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歷史風雲版(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12) ---- 【轉貼】中日甲午戰爭,誰是最大贏家?竟不是日本,而是這些國家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12&id=74604) |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23/10/28 下午 12:22:10 -- 【轉貼】中日甲午戰爭,誰是最大贏家?竟不是日本,而是這些國家 甲午戰爭雖然打趴了清朝,壯大了日本的國力,不過占了大便宜的是坐山觀虎鬥的列強們,其中占最大便宜的是從沒露臉的大佬一一大英帝國。 別想不通,這就是老大的好處,不然搶老大的位子幹嗎?其他列強也得到不少好處俄國修通了西伯利亞鐵路,利用中東鐵路的建成,將勢力滲透到東北全境,並隨時可能威脅日本控制下的朝鮮,日本甚至準備將北緯38度線以北的朝鮮,作為退讓的底線。德國得到了日本撤退後的膠東半島的數個軍港。日本花了大力氣,可是搶到的大塊利益成為其他列強的美餐,這就是國際政治現實。 不過最大的冤大頭還是清朝。清朝向日本賠款的二億兩巨額賠款,限定要在三年內賠清,清朝沒錢,只好向英、德、法、俄等多國銀行團借款償付的。這份「友誼」實在不便宜,最後本息總計高達6億兩。借款償付的具體情況為: 1895年7月,中國政府同俄法兩國簽訂了《四厘借款合同》,即「俄法借款」,全部借款4億法郎,年息四厘,分36年還清,九四折扣。 1896年3月,中國政府同英德簽訂借款合約,即「英德借款」(又稱「英德洋款」),全部借款共1600萬英鎊,年息五厘,分36年還清,九四折扣。 1898年3月,中國政府再次同英德簽訂借款合約,即「續英德借款」,全部借款共1600萬英鎊,年息四厘五,分45年還清,八三折扣。 僅上述三筆借款給中國造成的可以估計的間接損失就達40471萬兩,同時這些借款還包括了苛刻的附加條件,使中國的主權進一步地喪失。 這些占賠款近兩倍的利息和附帶利益都被大英帝國為首的國際金融資本獲得,這筆得利超過了日本的戰爭所得。不過問題是,他們借錢給清朝,難道就不怕清朝還不上嗎?一個連賠款都拿不出的大清,他們又有什麼能力歸還借款呢? 其實列強們不傻,他們早就打好了算盤。在他們看來,只要控制住了清朝的海關,以這裡的收入作為抵押,借出去的錢就不必擔心了。而且在借款條約中就有明確的規定,不允許清朝提前歸還貸款,也就是說,他們要一直掌握著海關,因為在他們眼中,掌握了清朝的海關,自然就掌握了滾滾的利潤。中國海關在大英帝國公務員治下總稅收不斷增加,從1865年的830萬兩增加到1875年的1200萬兩,而1885年增加到1450萬兩。1887年洋貨進口突破1億海關兩。到1894年,7年間已經迅速上升到1.62億海關兩。 此外,他們更透過金融貨幣的手段,謀取了超過我們想像的利益。更大的利益就是隨之展開的金融貨幣戰爭,威逼中國的白銀進行貶值。列強與日本共謀,對於1895年4月從中國得到了億兩的「甲午戰爭」賠款,強迫要求中國以英鎊交付,從而使得中國必須拋售白銀來換取英鎊。 這意味著什麼商機?原先兌換英鎊的匯率是保持每三兩白銀等價一英鎊,而由於是大英帝國的幹部擔任清朝海關的公務員,修改調整清朝匯率也是「本職工作」。1896年,清朝海關總稅務司赫德(英國籍)曾向各國提出一個備忘錄,指出「白銀對英鎊的平價一直不斷地貶低,以致目前,必須6至7兩才能購得英幣一鎊」。 一句話等於打贏一場「甲午戰爭」。中國的白銀貶值到到原來價值的一半!如此巨大的貶值必然造成中國更大的損失,立即發生的損失就是我們在《馬關條約》以後向列強和金融資本的借款歸還會有巨額匯兌損失。這些因中國的白銀貶值而多支付的財富,買單的自然是人傻錢多的清朝,收的錢是進了溫文儒雅的英國紳士腰包。 所有這些利息、海關稅收以及匯差等種種損失加起來,甲午戰敗中國賠償支付約十億兩白銀。就這樣,中國積累了一千多年的財富,被西方列強剝奪得一乾二淨。中國從一個大國、富國,變成一個貧國、弱國。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23/10/28 下午 12:32:23編輯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