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20/5/9 上午 09:32:30
-- 【轉貼】甲午戰爭中南洋水師為何按兵不動 ?
甲午一戰,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日本自此之後失去了對天朝的敬畏之心,讓我國在近代飽受壓迫與摧殘。但是當時的清朝,除了北洋水師之外,還有南洋和福建等水師。福建水師在甲午戰爭爆發的十多年前,被法軍偷襲導致全軍覆沒。但是南洋水師尚有戰鬥力,而且南洋水師的綜合實力僅次於北洋水師。 當甲午戰爭爆發之際,南洋水師若與北洋水師聯合作戰,那麼戰爭的結局可能就會扭轉。可是南洋水師沒有出手相救,這也導致南洋水師飽受時人的斥責。
鄭觀曾指責南洋水師:「及見南艦優遊,置於北難於不顧。明知兩軍相見,彼此必不相救應。」 參與黃海海戰的漢納根指責道:「中國取敗之途,在於督撫各自保封疆,分而不能合。」 當時日本人對南洋水師見死不救的情況幸災樂禍,尾崎行雄笑道:「北洋水師大敗,南洋水師不僅坐視不救,反而暗自嘲笑。根據開戰以來到今日情況來評價,可以說,我不是與支那人進行戰爭,而是與直隸省進行戰爭。」 那麼南洋水師為何不救北洋水師,這其中又藏著怎樣的隱情呢? 積貧積弱
在探討南洋水師為何不救北洋水師前,我們需要先了解一下南洋水師的情況。當清朝的海防形勢越來越緊張之際,清廷決定派李鴻章督辦北洋海防,沈葆楨督辦南洋海防。北洋水師和南洋水師在這兩位大臣的籌劃之下,逐漸成型。 南洋水師在江防和海防兩方面是天壤之別。水師在長江要地安置巨炮,駐紮重兵,還在江中廣置水雷,形成了嚴密的長江防禦體制。如此一來,長江門戶穩固,保證了東南區域的安全。 但是南洋水師在海防方面卻是一塌糊塗,船隻老舊而且數量少,維護的資金也緊缺。於是時任山東巡撫張曜向清廷建議:「不若將此兵船收停廠澳,每年節省五十餘萬,十年即可節省五百餘萬,以之另造鐵甲堅船,則精良適用。」 張曜的建議受到了清廷的重視,清廷動起了撤銷南洋水師的心思。但是總理海軍事務的奕劻卻出面阻攔道:「原不能與大隊敵船角逐海上,若依附炮台以為防守之需,亦未嘗不可以折衝禦侮。」 在奕劻的力保之下,清廷放棄了裁撤南洋水師的打算,水師的命運得以延續下去。光緒十七年四月,清廷因戶部存銀捉衿見肘,下令各地督撫停購軍備。入不敷支的南洋水師此時更是雪上加霜,無法購置像北洋水師一般的鐵甲巨艦,也無法添置如致遠號這般的快船。 在南洋水師發展受阻、積貧積弱的情況之下,中日關係因為朝鮮之事,已經劍拔弩張,戰爭近在旦夕。 兩次拒絕北上
1894年5月21日,李鴻章得知日本將在上海和長江某處登陸的消息,於是立刻電告時任南洋大臣劉坤一,讓他多加嚴防。 劉坤一得知消息之後,立即率領部隊扼守長江門戶江陰、上海,並加強長江沿岸的守備。除此之外,劉坤一還將進出長江的船隻控制在兩艘之類,讓南洋水師在數量上占據優勢,威懾日方隨時可能到來的進攻。 在風聲鶴唳之下,清廷認為北洋水師擋不住日本的進攻,於是讓李鴻章加強從山海關到大沽的陸上兵力,準備在陸上與日軍決戰。另一方面,還讓南洋水師派出3支軍艦北上協助北洋水師防守旅順、威海。這兩個決策之下,清廷為自己上了雙保險。 但是劉坤一卻表示無法支援:「惟南洋現僅五船,分防吳淞、江陰,水師實嫌單薄。吳淞等處炮台不及旅順、威海鞏固。」南洋水師若派出三支軍艦,那麼只剩兩支軍艦防守,而且南洋水師的大炮還不如旅順和威海的大炮威力強。 在清廷命令南洋軍艦北上的同一天,清廷得到消息:「倭兵三隊,每隊三萬來華。已於昨日開行,日內南北洋恐有戰事。」清廷不知道日軍的確切登陸點,只好下令讓各地嚴防,南洋水師的第一次北上就此取消。 同年十月,日軍已登陸直逼金州、旅順,在軍艦的配合下,大有直搗北洋海軍基地旅順之勢。在李鴻章和其親信盛宣懷的建議之下,清廷制定了援救旅順的計劃:派部隊由北路南下,抄底後路。 在陸路救援的戰略之下,海軍只是輔助作用。李鴻章曾指示丁汝昌:「如賊水陸來逼,兵船應駛出口,依傍炮台外,互相攻擊,使彼運船不得登岸。」 但是對形勢沒有清晰認知的軍機處卻下達了讓北洋水師主動進攻的命令:「現在賊逼金州,旅防萬分危急。其登岸處在皮子窩,必有日艦灣泊及來往接濟。著李鴻章即飭丁汝昌、劉步蟾等,統率海軍各艦,前往游戈截擊,阻其後路。」 但是此時的北洋水師已經無法主動進攻。因為皮子窩有大艦14艘,運船26艘,都裝備了快炮,而北洋軍艦隻有6艘。另一方面,定遠、鎮元兩艘軍艦還要等到漲潮的時候才能行駛。當時的旅順各方人員幾乎都四處逃離,這導致北洋海軍的後勤補給幾近崩潰。這樣的局面之下,北洋水師只能被動防禦。 同年10月14日,清廷要求北洋海軍立即救援旅順,而且不能推諉。李鴻章想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即不違抗朝廷的命令,也不讓水師遭到打擊:他讓海軍護送援軍進入旅順,軍艦隻在旅順外海進行游擊。
不久之後,清廷眼看北洋水師沒有救援之心,便再次命令南洋水師:「近日倭氛逼近旅順,北洋戰艦不敷,若得南洋四艘前來助剿,較為得力。著張之洞酌量情形,迅速復奏。」 此時掌管南洋水師的張之洞隨後電告李鴻章:「查此四船系木殼,且管帶皆不得力,炮手水勇皆不精鍊,毫無用處,不過徒供一擊,全供腐爛而已。」
後世之人常以為張之洞與李鴻章在洋務運動等方面的私人矛盾,造成南洋水師不支援北洋水師,這種看法是錯誤的。雖然他們是存在私人恩怨,但這兩人在關乎國家存亡的大義面前,是不會摻雜自己的私人恩怨的,我們從張之洞之後的行為也能看出這一點。 張之洞隨後不久就改變主意,決定支援北洋水師,但是有一個前提條件:北洋水師需派出得力的人才負責指揮南陽水師派出的4艘戰船。
南洋水師相比北洋水師,南洋水師的指揮官員都未出洋學習。雖然南洋水師在江寧設有水師學堂,但是它的起步較晚,在1890年才正式開學。所以南洋水師的指揮官根本不具備統率軍艦海戰的能力。 北洋水師的上級官員面對張之洞提出的條件,不以為然。張之洞眼看北洋水師不管,於是又向廣東求援:「膽略出眾、能帶兵輪,願來南洋者,不在官階大小。」但是張之洞此舉也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只能放棄了北上支援的想法。 李鴻章對此倒是不以為意,因為他深知日軍戰艦的強大,南洋區區4艘木輪船根本沒有什麼用。他曾經說道:「將來非添造鐵艦及大快船十數艘,並擴充製造機器廠局,斷不足制倭。」 根據上述看來,積貧積弱的南洋水師就算北上救援,也是於事無補。時人高估了南洋水師的實力,錯把南洋水師當做扭轉戰局的重要因素。 海軍實力的強弱直接反映了國家的強弱,疲弱不堪的清王朝自然沒有能力將南洋水師打造成一支虎狼之師。如果那時的清朝足夠強大,南洋水師也必然強大,那麼南洋水師支援北洋水師,戰局的勝負也會發生改變。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20/5/9 下午 09:33:27編輯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