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戰略高手軍事國防版(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15) ---- 羅馬軍團和漢朝軍隊的一次戰鬥!!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15&id=10544) |
-- 作者:qqw -- 發表時間:2008/1/28 上午 02:04:39 -- 羅馬軍團和漢朝軍隊的一次戰鬥!! 古羅馬失蹤軍團來到甘肅的歷史已查明,為西漢陳湯收降。 西元前53年,羅馬帝國大軍入侵伊朗,遭伊朗軍隊圍殲,6000餘羅馬軍隊突圍,逃至現今的哈薩克,後為西漢陳湯收降,帶回中國,安置在永昌縣。 甘肅省永昌縣城南10公里處的者來寨村,我國西漢元帝時期在這裡設置“驪罷”城,用來安置古羅馬帝國降人。人們也許會問,古代中國從未和羅馬帝國交戰,羅馬降人從何而來?這是一件歷史懸案,縈繞在人類史上近二千年。為揭開世界上這一樁重大歷史懸案,史學家們為此而苦苦探索。 這樁歷史懸案起因於一場慘烈的古代戰爭,即西元前53年,也就是中國西漢甘露元年。當時的羅馬帝國的執政官克拉蘇,糾集7個軍團、約4.5萬人的兵力,發動了對古稱安息,即今伊朗的侵略戰爭。不可一世的羅馬軍隊在一個叫做卡爾萊的地方,出人意料地遭到安息軍隊的圍殲,克拉蘇被俘斬首。其第一軍團首領、克拉蘇的長子普布利烏斯率領6000餘眾拼死突圍。 到了西元前20年,古羅馬帝國和安息簽約言和。這時,羅馬帝國要求安息遣返33年前在卡爾萊戰役中被俘虜的軍人,並尋找普布利烏斯的下落。可是,普布利烏斯及其所率突圍殘部,已在安息消失得無影無蹤。羅馬潰軍到底去了何方?這一疑團一直困惑著羅馬乃至全世界的歷史學家。 後來他們發現40年代一位名叫德效謙的英國著名漢學家,已對這一課題做過大量工作,並找到了德效謙於1947年撰寫的《古代中國之驪罷城》一文。本文開宗明義:中國古代稱羅馬帝國為“驪罷”,後又改稱“大秦”,《後漢書·大秦傳》就是以“大秦國一名犁霸”這句話起首的。文章接著指出中國古代以外國國名命名的城,當時只有新疆的庫車和溫宿,它們都是襲用移民的舊稱。“驪罷”城的出現,自然會與有外國僑民相關。作者進而運用史料說明,驪罷城最早在中國西漢版圖上出現是西元前20年,那正是羅馬帝國向安息要求遣返戰俘的時間。這絕非歷史的巧合!它說明在卡爾萊戰役中突圍的羅馬遠征軍,正當其故國尋覓他們的時候,他們卻早已鬼差神使地到了中國,並在祁連山下落腳了。 根據此文提供的歷史線索,中外學者查閱了大量史書,終於從班固所著《漢書·陳湯傳》中獲得突破。據此書記載,西元前36年,西漢西域都護甘延壽和副校尉陳湯,帶領4萬多名將士討伐郅支單于,戰於郅支城(今哈薩克江布爾城)時,在這裡見到了一支奇特的軍隊。 “土城外有重木城”拱衛,其“步兵百餘人,夾門魚鱗陣,講習用兵”。而這種構築“重木城”防禦工事和用圓形盾牌連成魚鱗形狀的防禦陣式,只有古羅馬軍隊採用。史學家們據此推理,這支奇特的軍隊,就是卡爾萊戰役中突圍失蹤17年的羅馬軍隊的殘部。 西漢王朝軍隊在這次郅支戰役中大捷。《漢書》上說,陳湯率領的漢軍攻克“重木城”,以“生虜百四十五人,降虜千餘人”而告勝。學者們依據這一重要史料撥開歷史迷霧,理清了那支古羅馬軍隊殘部的蹤跡。即普布利烏斯率領的逃亡大軍,在安息軍隊圍追、封鎖而回國無路的情況下,輾轉安息高原,伺機東進,在防禦鬆懈的安息東部防線,撕開一道口子,流徙中亞,投奔郅支,後被陳湯收降,帶回中國。漢元帝為此下詔將他們安置在番禾縣南的照面山下(今永昌縣),並置縣驪罷。直到西元592年。 鑒於驪罷人已和漢族人融合,隋文帝下詔將驪罷縣併入番禾縣。至此,驪罷建縣共612年。 中國的驪罷人就這樣在歷史的風雨滄桑中悄然消失。 |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09/7/8 上午 09:47:43 -- 西漢名將陳湯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12&ID=13316&replyID=&skin=1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10/9/4 下午 01:41:40編輯過]
|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10/9/4 上午 01:41:24 -- 【轉貼】永昌古城的居民是不是古羅馬人的後代? 沒有任何積極的證據能證明永昌古城的居民為古羅馬人的後代。 雖然支持他們為古羅馬軍團之後的人,提出DNA資料,表示他們是克拉蘇的軍團在伊朗一帶招募的後人。但克拉蘇兵敗敘利亞、伊拉克一帶,且羅馬軍團係公民兵,其兵源是羅馬公民,因此光以DNA證據,根本無法證明兩者有必然關聯。 其二,永昌古城為於絲路上,該地本來就是中亞商人與中國商人來來去去的地方,會因此產生基因交流,並不意外。且河西走廊本為塞種人(白人)的大月氏故地,在基因表現上,會呈現較多白人特徵,並不會太讓人意外。 其三,率先提出永昌古城為羅馬軍團後代的戴維•哈里斯其研究並不嚴謹,他只是從文獻中輕易地斷言其為羅馬軍團的後代。關於此點,歷史學界的學者大多否定了他的說法,在台灣以研究羅馬史知名的邢義田教授,更多次在歷史學刊上,以史料批駁了哈里斯輕率的結論。同樣的,與邢先生採取同一態度的學者也佔了多數,他們對哈里斯的批駁主要集中在其史料運用的草率,以及忽略歷史事實上。 關於哈里斯的說法,我引用一篇報導: 一九八九年,澳大利亞學者戴維.哈里斯根據《漢書》,在永昌發現當年漢朝安置降俘的地方,陸續揭開二千多年前羅馬第一軍團消失之謎。 西元前七十年,羅馬執政官兼敘利亞行省總督克拉蘇決定組織七萬人部隊,準備進攻安息(今天的中東地區)。出發時所向披靡,但在幼發拉底河一役遭遇挫敗,部隊損失過半,於是徵召現今阿富汗人參戰。 羅馬軍團加入雜牌軍後到了安息,遭遇安息輕騎兵挫敗。戰鬥中,一支一千多人的殘部突破包圍,沿著河西走廊到了中國的甘肅省境內。從此安營紮寨,以傭兵為生,曾為匈奴效命。 據《漢書.陳湯傳》記載,羅馬軍團到中國後的第一場戰鬥,就和漢軍陳湯的重騎兵部隊交戰。戰鬥中,羅馬的一千多人只剩下一百多人,全部成為漢朝俘虜。漢朝收繳了他們的盾牌、武器後,撥給他們土地(即今日永昌折蘭寨)。當時這些羅馬軍團殘部所住之地稱為「驪」,這是漢朝對羅馬的稱呼。 然而,該報導有一大問題。就是哈里斯無法說明為何在敘利亞、伊拉克一帶兵敗的克拉蘇,會遠自阿富汗徵募輔助部隊?更別提羅馬的輔助兵是否能稱為羅馬軍團。 根據蘭州大學生命遺傳科學學院最近完成的中國西北地區少數民族變遷的DNA研究,甘肅永昌縣折蘭寨居民(另稱者來村,為古代驪靬村)確實為羅馬軍團後裔。DNA檢測還發現,中國實際上並不存在純種的漢族人,甚至連漢族的概念,在DNA檢測下都已經不復存在。 古驪靬村位於戈壁沙漠邊緣,距離最近的城市三百多公里,今天的折蘭寨部分村民,外觀除有中國人特徵外,還帶有西方人常見的碧眼、高鼻、金髮等特徵。長久以來,他們希望DNA檢驗證明自己是古羅馬軍團的後裔。目前當地有明顯外國人特徵的人有六十多人,不明顯特徵的則有二百人。專家說,這些特徵的出現屬於「返祖現象」。 二○○三年,蘭州大學生命遺傳科學學院專家採集了當地九十一名村民的血液樣本。日前鑒定結果出爐,證明九十一份全血血樣,全部帶為中亞和西亞血統,也就是今日的阿富汗一帶。 然若以我觀之,說他們為大月氏後代更會符合歷史。因在漢初,匈奴擊走大月氏,便是退往阿富汗一帶。但大月氏後代並無全部遷走,史記就提到留居河西者稱小月氏。以DNA論如他們為大月氏後代,自然會符合"全部帶為中亞和西亞血統,也就是今日的阿富汗一帶"的DNA檢驗結果,較諸比附羅馬軍團,更有可能。 |
-- 作者:jay -- 發表時間:2012/11/15 下午 12:54:4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