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戰略高手軍事國防版(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15)
----  【轉貼】甲午戰爭前後,日本人是怎樣" 拼海軍 "?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15&id=40358)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14/3/6 上午 06:38:29
--  【轉貼】甲午戰爭前後,日本人是怎樣" 拼海軍 "?

一心想征服地球xd的明治天皇每年撥內帑卅萬、文武百官減俸一成、百姓愛國捐獻、國會通過舉債..舉國動員-就是為了對付定遠、鎮遠(裝甲巡洋艦、七千餘噸)_當時日本人心中的夢魘..如此六年積攢的費用即是富士與八島(鐵甲戰艦、一萬餘噸)_日後六六艦隊(六戰艦+六裝甲巡洋艦)的頭兩艘
鐵甲戰艦造價三百八十萬日円(等於兩)
定遠級裝甲巡洋艦造價一百六十九萬兩
防護巡洋艦(三千餘噸)造價一百二十萬日円
(日後此價格會持續飛漲..日俄戰爭時萬噸級裝甲巡洋艦造價達八百萬円)

相對來說北洋艦隊年度預歲為二百萬兩..實際僅拿到約三分之一_艦隊官兵即使不吃不喝不支薪、不修船買燃料..注定還是會在這場軍備競賽中失敗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當然富士與八島趕不上對付定遠、鎮遠..聯合艦隊靠防護巡洋艦(三成為自製)苦戰

日清開戰前一年..日本總預算為八千餘萬円_國防預算占27%、國債支付占23%(其中四分一舉債造艦)
日俄開戰前一年..日本總預算為一億六千餘萬円_國防預算占43%、國債支付占18%(其中四分一舉債造艦)
海軍預算佔總國防預算65%(不含舉債)..也就是說養十二艘戰艦的費用是陸軍養五十個師兩倍、一艘戰艦可換八個師(十萬之眾)..當時日本是以國家總預算三分一養海軍

六六全數為外購(反正多使用大清賠款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_日俄開戰前日本終於動工建造自製戰艦-薩摩與安藝(二萬噸)以及四艘戰巡,日本當時籌躇滿志、此六艦之設計指標達到世界首屈一指..沒想到栽了大跟斗→無畏艦的橫空出世讓這些船尚未下水就已落伍..還能怎樣..砍掉重練..不就是燒錢咩 就比誰有錢..以及決心..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20/11/2 上午 09:10:13編輯過]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14/3/22 上午 01:08:42
--  【轉貼】甲午戰爭前夕,北洋海軍面對什麼樣的變局?
從1890年開始,清帝國內部有幾個比較大的變化:


第一是北洋艦隊洋員琅威理去職事件。


這事件起因於清帝國對於琅威理的定位不清,引發琅威理的不快,最終去職返國。琅威理自英國被聘來華,李鴻章曾口頭應允他擔任提督。1890年3月6日(光緒十六年二月十六日丙戌)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不在艦,劉步蟾以提督不在,改升總兵旗,但總查琅威理認為李鴻章曾以提督相許,因此丁雖不在艦,但提督旗不可降。雙方因此爭執,鬧到李鴻章處,次日李鴻章回電給總兵林泰曾,要北洋水師另擬四色旗供琅威理使用(提督用五色旗)。此事雖然表面平息,但琅威理與以劉步蟾為首的華籍軍官卻仍矛盾不斷,最後琅威理於6月15日去職。琅威理當初來華係經清、英兩國商議調借的英國海軍軍官,因當時雙方並未明確定訂關於琅威理的地位,因此英方認為北洋水師應是由丁汝昌、琅威理共同領導的;而清帝國則認為,琅威理並非提督(Admiral),而是名副將(Brigadier-general),稱他提督或許只是出於禮貌。此事導致清、英兩國的不快,英國為此拒絕了清帝國派出的第四期海軍留學生,也暫時終止兩國海軍方面的合作與商貿活動。


第二是積極推動海軍事務的有力人士相繼病逝或離職。


1890年11月13日,兩江總督曾國荃病死(南洋海軍的主導人)。接替者是對於海軍事務相對冷淡的劉坤一(劉坤一雖大力支持新政,但因財政困窘,故首重整頓既有艦隊,對於積極擴大艦隊陣容則採相對保守的態度,坦白說這不能說不對,因為整個南洋水師的船隻都過於老舊,要全面更新所需過大)。

1891年1月1日,總理海軍事務醇親王奕譞去世。接替者為慶郡王奕劻,他對於海軍發展顯得十分不關心。

1891年5月5日,幫辦海軍事務劉銘傳因病離職。接替幫辦海軍事務的是定安,對於他的事蹟十分稀少,並無法確認其對海軍發展的關切程度,不過作為海軍衙門的副手,在此毫無表現,應可視為對海軍缺乏關注。

1891年8月27日,山東巡撫、幫辦海軍大臣張曜病死。


第三是海軍發展所需款項過大,當時清帝國的財政狀況並不理想。


清帝國南、北洋水師所有的學校、工廠、砲台、港塢設備,幾乎全由海軍衙門負擔,而自1894年起,北洋水師全部25艘軍艦也先後進塢大修,光分批大修,總經費就預計要60萬兩,更別提平日養護費用就高達84萬兩。如再考慮到南洋水師,可以說整個海軍衙門的經費都花到一空。


如果比對北洋海防經費的報銷數據來看,可以說每一期的結餘都是幾乎見底的。比如第六期(光緒十五年),去年結餘79721兩,收入1077850兩,支出997183兩,總結是80667兩;第七期(光緒十六年),收入1468545兩,支出1426038兩,結餘42506兩。以這樣的每期結餘不到10萬兩來看,就算真想買軍艦也是買不起的。1894年劉坤一想買向德國伏耳鏗、什好船廠4艘魚雷炮艇(含魚雷、炮位、彈藥),總計就要40萬兩,簡單地折算就是一艘全武裝的就要10萬兩,如果想要更高級的船艦,那所需的銀兩可就高上許多了,以年年見底的海防經費來看,是很難再擠出經費來買新艦的。也因此,戶部才會在1891年6月1日上奏「南北洋購買外洋槍砲、船隻、械器暫停二年,所省價銀解部充餉」(戶部奏酌擬籌餉辦法折)。


當然,若真的清帝國想買船,也不是不能撥出專款來買,但主事者既然從奕譞換成奕劻,自然也就不再有人關切此事。畢竟李鴻章雖然地位很高,但也是深受清室所疑忌的人物,對於增進被視為李鴻章私產的北洋水師的實力一事,不免有些躊躇。雖然如此,面臨到戰爭威脅時,清帝國還是火速擠出了200萬兩給李鴻章購買新艦,李鴻章也買進了飛霆(驅逐艦)、飛鷹(巡洋艦)兩艦,不過因為英、德為嚴守中立,因此只願戰後交艦(不過日軍也一樣,新購的龍田也被因各國遵守中立,而被抑留至戰後交艦)。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20/5/9 上午 09:32:30
--  【轉貼】甲午戰爭中南洋水師為何按兵不動 ?

甲午一戰,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日本自此之後失去了對天朝的敬畏之心,讓我國在近代飽受壓迫與摧殘。但是當時的清朝,除了北洋水師之外,還有南洋和福建等水師。福建水師在甲午戰爭爆發的十多年前,被法軍偷襲導致全軍覆沒。但是南洋水師尚有戰鬥力,而且南洋水師的綜合實力僅次於北洋水師。


 
當甲午戰爭爆發之際,南洋水師若與北洋水師聯合作戰,那麼戰爭的結局可能就會扭轉。可是南洋水師沒有出手相救,這也導致南洋水師飽受時人的斥責。

鄭觀曾指責南洋水師:「及見南艦優遊,置於北難於不顧。明知兩軍相見,彼此必不相救應。」

參與黃海海戰的漢納根指責道:「中國取敗之途,在於督撫各自保封疆,分而不能合。」

當時日本人對南洋水師見死不救的情況幸災樂禍,尾崎行雄笑道:「北洋水師大敗,南洋水師不僅坐視不救,反而暗自嘲笑。根據開戰以來到今日情況來評價,可以說,我不是與支那人進行戰爭,而是與直隸省進行戰爭。」

那麼南洋水師為何不救北洋水師,這其中又藏著怎樣的隱情呢?


積貧積弱

在探討南洋水師為何不救北洋水師前,我們需要先了解一下南洋水師的情況。當清朝的海防形勢越來越緊張之際,清廷決定派李鴻章督辦北洋海防,沈葆楨督辦南洋海防。北洋水師和南洋水師在這兩位大臣的籌劃之下,逐漸成型。

南洋水師在江防和海防兩方面是天壤之別。水師在長江要地安置巨炮,駐紮重兵,還在江中廣置水雷,形成了嚴密的長江防禦體制。如此一來,長江門戶穩固,保證了東南區域的安全。

但是南洋水師在海防方面卻是一塌糊塗,船隻老舊而且數量少,維護的資金也緊缺。於是時任山東巡撫張曜向清廷建議:「不若將此兵船收停廠澳,每年節省五十餘萬,十年即可節省五百餘萬,以之另造鐵甲堅船,則精良適用。」

張曜的建議受到了清廷的重視,清廷動起了撤銷南洋水師的心思。但是總理海軍事務的奕劻卻出面阻攔道:「原不能與大隊敵船角逐海上,若依附炮台以為防守之需,亦未嘗不可以折衝禦侮。」

在奕劻的力保之下,清廷放棄了裁撤南洋水師的打算,水師的命運得以延續下去。光緒十七年四月,清廷因戶部存銀捉衿見肘,下令各地督撫停購軍備。入不敷支的南洋水師此時更是雪上加霜,無法購置像北洋水師一般的鐵甲巨艦,也無法添置如致遠號這般的快船。

在南洋水師發展受阻、積貧積弱的情況之下,中日關係因為朝鮮之事,已經劍拔弩張,戰爭近在旦夕。


兩次拒絕北上

 
1894年5月21日,李鴻章得知日本將在上海和長江某處登陸的消息,於是立刻電告時任南洋大臣劉坤一,讓他多加嚴防。

劉坤一得知消息之後,立即率領部隊扼守長江門戶江陰、上海,並加強長江沿岸的守備。除此之外,劉坤一還將進出長江的船隻控制在兩艘之類,讓南洋水師在數量上占據優勢,威懾日方隨時可能到來的進攻。

在風聲鶴唳之下,清廷認為北洋水師擋不住日本的進攻,於是讓李鴻章加強從山海關到大沽的陸上兵力,準備在陸上與日軍決戰。另一方面,還讓南洋水師派出3支軍艦北上協助北洋水師防守旅順、威海。這兩個決策之下,清廷為自己上了雙保險。

但是劉坤一卻表示無法支援:「惟南洋現僅五船,分防吳淞、江陰,水師實嫌單薄。吳淞等處炮台不及旅順、威海鞏固。」南洋水師若派出三支軍艦,那麼只剩兩支軍艦防守,而且南洋水師的大炮還不如旅順和威海的大炮威力強。

 
在清廷命令南洋軍艦北上的同一天,清廷得到消息:「倭兵三隊,每隊三萬來華。已於昨日開行,日內南北洋恐有戰事。」清廷不知道日軍的確切登陸點,只好下令讓各地嚴防,南洋水師的第一次北上就此取消。

同年十月,日軍已登陸直逼金州、旅順,在軍艦的配合下,大有直搗北洋海軍基地旅順之勢。在李鴻章和其親信盛宣懷的建議之下,清廷制定了援救旅順的計劃:派部隊由北路南下,抄底後路。

在陸路救援的戰略之下,海軍只是輔助作用。李鴻章曾指示丁汝昌:「如賊水陸來逼,兵船應駛出口,依傍炮台外,互相攻擊,使彼運船不得登岸。」

但是對形勢沒有清晰認知的軍機處卻下達了讓北洋水師主動進攻的命令:「現在賊逼金州,旅防萬分危急。其登岸處在皮子窩,必有日艦灣泊及來往接濟。著李鴻章即飭丁汝昌、劉步蟾等,統率海軍各艦,前往游戈截擊,阻其後路。」

但是此時的北洋水師已經無法主動進攻。因為皮子窩有大艦14艘,運船26艘,都裝備了快炮,而北洋軍艦隻有6艘。另一方面,定遠、鎮元兩艘軍艦還要等到漲潮的時候才能行駛。當時的旅順各方人員幾乎都四處逃離,這導致北洋海軍的後勤補給幾近崩潰。這樣的局面之下,北洋水師只能被動防禦。


 
同年10月14日,清廷要求北洋海軍立即救援旅順,而且不能推諉。李鴻章想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即不違抗朝廷的命令,也不讓水師遭到打擊:他讓海軍護送援軍進入旅順,軍艦隻在旅順外海進行游擊。

不久之後,清廷眼看北洋水師沒有救援之心,便再次命令南洋水師:「近日倭氛逼近旅順,北洋戰艦不敷,若得南洋四艘前來助剿,較為得力。著張之洞酌量情形,迅速復奏。」


 
此時掌管南洋水師的張之洞隨後電告李鴻章:「查此四船系木殼,且管帶皆不得力,炮手水勇皆不精鍊,毫無用處,不過徒供一擊,全供腐爛而已。」

後世之人常以為張之洞與李鴻章在洋務運動等方面的私人矛盾,造成南洋水師不支援北洋水師,這種看法是錯誤的。雖然他們是存在私人恩怨,但這兩人在關乎國家存亡的大義面前,是不會摻雜自己的私人恩怨的,我們從張之洞之後的行為也能看出這一點。


張之洞隨後不久就改變主意,決定支援北洋水師,但是有一個前提條件:北洋水師需派出得力的人才負責指揮南陽水師派出的4艘戰船。

南洋水師相比北洋水師,南洋水師的指揮官員都未出洋學習。雖然南洋水師在江寧設有水師學堂,但是它的起步較晚,在1890年才正式開學。所以南洋水師的指揮官根本不具備統率軍艦海戰的能力。

北洋水師的上級官員面對張之洞提出的條件,不以為然。張之洞眼看北洋水師不管,於是又向廣東求援:「膽略出眾、能帶兵輪,願來南洋者,不在官階大小。」但是張之洞此舉也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只能放棄了北上支援的想法。

李鴻章對此倒是不以為意,因為他深知日軍戰艦的強大,南洋區區4艘木輪船根本沒有什麼用。他曾經說道:「將來非添造鐵艦及大快船十數艘,並擴充製造機器廠局,斷不足制倭。」

根據上述看來,積貧積弱的南洋水師就算北上救援,也是於事無補。時人高估了南洋水師的實力,錯把南洋水師當做扭轉戰局的重要因素。

海軍實力的強弱直接反映了國家的強弱,疲弱不堪的清王朝自然沒有能力將南洋水師打造成一支虎狼之師。如果那時的清朝足夠強大,南洋水師也必然強大,那麼南洋水師支援北洋水師,戰局的勝負也會發生改變。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20/5/9 下午 09:33:27編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