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健康人生版(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14) ---- 只吃真食物 對抗黑心食物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14&id=25111) |
-- 作者:yikinki123 -- 發表時間:2010/12/28 上午 09:28:03 -- 只吃真食物 對抗黑心食物 只吃真食物 對抗黑心食物 面對黑心食物全球竄流,除了認真建構食品安全監測網,更到了重建正確飲食文化的時候了。 我們自己本來就有問題: 讓我們用吃來投票,形成新的味覺革命。從瞭解來源、採買、食材處理到烹調,做出更有智慧的選擇。 參考金牌廚師林祺豐紀錄319鄉好食材;跟著毒物專家林杰樑夫婦、主廚阿正去買菜。不再感慨「還能吃什麼」,而是自己先把關兩步驟。 對下一代展開飲食教育。 2008/11 康健雜誌 120期 食物竟然變成嘲謔的話題,我們吃了一輩子的食物,那些深藏記憶裡的美味!以及附隨人際關係的回憶,如今卻因為種種原因變成了危機。 「這是個食物豐富卻難以選擇,標示眾多卻缺少信任,經濟進步卻破壞環境,科學發達卻迷失信仰,物質富足卻心靈貧乏的年代,」 危機 這次是三聚氰胺,上一次是瘦肉精,那下一次呢? 「衛生署長上電視叫我們放心,真的就可以放心嗎?」 食物信任的大幅崩盤,損失最大的是我們自己。我們無法安心地享受食物帶來的滿足,無法盡情地享受咀嚼的樂趣。 一直以來,很多人不知道食物生長的週期、地點,不知道如何挑選,也不知道如何安全地儲存、保存。 我們瞎吃、隨意就吃,甚至恣意吃到飽,在剩餘與扔棄許多生命,一點也不在乎浪費,造成農業變成工業,農場變工廠,農夫必須大量生產,製造價廉的食物,但食物的價格沒有反應健康付出的代價。 從數字看得最清楚。 現象1 隨意外食已經是飲食常態 主計處家庭收支調查發現,平均每戶在外伙食費大幅增加,從1983年是7.38%,到2007年是33.3%,25年來成長4.5倍。 卻不知最方便的加工食品,無形中增加食物的熱量密度。 一篇發表在美國《臨床營養學期刊》研究發現,工業化的食物鏈已經讓高熱量食物成為市場中最便宜的食物。 現象2 吃得太多,尤其是肉類 最新的「1993∼1996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發現,成年男性每天攝取6.4份肉魚蛋豆類、女性則為4.5份,油脂攝取男女都是3份。 報告中指出:「此一飲食型態顯示,肉魚蛋豆類攝取過多,油脂類攝取量雖然只有3份,但飲食中總脂肪攝取量依然超過衛生署30%的建議量,是由於攝取較多不可見脂肪加工與市售食品所致。」 肉類消費更明顯。 台灣過去40年來,每人每年肉類消費量快速成長,成長了兩倍半,從52公斤到135公斤。 台灣老一輩的飲食是青菜炒肉絲,很少出現「便當現象」:肉比手掌大,還常常裹了粉炸過。 如此一來,生產者必須大量生產、大量製造,「如果不用化肥農業,我們無法餵飽所有的人,但照這樣下去,台灣可耕種面積持續減少,吃的東西愈來愈少,而不是愈來愈多,」耕耘於有機市場的永豐餘生技總經理何奕佳憂心。 肉吃得太多也影響生態環境。 英國權威醫學雜誌《刺胳針》也建議,富裕國家的人民如果能將每天肉類的攝取量限制在一天一個漢堡,約50公克的紅肉,就可以有效緩和全球暖化問題。 「營養充分症」,我們用生命賠上的代價 不再敬謹用餐的我們付出極大的代價,以前從未有如此高的比例死於「營養充分症」,包括癌症、代謝症候群和小孩過動愈來愈多。 ◎癌症 癌症長踞十大死因榜首27年,去年超過四萬人死於癌症,幾乎台灣每三人死亡中,就有一人因癌症而亡。 美國癌症研究會出版的《癌症止步》指出,癌症相關的危險因子,飲食和肥胖佔30%,食品添加物與防腐劑佔1%。 雖然食物與癌症歸因依舊是非常複雜的領域,但已經有足夠的證據證明整體的飲食型態,而非單一食物與癌症發展有關。 ◎代謝症候群 代謝症候群是現今被高度重視的健康議題。根據衛生署2003年全民健保醫療統計報告顯示,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腦中風的門、住診費高達高達497億,是癌症的2.25倍,因這些病死亡的人數加起來也超過第一死因的癌症。 而且,代謝症候群和腹部肥胖大有關係。2005年國民健康局公布的一項大規模研究發現,1203名罹患新陳代謝症候群的患者中,83.3%有腹部肥胖的現象。 ◎小孩過動 而飲食委員會統計,市面上大約有兩百多種零食、點心、飲料都含有這5種添加物。 這5種添加物除了一種著色劑是國內衛生署沒有公告使用外,其他4種包括食用黃色4號、食用黃色5號、食用紅色6號和防腐劑苯甲酸鈉(常用於果汁和碳酸飲料),在國內都是允許添加的。 不在乎食物來源、生產過程,希望價格愈便宜愈好的結果,就是吃到毒原料,陷入「飲食末日」,沒有東西敢吃。 如果每一天我們對各種食物的選擇的後果,都知道多一點,因此慢慢地,我們對食物更能做有智慧的選擇。 怎麼辦?危機就是轉機,業者和消費者力量於是興起 「民逼官反,」動物科技研究所應用動物組副研究員廖震元說。 很多人認為這次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是一個轉機,正是消費者發揮影響力的時候了。 消費者可以把鈔票當選票,you are what you buy(你的消費型態就是你),當個更負責任的進食者,從食物的選擇來影響自己與家人健康,食品安全的供應鏈,甚至動物福利與全球環境。 被譽為為「肉品界的台積電」的「信功肉品」副董事長楊博元稱許主婦聯盟不只是採購人員,也常帶消費者到工廠參觀,她們並邀請他對消費者演講。 這群主張認真生活的女性讓他明白,雖然他所堅持的品質,化成白紙黑字只是實驗室裡漂亮的數據,一般消費者無從得知,但還是有很多消費者不僅識貨,並且消費支持。 也有一些業者以「真心」為基準,強化品質,建立品牌,贏得消費者信心,現在的確是時候。 例如《康健》採訪過的,信功肉品、領鮮蛋、天和鮮物等都已經在建立品牌路上前行,甚至比我們想像的做得更多,往「人道認證」努力。 人道認證是要重視動物福利,提供動物完善的照顧與人道管理,可以減少疾病發生,並提升畜產品質。 只是身為消費者的我們要有所認知,不再集約式飼養代表價格會增高;不用農藥、化學肥料,代表外型可能會變差;不用添加物,代表保存期限會變短、味道可能會變淡。 但你的選擇是市場的動力,用消費者購買的市場力量,誘引供應者願意生產健康的真食物,否則消費者也在助長不好的商品蔓延,將完成「業者等於加害者」,「消費者等於受害者」的惡性循環。 歷經食物安全危機的出現,現代人更需要重新跟食物建立更緊密的關係,畢竟這些食物會融入我們的身體,進入神經、肌肉和血液,傷害不僅深遠,而且廣泛。 消費者6件事:以真代假、以質取量、了解來源、減少外食、檢視標示、飲食教育 《康健》至少和你約定6件事,不再瞎吃: 1 多吃「真食物」,少吃「食品」 真食物有兩層定義。 另一層定義是,這些魚、肉、蛋不是用大量生產、降低成本的方式生產,而是回到傳統「我們夙來慣常食用它們的方式」, 2 改變飲食觀念與行為模式,採「量少質精」 3 了解食物的來源 很多人去菜市場常買錯、買貴,甚至受騙。廣受許多美食家好評的阿正廚房廚師黃守正說得對,去傳統市場買菜時,再精明、再多的撇步也比不上跟農漁牧業交朋友。 虛心向食物供應者學習食物知識,在這個領域裡,「他們是研究生,我們是小學生,」黃守正說。 萬一還是擔心受騙,詹長權教授緩緩地說:「飲食是一個過程,不是結果,」 還有一個方法是,社區自發性組成小團體,一起探訪、發掘住家附近的優良生產者。親自拜訪、集體購買,慢慢建立穩定的生產消費關係,也便於就近監督,為自己吃的食物把關。 4 儘量自己烹煮,若實在困難,則每週至少做菜一次 5 購買與進食前,要先看食品標示 6 重視飲食教育,從種子到餐桌 許多孩子從小就習慣人工製造的味道,無法品嚐出食物真正的滋味。而且不良的飲食習慣也在侵蝕他們的健康。 同為美食大國的義大利從慢食運動開始,取得官方信任,和相同理念的老師、家長密切合作,透過活潑融入環境的教學教導孩子飲食,認識大自然,親近農漁牧食材,重新將下一代帶回自然的食物鏈中。 讓每次購買都是一次味覺革命 們這個民族向來主張「民以食為天」,並以美食自傲,近些年卻被輕佻狹弄式的美食節目偽裝對食物的敬意,大街小巷流行膨風式鼓吹外國來的「奢華」,卻沾沾自喜認為是品味,把吃到飽、比賽囫圇大吃這種粗暴行為當成趣味。 在一次次食物安全敲痛我們知覺後,請讓我們用吃來投票,慎選食物,讓每次購買食物、咀嚼食物都形成一次改變,形成新的味覺革命。 讓每次購買都是一次味覺革命 們這個民族向來主張「民以食為天」,並以美食自傲,近些年卻被輕佻狹弄式的美食節目偽裝對食物的敬意,大街小巷流行膨風式鼓吹外國來的「奢華」,卻沾沾自喜認為是品味,把吃到飽、比賽囫圇大吃這種粗暴行為當成趣味。 在一次次食物安全敲痛我們知覺後,請讓我們用吃來投票,慎選食物,讓每次購買食物、咀嚼食物都形成一次改變,形成新的味覺革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