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社會萬象版(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13)
----  【轉貼】NHK在台灣 一定關門大吉(傑洛米)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13&id=26234)

--  作者:小馬哥
--  發表時間:2011/3/17 上午 08:34:45
--  【轉貼】NHK在台灣 一定關門大吉(傑洛米)

2011年 03月16日

曾幾何時,電視台播送的內容有個大忌,叫做「畫面太乾」,意思是這段內容平淡如開水,難以吸引觀眾的興趣。為了不讓畫面太「乾」,電視台的工作人員只好絞盡腦汁,讓自家的內容看起來「濕」一點,希望給觀眾百分百的觀賞快感。

災難新聞過於煽情
所以我們的新聞報導,逢水災記者必定親自涉水,象徵水淹等身;遇颱風得在鏡頭前頂風前進,把十級陣風演得活靈活現;遇到重大災難,麥克風必定得送到受災者家屬跟前,問問:「你現在有什麼感覺?」
用這個標準看這次NHK的地震報導,那可真是不及格。畫面乾的可以,沒有跑馬燈,主播念稿如誦經,絲毫沒有一點激情,如果沒細看,還以為自己看的是大愛。不過這種平實的報導風格在這次日本大地震後,卻深得台灣網友的好評,臉書上甚至有人發起了「要求台灣媒體不要再做缺德災情報導」的活動。
我們的電視台之所以這麼熱中灑狗血,說穿了也就是滿足觀眾口味。我們的八點檔劇情荒腔走板,政論節目脣槍舌劍,因為沒人罵的節目肯定收視率不高,越多人罵也就越多人看。
「笑罵由人,煽情我自為之」也就成了各家電視台高層的最高準則。無怪乎一則AV女優葬身海嘯的烏龍新聞,會成為各大新聞網站的熱門點擊,守門人抓準觀眾就愛這一味,事實證明也是如此。
拿今年國際上發生的天災來說,智利、紐西蘭基督城地震,巴西與澳洲水患都相當嚴重,但獲得的關注度卻是天差地遠,也沒聽說誰發起什麼募捐或打氣的活動。

日人自制令人動容
我們之所以如此關心日本地震,除了地理上的距離之外,每年赴日旅遊的人數超過130萬,日本各方面對台灣人來說可以說是相對熟悉。但過度放大我們對日本的關心,其實也說明了我們對國際新聞的嚴重偏食現況。
對於所謂的新聞,我們向來都是處在「過度關心」與「事不關己」兩個極端,當整個社會的天平向極端傾斜時,電視台種種脫序的表現形式也就不難讓人理解。一個國家的媒體素質,某種程度也反映著該國家的公民素質,當我們的閱聽眾表現出對NHK心嚮往之的態度時,實情卻是NHK如果真在台灣開台,估計沒一年就得下台一鞠躬。
日本地震最讓人動容的,不是政府的效率,也不是媒體的平實報導,而是日本人在重大災難中表現的冷靜與自制,這才是我們應該心嚮往之的成熟特質。沒有嗜血的觀眾,嗜血的電視台根本不會有生存的空間;如果少了自制的公民特質,NHK對我們來說,永遠只會是「畫面太乾」的電視台。

作者為網路作家

社論-看NHK表現 台灣媒體該慚愧
2011-03-16 中國時報 【本報訊】
 還記得跨年煙火策畫人蔡國強沒實現的創意嗎?在夜空中打出大大的三個字:別吵了!當時為避免這麼直白的表達方式激起不必要的政治爭議,讓台灣的夜空少了這三個字;事隔三個半月,許多民眾竟又有了相同感覺,只因日本芮氏規模九的強震,震出民眾對台灣媒體播報災難新聞的不滿。

 日本震災發生後隔天,網路上即廣泛流傳一篇作家米果的網文〈日本八.九震災教我們的事〉,文中對比日本公共電視NHK的報導:「NHK即時呈現的空拍畫面,冷靜而詳實提醒海嘯的正確訊息,即使某些主播跟記者的聲音有些顫抖,但是他們知道包括災區民眾跟全球日本人都很注意這些消息,他們必須鎮定,因為這是最重要的訊息來源。所以沒有災民呼天喊地的畫面,沒有記者跑去災區大呼小叫的搞笑,但是對於訊息傳遞、政府政策發布,甚至每隔幾分鐘就提醒觀眾注意安全,NHK真是個讓人欽佩的媒體。我猜,他們一定做過很多準備,面對災難,他們要呈現怎樣的報導方式,要確實傳遞訊息,卻不能讓閱聽大眾陷入焦慮,也就是加深所謂的『創傷症候群』。」

 拿NHK與台灣電視台相比未盡公允,畢竟NHK是每年拿國家千億預算補助的公共電視台,災難發生,NHK自動加入政府動員體系;此外,日本還是堅拒收視率調查的國家,電視台製播節目不必受到收視率左右,不論連續劇或綜藝節目,質感都格外優良,也受到觀眾歡迎。

 相反的,台灣的公廣集團從催生開始就受到政治力干擾,人事爭議經年,歷政黨輪替迄今未歇,公共電視台曾很用心地製作過口碑佳、收視也佳的連續劇,如《人間四月天》、《橘子紅了》,然而,因為人事爭議,這些成績也成了難以挽回的輝煌歲月,只能留下記憶。還有很多,連記憶都沒有,以莫拉克風災為例,公視新聞做得極佳,甚至後來被援以為許多紀錄片素材,但是,莫拉克風災發生時,公視卻幾乎不是觀眾的收視來源。

 當我們的收視習慣已經被有線頻道制約,有線頻道又被收視率調查制約時,觀眾邊看邊罵,到底該怪誰?有線電視台不想做出有質感的節目、專業而冷靜地播報災難新聞嗎?有新聞台找的「專家」竟是命理師、星相家,甚至政治評論名嘴們都成了預測下一次巨震發生在何處的「專家」,同一時段,有新聞台專業地聘請大學地質系教授給民眾正確的地震海嘯知識,新聞主管就得面對收視率只有友台一半的壓力。

 「災難在哪裡,記者就在哪裡」,是媒體專業信條之一,戰地記者甚至可為他國的戰爭犧牲性命。值得嗎?這就是記者的工作和人生價值!再以莫拉克風災為例,媒體成為協助民眾通報救災的重要管道之一。少數主播或現場記者不得體的問話方式,高亢而近乎興奮的音調,或者讓記者泡在水中大呼小叫,讓觀眾不忍卒睹,這和媒體生態的惡化有關,類似情境絕對不可能出現在老三台時代。

 台灣媒體做不到秩序與專業的採訪嗎?在日本震災的避難所現場,一律昏暗不見光,專業攝影都知道,那是對避難者的尊重:不可打燈。在羽田機場媒體緊跟著台灣救難隊,機場工作人員拉出一個「ㄇ」字型採訪區,媒體一度抱怨「拍出來畫面不好看」,但最終還是得配合機場的要求。

 日本歷經強震後,始終不放棄的堅持,就是「秩序」,因為這樣的堅持,讓日本在災難現場拉出極大的封鎖線,輕易不能越雷池一步,這與台灣記者的採訪習慣大大不同,為了在禁止攝影的東京機場採訪撤離的台灣留學生,還讓日本警方出面維持秩序。最後,日本政府透過我駐日代表處,懇請外籍記者撤出災區,以免影響救災,台灣媒體還是配合了。

 台灣媒體不是做不到秩序,只是在台灣,沒人告訴他們:媒體有採訪天職,但是,媒體的工作還是必須尊重當事人的尊嚴。這一點點基本要求,應該不分公共電視或民營電視都可遵守,也該遵守。日本巨震創痛猶在持續,台灣媒體要學習功課還很多,NHK做得到,台灣媒體沒有道理做不到。

我見我思-NHK啟示錄
2011-03-16 中國時報 【何榮幸】
 NHK電視台對於世紀巨震的冷靜、專業表現,已成為日本社會文化底蘊的重要象徵。反觀台灣公廣集團仍處於先天不良、後天失調困境,行政院日前通過的公視法修正案更令人失望,使得「NHK啟示錄」如同一則神話而遙不可及。

 截至昨晚為止,知名部落客米果所寫、盛讚NHK表現的〈日本八.九震災教我們的事〉一文,已有高達九十萬人次瀏覽、超過二千七百則回應。網路上不斷傳閱此文,代表台灣社會對優質媒體文化的心嚮往之,以及對於國內電子媒體表現的普遍不滿。

 不過,眾所周知,NHK電視台與英國BCC都是舉世肯定的公共媒體,兩者都擁有國民信任、政府支持及龐大資源,與商業電視台畢竟不是站在相同立足點上。「NHK啟示錄」對於台灣商業電視台當然具有重要啟發意義,但我們更該問的或許是:台灣公廣集團何時才能有接近NHK的水準?

 這個問題的答案,現階段顯得格外諷刺,因為台灣公廣集團這一兩年形象大壞,兩派人馬在董事會長期對峙,不但歹戲拖棚至今,還發生「看守董事會」通過華視、公視董事長重大人事案的錯誤示範。光是公視董事會內亂,就已讓民眾倒盡胃口,無法對公視賦予高度期待。

 尤有甚者,行政院院會日前通過的《公視法》修正案,更被長期關心公廣集團發展的傳播學者抨擊為「不公共電視法」。

 這項修法最令人錯愕之處,在於將最重要的財源定為「政府應依公視基金會營運規模、年度工作計畫、物價指數變動,每年檢討調整。」也就是說,公視連原本一年九億元的最低經費額度都變得充滿不確定性,未來全操之於政府「檢討調整」。在國情不同下,公視預算固難以望NHK項背(據稱NHK光新聞部年度預算即達六百億新台幣之譜),但也不該在政府主計單位主導下萎縮、不穩定至此,「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恐怕已是公視的宿命。

 再來看行政院拿掉族群電視台的定位和保障條文,這會讓客家台、原民台更加沒有明天,自主性與獨立性同樣堪憂;而公視董事會人數變來變去,並降低當選門檻,行政院也從未提出合理說法,難怪予人執政黨藉此介入人事觀感。凡此種種,皆讓公廣集團的發展蒙上重大陰霾,令人無法對公廣集團的未來產生信心。

 事實上,從民進黨政府推動公廣集團概念至今,藍綠政府從未提出宏觀的媒體政策與媒體產業發展藍圖,只見政治力介入公視人事痕跡與「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式短線操作。只要政府一天不拿出落實公廣集團發展的魄力,台灣就不可能在「NHK啟示錄」中得到真正教訓,每一次重大災難發生時,「NHK能,我們為何不能」戲碼還是會一再上演。

NHK平實報導 學者:收視率不只有災情畫面
2011-03-16 新聞速報 【中廣新聞/陳映竹】
日本遭逢強震,日本NHK電視台詳實中肯、專業冷靜的播報內容,讓人印象深刻。學者認為,新聞收視率不只有災民哭天搶地的畫面、聳動的標題,民眾也需要安心、防災的正面訊息,這都值得國內媒體思考。

日本新聞在這次東北強震中,表現讓人敬佩,台灣也經歷過921大地震、八八風災等重大災難,但國內媒體界總是聚焦在「畫面中災情有多慘」。

國內商業媒體都有收視率的壓力,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教授張錦華認為,收視率就是民眾關心的事情,不只有煽情的哭喊畫面,其實民眾也需要避難、防災、尋人的正面訊息。

台大新聞研究所教授彭文正和文化大學新聞系助理教授莊伯仲則指出,雖說NHK的報導方式可作台灣借鏡,但NHK是日本的公共電視台,播報方式和商業電視台就明顯不同,相對保守。當年921地震,公視新聞處理也不算太差。

彭文正說,台灣新聞花俏多元,很少有像台灣這樣晚間有十幾個電視頻道都在報導全國新聞;而日本新聞本來就保守,以NHK為最,類似台灣十多年前的風格。

報導災難新聞有條紅線,如果會引起公共危險、危害社會重大利益,媒體就要自制,除此之外,只是媒體播報風格不同。

莊伯仲分析,和台灣相比,日本處理災難新聞,不會用「慘」字來形容,也不用第三者看電影的心態來處理,媒體除了善盡報導之責,也要兼顧安定人心的角色。

台灣媒體跟拍倖存者 學者批「國恥」

【聯合報╱記者王維玲/台北報導】 2011.03.16 03:17 am

日本地震與海嘯災情傳出後,台灣媒體不斷報導後續情況,電子媒體更持續重播海嘯、核電廠爆炸畫面,近日更密集報導輻射問題,造成許多民眾人心惶惶,傳播學者呼籲媒體不應以煽情報導消費日本災難,應善盡查證責任。

台大新聞所副教授王泰俐批評電子媒體常以「驚!這還是日本嗎?」、「慘!死傷人數不斷上升」這類誇張的標題消費日本災難,對照日本媒體的自制,王泰俐認為台灣電子媒體「很丟臉」。

中央社報導,台灣媒體在準備採訪從仙台市撤離的台灣留學生時,仍以習慣在台灣採訪的方式跟拍攝影,還在車站內追逐不願受訪的留學生,甚至出動日警維護秩序。

對此,政大新聞系副教授劉昌德以「國恥」形容,劉昌德認為,許多台灣媒體一窩蜂「挺進」災區,但是許多記者專業不足,也缺乏進入災區的專業配備,媒體貿然派記者前往採訪,只會陷記者於危險之中,媒體應放棄「搶獨家」心態。

【2011/03/16 聯合報】@ http://udn.com/

台灣式災難新聞… 洪水、淚水、口水

【聯合報╱鈕則勳/文化大學廣告系副教授(台北市)】 2011.03.16 03:15 am


日本震災與海嘯,災難新聞播報的原則—不渲染悲情、不製造恐慌、不穿鑿附會,台灣多數的新聞台幾乎都將其拋諸腦後。許多媒體透過傳統台灣式的災難新聞播報方式來報導日本震災,除了延續以往「洪水、淚水、口水」這「三水」的播報方式之外,亦充滿了濃濃「消費」的感覺;難道媒體無法從更積極的面向來兼顧社會責任嗎?

首先,媒體可傳達一些對閱聽人有益的積極訊息。好比說,日本的防震知識及演練應該就是很好的教育資訊,日本公司都配給職員一個救生箱,其中除了食物及飲水外,還配有手套及保暖用的雨衣,就是要預防若是結構被震垮,在搶救的黃金七十二小時中,仍有生存的可能。

至於居家防震,日本民眾也會將衣櫃、書櫃或較高置物櫃的頂端固定,事前也會不斷地確認家中可供避震的區塊。透過這些對觀眾有利的訊息,至少能夠讓觀眾學習到在地震中自保的方法,而觀眾自然會注意看這段新聞,亦不至影響收視率。

其次,媒體的災後檢討報導,不論是對制度或是政策面,都應強化監督。以他山之石的觀點來看,日本政府從平時的防震機制到災難發生後的緊急處置能力,甚至政府與民間的互信強度與災民的迅速撤離方式,都能提供我政府從制度到政策面上的檢視或反思;倘媒體能以主題單元來做報導,除了能催促政府應該補強的作為外,更發揮的監督的功能。

最後,媒體監督的力道不能三分鐘熱度。既然媒體可從日本震災指出我政府應該努力的面向,便應該持續追蹤;但我擔心的是,從經驗法則來看,媒體監督的力道似乎只有三分鐘熱度,當更聳動及新鮮的話題出現時,媒體的焦點很自然地又順勢移開了。由於媒體不繼續關注應該強力監督的災後檢討面向,相關單位補強或改進的工作當然可能虎頭蛇尾,災難發生,還是得大家一同承受。

或許媒體自認為以上所提的部分在報導中皆有處理,但明顯地不符比例原則,聳動的畫面報導仍佔據著主要的篇幅;筆者當然了解電子媒體收視率的壓力及難處,但是若能從比例上面逐步微調,慢慢增加深入面的報導,帶領觀眾、政府一起進步,或許這才是主流專業新聞台應負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