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16/1/15 上午 09:51:28
-- 【轉貼】從布丁三姊弟的教訓看到了什麼?
布丁三姊弟的教訓 關鍵在結構不在阿嬤【on.cc東網 作者:藍弋丰 產業媒體總監】
中原大學的陳教授訂三姊弟布丁受氣,他本來覺得這種小事實在不應該占用媒體與社會的注意力,很不幸的事與願違,不僅媒體追著報導,網路上討論不斷,新聞也越演越烈,1月10日三姊弟的阿嬤接受報紙記者採訪時透露正在燒炭,記者立即報案,報導傳出,網路上又一片阿嬤到底是真自殺還是「演出」自殺的討論。
既然這件小事已經占據了這麼多注意力,不妨就讓它對社會的價值思考有點幫助。台灣社會的價值思考往往出了任何事只會指責當事人的道德問題,而從來不去思考背後的結構問題,飛安如是、塵爆如是,布丁也如是。
布丁事件根本的結構問題在於:愛心到底該怎麼做?以三姊弟的情況來說,喪母、父親生意失敗、跟老年阿嬤相依為命,這種情況,要幫助他們,應該是設立捐款專戶,由專人信託管理,為他們量入為出,讓三姊弟能好好專心上學,並有慈善教育機構社工來協助輔導教育他們,以避免隔代教養經常出現的各種教育問題,包括指導正確的金錢觀念,這才是在類似情況下愛心「做好做滿」的標準方式。
結果台灣社會的解決方案卻不是如此,先是無人聞問,讓三姊弟走投無路下自己想到要做布丁,媒體發現後,大眾的愛心湧入,卻不是如上述設立捐款專戶找來專人信託,反而是大量買布丁,讓他們一家整天做布丁,然後才來指責十幾歲的小朋友怎麼沒有表現的如社會期待,檢討三個小小孩跟一個老太婆怎麼不懂得「經營企業品牌」?在台灣,大企業集團含著金湯匙出身的女兒,都會一而再地把企業品牌搞垮搞砸,要求三個還在上學的小小孩跟沒受過什麼教育的老太婆在品牌經營上勝過「血紅姊」,不覺得講出來有點可笑嗎?
台灣滿街的愛心商品,其實就是反映出社會上這種「愛心偷懶」,不知、不願也不能「做好做滿」的現象。要買某個商品應該是因為認同品質、喜歡品牌;要救助弱勢,應該直接捐錢、捐物資、付諸行動,愛心商品卻把兩者搞混在一起,便宜行事,一方面讓消費者覺得出了錢就有做到善事,還有買到商品,沒有「虧太多」,一方面讓接受者有自食其力不是受人施捨的錯覺,這整個概念的本質就是自欺欺人。
在街上到處都有賣愛心商品的弱勢族群,常常舉個標語寫說「為了自立」所以才來賣愛心商品,這就是自欺欺人的明白表現,買愛心商品其實是一種施捨,靠別人施捨過活算是哪門子的「自立」?但賣者卻認為是自食其力。這樣買賣雙方都在自欺欺人的情況,一旦放大必然出現問題,這就是造成這起布丁事件的底層原因,社會覺得買布丁是施捨,但在三姊弟看來,三個小小孩每天做幾百個布丁,處理訂貨出貨忙得不可開交,他們覺得錢是自己辛苦賺來的。
別的中學小孩只要每天上學玩耍就有飯吃,有零用錢,其中很多都有iPhone、運動品牌球鞋、平價時尚服飾;中南部因為交通上的實際需要,許多中學生都有機車代步,只消開口跟父母要。三姊弟一邊上學一邊賣布丁,認為賺得的辛苦錢帶阿嬤去吃點好的、送父親禮物,是孝順的表現,給自己買點別人開口就有的東西,又有什麼問題呢,所以毫不在意的張貼在網路上,社會大眾卻認為那是施捨給他們的救命錢,不是救命危急關頭就不可以要,所以指責他們拿來改善生活品質是「亂花」。這不是三姊弟個人的道德問題,根本上是愛心商品這種事本質上自欺欺人的結構性問題。
談到個人道德,又是另一個結構性問題,教育界的朋友都十分清楚,破碎家庭隔代教養往往問題重重,而在金錢觀方面,越窮困越困難家庭出身的小孩,或甚至到成人之後,很容易有過度追求奢侈精品的現象,往往刷爆卡買了一個3萬塊的皮夾,皮夾裡頭卻連300塊都沒有──是的,這邊說的奢侈精品,指的是以萬計算真正的精品名牌品牌,不是買些2000塊的服飾,或是運動大廠就能稱得上「名牌」。
這是因為心理上的補償作用,讓他們對一般人眼中「不必要」的「虛榮」特別在意。從小三餐都吃得飽、家庭社經地位正常出身的人,根本無法理解這些小孩為何非得比較手機、比較便服的品牌,甚至連飯錢都要省下來挨餓,也硬是要買同學中最好的。每當正常出身的人見到了這種「打腫臉充胖子」行為,只會從個人道德觀點指責他們「愛慕虛榮」,卻無法理解他們「窮到只剩面子」,扭曲的金錢觀是窮困帶來的普遍結構性問題,不管是歐美亞非各國的窮人都有一樣的現象,必須由專業社工加以長期輔導,只會在個人道德層面窮追猛打根本無法解決問題。
如果你抱著「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社會達爾文主義,認為跟自然界一樣,越是病弱的動物越容易被吃掉,所以越窮困的人越容易有錯誤金錢觀,導致最後更會被社會淘汰,只是很自然的事,那麼,你大可做壁上觀;可是如果抱持的是道德論觀點,那當指責三姊弟不符合社會期待的時候,可曾想過他們只是小孩,沒受到正確的教育,難道不是社會的責任嗎?社會批評他們的時候不該覺得汗顏嗎?
當愛心商品的結構性問題,造成他們一家的生計就是賣布丁,原本賣得不錯而有餘錢改善生活品質,突然間輿論浪潮斷了他們生計,當場要淪為沒飯吃,阿嬤當然只能被迫燒炭,到底是被迫真自殺還是被迫「演出」自殺,又有什麼差別,問題在結構,不在阿嬤。
布丁三姊弟事件只是這個社會總體問題的縮影,當這個社會做任何事不「做好做滿」、不知應有的基本方法、沒有完整的規劃,只想自欺欺人,因此造成問題,出了事卻只會指責個人道德,影響的,又豈只是三姊弟一家?
譬如,健保本質上就搞不清楚到底是社會福利還是保險,也是一種自欺欺人的「愛心商品」,規劃不當、資源不足,還硬要打腫臉充胖子,不知內情的民眾卻認為是「台灣驕傲」,出了任何問題只會指責醫護人員「沒醫德」,終於造成醫療崩壞成為現在進行式,藥物一一退出台灣,好的醫師心灰意懶離開重症科別,甚至遠走他鄉,直到有一天,台灣人發現生重病只能到美國去看病,那出不了國、付不起美國天價醫療費用的人是不是只能燒炭?
又譬如,該如何讓薪資提高,必須從產業結構、稅制、金融體系、教育改革、市場自由化等各方面需要全面性檢討,捨此不為,卻認為只要在基本工資的數字上漫天喊價就可以喊高薪資,這也是個自欺欺人的行為,萬一真的執行,造成邊緣失業,這時又只會指責邊緣勞工「不上進」,那是不是逼他們去燒炭?
當社會低薪血汗壓榨年輕人,又把房價炒到恨天高,年輕人連個住的地方都不可能有著落,心灰意冷,頂多只能追求一點「小確幸」,連好一點的生活品質都不敢妄想,更別說生養小孩了,加上政府長年來濫用龐式騙局式的福利制度,據393公民平台計算,目前各種年金等潛在負擔,平均到每個未成年人身上,相當於小孩一出生就負債將近500萬,如此越生負債越多,當然不敢生小孩。社會卻不檢討這是背後結構問題帶來的必然結果,只會嫌年輕人不負生育責任,自欺欺人的製作政令宣導、發個幾千塊幾萬塊補貼,還疑惑的說怎麼一點效用都沒有,最後整個國家沒有下一代,未來各種年金沒人付,退休族群沒錢領,是不是其中很多人得燒炭?
所以,阿嬤燒炭到底是真是假,實在一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探討背後的結構性問題,如果台灣社會無法檢討結構,整天只會檢討個人道德,那最後燒炭的,恐怕遠不只是一個阿嬤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