒有宋朝的將領那麼大的限制。有利於獲得戰爭的勝利,也預防了將領專權,所謂:將不專軍、軍不私將,提高了明朝軍隊的勝利機率,也不比宋朝時將領獲勝時,無法得到名聲。對後世對明軍的印像有很大的加持作用。

2.2,明朝文官善武

同時,因為明朝時期,科舉制已經大大規範,人才數量相比於前朝大大增加。可是,國家需要的人才數量、官職卻沒有增加,所以很多人才另闢蹊徑,開始投軍建功立業。如此一來,就導致明朝的軍隊將官的文化水平有所提高,甚至文人從軍,也屢見不鮮。更重要的是,明朝雖然重文輕武,但是,不是大將沒地位,而是大家瞧不上那些沒文化的大將。

對於那些本身既有文化、有功名的人,去上陣殺敵,明朝人還是很喜歡的。所以,明朝的文官,並不文弱,比如土木堡之變時,站出來挑起重任的人,就是大明的文官們,他們甚至拿起了刀槍去和敵人拼刺。這也導致了,明代的一些武將還會專門練習作詩詞文章,以顯示自己並非不學無術。明朝一些有名的大將,比如,戚繼光,本身甚至可以吟詩的人!這也為後世對於明朝軍隊的印象,有加持作用。

宋明兩朝面臨的邊關情況不同

同時,宋明兩朝面臨的邊關情況不同,導致兩朝的軍隊制度不一。宋朝的邊關,多是由和鄰國簽訂盟約來保持和平的,畢竟宋朝錢是真的多。比如,光是澶淵之盟的簽訂,就讓宋朝的邊關有了兩百多年的和平。只是這種花錢買太平的做法,不太被後世的人喜歡,總有些委曲求全的意味在。

而明朝呢,本身的經濟條件很差,因為"閉關鎖國政策"的推行,海上商貿的停止,使得明朝少了一大筆的稅收。更重要的是,建國後,朱棣又為了宣揚國威,通過"鄭和下西洋"大把大把的往外撒錢,好不容易攢下的家底都被他敗光了。要不是朱高熾即位九個月內,快刀斬亂麻停止自己親爹的一系列做法,拯救大明於危難,就沒有後來的大明了。而沒錢的大明,只能用拳頭說話了,比如朱棣,就喜歡親自上陣。這種方式,雖然更費錢、費人,但是來的有底氣,很被後世的人喜歡。

總結

宋明兩朝,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君主統治,加上不同的軍制改革,使得兩朝的軍隊戰鬥力、軍隊文化都受到了影響。同時,宋明兩朝,因為經濟條件的區別,在解決邊境問題時,所採取的的不同方法,也是後世對其軍隊戰鬥力印象的原因。這才,形成了宋明兩朝都重文輕武,明朝軍隊很強,宋朝軍隊卻很弱的固化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