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戰略高手軍事國防版(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15)
----  二戰期間日軍為何勝於珍珠港而敗於中途島?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15&id=3985)

--  作者:qqw
--  發表時間:2007/1/7 上午 03:44:45
--  二戰期間日軍為何勝於珍珠港而敗於中途島?

二戰期間日軍為何勝於珍珠港而敗於中途島?

1941年12月7日,日本出動聯合艦隊偷襲美太平洋艦隊的主要基地——珍珠港,結果僅用95分鐘,就擊毀擊傷美軍停泊在港內的全部8艘戰列艦和10餘艘主要作戰艦,斃傷3600餘人。日本海軍傷亡不足百人。珍珠港一役使美太平洋艦隊元氣大傷,喪失戰鬥力達半年之久,日軍則在太平洋戰場橫行一時。事隔半年,即1942年6月4日,日本再次盡遣聯合艦隊精銳,攻擊美太平洋艦隊的前進基──中途島。然而,戰爭結果令人詫異。兵力兵器佔絕對優勢的日本海軍遭到重創,損失了大量的飛行員,航空母艦隻剩下5艘。而美軍只付出了極小的代價。中途島一戰使日本海軍從此將太平洋戰場的主動權拱手讓給了美國。

兩場海戰,相同的對手,時間相隔只有半年,日本在人員和裝備上都佔有絕對優勢,戰爭結局為何卻勝負易位?數十年來,各國軍事評論家議論紛紛:有人認為美軍中途島取勝是“情報的勝利”,原因是美軍破譯了日本海軍的口令電報;有人認為日軍臨戰指揮失當,不該分散兵力;還有人認為日軍狂妄自大,缺乏對付意外情況的應變措施……這些分析都不無道理,但造成不同結局的最根本原因是什麼?揭開海戰史的面紗,就不難發現兩場海戰勝負易位的本來面目。

早在19世紀,美國海軍理論家馬漢就提出“依靠戰列艦實施艦隊決戰”、進而奪取制海權的思想。在這一思想影響下,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30年代,美國一直視巨艦大炮為爭奪制海權的主要武器,大力製造戰列艦。然而進入20世紀以後,隨著無線電通信、潛艇、航母和航空兵等的迅猛發展,催生了海戰領域的深刻變革。事實上,太平洋戰爭爆發前美國海軍引以為豪的大型戰列艦就在短短兩個小時內大部分葬身於珍珠港之中,而其“送葬者”恰恰是日本航空母艦和艦載航空兵!

珍珠港的當頭一棒打醒了美國海軍,其決策者在挨打中看到海戰領域的新變化。他們意識到馬漢的“巨艦大炮艦隊決戰”思想在新時代具有很大的局限性。這是因為,無論是從火力、機動力還是突擊力來說,戰列艦上的大口徑火炮都無法與航母艦上的艦載航空兵相抗衡。航空母艦和艦載機正在取代戰列艦,成為爭奪制海權的主打力量,這是不爭的事實。為此,美國高層提出,將航空母艦和艦載航空兵作為海上決戰的主要兵力,通過對海戰場制空權的控制,進而奪取制海權,從而開創了一種全新的“決戰制海”戰略。

在這一戰略指導下,美國海軍甩掉了一批舊戰列艦的“包袱”,修訂了原來的造艦計劃。他們把正在建造的戰列艦改裝成了航空母艦,把生產汽車的工廠改為生產飛機。再加上太平洋艦隊雖在珍珠港損失大部分戰列艦和數百架飛機,但以“企業”號為首的航空母艦群並不在港內,所以3艘航空母艦及其艦載航空兵未受到損失。這樣,僅用半年時間,美國一支適應新型海戰需要的艦隊迅速壯大起來。中途島海戰,美軍正是以艦載航空兵為主戰兵力,依靠兩支以航空母艦為核心組成的特混艦隊,採用全新的海戰方式迎戰日軍,表現出了新的戰鬥力。

反觀日本海軍,雖然它在世界上最早認識到航空母艦的作用,也是世界上最早建立起航母集團的軍隊,但這並不能掩蓋其軍事思想的落後。日本海軍確實在珍珠港製造了海戰史上的奇跡,但這一勝利僅限於戰術層面。從戰略上講,珍珠港事件對日本海軍不啻於一次失敗。當日軍偷襲珍珠港成功後,日本海軍的高級將領,如山本、南雲等人被一片喝彩衝昏了頭腦。聯合艦隊用航空兵在珍珠港創造的奇跡並未能讓他們看清艦載航空兵的巨大威力。他們更不可能在勝利的喜悅中看到海上作戰的新變化。固步自封的日本海軍又重新回到以戰列艦為中心的陳舊海戰決戰方式上。由此看來,接下來的中途島海戰出現勝負易位是必然的。

歷史的教訓值得吸取。打了勝仗固然是件好事,但一支軍隊如果因為勝利而衝昏了頭腦,看不到軍事變革的趨勢,失敗就離它不遠了。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08/10/19 上午 10:22:41
--  【轉貼】中途島之役的決定性武器

雷達是關鍵

這個問題人言人殊,但我認為應該是雷達。

日軍因為沒有雷達,完全靠目視的瞭望員,和空中戰鬥巡邏的零式機來發現敵機;他們又把全副注意力放在低空的美軍魚雷轟炸機上。就是這樣美軍的俯衝轟炸機才能接近日本母艦不被發現。

當時美軍主要艦艇已經裝置雷達。雖然仍然是初期原始的裝置,也無法判定高度或距離,但至少可以在三、四十海里外就偵測到來襲的敵機。所以像約克鎮號也還有時間讓額外的戰鬥機起飛,並且作一些緊急的備戰防火措施, 要不然也會像日本母艦一樣一下就完蛋了。

想想看如果日軍也有和約克鎮號同樣的雷達,它們的零式機會不會全被吸引到低空? 當時轟炸機時速不過兩百多海里,雷達發現三、四十海里外的機群時,它們還得飛個十幾分鐘才能到達母艦上空。這個情況下,日本航艦群可以有以下幾個可能的方案:

1. 加派零戰升空迎擊。

 2. 引導已在空中的零戰迎擊。

 3. 進行防空備戰,船艦準備閃躲運動。

加派零戰升空迎擊

在這關鍵的十幾分鐘,到底可不可能讓戰鬥機緊急起飛呢?在此根據(土反)井三郎的「零戰之命運」上討論日軍航艦操作的程序來驗證一下。

日軍航艦的起飛順序是戰鬥機、俯衝轟炸機、雷擊機;原因是戰鬥機較輕,引擎出力大,只需要較短的距離就可以起飛,而雷擊機較笨重,排在後面可以有較長的甲板起飛。而由於甲板空間有限,像「赤城」的甲板一次最多容納 36 架飛機起飛,排成三列,每架飛機前後間隔 70 公分。另一方面,日軍飛機沒有配備通話無線電,必須在起飛後馬上編成大編隊,要不然各機種之間會有聯絡上的問題。反觀美軍,由最重最慢的雷擊機先起飛,然後是俯衝轟炸機,最後速度快的戰鬥機才起飛,然後在飛向攻擊目標的半途再用無線電聯絡集合;好處就是說雷擊機不會拖累整個編隊,壞處就是有時候會突ㄘㄟˊ,失去聯絡而無法會師,就像中途島之役時六月四日當天的戰鬥機隊一樣。

在書中,日軍航艦要讓飛機起飛時首先要用升降梯把整備好的飛機一架架送到甲板上來,暖機後轉向迎風,讓合成風速(風速+航速)達到至少15 m/sec (第一架戰鬥機起飛時需要 18 m/sec)。在這時,(土反)井提到距離太近很危險,危險的地方是在合成風力有可能把飛機往後吹動,尾巴正好被後面的飛機切掉,但這並不表示前面的戰鬥機就不能起飛。更何況日軍並不在甲板上進行整備,所以唯一的危險就是起飛的危險,根本不成理由。

另外,他也提到一艘航艦最脆弱的時候是甲板上排滿了滿滿彈藥燃料的飛機,但是整個起飛時間只要 6 ─ 7 分鐘。所以我們很難想像如果有 10 到 15 分鐘的預警,日軍會不讓這些飛機先起飛。

引導已在空中的零戰迎擊

再來,即使沒有辦法增加護航的戰鬥機,至少已經在空中巡邏的零戰也能獲得警告。(土反)井也提到了防空砲火對攻擊的飛機沒什麼效用,但是日美兩方的轟炸機飛行員都異口同聲地說最怕的是聽到「戰鬥機!」的叫聲,所以如果被有一、兩架戰鬥機盯上,大半都要展開閃避動作,根本沒時間瞄準轟炸的目標。那麼當時有多少零式機在巡邏呢?

日本航艦群在對中途島進行第一次轟炸時雖然只有 18 架零戰在空中擔任戰鬥空中巡邏任務(36 架被派去護航中途島攻擊機隊,另 36 架在航艦上待命準備護航第二波攻擊),但在美軍陸基飛機開始攻擊後,又加派了一些零戰升空護衛艦隊。南雲知道自己的航艦群需要更多零戰保護,所以在他準備對美艦隊的攻擊機隊時也只分配了 12 架零戰護航。

所以,當美國俯衝轟炸機攻擊時日軍至少有 30 架以上的零戰在空中,雖然都在低空,以零戰的爬升速度,要在七、八分鐘內爬升到五千公尺高度絕對沒問題;它們的續航力早就有口碑,根本不可能沒燃料;它們的彈藥呢?以下是從淵田美津雄和奧宮正武合著的「中途島」中第九章第六節摘錄的一段:

……總共有超過 40 架敵魚雷機攻擊我們,但只有 7 架美國飛機有機會投下魚雷,沒有一發命中。幾乎所有的敵機都被擊落。

……當我們的戰鬥機在激烈的戰鬥中用完彈藥時,它們就會回到母艦來補給,但很少有燃料不足的。……當飛機彈藥補充完畢,飛行員就會點點頭,把油門加大,怒吼地飛向空中。這樣的景象在持續的空中死鬥中一次又一次地重複著。

由此看來,在空中的零戰的彈藥應該不會不足。

進行防空備戰,船艦準備閃躲運動

另外,如果日軍有預警的話,還有很多備戰措施可以使用,不會毫無反應地呆坐著等炸。最好的例證在於美國航艦飛機攻擊之前,中途島上的陸基飛機對日本航艦群的攻擊:

在最早的六架 TBF 和四架 B-26 徒勞無功的攻擊後,緊接著的是陸戰隊所屬第 241 偵察轟炸中隊的 16 架 SBD 俯衝轟炸機。它們在 7:25 發現日本航艦,降到四千呎的攻擊高度,馬上被零戰和防空砲火擊落六架;剩下的十架轟炸機在 7:48 俯衝到五百呎低空對「加賀」和「飛龍」投彈,沒有一發命中;零戰、防空砲火,再加上航艦的閃避運動讓這些 SBD無法精確地投彈。所以,如果日艦有雷達的話,它們大可以在遠距外就發現接近中的美國 SBD 俯衝轟炸機,這 16 架俯衝轟炸機大概連投彈的機會都沒有。

而在後來從美國航艦起飛的 TBF 攻擊中,共有 7 架成功地投下魚雷。但是,日本母艦的閃避、零戰和防空砲火對投擲精度的干擾,結果也是沒有一發命中。所以,如果能夠早期發現的話,SBD 很可能遠遠地就被驅散了,即使有幾架漏網之魚,要在防空砲火的干擾之下對急速閃避運動中的航艦一次命中好幾發,恐怕很困難。

結論

所以,它們唯一缺乏的就是充分的預警時間。雷達能提供這個預警時間嗎?讓我們來看看「約克鎮」號的記錄:

11:52 雷達發現 32 浬外接近中的 18 架日本俯衝轟炸機和 4 架零戰。

12:02 「約克鎮」號的戰鬥空中巡邏群目視日機。

12:05 12 架 F4F 戰鬥機開始攻擊日機,同時外圍的護航艦艇也開始防空射擊。共擊落 10 架轟炸機與 3 架零戰。

(12:10?) 8 架日機突破美國戰鬥機防線,開始俯衝。

 12:16 日機攻擊結束。兩架日機被防空砲火擊落,只有六架投彈,命中三發。這裡「約克鎮」號之所以能躲過三發炸彈,完全歸功於她的閃避運動。

把這些數字比較一下:如果日軍有雷達,他們應該有至少十來分鐘的預警時間;即使無法讓更多零戰升空,也能導引已在空中的零戰攔截「企業」號的 30 架和「約克鎮」號的 17 架 SBD,同時本身可以進行高速閃避運動。 30+ 架零戰對付 47 架沒有戰鬥機護航的俯衝轟炸機,再加上防空砲火,以及航艦本身的閃避動作,結果會如何呢?至少不會像是真實歷史所發生的,三艘航艦呆呆地坐著讓人炸。

附註

除了雷達之外,零戰上沒有配備有效的無線電也是個很嚴重的缺陷。日軍飛機上並非沒有無線電,但是因為功能太差,幾乎完全無法使用,飛行員通常把它拆掉以求減輕重量。太平洋戰爭中美軍飛機的無線電發揮很大功效,相較之下日軍只有偵察機才有無線電,整個作戰效率當然大大不同。

另外,一九四二年底開始,美國艦艇開始配置近接信管高射砲彈,這是列為極機密的武器,連盟軍和陸軍都不知道。這是日軍飛機開始大量折損的原因,倒不只是訓練來不及。

在菲律賓海海戰(馬里亞納獵火雞)時,美國將戰艦和巡洋艦佈置在航空母艦群以西約十五海裡的一條平行線上作為防空阻擊線,基本上就是集中發揮近接信管的威力,日軍飛機在經過這條熾密的防空火網後就所剩無幾,對航空母艦群的威脅大大減少。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08/10/19 下午 10:33:06編輯過]

--  作者:ppo
--  發表時間:2010/2/1 上午 11:44:15
--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  作者:qqw
--  發表時間:2011/6/3 上午 07:09:30
--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12/12/14 上午 07:15:13
--  【轉貼】中途島海戰對日本損失的誤解
1942年6月4日
中途島海戰對日本損失的誤解
日本飛行員其實大半都健在!


對於1942年6月4日中途島海戰日本損失4艘主力空母許多資料都記載為日本損失許多熟練飛行員(搭乗員),甚至有形容日本飛行員已經達成死傷殆盡的地步,造成以後日本在航空作戦陷入飛行人力困境的論調,這其實是誤解。

日本飛行員大都在空母沈没前脱出,除了飛龍號出擊擊沈美軍航艦約克鎮號犧牲64名外,其中赤城、加賀、蒼龍3空母飛行員大半都健在。

赤城空母:艦戰飛行員陣亡4名,艦爆飛行員陣亡1名,艦攻飛行員陣亡2名,共陣亡艦載機飛行員7名。

加賀空母;艦戰飛行員陣亡6名,艦爆飛行員陣亡6名,艦攻飛行員陣亡9名,共陣亡艦載機飛行員21名。

蒼龍空母;艦戰飛行員陣亡4名,艦爆飛行員陣亡1名,艦攻飛行員陣亡5名,共陣亡艦載機飛行員10名。

飛龍空母;艦戰飛行員陣亡11名,艦爆飛行員陣亡27名,艦攻飛行員陣亡34名,共陣亡艦載機飛行員72名。

日本空母飛行員共陣亡飛行員110名。

110名其中在空襲中彈藥誘爆軍艦陣亡者29名(赤城號陣亡4名,加賀號陣亡13名,蒼龍號陣亡4名,飛龍號陣亡8名)。

在空戰中陣亡者81名(赤城號陣亡3名,加賀號陣亡8名,蒼龍號陣亡6名,飛龍號陣亡64名)。

日本海軍主要的損失是軍艦上的人員,大都是因為彈藥在空襲中被引爆導致軍艦下沈時陣亡的日本海軍艦上人員(優秀的艦長、空勤、水手等)與艦載機。

美國海軍損失方面,約克城號陣亡86名,大黃蜂號陣亡53名,企業號陣亡44名,哈曼號陣亡84名,本哈默號陣亡1名,中途島基地陣亡46名。

美軍共陣亡飛行員208名。美國飛行員損失比日本還多!!!!

日軍在中途島約有460名飛行員,損失110名,這批350名熟練的日本海軍空母艦載機部隊飛行員是在南太平洋海戰才「壊滅」,村田重治江草隆繁関衛等高手都死於南太平洋。

之後日本飛行員的素質與訓練已經無法達到美日開戰初期的優秀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