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堪布慈誠羅珠仁波切文集(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19)
----  三 殊 勝 ─ 行 善 修 心 的 究 竟 方 法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19&id=15740)

--  作者:感恩三寶
--  發表時間:2009/1/21 上午 10:01:14
--  三 殊 勝 ─ 行 善 修 心 的 究 竟 方 法

   

─ 行善修心的究竟方法

堪布慈誠羅珠仁波切 講授

一、基礎修法的必要性

今天講三殊勝的修法。雖然三殊勝的修法,是最基礎的入門修法,但可能對於許多人來說,卻是前所未聞的。這個修法說起來容易,做到卻很困難,恐怕有些學佛很久的人也未能做到。但是,在了解佛經的思想、意趣之後,我們就應該盡量依照佛所講的方法去實施,這樣才會有進步和收效。

很多人在剛開始學佛時進步很快,但經過一段時間以後,便速度減緩,甚至停滯不前了,這種情況非常普遍。其主要原因就是缺少系統的修法。要解決這些問題,應該怎樣做呢?

首先,我們要了解基礎的修法,並且加以重視。如果沒有加行基礎,就妄想一步登天去修學高深之法──大圓滿、大手印等等,最終必然會因根基不成熟而一事無成。所以,應當從最基礎的法修起,這樣才會有所收穫。

佛經中講,修行人可分為上、中、下三個層次。上等修行人一天比一天好,每天都會有收穫;中等修行人進步雖然略遜一籌,但每個月都會有新的突破;下等修行人至少也是一年比一年好,一年比一年有進步。

我們回過頭來反躬自問,自己究竟是屬於哪一種修行人呢?今年能否比去年有所進步呢?如果連這點都不能做到,我們就不屬於上、中、下三種層次之列,但除此之外,又沒有第四種修行人。這就只能證明,雖然我們自詡為修行人,卻根本不配修行人的稱號。

我見到過一些皈依多年的居士,漫長的時間已經過去了,但他們還沒有修完最基礎的法。這種情況很糟糕,很令人失望。原因何在?主要就是因為沒有動力,所以在修行上才會蝸行牛步,甚至打退堂鼓。

法王如意寶在學院傳講大圓滿法時,要求必須提前完成五加行,否則就不允許聽課。在這種壓力的逼迫之下,許多人的加行就能夠如期完成。當然,如果只是完成了一個數量,內心卻沒有相應的發心和動力,則所有的修行也只不過是形式而已,內心不會有什麼真實的收穫。所以,以清淨的發心攝持,而進行系統的修行是至關重要的。

佛經言:「人身難得、壽命無常」。你們中的絕大多數人都已經跨入了三、四十歲的行列,以後的時間也不會很長,人生幾十年轉瞬即逝,如果這一世沒有抓住機會修行,下一世就更難把握了。所以,必須要打下一定的基礎,為下一世創造一個良好的開端。

我們對這一世的最低要求,是要進入大乘菩薩的資糧道,這是向修行旅途啟程所必須邁出的第一步。步入大乘資糧道的首要條件是什麼呢?就是要有不造作的菩提心。提起菩提心,想必在座的諸位都知道其含義,也許很多人還能將菩提心的具體修法說得井井有條,但到底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這就難打包票了。

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如果今生沒有走出第一步,下一世想再獲得人身,都難上其難,繼續修行的機會就更是微乎其微。所以,我們一定要把握住當下,如果今生能邁出這一步,即使修行的境界不是很高,也會為來世打下良好的基礎。菩提心本身所具有的加持力,就能讓我們擁有繼續修行的機緣。這樣,無論下一世投生到何等環境、何等人群當中,天生就會具有與眾不同的個性,成為具足慈悲菩提心的人,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所以,第一步非常重要。

當我們在身體上未遭遇任何疾病折磨、生活上沒有任何艱難困苦時,就會覺得這個世界很不錯,就不會為無常的來臨做任何思想上的準備,行動上的努力,整天處於閒散放逸之中。一旦碰到意外、痛苦,就手忙腳亂、六神無主,想臨時抱佛腳進行補救,已為時晚矣。

很多人認為,年老時如果沒有錢,又沒有兒女照顧,生活就會沒有保障,所以都拼命地為錢而奔波。他們為今後的生活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卻絲毫沒有考慮到後世。死亡與投生,是每一個人都必須經歷的過程。世俗人對此不做任何準備的做法,是非常可怕的。

還有一些人雖然也在修法,但其發心卻是希望藉佛菩薩的加持、保佑,使自己能夠健康、發財……。當然,在沒有遇到其他違緣的情況下,祈禱佛菩薩肯定可以達到一定的目的。但這些追求世間圓滿(健康、長壽、發財等等)的短暫目標,卻不應該是修行人的選擇。

現實是無情的!從古至今,沒有一人能夠推翻前後世的存在,這是每個人都要面臨的事實。如果平時毫無準備,等到大難臨頭之時,再著急也沒用。所以,作為修行人,必須具有未雨綢繆的遠見卓識,一定要走上自他解脫的光明大道,在目前身心各方面都自由自在之時,一定要抓住機會去修行,以精勤的修持來迎接無常的光臨,千萬不要讓自己落到悔恨交加的田地。

以上簡單介紹了修法的必要性,下面開始轉入正題:

二、三殊勝修法

(一)名義及重要性

此修法名為「三殊勝」,以前我譯作「三要點」。為什麼稱做三要點呢?就是為了引起學人的重視。凡是學佛、修行的人,都必須做到這三件事,因為十分重要,所以翻譯為三要點。由藏文直譯,則叫做三殊勝。

彌勒菩薩的《經莊嚴論》裡講了七種殊勝。菩薩行持布施、持戒、忍辱等六度時,每一度都應具足這七殊勝。這七殊勝又可歸納為三種。我們做一切善事(如打坐、燒香、磕頭等)時,都應具足這三殊勝。如果能具足這三種殊勝(或三要點),哪怕是在佛像前供一盞燈、磕一個頭的小小善根,也都是成就之因。如果離開這三殊勝,即使從外表上做再多再好的善事,也不能成為解脫之道、成佛之因。

什麼是三殊勝呢?第一是動機殊勝;第二是無緣殊勝;第三是迴向殊勝。

第一、動機殊勝。在每次做善事之前,肯定會有目的,沒有任何目的的行善、修法是很少的。如果在行善時,具備殊勝的動機,就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第二、無緣殊勝。是指在修行時所要達到的一種境界。如果能達到這種境界,則無論做任何善事,比如打坐或者放生,都能成為非常殊勝的善行;

第三、迴向殊勝。行善修法結束後,還應當如理如法地迴向。在打坐、放生時,就已經成就了很好的善業,將此善業用於何處,是很關鍵的問題。是用於解脫?還是用於健康長壽?或是用於下一世的人天果報?這是自己可以選擇的,這種目的性的選擇,就叫迴向。

無論作任何善事,都不能離開這三種殊勝。一旦脫離了這三個關鍵問題,則不管所做的善事從外表上看有多麼的了不起,實際上也是不好的。所以,弄清這三個殊勝並付諸實施至關重要。

(二)具體修法

1、動機殊勝

行善時每個人的情況不同,因而所希求的目標(動機)也千差萬別。所有這些動機,可以歸納為三種:不善、無記和善。

1)不善的動機現在,在信佛、學佛的人當中普遍存在的行善、修法動機往往都是不善的。何為不善動機呢?凡是僅考慮今生的快樂、僅為今世生活打算的動機,如為健康、長壽、發財、避免魔障及痛苦等等而行善,都稱為不善動機。為了達到這些目的而修法,則無論所修的法有多麼高深,也只能成為世間法。這樣的修法除了能使這一生健康,長壽,發財,避免魔障、痛苦等等之外,沒有其他的善報。

例如,如果人們是為了消除這一世的病痛、魔障而修習大圓滿法,則大圓滿也是世間法。大圓滿法為何成了世間法呢?大圓滿法本身不是世間法,但因為我們的動機,是為了達到世間的目的,這就使它成為世間法了。這樣的動機就稱為不善的動機。

有人不禁會生起疑惑:這些人是在行善、修法,並非想殺人、偷盜,為何要用「不善」二字呢?那是因為,雖然僅僅為了今生的健康長壽等而修行,也有可能達到目的,但在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以後,又能怎樣呢?也許,在健康無病之時,會造更多的業,從而導致更多痛苦。這種動機本身雖然不是罪惡,但因為畢竟是有漏之法,不但無法離開痛苦,而且會引發眾多苦痛,所以,此動機稱為不善。

我們聽聞這些修法,不是為了茶餘飯後的閒聊,也不能當成一種文化、學問來研究,而是要運用於日常生活的處事待人之中。

具體如何運用呢?我們可以打一個比方,《大乘阿毗達磨論》中講過:有三個人一起吃飯,其中一人想,吃完飯後我要去偷盜、殺生……;另一人想,吃完飯後我要去放生、磕頭……;第三人只是為填飽肚子,吃飯以後沒有什麼打算。同樣是吃一頓飯,因為三個人各自的不同目的,同樣的「吃飯」,就變成了三種不同的業。其中,吃完飯後打算殺生、偷盜的人,他的「吃飯」就是造罪;吃飯是為了有體力去磕頭或做其他善事的人,他的「吃飯」就變成善業,將來肯定會獲得善果;只想填飽肚子的人,他的「吃飯」就成了既非善、亦非惡的無記業,是一種很平常的生活,也就不會有特殊的善惡果報。這三個人在吃飯時,雖然既沒有去造惡,也沒有去行善,但由於動機不同,「吃飯」的結果就有三種差別。所以,動機至關重要。

如前所講,如果目的是為了健康長壽等等,就是不善動機。因為動機是不善的,所以在此前提下所做的一切,無論是打坐、念經,都是世間法,與解脫沒有任何關係。巴楚仁波切講過,在不具備出離心和菩提心的基礎上,即使閉關九年,斷絕與任何人的來往而修大圓滿,連解脫的種子都不能播下。如果在心田中竟然不曾播下解脫的種子,那成就就更談不上了。沒有出離心和菩提心就是這麼可怕──即使修大圓滿法都不能播下解脫的種子,修其他的法就更不用說了。所以,千萬不能輕視對動機的選擇。

凡是為獲得這一世的幸福,或者為遣除這一生的痛苦而修法,這樣的動機都是不善的。雖然這樣的行善比不信佛、不行善要好得多,但卻與解脫毫無關係。因此,對於希求解脫的修行人而言,絕不能有這樣的目的。經書裡講過,這種動機是需要斷除的。所以,我們在每次行善的時候,首先要觀察自己的動機。比如,心裡突然冒出一個念頭,我要去磕頭(或我要去放生),這時就要問一問自己,我為什麼要磕頭(放生)呢?如果發現自己的動機是錯誤的,就必須及時糾正。

2)無記的動機無記是指沒有善惡的記錄,既非善,亦非惡。例如,一個人去放生,邀請他的朋友同往。他的朋友並不了解放生的功德利益,只是應邀同去放生,心裡沒有任何目的。放生結束後,受邀同去者的所做之業就稱為無記。也許有人會提出疑問,他不是同樣也解救了生命嗎?為何是無記呢?因為,他雖然與大家在行為上毫無二致,但是他的內心卻沒有這種概念,所以,他的所做就是無記的。類似這樣的概念,在世間也存在。例如,如果故意殺人,就犯了重罪;但如果是無意中殺了人,則所犯的罪就沒有那麼嚴重。在這一點上,世間法與佛法是一致的。

經書上講,如果我們發現自己的動機是無記的,就需要改善,而不是斷除它。因為無記與善比較接近,而不善與善卻有著天壤之別,所以前者可以改善,後者只能斷除。平時我們在修行、打坐之前,一定要認真觀察,如果發現動機是無記的,就必須改善它。因為在此前提下所作的一切,都不能成為解脫法,與解脫毫無關係。以無記動機所造的善業雖然有些世間善報,但卻很微弱。

3)善的動機這是三種動機中最上乘的。但是,善的動機又可分為低、中、高三種層次: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

第一是下士道,這種動機是三種善的動機中層次最低的。具有這種動機的人不是考慮解脫,而僅僅是為了下一世不墮地獄、餓鬼、旁生道,希望得到人、天的果報,為了來世能得到健康、長壽,獲得有地位、有財產、有名譽的人身而去行善。這雖然是善,但仍與解脫沒有關係,所以是最低層的。

有人會想不明白,前面講追求健康、長壽的動機是不善的,而現在又講這是善的,其原因何在呢?因為,前面的動機根本沒有考慮後世,所有的目的都是為了今世,所以叫不善。而作為下士道發心的人,雖然沒有追求解脫,但是也沒有顧及今世,而是希求下一世的世間圓滿,所以叫善。

但對希求解脫的人而言,也不能以此動機來行善。現在很多居士每天都在念佛、燒香、拜佛……請你們捫心自問,自己的目的究竟是什麼?是否是為這一世的健康、長壽?抑或是為下一世的健康、長壽、不墮地獄?如果是這樣,則一切所作永遠跟解脫無關。在這樣的基礎上修行,即或修一百年、一千年、甚至一萬年,也絕不可能解脫。因為這些善業都不是解脫的因,此因成熟時,也不可能獲得解脫的果。以這樣的修法除了能使下一世健康、長壽、不墮地獄等等之外,沒有其他善報。

因果是有一定法則的。譬如,大米的種子長出的必然是大米,而不可能是青稞。同樣,如果所修持的不是解脫之法,又怎能得到解脫之果呢?很多人都認為:自己經常在念《金剛經》、《三十五佛懺悔文》、《普賢行願品》、《心經》……,就一定是學佛、修行的人。其實是不一定的,念這些經固然很好,佛也讚歎了念誦這些經文的功德。但是,動機是很重要的。動機不正,則一切都不正;動機若正,則做一切都是正確的。

在座的各位中,有些人學佛較早,有些人近兩年才學佛。無論時間長短,我們都要回頭看一看,學佛以來,自己行善的動機是什麼?如果是前面所講的動機,雖然會有善果,但與解脫卻沒有關係。現在如果能意識到這個問題,我們也有辦法將已做善業變為解脫法。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發起菩提心。為什麼呢?因為,雖然從刹那刹那生滅的角度來看,以前的所做所為已不存在了,但是,其種子的相續卻已經留在我們的阿賴耶識裡。一旦我們能生起出離心、菩提心,阿賴耶識中的相續就可以立即轉變。以前所做的善業,也能因此而成為菩提之因。如果我們不去改善,那麼,它將永遠是世間法,永遠不能成為解脫之因,這實在太可惜了。

我們所講的不能以上述動機行善,並非是指佛法不能令人得到世間利益,也不是指絕對不能將佛法用於世間法。比如皈依,無論懷有何種動機,皈依後都可以避免人與非人的違緣,可以清淨許多罪業,也可以獲得健康長壽,這是皈依本身所具有的功德。又如,平時遇到痛苦或困難時,祈禱上師三寶是很正常的,是作為學佛人所應該作的。我們並不排斥有時為健康等而行善,也不排斥間或為長壽、發財而做適當的法事。但是,如果將所有的修法,都用在追求世間圓滿方面,那就不對了。只有解脫,才是我們修行的最終目標。

第二是中士道,即小乘聲聞、緣覺的動機,也即不是為了追求世間圓滿,不是考慮健康、長壽等而修行。因為這種發心的人,對世間圓滿以及自身五蘊(肉身等)懷有恐慌厭離之心,極其渴望能早日擺脫五蘊的束縛。所以,他的行善修法不是為了追求世間圓滿。但是,他也從未考慮過眾生的解脫。那麼,阿羅漢是否沒有慈悲心呢?不,他有慈悲心,也認為眾生非常可憐,但因為其慈悲心深度不夠,所以沒有勇氣度眾生,只是想解決自己的生、老、病、死。他們不願發菩提心,為眾生而修法。所以,這種動機是中等的。以這種修法除了能使自己獲得解脫之外,沒有其他的果報。

或許有人會認為:我是學大乘的、學淨土的、學禪宗的、學密乘的,不是小乘修行人,小乘的法沒有什麼可修的,大乘的法才殊勝,密乘的法才了不起,並因此而沾沾自喜。但是,請大家仔細地觀察一下自己的發心,也許我們會自慚形穢地發現,自己連小乘的修行人都不如。

佛教的一切分支都歸納於大乘和小乘當中,沒有其他的第三乘。要作小乘的修行人,第一個條件就是必須要有堅定不移的出離心──非常討厭世間圓滿,並不遺餘力地希求解脫。我們做到了嗎?如果沒有,就算不上是小乘的修行人。

而大乘的修行人,又必須具備百折不撓的菩提心,能無自私、無條件地付出,我們能作到嗎?如果不能,則也算不上是大乘的修行人。

如果我們既不是大乘的修行人,也不是小乘的修行人,那麼,從嚴格的意義上來講,我們就根本不是佛教的修行人。那麼,我們是什麼呢?只是信仰佛教,信仰釋迦牟尼佛,平時念念咒、做做善事,比不信佛的人稍強一籌的人而已。雖然我們聽了很多法,灌了很多頂,拜見了很多高僧大德,卻與解脫了無關係。當我們反觀自省時,如果發現自己竟然不是佛教修行人,那是非常可怕的。

今天所講的三個要點(或三個殊勝),很多人以前也聽聞過,但僅僅聽聞是不夠的,關鍵問題在於能否做到。若不能做到,我認為就沒有必要聽更多的法,先把聽到的法落實到行為上,做到一個,再聽下一個。就像在走路時,如果能先看清眼前的十幾米路,就可以穩穩當當地往前行進。如果始終寸步未行,那麼,即使前面一百公里、一千公里的路況你都能了然於心,也是於事無補的。

所以,要做一名真正的佛教徒沒有那麼容易,但大家也不用因此而灰心失望。出離心、菩提心,是否只有神仙或天堂裡的帝釋、梵天才能做到呢?事實並非如此。發起出離心、菩提心,完全是人,而且是像我們這些末法時代的凡夫俗子所能夠做到的。如果出離心和菩提心,是佛或者登地菩薩的專利,凡夫根本無法辦到,則即使知道自己不是修行人也無濟於事。但實際情況卻不是這樣,這些發心都是普通人力所能及的。所以,我們既不用太氣餒,也不能太傲慢,而是要如實地衡量自己,對自己有一個正確評價,並時刻激勵自己:「我必須努力改善、不斷進步,決不再做名義上的修行人!」當我們知道自己什麼也不是,並有了壓力之後,才會努力去改善。只有踏踏實實地付諸於行動,我們才會成功。

不重視這些問題,是會走錯路的。我想,有些人根本沒有必要去聽大圓滿等高深之法。是否聽聞這些法沒有利益呢?不是,這樣做也可以在心田裡播下一些好的種子,也有聞法的功德,但除此之外,再沒有其他好處。所以我認為,在基礎不具備的情況下,倉促地去聽這些法,並沒有很大意義。當務之急,是調整動機。

當然,是否具有出離心、菩提心,只有自己心裡明白。除非有他心通,否則,其他人即使通過算命、打卦,也是不可能了解的。所以,我們必須成為在監督自己方面不講情面的糾察員。

第三是上士道,也就是大乘菩薩的發心,這是善的動機中難度最大的。以我的一己之見來看,能走上上士道的人很少很少。凡夫從無始至今,都對自己珍愛有加,一切所作所為,都是為自己打算,很少考慮別人。即使考慮,也是有條件的,從不會無條件地為他人著想。所以,想成就世間的事業並不是很難,而要生起無偽的菩提心,卻並非易事。可是,一旦缺少這些根本,一切修行都不能成功。

因此,無論發菩提心如何艱難,我們也要向這個方面努力,要挑戰自我,挑戰自私心,並堅持不懈地與它作鬥爭。如果肯下功夫,我們最終必定是會勝利的。

以前因缺乏智慧,所有人都毫不顧忌地愛自己,為自己打算。但是,我們的自私心不但沒有理由、沒有根據,並且是我們獲得最終安樂的大敵。關於這一點,在我們以前所學的世間文化裡從沒有提及,雖然有些人說過一些類似的話,但深度卻遠遠不夠。只有佛將這些真理告訴了我們,在依靠佛陀教言進行觀察抉擇之後,我們就會明白,以前為了自己所作的一切是何等錯誤!就能由此而發起菩提心。由此可見,菩提心是最關鍵的,也是善的動機中最殊勝的。

什麼是菩提心呢?所謂菩提心,必須具備兩個條件:

第一、要有決定度化眾生的慈悲心。或許現在我們還沒有多少能力,但能力是可以培養的。如果不修行,就會永遠沒有能力。如果肯努力修行,雖然目前能力不足,也無須為此擔憂。

釋迦牟尼佛也是從凡夫開始學道,從而獲得成就的,並不是先天的佛。密勒日巴傳記裡也有記載,他的弟子曾說道:「您肯定是金剛手或某尊佛的化身。」密勒日巴當場就批評道:「你們這樣講,雖然是對我的恭敬,卻是對法的極端誹謗。因為你們不相信佛法能將一個普通人,轉變成一個像我這樣的人。」所以,有沒有能力不是問題,關鍵在於現在去做。

當然,偶爾生起一個「我要度眾生」的念頭並不是很難。在沒有遭遇任何痛苦折磨、衣食無憂之時,也許會有這種想法。但是,在面臨生死存亡之際,譬如要選擇自己與他人當中二者必死其一之時,雖然我們羞於情面,不便說「要他死」,但肯定會說「我不要死」,這就是菩提心不夠的標誌。

第二、要有為度化眾生而發誓成佛的決心。因為只有成佛,才是度化眾生最究竟的手段。雖然度化眾生需要各種各樣的手段,但最迫切的手段,並不是指僅僅給予他人一定的錢財、名譽、地位,如開辦慈善機構,讓窮人吃飽穿暖、沒有病痛等等,而是為人們傳法,令其明白道理,這是真實利益眾生的唯一方法。

其實,在發菩提心以後,作為大乘菩薩,除了那些眼下雖有利益、卻後患不絕的事不能做以外,凡是利益眾生的事,無論大小巨細、無論採用何種手段,都是可以接受的。這是佛陀的勸告,也是大乘戒律不同於小乘戒律之處。

在小乘戒律裡,能做的事與不能作的事劃分得十分細微,永無開許之時。但對大乘菩薩而言,只要沒有自私心,在能夠利益眾生,且不會產生不良後果的前提下,就可以毫無顧忌地去做。大乘菩薩戒正是以此深遠的眼光、廣闊的胸懷來制定的。

但是,大乘菩薩主要不是以世俗手段來度化眾生,而是通過弘揚佛法,讓每個眾生明白如何去選擇正確的道路。因為人是有智慧的生命,如果他們知道這條路是最安全的,就會做出明智的選擇,從而主動欣然地走上菩提大道。所有的行善都不應該是被動的,勉強的行善因為只是行於外表,而不是發自內心,實際上就不是善。所以,讓每個人理解大乘佛法的精神、見解與行為至關重要。

對於其他眾生,則可以採用其他相應的手段。比如,在放生時,就應該為所放生命念誦佛的聖號和咒語。因為,如果為其講法,它們也無法明白,但我們相信,為其念誦經咒肯定可以在它們的心田裡播下解脫的種子,這些種子會很快成熟。到那時,它們便會明白這條路該怎樣走,而且會主動地去走。對於動物,我們只能用這種方法。然而,人是有思想的,所以,為人講法極其重要。

巴楚仁波切在《現觀莊嚴論》的解釋裡,講了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他說:成佛不是大乘菩薩的目標。如果成佛也不是目標的話,那麼大乘修行人到底有沒有目標呢?

此話的真實意趣是,如果僅僅因為佛非常偉大、遠離一切過失、圓滿一切功德而發願成佛,就沒有考慮眾生的解脫,所以不是大乘法。這句話揭示出:如果不考慮眾生的解脫,即使為發誓成佛而再努力也不是大乘法。

作為五部大論之一的《現觀莊嚴論》,不是淺顯的論典,其中包含了很多的修法和竅訣。很多高僧大德的「竅訣」,都是從五部大論等眾多經論中提煉出來的。以上觀點,也是巴楚仁波切從中歸納出的一個重要開示,大家一定要重視。

綜上所述,發菩提心的第一個條件,是發願度眾生;第二個條件,是要有為度化眾生而發誓成佛的決心。

在此,我不得不再次提醒大家,請回頭看一看,自己在學佛後的幾年、十幾年、甚至幾十年中,所做所為是不是根本不考慮自身的解脫,而只關心如何利益眾生?有沒有這樣的想法?如果從來都沒有想過,相應的行動就更不要說了,那麼,我們就不是大乘的修行人。即使每天念誦《受菩薩戒的儀軌》,如果沒有「我要為度化眾生而成佛」的決心,則念得再多、再動聽,對我們也起不到任何作用,僅是形式而已,這是很可怕的。

如果至今還沒有生起菩提心,就應當勵力生起。其具體的方法,在《普賢上師言教》裡有比較詳盡的說明。《普賢上師言教筆記》中還有更廣的一些修法,在《慧燈之光(二)──五加行開示錄》中,已經收集了這些修法的詳細內容,此處不再重複。開示不是論典,一看就能夠領會,在領會之後若肯實修,就能夠生起無偽的菩提心。

眾所周知,一位體育運動員經過訓練所獲得的成績,是未經鍛煉的人所無法企及的。但是,如果我們經過鍛煉,也同樣可以做到。菩提心是否具備,是與鍛煉與否密切相關的,而不是不可改變的。我們如果不從現在開始鍛煉發菩提心,就將永遠是自私自利的人,永遠不能成為大乘修行人。如果鍛煉一段時間(三個月、半年或一年),多少會修出些菩提心來。發菩提心不僅要靠鍛煉,還需其他助緣,如聽聞菩提心的功德、聞思相關的大乘經典、盡量地積累資糧等等,當然,最關鍵的還是修四無量心──慈悲喜捨。若能這樣,發菩提心也不是很難。對於不修行的人來說,發菩提心很難,但對修行精進的人而言,這也並非難事,學佛的人必須要過這一關。

正如以前所講的比喻一樣,古代的城市都有城牆圍繞,假如城牆只有一個城門,則所有進城的人都必須通過此門,才可以到達城內的任何一戶人家,否則一家也去不了。同樣,如果沒有過出離心和菩提心這一關,我們就沒有選擇的餘地,就無法修習真正的大圓滿、大手印、時輪金剛等法。如果過了這一關,修淨土、禪宗、中觀、大手印或大圓滿,便可由我們任意挑選。

在家居士修出離心,與上班工作並沒有任何衝突。一個現代人所要養活的家口,頂多只有七八個。而在佛住世的時候,即使日理萬機的印度國王,也可以在佛陀的適當安排下,使管理國家與修學大乘佛法齊頭並進。同樣,在我們生起出離心與菩提心後,也不是要立即不上班、不處理家務、放棄世俗的一切,只要對世間沒有貪執之心,就可以在做世間工作的同時進行修行。生起出離心和菩提心不但與平時的工作沒有衝突,在遇到一些棘手的問題,或者與他人發生利害衝突的關鍵時刻,真正的修行人反而會處理得更加完美。

當然,對於那些雖然相信因果輪迴,但僅僅是為了得到一些世間圓滿而作善事,卻不願意修解脫道的人而言,是不需要出離心和菩提心的。然而,對於修解脫道、修菩薩道的修行人而言,發菩提心是必須特別強調的首要問題。

有了菩提心,修行上的許多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因為菩提心本身已經包含了積累資糧、懺悔清淨罪業等等不可思議的能力。因此,菩提心是開啟大乘佛法門扉不可或缺的「萬能鑰匙」。

菩提心可分為兩種:世俗菩提心和勝義菩提心。前面所講是世俗菩提心,勝義菩提心就是證悟空性的智慧。勝義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已經涵蓋了所有的大乘佛法,是大乘佛教的精髓。所以,沒有菩提心,就沒有辦法修持大乘佛法,菩提心是非常重要的。

大乘菩薩真正的菩提心,是指毫無自私地奉獻、毫無條件地付出。尤其在遇到困難艱辛之時,能保持這種精神是極難的。平時我們在順意安適之時,於修法打坐之中,偶爾生起「我為度化一切眾生而發誓成佛,為了獲得佛的果位,所以打坐、修行」的念頭也許不是很難,但這種菩提心是不穩定的。只有反反覆覆地修煉,才會生起真實、穩固的菩提心。

只有依靠菩提心,才有希望走上大乘佛法的解脫道,這是真正的依處。無論是誰,都應該有一個依處。那麼,我們應該把什麼作為自己的依處呢?每個人都知道,以金錢、名譽和地位為依處是靠不住的。親人、朋友、同事可以作為依處嗎?親眷好友可以幫我們解決一些現世的生活問題,但是,在了脫生死的難題上,他們卻無能為力。佛經裡將此比喻為:兩個不懂水性的人同時溺水,是誰也救不了誰的。同樣,親友和自己同是凡夫,同在生死輪迴中流轉,他們連自己都不能自救,又怎麼能拯救我們呢?所以,把他們作為依處也是靠不住的。那麼,以一些社會團體等為依處,是否靠得住呢?答案也是否定的。在解決生老病死、從輪迴獲得解脫的問題上,誰也幫不了我們。唯一值得我們依靠的就是解脫道,特別是菩提心。

即使我們現在活得很開心,但這種快樂是不可能持續到永遠的,我們將來肯定會面臨很多苦難。有的人因為現在沒有明顯痛苦,就不為來世作準備,卻因為擔心將來會過苦日子,而處心積慮地去拼命掙錢,甚至不考慮因果,這是很愚昧的。他們沒有想過,畢竟我們已經投生到人間,日子就算過得再苦,與三惡道的苦也是不能相提並論的。但下一世我們會投生何處?是否還能像現在這樣獲得人身?這是很難保證的。所以,我們必須要為下一世做充分的準備,這才是理性的選擇。所謂充分的準備是什麼呢?既不是發財,也不是求名,而是要修法。雖然小乘的法可以解決自己的問題,但解決不了眾生的問題。所以,一定要發菩提心,唯有菩提心才能救度自他。

在以前的所有開示裡,我都沒有特別強調大圓滿等密法。現在我本人,也沒有奢求證悟大圓滿。為什麼呢?是不是大圓滿不殊勝呢?不是。大圓滿、大中觀等密法是非常殊勝的,但我的根基還不夠,出離心、菩提心等基礎還沒有打好。這就好比一個人要畫壁畫,如果牆壁都沒有,又畫什麼壁畫呢?所以,首先要把牆壁砌好,然後才能於其上作畫,目前我的狀況就是如此。所以,雖然大圓滿、氣脈明點等修法,是我所欠缺和必須的,但我現在只能處於希求、嚮往出離心和菩提心的階段當中,暫時不去追求、嚮往大圓滿等密法,因為即使嚮往,也是無濟於事的。現在我唯一的希望,就是將基礎打牢。而基礎的修法只有兩個,一是出離心,二是菩提心。外加行、內加行的很多修法,都是圍繞這兩個修法而展開,都是為達到這兩個目的而進行的。

我當前的境界就是這樣,不知道你們的境界如何?你們在追求的目標是什麼?這些只有你們自己才了解。我想,作為一名佛教徒,尤其是聽聞過許多大乘佛法的佛教徒,其目標決不應該是金錢,決不應該是現世生活中所謂的圓滿。在座的很多人或許都是像我這樣離大圓滿等高深密法尚有一定距離的人,這種人應該從基礎的出離心和菩提心開始。

出離心要從人身難得、壽命無常、因果不虛、輪迴過患這四個外加行修起。外四加行修好以後,出離心自然而然就會有了。而世俗菩提心包含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願菩提心的修法就是以慈悲喜捨四無量心的修法為門徑,以此修法即可產生慈悲心。一旦生起慈悲心,離菩提心也就是咫尺之遙了。只有像這樣一步一步地走,我們才會有希望。

所有修行人都應該自我審視,問問自己究竟在希求什麼,樹立了怎樣的目標?如果發現目標不正確,就等於發現了自己最大的不足。那麼,我現在就只能算是一個尚未入門的人,如果再不努力,就將永遠是凡夫。如果現在肯踏實地去做,每個人都能生起無偽的菩提心。因為,釋迦牟尼佛所傳的菩提心修法,主要就是針對像我們這樣沒有入門、沒有發菩提心的人而言的。

以前所講的一系列開示,幾乎都是關於出離心和菩提心的,雖然我也會講五部大論或密宗的修法,但這些法目前對在座的許多人而言,並沒有太大的作用。就像廚師應該做食客能夠消化的飯菜一樣,假如廚師做了很多,食客的腸胃卻不能消受,又為什麼要做這麼多呢?我之所以現在不太願意講許多高深的法,也就是因為這個道理。

但為什麼我要反覆強調這些基礎修法呢?因為這樣反覆,就可以使人有更深刻的感受,就能更重視這些基礎。如果我只是輕描淡寫地隨口帶過,你們就不會有深刻的體會和印象。或許有人已經因為我的嘮叨而厭煩了,但無論怎樣,出離心和菩提心都是貫穿於修行始終的中心要點。

有些人將這些基礎修法棄置不顧,在不知道何為灌頂,不知道灌頂後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的情況下,不辭辛勞地奔波於藏漢兩地,到處去接受灌頂。但這樣的結果,卻與解脫道沒有多少關係。所以,希望在座的每個人都能以出離心、菩提心為目標,嚴格地要求自己。在出離心和菩提心沒有修出來之前,不要修任何密法,只需堅持不懈地在這兩個修法上下功夫。只有過了這兩關以後,才能考慮大中觀、時輪金剛、大手印、大圓滿等高深妙法。在藏密裡,殊勝的法多如牛毛,應有盡有,但如果沒有出離心和菩提心的基礎,是沒有資格修這些法的。總之,目前對我們而言,唯一最關鍵的、最重要的就是出離心和菩提心。

 

2、無緣殊勝

所謂無緣,就是空性之義。你們中的絕大多數人,也許還沒有證悟空性,即便如此,也不用著急,只要能修起出離心和菩提心,證悟空性也是輕而易舉的事情。但是,如果沒有出離心和菩提心,妄想證悟有如蒸沙成飯。就像在春天播種,就很容易長出莊稼;而在冬天撒種,則因為機緣不成熟,再努力也是徒勞無功一樣。在所有的條件成熟以後,一切願望都會瓜熟蒂落的。

佛經對無緣殊勝的要求是,在不離空性境界的同時,去行持布施、持戒等六度。例如,放生的時候,應了知放生者(自己)、所放生命和放生行為都是無有自性、如夢如幻的,亦即做到三輪清淨(或稱三輪體空),這就是無緣殊勝。

在沒有證悟空性時,真正的「無緣」是無法達到的。這時,我們可以按「相似的無緣」來行持,它比較接近無緣,卻不是真實的無緣。比如,我們將中觀的思維方法學好後,就能深刻體會到,一切法都是顯而無自性,是如夢如幻的。但這只是字面上的了解,而並非真實的證悟。仍以放生為例,最好在放生的同時,至少也應在放生完畢迴向的時候,能以中觀理論來抉擇三輪的無實空性,這樣的抉擇就叫「相似的三輪體空」。這雖然不是真實的三輪體空,但已經比較接近於真實,可以作為初期的三輪體空來行持。

以上講了相似的無緣與真實的無緣。真實的無緣是指登地的菩薩在證悟空性後,於不離空性境界的狀態下行持六度萬行。因為菩薩已經證悟了一切現象都如夢如幻,故而沒有任何執著。但是,沒有證悟的人最多只能做到相似的三輪體空。如果不懂中觀,那麼就連相似的三輪體空也無法做到。如果相似的無緣與真實的無緣都做不到,「無緣」之說又從何談起呢?

針對這種人,佛陀也為他們指明了一條路:佛經中講,在行善時,雖然不能做到「無緣」,但也要認認真真、一心一意地去做。所謂的「一心一意」,是指在行善時,不但身體要認真去做,內心也要如理如法地發心、迴向,認真謹慎地觀想、作意,這可以算是「無緣」的最低限度。如果身體在行善,心裡卻在胡思亂想,就只是表面上的善事,作表面善事是勞而無功的。所以,大家應當對此加以重視。

如果要解脫,必須證悟空性,無論困難有多大,都一定要知難而上,這是最後衝刺的一關。早期要過的關是出離心和菩提心,在出離心和菩提心完全具足以後,還要過證悟空性這一關。即使已經圓滿了出離心和菩提心,如果沒有證悟空性,離解脫就還有一定的距離,所以,我們最終必須證悟空性。

在沒有證悟之前的「無緣殊勝」,就是在出離心和菩提心的基礎上,認認真真、心不散亂、如理如法地去行持。雖然現在做到無緣殊勝有一定難度,但如果具備出離心和菩提心的基礎,證悟空性也是指日可待的事,因為菩提心與證悟空性的智慧是互相觀待的。也就是說,如果證悟了空性,出離心和菩提心就能自然而然地生起;有了出離心和菩提心,證悟空性的智慧也就唾手可得了。

 

3、迴向殊勝

迴向的含義是什麼呢?譬如,有十個人,其中只有一人有食物,而其他九人卻沒有,現有的食物本來可以被擁有者獨享,但他卻捨不得,而願與其他九個人共同分享。迴向的含義也與此類似。人們在行善時所造的善根,能夠獲得善報,但大乘的修行人卻不願獨自享受此善果,而是將它分給普天下所有的眾生,這就是迴向的內涵。

迴向有兩種,一是有毒的迴向,二是無毒的迴向。所謂「有毒的迴向」,就是有執著的迴向。《般若波羅蜜多經》裡講過,凡是有執著的善根,就像有毒的食品。雖然在吃有毒食物的時候,也許還會感覺味道鮮美可口,但當毒發之時,就會痛苦異常。同樣,有執著的、不是三輪體空的善根,雖然也會帶來一些臨時性的善報,但因為是有漏之法,所以不但不能最終脫離輪迴的痛苦,反而會引發眾多苦受。

無毒的迴向是指無執著的迴向、無緣的迴向,也即在證悟空性的境界中迴向。無毒的迴向又分為兩種:一是真實的無毒迴向,二是相似的無毒迴向。所謂「真實的無毒迴向」,是指登地以上的菩薩在無緣禪定中的迴向,這是薄地凡夫所無法做到的。我們現在只能做相似的無毒迴向,這種迴向不是指以中觀的邏輯來抉擇一切法是空性,而是按照《三十五佛懺悔文》裡所講的方法,真心誠意地進行觀想:所有十方三世的佛菩薩如何迴向其善根,我也如是迴向我的善根。這種迴向,就是相似的無毒迴向。

很多經書上說過,這雖然不是真實的無毒迴向,卻可以代替無毒迴向。例如,在放生過程中所造的善業,該如何迴向呢?我們應一心一意地想:過去的佛、現在的佛、未來的佛如何迴向他們的善業,我也如此迴向我的善業,這就是無毒的迴向。當然,我們也可以念誦《普賢行願品》,因為其中包含了很多殊勝的迴向。如果不會念或沒有時間念其全文,就可以念誦從「文殊師利勇猛智」至「為得普賢殊勝行」的八句兩個偈頌。龍樹菩薩說過:這八句兩偈是整個《普賢行願品》的精華。所以,僅念這八句就等於念誦了全部的《普賢行願品》。這種迴向不但簡單易行,同時又是相似的、清淨的無毒迴向。

做了善事以後,一定要如理迴向。因為善業在沒有成熟前,就有可能遭到損壞。什麼情況會毀壞善業呢?

第一、發瞋恨心。在大乘佛教裡,所有煩惱中最嚴重的就是瞋恨心。生起嚴重的瞋心,立即就可以毀壞一百個大劫所積累的善業;

第二、自詡功德。例如,某人在念了一億文殊心咒以後,故意在他人面前賣弄自己的功德,炫耀自己的修行,誇誇其談地宣傳自己如何了不起,這樣也會毀壞自己的善業;

第三、於善生悔。例如,某人如理如法地放了生,可是,過了一段時間後,就生起後悔心:「我當時的放生是在浪費錢財,是不應該做的。」像這樣的後悔,就會立即毀壞以前所做的一切放生善業;

第四、顛倒迴向。例如,某人在行善之後,如果這樣迴向:「祝願我依靠此善根,能夠成為一個很有實力的人,從而消滅我的怨敵某某人。」這就是顛倒迴向。凡是以貪瞋癡為根本的迴向,都叫顛倒迴向。這樣迴向以後,雖然有可能成熟其所發的惡願,但在此果成熟以後,就再也不會產生其他的善報。

如果我們不及時如法地迴向,在以上這些情況下,即使再多、再殊勝的善根,都會被毀於一旦。在這些毀壞善業的因素當中,最容易出現的是瞋恨心,它能毀壞難以計數的善業,對凡夫而言,是非常可怕的。所以,行善之後必須立刻迴向。

如理迴向之後,善業是否便不會被毀壞呢?如法的迴向,特別是在為菩提而迴向之後,在一般情況下,善根是不會被毀壞的。這就像在計算機中保存文件一樣,在文檔保存好以後,通常是不會丟失的。

此外,迴向應當與發心相應。我們的發心如果是為一切眾生而行善,最後也要為一切眾生而迴向。前後不應該是矛盾的,如果發的是菩提心,迴向卻是為自己就不合理。按照大乘佛教的思想,我們既不能為這一世的圓滿──自己的健康、長壽、發財而迴向;也不能為了獲得聲聞、緣覺的果位而迴向;而是要為證得菩提、獲得佛陀的果位而迴向,這是最殊勝的迴向。這樣迴向後,善根生生世世也不會窮盡,其善果雖然一次又一次地成熟,卻永無完結之時。因為善根已經迴向了菩提,所以在未證得菩提之前,它們是不會消失的。

迴向和發願有何差別呢?在行善(如放生)時,造了善業,以此善業為前提,於行善後所發之願,即是迴向。平時,不以所造善業為依託的發願,即是普通的發願。如看到佛像、佛塔時,於其前發願「祝願我生生世世……」,這就不是迴向而是發願。迴向和發願的差別在於有無行善,有無所迴向的善業。

在此,還有一些需要強調、值得注意的事項:

第一、作為一位大乘修行人,無論在發願或迴向時,首先應當發誓:「祝願我在從今乃至菩提間的生生世世中,即使為了自己的身體乃至生命,也不傷害任何一個有情的性命,即使眾生的一根毫毛也決不損壞。」當然,因為誓言一定要做到,如果這種發誓暫時無法完全做到的話,做為大乘佛子,最低限度也要這樣發誓:「祝願我在從今乃至菩提間的生生世世中,即使為了自己的身體乃至生命,也決不故意傷害眾生的生命。」如果連這一點都做不到,修學大乘佛法就無從談起。不僅如此,我們還應當讓自己盡早發起並實現前一種無上、偉大的誓願,並將其作為目前的修行目標與奮鬥方向。

第二、佛經中記載:每當我們迴向時,無論所做善業是大、是小,決不能發「祝願我依靠此善根,從而獲得轉輪王的果位或者健康、長壽……」等人天、聲聞乘之願;而是應該發願:「願我依靠此善根,能夠生生世世成為眾生的怙主(怙主指救度眾生的人),成為度化眾生的人。」這樣專心致志地發願迴向,就是大乘菩薩的迴向。

有關迴向的比喻,是一個人捨不得將食物獨自享用,而將它與眾人分享。那麼,在迴向之後,自己的善業是否也隨之而減少了呢?就如某人以十元錢來用於十人共分,此人只能得一元錢一樣。但是,善根卻不是這樣的,越是迴向給眾生,善根就越增長;越是捨不得迴向,善根就有可能越減少。善根在此方面的特點,是與世俗事物恰好相反的。所以,千萬不要忘記迴向。

迴向時,如果想簡單,就可以念誦《普賢行願品》中的那八句二偈;如果想廣繁,也可以選擇其他較長的迴向文。如《入菩薩行論》的最後一品是迴向品,其中的內容都是大乘菩薩的迴向,念誦這一品的頌詞也很殊勝。

但值得注意的是,發願文、迴向文有無加持力,與其作者有極大關係。像我們這樣的凡夫能否寫迴向文呢?如果自己發心清淨,此清淨心可能有一些能力,但是,我們寫的迴向文本身卻沒有任何加持,即使念上一千遍、一萬遍,也沒有任何作用。所以,迴向文的作者最好是登地菩薩,至少也應該是加行道高層次的證悟者,只有他們的語言才會有加持力,平時我們也應念誦這種迴向發願文。

無垢光尊者講過,所有的善業,無論大小,都不能離開這三個框架,都要框於此三殊勝中間。如果不離開三殊勝,則所做的一切善業皆為解脫道;如果離開這三種殊勝,即使表面上再偉大、再深廣,也不是解脫道。所以,這三個殊勝非常重要。

對我們多數人而言,雖然目前很難做到無緣殊勝,但也可以暫時以相似的無緣殊勝來代替。如果想真正做到發心與迴向殊勝,肯定也要以一定的修行為基礎。正如體育運動員為了取得異於常人的成績,就要提前鍛煉一樣,要發如此偉大的誓願,肯定是要提前修行的。沒有修行,就不可能發此大願。希望每一個修行人都能重視、實踐這三個殊勝,尤其是出離心和菩提心,至於其他的修法,在將基礎打牢以後再修也不遲。


--  作者:感恩三寶
--  發表時間:2009/1/21 上午 10:17:51
--  

文殊師利勇猛智  普賢慧行亦復然

我今迴向諸善根  隨彼一切常修學

三世諸佛所稱歎  如是最勝諸大願

我今迴向諸善根  為得普賢殊勝行

─《大方廣佛華嚴經》─


--  作者:感恩三寶
--  發表時間:2009/1/21 上午 10:19:01
--  

三 主 要 道 論

宗喀巴大師 

索達吉堪布 

敬禮諸至尊上師!

我隨己力而宣說,欲解脫者之津梁,

諸佛經典精華義,一切菩薩所讚道。

不貪三有之安樂,為使暇滿身具義,

勤依佛悅之正道,具緣者當喜諦聽!

無有清淨出離心,求有海樂無寂法,

貪執世間束縛眾,故當首先尋出離。

人身難得壽無常,修此可斷今生執,

無欺業果輪迴苦,修此可斷後世執。

修後於諸輪迴福,刹那不生羨慕心,

日夜欲求得解脫,爾時已生出離心。

倘若於此出離心,未以菩提心攝持,

不成菩提樂因故,智者當發菩提心。

思為猛烈四瀑沖,難擋業索緊束縛,

困於我執鐵網內,無明黑暗所籠罩,

輾轉投生三有中,不斷感受三大苦,

成此慘狀諸慈母,是故當發殊勝心。

不具證悟實相慧,縱修出離菩提心,

亦不能斷三有根,故當勤證緣起法。

誰見輪涅一切法,永無欺惑之因果,

滅除一切所緣境,此人踏上佛喜道。

何時分別各執著,無欺緣起之顯現,

遠離所許之空性,爾時未證佛密意。

一旦無有輪番時,現見無欺之緣起,

斷除一切執著相,爾時見解即圓滿。

了知以現除有邊,以空遣除無有邊,

緣起性空顯現理,不為邊執見所奪。

如是三主要道論,自己如實通達時,

當依靜處而精進,速修永久之佛果。

此乃多聞比丘羅桑札巴(宗喀巴)對侄兒阿旺札巴之教言。

                  譯於二○○○年十月


--  作者:感恩三寶
--  發表時間:2009/1/21 上午 10:27:20
--  

發心無緣迴向三殊勝

一次萌生獲得勝福德

相續生起能夠得佛果

祝願成就佛喜此善道

─《極樂願文大疏》─


--  作者:感恩三寶
--  發表時間:2009/1/21 上午 10:34:39
--  

以大悲心發勝菩提心,以大精進究竟二資糧,

以大智慧現前四身者,三世一切佛前敬頂禮。

成就無量如海大願力,名號讚聲光遍諸世界,

令無數眾現見殊勝剎,阿彌陀佛尊前敬頂禮。

方便大悲自性觀世音,智慧密藏之主大勢至,

獲無二金剛身蓮花生,有寂莊嚴三尊賜吉祥。

依止何者盡除諸劣意,救度三有眾罪之黑暗,

指示稀有殊勝善道者,無等諸上師前敬頂禮。

聖者觀音化身恰美尊,所著願文妙論如意寶,

賜予無數有情勝利樂,應如佛語百般讚頌之。

吾亦捨棄虛偽卑劣心,以引導文明示解脫道,

諸欲不退往生淨土者,當以信喜之心而諦聽!

 

《極樂願文大疏》

喇拉曲智仁波切 著

http://www.zhibeifw.com/book/sdj/sdj-xm4.htm

http://www.larong-chuling.com/pages/category5_2.htm

http://211.72.163.194/pdf/07.pdf


--  作者:感恩三寶
--  發表時間:2009/1/21 上午 10:36:48
--  

恰美仁波切簡介

堪布索達吉仁波切 著

藏傳佛教中湧現出的歷代高僧大德,無一不是為了繼承、發揚、廣弘釋迦牟尼佛的教法披肝瀝膽、光前裕後,樹立起一座座昭彰顯著的里程碑。在層出不窮的無數持教大德中,噶瑪恰美仁波切以其卓越的實證功德脫穎而出,為如今的修行者樹立了一個鮮明的楷模。並將寧瑪、噶舉兩大宗派的法源匯融成一支,創立內多噶舉派,成為這一派系的開山祖師。從此,聲譽威震四海,名揚天下。

恰美仁波切約於公元十七世紀(具體生卒時間、地點不詳)出生在一個普通的牧民家庭裡,父親名為班瑪旺扎,母親秋炯傑。他生來便具有強烈的慈悲心與非凡的智慧。由於前世的宿緣善根,從小就對三寶有猛烈的誠信,對正法有迫切的希求心。從孩提時代就對觀修心性有濃厚的興趣。小時候經常在草坪上打坐,尋找心的來蹤去跡。五歲時已對心的本來面目有了一定的認識。

六歲開始學習文字的讀誦與書寫。由於天資聰穎,沒用多久,便運用自如,流利閱讀經論、謄寫典籍。七歲的時候,在仲巴上師前剃度出家,從此以後,謹持淨戒,修持六度萬行。

與其他修學者不同的是,他並未進行廣泛的聞思,而幾乎將所有的精力全部投注在修行上,精進實修,廢寢忘食,甚至通宵達旦,徹夜不眠。他追循前輩苦行的足跡,歷盡風風雨雨,為修法所付出的努力和經歷的艱難困苦,實非我們常人所能想像的。

二十歲那一年,在被公認為阿彌陀佛化身的紅帽金剛上師前恭聽了「蘭結即約」修法引導,並且潛心專研了因明的入門《攝類學》,同時也認真背誦許多經典論著,也聽受了噶舉派、寧瑪派的諸多教言及竅訣,儘管如此,但大部分時間仍然用於觀修心性上,行住坐臥無時無刻不在修行的境界中,無論身居鬧市,還是獨處靜處都是一模一樣,自心不為外緣所轉,修證不斷提高,日臻究竟。此後,也時常到俗家作經懺,超度亡靈,隨緣度化眾生,攝受有緣弟子。

高僧大德的品行,有時從一件事情中也可表現出來。一次,當地的人們染上了一種嚴重的傳染病,部分人不幸身亡,許多人祈請恰美仁波切慈悲加持消除這場災難,他親自到患者家中念經加持,絲毫未考慮自己時刻有被傳染上此病的危險。而被他挽救了生命的那些人卻沒有感恩戴德之心。對此恰美仁波切並未放在心上,而是真摯祈願生生世世救度他們擺脫更大的疾患──業惑。諸如此類的事例有許多,恐繁不述。

到了晚年,他一如既往地勤奮實修,隱居幽境閉關,期間也為部分有緣眷屬傳授修法竅訣,指導他們修持。弟眾中獲得共同、殊勝成就的人,為數不鮮。與此同時也著書立傳,為後代的學人留下了《山法論》、《轉經輪功德》等許多無價之寶──修法竅訣。其中最為廣泛弘傳的是《極樂願文》,文句優美流暢,意義深奧,具有不共的加持力,可謂是雅俗共賞的傑作。尤其是在雪域,幾乎家喻戶曉,人人皆能背誦,諸大尊者以此在各地舉行極樂法會,無量眾生依此趨向解脫的彼岸。

恰美仁波切圓滿人間的事業後,不捨肉身攜母親、家犬等一同往生西方淨土──極樂世界。

他真正實踐了受持證法,為佛教作了卓越的貢獻,實為我們這些後學效仿的典範。

 

 

敬錄自《丹增嘉措活佛文集探索夢的奧秘》

人間天上任我遊

─ 恰美仁波切夢境經歷

恰美仁波切,是十七世紀人。年青時代,廣聞博思,名揚雪域。在後半生專事閉關修法,獲得大手印一味瑜伽成就。他開創了內多噶舉派──將寧瑪巴大圓滿法與噶舉派大手印法圓融一體。恰美仁波切無論給人講法,還是創寫著作,從不追求詞藻華美,言中無物,總是將自己修行心得,毫無保留地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醒示於人,教化眾生。人們只要見到他的論著,就深深地覺知到他是一位真正的大菩薩,是經驗極其豐富的真修實證的成就者。他不僅自己祈願往生極樂刹土,而且將自己的母親、侍者和一頭老乳牛安全送到極樂世界。他所撰寫的《極樂發願文》引導勸化了無邊眾生發願往生……

下面是他有關夢境的幾則故事……

 

朝 拜 峨 眉

在童年時代,我(恰美仁波切)略微懂得一點密法修行。有一次,我做了一個夢。在夢裡我飛到空中,準備去朝拜峨眉山。

途中要經過達則多(現為康定),我見到一座灰黑色的山峰,就從空中降落下來。我看見當地的一些人一邊誦唱蓮師心咒,一邊拾撿木柴……

然後,我繼續飛行,來到峨眉山山頂,那裡有兩處寺院。我就向一位香燈師詢問峨眉山有關情況,可因為言語不通,他覺得我很討厭,把我責駡了一通……

在山頂上,我看到虛空中有圓形的佛光。佛光中間有一尊身為藍色、雙手結定印的普賢王如來(據說,峨眉山是普賢菩薩道場,而恰美仁波切所見是普賢王如來)。如來影像,時隱時現。

我環顧四方,山巒起伏,巍峨峭立。早上的太陽從東方山巔緩緩地爬上來,晨曦淡淡地映向天際……

我朝拜完神山聖地,馬上就飛回了自己的小屋。我看到奶奶正在燒奶茶……可是我仍然沉浸在睡夢之中。

傍近晌午,奶奶衝我喊道:「你還在睡呀!快起來!」我就醒過來了……

 

夢 遊 鄔 金

有一天晚上,我剛一睡著,很容易地就進入到光明夢境。當時我清醒地意識到自己正處在光明境界。我想利用這個機會,來看看才宗(是恰美仁波切的一位亡親)現在轉生到何處?

我專注了一會,眼前馬上浮現出拂塵洲──羅刹國土。在這片刹土的中部區域,城市林立。而中心地帶,是威光顯赫的銅色吉祥山,高入雲霄。在山的上半部,有層疊錯落的寺廟群,光輝燦爛。在八方廟宇拱抱之處,就是蓮花生大士所在聖地──蓮花光明宮。

蓮花光明宮的建築風格,宛如龐大的經堂,又如氣派的城堡。在宮殿周圍,不論城市與寺廟,皆是峻宇雕牆,潔白無瑕……這些情景,我沒有仔細觀看。我特別予以留心的,是山巔上雄偉壯觀的王宮──銅色吉祥山蓮花光明宮……

這次所見,我雖然沒有看到才宗,但我已預感到他已經轉生這裡了!

 

極 樂 晉 見

我在閉關中的一天晚上,進入夢鄉,打算去趟極樂世界。我朝著西方飛了起來,大概飛行了很長時間……我思索著:夢境中的意形身本來想到哪就能到哪,現在應該到了……果然,我立刻抵達極樂世界。

此時,在我視野中的極樂刹土,大地是由琉璃所構成,顏色藍得就像蔚藍的天空,晶瑩亮麗。在這廣闊無垠的大地中央,阿彌陀佛宛如一座紅豔豔的珊瑚寶山,巍巍赫赫,又像燦爛的太陽,光彩耀人──難窺全貌。可是,阿彌陀佛身旁的兩位脅侍菩薩卻是清晰可見。右邊是觀世音菩薩端立在有根莖的蓮花座上,左邊是示現憤怒姿態的金剛手菩薩(一般情況,阿彌陀佛左邊是顯現寂靜相的金剛手菩薩──即大勢至菩薩)。此外,諸多菩薩眷屬未能清楚了見……

我在虔誠地祈禱頂禮後,十分歡喜地返回到自己的小屋……


--  作者:感恩三寶
--  發表時間:2009/1/21 上午 10:38:08
--  

http://www.larong-chuling.com/pages/category5_2.htm

http://211.72.163.194/pdf/06.pdf

大圓滿前行引導文•

普賢上師言教

全知巴楚仁波切 著

堪布索達吉仁波切 譯

 

法 王 序

大圓滿龍欽寧體是集廣大班智達派《龍欽七寶藏》及甚深古薩里派《四心滴》二者之密意於一體、即生可獲得金剛持果位之甚深正法。

此《大圓滿前行引導文•普賢上師言教》不僅完全包括了三士道次第,而且具有殊勝竅訣要點。因此,諸欲解脫者必須實修。尤其是當今時代許多人不經過前行修煉,卻首先高攀大手印、大圓滿等正行法,以致正法與補特伽羅背道而馳。所以,諸位首先唯一實修此前行至為重要。

此深法攝集了藏地興盛的薩迦、格魯、噶舉、寧瑪派的引導文及廣弘於漢地的淨土、華嚴、禪宗等一切顯密修要,並且具有持明傳承殊勝之加持。祈請三根本、護法神賜予如理修行此法之具緣者加持並普降成就甘露妙雨。

本法傳承︰巴楚仁波切傳與樂喜堪布公美,彼傳給喇嘛羅珠仁波切,大恩上師羅珠仁波切傳與我。

對於此次譯成漢文、校訂並傳講,本人由衷隨喜。同時,祝願弘法利生事業吉祥圓滿!

          釋迦比丘晉美彭措勇列致

於藏曆鐵龍年神變月初三自壽六十八歲之際

               公元二○○○年二月八日


--  作者:感恩三寶
--  發表時間:2009/1/21 上午 10:38:31
--  

《普賢上師言教》書中的每一字、每一句、每一個段落,我們都可以討論經年,並且從中獲益良多。對於那些非常認真遵循這條道路的人,我希望你們能夠一而再、再而三地研習《普賢上師言教》,因為這是一門永無止境的課題。對於那些追尋成佛的人而言,這是一門從此刻到成佛都必須研習的課題。--

我領受《普賢上師言教》的口傳和法教很多很多次了,可能超過三十次。這個法教總是不斷地被教授。對我來說,頂果欽哲仁波切如佛一般,是個成就者。我記得非常清楚,頂果欽哲仁波切每到一處,總是隨身攜帶《普賢上師言教》這本書,直到他生前的最後幾天。每天早晨修法之後,仁波切會讀個幾頁。我光是從頂果欽哲仁波切那裡領受這個法教,可能就超過十次。有幾次是因為仁波切向一群人傳這個法,而我恰好也在場。大約有五次,仁波切應我之請,或因為他認為我需要受這個法,而把這個法教傳給我。他對我講授這個法,大約超過五次。

還有,我從敦珠法王受這個法肯定有三次左右。也從其他上師那裡領受過這個法教。如果我的虔誠心沒有限度,如果我有淨觀,如果我遇見能夠使我有限的虔誠心增長的上師,我將毫不猶豫地再次領受這個口傳或法教。如果三十年後我還活著,我會再如此做。因此,我希望你們某些人也能維持這種傳統,巴楚仁波切的傳統。把這個法教當作你的人生手冊。以這本書為基礎,展現你的人生。

─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 ─


--  作者:感恩三寶
--  發表時間:2009/1/21 上午 10:39:41
--  

http://www.larong-chuling.com/pages/category5.htm

http://211.72.163.194/pdf/22.pdf

五 加 行 開 示 錄

堪布慈誠羅珠仁波切 傳講

入座與出座

外加行:

人身難得

壽命無常

輪迴過患

因果不虛

解脫利益與依止上師

內加行:

皈依

菩提心的修法

金剛薩埵修法 ─ 清淨罪障之殊勝道

曼茶羅修法 ─ 積累資糧之殊勝方便

上師瑜伽

附錄:

薩迦派三十七堆曼茶羅修法

大圓滿龍欽心髓內加行修法

前行念誦儀軌•開顯解脫道


--  作者:感恩三寶
--  發表時間:2009/1/21 上午 10:40:55
--  

堪布慈誠羅珠仁波切簡介

慈誠羅珠仁波切,一九六二年生於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爐霍縣,自幼即展現悲智之宿性。成年後,毅然放下俗緣羈絆,於當今多康地區之佛法重鎮──色達喇榮五明佛學院出家。二十多年來隨侍法王如意寶 晉美彭措上師座下,潛心深入經藏,以宿慧故,於短時間內即無礙地融貫顯密經教,成就聞思修三慧。其於戒定慧三學方面,亦成為年輕一輩堪布中之佼佼者,為承續法王晉美彭措佛行事業之主要法嗣,現任五明佛學院的監院兼羯磨師。

堪仁波切自入學院,二十年如一日,始終精進於聞思修,過著極其簡樸,少欲知足的生活。平時一直於學院中擔任教學重任,培養出為數眾多的僧才。近幾年來,每於夏天抽空前往各處放生,藏地牧區的牛、羊,漢地各城市待宰的水族類,廣行無畏施,發願令一切眾生往生極樂淨土,並極力宣導殺生的罪業及放生之功德,同時勸導世人戒殺放生。又利用放生期間,隨機給予信徒開示。

堪仁波切雖持戒嚴謹,然其行止卻灑脫自在,大比丘風範自然流露。稟性溫和,凡事謙沖自牧,甘處卑下,不居高位。其心極其寂靜,不喜言說,然於傳法時卻旁徵博引,侃侃而談,隨順聽者根基,深入淺出地開演,不時展現如海般的智慧。無論來者身份地位之高下,一律平等看待;無論來者如何剛強難調,始終維持一貫的溫厚。他就這樣靜靜地,間或點綴以發人深省的幽默,諄諄善誘著每一個具緣眾生。誠屬此末法時代,悲智圓滿堪為依止的大善知識。


--  作者:感恩三寶
--  發表時間:2009/1/21 上午 10:41:31
--  

     

堪布慈誠羅珠仁波切 開示

今天作一個簡單的開示,在這個開示裡並沒有你們以前沒有聽說過的新鮮東西,都是以前講過的:第一是佛教和外道的差別;第二是世間法和出世間法的差別;第三是大乘和小乘的差別。

這三個問題說起來比較簡單,但不一定人人都十分清楚。對一個想修持正法的人來說,就有必要先了解這三個問題的答案。因為,無論平時行善的時候也好、打坐的時候也好,對這三個問題的不同抉擇就會帶來差異懸殊的結果,所以有必要講一講。

第一、外道和佛教的差別

如果從廣的角度來講,外道和佛教的見解、修法、行為都不一樣,最後獲得的結果也有很大差別。但最關鍵的差別,就是皈依三寶的稱為佛教,不願皈依三寶並具有其他信仰的稱為外道。

外道雖然也講了一些空性,但是,他們講不出緣起性空的空性。他們所講的空性,只是一些很粗大的空性,不是顯空無別的空性。比如說,有些外道也說,現在我們眼睛看到的、耳朵聽見的那些東西是如幻如夢的。但是,他們講的大部分空性,都是不承認現象的單空,這既非龍樹菩薩等所講的單空,也非無著菩薩等所講的明空無別的空性。他們的空性就是根本不存在的東西,如同人的頭上沒有角之類的空性,佛教並不認為這是真正意義上的空性。外道講的空性就是這麼簡單。

這是正規的外道,也就是釋迦牟尼佛住世時那些外道的見解。後來伊斯蘭教侵入印度,那爛陀寺和木札莫西拉(戒香寺)等佛教最重要的基地被毀壞,有些佛教的教證、理證逐漸被一些外道吸收利用,所以,現在的外道經典裡也摻雜了很多佛教的東西。但無論如何,迄今為止,沒有一個外道能夠抉擇人無我以上的空性。

總之,佛教與外道最重要、最關鍵的差別就是:佛教是皈依三寶的,外道是不皈依三寶的。

所以,想學佛首先就必須皈依三寶。佛教並不要求所有的眾生都皈依三寶,但如果要學佛、要修佛法,就要皈依三寶,不皈依三寶就是在門外、道外,就不能稱之為佛教徒。

第二、世間法和出世間法的差別

現在,無論是在漢地還是藏地,許多人都自詡為佛教徒、居士、出家人,經常放生、磕頭、修五加行。很多人也以此而沾沾自喜,認為自己很不錯,天天都在修法。但如果詳細地觀察他們為什麼而修這些法,就會發現,有為數不少的人,其修法的目的只不過是為了自己現世的利益,如:健康、長壽等等,或為了消除一些壽障等現世的災難。還有的是因懼怕三惡道(地獄、餓鬼、旁生道)的苦難,而希望自己下一世不墮惡趣,得到人天果報。凡具有以上這些發心的任何修法,都只能屬於世間法。

我們不能以為:燒香、磕頭等是世間法,而聽聞大中觀或大圓滿等就是出世間法。因為,世間法與出世間法並不是依外相而區分的。

比如向三寶供燈,在同樣的供養對境、同樣的供養物、同樣的供養人的情況下,如果不具備出離心,供燈的發心是為了求得世間的圓滿,為了健康長壽、升官發財,或者來世得到人天的福報,這樣的供燈就是世間法;反之,如果具備了出離心,供燈的發心是為了求得解脫,而不是為了健康長壽、升官發財,這樣的供燈就是出世間法。衡量世間法與出世間法,就是以是否具備出離心為標準的。

大圓滿本身是出世間法,可是修大圓滿或聽大圓滿的時候,由於發心的緣故,就有可能把它變成世間法。譬如說:僅僅為了得到一些現世或後世的利益而聽大圓滿或修大圓滿,當此法進入我們的心相續時,它就不是出世間的法,更不是大乘的法。那是什麼呢?就是世間法,這叫作「世間法的大圓滿」。

放生是什麼法呢?那也要看你的發心。即便不是為了得到現世的健康、長壽等等,而是為了得到後世的人天果報,或是避免一些後世的災難,如不墮地獄等三惡道而放生,這種放生也只能成為世間法;如果是為了自己一個人從輪迴中得到解脫而放生,這種放生就成了出世間的小乘法;如果是為了拔濟一切眾生而發誓成佛,為了得到佛的果位而放生,這種放生就是大乘的出世間法;如果在此基礎上有一些密宗的見解,這種放生就是密乘的法。

所以,我們一定要審慎思維,並反躬自問,我放生放了那麼多年,到底是為了什麼?是不是為了自利?如果是為了一切眾生得到佛果而放生,那就可以成為大乘法。如果放生只是希望自己可以長壽,或者下一世轉世為人並且健康長壽,或者自己往生淨土的話,那這個放生看起來似乎是利益眾生,實際上卻是在利益自己。

其他修法也應當這樣觀察。比如到學院或是到其他地方去領受灌頂、聽聞佛法,這是世間法還是出世間法呢?和剛才講的一樣,如果只是為了自己的健康、長壽,或是為了逃避一些現世或後世身體和精神上的痛苦而聽聞修持的話,就同樣是世間法。為什麼呢?因為你的目的沒有離開世間的發心,所以在此基礎上所建立的一切都是世間法。

什麼叫作出世間法?世間法和出世間法的界限在哪裡?出世間法包括大乘和小乘。即使小乘的修行,也必須要有出離心。有了真正的出離心,並在此基礎上行善,這種修法就叫作出世間法。

「出離」這兩個字的涵義是什麼?「出」,就是要放下世間的一切。也就是說,要對世間的任何事物都不留戀,並很清楚地意識到三界六道輪迴的痛苦本質,這叫作「出」;「離」就是希求解脫。「出家」中的「出」也是這層含義。「家」是指世間,並不是走出家門、穿上出家僧裝就表示出家,而是要對輪迴生起真正的厭離心。

在家人學佛、修出離心也是一樣,就是要對世間的事物沒有任何貪圖之心,這叫作「出」。這個「出」外道也有,很多外道的出家人也不願意在六道中輪迴,也希望解脫,但這不叫出離心。真正的出離心,還必須要有一個正確的見解。正確的見解是什麼呢?就是首先要意識到輪迴的痛苦,所以不再留戀輪迴,並努力去尋求解脫、走向解脫。但是,與此同時必須要有解脫的智慧。如果只是一味盲目地、沒有智慧地尋求解脫,並不是完整的出離心。出離心的解脫智慧包括小乘的四諦法門,精通四諦之後,才算具備了完整的出離心。

具備了真實無偽的出離心後,所修的一切善法都將成為出世間的法。《俱舍論》裡講,從有了出離心以後,就算是小乘的入道。此處「入道」的意思是指進入小乘次第的第一步。

出離心很重要。人身難得、壽命無常、輪迴是苦、因果不虛這些外加行,對增上出離心有很大的幫助。但現在很多所謂的佛教徒,卻不願意修加行,特別是人身難得、壽命無常這些外加行,直接就想修大圓滿、大手印等法。這樣的人,在藏地的出家人裡也有,但在漢地的居士裡更多。大圓滿、大手印當然是很好的法,但我們現在是不是這樣的根器呢?自己現在的心相續調整好了沒有?如果沒有調整好的話,那麼大圓滿、大手印是不可能修起來的。

調整的方法又是什麼呢?就是修人身難得等修法。對這些修法,我們絕不能等閒視之。阿底峽尊者及以前藏地很多專門修行的高僧大德,他們當中有些人一生只修人身難得和無常,最後還是同樣獲得了成就。前輩們已經為我們作出了最好的表率,我們就應當追隨他們的足跡。那些不願修加行,第一步就妄想邁得很高的人,他們離解脫的目的地,也就如同被重重關山阻隔一般,永久難以抵達。

曾經有一位大成就者,當他的一個弟子將要離開的時候,就到上師面前,祈請傳一個更殊勝的竅訣。上師說:我並沒有什麼更殊勝的竅訣。弟子將所有的東西都供養了以後,再一次苦苦祈求,上師就握著弟子的手情真意切地說:「你也將會死的!我也將會死的!這個問題你回去好好思考。我的上師給我講的也是這個法,我修的也就是這個法,我的上師也沒有再給我講什麼,我也沒有修過其他什麼,這就是竅訣,你回去認真修持吧!」

說起來就是這麼簡單,你也會死,我也會死。這個不爭的事實大家都知道,但是平時卻似乎遺忘了。我們每一個人都要深入細緻地思維一下這個修法,否則,什麼結果也修不出來。

很多人都認為自己肯定在修出世間法,修的是五加行,這怎麼不是出世間法呢?五加行本來是出世間的法,而且是大乘的法,但是,在你修持的當下,自相續中是以何等見解來修持的呢?雖然為現世的健康長壽等而修五加行的可能性比較小,但為了後世不墮地獄而修五加行的可能還是有的。如果沒有尋求解脫的發心,修五加行也是世間法,而根本不是出世間法。這樣一來,修五加行的意義也不是很大。念咒、磕大頭是很累的,但如果修出來的不是密法,不是大乘法,也不是小乘法,而成了世間法,就非常令人惋惜。

我們都在法王如意寶前接受過灌頂,看過很多珍貴的書,這非常不容易。如果讓它變成世間法,與解脫就沒有什麼關係了。以後即使會得到一些世間的福報,滿足我們鼠目寸光的世間願望,但與解脫卻沒有緣分,這豈不是很可惜嗎?所以,一定要重視「人身難得」,不能白白地耗盡人生而不求解脫。欲求解脫,就一定要從出離心著手;如果沒有出離心,修行也好、念咒也好,都不是獲得解脫的出世間法,這個特別特別重要。在出離心的前提下才能講菩提心,沒有如理生起出離心,就不可能生起菩提心。

第三、大乘和小乘的差別

大乘和小乘的區別是什麼呢?就是有沒有菩提心。

什麼是菩提心?說起來很簡單,每個人都會說:為了度化一切眾生而發誓成佛,這就是菩提心。但是要付諸行動卻並非易事,即使是修行多年的出家人,並自詡為是大圓滿的瑜伽士或密法的修行者,有些人也沒有真正生起出離心和菩提心。

阿底峽尊者在西藏時,有一次,他和他的弟子在用早餐的時候,尊者忽然說道:「今天,在印度的一個修喜金剛的修行者,已經墮入了聲聞的滅定(滅定就是所有的粗分感受及思維都間斷。從世間的角度來說,就是進入了一種很清淨的狀態,並在此狀態中保持很長時間)。」尊者的弟子就說:「修喜金剛的行者,有可能落入聲聞的滅定嗎?這是什麼原因呢?」尊者說:「喜金剛本來是無上密法,但他沒有修好,就成了小乘的法,從而墮入此滅定。」所以,判斷是大乘的法還是小乘的法,是出世間的法還是世間的法,全都要看自己的發心如何,也就是最初修這些法的目的是什麼。

比如說,我們天天都在放生,表面上看這是一個利益眾生的事,但很多人的希求僅僅是為了自己能避免一些痛苦,或是得到一些現世利益。這樣的放生能不能達到其目的呢?目的能夠達到。但是,這樣的放生不屬於大乘的法。因為,他實際上並沒有真正利益眾生,只是在利益自己而已。

很多人都在精勤不倦地修五加行,如果問他「為什麼修五加行呢?」「不修五加行,大圓滿的正行就修不起來」或是「不修五加行,我就不能聽大圓滿的法」,「所以,我要修五加行」。表面上看來,這樣的回答是對的。但如果繼續追問:「如果修不成大圓滿或聽不到大圓滿法,又會怎樣呢?」「如果是這樣,就不容易解脫了。」「解脫了又怎麼樣呢?」「解脫以後,我就沒有痛苦、沒有煩惱了。」

如果是這樣的發心,則在這種修法裡面根本沒有菩提心的成分,五加行裡所講的菩提心又在哪裡呢?你修的所謂菩提心,只不過是一個十萬遍的數量而已,自己心相續中的菩提心卻沒有真實生起。雖然修的是發菩提心的法,但實際上卻是為了自己而修,根本不是真正的菩提心修法。這樣一來,你所修的五加行就成了小乘的修法,因為你的菩提心已經完全喪失。

所以,我們在修法的時候要認真地觀察自己的相續,並嚴格地要求自己。如果認真觀察,我們會發現,很多事情表面上是利益眾生,但實際上都是為了自己。修五加行是為了自己,其他的念咒、放生也是為了自己。簡單地說,凡是為了自己的解脫而修行,無論所修的法本身多麼殊勝,都只能成為小乘的修法。

如果絲毫沒有自私自利的念頭,在此基礎上去修行的話,哪怕念一句佛號、磕一個頭,所修的都是大乘的法。我們聽了很多法,在很多方面也都明白,今天如果讓你講你也能講得頭頭是道,但無論是出家人還是在家人,真正能做到的卻寥若晨星。

本來出家人修行的進步、收穫應當遠遠超過在家人,因為相對來說(不是絕對的),出家人的煩惱要少一些,他們捨棄了很多容易生起煩惱的對境,不會被很多世間的事情所纏繞與侵擾,但出家人裡面修行不盡人意的也不乏其數。

很多人都認為,作為在家人,是很難突破世間重圍而專心致志修行的,所以也很難獲得解脫。但在如今這個社會裡,我們是有辦法修行、有辦法成就、也有辦法解脫的,關鍵就要看你發心是否真切、正見是否具足。

雖然《普賢上師言教》裡講,世間法和出世間法本來就是相違,本來就是矛盾的,因為在家人想完全放下世間的事情去修行,這種機會是很不容易得到的。但是如果能將菩提心融入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修大乘的佛法跟處理一些家務事或其他世間的事也不是水火不容的。如果不用處理這些事,當然是很好,但往往在家居士難以做到。釋迦牟尼佛對在家人的要求也不是很高,可是,在家人裡面同樣也有很多成就者。不僅以前有,現在也有。

那我們現在該如何做呢?比如說,雖然平時要上班、要工作,但是同時你可以發慈悲心、出離心,這兩個是一點都不矛盾的。平時做一些世間的事情,雖然不是為了利益眾生,但我們也有辦法將它變成是利益眾生的事。

比如說,吃一頓飯究竟是善?是惡?還是不善不惡的無記法呢?如果在不傷害眾生生命的前提下,吃飯本身是無記法。但是在《俱舍論》裡面講得很清楚,如果一個人吃完這頓飯,將肚子填飽了以後是為了去殺生、去參戰、去行騙等等,以這樣的目的而吃飯,那吃這頓飯就是造作惡業;如果一個人吃飯的目的,是為了吃飽以後去聽法、去放生、去行善,那這個吃飯就是行善;如果他能以菩提心攝持,那麼吃這頓飯就成了大乘的修法;如果他吃飯的時候沒有什麼特殊的目的,沒有去想吃完飯以後去殺生、去放生等等,那這樣的吃飯就是不善不惡,所以叫作無記。

再比如說工作掙錢,為什麼要掙錢?如果掙錢是為了利用在修行上,那工作就是出世間法。如果是要拿這些錢去幹一些壞事,即使現在還沒做,這樣的上班天天都是在造惡業。如果沒什麼其他的想法,只是為了吃飯、生存,這是不善不惡,是無記法。所以,雖然行為相同,卻因為當前的發心不同而有善惡業之區別。

如果自己願意做的話,行持善法還是很容易的,怎麼做都可以。自己不願意做的話,即使天天給你講大圓滿等最最高深的法,你今天聽,明天也聽,永遠都不去實修,是沒有用的,講了也沒有太大意義。聞法很有意義,通過聞法可以明白道理,如果不明白就不知道如何修持,但是如果聽了很多卻不去實踐,這樣又有什麼意義呢?只能得到一些聞法的功德而已,其他的功德是沒有的,在法的實修上也沒有什麼收穫,今年是這個樣子,明年還是這樣,乃至死亡的時候也是這樣空手而去。如果你自己想做、能做的話,僅僅吃一頓飯,都能成為解脫之因。其他類似的修法都是一樣。所以,務必要發菩提心。

現在最重要的是什麼呢?就是要調整自己的心,為此必須要放棄兩個東西,第一是對世間的貪著,也就是留戀輪迴、生生世世想做人、天人的企圖。為什麼要放下呢?如果不放下,我們以後所有的修行都將變成世間法,這對我們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障礙,所以一定要放下。

現在為了生存還是要做一些世間的事,儘管這些暫時沒有辦法放下,但只是權宜之計。如果有從現在起逐漸走向解脫的想法,那就是已經有了出離心,這樣,第一個需要放棄的基本上放下來了。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畢竟我們都是凡夫,貪著世間圓滿的心要一下子全放下來,決非一朝一夕之事。但正如上面所講的那樣,無論是修大乘還是小乘的法,只要目的都是為了解脫,有了這樣的想法,真實的出離心就可以逐漸地生起來。

第二個必須要放棄的,是只願利益自己的想法。這種念頭必須要放下來,如果放不下,做世間的法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出世間的法,也是為了自己,那我們就永遠無法跨進大乘的門,永遠都在大乘的門外徘徊。自己認為是在修大乘法、修密法,如果還是抱著自利的發心,就根本沒有趨入大乘的軌道,更談不上是修密法了,所以,我們要放下僅僅利益自己的心。

這樣做的難度是非常大的。從無始以來,我們流轉輪迴直至今天,自利之心一直都與我們緊緊相隨,現在讓我們放下根深蒂固的積習,並非一朝一夕就能一蹴而就的。但是,如果你想修大乘佛法的話,即使是不容易的事情也一定要去做。不做也可以,但你就沒有辦法修密法,沒有辦法修大乘法,你就只能修小乘的法,這個非常重要。這些加行的修法,本來就是所有修法的基礎。

一說是基礎,很多人就認為這不是很高的法,不是特別重要。這樣就理解錯了,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在佛法中,所謂基礎的法就是一切法的根本,也就是最高的法。

現在很多藏地、漢地的修法者,包括出家人在內,五加行修完了一次就不再修了。五加行是永遠都不能離開的修法,絕不是修完一次兩次就不用再修了。現在很多人修加行僅僅是在強調數量,而不是強調質量,即使質量達到了要求也還是要修,永遠不能停歇。這些修法名義上叫前行、加行,沒有冠之以正行之名,實際上卻都是正行。所以,願意解脫,就一定要在前行上多下功夫;不願意解脫,那又另當別論了。

很多人都有這類問題,加行是用功修了,但只是為了完成一個數量。所以,修密法也好、修五加行也好,做普通的工作也好,我們都必須仔細觀察自己的發心是怎樣的。

現在到漢地來的活佛也多,今天這裡有灌頂,就跑到這個地方去,明天那裡有灌頂,又跑到那個地方去。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想法,認為灌了頂以後馬上就可以成佛了;還有的認為灌了頂以後肯定就很了不起,從而飄飄然起來。一方面灌頂是很了不起,但是當灌頂流入我們心田的時候,它又變成什麼了呢?大多數都變成了世間法。這種情形在藏地有,但在漢地就更為嚴重。很多出世間的法,本來是非常好的,都當做世間法來修,真令人痛惜!我們每天修法的時間本來就不多,各方面又不那麼圓滿,如果所修的這點法也都變成世間法,又怎麼能不讓人哀歎呢?!

以上所講的,不能把它僅僅當做知識來對待。我不是在給你們介紹佛教裡面的文化,而是在講修行的要點──什麼是修行,修行的時候該怎麼做。不是介紹出離心是什麼、菩提心是什麼,這個你們已經聽了很多。但是,在這些細節上的問題做到了沒有?做到的恐怕還是很少。如果對世間的貪著和自私之心放不下,即使穿著出家人的衣服也好、有活佛的名號也好、堪布的名號也好,或者自稱是居士也好,都僅僅是一個名字而已。如果沒有正確的發心,脖子上掛一串念珠是沒有用的。如果具有這些正知、正見,那不管你的外表是在家人或出家人都無所謂。

因為你有了非常好的發心,那就是如同剛才所講的,連吃飯都可以成為大乘的修法,其他的更不用說了。所以一定要觀察,現在我們是修世間法的人?還是修出世間法的人?現在我們是修大乘法的人?還是修小乘法的人?如果時刻提起正念、觀照內心,才談得上是居士、出家人、修行人。如果沒有這樣做,修行是沒有什麼意義的。

假如讓我們必須按照佛經的要求全部做到,那包括我在內都做不到。但是,我們還是要各盡所能地去做,只要能做還是有很大利益。

我們也許常有這樣的念頭:雖然實際上我不太願意發菩提心,只想利益自己,但我不得不發心。因為如果不發菩提心,所做的一切就不能成為大乘法。這就是造作的菩提心。

如果這一世沒有真實的菩提心,只有造作的菩提心,那就如阿底峽尊者所說,這一世發造作菩提心的人,下一世就可以度化南贍部洲那麼大世界的眾生,他就可以變成這樣的一位大菩薩。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發菩提心本身是非常殊勝的修法,因果從來都是不錯亂的,所以,在他的下一世也會有這樣殊勝的果報。

怎樣區分造作與不造作呢?比如說,你非常渴的時候想喝水,這是不造作的。在你不想喝水的時候,其他人卻勉強你喝,你雖然喝了,但不是出於發自內心的願望而喝的,這就叫作造作。

如果現在不開始做,今生就這樣荒廢,等到下一世,誰都沒有把握再能得到人身,沒有把握再能聽大乘的佛法,沒有把握再遇到大乘的善知識。現在已經有了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我們一定要抓住不放,一定要去做。不能僅僅去做一些形式上的事,而更要強調實際的、內心的修法,這不論對出家人或在家人都很重要。如果能這樣,即使我們沒有修大圓滿、大手印等甚深密法,但修的至少應該是出世間的法、是大乘的法,這已經很不錯了。

你們當中很多人都已經修了五加行,那剛才講的必須放棄的兩點,放下了沒有?放下也有很多層次,能多多少少放下一些還是不錯的。以前沒有修五加行的時候,總是以自利為主,自從修了五加行,利他之心開始增上,那就可以說有了收穫。但是,如果修了五加行以後,內心還跟以前一模一樣,那修五加行的利益又體現在哪裡了呢?

西藏的一些高僧大德有一種說法,如果認真修習,上等的修行者,每天有收穫,一天比一天進步;中等的修行者,每個月有收穫;下等的修行者,每年有收穫。對照自己仔細地觀察,在家人沒有大的收穫還能夠理解,因為他們還要處理很多世間瑣事,但我們是出家人,沒有大的收穫就應當自慚形穢了。

如果好好修,經過長期的串習,就會自然而然地產生利益眾生的念頭。所以我們必須要有正知正見,剛才講的要放棄的兩點要逐漸地放棄,然後好好地去發菩提心。這是對一個真正的大乘佛教徒的基本要求。


--  作者:感恩三寶
--  發表時間:2009/1/21 上午 10:43:07
--  

生存的方式和生存的意義

堪布慈誠羅珠仁波切 開示

一、為何要區分生存的方式和意義

今天簡單地講一下最基礎的問題──生存的方式和生存的意義。雖然這是最簡單、最基礎的道理,但要做起來卻不是很容易。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們最需要和最缺少的,並不是密宗、大圓滿,就是這些基礎的修法和認識,因為最基礎的也是最關鍵的。

雖然密宗大圓滿是很高級的法,但以我們目前的狀況來看,現在還不是修的時候,如果在我們目前的情況下修大圓滿或是其他的密宗,效果不一定很好。這並不是說大圓滿和密宗有什麼不好,大圓滿和密宗當然是很好的甚深之法,但修者的根基必須與法相配,我們需要的是效果,並不是大圓滿、生起次第、圓滿次第的名聲。如果根基不配而提前修大圓滿、修密宗,效果就不是很理想。

整個佛法,尤其是藏傳佛教特別講究次第。修行人的層次也是參差不齊,有些人修了很長時間,修行也比較好;有些人又剛剛開始,連佛教的一些基本道理都不太了解,但總的來說,基礎的問題仍然是最關鍵、最需要的。現在我也是在基礎的方面努力,並沒有去修大圓滿、生起次第、圓滿次第等等。我相信,只要基礎打好了,其他的都好說;基礎不好,修什麼法都不會有效果,所以,在基礎上面我們一定要下功夫。

基礎是什麼呢?你們都知道,基礎是出離心和菩提心。雖然每個人都會說,但是做到了沒有?以前我們講過「佛教的定義」,對一個修行人來說,怎樣衡量自己修的是不是佛法呢?藏傳佛教的高僧大德們在很多論典中對佛教下了這樣的定義,很簡單,就一句話──修任何一個法,能夠斷除煩惱的叫做佛法;不能斷除煩惱,或者對斷除煩惱沒有什麼幫助和效果的,就不是佛法。

很多人學佛的時間比較長,既修完了五加行,又念了很多咒,每年也聽了很多開示,現在我們回頭自我檢查一下,我們在修行結果──斷除自身煩惱方面有沒有明顯的效果和進步,如果沒有的話,雖然不能說以前的修法都是白修,當然有善根,至少在我們心田裡播下了很好的種子,但談不上是真正地斷除煩惱。如果是這樣,就需要調整,看看問題在哪裡,究竟是我們的修行方法不對,自己與所修的法不適應,還是自己不夠努力。我想,最根本的問題,就是基礎沒有打好,或者沒有鞏固好,有一點基礎的人,需要鞏固基礎;沒有基礎的人,就要打好基礎,所以,我們應當從出離心開始修。

為什麼要講生存的方法和生存的意義呢?我覺得掌握這一點很重要,現在很多人,包括不少學佛的人都把生存的方法和生存的意義混為一談,除了生存的方法以外,沒有生存的意義,就像愚昧無知的畜牲一樣。

對一個動物來說,如果因前世的因緣能夠活到10年、20年,它也順利地活到了10年、20年的話,這就是它的勝利,對它來說,這就是生存的意義。

很多人也是這樣,生存的意義當作生存的方法,生存的方法當作生存的意義,不學佛的人是這樣,居士當中的部分人也是這樣。這兩年學佛的人越來越多,但有些人的所謂學佛,只是為了追求人天福報,既不特別地強調下一世怎麼樣,更不尋求解脫,主要是在現世生活中能夠過得好一些──健康、長壽、發財,就是為了達到這一點目的去燒香、拜佛、念經等等,從外表上看是在學佛,但實際上是把佛法當成了一種生存的方法。不信佛的人,將努力工作作為生存的方法;信佛的人,將去廟裡燒香拜佛作為生存的方法。這種所謂的學佛,根本沒有涉及到生存的意義。我們應當分清什麼是生存的方法,什麼是生存的意義,這是基礎的基礎,是學佛的第一個入口。

二、生存的方法

生存的方法,是指衣食房車等生活的條件。修行人的生活模式應該是什麼樣,佛的要求是什麼樣的呢?

是不是所有的人都要像密勒日巴尊者那樣放棄一切到山洞裡面去修行呢?能夠這樣作當然是很好的,但很多在家人做不到,因為做不到,所以佛也沒有這樣要求。簡單地說,佛對所有佛教徒只是要求四個字,就是少欲知足。對於出家人和在家人來說,少欲知足四個字的含義不盡相同,作為在家人,我們應該怎樣去理解這四個字的意思呢?

我見到的有些人中有這樣的情況,一個人擁有三、四套別墅,但這些人卻並沒有住這些房子,而是很多時候都在辦公室的沙發上睡;還有很多人有三、四輛車,但是只用一輛車,其他的又閒置於車庫……這樣的生活,就不是少欲知足。另外,從整個世界的角度來說,過度地開發能源,過度地砍伐森林等等,這些都是錯誤的生存方法,也不符合佛的要求。

該怎麼理解佛的要求呢?雖然人的生活離不開金錢,如果根本沒有錢,現代人更沒辦法生存,佛也沒有說這些生活的基本條件不能有,但佛要求我們,在一般的情況下,個人的生活應當盡量地簡單一點、樸素一點,只要能夠生存就可以了,不一定要生活得太優裕。這不是說一定要吃不好吃的,一定要穿很舊的衣服,一定要住很破的房子,佛也說了,如果因前世的福報,自己在這一生當中不需要太多的辛苦,不需要花太多的時間,就能過上很優裕的生活的話,也不一定要過很樸素的生活。少花一些精力來追求物質財富,過簡單的生活,也就是說不能太奢侈,這樣就可以節約很多時間來做很多有意義的事情,這是佛告訴我們的生存方法。

但我們往往會為了一些沒有必要的生活,而給自己帶來很多的痛苦。譬如說,現代文明病的三大根源──肉、牛奶、雞蛋,都是根本沒有必要的食品,但我們卻為了這三大食品而殺了多少生命,給眾生帶來了多麼大的痛苦!我們以前都不知道,都在依照一種不正確的模式生活,以致於給很多眾生帶來了很大的痛苦!這只是一個比喻,其他方面我們也可以依此類推。

佛在任何一個問題上,都特別講究不要墮兩邊,不要走極端。如果生活太窮,就走極端了,只有像密勒日巴尊者那樣的人,才能在那樣惡劣的環境下修行,絕大多數的人不行;但是,如果生活太腐敗,吃多了、睡多了、電視電腦看多了,就會導致各種各樣的病。很多醫學博士也講過,因為美國人吃肉吃多了,所以百分之五十的美國人得了心臟病,因而,佛給我們制定的生活模式,就是盡量地簡單一點。

另一個關鍵性的原則,是不能以殺盜淫妄等十不善作為生存方法。在不違背這個原則的前提下,如果生活過得好也沒有什麼問題,但只有極少數福報很大的人,才能一生當中既不太費力,生活也能過得很好,一般而言,生活過得越好,付出就會越大,所以,佛要求我們盡量地選擇比較簡單的生存方法。

大家想想,以前沒有學佛的時候,自己有沒有將生存的方法和生存的意義分開過?我想應該沒有。那個時候我們一般會認為,吃喝玩樂就是生存的意義,但佛告訴我們,吃吃喝喝只是生存的方式,而不是生存的意義。

譬如說,一輛汽車的生存意義是不是燃燒燃料呢?當然不是,它生存的意義,就是交通運輸,燃燒燃料只是它的生存條件,因為有了燃料它才有活力,才可以做事情。人也是這樣,衣食住行等等,是生存的方法,至於生存的意義,學佛的人與不學佛的人在認識上會有很大的差別。

現在我們懂得了佛講的道理,也在跟著佛陀學習,佛告訴我們怎麼做,我們就盡量地去做,雖然我們不能百分之百地達到佛對我們的要求,如果百分之百達到了,我們就成佛了,但我們可以做到百分之三十、五十,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做的時候從哪裡開始呢?就是從區分生存的意義和生存的方式開始。

吃好吃的食物、穿漂亮的衣服、住豪華的房子不是生存的意義,以後我們只能把金錢等世俗的東西當成維持生命的條件。

不學佛的多數人就沒有這樣的概念,包括世間的哲學,也根本分不清生存的意義與生存的方法,真正能夠懂得什麼是生存意義的人只有佛陀。

曾經有一個有錢的人告訴我,他做一樁生意可以掙幾百萬,但這對他來說只是在銀行存摺上面多了幾個字而已。這是什麼意思呢?他有吃有穿,一個人能用的就只有這麼多了,再多幾百萬、幾千萬也用不著。我覺得他說得很不錯,事實就是這樣。當然,如果他把這些錢財拿來做慈善,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那是另外一回事,如果不做這些事情,只是積累很多金錢,這是不是生存的意義呢?不是。

三、生存的意義

生存的意義是什麼?關於生存的意義,雖然很多人有不同的觀點,但最終的意義,就是要為解脫做一些準備。現在大城市的人都買了各種各樣的保險──生病了,有醫療保險;年老了,有養老保險,在一定時間和範圍內,這些保險也能起到一些作用,但死了有沒有保險呢?沒有保險!真正大難臨頭的時候,很多人就沒有任何保險了。當然,如果確定後世不存在,人死了就一切結束了,那麼,有養老保險、醫療保險也就可以了,我們不需要為死亡以後考慮,但從人類有史以來到今天,任何一個哲學家,任何一個科學家,都不能真正推翻輪迴學說,證明後世不存在,相反,輪迴存在的如鐵一般的證據卻越來越多,這不是什麼猜測,而是在活生生的現實生活中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我們沒有辦法迴避現實──後世一定存在,既然如此,那我們該怎麼辦,需不需要為後世考慮呢?當然更需要了。

從現在開始,我們要往解脫方面去想,通過輪迴過患、死亡無常等修法來培養出離心,走上解脫道,就是生存的意義,因為真正能夠走上解脫道,就徹底地解決了我們的生老病死。如果是大乘佛法的話,不但解決了自己的生老病死,而且也可以逐漸解決所有眾生的生老病死,所以,我們要高瞻遠矚,不能只看到現實生活當中的一些蠅頭小利,這樣我們會徹底失敗,很多人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充滿悲傷、充滿瞋恨地離開了人世,因為他們生前沒有區分生存的意義和方式,所以導致了這些問題。如果我們現在仍然做不到的話,將來也會像他們一樣,這種失敗不像世俗間爭權奪利的失敗,那些失敗是小失敗,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情,但在我們一生結束的時候還是以失敗而告終的話,那就是最大的失敗。以後還有沒有這樣的機會來彌補呢?很難說。所以,現在我們一定要在行動上分清生存的方式和生存的意義。

三年前,我要求大家給我寫一份紙條,講一講自己每天所作的功課。三年過去了,現在我要你們談一談你們在這三年當中的修行體會──有沒有實實在在的進步。如果三年當中什麼進步都沒有,這樣下去,再過六年、九年、十二年,也很難有進步。佛教裡面講過一個邏輯,無論是什麼東西,如果在一秒鐘的萬分之一那麼短的時間當中一點也不動的話,則在萬分之二、萬分之三、萬分之四甚至萬分之萬的時間內也不可能動了。同樣,如果三年當中沒有任何進步的話,六年、九年、十二年、十五年也不會有進步。

我在這兩、三年當中講了很多法,雖然很多人要求我講密法,但我沒有講。為什麼不講?不是我不會講,五部大論等非常複雜的邏輯我會講,密法我也會講。但對我們來說,這些不但沒有太大的用處,你們的思想也會因此而混亂,最終還是找不到一個真正的出路,不能真正體會到佛法的滋味,所以我把那些複雜的東西都拋開了,講的都是真正的、實實在在的修法,但是你們修了沒有,修了以後有沒有什麼體會?

因為人很多,情況肯定也不一樣,有些人會有進步,有些人沒有進步,但要看絕大多數是什麼樣,如果絕大多數的人都比較有進步,那還可以;如果絕大多數的人只是理論上懂了一些道理,但在日常生活中沒有去落實,那就沒有太大的意義了。這種寫紙條的方式對你們來說也是一種鼓勵,那麼長時間了,如果什麼進步都沒有的話,大家就會慚愧,想必以後也會認認真真地修行!

修行的目的不是為了健康、順利、發財,而是為了解脫。只有斷除煩惱以後,才會獲得解脫。雖然在三年、五年當中徹底斷除煩惱不太現實,但減少煩惱沒有?即使沒有明顯地減少,但往減少的方向走了沒有?這也是一個問題。我們就從點點滴滴去做,沒有必要談佛的境界是什麼,菩薩的境界是什麼,《現觀莊嚴論》講什麼,中觀講什麼,月稱菩薩說什麼,龍樹菩薩說什麼,這些太多了,一生都說不完,尋根問底地去追究這些佛的境界、菩薩的境界沒有用。

我也有這樣的體會,我們學《現觀莊嚴論》的第一個問題,就是講菩提心,講得非常複雜,每一個字上面都有很多不同的觀點,不同的觀點我都設法去掌握。比如說,菩提心有什麼樣的分類,分開以後有多少,歸納以後有多少,世俗菩提心是什麼樣,勝義菩提心是什麼樣等等,天天研究這些,對一個觀點有支持的、有反對的,反對的人用什麼樣的邏輯,什麼樣的理論,什麼樣的教證去駁倒他,駁他的時候這個人又怎麼樣反駁等等,在菩提心上面花了很長的時間。幾十年過去了,我還沒有菩提心,這是多麼令人汗顏的事啊!但有些人不是這樣,他不管菩提心的若干觀點,只是去修菩提心,結果人家修成了,我們卻沒有修成。

作為居士就更不能像我這樣,本身居士就沒有那麼多的時間,短短的時間內,又去聽這個法、聽那個法,最後一個都不修的話,就像一個人吃東西,吃完了之後卻不能消化,結果全部吐出來一樣沒有任何意思。

我這幾年沒有講太多的邏輯,除了針對目前居士容易有懷疑的地方,或必須要說清楚的少數問題給了一些解釋以外,其餘都是真正的修法,但你們修了沒有?當然,如果你們反過來問我,你修了沒有?那我很慚愧,我也沒有修。從現在起,我們都不能這樣繼續下去,大家要一起修,所有人都要修,我要修,你們也要修,這是最關鍵的。

我們在理論上早就知道什麼是生存的方法,什麼是生存的意義,但是在日常生活當中還是跟沒有學佛的人一樣,還是把金錢當作生命的意義。從此以後,我們應該將二者區分開,把金錢看得淡一點,沒有以前那麼執著。實際上,「金錢」這兩個字,包含了很多很多的內容,所有的身外之物,都可以用「金錢」兩個字來代表。

我見過很多生意做得比較大的企業家,據他們說,他們的事業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扶貧,為了弘揚佛法等等,如果真的是這樣,也不需要放棄金錢,只是內心不能那麼執著。

我經常聽到很多居士給我說,希望佛菩薩能給我加持,讓我的生意做得更好,讓我能掙更多的錢去供養三寶,雖然這個發心不錯,但實際上我們不需要用錢來供養三寶。真正的佛菩薩不希望我們有更多的錢,他們更希望我們有出離心、菩提心。對佛菩薩來說,我們有錢無錢無所謂,他們希望我們的是,只要生存沒有太大的困難,就一心一意去修行,竭盡全力地把握住自己的生死,這是我們目前的工作。

寂天菩薩在《集學論》中通過引用教證也闡述過一個觀點,如果菩薩自己一個人到靜處去修行,耽於減少煩惱的幸福、禪定的滋味,而不度化眾生,這是菩薩的墮落,所以,如果有了菩提心,事情還是要照樣去做,但做事情的目的就不一樣了。

有一個比喻可以說明這一點:你們每個人肯定都知道飛蛾,但你們知不知道飛蛾為什麼投火?擋都擋不了,冒著被燒死的危險,一定要投到火裡面去,它是不是要故意自殺呢?不是,它就是很喜歡火,所以一定要投到火裡面。

這不是上帝的安排,也不是無因無緣,因為其他的蝴蝶對火就不那麼敏感。也許從現代生物學或醫學角度來說,有一些物質方面的解釋──在飛蛾這種昆蟲身上,有一些對火非常敏感的物質。現在的所有事情都是用科學來解釋的,但最關鍵的原因卻不是這個。

所有事情都有因緣,因緣有遠的因緣和近的因緣,也叫做遠因和近因。遠因是很早以前造成的一種因,近因就是當下的因,現在我們從物質方面所作的所有解釋都是近因,它的遠因是什麼呢?是飛蛾的上一世非常執著自己的相貌,或是非常喜歡漂亮的人,特別地執著色蘊,無論是男的女的,無論是對誰,這樣下一世就會投生為飛蛾,飛蛾投火身亡的原因就是貪心。

我們都是凡夫,死了以後一定要投生,非投生不可,連佛都擋不了,如果佛能夠阻擋,今天我們肯定不會在輪迴裡,佛已經把我們全部度完了,但事實卻並非如此。作為凡夫,誰都不能選擇一定要投到哪裡──一定要做人,一定要做天人等等。為什麼我們一定要反反覆覆、不由自主地投生呢?這肯定不是我們的本願,如果出於自願的話,那絕對沒有一個眾生願意投生為畜牲,更沒有願意投生到餓鬼、地獄道的,但地獄裡面卻充滿了無以計數的眾生。為什麼呢?因為我們對輪迴有貪心,這是很簡單的道理。

對不太了解佛法的人來說,怎麼樣走解脫道,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解脫在哪裡?解脫的路線怎麼走?地球上的任何一個地方,都可以通過地球儀、地圖來查找路線,但解脫的路怎麼走,就似乎顯得很麻煩。但是,依靠佛的教誨就不是很難。就像一條街上的所有人都在往前走,其中一個人一下子掉頭往回走一樣,在輪迴的道路上,所有的眾生都是往前走,往前走走到哪裡呢?走到地獄、旁生、餓鬼道等處,但修行人卻往回走了,往回走,走到哪裡呢?就是要回歸自然。

現在不是很多人說要回歸自然嗎?但世人所回歸的「自然」,不是真正的自然,真正的回歸自然,就是走解脫道,放棄對輪迴的貪欲心。目前我們需要的,就是出離心。從今天起,我們不能把金錢當成生存的意義,也不能把傳統觀念當中的兒女家庭、天倫之樂等等當作生命的意義。

對一個凡夫來說,生命輪迴非常痛苦。也許有些人不一定承認,他們沒有經歷過太多的痛苦,擁有一些暫時的幸福生活,就自以為是地說,我的生活已經是人世間最頂峰的生活了,什麼極樂世界、解脫,我根本不需要!但他們看錯了,他們目前的幸福生活並不是永恆的,這是他們對輪迴的認識不夠造成的。具體的道理我不講,在人身難得、死亡無常,尤其是輪迴過患裡面講得很清楚,通過觀修我們就能知道,如果這樣一直往下走,前途是非常可怕的,所以我們必須回頭!

從現在起,為了獲得解脫,我們必須放棄那些世俗的金錢、名利。當然不是全部放棄,釋迦牟尼佛在顯現上也天天托缽化緣,天天要吃飯,當然,佛吃不吃飯肯定是無所謂的,但在眾生的眼裡,佛也會如此示現,凡夫就更做不到徹底放棄世俗生活,但除了生活以外,我們還要有一個堅定不移的決心──走解脫道。在此基礎上,哪怕念一句咒,就已經開始回頭了,走一步是解脫道,走兩步也是解脫道,走得越多,離解脫越近。依照我們以前的方式生活──不回頭一直往前走,就會離解脫越來越遠。

這樣說起來雖然很簡單,但是做起來也不是很容易,出離心比菩提心容易一些,所以我們先易後難,能做到的先做,釋迦牟尼佛的方法也就是這樣,不能把最難的東西先推給你,否則所有的人都會灰心失望,能做到的先做,做完以後再做其他的。譬如說,出離心生起了,就修菩提心;菩提心有了,就修空性;顯宗中觀的空性了解以後,就提升到密宗大圓滿的層次,這是最踏實的路。

雖然我講的這些內容,是針對剛剛學佛的人而言的,但我想很多人還是需要的。讓你們講什麼是出離心,什麼是菩提心,你們多數人都會講,考試能及格,但是在實際行動上及不及格?我想我不及格,你們及不及格?如果不及格的話,那我們還是需要實實在在地修。

前幾年我講了出離心和菩提心,去年又講了很多空性的修法,今年又回到最基礎的地方,像幼稚園的小朋友一樣從頭開始學。你們是不是有點不理解,但我認為這是需要的,你們可以想一想,自己是不是需要調整一下?在實際行動上,你們是不是把最基本的修法修好了?空性、大圓滿離我們還很遠,所以你們不要要求修最高的法。

我不給你們布置其他的作業,你們每個人都有很多文字上的作業,再不能多了,但是我也給你們安排一個作業:你們要認真地思考一下,這兩年修行的進步是什麼。過一段時間我要考試,考試的內容,就是問你們有沒有菩提心,有沒有出離心,在出離心、菩提心上面有沒有什麼進步、收穫,內心深處有沒有獲得什麼佛法的利益,這是修行人最基本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