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08/7/31 下午 12:00:51
-- 【轉貼】唐代獨特的騎兵戰術 輕騎兵遠端奔襲
隋末農民大起義,起義軍以高漲的士氣和靈活機動的作戰方法打垮了裝備笨重的隋王朝軍隊,也摧毀了重裝甲騎兵賴以存在的世族門閥制度和部曲私兵制。 戰爭中,輕騎兵和重騎兵的較量,表現在機動性和裝甲防護力的較量,最終導致了輕騎兵的重新興起成爲主力軍種。但重裝甲騎兵仍然存在,只不過其重要性已然不及輕騎兵罷了。 唐軍中,騎兵數量極多,總的步騎比例約爲3:1,爲其他幾代所不能及。唐代,是中央王朝騎兵的鼎盛時期,也是中央王朝的鼎盛時期。 秦漢以來,唐馬最盛 李淵起兵太原,得到突厥2000匹馬的幫助,有的隋馬3000匹,在隴右監牧,這是唐軍最早的騎兵基礎。自此後,養馬日盛,又注意吸取前朝教訓,講究養馬方法,還常常向北方遊牧民族買良種馬以雜交,馬匹更是健壯。其數量,更較漢代爲多,自貞觀至麟德,有馬七十萬零六千匹。凡征戰用馬,皆挑選好馬,務必精壯。由於養馬,用馬均出色,唐軍戰馬突厥西域的馬毫不遜色,不似漢時,養馬雖多而質量不是很好。天寶以後,各軍馬匹,動以萬計。 馬政是建立強大騎兵的物質基礎,因此,唐代騎兵力量,勝過歷朝歷代。 唐軍善戰,有其社會層次的原因。晉之後,中原喪亂,胡人競相進入中原,割據連年,戰禍頻繁,盜匪成群,百姓爲求自保,只能相互團結,於是紛紛立堡壘,樹高寨,人人習練弓刀,民風剽悍;而諸多世家門閥爲求自保或是兼併弱小,就傾盡全力發展私兵。這些部曲私兵不僅數量多(集結起來就是國家的主體軍隊),而且裝備好(大量重裝甲騎兵),連年征戰,將士兇悍;再加上大量胡人融入漢族,也使漢民族勇悍之氣頓增。唐前期,繼承了這種開放勇敢的民風。 唐在前期開邊戰爭中,尤其是太宗時期,施行以夷制夷的策略,每次戰爭大多得到西北遊牧民族的出兵支援或後勤支援,而且唐兵驍勇善戰,每戰多勝,所獲也多,因而官馬數量不減反增;及至安史之亂,內外交困,中西斷絕,而突厥復又叛離,因此馬政趨於衰微,再加上承平日久,民風不復當年,府兵制又被破壞,大量募兵而不能戰,因此軍力退化極爲嚴重。 唐代軍制爲府兵制,軍府散歸全國各地,稱爲衛府,戰時奉調集結出征,邊境重鎮有邊兵,也是府兵輪番徵調。府兵終身爲兵,每年定期到軍中服役,期滿回鄉。到軍中服役時,須自帶兵器糧食衣物馬匹等,由於民間養馬盛行,故軍中不缺馬,即使是步軍,也配備大量馬匹,所以唐軍行進甚速。 唐軍編制,以隊爲基本戰術單位,一隊50人,轄5火(夥),每火有馱馬6匹(步兵)。隊以上是團,團以上是軍。大將出征,大約授兵2萬,分爲7軍(如兵少,從權),爲前,後,左,右軍及左,右虞侯軍(虞侯軍,類似禁衛軍)。此2萬人,戰鬥兵種1.4萬,輜重兵6千。1.4萬戰鬥兵中,步兵1萬,騎兵4千,分屬七軍,其數目,中軍最多,其他六軍相近。步兵中,弩手2千,弓手2千2百,跳蕩(突擊隊)和奇兵(預備隊)各2千9百。從各兵種比例來看,戰鬥兵中,騎兵最大,騎兵十軍中的主力,這是無疑的。有強大之騎兵,唐軍之戰鬥力,不用多言。 唐代騎兵裝備,更加成熟。騎兵短兵,全部用刀(指揮官或用劍),長兵流行用馬槊(矛長1丈8尺者爲槊),也有用斧的,如程知節(程咬金),遠戰用弓弩。李世民極善射,亂軍中百發百中。尉遲敬德(尉遲恭)極善使馬槊,雖亂陣中,敵槊莫能中,又能奪敵之槊而反刺之。齊王李元吉向來自負武藝高強,聞尉遲敬德有此能,欲與一較高下,命各去其刃以試之(拔去矛頭,以免誤傷)。尉遲敬德道:臣去之,大王勿必。於是往來相刺,李元吉始終不能刺中。李世民問尉遲敬德:避人之槊,奪人之槊,孰難?對曰:奪朔難。李世民道:試奪之。於是尉遲敬德空手與齊王李元吉對馳,李元吉惱他輕視,持槊真刺之,再三不能中,反被尉遲敬德接連三次奪過手中長槊。 唐代騎兵戰術,最爲顯要者,當推輕騎兵的奇襲和急襲。爲此,常常集中輕騎兵主力進行遠端奔襲。李世民和李靖等,均是使用騎兵進行奇襲的高手(此二人用兵之法,見下文),如李世民率騎兵進圍薛仁杲,李靖以3000騎夜襲定襄等。此種出奇制勝的戰法,一直沿用至後唐及五代,甚至步兵也用此法,如李靖平蕭銑之戰。 此外,唐代騎兵戰術,還特別注重步騎配合,各用其長,發揮其綜合戰鬥力,如,安史之亂,郭子儀收復長安與洛陽的兩次作戰,均以步兵當其前,而用回紇騎兵襲其側後,因而成功。 唐代運用輕騎兵作戰取勝的戰例很多,現在擇其一二,以饗大家。 1. 霍邑之戰。 李淵出兵太原,欲入關中,隋將宋老生引精兵據守霍邑阻之。李淵不得進,有進退維谷之勢,李世民堅決請戰,於是決意進攻。李淵和世子李建城布陣與城東,李世民率部隊陣與城南。宋老生中激將計,攻李淵,於是李淵引兵稍退,宋老生追擊,而李世民自率精騎爲前鋒引兵從南面衝擊宋老生部側後,將其擊潰,最終斬殺宋老生。 2. 平薛仁杲之戰(第二次淺水原之戰) 秦王李世民拒薛仁杲大將宗羅喉于淺水原,堅壁不出,但命精騎抄敵糧道。李世民度時機來到,命屬將龐玉列陣與淺水原上,誘敵來攻,宗羅喉果然全力進攻,李世民率大軍,以騎兵爲先鋒,衝擊敵軍側後,大敗之。於是乘勝進擊,包圍後方之薛仁杲,並將其*降。 3. 平定王世充和竇建德之戰(虎牢關之戰) 武德四年,秦王李世民領兵包圍洛陽之王世充,先攻擊其週邊據點,王世充每次出城支援,李世民就以騎兵爲前鋒,沖其陣,每戰皆捷。王世充困頓,只能退回城中,不復出戰,於是李世民完成對洛陽之全面包圍。王世充向竇建德求救,竇建德深恐唐軍坐大,於是引兵西向,欲解洛陽之圍。李世民迅速佔據虎牢關,將竇建德堵在關外,堅壁不出,同時派騎兵騷擾其側後,並且時常襲擊其運糧部隊。竇建德爲之疲弊,每日布陣,但求速戰。李世民趁其列陣良久,士卒疲憊,於是以精銳騎兵爲前鋒,直擊其陣,大軍繼之。唐軍猝然而至,竇建德未防備,大爲被動。李世民所部騎兵,數次擊穿敵陣,來往好幾次,又在竇建德陣後立起唐軍大旗,於是敵大潰,李世民率騎兵緊緊追擊,竇建德被唐騎將軍白世讓和楊武威擒獲。於是,唐軍再圍洛陽,王世充出降。 此戰,李世民平定二雄,騎兵之功,大哉! 4. 征東突厥之戰 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初四,玄武們事變,初七日秦王李世民取得實際帝權;八月初九,李世民受禪即位,是爲太宗;同月二十八日,突厥頡利突利二可汗領兵直達渭水之濱,是爲“渭水之恥”。自武德二年至武德九年,突厥入寇多達八次,太宗即位,天下初定,於是勵精圖治,練士卒,任賢能,選甲兵,甚至親領將士練兵於顯德殿,諸大臣諫而不能止。數年之間,國家強盛。會突厥連年災變,先是大雪,後是大旱,牲畜死亡極多,再加上頡利可汗爲政不明,多有叛離,太宗又離間頡利和突利叔侄,東突厥漸漸衰弱。太宗認爲條件成熟,於是決意征伐東突厥。貞觀三年十一月,以五路軍進攻突厥,李世績爲行軍大總管。貞觀四年正月,李靖以3000騎兵突襲定襄,破之。頡利一日數驚,於是假意請內附,實際是觀望,欲逃回漠北。太宗命唐儉會見頡利,頡利見之大喜,不爲防備。於是,李靖力排衆議,請突襲頡利,李世績從之。李靖以蘇定方率200先行,會夜霧,去牙帳七里,頡利才發覺。大軍來到,頡利潰逃,唐軍斬首萬餘級,俘獲男女十余萬,牲畜數十萬。頡利逃至磧口,不料李世績早已領兵等候,盡俘其衆,頡利率數騎脫身逃走。欲奔土谷渾,其所部蘇尼失部畏懼唐軍,將頡利獻于唐軍。 (後記:東突厥經此一役,勢力衰微,餘衆擁立斛勃爲大可汗,建帳於金山之北,不服唐朝。貞觀二十三年,以高侃擊之,其衆望風而降。) 此戰,以李靖功最大。此一戰,大唐威名,震動天下,於是四夷紛紛歸服,又請太宗加尊號曰“天可汗”(意即和天空一樣廣大之可汗,也可說是天下萬民之可汗,其稱號,與成吉思汗有一比。成吉思汗,和大海一樣遼闊的可汗)。中央王朝赫赫威名,莫過於唐。 5.貞觀八年冬,太宗決意征伐吐谷渾,命李靖爲西海道行軍大總管,節制五路大軍。此戰之起因,乃是吐谷渾屢次寇擾大唐邊境,而當地各西羌部落也紛紛叛唐而歸吐谷渾。諸軍沿黃河兩岸西進,至鄯州,吐谷渾可汗慕容伏允不戰而退,李靖命李道宗帥騎兵急追,慕容伏允於庫山據險而守。大軍來到,李道宗潛以騎兵越山襲擊其後,慕容伏允軍大潰而走,唐均緊緊追擊,慕容伏允父子離散,君臣相失。慕容伏允西逃,諸將以春草未生,唐馬瘦弱,不宜進擊,唯獨侯君集堅持要追擊,正合李靖之意。於是,分軍爲兩道,南北並進,施行鉗形夾擊,先後戰於曼頭山,赤水淵,進擊吐谷渾都城。慕容伏允棄城而逃,盡燒野草,退至大非川,以阻唐軍,李靖仍命唐軍仍然緊追不捨。慕容伏允窮困之極,無路可逃,被左右所殺。此戰,唐軍追擊極遠,侯君集部尤甚,過星宿海,穿柴達木盆地,全程數千里,堪與漢代霍去病掃蕩祁連山脈相比。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08/9/1 上午 10:53:25編輯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