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金剛討論版(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2)
----  [轉貼]布達拉宮的淪落-被中共統戰部關閉博客的作品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2&id=1164)

--  作者:鄔金恰恰
--  發表時間:2006/9/13 上午 06:46:15
--  [轉貼]布達拉宮的淪落-被中共統戰部關閉博客的作品

布達拉宮的淪落

⊙ 人去樓空

有必要解釋布達拉宮嗎?這座猶如萬道光華,照亮了古城拉薩的偉大建築,被世人視作西藏的象徵。它矗立在拉薩這片河谷中心的瑪波日山上,無論在影像上,還是在每一個觀者的眼中,都具有令人震撼的魅力。20世紀初,跟隨一支攜帶武器的軍隊闖入世界屋脊的英國記者,遠望“在陽光下像火舌一樣閃閃發光”的布達拉宮,惟有感歎:這“不是宮殿座落在山上,而是一座也是宮殿的山。”

早在1300多年前,吐蕃王松贊干布時期,布達拉宮就有了最初宛如城堡的形貌;西元1642年,五世達賴喇嘛建立“甘丹頗章”政權,統一西藏,成為全藏至高無上的僧俗領袖,而他的令人矚目的另一成就,即是在佛經中授記的觀世音菩薩之道場的神山上建造了布達拉宮。規模宏偉的布達拉宮從此成為西藏政教合一的中心,其神聖的地位一直延續到1959年。

  

曾幾何時,在西藏民間流傳著這樣一首深入人心的歌謠:

  布達拉宮的金頂上,升起了金色的太陽;

  那不是金色的太陽,是喇嘛的尊容。

  布達拉宮的山腰中,響起了金制的嗩呐;

  那不是金制的嗩呐,是喇嘛的梵音。

  布達拉宮的山腳下,飄起了五彩的哈達;

  那不是五彩的哈達,是喇嘛的法衣。

而歌中所讚美的喇嘛,眾所周知,正是生活在雪域高原的吐蕃人敬奉為觀世音菩薩之化身的達賴喇嘛。然而1959年降臨了。在這年3月17日深夜,達賴喇嘛被迫從他所居住的另一座宮殿——羅布林卡出逃;兩天后,在聖地拉薩從未有過的猛烈炮火中,羅布林卡和布達拉宮變成屠戮之地,成為西藏歷史上翻天覆地之劇變的無言見證。一位參加過“平息西藏武裝叛亂”的解放軍軍人回憶,駐守於拉薩河對岸、朋巴日山下的解放軍308炮團,多年來,數門大炮一直瞄準著隔河相望的布達拉宮,以致在“平叛”時,發發炮彈可以極其精確地射入那一扇扇黑邊環繞的紅框窗戶,而在裏面爆炸。一位當年的“叛匪”卻回憶,正是不忍那惡魔般飛來的炮彈毀了“孜布達拉”(藏人對布達拉宮的尊稱),所以不再抵抗。於是,從一些當時留下的照片或紀錄片裏,可以看到雙手高舉白色哈達的“叛匪”,走出被炮火熏黑的布達拉宮,向“解放”西藏的“金珠瑪米”(解放軍)繳械投降(其實這是在“平叛”結束之後拍攝的,這些被帶到布達拉宮跟前重現當時情景的俘虜已入牢獄)。

布達拉宮從此人去樓空。

在隨後的歲月裏,布達拉宮不再是中心,而被佔領者設置為一個個時期、一個個境況的背景。既是意味深長的背景,又是必不可少的背景,更是廣為人知的背景。歷史悠久的布達拉宮從未像這半個多世紀以來,隨著遞進的時間和更換的空間,變得如此地豐富多彩,光怪陸離,又如此地無助,令人悲哀。

⊙ 革命的背景

起先,是在布達拉宮前面的大片草地、林卡(叢林)和沼澤上,修蓋起新政府的辦公場地和宿舍,以及名為“勞動人民文化宮”的禮堂。其模式與軍營雷同,毫無美感。而彼時的拉薩正如革命歌手所唱,已經與北京“連起來”了。因此,千里之外的北京掀起的每一次政治運動,都會在拉薩激起相應的反響,甚至同樣的轟轟烈烈。“勞動人民文化宮”難以容納被發動起來的廣大“翻身農奴”了,舉行萬人集會的會場於是移往露天,背景總是默然無語的布達拉宮。

1966年,文化大革命這場紅色恐怖狂飆也席捲了西藏。在毛澤東“破舊立新”的號召下,一所所寺院被砸爛了,一座座佛塔被推倒了,一尊尊佛像被夷為粉碎,一疊疊經書被燒成灰燼……而布達拉宮,被痛斥為“三大領主的總頭子殘酷壓迫勞動人民的封建堡壘之一”,險遭滅頂之災。之所以得以倖存,恰恰是因為偌大一片青藏高原,再也找不到比它更適合充當背景的背景了。或許正因為如此,儘管羅布林卡被改名為“人民公園”,儘管確曾有人建議將布達拉宮改為“東方紅宮”,但布達拉宮還是沿襲舊名,而這也是背景的要素之一。革命需要目標,革命也需要背景。當五星紅旗插上布達拉宮,毛澤東畫像高懸其間,一個“換了人間”的新西藏就此誕生,其效果顯然無可比擬。

然而,被譽為“西藏真正的寶庫”的布達拉宮卻幾乎被擄掠殆盡。據記載,布達拉宮收藏的經書和歷史文獻多達成千上萬卷,許多都是用金粉、銀粉、綠松石粉和珊瑚粉撰寫的;還有不少存放貴重物品的庫房,精心保存著西藏各個歷史時期的工藝品、繪畫、掛毯、塑像以及古代的盔甲等文物,無一不是無價之寶。然而,這曾經薈萃了財富與藝術的布達拉宮卻所剩無幾了。那些最珍貴的,那些最精華的,那些不計其數的,那些不可估量的,能被拿走的幾乎都被拿走了。留下的只是沉重的靈塔,珍藏著八代達賴喇嘛的法體,卻不是無神論者所需要的;留下的只是滿牆的壁畫,但也被塗刷上紅色的油漆,再覆蓋上毛澤東的語錄;留下的只是實在難搬的一些佛像和壇城,權當擺設的一些唐卡和法器;留下的只是一座徒有其表的布達拉宮,它依山壘砌,群樓重迭,殿宇輝煌,卻幾乎是一個空架子了。

有一個真實的故事可以作證。1988年,中國政府第一次維修布達拉宮,撥款4000萬人民幣。財政部的某位官員在維修慶典上反復強調,中央財政很困難,可還是勒緊褲腰帶,給西藏撥出鉅款。充任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的阿沛.阿旺晉美,這位西藏舊政權中唯一為中共素來接納的貴族高官,著名的政治花瓶,這一次卻如此表態:既然國家困難,我們就不要中央撥款了,布達拉宮有一個名叫“朗色旁追”的倉庫,從五世達賴喇嘛起,每年都要存入大量的黃金珠寶,三百餘年從未間斷,也從未取出用過,那麼今天就把這個倉庫打開,用裏面的財寶來維修布達拉宮,想必綽綽有餘。可事實上,這個倉庫早已是空空如也,一無所有。據說阿沛其實心知肚明,他是有意這麼講的,因此當即就有人回答:倉庫早就被搬空了,哪兒有什麼黃金珠寶?全都被國家拿走了,被運到上海、天津、甘肅的國庫裏了。於是財政部的那個官員再也不作聲了。

物質上的損失自不待言,僅僅只有背景功用的布達拉宮被塗抹上愈加濃厚的意識形態色彩。不論是批判“最反動、最黑暗、最殘酷、最野蠻”的舊西藏,還是歌頌“光輝燦爛”的新西藏,都需要布達拉宮隆重出場,以致於索性就將革命的大舞臺設置在布達拉宮腳下,例如曾經紅極一時的“西藏革命展覽館”,為了展示“舊制度所犯下的驚心動魄的種種暴行”,戲劇化地陳列了一百多個讓人慘不忍睹或者義憤填膺的雕塑,並配有音樂和解說詞,1976年的《中國建設》這本專向西方人介紹新中國成就的雜誌就此評論說:“推開展覽館的黑色門簾後,人們進入了人間地獄的舊西藏。”除了展覽館,還有廣場。廣場正是革命所需要的場地。廣場愈大,被形容為“群眾汪洋”的集會也就愈發熱烈,由此產生的效應也非同一般。於是,廣場的規模不斷地被擴大;於是,原來散佈在布達拉宮下面的“雪”村,有著濃郁的西藏風情和生活氣息的傳統民居被拆除。1995年,在耗費鉅資建成的“布達拉宮廣場”上舉行了慶祝西藏自治區成立30周年的集會,這是一項被列入62個“援藏”專案之一的“大慶工程”,面貌一新卻大而無當,缺乏比例感。在廣場的正中,還仿照北京天安門前的國旗台,新建了一座日日飄舞著五星紅旗的臺子,此後,但凡必須舉國歡慶的政治節日,都要由全副武裝的軍人在這裏舉行升旗儀式。

因新建的廣場而搬遷的還有展覽館。它已經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更名為博物館,遷至羅布林卡對面,其陳列主題是以千餘件文物或藝術品來表現西藏的歷史和文化,卻遠遠無法與布達拉宮相提並論。然而,沒有了革命的展覽館,卻又有了革命的紀念碑。2002年,一座名為“西藏和平解放紀念碑”的建築物聳立在廣場上,與布達拉宮遙遙相對,聲稱“是抽象化的珠穆朗瑪峰”,卻毫無藝術美感,反而狀如一發昂首向天的炮彈,深深地刺痛了藏人的心。正如捷克作家克裏瑪所說,建築紀念碑的目的是企圖“喚起人們對征服者的忠誠”,而持槍守衛的軍人更如一種警示,時刻強化著布達拉宮或者西藏的現實處境。

⊙ 商機無限的名利場

當然,在今天,布達拉宮已不僅僅只是作為一個政治化的符號而被充分利用。既然與時俱進,既然西部大開發,既然“發展就是硬道理”,那麼,就舉世聞名的布達拉宮本身而言,用時下流行的廣告詞來說明,肯定蘊藏商機無限。曾幾何時,聚集了神聖的法王和眾多喇嘛的修法之地,也聚集了僧俗高官和各地顯貴的權力中心,變成了如集市一般熱鬧的旅遊勝地。昔日演示神秘而莊嚴的宗教舞蹈的“德央廈”,任由大呼小叫的遊客彙聚並拍下“到此一遊”的留影;依然梵香繚繞卻不再靜穆的佛殿、修法殿、靈塔殿,指手劃腳的遊客與舉著酥油供燈的香客交臂而過;而在旅遊手冊上標示著“白宮”的幾間屋子,可以聽到導遊在用漢語、英語或者其他語言介紹:“這是達賴念經的地方,這是達賴睡覺的地方,這是他吃飯的地方,這是他會見客人的地方。這是他的收音機,這是他的茶碗。”正如羅布林卡裏也被開放的“達旦明久頗章”一樣,每個人只要花錢買門票就可以參觀一個人個人生活中私密的部分,並且可以隨意評說。“昔日的尊嚴全不見了。”達賴喇嘛的兄長洛桑三旦於1979年重返西藏時,目睹依舊閃閃發光卻全然不復的布達拉宮,痛徹肺腑地如是感歎。

據2003年的有關報導,布達拉宮每年接待旅遊者和香客50多萬人次,日均1500人左右,而且還在以20%的速度增長,日接待遊客最多時曾達到五千人,儘管向遊客出售的門票已從數十元漲至100元。如此大的流量所產生的壓力使得土木石結構的布達拉宮難以承載,事實上已經出現了下垂、開裂甚至坍塌,儘管採取了新措施,如規定每天上午開放的4個小時之內,平均每20分鐘限客50人,每天下午開放的兩個半小時之內,平均每30分鐘限客50人,但即使這樣,每天接待人數也會多至850名。

布達拉宮出現在移動電話的廣告裏,布達拉宮出現在50元人民幣的圖案上,布達拉宮出現在MTV裏,布達拉宮出現在T恤上……布達拉宮甚至被微型化,用各種粗陋的材料做成成批量的模型,放置在賓館、餐廳和商店的櫥窗裏,點綴著如今這個在意識形態控制下的商品經濟社會的惡俗風景。就這樣,布達拉宮在不斷被複製的過程中,從天堂般的高度被推入了滾滾紅塵。

在這遮天蔽地的紅塵裏,寫著“開放的西藏歡迎您!”或“營造良好市場環境”的標語,與“反對分裂”的政治口號輪番出現在環繞布達拉宮的高牆上。至於廣場,它也被派上了更多的用場,為了展示一個日益“現代化”的新西藏,不是舉行諸如房展、車展等展覽,就是舉行各種物資交流會。身穿西藏服裝卻不一定是西藏人的妖嬈女子,格外熱情地向圍觀者推銷遠在成都、重慶等地的公寓或款型多樣的轎車和越野車,而在更多的叫賣聲中,來自中國內地的日用百貨被價格翻倍地兜售,其中有不少是假冒偽劣商品。甚至有著這樣那樣名目的彩票也在此拋售,喇叭裏高聲傳出的種種物質或金錢的獎勵使人頭攢動,人心浮動。在拉薩強烈的令人眩目的陽光下,西藏人的物欲從未像今天這般被激發得如此熾盛,可又有幾個西藏的普通百姓能夠買得起昂貴的房子和車子?那些佈滿宮牆兩側和廣場周圍的商店與飯館,看上去個個都像是內地中小城市的克隆版,與遍佈拉薩城裏的一幢幢瓷磚貼面並鑲有鋁合金和深藍色大玻璃的“現代”樓房,無一不是由內地農民組成的民工大軍創造的“包工隊”文化,連同昔日古柳盤旋草地卻已被砍去大半、昔日經幡垂掛水面卻已被盡數拆去,而改成了搓麻將、打撲克、喝蓋碗茶、吃烤肉串的龍王潭,更加使得為之簇擁的布達拉宮如同一座孤零零的島嶼,被圍困在世俗化的海洋之中。西藏的官員們卻頗為自得地向世人宣稱:“世界屋脊”迎來了歷史上從未有過的最好的時期。

那麼,我們是不是應該為這個歷史上最好的時期放聲歌唱,手舞足蹈,全民大聯歡?那麼,這半個世紀以來,如遭淩遲一般,已被政治化、商業化的布達拉宮,是不是應該再添加這樣一個功能:娛樂,或者雜耍?具體地說,以布達拉宮為背景的那個廣場,總有那麼一些時候,變成了一個供八方來客作秀、出名、撈錢的娛樂場,甚囂塵上,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於是,名為“心連心”的藝術團帶著黨中央的關懷從北京來到這裏,一群電視晚會明星脖子上掛著西藏人民獻上的哈達,上氣不接下氣地表演著歌頌民族團結的節目,有的明星據說因高原反應很厲害,須得抱著氧氣袋登場,這十足矯情的場面最後在“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的歌聲中換得雷鳴般的掌聲,而熱烈鼓掌的群眾往往是從拉薩的各單位、各學校、各軍營挑選來的。於是,時裝模特大賽的賽場也搬到了這裏,據報導:“來自全國各地的51名模特兒以輝煌的布達拉宮為背景,踩著西藏音樂的獨特節奏,用摩登的裝束和‘一’字型的步伐,在寬大的T型臺上演繹著令人驚歎的現代時尚”,“數千名拉薩人如潮水般湧在T型台周圍”,更有意思的是,西藏的最高官員們連同軍隊首腦皆“到場祝賀”,並向獲獎的模特“披上了西藏人民的至高榮譽——聖潔的‘哈達’”。

號稱“亞洲第一飛人”的柯受良,這個在不久前突然暴亡的臺灣藝人,在2002年10月1日這一天,“以駕駛國產吉利轎車在布達拉宮廣場進行‘飛車’表演的方式,向國慶、向歡渡國慶的人們呈獻了一份特殊的賀禮”,報導上還說:“儘管這不是柯受良飛車的最遠紀錄,但飛越成功後的柯受良對自己能在布達拉宮廣場——特別是在國慶日這天做表演——感到特別榮幸。‘海峽兩岸是一家,各民族團結在一起,中國一定更強大。’柯受良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如是說。”

不甘落伍的還有流行歌手韓紅。這個有著一半藏族血統的女子,自稱對西藏有著特殊的情感,在很小的時候就想把自己的歌獻給西藏的人民,卻也把布達拉宮當作了她炒作自己的佈景,準備於2004年夏天在布達拉宮廣場舉辦個人演唱會。甚而至於,她最近還拋出“猛料”,屆時要“乘直升機,空降布達拉宮”。當然,這“空降”的地點是布達拉宮廣場而非高高的布達拉宮金頂,可如此具有爆炸性的標題新聞足以令人震驚。而這個顯然已不知道自己是誰的狂妄歌手還故弄玄虛地向媒體透露,她決定在布達拉宮“鬧出點動靜”,如“為了表示對布達拉宮的景仰之情,她會在演唱會開始之前進行大規模的朝拜;而為了達到最好的舞美效果,此次的演唱會還會為原本沒有燈的布達拉宮廣場全部安上電燈,徹底點亮布達拉宮”,並“可能會動用空軍部隊的探照燈”,另外,“將準備龐大的樂隊陣容,……在這些樂手的譜架上支上吸氧管”,云云。而她又會翻唱些什麼革命歌曲呢?是“北京的金山上光芒照四方,毛主席就是那金色的太陽……”?還是“毛主席啊紅太陽,救星就是***,翻身農奴把歌唱,幸福的歌聲傳四方……”?

拜託,韓紅!拜託,韓紅們!拜託,韓紅們身後的那些大權在握的政們!——請尊重布達拉宮!請尊重這宗教的聖地、人間的奇跡!或者,僅僅出於布達拉宮已被聯合國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理由,而不必考慮它其實是一個民族靈魂之殿堂的事實,在此再三籲請正奔著布達拉宮而來的各路人馬:尊重布達拉宮!否則不難想像,或許會有那麼一天,在更大、更多的利益和用心的驅動下,布達拉宮廣場甚至可能成為全世界最有名的馬戲團的雜耍場,而曾經把紐約的“自由女神”雕像給“變沒”了的魔術大師大衛.科波菲爾也可能光臨,再次翻版這一必定會吸引全世界目光的節目:將布達拉宮就地“變沒”。一旦有那樣的一天,西藏的官員們又可以自豪地宣佈:“世界屋脊”已經成功地與國際接軌了,已經實現了“全球化”。

⊙ 維修的背後

是的,當局確實投資了5500萬元和黃金珠寶,歷時五年維修了布達拉宮。是的,當局確實又投資了鉅款,又在對布達拉宮進行維修。是的,這些是事實。然而,還有一些事實,一些被遮蔽的、被修改的、被忘卻的事實更值得一提。

比如1959年,為了“平叛”而向布達拉宮發射的那些炮彈,在消滅“叛匪”的同時也不知毀壞了多少擁有佛像、壁畫以及傳統器具的房間,甚至對土木石結構的建築物本身打擊不輕。

比如文革初期“破四舊”的風潮也同樣波及布達拉宮,其大致情況如前所述。

比如1969年以後,為了貫徹毛澤東“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的戰備方針,拉薩也如各省市、自治區投入到名為“人防工程”的建設之中,掀起了挖防空壕、建防空洞的熱潮,以致在今天仍可看見當年的防空洞,恰恰位於布達拉宮所在的瑪波日山下,只不過東邊的防空洞被封閉,西邊的防空洞被改成了賣青稞酒的酒館。而布達拉宮斜對面毗鄰藥王山的自來水公司就是當年的防空指揮部。據說藥王山下面也有防空洞,之所以要在那裏挖防空洞,民間的說法是因為靠近區黨委政府大院,一旦有敵機進犯,官員們可以迅速地撤離到防空洞裏。其實拉薩人都知道正是因為在瑪波日山下大挖防空洞,且使用大量的炸藥爆炸山體,導致布達拉宮從地基到建築物均遭到極大的損害,一位當時在拉薩中學就讀的藏人,至今還記得上課時常常聽到爆破的聲音震耳欲聾,有時路過附近甚至能感覺到地面的震動,而近些年之所以對布達拉宮重複維修,恰是當年的一系列行徑所導致的後患。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06/9/13 下午 06:48:04編輯過]

--  作者:donkoo_love
--  發表時間:2006/9/13 上午 07:11:23
--  
世间一切都是成住坏空,虽然令人感慨,但是却是真理啊!连布达拉宫都不能幸免,我看青藏铁路开通后,虽然带给我们很大的方便,可是在过几年,青藏美丽的景色必定会因大量人流而遭受破坏,悲哉!算了吧!一切随缘!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蝚血���冽�苷辣���望��2璇� 嚗𣬚洵嚗�1 ��/��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