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leemathew888
-- 發表時間:2011/5/31 上午 01:39:45
-- 【轉貼】青年囧世代 理想人生軌道變調
青年囧世代
理想人生軌道變調
李四端 富邦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Career職場情報誌
更新日期:2011-05-06
記者:撰文◎李翠卿
公共電視「爸媽囧很大」推出以來,叫好且叫座。節目由資深媒體人、富邦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李四端擔任主持人,每一集節目都會邀請50位家長代表以及50位子女代表,針對時下青少年或青年現象,以及兩代最關心的議題進行探討。
其實,早在十幾二十年前,富邦文教基金會就曾參與製作過類似的電視劇集「青少年?青少年!」,巧的是,當時的主持人也是李四端。
李四端在媒體圈地位舉足輕重,曾是台灣收入最高的主播,並主持過許多優質的新聞性節目,擅於解讀社會現象。主持「爸媽囧很大」2年多來,接觸過上萬個年輕的孩子,對於青年世代所面臨的升學、就業等問題,他提出了一套觀察與各位讀者分享。
Q:現在的高等教育和過去的高等教育相比,出現了哪些量變或質變?
A:以前的高等教育,比較像是一種「菁英教育」,只有少數人可以擠進大學窄門。我記得,我自己考大學當時的整體錄取率大約介於13∼15%之間,而乙組(文法商)的錄取率更是只有7%。可是,現在是7分、18分就可以上大學,錄取率接近百分之百,高等教育已經不再是菁英教育,而像是普及教育。
不過,大學教育普及了,但是大學生的「素質」或「價值」卻好像反而降低了。我們節目中,很多大學生根本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念大學,他們對大學教育的評價並不高,可是你問他們:「那你們覺得念大學是必要的嗎?」他們會給你肯定的答案,理由是:因為大學學歷普及,大學畢業已經是就業的「基本門檻」,一定要取得大學文憑這張「門票」,才有資格進場玩這個遊戲。
不過,這張「門票」只能讓你「入場」,不能保證你能在遊戲中勝出。
現在的教育制度創造出太多「中庸人才」,他們明明都念了很多年的書,可是,知識的底子卻又不是這麼牢靠,又沒有實務的技能,所以他們在就業市場的處境相當尷尬,不管是企業老闆或是學生自己本人都心知肚明,那張文憑不能代表什麼,但是,偏偏又不能沒有這張「門票」。
我們節目也曾做過「休學」、「延畢」、「過期新鮮人」等議題,其實,從這些現象中,可以看出年輕人對於未來,有著很深的迷惘,不少人是因為對生涯茫然,所以才想盡辦法留在校園,延緩面對社會的壓力。
這種種的現象,也引發許多專家辯論:我們是不是應該還是要有「職業教育」的分流?就像是我們當年念書的時候,職業教育還很發達,除了大學以外,還有高職、五專、三專、二專,他們所學的東西,是直接呼應到產業需求的,那可能會比不明所以地念完4年大學更有意義。
Q:家長也好、企業主也好,似乎都對年輕世代的學業觀、工作觀甚至婚姻觀憂心忡忡,你如何看待這個現象
A:現在台灣的社會,對這一代年輕人其實是充滿「不信任」的,所以會不斷對這些七、八年級生指指點點,四、五年級生會覺得自己的立論是「為了他們好」,不過,年輕人可能會覺得你只不過是一種老生常談、只不過是你想要把你們「過來人」的經驗強迫推銷給他們而已。
比如說,企業主指責年輕人是草莓族、工作態度如何懶散等,但年輕人也有話要說:「你們期待我們鞠躬盡瘁,那你給我們的待遇、福利又是如何呢?」「你們不斷拿『你們當年』的標準來看待我們,但我們也想請問:『你們當年』拿的是什麼起薪?你現在給我們的起薪,搞不好比你10年前出社會時還低。」
而且,以前在組織裡的升遷路徑是比較清楚的,一定的年資、一定的表現,就可以步步高升,但現在不同了,當然很多年輕人會覺得「不公平」。
「爸媽囧很大」也曾討論過年輕人愈來愈晚婚、不生小孩的話題,會有這些現象,固然是因為這個社會的「多元選擇」使然,但是,也跟年輕人的處境有關,在這種物價與薪資條件下,現在很多20幾歲年輕人的收入只有2萬元出頭,要支撐一個家庭,的確是比較辛苦的,很多人出了社會還在還學貸,怎麼養家活口?
在譴責年輕人「不成材」之前,我們不妨好好想想:究竟現在年輕人真的不如以前的世代?還是公司老闆要檢討?又或者這是社會的「結構性問題」呢?
Q:你的觀察,當代年輕人對「成功」的定義,及對職業選擇的想法,跟以前的世代有什麼不同?
A:我想對成功的「主流定義」,在任何世代都是大同小異的,最簡化的主流定義就是:光鮮亮麗、出類拔萃、高收入……。
至於職業選擇,這些年來,倒是有相當大的改變。很多行業在一、二十年前,根本是匪夷所思的,比如說,專門幫寵物拍婚紗照、做公仔等,年輕人對「職業」的想法以及所謂的「人生目標」,已經跟老一輩不太一樣了,雖然他們也仍然想要光鮮亮麗、想要賺大錢,可是,他們想走的「路徑」可能跟上一代完全不同。
我們自己或我們長輩的那個時代,社會上公認的「理想人生軌道」不外乎就是:用功讀書、想辦法擠進名校,大學或研究所畢業以後,設法進入一流的企業上班,爭取優渥的收入,娶妻生子,過穩定的中產生活……,這是當時社會大眾理想人生版本,清楚、可以預期,簡直像數學公式一樣。
但曾幾何時,這個數學公式被打破了。年輕人有其他「一戰成名」的方法,不一定要進名校,也不一定要擠進一流企業,憑著某些有趣的點子或特殊的個人條件,也有機會可以名利雙收,一夕爆紅。
發揮創意,是一件好事;生涯選擇變得更多元,也是一件好事,讓一些特別的年輕人也有出頭的機會。只是,我想要提醒年輕人的是:生涯路要走得長遠,不能只靠一時的創意而已。
我們要去思考:那些爆紅的人,可以紅多久?過去,那些一度被媒體捧成名人的素人們,如今安在哉?雖然他們當中的確有不斷更上層樓者,但是更多的是竄起得快,也殞落得快的例子。
Q:為什麼會有暴起暴落的現象?
A:我覺得,其中一個原因是能力的養成不夠紮實。 在節目中,跟年輕人對話,我發現他們都很聰慧,取得資訊的管道極多,但是,他們從網路或媒體學到的資訊普遍都比較片面,也有許多似是而非的地方,然而,這種淺碟型的知識,恐怕比較難在職場或人生中倚恃很久,若希望能在高度競爭的社會擁有更強大的生存條件,我個人認為,還是得多投資在嚴肅、有系統的學習上,這樣才有機會一路長紅,而不只是一夕爆紅而已。
Q:你自己當初是用何種態度來經營生涯?
A:我一直是比較目標導向的。其實,我考大學第一年是落榜的,準備重考的那一年,我仔細思考,我到底想要什麼?我覺得我很想要當記者,所以,我努力考進政大新聞系,畢業後,為了精進專業並磨練外語能力,我到國外去念了碩士。
出社會以後,我每隔3到5年,就會給自己訂一個新的目標。比如說,我在當記者時,我就想,我希望自己可以發展出製作專業,成為製作人;成為製作人以後,我希望我能發展管理專業,帶領一個團隊。我不斷重新定義我所期望的工作角色,然後朝這個目標設定執行計畫,累積相關的專業。
我當時設定的目標都有達成,而且比我自己預想的還要快上許多,當然,那也是因為我剛好掌握了很好的「機運」,我切入這個產業的時間點很正確,所以後來的發展很順利。
不過,「機運」這件事,並不完全是縹緲難測、只能被動等待的命運而已,它可能是有「因果」的。我求學時很努力,有紮實的知識養成,所以有機會可以擠進電視公司招考窄門;求學期間也遇見了很多好老師、同儕,後來變成我重要的人脈;我工作時自我要求很高,後來我就擁有更多的機會。你人生中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會留下痕跡。
Q:最後,能請你給年輕人一些建議嗎?
A:我認為,最重要的一項競爭力,不是什麼語文或學歷,而是「責任感」,這是一種「願意把事情做好」的自律態度。
如果你還在念大學,你可以試著對你的課業負責,不要渾渾噩噩混4年,學校教育畢竟是比較有系統、有架構的學習途徑,不妨趁機在這段期間大量累積未來可以派上用場的知識。如果你已經出社會,你就應該學著對你的工作負責,即使在沒有要求的情況下,也願意把每一件交付給你的事情做好。
一個有自我管理能力的人,就能夠贏得別人的信任,這樣的人,是不用擔心未來沒有機會的。
李四端
年齡|55歲.現職|富邦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學歷|政大新聞系學士、美國愛荷華大學新聞碩士 經歷|台視新聞部經理、華視總經理特別助理、TVBS新聞總顧問、TVBS新聞台副總經理
抽言:
年輕人最重要的競爭力,不是語文或學歷,而是「責任感」 一種「願意把事情做好」的自律態度。
過去社會公認的「理想人生軌道」被打破了 年輕人有其他「一戰成名」的方法, 但竄起得快,也殞落得快, 為知識的養成不夠紮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