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歷史風雲版(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12) ---- 【轉貼】為何作為蜀漢終結者的鄧艾,后人卻很少對他贊許有加,反而更欣賞姜維?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12&id=75046) |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24/1/19 上午 08:41:46 -- 【轉貼】為何作為蜀漢終結者的鄧艾,后人卻很少對他贊許有加,反而更欣賞姜維? 其實問題很簡單。 因為大多數人高估了「鄧艾」的作用。 三國越到后期其實越真實。 戰爭已經不再是早期演義中 「大喝一聲,敵將一愣,xx一刀揮將下來,將xx砍作兩段,大軍趁勢掩殺,xx大敗虧輸。」 無論是演義,還是三國志,到三國末期其實都歸于最接近真實的戰爭。 這時候蜀漢充的掛已經到期,國家已經進入一個極度尷尬的階段。 北線,東線,南線的正常防務都需要龐大的軍資,而政壇卻是黃皓劉禪掌握。 國力屬于不發動戰爭,緩慢恢復。發動戰爭,迅速下跌的處境。 這顯然是個死局。 蜀漢有名的鷹,鴿兩派便分化。 鷹派,武將以姜維,鄧芝,夏侯霸,柳隱,句扶等,文臣以陳祗等人為首。代表的是大部分軍方將領,和朝中劉備系老臣,蜀中清流派的意見。 鴿派,武將以諸葛瞻,張翼,文臣以譙周為首。 代表的是大部分蜀中舊臣,和少數反對姜維的武將意見。 這時候攻或不攻呢? 鷹派認為,蜀漢即便不北伐,也因為沉重的防務難以迅速增長國力。(武侯死后近二十年蜀漢國力才堪堪恢復,高階軍事將領反而凋零。)而這段時間魏完全可能迅速發展昌盛,更危險的是曹魏統治時間過久,中原百姓不會再認可「漢室」的存在。蜀漢等于失去一個巨大buff。 鴿派認為,蜀漢兵少民寡,不如休養生息,倚仗山川之險要,偏安一隅暫避鋒芒。 這里有必要區分一下,鴿派在這里有個劃分,比如諸葛瞻,張翼,廖化等人是硬鴿派,他們不支持偏安,但更加不贊同鷹派無限度北伐。于是暫時和軟鴿派聯合。 一旦時機成熟,硬鴿派隨時可能倒向鷹派。或者說,張翼廖化本身就是鷹派后退的一部分,他們隨時可能變回鷹派。 軟鴿派例如譙周益州本土人,他們并不關心漢室興亡,他們只是想避免益州繼續遭受兵禍。對于他們來說,只要益州平安,統治者到底是劉禪還是司馬昭司馬炎都是無所謂的事。 至于黃皓,他其實并非鴿派,他本質上是一個格局更小的人。他只要大權在握,有利可圖。他愿意守著朝堂上的一畝三分地兒。 問題在于鷹派大都是一群理想主義者。 舉例姜維,鄧芝都是個個所得錢財隨手消盡的主兒,讓他們打點黃皓,怕是不能也決不會。這既是他們的道德亮點,也是政治弱點。 但前期鷹派有一個政治水平更高些的,他就是侍中陳祗。 他支持北伐,但他并沒有像前任董闕費祎郭攸之等人一樣,嚴格逼迫黃皓的上位,也因此落得污名。 但陳祗明白,世人皆以為劉禪是黃皓的傀儡,其實黃皓是劉禪的傀儡。 若諸葛武侯還在,蔣琬費祎等人還在,尚可壓住這位不思進取的君王。 現在老資歷的大臣都已經歸西,過去那套,不可能再用了。 已經沒有人能強壓劉禪了。 那麼為了支持姜維的北伐,陳祗能做的只能是討好黃皓。(本質上是討好劉禪) 至于劉禪,雖然翻案風盛行,但在我看來,昏君談不上,只是一個庸主罷了。 但再庸的主,也是主公 我劉禪要玩開心,你們誰允許我開心,我就同意誰的方案。 ———————————— 這里提到軟鴿派,早期的軟鴿還未從文臣群體獨立出來,個個都是清流,都反對劉禪的亂政。 陳祗看到了機會,他討好黃皓,迅速得到劉禪信任,大權頃刻在握。 眾人皆大罵陳不知羞恥,內通宦官,放縱朝政。 他們看得到「內通黃皓」,他們看不到那些年,姜維用兵再無儒生節制,終于能大舉北伐,蜀漢才真正逐漸有了戰果,甚至有隴西大勝等武侯在時都沒有的大勝。 姜維用兵的底氣,在于身后有陳祗。 然而兩個災難襲來。 第一,段谷大敗。 從前姜維或是大勝,或是小勝,或是小敗(攻而未克)。從來沒打輸這樣一場大敗。 他遇見了一千年后拿破侖遇到的困境——胡濟失期。 寡不敵眾,敵方更不是庸手,是當時魏國最好的將軍鄧艾對壘。 鄧艾,陳泰有多的多的兵馬,有后方司馬昭的支持,更是守衛一方,占盡優勢。 姜維有的只是后方不穩定的局勢和失期的豬隊友。 姜維十一次北伐中唯一的大敗——段谷,姜維一輩子的痛。 第二,前面提到了,姜維后方不穩定。 為何呢? 鷹派政治水平最高的陳祗死了。 在我看來,蜀漢后期的段谷之敗的確是一記硬傷。 但鷹派文官的流失卻是本質上的災難。段谷之敗是不可能避免的,即便諸葛帶著五虎上將也不可能絕無敗績。 一個能容忍打敗仗的政權才是有可能統一天下的政權。否則類似公孫瓚,強盛時候能割據一方,打輸幾場便被迅速吞并。 可悲的是,繼荊州,夷陵之后,蜀漢沒有再敗的本錢了。 而且不知為何,當年諸葛指定的人選幾乎全部跟武侯一般,早早病亡。 除費祎被降將殺死,其余盡皆早死。(有趣的是有猜想是費祎之死與姜維馬謖有關) 這時候蜀漢已經并非當年人才濟濟的炎漢。陳祗當年雖力挺了姜維北伐,然而也有后患。 后患就是陳死后黃皓再無人可制約了。 同時隨著連年征戰,蜀漢已經出現了窮兵黷武的跡象,還有被常年亮黑維黑掛在嘴邊的「面有菜色」。 鷹派難道不知? 鷹派當然知道,但要實現斷瀧右之志,必然大動刀兵,而若大動刀兵則此時的蜀漢卻的確承受不起,這是一個死循環。 有人評價姜維志大才疏,我鳴不平。 真的不是才疏,而是手中的牌面太差。 隨著張翼廖化柳隱句扶一大批將領的衰老,新生代又少有人才。國力更是遠遠弱小于魏。 大多數人有個誤區,就是才高則必然勝,勝者必然才能突出。 并非如此。 兩國交戰,拼的是頂端人才的數量,低端兵力的規模數量,商業,農業的發達程度。一定程度上的君主個人素質,甚至一部分運氣來決定。 大國對小國碾壓太大了。 這不是一個諸葛武侯,一個姜維能挽回的。 就憑這地廣,司馬懿,郭淮,陳泰,鄧艾有打輸的底氣。丟了祁山不怕,丟了斜谷不怕,丟了陳倉不怕,丟了天水不怕,丟了五丈原不怕,丟了安定不怕。 我戰略縱深長,底氣就在這。 就憑著將多,同樣你們五虎剩下個趙云,我們五子剩下個張郃,但架不住我魏國人才眾多,猛將張郃射死了不怕,猛將徐質被砍死了不怕,王經打沒了不怕,王雙砍了不怕,郭淮射死了不怕,累的半死的姜維一抬頭,鄧艾陳泰鐘會還在來的路上。 我猛將如云,底氣就在這。 任你諸葛亮智絕三國,還得被你的國力拖死在五丈原。 ———————————— 回到一開始的問題,為什麼鄧艾沒有姜維知名度高呢 因為滅蜀是必然,鐘會十幾萬大軍已經拿下漢中。蜀漢還能撐幾年? 你偷渡陰平偷贏了,蜀漢早幾年亡。 你沒偷贏,蜀漢也就是多幾年陽壽,魏軍肅清了漢中余黨,再來平推你也就沒了。只不過那時候軍功要算在鐘會頭上。而鐘會本來就是順道來送走鄧艾的。 這就是我開頭提到 鄧艾其實本身并沒有多大用處的原因 漢中都丟了,鄧艾即便偷襲失敗,幾年后有數不清的張艾王艾李艾司馬艾能去滅蜀。 鄧艾偷渡陰平想成就的是誰?無非是自己的功名罷了。他需要把滅蜀成就從鐘會手里搶來。 而姜維呢? 一計準備先殺鄧艾,再殺鐘會,一念復蜀,無奈鐘會處事不密,計敗身死罷了。 而蜀漢永遠只有這一個姜維,想代替他的閻宇嚇到聽見鄧艾名字都不敢領兵,遺憾沒制約姜維的諸葛瞻一戰白給。 可以說兩個死對頭同時打了兩個賭。 鄧艾輸了,魏晚幾年滅蜀,贏了,早幾年滅蜀。 鄧艾賭的是自己的功名榮辱。可笑他運氣好,成都此刻劉禪身邊只有軟鴿派。于是他贏了。 姜維輸了,本來要滅的蜀還是滅,贏了,蜀漢重新翻盤,順便帶走鄧艾鐘會兩個對手。 姜維用自己最后的幾年陽壽,賭的是大漢王朝再續百年基業的豪賭。無奈手中牌太少,輸了。 兩人的作戰方式,處世理念,看似都是兩個賭徒。 可他們從不是一類人。 姜維的大局觀和所奮斗的目標比鄧艾大的多。 這就是為何姜維寧可假降鐘會卻不愿假降鄧艾的原因。 直到宋代,由于蜀漢的尷尬地位,作為一個正統王朝統一前最后一塊絆腳石,極少王朝會給予正面評價。 就像我國無比同情某些國家的內斗可由于tw.問題我們不可能公開支持一樣。 自古又多是以成敗論英雄之輩,據其他答主資料,最早的姜維廟竟然淪落到元代方才修建。 可我想姜維死前大概知道,蜀中戰死的數萬尸骨知道,高高在蜀道聳立的劍閣也知道。 歷史長河里滔滔而過的何止成百上千,你喜歡誰都好,這并不是一個強求的事。 你大可說我喜歡劉備的仁義,我喜歡曹操的英武霸氣,甚至你喜歡孫十萬也是你的自由。 但喜歡類似司馬懿等人,要麼是根本不清楚真正的司馬懿,要麼是真的壞。 誰的青春不叛逆呢? 我當年悶頭看二戰史還喜歡元首呢。 可如今都成年,你來告訴我類似喜歡司馬懿這種仁義禮智信占不了幾樣的人是個什麼心態? 歷史大潮從不可逆,但忠義永遠是一種選擇。 天水的少年死在信仰的宮殿。 善墨的野心家死在權力門前。 急功的牧童被暗殺在囚車里。 問誰是英雄 隴西吹了一千多年的風, 和百姓心中都念叨著答案。 對于姜維最后一戰之地「劍閣」的故事,新開一個回答 有哪些看起來毫不相關的兩個歷史人物實際上有過聯系?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24/3/11 下午 08:54:41編輯過]
|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24/1/19 上午 08:42:37 -- 因為現在魏滅蜀之戰的兵力對比已經差不多搞清楚了,實在是太懸殊,姜維是名副其實的左撲右擋,最后還是不小心被打開了通往成都的道路。這種絕望的大勢,不夸張的說,甚至跟1814年的法國和1945年的德國有一拼。 263年夏,魏國18萬大軍兵分三路大舉伐蜀:右路軍3萬兵馬,由征西將軍鄧艾率領,進擊沓中(今甘肅舟曲西北),負責牽制姜維;中路軍3萬兵馬,由雍州刺史諸葛緒率領,在武街(今甘肅成縣西)和陰平橋頭(今甘肅文縣西北之玉壘關)阻截姜維東援南走之路。上述兩路魏軍設置兩道封鎖線阻擊沓中蜀軍,其兵力共計6萬;左路軍12萬兵馬,是魏軍主力,由鎮西將軍鐘會率領,直取漢中,并奪占入蜀軍事要地陽安口(今陜西陽平關)。 司馬昭估計蜀國全國戰士9萬(晉書),蜀國實際全國兵力10.2萬(后主傳裴注),考慮到全國各地郡縣守軍去掉大約1萬的話,9萬差不多。此外還有羅憲2000守永安,霍弋1萬守南中,蜀國能用于對魏作戰的可能不過七八萬人馬,其中姜維與張翼廖化等合兵到達劍閣后帶兵「四五萬」(鐘會傳),漢中約10000-15000(鐘會傳:」王含守樂城,蔣斌守漢城,兵各五千「,此外還有胡濟在漢壽、柳隱在黃金的部隊)。把這些去掉,成都和諸葛瞻的部隊估計頂多也就一兩萬了。 也就是說,司馬昭可謂下足了砝碼,蜀國全軍9萬(而且分散在全國各地),我出兵18萬,兩個打一個,總能把你堆死,而且根據當時蜀國軍隊占民戶1:9的實際情況,蜀軍不具備太多補充能力,幾近拼掉一個少一個。 就算姜維贏了這一次,他可能過幾年還是要迎來源源不斷的魏/晉軍,如果輸了,甚至只是遭到重大損失,蜀國都將萬劫不復(也確實如此)。 又遣尚書郎李虎送士民簿,領戶二十八萬,男女口九十四萬,帶甲將士十萬二千,吏四萬人,米四十余萬斛,金銀各二千斤,錦綺采絹各二十萬匹,余物稱此。 所以,我前幾年曾經批評姜維縮守漢樂放魏軍進來打是「好大喜功想一戰翻盤」,現在看來不妥,結合上述幾點,還是情理之中的。 鄧艾偷渡陰平后只剩2000那是三國演義,為了渲染劉禪無能。其實鄧艾本部3萬,偷渡陰平后還剩不滿2萬(《晉書:段灼傳》),此外還接收了蜀漢部分降兵和鐘會派來增援的田章軍,說大體完整可能都不為過。而且,真正能打的蜀軍其實也就姜維和漢中那6萬,成都軍歷來不具備太多戰斗經驗,與漢嘉蠻交戰的時候,竟然能讓主將向寵陣亡,其戰斗力可想而知,而鄧艾帶的又是百戰精銳,結果諸葛瞻兵敗身亡。 開戰后,姜維連續挫敗了鄧艾和諸葛緒6萬大軍的圍追堵截,順利與其它蜀軍主力會合,當時約45000人在劍閣守著鐘會10多萬人,而且鐘會「不克,引退」,聽說諸葛瞻全軍覆沒之后,姜維劍閣不要了,「率其眾東入于巴」,同時探聽成都方面情報時,劉禪就投降了(有說法是諸葛瞻全軍覆沒后成都已經是一座空城,是2萬鄧艾軍予取予奪的,更何況鐘會10萬大軍還在繼續追擊姜維)。 可以對比一下1814年的拿破侖,一人東撲西擋的形勢有點像,拿破侖自己帶著10萬大軍,10天6勝狂虐布呂歇爾(10萬普軍),但施瓦岑貝格又帶著15萬奧軍壓了過來,于是拿破侖又去擋施瓦岑貝格,左撲右擋之下,不慎還是暴露了巴黎北部的空隙,于是俄軍等聯軍就長驅直入進入巴黎。 聯軍在巴黎一線總兵力大概32萬,也是拿破侖的3倍左右,此外還有蘇爾特、絮歇8萬擋著威靈頓和西班牙聯軍12萬,歐仁4萬擋著貝爾加德5萬奧軍(蜀國投降后,羅憲的2000兵還在永安擋著數萬吳軍)。 歷史上以1勝3甚至以1勝10都有例子,但是那是對方將領業余或者有重大失誤的前提下,拿破侖的對手巴克萊-德-托利、施瓦岑貝格、布呂歇爾、威靈頓等人也都是一代名將,姜維的對手也是鐘會鄧艾,而鄧艾野戰能力甚至可能高于姜維。 而且拿帝還可以說曾經有過好牌,姜維則是至始至終都沒打過什麼好牌,蜀國極限兵力就10萬上下,而魏國的口數和可用之兵每年每月都在不斷增長(《晉書》稱西晉最終統一時口數達到1600萬,排除南方,280年時北方口數應該也達到了1000多萬)。 太康元年,平吳,大凡戶二百四十五萬九千八百四十,口一千六百一十六萬三千八百六十三。 知乎有不少批判姜維是窮兵黷武的作死進攻,考慮到這一點的話,似乎也情有可原,蜀國口數94萬,這種情況下還守什麼守,守只能坐以待斃。而就是這樣的「作死進攻」下,姜維還曾大破王經,使魏軍「死者數萬」,差一點切斷隴右的重大勝利卻是實打實的。而姜維自己大敗于鄧艾時,鄧艾是「斬將十數,馘首千計」。 所以歸結起來,就如有個人所說,中國歷史上又不缺統一,如此壓倒性優勢的統一就更不缺了,相比之下,如此之大劣勢下絕望掙扎,又確實有一定才能的姜維在后世評價越來越高,也就不奇怪了。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24/1/19 下午 08:53:11編輯過]
|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24/1/19 上午 08:47:58 -- 論歷史評價,鄧艾是高于姜維的,但民間知名度是真不如。 一方面,姜維出名,很大程度得益于諸葛亮劉備關張所構建的季漢IP。 諸葛亮就不說了,活著時就粉絲一堆,《三國志》成書時諸葛亮已經死了有四十年,根據陳壽的記載,當時百姓們仍熱切的傳唱著諸葛武侯的事跡。晉朝開國皇帝司馬炎看過《三國志》尤嫌不足,又命陳壽寫《諸葛亮集》,收集諸葛亮生前的言行、軍法、權制、政策舉措甚至奏章和書信,以此學習瞻仰。 司馬炎:勞資要有諸葛亮這樣的臣子,哪還會累成今天這狗樣! 臣子:陛下,諸葛村夫還有孫子的 司馬炎:真的?趕緊升官! 《==這代表了朝廷官方行為,士大夫文人自不必說,諸葛亮就是臣子們的理想,百姓更是熱情,由此形成了各個階層共同作用的大流量。 歸根到底,季漢IP代表的是一種理想,一種堅守,一種在禮崩樂壞的風云亂世中不可多得的心向光明。而姜維作為季漢精神的延續,他的負隅頑抗、百折不撓和忠肝義膽,與劉備諸葛亮關張等一脈相承,自然被拔高。基本上季漢IP被抬到什麼位置,姜維就可以在后面得享什麼位置,因為精神的傳承,甚至被授予「諸葛亮接班人」這樣的人設。 另一方面,歷史上的姜維,的確是一段傳奇。 一個年輕的曹魏降將,因同僚背棄而被敵人俘虜,從此加入歡脫的季漢大家庭。他要留在蜀漢,心復漢室,為此拒絕了母親的召喚,此為不孝;他背離曹魏母國,被抓后一屁股坐在敵國安家立命,此為不忠;他身任蜀漢大員后,居然帶頭向母國宣戰,此為不義。 在曹魏看來,他不孝不忠不義。 但是在蜀漢看來呢? 27的他遇到48歲的諸葛亮,一個自幼喪父,一個膝下無子,兩人情若父子一見如故……(stop)諸葛亮去世后,他繼承北伐大旗,卻因種種原因被人掣肘,屢屢不得志。他的北伐用力到瘋狂,不知道的還以為他跟曹魏有什麼血海深仇,人們總拿他跟諸葛丞相比,為此頗多怨言。 他是個降將,在蜀漢立場本就尷尬,又不擅朝廷政斗拉幫結派,基本上眾叛親離,走到哪都被人非議。沒有人理解他,也沒幾個人交好他,他一次次的出征,一次次的返回,有勝有負,唯獨沒贊揚。百姓怪他窮兵黷武,群臣笑他志大才疏,皇帝揮揮手掌,說打什麼打啊,直接6分投吧,跑快點朕還能換一筆富貴榮華。 皇帝早已忘了,這是他父輩用血汗打下的江山,姜維卻始終沒忘,這是丞相殷殷囑托的希望。 投降的消息傳來,姜維和將士們無不拔刀斫石,臣等正欲死戰,陛下何故先降。 甚至劉禪都投了,他還孜孜不倦的給劉禪密信,策劃復國大業【愿陛下忍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 在他的精心策劃下,他成功的挑起了鐘會與鄧艾兩人之間的紛爭,雖然最后計謀失敗,但卻拉著兩個亡國禍首陪葬,寧死不降,以身殉國。 魏國恨極了他,死后將他開腸破肚,滿門抄斬。 季漢粉卻說:姜維死,漢亡。 不說三國,縱觀整個歷史,也很難找出如姜維這般孤獨而決絕的一生。 他的執著從何而來,他的忠誠是誰賦予,大廈將傾獨木難支,他用自己的一生為這句話做了最慘烈的詮釋。 這樣的一生,無論勝敗,注定是青史傳奇。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24/3/11 下午 08:55:32編輯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