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腳對健康的好處,主要在於改善血液循環。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主治醫師吳建隆說,若從西醫的觀點來看,由於人體血液有一半以上是集中於下肢靜脈,因此靜脈回流要好,需要仰賴良好的肌肉收縮與關節活動,
但是忙碌的現代人缺乏運動,平日上班若不是久坐於辦公桌前,就是好似罰站般站上一整天,容易造成靜脈曲張,尤其上了年紀的人,長期不動,也可能影響心肺功能,而原本心臟有問題者更要留意;
泡腳有助於改善循環,降低腳的腫脹感,減少心臟的壓力負擔。
【圖/常春月刊】
從中醫的角度看泡腳對健康的好處,則「保暖」是極為重的一環。
以享壽101歲、養生有方,曾擔任中國醫藥學院董事長的陳立夫為例,就是身體力行沐浴按摩,利用水的溫熱能量促進血液循環通暢的最佳範例;
而根據陳立夫的48字養生要訣,除了強調「養身在動、養心在靜」,也建議「頭部宜冷,足部宜暖」。
一般人從出生以後,足部大多有鞋襪保護,少受刺激,因此對外來的刺激反應較大,
中醫認同的「全息理論」,視腳板形狀如同人的身體一般,大拇指對應的部位是人的頭部;
泡腳泡到膝蓋以下、小腿肚的位置,相關穴位受刺激的範圍,可涵蓋足底唯一的穴位,也就是與腎相關的「湧泉穴」,
還有其他足底各個反應點,以及腳背與腳的前、後側到膝蓋以下,
中醫古代所稱的「五腧穴」,對於改善血液循環,尤其足部屬於循環末梢,會有相當的助益。
從中醫的角度看泡腳對健康的好處,則「保暖」是極為重的一環。
以享壽101歲、養生有方,曾擔任中國醫藥學院董事長的陳立夫為例,就是身體力行沐浴按摩,利用水的溫熱能量促進血液循環通暢的最佳範例;
而根據陳立夫的48字養生要訣,除了強調「養身在動、養心在靜」,也建議「頭部宜冷,足部宜暖」。
一般人從出生以後,足部大多有鞋襪保護,少受刺激,因此對外來的刺激反應較大,
中醫認同的「全息理論」,視腳板形狀如同人的身體一般,大拇指對應的部位是人的頭部;
泡腳泡到膝蓋以下、小腿肚的位置,相關穴位受刺激的範圍,可涵蓋足底唯一的穴位,也就是與腎相關的「湧泉穴」,
還有其他足底各個反應點,以及腳背與腳的前、後側到膝蓋以下,
中醫古代所稱的「五腧穴」,對於改善血液循環,尤其足部屬於循環末梢,會有相當的助益。
泡腳前 一定要知道的事
1、泡腳的時機:
以用過晚餐後約1、2小時,睡前泡腳為佳,若是習慣在晚上11點左右入睡的人,建議可在晚上8~9點之間泡腳;每次泡腳,時間以不超過20分鐘為原則。
2、泡腳的水位:
視泡腳桶的大小,膝蓋以下皆可,中醫認為最佳的位置是在腳踝上約3吋處,也就是泡到腳踝上約10~15公分的地方,不必泡到小腿肚不可;不過,若希望促進血液循環,避免靜脈曲張,則可泡到小腿肚。
3、泡腳的環境:
以選擇通風良好的地方為主,但要留意避免著涼,可以刻意到浴室去泡,不必擔心環境會不好整理;而不嫌整理麻煩的,也可以選擇在客廳裡,邊看電視邊泡腳。
4、先準備好溫熱食物:
在泡腳之前,可以事先準備好少許的紅葡萄酒,或是1小碗熱雞湯、半碗熱粥或者1杯溫牛奶,以便在泡腳之後食用,可以溫胃;粥品的內容不必太過複雜,簡單即可,食用量也不宜太多,以免反而影響睡眠品質。
一般人養生為目的,泡腳後以適量的瘦肉粥來溫胃就足夠,比起只喝牛奶或熱湯更好些。冬天常見的麻油雞、薑母鴨、燒酒雞或羊肉爐,則只要對證,且沒有慢性疾病或心血管問題的一般人,可適量食用;不過,若是有感冒症狀的人,則宜食用生薑稀飯,以1杯米、3片生薑切絲煮成約4 碗稀飯即可(依此比例煮起來的量約4碗,但若不吃那麼多,可依比例減少;不必1次吃完,也可以當早餐食用),沒有生薑的季節則可用老薑替代,但必須連同老薑一起吃下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