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健康人生版(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14)
----  孕期生活好習慣.養成計畫 關於孕婦奇機車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14&id=25042)

--  作者:yikinki123
--  發表時間:2010/12/22 上午 08:06:33
--  孕期生活好習慣.養成計畫 關於孕婦奇機車

孕期生活好習慣.養成計畫 關於孕婦奇機車

孕期生活好習慣.養成計畫
文/媽媽寶寶 黃珮瑜

生活習慣的養成絕非一朝一夕的事,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難以根治的壞習慣,不足為奇。平時若有小毛病無傷大雅;但是懷孕這種非常時期,習以為常的小毛病卻有可能對胎兒造成不良影響。所以親愛的準媽咪們,現在就開始檢視你的孕期生活習慣,努力將好的習慣繼續保持、壞的就一腳踢開吧!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控制體重

孕婦經常被賦予一種飲食上的特權,認為多吃對胎兒有益;但事實上,過度飲食不僅會對母體的健康造成負擔,產後身材恢復也會更加不易。此外,胎兒本身也容易因為營養過剩造成體重過重,反而造成生產時的困難。

少量多餐

因為荷爾蒙影響,消化系統在懷孕期間蠕動速度會變慢,進而造成孕婦脹氣、便秘等問題。特別是孕吐嚴重的準媽咪常會視進食為畏途而不想吃飯,採取少量多餐的進食方式則可兼顧營養和舒適需求。此外,想要進補的媽咪最好請醫師問診把脈後,再依個人體質給予適合藥物,以免補過頭反而造成血熱致胎漏(出血)、甚至胎動不安、流產現象。

貪吃百分百的吸吮反射

其實胎兒在媽咪肚子裡的時候,為了出生後就立即能吸奶,因此,嘴巴已開始運動以練習吸吮能力。如果媽咪將手指放入寶寶的口中,他會自然而然的吸吮,而且寶寶也常會吸吮自己的手,甚至直接吸吮接觸到嘴唇的東西。練紹弘醫師表示,寶寶的吸吮能力佳,攝取足夠營養的能力就不成問題。

消失時間:吸吮反射不會消失,但會隨著成長而變成一種可自我控制的能力,並從吸吮進展到咀嚼階段。

動作顯示意義:新生兒的咀嚼功能尚未完全,只能通過吸吮動作來攝取母奶或配方奶,他指出,「吸吮反射與尋乳反射為配套的反射反應,寶寶能尋乳後且有吸吮的動作再加上吞嚥反射,才能順利喝奶與補充足夠的營養。」

不要喝含咖啡因飲料

咖啡因除了會干擾睡眠外,也因有利尿作用,會經由小便而流失較多的鈣,特別是懷孕初期過量的攝取可能會導致早產。若無法完全禁絕,每日咖啡量也應控制在兩杯以下。而茶葉中的單寧酸會妨害鐵質吸收,建議在餐後1小時及兩餐間飲用,並以發酵過的熟茶代替生茶,濃度也不宜過濃。

慎選食物性質

許多準媽咪嗜吃甜食或是易吞易嚼的精細食物;但甜食多為酸性食物會產生胃酸過多現象;而精細食物則缺乏纖維質,可能使便秘情況加劇。此外,容易產氣的食物,例如豆類、油炸食物、汽水、糯米、泡麵等也最好少吃。重口味食物的鹽分與油脂也常超過攝取標準,多吃不僅增加腎臟負擔,也容易因代謝不佳造成水腫現象。

補充足量水分

起床時喝一杯溫開水,不僅可以補充睡眠時流失的水分,同時能刺激腸胃蠕動。每天至少攝取2000c.c.的水分,但最好是依次補充,不要一口氣喝一大杯。便秘嚴重者亦可於水中添加些許蜂蜜,防止糞便乾結,但以少量為原則。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不勉強、多休息

懷孕期間因為黃體素分泌增加,孕婦經常容易覺得疲倦。為了因應特殊的生理變化,隨時提醒自己「暫停一下」是非常必要的。家務部分可以採取「劃分區域、逐次打掃」的模式進行;而職業婦女經常會有久站或久坐的工作習慣,最好能每一個小時就起來活動十分鐘,讓筋骨血液能活動通暢。

注意個人衛生

懷孕期間體溫高容易出汗,加上分泌物增加、細菌滋生機會大增,一定要養成每日清潔沐浴的好習慣。此外,盡量多攝取高纖蔬果養成每天排便的習慣,減少血液中毒素累積。

如果外陰部有一些搔癢、感染症狀出現,張淑媚中醫師建議,可以採用蛇床子、百部、苦蔘、黃柏、白蘚皮各五錢的藥方,用十人份大的鍋子水七分滿煮滾再用中小火加熱20分鐘,稍微放涼後倒入臉盆先薰蒸再坐浴,可緩解不適。

~原文刊載於2010年12月號《媽媽寶寶雜誌》;詳細文章內容,請至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站www.mombaby.com.tw閱覽

關於孕婦奇機車

Q:不管是騎機車或是坐機車,真的對孕婦不好嗎?對胎兒是不是有影響呢?(珊珊)

A:關於您的諮詢,目前來說,騎摩托車對孕婦而言,需考慮的事項較多:

1.路程的遠近(是遠,還是近?30分鐘以內算近程)

2.路上的顛簸(是否為尚在修整的路面?或是在小巷子穿梭?夜間有無路燈?)

3.心情上的變化 (是趕著去上下班?還是為了買東西的方便性而去的?)

4.懷孕後身體的變化(懷孕週數是否是後期?有無其他不舒服症狀?)

5.安全上的考量(是否是交通顛峰時刻?或於夜間行駛?)

以上這些疑問若是能排除,當然想要騎摩托車是OK的,只是馬路如虎口,交通顛峰時刻車多人也多,還是得多注意小心!畢竟若是不小心被其他的車輛”A”到,車子摔壞了也就罷了,若是人也跟著跌倒受傷,那就不保證胎兒是否安全,到時有流產的跡象發生,那該如何是好。所以建議媽咪,騎摩車要小心、騎慢一點,注意自身安全,到了懷孕後期7個月28週開始,盡可能不要騎車,搭大眾交通工具會比較安全。

(馨禾到府服務坐月子中心護理管理及諮詢部主任伍聖芬)

1.路程的遠近(是遠,還是近?30分鐘以內算近程)

2.路上的顛簸(是否為尚在修整的路面?或是在小巷子穿梭?夜間有無路燈?)

3.心情上的變化 (是趕著去上下班?還是為了買東西的方便性而去的?)

4.懷孕後身體的變化(懷孕週數是否是後期?有無其他不舒服症狀?)

5.安全上的考量(是否是交通顛峰時刻?或於夜間行駛?)

以上這些疑問若是能排除,當然想要騎摩托車是OK的,只是馬路如虎口,交通顛峰時刻車多人也多,還是得多注意小心!畢竟若是不小心被其他的車輛”A”到,車子摔壞了也就罷了,若是人也跟著跌倒受傷,那就不保證胎兒是否安全,到時有流產的跡象發生,那該如何是好。所以建議媽咪,騎摩車要小心、騎慢一點,注意自身安全,到了懷孕後期7個月28週開始,盡可能不要騎車,搭大眾交通工具會比較安全。

(馨禾到府服務坐月子中心護理管理及諮詢部主任伍聖芬)


--  作者:yikinki123
--  發表時間:2010/12/22 上午 08:19:03
--  

《保健錦囊》懷雙胞胎孕婦 前3個月不可忽視安胎

中醫師陳玫妃表示,在傳統中醫認為,懷雙胞胎的孕婦可依妊娠症狀來診斷、調理。由於懷雙胞胎孕婦在前三個月流產的機率較高,若有腰酸、腹痛、出血的現象,更建議安胎到前三個月;中醫可用補氣、養血、調腎氣、補血食物的藥方來改善。

陳玫妃醫師表示,中醫辨證藥方調理應用部分,懷雙胞胎的孕婦更容易會有貧血的現象,除了飲食當中多攝取鐵質的補血食物,建議可搭配中藥補血的方劑,如歸脾湯補血食物。此外,妊娠症狀部分,雙胞胎的孕婦很容易在妊娠晚期,出現眩暈的現象,在中醫稱為「子暈」。這是由於懷孕時,精血須聚集於養胎,也因為懷的是雙胞胎,而導致頭部血液較容易缺氧,更容易產生眩暈的現象。在中醫可用提氣、補血食物的藥方來改善,如八珍湯或聖愈湯。

此外,陳醫師表示,雙胞胎產婦在後半、中後期,更容易會水腫、下肢腫脹,這在中醫稱為「子腫」,一般認為與脾虛、腎虛、氣滯的情況有關。飲食上應避免吃太鹹、太重口味的食物,平常多將腳抬高。在中醫可用健脾、補腎的藥方來改善,如濟生腎氣丸。

陳玫妃表示,懷雙胞胎的媽媽是一人吃三人補,營養素的補充絕對更不可以輕忽,要注意營養均衡,同時要多補充以下營養成份的補血食物,才能使寶寶茁壯成長。包括葉酸,建議在懷孕前三個月前,至少要每天攝取400毫克。可降低寶寶流產、智能不足的機率,一般從豆類、蘆筍、酵母、小麥、胚芽等食物,就可以攝取到。此外,要補充大量的鈣質,因為這是胎兒成長的需要,也可緩解懷孕時候小腿的抽筋,一般可多攝取蛋奶類、堅果、海帶、紫菜等。

陳醫師表示,還有鐵質,因為在懷孕末期,胎兒會儲存大量的鐵質在體內,因此雙胞胎的產婦更要補充多量的鐵質,可多去攝取葡萄、櫻桃、蘋果、菠菜、紅鳳菜等。還有B群,尤其是B6以及B12,更可幫助胎兒健康的發育、成長,可多攝取堅穀類,以及乳製品。另外,纖維素也不可少,最好每天可以攝取50克。可從蔬菜、水果跟穀物類多攝取,以免造成便秘的症狀。

雙胞胎產婦應仔細追蹤胎兒狀況。中醫師陳玫妃提醒,孕婦懷雙胞胎,若胎中的胎兒,體重相差甚多,有可能造成死胎、發育不良的現象。因此更要注重產檢,定期追蹤檢查胎兒的成長情況。同時,也要注意防範妊娠糖尿病及妊娠毒血症的發生。

中藥茶飲方保健部分,醫師表示,可用黃耆1兩、當歸2錢、紅棗5顆、枸杞3錢。用800C.C的水煮沸後,轉成小火,煮約5分鐘,放溫,即可飲用。此道茶飲可改善懷雙胞胎的孕婦,貧血及容易眩暈的症狀。具有補氣、補血的作用。

資料來源: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625/128/282sb.htm

中醫師陳玫妃表示,在傳統中醫認為,懷雙胞胎的孕婦可依妊娠症狀來診斷、調理。由於懷雙胞胎孕婦在前三個月流產的機率較高,若有腰酸、腹痛、出血的現象,更建議安胎到前三個月;中醫可用補氣、養血、調腎氣、補血食物的藥方來改善。

陳玫妃醫師表示,中醫辨證藥方調理應用部分,懷雙胞胎的孕婦更容易會有貧血的現象,除了飲食當中多攝取鐵質的補血食物,建議可搭配中藥補血的方劑,如歸脾湯補血食物。此外,妊娠症狀部分,雙胞胎的孕婦很容易在妊娠晚期,出現眩暈的現象,在中醫稱為「子暈」。這是由於懷孕時,精血須聚集於養胎,也因為懷的是雙胞胎,而導致頭部血液較容易缺氧,更容易產生眩暈的現象。在中醫可用提氣、補血食物的藥方來改善,如八珍湯或聖愈湯。

此外,陳醫師表示,雙胞胎產婦在後半、中後期,更容易會水腫、下肢腫脹,這在中醫稱為「子腫」,一般認為與脾虛、腎虛、氣滯的情況有關。飲食上應避免吃太鹹、太重口味的食物,平常多將腳抬高。在中醫可用健脾、補腎的藥方來改善,如濟生腎氣丸。

陳玫妃表示,懷雙胞胎的媽媽是一人吃三人補,營養素的補充絕對更不可以輕忽,要注意營養均衡,同時要多補充以下營養成份的補血食物,才能使寶寶茁壯成長。包括葉酸,建議在懷孕前三個月前,至少要每天攝取400毫克。可降低寶寶流產、智能不足的機率,一般從豆類、蘆筍、酵母、小麥、胚芽等食物,就可以攝取到。此外,要補充大量的鈣質,因為這是胎兒成長的需要,也可緩解懷孕時候小腿的抽筋,一般可多攝取蛋奶類、堅果、海帶、紫菜等。

陳醫師表示,還有鐵質,因為在懷孕末期,胎兒會儲存大量的鐵質在體內,因此雙胞胎的產婦更要補充多量的鐵質,可多去攝取葡萄、櫻桃、蘋果、菠菜、紅鳳菜等。還有B群,尤其是B6以及B12,更可幫助胎兒健康的發育、成長,可多攝取堅穀類,以及乳製品。另外,纖維素也不可少,最好每天可以攝取50克。可從蔬菜、水果跟穀物類多攝取,以免造成便秘的症狀。

雙胞胎產婦應仔細追蹤胎兒狀況。中醫師陳玫妃提醒,孕婦懷雙胞胎,若胎中的胎兒,體重相差甚多,有可能造成死胎、發育不良的現象。因此更要注重產檢,定期追蹤檢查胎兒的成長情況。同時,也要注意防範妊娠糖尿病及妊娠毒血症的發生。

中藥茶飲方保健部分,醫師表示,可用黃耆1兩、當歸2錢、紅棗5顆、枸杞3錢。用800C.C的水煮沸後,轉成小火,煮約5分鐘,放溫,即可飲用。此道茶飲可改善懷雙胞胎的孕婦,貧血及容易眩暈的症狀。具有補氣、補血的作用。

資料來源: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625/128/282sb.htm


--  作者:yikinki123
--  發表時間:2010/12/22 上午 08:20:15
--  

*孕文*孕期生活十大守則

已懷孕的或計劃中的馬麻巴拔們都可以來看看喲 

1.飲食
  懷孕期間胎兒的營養是直接從母體攝取來的,如果母體營養不良,則母體與胎兒的健康均會受影響,所以準媽媽必須注意飲食的均衡攝取。此外,也要避免吃太鹹及刺激性食物;懷孕末期體重若增加太快,應減少澱粉類、糖類食物之攝取。

2.衣飾
  衣服以寬鬆、舒適、美觀大方為原則。穿戴合適之胸罩可支持及保護乳房。穿合腳的低跟鞋,以減輕疲勞及避免危險。

3.運動
  適度的運動如戶外散步、輕鬆的家務事,均以不過分疲勞為原則;不攀高舉重物,不做激烈的運動,懷孕末期不作長途旅行。

4.睡眠與休息
  懷孕期間較易疲勞,每天八小時的睡眠要充足,白天最好能午睡片刻。避免長時間站立與步行,休息或睡前可抬高雙腳,以促進下肢血液之回流,減少腫脹。懷孕末期睡姿宜採側臥,可於腹下墊一枕頭以減少腹部的重感。

5.排泄
  每天固定排便一次,宜多喝開水,多吃蔬菜水果以防止便秘。懷孕初期及末期因膀胱受子宮及胎兒壓迫,導致小便次數增加,這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不必憂慮。

6.沐浴
  懷孕期間身體代謝率增加,較容易出汗,所以每天應至少沐浴一次,以保持皮膚清潔。沐浴時,水要溫和,並注意安全,避免滑倒。孕期不宜盆浴,淋浴較佳。

7.乳房護理
  若妳決定哺餵母奶,請於懷孕六個月開始,每天做乳房護理,可預防乳頭破裂而導致發炎,並可矯正乳頭凹陷。乳房護理可於每天洗澡時操作,利用肥皂泡沫以手指環形按摩整個乳房,沖洗擦乾後,在乳頭上塗抹一些潤滑油,以拇指及食指揉捏乳頭,增加乳頭柔韌度。

8.口腔衛生
  懷孕初期應請牙科醫師把蛀牙修補好;若須拔牙,最好同時請教產科及牙科醫師,以便獲得合理及安全的診治。牙齒整型等複雜的口腔治療不宜安排在懷孕期間,因為勢必影響孕婦正常的飲食。懷孕期間,口腔內酸性唾液增加,應特別注意口腔衛生,且同時須攝取足夠量的鈣質。

9.不亂服成藥
  懷孕期間,尤其是前三個月,如有感冒或身體不適,絕對不隨意服用成藥,或照射X光,若有需要,隨時請教產科醫師。

10.旅遊
  孕婦要出遠門旅遊,最好安排在懷孕中期(懷孕4-6個月),比較不會有流產或早產的危險。旅遊前最好先諮詢產科醫師,以確定是否適合旅遊。此外,要注意交通安全,一定要繫好安全帶,要有人陪同,若有任何不適,馬上請當地醫師檢查。
  
  若有不適合旅遊的因素,最好不要勉強成行,以免在旅途中發生狀況。非出遠門不可時,應請妳的產科醫師將妳的特殊情況寫下,隨身攜帶,一旦遇到不適的情況,可馬上拿給當地醫師看,有助於醫師立即採取正確的應變措施。

資料來源:長庚醫院婦產科
作者:長庚婦產科媽媽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