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戰略高手軍事國防版(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15)
----  [轉貼]中西方海軍導彈垂發系統比較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15&id=7366)

--  作者:qqw
--  發表時間:2007/6/22 上午 02:34:41
--  [轉貼]中西方海軍導彈垂發系統比較
德國不僅是導彈的起源地,而且也是最早嘗試導彈垂直發射的國家,當時的V-2改良型火箭就是以垂直方式發射。導彈在後來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戰略導彈(彈道導彈),大都採用垂直發射方式;另一種是戰役/戰術導彈,有傾斜發射的,也有垂直發射的。 
西方大國海軍大量採用  

1980年,前蘇聯在“基洛夫”級核動力巡洋艦上安裝了SA-N-6艦空導彈和SS-N-19反艦導彈的垂直發射系統,這是世界上最早實現艦裝的導彈垂直發射系統。該系統有自己的獨特之處:在“基洛夫”級核動力巡洋艦前甲板下分別設置了兩種陣列、不同形式的發射裝置,位於前方的是4X4陣列的垂直發射裝置,專供儲存和發射SA-N-6導彈使用,用於艦艇防空;位於後方的是4X5陣列的斜置發射裝置,全部為前傾45度至50度的SS-N-19遠端超聲速反艦導彈發射箱。“基洛夫”級核動力巡洋艦共載20枚SS-N-19反艦導彈,16枚SA-N-6艦空導彈,不再設彈庫供再次裝填用。儘管這種安排仍是垂直發射與傾斜發射混用,但這是軍事上將垂直發射方式應用到海軍艦艇上的首次嘗試。

此後,垂直發射的優點很快顯露出來,與傾斜發射相比,垂直發射有以下優點:一是發射井佈置緊湊,載彈量大;二是攻擊目標時艦艇不用再轉向,可進行全方位打擊;三是導彈發射裝置位於甲板以下,可降低艦艇重心,也有利於隱身。很快,美軍也展開了對艦艇的導彈垂直發射的研究,並於1986年將這一命名為“MK41”的導彈垂直發射系統首先安裝在“提康得羅加”級巡洋艦上,以後又安裝在“阿利.伯克”級與“斯普魯恩斯”級導彈驅逐艦等水面艦艇上。

美海軍裝備的MK41採用熱發射方式,它是目前最先進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導彈垂直發射系統,它有兩大特點:一是採用了模組化設計,整個系統由8個或4個模組構成,每個模組又由8個模件組成,每個模件含8個導彈發射箱,由於起重機占去了3個發射箱空間,所以MK41儲存導彈的總數是61枚或29枚,即8的倍數減去3,MK41一個模組的總高度為7.67米,長為3.16米,寬為2米;二是MK41的相容性非常強,除了四聯裝的改進型“海麻雀”導彈外,MK41還可與下列導彈系統相配用:“標準”SM-2 LOCK 2防空導彈、垂直發射的“阿斯洛克”反潛導彈、“戰斧”巡航導彈以及“北約海麻雀”導彈。另外,它還可以與下列系統相容:宙斯盾MK8型作戰系統、加拿大“部落”級驅逐艦的MK14武器指揮系統、荷蘭的“卡雷爾多爾曼”級護衛艦的水雷作戰控制系統以及澳大利亞海軍的CT-9LV-3作戰系統。

MK48是美軍另一種導彈垂直發射系統,由美國雷聲公司研製。該系統也出口到日本、韓國及北約組織各國的海軍艦艇上,至上世紀九十年代初該系統已裝艦40多套,它可用於發射北約的“海麻雀”及改進型“海麻雀”對空點防禦導彈。目前,用於發射“海麻雀”導彈的MK49垂直發射系統有4種配置形式:MK48-0型適裝在不同艦艇的裝板上,現已裝備在加拿大巡邏護衛艦和日本海上自衛隊的“村雨”級驅逐艦;MK48-1型發射裝置適裝於艙壁上(例如艦載直升機機庫一側),已裝備在荷蘭皇家海軍的“卡雷爾多爾曼”級護衛艦;MK48-2型發射裝置通常裝在艦艇的上層建築內,已裝備在希臘海軍“海德拉”級護衛艦和韓國的KDX驅逐艦;MK48-3型發射裝置小巧緊湊,主要用於一些小型艦艇,已裝備在丹麥的SF-300型多用途巡邏艇。

英國海軍在八十年代初的福克蘭島海戰結束之後,將其艦載“海狼”防空導彈的6聯裝傾斜發射裝置改造成垂直發射裝置。“海狼”導彈的垂直發射系統在設計上最具特色之處的是燃氣排導系統,它與儲運發射箱是一體的,即它的4個排氣道分佈在導彈的4個彈翼之間,發射擊筒的底部是密封的,上端蓋採用玻璃易碎蓋,導彈點火後產生的高溫、高速燃氣流在發射筒底部拐180度彎後從發射筒上端蓋排出。這種設計與美國的MK41系統截然相反。MK41是在發射筒的下方專門設計燃氣排放系統,以排導導彈點火後產生的高溫高速氣流。該系統已經裝備於英國的23型護衛艦上。

而法國的VT-1型“響尾蛇”導彈垂直發射系統則是與俄羅斯聯合研製的,採用冷氣彈射技術發射。垂直發射的響尾蛇導彈裝入四個發射隔艙模組中,每一隔艙可備彈8枚、16枚、24枚。由於導彈的火箭發動機在發射裝置之外點火,不需要排導燃氣氣流,所以該系統的主要優點就是發射架結構簡單,重量輕巧且容易安裝。該發射裝置可搭載8個導彈,其底面積為1.3米X0.9米,高為2.6米,包括導彈在內總重不超過2噸。“響尾蛇”VT-1導彈垂直發射系統既適合在大型艦艇上安裝,也適合在500噸級的小型艦艇上安裝。

--  作者:qqw
--  發表時間:2007/6/22 上午 02:35:31
--  

中國引入俄式技術   

從發射井和彈道導彈核潛艇上發射導彈也屬垂直發射範疇,從這個角度來說,中國早已在戰略導彈上解決了垂直發射問題。但在戰術導彈的垂直發射上直到引入了俄羅斯技術後才得以實現。

在中國吸收垂直發射技術方面,從俄羅斯進口的S-300地空導彈功不可沒。目前,中國已將該導彈用於三峽大壩這類重要目標的防空方面。根據加拿大漢和情報評論的報導,在臺灣官員聲稱臺灣一旦遭到大陸攻擊將以導彈攻擊上海後,中國於2004年將S-300地空導彈派駐上海的川沙地區。這顯示了中國對S-300導彈的信任。中國通過對S-300等導彈的研究後基本掌握了戰術導彈的垂直發射技術,並很快利用此項技術生產出了與S-300極為相似的FT-2000(飛騰2000)地空導彈。但是中國在海軍艦艇上安裝垂直發射系統方面一直比較謹慎,直到前不久170號導彈驅逐艦下水後我們才看到垂直發射裝置的身影。170號導彈驅逐艦是中國第一艘採用垂直發射系統的軍艦。與美國的MK41等垂直發射系統採用的熱發射方式不同,170艦的垂直發射系統採用的是俄羅斯式的冷發射方式。與熱發射相比,冷發射可以解決發射過程中複雜的燃氣排導問題,將故障彈彈離母艦,其轉彎段還可以在發動機點火前完成。這種方式利於控制,耗能小。俄羅斯的垂直發射系統一般採用“左輪”方式(類似於左輪手槍的轉盤裝彈方式)。但170的垂直發射系統與俄羅斯的稍有不同。以俄羅斯的D-300採用的8聯裝的“左輪”式發射裝置為例,其8枚導彈共用一個發射口,每個單元只有一枚待發彈,只有在這枚彈發射出去之後,下一枚彈才能旋轉到待發位置。這種方式的主要缺點是系統結構複雜,同時也影響發射速率。但170的垂直發射裝置是不能旋轉的“集束”式,每一枚彈都是待發彈,相對於S-300系統,簡化了結構,提高了發射速率。

從最近公佈的170艦的圖片上看,其前部主甲板上的垂直發射裝置頂部與水線基本平行,共有6個單元,分左右兩列。艉樓上可以容納另外2個發射單元。 

談到170的垂直發射裝置,不能不提及此裝置所發射的HHQ-9A(海紅旗九A)導彈,HHQ-9A由陸基HQ-9(紅旗九)改進而來。HQ-9在中國防空導彈的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於1980年左右開始研製。研製期間,鄧小平、曹剛川等一大批黨政高層領導親自過問研製進程。HQ-9導彈最小作戰高度0.5公里,最大作戰高度30公里,最小作戰距離6公里,最大作戰距離200公里,最大飛行速度大於4.2馬赫。導彈全長6.8米,彈徑0.47米,彈重1300公斤,彈頭重量超過180公斤。HHQ-9A是將HQ-9彈體尺寸縮小,改善低空性能。

HHQ-9A艦載防空導彈系統是目前最先進的艦載防空系統之一。它採用先進的捷聯慣導/指令修正末段主動雷達的制導體制,導引頭抗干擾能力強,是一種全天候全空域的遠端防空導彈系統。另外,HHQ-9A系統配用的新型雷達是一種先進的多功能有源相控陣雷達,能快速掃描跟蹤,目標資訊處理能力強,可以同時引導多枚導彈攔截多個目標,具有很強的抗飽和攻擊能力。

未來垂發系統更先進   

從美國的實踐經驗來看,科學技術的最新研究成果往往首先應用於軍事領域,而現代化的戰爭對科技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從而促使軍事科技人員研究更為先進的軍事裝備。

為了滿足現代戰爭的需要,美軍在MK41成熟的技術基礎之上,開始研發下一代垂直發射系統,並將此命名為MK57垂直發射裝置。MK57垂直發射系統主要為美國海軍下一代驅逐艦DD(X)而設計。MK57型發射裝置由雷聲公司領導開發,參與此項工作的還包括美聯合防務公司。與MK48和MK41相比,MK57的發射能力得到大幅度增強,它幾乎能發射美國海軍當今武器庫中各種型號的導彈,據稱還可發射彈道導彈,從而構成美軍海基導彈防禦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

法國馬特拉公司的“米卡”導彈是目前現役最先進的中距空對空導彈之一,也是同類產品尺寸最小的中距導彈,具備良好的移植基礎。前不久,歐洲導彈設計局以該導彈為基礎成功地開發出了垂直發射的“米卡”近程防空系統。該系統不僅是世界上第一種以載重卡車為平臺的“垂直發射”近程防空系統,而且還是世界上第一種具備同時攔截多個目標的近程防空系統。

中國海軍由於近年才在115、170等艦隻上採用垂直發射系統,所以對該系統的應用還處於嘗試性的初級階段。隨著技術的吸收與成熟,預計中國海軍會在後續建造的大中型艦隻上繼續使用垂直發射系統。其性能特點也會進一步向高度自動化、攔截範圍廣、反應時間短等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