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金剛討論版(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2)
----  索達吉堪布 勸學《現觀莊嚴論》公開信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2&id=13605)

--  作者:感恩三寶
--  發表時間:2008/8/13 上午 01:16:16
--  索達吉堪布 勸學《現觀莊嚴論》公開信

索達吉堪布

勸學《現觀莊嚴論》公開信

頂禮大恩根本上師!

各方叢林大德長老、信眾居士:

《現觀莊嚴論》是五部大論之一,也是彌勒五論之一,在藏傳佛教中,它的地位舉足輕重,幾乎所有的寺院都要學習多年。本論主要闡述的是佛陀二轉法輪的隱義現證,這些般若波羅蜜多甚深竅訣的隱含之義,是由佛之補處──彌勒菩薩將之昭示於眾的。佛陀曾告訴阿難說:「我為眾生所講的妙法,縱然你全部忘失了,也不可忘失般若波羅蜜多的隻言半語。」由此教言可以看出,般若波羅蜜多的意義十分重大,是大乘行人希求解脫必不可少的津梁。因此,能夠值遇並學習《現觀莊嚴論》,這種機會相當難得,大家應當好好珍惜。

幾年前,我就曾發願傳講五部大論,並將相關法本由藏文譯成了漢文,如今戒律、俱舍、中觀、因明已傳講圓滿,唯獨剩下《現觀莊嚴論》因法務繁忙而沒有開講。現在各方面因緣成熟,自2008年4月8日起,我們正式傳講《現觀莊嚴論》,開演般若波羅蜜多的次第現證。沒有機緣在學院親聞法義的道友們,應該借此機會依靠網路等便利條件結上法緣。凡是希望自己的聽受善始善終、傳承圓滿的人,最好能報名參加學習,屆時我們將統一組織考試,以檢驗每個人的學習進度和具體情況。

此次安排的課程是:先傳講《現觀莊嚴論略義》;再傳講《現觀莊嚴論總義•修行次第略說》;最後傳講《現觀莊嚴論》的頌詞及其注釋。學習時間大概需要一年多。相關法本,請從智悲佛網www.zhibeifw.com上下載。

願吉祥!

(報名E-mail:larong@foxmail.com)

索達吉

2008年4月11日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08/8/13 上午 01:45:11編輯過]

--  作者:感恩三寶
--  發表時間:2008/8/13 上午 01:21:29
--  

堪布索達吉仁波切簡介

堪布索達吉仁波切,一九六二年出生於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爐霍縣下羅科瑪鄉。與生即俱對三寶不退之信心,以及對眾生猛烈之悲心。

一九八四年,捨俗出家,於色達喇榮五明佛學院依止大恩根本上師如意寶 晉美彭措法王,潛研教理,勤苦修持。後通過講論、辯論、著論成為學院大堪布。

十多年來,對藏漢學法弟子未嘗間斷地傳講顯密經論、竅訣。尤其於一九八七年隨法王朝拜五台文殊聖地後,有感於內地聖教衰微,邪外猖獗,遂立志弘揚密乘於漢土。十幾年來,至勤至精,日不缺講,夜不乏譯,就這樣藏傳古德大論之漢譯文一本接一本問世,令漢族四眾弟子欣喜雀躍承飲法雨甘露。於翻譯經論的同時,為了釐清種種錯誤混淆的知見,堪仁波切又著作了許多啟迪信眾的精短論文。如今弟子們自己集結其譯作,總名《顯密寶庫》;著作總名《妙法寶庫》。

堪仁波切是法王任命的漢族四眾弟子的主要傳法上師。喇榮顯密國際學經會,經過十多年的努力,現有眾多常住漢族四眾弟子。在堪仁波切的精心安排下,次第學修顯密經論。為了令弟子們能安住道場,專心學修,堪仁波切又費心張羅弟子們的生活費,從學習到生活,無不關懷照料。數年來,堪仁波切以其悲願,培養造就了眾多具正知見、持清淨戒的僧才,其中於教於證,均不乏佼佼者。

堪仁波切平日不苟言笑,甚至時而現忿怒相,不留情面地直指弟子之錯誤,然而他真切猛厲之悲心,以及母憐獨子般的慈愛關懷,令座下弟子由衷敬畏愛戴。

若非乘願而來的菩薩,誰能發如此的悲弘誓願,誰有如此堅固的耐心,能夠數年來始終如一,不眠不休的傳講、翻譯、著作,將身心全然奉獻給上師、三寶、眾生!

 

http://www.larong-chuling.com/pages/category1_3.htm


--  作者:感恩三寶
--  發表時間:2008/8/13 上午 01:28:24
--  

索達吉堪布住世祈請文

具德上師加持入心間

不偏眾生普降大法雨

三學之藏索朗達吉尊

祈請身壽不變久住世

願以發心皓月之光明

五濁黑暗消於法界中

由喇榮漢僧法會的所有弟子,鄭重請求寫此文。但堪布本人特別遮止故,吾者無計奈何時,心中頓顯此偈於十七勝生丁丑年西元一九九七年三月二十八日,阿旺羅珠宗美(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善言也。


--  作者:感恩三寶
--  發表時間:2008/8/13 上午 01:28:49
--  

喇榮堪布索南達吉

無 量 壽 蓮 生

特 勝 度 母 眾

令 師 壽 堅 固

教 眾 願 成 辦

應中國內地漢族四眾弟子之祈求

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噶瑪巴烏金欽列多傑

書於菩提迦耶金剛座聖地

公元二零零六年一月十五日


--  作者:感恩三寶
--  發表時間:2008/8/13 上午 01:33:03
--  

敬錄自 喇榮五明佛學院 釋智誠、秋吉彭措 ─《般若鋒兮金剛燄》

不少人把藏傳密宗和藏傳佛教混為一談,實際上,前者僅是後者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除了密法,藏地盛行的佛法還含有極為龐大、周全的顯教體系。因此可以說,藏傳佛教是一個顯密圓融的佛法寶庫。下面就概略介紹一下藏傳教法的基本常識。

昔日釋尊於印度聖地,曾初中後三轉法輪,其中初轉謂四諦法輪,二轉謂般若無相法輪,三轉即為善抉擇法輪,主要宣說光明如來藏。因佛經深奧難以趨入,為使後世普通學人能善解佛意,故有諸多印度聖祖謹承佛旨,紛紛造論闡釋經典義理,善巧開顯如來密意。藏人極為推崇的瞻洲「二勝六莊嚴」(「二勝」指宏戒大德釋迦光與功德光;「六莊嚴」是:開創中觀宗的龍樹與聖天(提婆)論師,開創對法的無著、世親論師,開創因明的陳那、法稱論師。)就是當時的代表人物。隨著佛法的傳入西藏,印度大班智達和藏族大譯師將印土流傳的大量殊勝經論譯成藏文,之後於不斷講聞抉擇、善加弘傳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以「五部大論」為核心的顯宗教法體系。

名聞遐邇的「五部大論」,究竟何所指呢?它們是:戒律、俱舍、因明、中觀以及般若。這些尚是總目,在每一類下,復含若干教典。下面逐一介紹:

一、戒 律

包含小乘別解脫戒、大乘菩薩戒以及密乘三昧耶戒。藏地盛行的小乘戒為一切有部律,最具權威性與代表性的著述當首推印度功德光尊者撰寫的《戒律根本論》(另譯為《律經》),共有九卷二千七百頌。尊者自幼善學一切明論,在根本說一切有部出家,師從世親菩薩深入研習大小乘教法,通過勤奮修持生起勝妙證德,尤其飽餐世尊戒律甘露之精華,為上師四大心子之一。他造的《戒律根本論》總攝了一切有部律學要義,依出離戒廣釋一切應止應行之學處,是聲聞乘增上戒學的大珍寶藏。該論從生起出離心後如何求戒受戒講起,次第論及受戒後如何防止犯戒、如何嚴格奉行出家人的生活行持等,條理井然,諄諄教誨,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此外,釋迦光尊者的《戒律三百頌》,薩嘎拉阿羅漢的《花鬘論》(漢譯為《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頌》)等律學要典在藏地也很受重視。通過對增上戒學的廣博聞思和精嚴行持,使得藏地的出家僧眾長期以來均能善護清淨戒體,成為證取出世無漏智慧的根本保證。

益西彭措堪布仁波切在戒律學名著《走向解脫》中,介紹了藏地別解脫戒的傳承情況:「律藏分經典和論典,經典有《雜阿含經》、《四分律》、《僧祗律》、根本說一切有部的《毗奈耶經》、《律本事》、《律上分》等等。按論典來說,《四分律》的論典首推唐朝道宣律師所著的《南山三大律》,在有部律中,當首推德光尊者(又稱功德光尊者)所著的《戒律根本論》,在這部論中,德光尊者歸納了佛在世時所制戒律的全部學處,詳細敍述了比丘戒、比丘尼戒的開遮持犯。德光尊者是世親菩薩的四大弟子之一,約西元六世紀人,精通三藏,他的著作有《戒律根本論》及《自釋》、《百一羯摩論》等,眾多大德授記為三地菩薩,與釋迦光共同列為印度二勝六莊嚴中的二勝。德光尊者最著名弟子是法友論師,他著有《戒律根本論大疏》,後代的智賢律師(又譯為智慧妙)等主要引用法友律師觀點。釋迦光尊者是德光尊者同時代人,他的著作主要關於沙彌戒方面,有《戒律三百頌》等。雖然印度很多有關戒律的論典已譯成藏文,但最為重要首推這兩部論典。

而在藏地所造的戒律論典中,最為推崇由智賢律師所造的關於《戒律根本論》的兩部注疏──《戒律根本論善解日光教海疏》和《戒律根本論善解月光教海疏》(簡稱《日光疏》和《月光疏》)。佛在《華嚴經》中曾授記將來在雪山藏地有名為智賢的比丘廣宏戒律,並授記了他的重要論著。在藏地,無論是哪個教派都共推這兩部論,並視為與佛陀宣說無二,因這兩部論典完全按照印度論師所造有關戒律的論典所造,而印度論師所造論典又完全追隨佛陀的言教,且傳承又從未中斷過。

智賢律師在《日光疏》中明確指出,講解抉擇戒律的時候,教證比理證更為重要,因凡夫無法衡量受持戒律的功德與破戒的過患,即使是菩薩,對因果的細微處也難以自力了知,只能憑藉佛的一切智智的觀察結果才能明瞭,這與因明、俱舍中教證和理證同等重要有所不同。」

大乘菩薩戒方面,主要依止的是《虛空藏經》、《瑜珈師地論菩薩戒品》、《菩薩戒二十頌》等。受持菩薩戒的方式有龍樹菩薩傳下的甚深見派,及無著菩薩傳下的廣大行派兩種。前者承許在願菩提心攝持下可直接受菩薩戒,而無著菩薩則認為應在願菩提心基礎上先受持七種別解脫戒中的任意一種,然後才能進受菩薩戒。全知無垢光尊者在《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中解釋道:「其實,中觀與唯識這兩種觀點也不相違。發心時雖然未命名別解脫戒,實際上都必須發誓不殺生等,從這一點來說所依身份是相同的。亦即謂具備不損害眾生之心才能得到菩薩戒。如果(七種)別解脫戒中任何一(種)戒也不能受持,則無法獲得菩薩戒,因為與發心學處相違。」總的來說,菩薩戒包含了禁惡行戒(攝律儀戒)、攝善法戒與饒益有情戒(攝眾生戒),此三聚淨戒全面規範了大乘學人的思想行為,是大乘顯密佛子均應淨心奉持之處。

密宗之各系、各乘皆有不共的三昧耶戒條,在相應的續部論典中有詳述。其性質的嚴厲、守持的難度、淨持的功德等,皆超過了顯宗戒律。

二、俱 舍

在藏傳佛教中,有「上下」俱舍之說。「上俱舍」是指無著菩薩的《大乘阿毗達磨集論》,此中有與小乘共通之處,也有大乘的不共觀點;「下俱舍」即為世親論師的《阿毗達磨俱舍論》(含頌詞及自釋)。藏地大德於大乘俱舍多有闡揚,然小乘俱舍學的興盛繁榮,似更勝一籌,幾乎每座正規寺院,都將世親俱舍定為必修課。該論所述的蘊界處、器情世間、業果隨眠、道位智定等基本法理,不僅是小乘學人應習之處,對於大乘安立世俗名言、發展理論體系等亦具重要意義。由於藏漢兩地《俱舍論》譯本都是頌詞八品、自釋九品,大同小異,故不贅述。

三、因 明

總的說來,此是內外道共有的學科,然而嚴格來講,二者卻存在很大差異。其共通之處為三相推理的量式(即宗法、同品周遍與異品周遍),不同之處為各自欲成立的內容。外道希望通過這些推理來成立神我、自性、大自在天等遍計妄執之法,而內道卻以之來證成:佛陀是量士夫;佛法是解脫正道;前生後世、因果輪迴真實不虛……;同時,兼破外道邪說或不了義的下乘觀點。

內道因明學,最早見於佛經,之後在祖師論著(如《瑜珈師地論》)中亦有述及。而真正開宗立派、將之弘揚光大者,乃為陳那、法稱論師。陳那論師根據第三轉法輪所述因果之能生所生關係及法的不變本性,撰寫了一百餘部短小精闢的因明論著,後得文殊菩薩加持攝受,將這些零散篇章輯為《集量論》一書,含現量品、自利品、觀違礙品、他利品、觀譬喻品、觀能破品共六品內容。法稱論師是陳那論師的再傳弟子,為進一步闡發《集量論》深義,撰寫了「因明七論」,其中《釋量論》、《定量論》、《理滴論》為主論,《辯難正理論》、《觀相屬論》、《他續成立論》、《因滴論》屬支分論。《釋量論》專從句義兩方面解釋《集量論》,廣破他宗,建立自宗,精妙地抉擇了唯識見,被後人尊奉為隨理唯識的根本論典。後來,藏地號為「第二法稱」的大智者薩迦班智達將「因明七論」的義理總攝一處,撰著了《量理寶藏論》。此論一經問世,便迅速傳播開來,各教派爭相傳講,成為通達因明的一部殊勝要典。

四、中 觀

佛陀於第二轉般若無相法輪諸了義經部中,圓滿宣說了遠離一切邊執戲論、極為不住之大空性,抉顯了現空雙運法界實相的勝義空分。世尊還於《楞伽經》等教典中金口授記大車龍樹菩薩當來應世,將廣弘般若經妙義,饒益無量眾生。按藏傳佛教的觀點,龍樹菩薩造有最能體現他的中觀思想的六部論著(即「龍樹六論」):《中觀根本慧論》(簡稱《中論》)、《六十正理論》、《七十空性論》、《回諍論》、《細研磨論》、《名言成立論》(此為自宗寧瑪派的講法,格魯派則以《中觀寶鬘論》代替《名言成立論》)。龍樹菩薩心子聖天(提婆)論師所造的《中觀四百論》,繼續闡揚龍樹自空中觀的空性妙義及悟入之方便。(玄奘法師所譯之《廣百論》僅為該論後八品,故《四百論》向無完整漢譯本。近代高僧法尊法師入藏求法時,親睹西藏佛教界對此論的重視程度及其殊勝利益,乃根據藏文本譯出此論的前八品以成完璧之美。)此時,尚未出現自續派與應成派的分流,故龍樹父子的論著被稱作「根本中觀」。

二派的出現,始於龍樹菩薩的高足佛護論師造《佛護論》解釋《中論》之義,強調只破不立無有承認的應成精神。由此引發了清辨論師的不同意見,他於《般若燈論》中認為,佛護論師抉擇空性時「未分開二諦,未加勝義簡別」有所不妥。後代論師分別站在二人的立場造論發揮,遂逐漸形成應成派和自續派兩大中觀體系。簡要來講,應成派主要抉擇聖者菩薩入根本慧定時大空離戲的究竟勝義境界,間接亦略述出定修法;而自續派則主要抉擇菩薩出定位的境界,最終仍述及入定的離戲法界。故知二派僅於抉擇的側重點上暫時有所差異,並無根本矛盾,對於相應根性的眾生來說,都是甘露妙法。

真正將應成見發揚光大的一位傑出祖師,為那爛陀寺大堪布月稱菩薩。聖者論師造有《中論》的句釋《顯句論》和義釋《入中論》,以及歸攝中觀實修竅訣的《入慧論》,將龍樹《中論》妙義開顯無餘。此外,月稱論師還著有《六十正理論廣釋》、《中觀四百論廣釋》等大量論典,著力闡揚中觀應成派大空離戲的了義正見。

千百年來,藏地佛寺中講授自空中觀時,普遍採用的教材即是《中論》、《中觀四百論》和《入中論》。無量學人通過研習這些善說,在相續中生起清淨的空性正見,現證法界實相。

於此需要特別指出,第三轉法輪中最極了義的精髓法要──光明如來藏,在藏地一般被稱作「他空中觀」,並於諸多教派中受到高度重視。《寶性論》等闡顯如來藏法義的殊勝論典,甚至被巴楚仁波切、米滂仁波切等聖祖譽為連接顯密教法的橋樑,極力加以弘揚。自空中觀和他空中觀的完美結合,為大乘佛子生起現空雙運實相正見指明了方向。

五、般 若

此處的「般若」特指善巧開顯第二轉法輪實際修證次第的《現觀(證)莊嚴論》,由於此論內容與旨在抉擇空性見解的中觀論典側重點不同且相輔相成,故而有必要專列一科加以宣說。雖然《般若經》本身就蘊涵了殊勝的現證空性之修學次第,然普通凡夫學人僅憑自力實難通達,所以彌勒菩薩就造了這部論著予以開顯。

《現觀莊嚴論》把般若經的每一會都分作八大段來闡釋:一、一切相(種)智;二、道相(種)智;三、一切智;四、圓滿一切相現觀加行;五、頂現觀加行;六、漸漸次現觀加行(或稱次第現觀加行);七、一刹那現觀加行;八、法身。這八個方面構成了《現觀莊嚴論》八品的主要內容,前三品講境,次四品的加行講因,後一品的法身事業講果,總共有七十種法義,此即藏地常說的《現觀》「八品七十義」。其具體名目如法尊法師《現觀莊嚴論八品七十義略解》中云:

「第一段十事者:一、發心;二、教授;三、順決擇分;四、正行所依之法界,又叫能成之依;五、所緣;六、所為事;七、鎧甲;八、趣入;九、資糧;十、出離。

第二段十一事:一、映奪等;二、知聲聞道;三、知麟喻道;四、菩薩見道;五、修道作用;六、勝解修道;七、讚事揚;八、迴向修道;九、隨喜修道;十、引發修道;十一、最清淨修道。

第三段九事者:一、由智不住生死;二、由悲不住寂滅;三、非方便遙遠;四、正方便鄰近;五、所治品;六、對治品;七、加行;八、彼平等性;九、聲聞等見道。

第四段中十一事:一、行相;二、加行;三、功德;四、過失;五、性相;六、順解脫分;七、順決擇分;八、不退轉眾;九、生死涅槃平等性;十、無上清淨刹土;十一、善巧方便。

第五段有八事:一、暖位利根菩薩的十二種相;二、頂位的十六增長;三、忍位的堅穩;四、世第一法的心遍住;五、見道中的所治能治;六、修道中的能所治;七、無間定;八、邪執。

第六段中十三事者:一、佈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進;五、靜慮;六、般若;七、念佛;八、念法;九、念僧;十、念戒;十一、念天;十二、念捨;十三、無性自性漸次現觀加行。

第七段有四事:一、異熟刹那加行;二、非異熟刹那加行;三、無二刹那加行;四、無相刹那加行。

第八段含四事:一、自性身;二、圓滿報身;三、變化身;四、法身;附屬著佛的利他事業。」

對這部殊勝大論,藏地佛教界極其重視,各宗派均列為必修課程。民國四大高僧之一的太虛大師在《現觀莊嚴論序》一文中,亦對該論推崇備至:

「聞西藏所傳慈氏五論,以現觀莊嚴為必習,因亟勸法尊譯師出其頌並略釋之。乍觀一切相智中菩提心二十二喻,二十大乘僧,四加行分上中下(中略)四身差別及智身二十一聚與二十七事業等,玄旨稠叠,驚歎得未曾有。已而取大般若第一會第二會第四會對照之,則燦焉秩焉,皆經文固有之義層也。然直閱般若經者,易以繁複生厭!大智度宗實相以推辯諸法無不盡,雖汪洋恣肆哉,亦曾莫得其統諸。自非補處深智,安能以三智境、四加行行、一法身果,次第綸貫經義,若網之在綱,有條而不紊耶?運瑜伽巧分別相,彰般若無分別性,得斯論而般若之眉目朗,瑜伽之精髓充矣!」

上面對五部大論作了一番簡介,現在來談談它們的歸屬問題。俱舍與戒律,雖然不妨與有關的大乘教法結合講授,但就其主要內容而言,可攝於小乘教法中。我們知道,小乘聖果來自正確的見解和清淨的行為,俱舍與戒律這兩大科目,恰好就是此二根本因的所依。《俱舍論》深入抉擇了小乘正見──如何了達蘊界處、根、世間、業、隨眠、賢聖、智、禪定以及人無我空性等,律部則詳述了護戒的意義與方法、受戒持戒時須遣除的障礙及需具備的順緣等,嚴格規範了欲求解脫的修行人的基本行為準則。這兩方面的內容結合起來,構成小乘教法的基礎。如果見解無誤然戒律(行為)有虧,就像有眼無足之人一樣,空睹遠景卻難積跬步;反之,若持戒清淨卻了無正見,則如何精勤亦不克取證聖果,頂多只能以守戒的功德得生人天善趣。因為煩惱障的直接對治法唯是人無我的空性智慧,其餘的功德皆不能從根本上摧破我執煩惱,故而具戒無見者就像有足而瞎眼之人一樣,再怎麼盲走馳逐也無法順利到達目的地。如果能做到見行俱淨,那就如人眼足俱全,自可速至所欲之處。

小乘佛法是趨入大乘的基礎,為了對世尊初轉之正法給予充分的尊重,作到善巧通達、循序漸進,藏地的各教派都相當重視戒律和俱舍的聞思修學。在格魯派的一些寺院裡面,僧人們甚至被要求用七年時間專門研習《俱舍論》,其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另外三大論部皆屬大乘佛法,其中因明為世俗諦所攝,中觀和般若在究竟上為勝義法門。這是因為,因明旨在抉擇無倒的世間名言正理,其極致──隨理唯識尚未遠離對內在心識的實執;而大中觀抉擇的明空雙運大法界則是聖者入定及佛陀的境界,《現觀莊嚴論》宣說了實證此無漏聖境的道位次第,故彼均為超凡入聖、圓成無上菩提之津梁。

當然,藏地所傳的顯宗教法,並不能簡單地說全都可以包納在這五部大論之內,只不過這些論著具有很強的代表性,較全面地覆蓋了顯宗主要法義,故而成了極具大義的學修基礎。通達了五部大論、龍樹六論、彌勒五論(《辨法法性論》、《辨中邊論》、《大乘莊嚴經論》、《現觀莊嚴論》、《究竟一乘寶性論》)等顯宗要典,則可領悟如來三轉法輪的密意和現空雙運的法界實相,在此基礎上修學(第四轉)金剛密乘教法,就比較方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