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明洪 有幸接觸和查閱大量古今百歲壽星的資料,發現僧侶中的百歲壽星甚多。僧侶的長壽,有著極為深刻的生活背景,總結原因,大致有三。 戒葷茹素 飲食清淡 中國傳統的養生學歷來就有「食素長壽」的說法。現代醫學也認為:植物類食物含有豐富的碳水化合物、植物脂肪、植物蛋白、纖維素、維生素等,這些物質能參與細胞的新陳代謝,調節生理功能,補充人體所需的各種營養素,食之對人有益。而中國的僧侶正是以大米、豆製品、蘑菇、竹筍等為主食。可見,適當的素食有利於人體的健康。當代禪門巨匠、百歲巴蜀高僧禪莊法師 ( 註) 在「文革」中含冤入獄,生活極為清苦,但他仍然嚴守戒律,堅持食素。即使難得改善一次伙食,也只不過是少得可憐的一塊肉和肉湯,但是禪莊法師仍把肉和湯讓給他人,自己只吃米飯。禪莊法師自覺地守戒近百年,到百歲時依然儀表端莊。 僧侶的飲食還特別強調清淡。唐代的百歲高僧神秀、當代開封大相國寺的百歲壽星淨嚴法師等一生飲食清淡,這不僅體現了他們生活上的「淡泊」,更重要的是口味上的「清淡」,使他們的壽命在無形中也得到了延長。 清心寡慾 吐納養生 清心寡慾,葆精養氣,可使人長壽。佛教把貪、瞠、痴視為三大煩惱之首。所謂的貪指的就是貪慾;瞠指瞠怒;痴,也叫無明,是指無知,只有認識到無知是一切痛苦的根源,才能使心靈解脫,長壽也自然與其有緣。西晉117歲的高僧佛圖澄在晚年時,雖榮祿加身,但他從不放縱自己,而是一如既往地嚴守佛門戒律,每日中午之後,不再進食,也從不喝酒,日日堅持修身養性。在他年過百歲時,依然風度翩翩,老當益壯。 禪定養生是僧侶得以長壽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通過內向性意識的鍛鍊,增強人體自我意識的控制能力,激發和強化人的固有功能,使人的身心達到高度和諧的境界。如近代高僧虛雲,享年120歲,他能深入禪定,有時入定能達半月之久。雖然道家養生重呼吸吐納,其實佛家最早傳入的修持方法有安那般那法即所謂的「數息觀」,就十分重視呼吸。先秦時期傑出的思想家、道家創始人老子享年160餘歲(一說200餘歲)。他在運用吐納修身時,就主張「至虛極,守靜篤」。維持清淨不亂的態度,以保持旺盛的生機。他認為:「口吐濁氣,鼻引清氣,四肢臟腑皆受其潤。如山之納雲,地之受澤。若練得氣之十通,則百病不生。」老子用吐納法治病,被後人歸結為養生術中的靜功類,老子也由此被後人封為開創氣功養生的「祖師爺」。 以茶修道 好勞惡逸 茶文化是僧侶飲食文化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僧侶們認為:飲茶具有「三德」:一是坐禪時,可助徹夜不眠;二是腹脹時,可以消滯助化;三是茶為「不發」(抑制性慾)之藥。故此,茶與僧侶結下了不解之緣。北宋錢易撰著的《南部新書》記載:唐時,洛陽有一個130歲的和尚,唐宣宗問他:如此高壽,有何秘訣?和尚笑道:無他,只是每天飲茶百碗而已。 僧侶的長壽和其「好勞惡逸」的良好習慣也有著不可忽視的關係。早在唐代時,百丈懷海禪師在新吳(今江西奉新縣)百丈山百丈寺領眾修行,曾制定「禪門清規」,其中就有「行普請法」和「普請」等條。所謂「普請」,即普遍邀請僧眾集體勞作,自食其力。並提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口號,成為禪門規矩。當代禪宗泰斗,120歲的虛雲和尚將百丈懷海禪師這一倡導奉為楷模,譜熟於胸。1953年,他率眾弟子移居在抗日戰爭中被日軍炮火損失殆盡的雲居山。進山後,他視僧眾之各有所長,組成農林隊和建築隊,從事寺宇的修復。虛雲自己也以百歲的高齡親自參勞作。在他的帶領下,農林隊當年就開墾出水田60多畝,旱田10多畝,解決了僧眾的口食之需。還蓋成了一座二層樓的磚木結構的藏經樓,建僧寮20多間。懶散放逸在這裡成了不齒之舉。 僧侶長壽的原因很多,以上只是幾個外在的原因。但如果要細究起來,恐怕還得牽扯到中國的哲學,包括佛、道、儒思想,與傳統養生、周易等理論等。可見僧侶的長壽,是和中國的傳統文化分不開的。轉自《養生月刊》 2007年第12期 註: 在四川安岳縣偏岩鄉金剛洞有一位巴蜀高僧禪莊法師,他生於1891年冬月初七,本姓李,童貞進入佛門,法名海靜,法號禪莊,曾歷盡艱辛遊歷五國,萬里參學遍訪高人,金剛岩洞苦修苦練,經十年浩劫而志堅道更高,為振興佛門廣種佛因,百歲高齡志在弘揚淨土,這一代宗門巨匠於1991年臘月21日安詳坐化。 禪莊法師被判無期徒刑,押到四川南溪縣勞改農場服刑。他說這是他閉關修行的好因緣。同寢室的兩名青年犯人,惡作劇地將豬肉強行塞入禪莊法師口裡,要他開葷。禪莊法師馬上嘔吐不止。有葷菜時就只吃白飯,有時干脆參禪入定,四五天不吃不喝。 1991年臘月二十一日,禪莊法師預知時至,把弟子們召集攏來說:「我要走了,你們幫我念南無阿彌陀佛聖號,為我助念。」在僧俗弟子的唸佛聲中,禪莊大和尚安祥坐化無疾而自在往生了,他一直保持著跏趺坐。幾天佛事後,他的肉身安放在七佛殿前塔內,塔頂經常放射光芒。禪莊法師這位精進修行的百歲高僧,功德圓滿,為我們樹立了一座高山仰止的豐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