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社會高齡化,失智症不再是陌生名詞,但病患家屬往往不知如何照護。失智症家屬伊佳奇將12年照護經驗,圖文並茂寫成書籍「趁你還記得」,建議家屬可作好哪些準備。
伊佳奇參加過上百場國內外失智症研討會和照護訓練課程,融合多年照護經驗,建立一套適合國內的失智症非藥物療法,他和市立聯合醫院和平院區合作,在中正區忠勤里推行。
伊佳奇說,據流行病學調查,台灣80歲以上的老人,幾乎每4人就有一位是失智症患者。隨著失智症退化程度愈多,就醫困難度增加,對有失智症病患的家庭形成極大壓力。
他將照護失智症父親經驗,寫成書籍「趁你還記得」,是台灣第一本本土化失智症非藥物療法照護方式書籍,將在下周上市。昨天他到聯醫和平院區演講,不少民眾參加。
伊佳奇表示,失智症分為可治癒型或假性失智症,應由專業醫師診斷。近60%的失智症是阿茲海默氏症,記憶功先退化,而巴金森氏症合併失智症,則是肢體先受影響。
最讓家屬困擾的失智症精神行為症狀,如憂鬱、妄想、遊走、睡眠障礙等,伊佳奇說,可請教醫師照護技巧,並參加醫院提供給失智症家屬的教育課程、支持團體等活動。
伊佳奇指出,「醫師不是算命仙」,建議家屬就診前,準備長者的病史、照護日誌、用藥清單、當天量測生命徵象等,讓醫生根據家屬平日照護的觀察與資料,對症下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