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歷史風雲版(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12)
----  【轉貼】為什麼宋朝重用庶族寒門反而國弱,唐朝重用貴族門閥反而國強?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12&id=75296)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24/2/19 上午 07:55:56
--  【轉貼】為什麼宋朝重用庶族寒門反而國弱,唐朝重用貴族門閥反而國強?
因為唐代的貴族門閥經歷過南北朝三百多年大分裂的戰火淬煉,整體是成熟的。

而宋代的科舉士人,作為剛剛進入權力中心的群體,在政治上是幼稚的。

任何一個政治勢力,都需要從幼稚到成熟的演進過程。

唐代的貴族世家不是從石頭縫里蹦出來的,他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漢代儒生、文吏、豪右融合而成的新型士人。那個時代,華夏族剛剛終結近兩千年的血緣貴族政治(從傳說中的夏算起),沒有歷史包袱的漢帝國正好奇地打量著周圍的世界。而此時的士人團體,也是青春而熱烈的,他們從小學習儒家經典、文法律令,快速擴張的漢帝國也給了他們施展才華的舞台。

于是有張騫毅然放棄部委公職,用一生鑿通西域。于是有司馬遷秉筆直言,成無韻之離騷。于是有耿恭死守疏勒城,不令為大漢恥。

當時西周宗法政治的束縛已是成跡,百家爭鳴的激蕩還未散去,新生的士人集團沒有任何歷史包袱地前進,他們會爭論儒家經義,也會彎弓射箭。家國、義理、君王、生民,他們在太學和郡學里爭論著各種神圣的學術議題,他們也跟隨漢軍的旗幟越過帕米爾高原,天下在他們眼前鋪展,仿佛未來有無限可能。

可是,華夏世界很快擴張到了地理邊界,腐爛從文明內部開始滋生,而幼稚的士人將迎來成長的第一課,課程的名字叫黨錮之禍。

東漢末年宦官與外戚輪流把持朝政,國事遂不可為。同時,由于兩漢高度重視教育,在全國各地建立官學、鼓勵民間辦學,使得士人數量大量增加。在長安,太學生的數量占到都城人口的十分之一。全國各地的士人通過廣泛的交游、清議、家學、師承、鄉黨形成一個有共同文化背景和政治取向的政治勢力。

而這股勢力,對宦官和外戚集團的糜爛早已不滿,他們打算發出自己的聲音。在歐陸,學生運動是直到近代才有的事情。但在兩千多年前的漢帝國,早熟的士人集團就已經能夠組織起數千太學生,跑到皇城外抗議冀州刺史朱穆因為打擊橫宦官勢力被治罪一事(「太學書生劉陶等數千人詣闕上書」),以至于宮里的大太監放假都不敢離開皇宮。同樣有名的是建寧元年(公元168年)的竇武之難,竇武雖是外戚,但也是以經術聞名的士大夫,他不滿宦官專權,與士人代表太傅陳蕃密謀翦除宦官,但是消息泄露,宦官搶先指揮禁軍殺死竇武。危難之時,已經70多歲的陳蕃帶領80多個學生「拔刃突入承明門」,一直沖到尚書門,最終被士兵消滅。陳蕃的友人朱震收葬了陳蕃的尸體,并將他的兒子陳逸藏到甘陵。


被人告發后,朱震全家被捕,都受到酷刑,然而朱震誓死不肯說出陳逸的行蹤,陳逸得以幸免。


熱血的士人們懷著理想主義,組團參與政治,但宦官的反撲一次比一次兇猛,東漢建寧二年(169年),第二次黨錮之禍爆發,大批士人被殺。士人領袖李膺拒絕逃跑(他說:事不辭難,罪不逃刑,臣之節也),自愿到官府指定的監獄中被拷打致死。魯地世家孔氏私藏被通緝的名士張儉。被告發后,孔家兄弟孔褒、孔融(沒錯,就是孔融讓梨那個)、和他們的母親爭相要求被判處死刑。黨錮酷烈之際,永昌太守曹鸞上書靈帝,要求為黨人平反,被殺于獄中。在第二次黨錮之禍中,被處死、流放、禁錮的士人足有六七百之多。但士人集團毫不畏懼,甚至有官員因為不在黨人名錄中,主動上書要求將自己列為黨人,于心目中的英雄為伍。

年輕的士人集團前赴后繼為大義去死,仿佛流盡自己的血,就可以扭轉乾坤,重建盛世。

可惜,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上天給士人集團上的第二堂課,會狠狠地給他們潑一盆冷水,這堂課的名字叫三國。

黨錮之禍以后,黃巾起義、董卓入京,長安淪為廢墟,漢庭實際已經滅亡。三國的歷史開始了。

三國不同于中國其他分裂時期的一大特點,就是各個割據集團的軍政與文化水準極高,主要原因就是士人集團深度參與乃至主導了這一時期的政治。比如袁紹本就是出自四世三公的世家大族,曹操籠絡了大批北方士人,孫吳依靠江左世族才得以在南方立足,劉備更是得到荊州和益州世族的支持。

沒有了皇帝、宦官、外戚,擁有大量土地和部曲的士人們或擁立軍閥、或親自領兵,在末世大舞台上忘情博弈。

兩漢四百年的強盛,讓他們相信分裂只是插曲,亂世會在自己這代人手中終結,天下將重歸太平。于是我們看到漢末的那群人,他們秉持著自己信奉的忠義和理想,那麼執著地燃燒生命。袁紹的謀士沮授被俘后拒不降曹,密謀逃回河北,事泄被殺。徐庶因為母親被曹操俘獲,不得不辭別劉備,但在曹營終身不獻計。荀彧心向漢制,因為反對曹操稱公爵被調離中樞,憂郁而亡(也有服毒自盡一說)。還有蜀漢的群星們,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在于鄧艾的決戰中慘敗,帶著他的兒子諸葛尚沖入敵陣戰死。想要讓「日月幽而復明」,為大漢打到最后一刻的姜維。還有勸父親劉禪拼死一戰的北地王劉諶,他說:「便當父子君臣背城一戰,同死社稷,以見先帝可也。」劉禪不許,于是劉諶赴昭烈廟祭拜劉備后自盡殉國。


打開三國的歷史,一股濃烈的理想主義情懷鋪面而來,無論是士人、軍人、宗室,他們往往都有強烈的信念,或為君主,或為榮譽,或為天下,有很多事情,比自己的生死更重。他們根據自己的信念,選擇不同的陣營和道路彼此纏斗,他們相信最終的勝利者可以拯救天下。


然后,歷史開了一個殘忍的玩笑,最終的勝利者是司馬家族,那個把洛水之誓當屁放了的司馬家,那個把自家君主當街殺死的司馬家。三國的雄主、名將、賢相、策士博弈的最終結果,居然讓一群蟲豸獲得了勝利。

于是士人的血終于冷了。司馬家族的統治權來自卑鄙的陰謀而非拯救四海的功績,皇權天生萎靡,而世家大族把持了高級官階和大量財富,他們不再關心天下,魏晉名士沒有處士橫議,激揚名聲的熱情,他們要麼躲進名為玄學的小樓里自成一統,要麼搜刮土地與財富,變得貪婪而無恥。

不能恩養四海的政權,就去死吧。

很快北方的胡人大量內遷,匈奴、鮮卑、羯、羌、氐。然后是八王之亂、五胡亂華、衣冠南渡。溫柔鄉里驚醒的士人面臨兩個選擇:南渡,或者留下。從后人的視角看,南渡的士人保留了華夏文化相當一部分,但個人認為,更值得尊敬的是那些留在北方的世族。他們在北方的血雨腥風中堅持了下來,聚攏宗族、鄉黨、部曲、流民,建立塢壁,成為風雨飄搖中一個個堅韌的據點,使得華夏文明風雨飄搖中依舊不絕如縷。

留在北方的世族在殘酷的戰爭中快速丟棄了不實用的玄學,他們重新學習兵事、律法、行政,他們在劉漢、石趙、氐秦、北魏等一個個異族政權中周旋,時而合作、時而對抗,艱難地改造敵人,或者向敵人學習。最終的結果,就是北周之后形成的,胡漢融合的關隴軍事貴族集團。

三百年的血與火,讓北方的世家大族保留了華夏文化,又具備了「塞外精悍之血」,他們仿佛漢代的士人們,可以下筆成章,也能帶兵出征,他們重新變得意氣風發,志在天下。于是有了隋的統一戰爭,有了唐的赫赫武功。

不是唐朝重用貴族門閥而變得強盛,而是在戰火中浴血拼殺了幾百年的世家大族造就了大唐盛世。

那麼,為什麼宋朝重用寒門反而國弱就顯而易見了,因為科舉士人作為一個新生的集團,在政治上是幼稚的,就如同當年漢朝的世族。不同在于,世族是基于莊園經濟的發展,由儒生、文吏、豪右幾個群體融合而來。而科舉士人是經由小地主經濟的發展、科舉制的完善,而逐漸形成的。相同之處在于,科舉士人同樣是剛剛掌握權力,他們同樣對政治充滿熱情(先天下之憂而憂),渴望改變現實(慶歷新政、熙豐變法),但他們同樣還不了解權力。

宋代的科舉士人們甫一掌握權力,就陷入黨爭之中。北宋滅亡,變法派和保守派的爭斗難辭其咎。

總結,起源于漢的世家大族歷經漢末、魏晉、南北朝的發展,成為一股成熟的、融合胡漢、文武兼備的政治勢力,他們是關隴地區能征善戰的軍事貴族,是北齊精通行政的律法大家,是隴右堅守漢代儒學的世家。是他們最終塑造了隋唐。而宋代的科舉士人是新生的政治勢力,通過成熟的科舉制度大范圍入仕,快速獲得權力,但缺乏政治經驗,旋即陷入黨爭,他們要經過靖康之恥、崖山海戰、蒙古四等人制,直到明代才相對成熟起來。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24/3/8 上午 08:06:48編輯過]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24/2/19 上午 08:01:16
--  
很簡單,因為庶族寒門比貴族門閥更爛,水平更差。這一點,從牛李黨爭就已經開始顯現了

中國從秦到唐,依靠耕戰制度,軍功授爵制度上下同欲,秦朝到宋朝,經濟結構以及完全變了,宋朝官員主要來自恩蔭與科舉,天生不喜歡戰爭,寧可賣國犧牲邊地,防止武將勢力崛起,也不會主戰,這就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

在科舉制以前,是軍功授爵制,中華民族武德充沛,想當官封爵,封妻蔭子得靠戰場殺敵。宋朝全面科舉之后,文官開始成為既得利益集團,又不用上前線,在后方緊吃。

科舉制無限膨脹,堵死了軍功爵制上升通道,要是沒有「自古以來」,文官老爺們連燕云都不想要,打仗就有人立功,立功就得升官,權利被臭丘八拿走了可怎麼得了。

北宋時期西夏那麼丁點人口和耕地的政權就能摁著北宋揍,不是因為北宋時期的蠻夷腦袋上長了通天紋,北方軍事技術大爆發,而是宋朝社會主要資源流向軍隊系統的通道被科舉制堵死了。



科舉制絕對是漢族人的惡性腫瘤、癌細胞,它吸收了漢族社會幾乎所有的資源,培養出來的所謂人才就只有收租,兼并土地,生兒子接著科舉這些蠅營狗茍的夢想,其它任何利益集團都會被科舉文官系統無情的碾碎。而對于漢族皇帝來說,瞌睡來了遞枕頭,也樂于跟科舉文官系統一起躺平。


漢族皇帝有科舉這麼個玩意兒,是不會把權力交給武將的。科舉這玩意兒就相當于瞌睡了遞來個枕頭,哄著皇帝一點點墮落。


皇帝制度最大的弊病就是,擔心權臣篡位,開國雄主還好,后代一弱,就各種防范權臣出現,拉低了中央政府整體政治水平。一頭猛虎為了自己的幼虎,防范家里出現其他猛虎,養了一群哈士奇,但哈士奇只是披著狗皮的狼,會聯合起來架空幼虎,不會擴張領地,最后還把家拆了。



天下太平問題還不太大,一旦其他虎群崛起,就是本虎群的滅頂之災,而哈士奇們只是換個主子


如果府兵制作為地主階級會提高戰斗力,那麼科舉制度必然也會削弱部隊的戰斗力,因為普通人晉升地主階級的渠道從參軍轉變成了科舉,出現重文輕武也是必然趨勢。自科舉制度誕生以后中國的朝代基本上都重文輕武。反倒是保存著軍功貴族的北方游牧民族開始不斷建立政權甚至顛覆漢人政權。

漢唐不是這個套路,漢唐它的權力核心,地主階級科舉文官從來不是主流,漢唐里面的權力骨干是世家門閥和軍功貴族占據了大量股份。

漢唐很多門閥世家子弟,人家不缺錢不缺權,只圖名,所以每一代都要出名相名將,維持家族名望才是最重要的。比如說清河崔氏, 曹操殺了崔琰,清河崔氏的名聲反而更響亮了,這些門閥世家雖然威脅皇權,但人格操守比那些出身低微的士大夫文官強太多



九品中正那種子孫世襲,不代降的制度確實會造成階層固化,底層上升渠道封閉的問題,但九品中正沒維持幾年就因為五胡亂華,東晉南遷而不再了。

無論是南朝還是北方,在競爭中都需要盡可能地提拔和尋找優秀人才,五胡到南北朝再到隋,到唐早期,漢唐一直是標準的軍功爵代降制度,并不是子孫代代可保富貴,只要有真才實學的人,絕對不會給埋沒,這種制度顯然比起后世的科舉要優越許多。

以前的小地主階級,想要往上爬,只能去打仗。但科舉制帶來的改變,影響實在是太大了。出現了一條能安安全全,不用刀口上舔血的路。輕輕松松就階級躍遷了,科舉制還作弊嚴重,軍功爵則幾乎不可能作弊。階級躍遷本來就應該拿血和淚去換的,這樣的精英才是民族需要的

門閥這玩意,有好有壞,相當于小股東,國家上升期出力,開始有矛盾就要內斗。



但確實能代表一方利益,并且這幫人也不乏愛國的,比如歸義軍張議潮。并且他們這種,想干壞事都藏不住。紙包不住火,他們密謀什麼,幾乎都成公開的,一個大族人太多,難免有點二愣子,主要是代表了地方利益,需要把訴求說出來組織煽動當地的民眾,就比如安史之亂前的河北。所以這就是為什麼安史之亂前人人都知道安祿山要造反——河北門閥蓄謀已久了
門閥世家對百姓還行,因為門閥世家壟斷了知識和土地,所以老百姓對他們很依賴,門閥世家的權力來源就是在百姓心中的地位,對皇權抑制作用巨大,他們靠的就是名望,去了解一下四世三公的汝南袁紹在百姓中的聲望,了解一下唐朝五姓七望在老百姓中的口碑,了解一下崔盧鄭王李五姓七望出了多少名相和悍將,還有關中六姓——裴行儉出自裴家,薛仁貴出自薛家,柳宗元出自柳家,杜如晦杜甫出自杜家,韋孝寬出自韋家。



古代的社會管理實在太粗疏了,根本檢驗不出來水平,一個能吏和一個依靠關系網混事兒的人,看不出多大區別。這也是漢唐高明之處,因為敵人不可能配合你,所以只有用敵人檢驗過的官吏,才是有真才實學的。衛霍,那就是比李廣強。哪怕你黑了心去殺良冒功,也得能殺的過自衛的民眾啊。明末不就是一群人連餓殍的窮人都殺不過嘛。

而這種冷酷的考評方式,遭到了筆桿子階層的瘋狂抵抗。漢唐時期他們是傳統貴族,于是寫的東西,拼命美化世家子弟,從底層一刀一槍拼出來的,哪怕貴為皇帝,照樣抹黑你沒商量。后期,他們是耕讀傳家的地主和文官階層 ,拼命折騰一切干活上位的人。管你是軍功還是農商,只要干活就給我去死,清流只負責挑毛病,你多干多錯遲早下台。



最后就是我們這些不干不錯的人「眾正贏朝」了。
千萬不能允許皇帝掌握任何有效的考評機制,那樣的話他就可以正常的升降官員了。對官員的考評從三年降到五年最后無疾而終咯,大家都是同鄉或者同學,合伙糊弄皇帝,喜滋滋一起瓜分國有資產,多麼美妙。

國家機構,再怎麼奢侈腐敗,多少需要干點活啊,多少干點,薪水小偷不能太多。所以,怎麼才能篩選出,真正有本事能干活的人,即成了皇權頭疼的問題。

兩個著名例子,漢武帝對儒生狄山,就問他能管理多大地方,不斷降低,直到降到一城,狄山終于找不到借口了,只好硬著頭皮應承下來。結果沒過多久就被匈奴砍了。

另一個是宋神宗要找人治理黃河水患,司馬光這麼牛的大儒就派他去吧,結果呂公著說:這樣不是善待儒士之道。



漢唐喜歡折騰,并不是什麼窮兵黷武,而是他政策就鼓勵底下干活的人折騰,然后有能力的人,自己就漫漫浮出水面了。

唐以后實行科舉制某種意義上削了世家,放開了鄉紳士人,但鄉紳士人黨其實比世家還沒底線(鄉紳其實就是文官集團的主要來源),世家是股東,起碼有自己的榮譽感,這群鄉紳士人是管家CEO,為了利益搜刮百姓比世家更狠,結黨合謀甚至到把持史官,宋后的歷史一直就有種詭異的感覺,被籠罩在一層大陰謀里。鄉紳士人黨家國意識很差,只要不影響自己利益,換誰當皇帝都行。

唐代的進士每科不到30名,宋朝擴招了10倍,而且只有進士科。唐朝科舉考試就有秀才、明經、俊士、進士、明法(法律)、明字、明算(數學)一史、三史(歷史)、開元禮、道舉等多種科目,唐朝科舉還有一些理科。



宋朝只有進士科,只考經論、策論、詩詞,純文科。嚴重脫離實際與基層情況。所以王安石變法要用公立學校替代科舉選拔人才,結果遭到科舉文官集團強烈抵制失敗。
王安石變法的失敗,標志著中原漢文化意識形態政權組織最后一次自我救贖的徹底破產,從此一路火花帶閃電的墜入深淵,兩度被異族征服后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最終被中華民族文化認同替代,才重新恢復生機。

唐朝的皇帝在初期憑著北朝八柱國形成的世襲軍隊、中后期靠著宦官掌握的雇傭軍隊,還可以搞一搞中興。宋朝的皇帝就已經完全無法對抗科舉文官了。宋仁宗想勤政一點,據說干了一個月就被大臣們收拾得中風了。宋英宗干脆被收拾成了精神病。宋神宗甚至收到了「你是要和人民站在一邊,還是要和官員站在一邊」



的選擇題(熙寧四年,掌握軍隊的樞密使文彥博對宋神宗說:「祖宗法制俱在,不須更張,以失人心。」神宗說:「更張法制,于士大夫誠多不悅,然于百姓何所不便?」文彥博回答:「為‘與士大夫治天下,非與百姓治天下也’。」)。
全面推行科舉制,中華民族的勇武尚武精神和對外拓展的能力大倒退,游牧民族卷土重來,首都被兩次占領,幾次簽署賣國條約。從商鞅建立的軍功授爵制保證了民族尚武精神,然而宋朝讀書考試,投統治者所好的就可以高位,以文制武,民族的災難就來了。商鞅軍功爵數敵人人頭是客觀分,科舉是主考官判斷,是主觀分。曾國藩就曾經回憶,很多進士連基本常識都沒有,甚至不知道清朝之前還有其他朝代。但這些人依然能當封疆大吏

北宋有個典故就是某人明明成績很好,主考就不給中,一定要他年紀大了才給中,說是磨去火氣,考慮下古代那個人均壽命真的呵呵,居然現在一群人還當美談傳!這些人也不想想,亞歷山大幾歲死的,霍去病幾歲死的,他們什麼功業,宋朝那群美談士大夫什麼功業



科舉文官階級是華夏歷史上最黑暗的階級,其反動程度遠超南北朝的世家,世家雖然反動,好歹還愿意拿出一部分資源跟蠻夷開戰軍事斗爭。科舉制出來的文官除了撈錢和兼并土地以外什麼都不干。

科舉本來是皇帝用庶族地主牽制門閥貴族的工具,但到了宋朝以后,門閥貴族沒有了,庶族地主通過科舉制度一家獨大,那麼誰來牽制科舉上位的庶族地主?漢族皇帝不信任宗室、武將、外戚。科舉上位的庶族地主壟斷了上升通道,文官內部或有爭權,但對抵制皇權,對外戰爭消極利益是一致的,非常抱團,比門閥貴族危害更大。

東晉劉裕就是軍功爵上位的,劉裕在東晉可以出頭,在宋朝會被科舉文官壓得死死的。唐朝高適考不了科舉可以參軍,宋朝呢,科舉壟斷了上升通道,參軍沒有前途。



漢朝武將勢力強大,國家亂了嗎?唐朝前中期,武將同樣很有勢力,國家亂了嗎?就是清朝,武將同樣強大,國家亂了嗎?文官壟斷上升通道,就會拿武將當借口而已。

文官內斗內行,外戰外行,因為上升通道不靠戰爭,靠科舉。真正懂得戰爭的文官極少,有懂軍事的文官也被文官集體排擠。從頭到尾運作一場戰爭需要的智商,當時絕大多數文官都不夠格

從宋朝開始,門閥世家已經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科舉士大夫文官階層,他們大多是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庶族,表面上是打破了門閥世家的壟斷,但其實他們讀書完全為了當官,學而優則仕,這就是一群只知道貪財弄權的人,而且因為出身低微,沒見過幾個錢,所以這幫人里貪官污吏那是一窩接一窩,他們上位后變本加厲的剝削老百姓,媚上欺下,奴顏婢膝。



同時彼此勾結搞黨爭,在這個過程中一步步架空皇權,成為國家實際統治者。

在農業時代,地主階級是愿意去藏疆青蒙邊疆區冒險,出海九死一生,還是愿意在中原膏腴之地搞個科舉,壓榨中原農民,架空皇帝,豈不美哉?!反正話語權在自己手里。

門閥貪,科舉文官集團比門閥更貪,根據胡寄窗的考證,宋代放縱土地兼并,所形成的權貴家族占據了天下一半的土地,每個郡縣五六成的土地都集中在少數官宦家族手里。

門閥做的壞事,藏不住,史書還有些記錄,比如漢朝袁家陰謀代漢,李世民殺兄逼父,河北門閥謀劃安史之亂,基本都有記錄,而文官做的壞事,文官自己掌控了寫史書的權力,根本不記錄,比如貶黜狄青,靖康之恥、殺害岳飛,土木堡之變、多個皇帝之死,文官做了很多見不得人的事情,但史書把自己洗的和白蓮花似得,壞事都是皇帝干的。



宋之后的統治階級,覺得這世界不是自己的,要隨時準備潤(指宋明士大夫沒機會如世家大族一樣永鎮,流官為主),那就是趕緊撈一筆,撈的越多越好,我走后管他洪水滔天。這樣的后果就是地方經營者對地方并不上心,治理很差(類似的事其實也發生在奧斯曼帝國)。

門閥是什麼?你看看日本的安倍家族、美國的羅斯福、肯尼迪家族就知道了。門閥制度容易墮落成種姓制度,南北朝時期門閥墮落了,但比科舉文官還是好一些,沒有亡國,最終還同化異族。魏晉時期異族爭先恐后融入華夏,五胡消亡在歷史長河中,可不像科舉文官制下兩度淪陷異族,剃頭留辮子

科舉文官容易墮落成什麼?奴隸制度!晚明南方士大夫就在大搞奴隸制度,一個家族就有成千上萬的奴隸,還爆發了聲勢浩大的江南奴變,結果這群科舉文官老爺們連奴隸都干不過,于是趕緊投靠清軍,希望清軍幫他們保住財富地位,這就是為什麼南明快速滅亡,清軍能在江南站住腳的根本原因。



門閥爛,丟掉半壁江山,科舉文官集團更爛,丟掉整個國家。相對與科舉文官集團,門閥注重名聲,會投入大量資源進入軍事系統,一比較,門閥就顯得不那麼爛了。現代的美國、日本依然是門閥制度,披著民主的外皮而已。

現在有大批人吹科舉文官,結果連門閥都比不上。什麼科舉使得底層有上升通道,科舉排擠其他上升通道,斷絕了底層的上升通道【真正的底層上升通道,軍功爵、公立學校、小吏選拔制度都沒有了】,導致科舉被有錢人壟斷,這些大家知道嗎?對標現代教育與考試選拔體系的不是科舉體系,而是明初的國子監教育與小吏選拔制度。

從秦漢到隋唐,對外大戰爭三五年一次,不會動搖根本,楊堅時期,三十萬人以上的大戰有過七次,平均三年一次,但國力蒸蒸日上,幾乎每個百姓都在戰爭中得到了好處。



所以李世民在征高句麗時,天下各地勇力之士都自帶干糧來投軍,就是看中了戰勝的利益。

三年一次的科舉不過放出兩百個當官名額,三年一次的外戰可以有十萬個民爵名額,即使從小兵一躍成為四五品的儀同,開府之類中高級武官的也不在千人以下,明初的國子監學生、小吏也有大量當官的,你說哪個更有上升空間?

底層真正的上升通道,也是對國家發展最有利的制度,依次是:1、軍功爵制度;2、小吏選拔制度;3、公立學校制度【古代是縣學、府學、國子監】;

有錢有勢的人上升通道,對國家危害從小到大依次是:1、門閥制度;2、世襲制度;3、恩蔭制度;4、科舉制度;5、保舉制度。

現代很多人把大學聯考上大學當成科舉,這是搞錯了對象,現在考上大學只相當于童生,秀才都不是。



考進士的難度堪比進清華姚班,進不了清華姚班的人,就不要做夢能考中科舉了。這還是假設科舉不作弊,公平公正的基礎上。這些認為科舉公平的人,推薦你仔細閱讀一下明史中的選舉志,其中科考舞弊的現象極為惡劣,它沒你想象中的公平。

科舉出身的士大夫階層本質是皇帝的直接雇員(或者也可能是地方資本的間接雇員)因此,嚴格意義上,士大夫階層,即不會承擔士大夫與皇帝共治天下的(國家的)責任,也不會對他們背后隱約出現的資本完全負責。對資本和皇權都不承擔終極責任——這就是士大夫體制從誕生開始就暴露出的致命問題!

傳統貴族是通過從小培養、修煉、淘汰,以至于終身都不斷進行的維持自身貴族利益的殘酷博弈(修煉),才形成的一個群體。

新誕生的科舉士大夫又是一個什麼群體?大部分出身庶族地主階級,靠天賦與宗族資助,加入私立學校【東林書院,類似湖畔大學】,通過關系網與不斷考試選拔上位。



所謂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上位以后就需要回報宗族與關系網,而他們能拿什麼回報?不過是出賣國家資源與利益,才能回報宗族與關系網的投資。

從能力和信念兩個層面,你認為士大夫階層和傳統貴族階層比較而言的平均水準能如何!

士大夫階層能力和責任的相對性欠缺,導致掌握國家相當權力的他們,帶給現實以巨大問題,我們看看宋明歷史就能有所感悟。

古代是大家族,一個省可能就十多個大家族掌控大半的土地和商業,尤其是商業,他們要達成聯盟是非常容易,彼此聯姻,合伙股份制。扶持家族子弟考科舉,滲透朝廷,相互提攜,掌握大權,打擊對手,架空皇帝,最終回報家族,然后再循環這個過程。

文官集團比世家門閥團結多了,尤其是南方文官集團,主要就是江浙財閥出身或資助的,非常抱團,排擠其他地區的官員,你要麼納投名狀加入他們,要麼就靠邊站。



他們在朱元璋時代就敢搞排擠北方人的南北榜案,宋朝、明朝的皇帝都斗不過,經常死于非命,清朝有八旗才勉強壓住,清末八旗不行了,也壓不住了,出現東南互保
底層出身軍功爵上位的可靠,通過科舉上位的基本不可靠。

自從宋代開始,中國出現了一個極其反動且無能的階層,那就是科舉文官階層。

對于這些人,明末清初的學者顏元曾經痛斥:宋元來儒者卻習成婦女態,甚可羞。無事袖手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君王即為上品矣。

翻譯成白話就是,這幫儒生跟娘們一樣,根本就扛不起事來。能自殺的都算是優秀人才了。

但就是這麼一群人,偏偏掌握了主導國家政策的權力,占據了國家絕大部分的財富。儒生們富甲一方,妻妾成群。但是文不能載道,武不能殺敵。只知科舉收租剝削佃農,奴仆成群,放印子錢。


工匠,農民和戰士為國家支柱卻陷入到極端的窮困當中。為什麼很多儒家學者反對理學,這就是其中的一個很重要原因。

夏竦何曾聳,韓琦未足奇。滿川龍虎舉,猶自說兵機。

河北民,生近二邊長苦辛。家家養子學耕織,輸與官家事夷狄。

汝生不及貞觀中,斗粟數錢無兵戎!

犬彘咋其骨,烏鳶啄其皮。胡為殘良民,令此鳥獸肥?高位厭梁肉,坐論攙云霓。

愿為五陵輕薄兒,生在貞觀開元時。斗雞走犬過一生,天地安危兩不知。

且聲色、狗馬、土木、禱祠、甲兵、花石糜費之外,歲賂西北二虜銀絹以百萬計,皆吾東南赤子膏血也。二虜得此,益輕中國,歲歲侵擾不已。朝廷奉之不敢廢,宰相以為安邊之長策也。獨吾民終歲勤動,妻子凍餒,求一日飽食不可得。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24/6/30 上午 10:57:23編輯過]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24/6/30 上午 10:55:04
--  
為什麼宋朝重用庶族寒門反而民貧國弱,唐朝重用貴族門閥反而國富民強? https://kknsays.com/d/Y3ZIv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