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歷史風雲版(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12) ---- 【轉貼】明惠帝削藩,步步失手全盤皆輸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12&id=77352) |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24/11/3 上午 09:35:19 -- 【轉貼】明惠帝削藩,步步失手全盤皆輸 太子朱標死後,朱元璋思慮良久,最終將大明江山交給自己的長孫朱允炆。 為避免各地藩王起兵造反,朱元璋精心謀劃多年,為自己孫子掃平了障礙。 沒想到建文帝登基後,將朱元璋的告誡拋在腦後,最終引火燒身? 朱元璋精心布局作為我國歷史上第一位乞討出身的帝王,朱元璋的一生可謂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沒有長遠眼光和傑出智慧,根本不可能在那個爾虞我詐的動亂年代上位登帝。 但戎馬一生、戰無不勝的朱元璋,卻在晚年遇到一個難題。 在朱元璋邁進花甲之年後,感覺到身體一天不如一天,所以將全部心血都放在兒子朱標身上。 他萬萬沒想到,在自己六十五歲那年,發生了一件讓他無法接受的事情。 那一年的八月,秋高氣爽,朱元璋正在準備馬皇后十周年忌日。 按理說,這件事本應讓自己的嫡長子朱標操辦。 但是太子從洛陽回到南京後就生了一場大病,正躺在東宮養病,祭奠馬皇后的事情就落在朱元璋身上。 朱元璋正在處理各項事宜的時候,東宮突然傳出太子病死的消息。 他在朱標葬禮上痛哭流涕,但終究無法改變白髮人送黑髮人這一事實。 處理好太子喪事後,朱元璋立刻開始考慮儲君事宜,畢竟自己年事已高,隨時都可能撒手人寰。 可朱元璋環顧身邊一周,卻頓時犯了難。 當年剛打下大明江山的時候,為了鞏固朱家的軍事力量,便將兒子們派到全國各地守疆禦敵。 正如他所構想的,長子朱標繼位坐守中原,其他兒子保護各處封地。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殘酷。 現在朱標一死,朱元璋發現自己身邊竟沒有一個值得託付之人。 再加上自己分派出去的兒子們沒一個善茬,他們在軍營中養出一身戾氣,都是爭強鬥狠的主。 無論讓哪一個登基繼位,肯定會將其他幾位藩王趕盡殺絕。 在糾結之際,他看到了年僅十五歲,正值朝氣蓬勃、意氣風發的皇孫朱允炆。 歷史上也有太子暴斃,讓皇太孫繼位的先例。 既然名正言順,朱元璋便大手一揮,封朱允炆為皇太孫,準備培養他為下一代儲君。 朱元璋之所以做這一決定,一是向幾個兒子表明自己的態度,你們幾個不要再爭了,皇帝之位是不可能傳給你們的。 二是看中了朱允炆性格不喜爭鬥,對權力欲望沒那麼大的性格。 而且他自小在京城中長大,一身書生氣,不像自己那幾個兒子整天要打要殺。 在朱元璋立朱允炆為皇太孫的時候,還一度引發朝堂內外一番爭議。 因為朱標原配常氏所生的是長子朱雄英和三子朱允熥,按理說,朱雄英年少暴斃後,也應該立朱允熥為皇太孫。 如果翻看史書,我們便能尋出一些蛛絲馬跡。 朱允熥的母親常氏關係網非常龐大,因為她的父親是明朝開國名將常遇春。 她舅舅名氣也不小,是明朝另一位大將藍玉。 朱允熥的身份背景非常深厚,背後有外祖父常家撐腰,還有老舅藍玉坐鎮。 既然朱允熥背景深厚,出身又正,為什麼最後朱元璋選擇朱允炆,而非他? 朱元璋四張底牌其實稍加思索便能得出答案——因為選儲君的人是朱元璋。 自從他稱帝之後,為了防止權力旁落,讓自己二十幾個兒子全部去邊境掌權。 朱元璋寧可承擔周朝和漢初分封制的弊端,也要把權力握在朱家手中。 他怎麼可能選一個被兩大外戚勢力包圍的朱允熥。 果不其然,在朱允炆被列為下一代儲君的第二年,朱元璋就啟動了震驚朝野的「藍玉案」。 這是朱元璋第一次為朱允炆展示:什麼是帝王雷霆手段。 他先是悄悄調查收集藍玉一系的犯罪證據,然後借錦衣衛之口舉報其罪行。 在藍玉還沒反應過來的時候,將其捉拿歸案,再慢慢審問調查,將其好友全部捉拿歸案。 從文臣武將到遠親近戚,還有藍玉身邊的大小將領,一共殺了一萬五千多人。 這一殺,徹底斷絕了朱允熥的爭帝之路,也為朱允炆的稱帝之路掃平了障礙。 朱元璋看似殺起人來雷厲風行,經常搞得滿城風雨,人人自危。 但這些都是私下裡布局已久,在行動之前不動聲色,等到出手時便是迅如閃電,絲毫不給對手反抗的機會。 可惜祖父朱元璋的這次精彩操作,朱允炆只學得皮毛,並未將其精髓看透。 雖然朱允炆沒學會,但朱元璋這次殺伐震懾住了他那幾個蠢蠢欲動的兒子們。 無論是北方的燕王朱棣,還是善於計謀的寧王朱權,都不再對立皇孫為儲多說什麼。 直到朱元璋去世,他們都老老實實待在自己封地,根本不敢有任何忤逆動作。 就這樣過了八年,在洪武三十一年春天。 朱元璋感覺大限將至,把朱允炆叫到身邊,詢問他日後如何應對分封在各地的藩王叔叔。 朱允炆也知道這是他即將面臨的最大難題,現在有祖父坐鎮京城,沒人敢站出來反對自己。 但是祖父一死,那些手握大軍的叔叔怎麼可能安居一隅? 於是,他思索一番,對祖父朱元璋說:「第一步,我將用德行來安撫他們的心,用禮製法度來規範他們的行為。」 朱元璋反問:他們不理會你的禮節,強行為難你呢? 朱允炆表示自己可以削減他們的封地,如果依舊知錯不改,那就廢除他們的職位。 朱元璋滿意地點點頭,隨後又繼續問道:「如果他們不聽調遣,那又該如何?」 朱允炆故作痛苦道:「若他們一意孤行,那只能出兵討伐他們。」 聽到朱允炆的應對之策,朱元璋感覺自己這些年的悉心教導沒有白費。 沒錯,朱允炆所說的這四部底牌正是朱元璋這些年苦心孤詣謀劃的結果。 朱元璋也知道分封制的弊端,一旦處理不好必然威脅皇權。 所以他這些年一直維持著他這幾個兒子之間的權力平衡,讓他們之間互相制衡。 只要其中一個想造反,其他幾個藩王必然出兵制約。 在這種平衡之下,朱允炆就能斡旋於他們之中,通過政治手段,不斷削減各大藩王的力量。 但誰都沒想到,朱允炆在登基後,將這四張底牌拋之腦後,最後落得家破人亡的下場。 朱元璋去世後,朱允炆登基。 在舉辦朱元璋葬禮這樣的大事上,朱允炆應該拿出第一張底牌——以禮服之。 比如主動下詔,讓各地藩王入京參與朱元璋的葬禮。 可能朱允炆害怕自己這些藩王叔叔,竟然下令禁止所有藩王入京。並且埋葬後,也不准他們前來弔唁。 按理說,先帝去世,這是拉攏人心的時候,但建文帝這一行為徹底寒了所有藩王的心。 所以第一張底牌直接作廢,不等其他藩王有所動作,建文帝自己主動站到了所有叔父的對立面。 本以為這一步棋已經夠臭了,沒想到建文帝登基後不到兩個月,又搞出一番騷操作。 自己的堂弟朱有爋狀告父親周王有謀反計劃,建文帝想都不想,直接派兵將周王朱橚抓拿歸案,然後流放雲南。 雖然此次行動非常乾淨利落,也對其他藩王起到了震懾作用。但朱橚實力並不強,而且很少領兵打仗,在藩王中根本沒什麼實力。 看似是敲山震虎,其實是打草驚蛇。 可能建文帝嘗到削藩的甜頭,也體會到了掌握他人生死的權力,所以他開始更加頻繁制裁藩王。 自他登基後的短短一年內,他先後剝奪了五位藩王的職位,其中湘王不堪其辱,直接自殺了。 除此之外,他還派兵,將燕王朱棣列為下一位制裁對象。 這時候,建文帝的第二、三張底牌也沒用,直接出最後一張出兵討伐。 在朝內部分臣子的鼓吹下,建文帝糾集大軍,準備一舉拿下燕王朱棣。 三番五次的削藩,讓朱棣苦不堪言,在看到前面五位兄弟的下場後,他決定起兵造反。 之前燕王一直不敢有造反之心,是因為他背後還有一個寧王看著呢。 寧王封地在北方大寧,也就是現在的內蒙赤峰。如果燕王騎兵南下,那寧王必然率兵南下攻打燕王北平。 但是好巧不巧,寧王在這時候也被制裁了,被剝奪軍權,每日無所事事。 於是燕王朱棣賭了一把大的,讓兒子朱高熾死守北平,自己率大軍北上攻打寧王。 因為寧王被奪權,所以沒怎麼抵抗就被朱棣收服了。 寧王一看自己落得這樣的下場,於是便接受朱棣拋來的橄欖枝,打算推翻建文帝的統治。 燕王、寧王作為當時實力最為強盛的兩大藩王,兩人合體後,朵顏三衛都心甘情願為朱棣所用。 於是燕寧兩路大軍大舉南下,一路摧枯拉朽,直接打進了大明京都金陵。 而建文帝見狀如此,一把大火燒了宮殿,人也不知所蹤。 建文帝朱允炆明明握一手好牌,卻因為自己的傲慢,毀掉了祖父朱元璋的精心布局。 他又急於削藩,將四張底牌盡數廢棄,如果他循序漸進,也不至於成為短命皇帝。 所以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最夠的耐心,切不可急於求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