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戰略高手軍事國防版(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15) ---- 【轉貼】蘇聯單挑希特勒?謊言騙了你多少年!?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15&id=51378) |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17/3/21 上午 09:45:16 -- 【轉貼】蘇聯單挑希特勒?謊言騙了你多少年!? 《斯大林的二戰奇幻漂流》大約可以這樣開頭:“好了,斯大林先生”,丘吉爾在雅爾塔會議上不耐煩地用他的煙斗敲了敲會議桌,“我很喜歡你的紅軍天下無敵,蘇維埃戰時體制世上無雙,貴國人民眾志成城,單槍匹馬打敗希特勒的傳奇故事,這些我都會回去告訴我那些愚蠢的內閣大臣們。可是,現在這裡沒有外人,你可以講一些不把我和羅斯福當成笨蛋的靠譜故事么?” 丘吉爾一定會很失望,一直到今天,斯大林還在“奇幻的漂流”,蘇德戰爭在蘇聯歷史文獻中還是一個“最大的歷史“神話””。可是,比丘吉爾幸運的是,我們可以看到索科洛夫的《二戰秘密檔案》和戴維•格蘭斯的《巨人的碰撞》,當然,那些德軍將帥回憶錄也可以看看,他們雖然多少也在玩“雖敗猶榮”的把戲,但與蘇聯官方“神話”相比一定算是史記級的信史了。 整整70年前,德軍第六集團軍在斯大林格勒的蘇軍包圍圈中全軍覆沒,這也是眾所周知的二戰轉折點。但有意無意被忽略的是,斯大林格勒遠遠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勝利”。從第六集團軍1942年11月19日被圍到1943年2月2日被殲,“勝方”蘇軍傷亡高達50萬人,而“敗方”第六集團軍不過才被殲滅了24萬人。要知道,這可是蘇軍動用了110萬兵力才取得的重大戰果。據索科洛夫的考證,蘇聯在斯大林格勒戰役前後推出的那些“英雄典型”,悉數屬於“文學“神話””,而在號稱蘇軍完勝的蘇德戰爭最大戰役——庫爾斯克戰役中,水分就更加離譜了。首先,這是40萬德軍進攻150萬蘇軍;其次,按照蘇聯《衛國戰爭簡史》的說法,德軍在此役中傷亡高達50萬人,“整個世界都在為紅軍的優勢而折服”,而事實上呢,按照當下一些“解密史料”的說法,蘇軍的傷亡至少為德軍三倍,“俄奸”索科洛夫的版本更誇張:七比一,蘇軍傷亡167萬,德軍為36萬。 請注意,以上兩戰還是公認的蘇軍勝仗,如果回到蘇德戰爭前期的那些蘇軍大潰敗,雙方的損失數據的差距更是難以想象。一個最有闡釋性的數據是,蘇軍在戰爭期間被俘接近600萬人,光1941年那小半年就有390萬人,基輔戰役更是誇張到被俘60萬人。 按照“親蘇聯”的《巨人的碰撞》統計,蘇軍在戰爭中共損失了2900多萬人,但德軍也有900萬人,大約是三點幾比一;《二戰秘密檔案》的版本就抓眼球多了:蘇軍死亡人數2600萬,德軍則為260萬,十比一!而蘇聯官方數據中陣亡人數僅為900萬不到…… 蘇軍在前期一些戰役中的損失是德軍的一百多倍,甚至在最後一戰柏林戰役中還出現了兩個德軍機槍手撂倒蘇軍600多人的驚人紀錄,而兩個德軍只死了一人,另外一人已經瘋了——被自己的殺人戰績嚇瘋了。 索科洛夫最大逆不道的是,竟然在書中“黑”了戰神朱可夫一把。他引用另一位蘇聯元帥的話說:“朱可夫必須要有比敵人多5到6倍的兵力……他根本就不會打仗,他如今的顯赫地位是用無數鮮血換來的。”我看,這句話也適用於斯大林,適用於幾乎所有的蘇軍高級將領。 然而,無論以上蘇軍的損失數字如何的驚人,斯大林如何“裝修”戰爭數據,蘇軍是蘇德戰爭的最後勝利者是沒有疑問的。 因此,更有意義的發問應是——蘇聯真的是像宣傳的那樣,靠一己之力擊敗德國的么? 國共內戰中的一大“神話”是“小米加步槍”,這早就被楊奎松先生給戳破了——蘇聯曾在東北提供了足以改變戰爭進程的大量軍事援助。在這個“神話”中“被遮蔽”的蘇聯在二戰中卻創造了一個更大的“神話”:英美在戰爭期間給予的援助微不足道,蘇聯是靠單挑贏了德國。按照蘇聯官方的說法,英美的軍事援助至多佔蘇聯軍事產量的4%而已。 而在上述兩本書的作者看來,西方的援助卻是蘇聯能夠繼續戰爭的決定性因素。要知道,在1942年之時,喪失了大量軍工生產能力的斯大林就好比一個差點輸掉底褲的賭徒。 在戰爭期間,英美租借法案提供了一萬八千架飛機,佔蘇聯生產總量的30%;給的坦克佔蘇聯產量的四分之一;英美給的航空汽油是蘇聯產量的1.4倍;蘇聯在戰時的鐵路運輸基本依靠英美,一半的鐵路鐵軌是英美給的,90%的電氣機車和貨車車廂也是英美給的;一半以上的摩托車是美國給的;80%以上的銅是美國給的;33萬噸鋁是西方給的,是蘇聯產量的1.25倍;一半以上的火藥是英美給的;還有3400萬件軍服,1400萬雙靴子,420萬噸食物。最具戰略意義的援助可能算是高達45萬輛的軍用卡車,戰爭結束時蘇軍三分之二的卡車是英美製造。沒有這些卡車,蘇軍的每一次攻勢可能在完成突破後即告暫停。 最可笑的是,斯大林竟然還在1943年厚着臉皮向美國索要核裂變材料搞核工程,當然,羅斯福不傻。 除了給錢給物之外,英美即使在1944年諾曼底登陸之前也沒有如斯大林認為的那樣在一旁看熱鬧。蘇聯基本上算是傾全國之力與德國一戰,亞洲那邊基本算不設防,西伯利亞的精銳大多都抽調回了歐洲,不是他們,莫斯科在1941年就丟掉了。 而德國呢,除了隆美爾在非洲的冒險算“自找”之外,神經過敏的希特勒在西線也長期保持着上百萬的軍隊防範英美。在空中戰場上,英美更是完全意義上的主力軍,1943年英美空軍開始對德國長年進行動輒上千架的大規模戰略空襲,到1944年將德國的汽油生產基本炸停。從1943年開始,德國空軍在西線的損失便一直超過東線,德國空軍等於在用一小半的力量對付龐大卻戰鬥力平平的蘇聯空軍。 至於德國海軍,水上艦隊在俾斯麥號被擊沉後基本閉門不出,潛艇戰則是一心一意在和英美玩貓抓老鼠。可以說,蘇聯海軍基本沒和德國海軍打過大交道,更何況,製造潛艇消耗了德國大量本可用於進攻蘇聯的軍工生產能力。 無論從哪個方面來看,蘇聯單挑希特勒的說法僅僅是“宣傳”而已。粗略估計,蘇軍至多牽制了80%的德國陸軍(諾曼底之後大約只有60%),50%的德國空軍,和可以忽略不計的德國海軍。 最後談談蘇聯的“帶路黨”。如果說一定有眾志成城的話,“帶路黨”也算是。 事實上,戰爭一爆發,用索科洛夫的話來說,剛剛被迫合併的波羅的海三國居民,烏克蘭西部和白俄羅斯西部的居民,“從一開始就把德國軍隊看成是自己的救星”。波羅的海三國的“蘇軍”相當一部分更是直接就調轉槍頭投奔了德軍。 斯大林在這裡得狠狠地感謝希特勒同志。雖說希特勒一開始也想到了利用意識形態和民族矛盾做文章,以推動蘇聯的內部崩潰,但這位種族主義者在實踐中卻基本將蘇聯“各階級,各民族”一視同仁的看作“劣等民族”,統一戰線這張好牌基本被他打臭了,反而被斯大林在戰爭中利用成大搞“愛國主義”的活教材。 不過,即使是希特勒的“臭牌”也招來不少帶路黨。在戰爭最初幾周俘虜的蘇軍中,就有大量俘虜要求加入德軍充當“志願者”,到了1943年春天,他們的人數已超過了一百萬。連一些德國將軍也承認,如果沒有這些志願者,德軍根本無法解決複雜的交通和後勤問題。 在這些“志願者”中,不乏蘇軍的高級將領。曾對保衛莫斯科貢獻甚大的盧金中將在被俘後便聯合其他幾位蘇軍將領,主動“諫言”德軍要求建立“獨立的”俄羅斯反政府武裝,向“可惡的布爾什維克制度”發起進攻,“雖然擁護所謂的‘敵人’,好像是投奔了他們,但是,這並不意味着背叛了祖國,而是遠離了那種制度”。然後,德國人大腦短路的拒絕了這個建議。 索科洛夫在書中專辟一個章節寫到了帶路黨的領袖——一手創建了“俄羅斯解放軍”的弗拉索夫將軍,將他稱為“叛變的‘愛國者’”。弗拉索夫在1942年底發布了《告紅軍指戰員書》,宣稱布爾什維克為“俄羅斯人民的敵人”,號召大家起來消滅“恐怖和強權的制度”,還打算消滅集體農莊,把土地還給農民,許諾釋放所有政治犯。 無疑,弗拉索夫和他的帶路黨們後來成為斯大林殺之而後快的眼中釘,這應該都算是政治犯吧。即使當“俄羅斯解放軍”成員在戰爭結束時紛紛主動向英美盟軍投降之後,很多人還是千方百計的被斯大林“引渡”了回來,甚至這還成為了波茨坦會議中的一項議題。 詭異的是,到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時候,“俄羅斯解放軍”的參與者們被塑造成為了與布爾什維克主義進行鬥爭的“思想鬥士”。 這種說法至少在某一方面是說得通的。相當一部分“志願者”的投敵原因完全是“思想洗禮式”的:錚錚鐵骨在德國的“先進生活”面前徹底崩潰了。據一位從德國“訪問歸來”的志願者在《志願軍報》上的自述說:“為了能過上德國工人們所過的這種生活,是值得進行鬥爭的;為了讓我們的祖國的人民也過上這樣的生活,是值得流血的”(《二戰秘密檔案》,204頁)。大約這應該算是崇高的。 另一位在被俘後寧死不屈,拒絕泄露一切軍事機密的蘇聯軍官後來也成為了一位“思想鬥士”。這位軍官在1942的冬天被帶到了柏林,一次參觀回來以後,他“要了紙張和鉛筆,一連幾天不停地寫下了自己對蘇維埃政權的失望之情,還寫了蘇聯人民可怕的生活環境,以及蘇維埃政權愚弄自己人民的那些謊言”。 這又是一個以為別人是水深火熱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