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金剛討論版(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2) ---- 三 殊 勝 -- 行善修心的究竟方法 ─ 慈誠羅珠堪布 傳講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2&id=1377) |
-- 作者:感恩三寶 -- 發表時間:2006/9/22 上午 01:07:36 -- 三 殊 勝 -- 行善修心的究竟方法 ─ 慈誠羅珠堪布 傳講 三 殊 勝 ─ 行善修心的究竟方法 堪布慈誠羅珠仁波切 傳講 一、基礎修法的必要性 三殊勝的修法,雖然是最基礎入門的修法,但對許多人來說,卻有可能是前所未聞的。這個修法說起來容易,但要做到卻並非易事,恐怕有些久學佛法的人也未能做到。但無論如何,在瞭解了佛經的思想和意趣之後,我們就應該儘量依照佛所講的方法去實踐,這樣才會有所進步和收益。 很多人在剛開始學佛時進步很快,但經過一段時間後,便速度減緩,甚至停滯不前,這種情況非常普遍。究其原因,主要就是缺乏系統的修法。關於這個問題該如何著手解決呢? 首先,我們要瞭解並重視基礎的修法。因為,如果沒有加行的基礎,就妄想一步登天去修學如大圓滿、大手印等高深之法,最終,必然會因根基不成熟而一事無成。所以,一定要從最基礎的法起修,這樣才能有所收益。 佛經中將修行人分爲上、中、下三個等級。上等修行人一天比一天好,每天都有收益;中等修行人進步雖然略遜一籌,但每個月都有新的突破;下等修行人至少也是一年比一年好,一年比一年進步。 我們不妨反躬自問,自己究竟屬於哪一等的修行人?今年是否比去年進步呢?如果連這點都不能做到,則我們根本就不在上、中、下這三種等級之列。但除此之外,又沒有第四種修行人,這就只能說明,雖然我們自詡爲修行人,卻根本不配稱為修行人。 我見到過一些皈依多年的居士,漫長的時間已經過去了,但他們還沒有修完最基礎的法。這種情況很糟糕,很令人失望。原因何在?主要就是因爲沒有動力,所以在修行上才會蝸行牛步,甚至打退堂鼓。 法王如意寶在學院傳講大圓滿法時,要求必須提前完成五加行,否則就不允許聽課。許多人在這種壓力的逼迫之下,很快就如期完成了加行。當然,如果只是完成了一個數量,內心卻沒有相應的發心和動力,則所有的修行不過是形式而已,內心是不會有什麽真實的收穫。所以,以清淨的發心攝持,而進行系統的修行是至關重要的。 佛經言:「人身難得、壽命無常」。你們中絕大多數的人都已經跨入了三、四十歲的行列,以後的時間也不會很長,人生幾十年轉瞬即逝,如果這一世沒有抓住機會修行,下一世就更難把握了。所以,必須要打下一定的基礎,爲下一世創造一個良好的開端。 我們對這一世的最低要求,是要進入大乘菩薩的資糧道,這是邁向修行旅途所必須跨出的第一步。步入大乘資糧道的首要條件是什麽呢?就是要有不造作的菩提心。提起菩提心,想必在座的諸位都知道其含義,也許很多人還能侃侃說明菩提心的具體修法,但到底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這就很難說了。 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如果今生沒有走出第一步,下一世想再獲得人身,都難上加難,而繼續修行的機會就更是微乎其微了。所以,我們一定要把握住當下,如果今生能邁出這一步,即使修行的境界不是很高,也會爲來世打下良好的基礎。菩提心本身具有的加持力,就能讓我們擁有繼續修行的機緣。這樣,無論下一世投生到何等環境、何等人群當中,天生就會具有與衆不同的個性,成爲具足慈悲菩提心的人,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所以,第一步非常重要。 當我們在身體上未遭遇任何疾病折磨,生活上沒有任何艱難困苦時,會覺得這個世界很不錯,就不會爲無常的來臨做任何思想上的準備,行動上的努力,整天處於閒散放逸之中。一旦碰到意外、痛苦,就手忙腳亂、六神無主,欲臨時抱佛腳進行補救,然已爲時晚矣。 還有一些人雖然也在修法,但其發心卻是希望藉由佛菩薩的加持、保祐,使自己能夠健康、發財……。當然,在沒有遇到其他違緣的情況下,祈禱佛菩薩,肯定可以達到一定的目的。但是,追求這些世間圓滿(健康、長壽、發財等等)的短暫目標,卻不應該是修行人的選擇。 很多人認爲,如果年老時沒有錢,又沒有兒女的照顧,生活就沒有保障,所以拼命地爲錢奔波。他們爲今後的生活做了充分的準備,卻絲毫不考慮後世。然則,死亡與投生,是每一個人都必須經歷的過程,世俗人對此不做任何準備,是非常可怕的。 現實是無情的,從古至今,沒有一人能夠推翻前後世的存在,這是每個人都要面臨的事實。如果平時毫無準備,等到大難臨頭,再著急也沒用。所以,作爲修行人,必須具有未雨綢繆的遠見卓識,一定要走上自他解脫的光明大道。趁著目前身心各方面都自由自在時,一定要抓住機會修行,以精勤的修持來迎接無常的光臨,千萬不要讓自己落個悔恨交加的下場。 以上簡單介紹了修法的必要性,下面開始轉入正題: 二、三 殊 勝 修 法 (一)名義及重要性 此修法名爲「三殊勝」,以前我譯作「三要點」。爲何稱做三要點呢?爲了引起學人重視的緣故,故而,凡是學佛、修行的人,都必須做到這三件事,因爲十分重要,所以翻譯爲三要點。由藏文直譯,則叫三殊勝。 彌勒菩薩的《經莊嚴論》裡講了七種殊勝。菩薩行持布施、持戒、忍辱等六度時,每一度都應具足這七殊勝。這七殊勝又可歸納爲三種。我們做一切善事(如打坐、燒香、磕頭等)時,都應具足這三殊勝。如果能具足此三種殊勝(或三要點),哪怕在佛像前供一盞燈、磕一個頭的小小善根,也都成為成就之因;如果離開這三殊勝,即使外表上做了再多的善事,也都不能成爲解脫、成佛之因。 何爲三殊勝呢?第一是動機殊勝;第二是無緣殊勝;第三是迴向殊勝。 第一、動機殊勝。在每次行善之前,肯定會有目的,沒有任何目的而行善、修法是很少的。如果在行善時,具備殊勝的動機,就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第二、無緣殊勝。是指在修行時所要達到的一種境界。如果能達到這種境界,則無論做任何善事,比如打坐或者放生,都能成爲非常殊勝的善行; 第三、迴向殊勝。行善修法結束後,還應當如理如法地迴向。在打坐、放生時,就已經成就了很好的善業,將此善業用於何處,是很關鍵的問題。是用於解脫?還是用於健康長壽?或是用於下一世的人天果報?這是自己可以選擇的,這種目的性的選擇,就叫迴向。 無論作任何善事,都不能離開這三種殊勝。一旦脫離了這三個關鍵問題,則不管所做的善事從外表上看來有多麽的了不起,實際上也是不好的。所以,弄清這三個殊勝並付諸實踐,至關重要。 (二)具 體 修 法 1、動 機 殊 勝 行善時每個人的情況不同,因而所希求的目標(動機)也千差萬別。此處,可將所有這些動機歸納爲三種:不善、無記和善。 (1)不善的動機。現在信佛、學佛的人當中,其行善、修法動機往往都是不善的。何爲不善的動機呢?即,凡是僅考慮今生的快樂,僅爲現世生活打算的動機,如爲健康、長壽、發財、避免魔障及痛苦等等而行善,都稱爲不善的動機。爲了達到這些目的而修法,則無論所修的法有多麽高深,也只能成爲世間法。這樣的修法除了能使這一世健康,長壽,發財,避免魔障、痛苦等等之外,無法獲得其他的善報。 例如,如果人們是爲了消除這一世的病痛、魔障而修習大圓滿法,則大圓滿也是世間法。大圓滿法爲何成了世間法呢?大圓滿法本身不是世間法,但是,因爲我們的動機是爲了達到世間的目的,這就使它成爲世間法了。這樣的動機就稱爲不善的動機。 有人不禁會生起疑惑:這些人是在行善、修法,並非想殺人、偷盜,爲何要用「不善」二字呢?那是因爲,僅爲今生的健康、長壽等而修行,雖有可能達到目的,但是即使達到目的──健康長壽了,那又怎樣呢?也許,在健康無病之時,會造作更多的業,從而導致更多的痛苦。此動機本身雖然不是罪惡,但因爲畢竟是有漏之法,故而無法離開痛苦,會引發衆多苦痛,所以,此動機稱爲不善。 我們聽聞這些修法,並不是爲了茶餘飯後的閒聊,也不能把它當成一種文化、學問來研究,而是要運用於日常生活待人處事之中。該如何具體運用呢? 打個比方,《大乘阿毗達磨論》中講過:有三個人一起吃飯,其中一人想,吃完飯後我要去偷盜、殺生……;另一人想,吃完飯後我要去放生、磕頭……;第三人只是爲填飽肚子,吃完飯以後沒有任何打算。同樣是吃一頓飯,由於三人各自不同的目的,同樣的「吃飯」,就變成了三種不同的業。其中,吃飯後打算殺生、偷盜的人,他的「吃飯」就是造罪;吃飯是爲了有體力去磕頭或做其他善事的人,他的「吃飯」就變成善業,將來肯定會有善果;只想填飽肚子的人,他的「吃飯」就成了既非善、亦非惡的無記業,一種很平常的生活,也就不會有特殊的善惡果報。這三個人在吃飯時,雖然既沒有去造惡,也沒有去行善,但由於動機不同,「吃飯」的結果就有三種差別。所以,動機至關重要。 如前所講,若目的是爲了健康長壽等等,就是不善的動機。因爲動機是不善的,所以在此前提下所做的一切,無論是打坐、念經,都是世間法,與解脫沒有任何關係。巴楚仁波切講過,在不具備出離心和菩提心的基礎上,即使閉關九年,斷絕與任何人的來往而修大圓滿,連解脫的種子都不能播下。若在心田中不曾播下解脫的種子,那更談不上成就了。沒有出離心和菩提心就是這麽可怕──即使修大圓滿法都不能播下解脫的種子,修其他的法就更不用說了。所以,千萬不能輕視對動機的選擇。 凡是爲獲得這一世的幸福,或者爲遣除這一生的痛苦而修法,這樣的動機都是不善的。雖然這樣的行善比不信佛、不行善好得多,但卻與解脫毫無關係。故而,對於希求解脫的修行人而言,絕不能有這樣的目的。經書裡講過,這種動機是需要斷除的。所以,我們在每次行善的時候,首先要觀察自己的動機。比如,心裡突然冒出一個念頭,我要去磕頭(或我要去放生),這時就要問一問自己,我爲什麽要磕頭(放生)呢?如果發現自己的動機是錯誤的,就必須及時糾正。 (2)無記的動機。無記是指沒有善惡的記錄,既非善,亦非惡。例如,一個人去放生,邀請他的朋友同往。他的朋友並不瞭解放生的功德利益,只是應邀同去放生,心裡沒有任何目的。放生結束後,受邀同去者的所做之業就稱爲無記。也許有人會提出疑問,他不是同樣也解救了生命,爲何是無記呢?那是因爲,他雖然與大家在行爲上毫無二致,但是他的內心卻沒有這種概念,所以,他的所做就是無記的。在世間,也有類似這樣的概念。例如,若故意殺人,就犯了重罪;但若是無意中殺了人,其所犯之罪就沒有那麽嚴重。在這一點上,世間法與佛法是一致的。 經書上講,如果我們發現自己的動機是無記的,就需要改善,而不是斷除它。因爲無記與善比較接近,而不善與善卻有著天壤之別,所以前者可以改善,後者只能斷除。平時我們在修行、打坐之前,一定要認真觀察,如果發現動機是無記的,就必須改善它。因爲在此前提下所作的一切,都不能成爲解脫法,與解脫毫無關係。以無記動機所造的善業雖然有些世間善報,但卻很微弱。 (3)善的動機。這是三種動機中最上乘的。但是,善的動機又可分爲低、中、高三種層次: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 第一是下士道,這種動機是三種善的動機中層次最低的。具有這種動機的人不是考慮解脫,而僅僅是爲了下一世不墮地獄、餓鬼、旁生道,希望得到人、天的果報,爲了來世能得到健康、長壽,獲得擁有地位、財産、名譽的人身而去行善。這雖然是善,但仍與解脫沒有關係,所以是最低層次的。 有人會想不明白,前面講追求健康、長壽的動機是不善的,而現在又講這是善的,其原因何在呢?因爲,前面的動機根本沒有考慮後世,所有的目的都是爲了今世,所以叫不善。而作爲下士道發心的人,雖然沒有追求解脫,但是也沒有顧及現世,而是希求下一世的世間圓滿,所以叫善。 但對希求解脫的人而言,也不能以此動機來行善。現在很多居士每天都在念佛、燒香、拜佛……請你們捫心自問,自己的目的究竟爲何?是否是爲這一世的健康、長壽?抑或是爲下一世的健康、長壽、不墮地獄?如果是這樣,則一切所作永遠跟解脫無關。在這樣的基礎上修行,即或修一百年、一千年、甚至一萬年,也絕不可能解脫。因爲這些善業都不是解脫的因,此因成熟時,也不可能獲得解脫的果。以這樣的修法除了能使下一世健康、長壽、不墮地獄等等之外,沒有其他善報。 因果是有一定法則的。譬如,大米的種子長出的必然是大米,而不可能是青稞;同樣的,如果所修持的不是解脫之法,又怎能得到解脫之果呢?很多人都認爲:自己經常在念《金剛經》、《三十五佛懺悔文》、《普賢行願品》、《心經》……,就一定是學佛、修行的人。其實這是不一定的。念這些經固然很好,佛也讚歎了念誦這些經文的功德;但是,動機如何是很重要的。動機若不正,則一切都不正;動機若正,則所做一切都是正確的。 在座的各位中,有些人學佛較早,有些人近兩年才學佛。無論時間長短,我們都要回頭看一看,學佛以來,自己行善的動機是什麽?如果是前面所講的動機,雖然會有善果,但與解脫卻沒有關係。現在如果能意識到這個問題,我們也有辦法將已做善業變爲解脫法。最為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發起菩提心。爲什麽呢?因爲,雖然從刹那刹那生滅的角度來看,以前的所作所爲已不存在了,但是,其種子的相續卻已經留在我們的阿賴耶識裡。一旦我們能生起出離心、菩提心,阿賴耶識中的相續就可以立即轉變。以前所做的善業,也能因此而成爲菩提之因。如果我們不去改善,那麽,它將永遠是世間法,永遠不能成爲解脫之因,這實在是太可惜了。 我們所講的不能以上述動機行善,並非是指佛法不能令人得到世間利益,也不是指絕對不能將佛法用於世間法。比如皈依,無論懷有何種動機,皈依後都可以避免人與非人的違緣,可以清淨許多罪業,也可以獲得健康長壽,這是皈依本身所具有的功德。又如,平時遇到痛苦或困難時,祈禱上師三寶是很正常的,是作爲學佛人所應該作的。我們並不排斥有時爲健康等而行善,也不排斥間或爲長壽、發財而做適當的法事。但是,如果將所有的修法,都用在追求世間圓滿方面,那就不對了。只有解脫,才是我們修行的最終目標。 第二是中士道,即小乘聲聞、緣覺的動機,亦即不是爲了追求世間圓滿,不是考慮健康、長壽等而修行。因爲這種發心的人,對世間圓滿以及自身五蘊(肉身等)懷有恐慌厭離之心,極其渴望能早日擺脫五蘊的束縛。所以,他的行善修法不是爲了追求世間圓滿。但是,他也從未考慮過衆生的解脫。那麽,阿羅漢是否沒有慈悲心呢?不是,他也有慈悲心,也認爲衆生非常可憐,但因其慈悲心深度不夠,所以沒有勇氣度衆生,只想解決自己的生、老、病、死。他們不願發菩提心,爲衆生而修法。故而,這種動機是中等的。以這種修法除了能使自己獲得解脫之外,無法獲得其他的果報。 或許有人會認爲:我是學大乘的、學淨土的、學禪宗的、學密乘的,不是小乘修行人,小乘的法沒有什麽可修的,大乘的法才殊勝,密乘的法才了不起,並因此而沾沾自喜。但是,請大家仔細地觀察一下自己的發心,也許我們會自慚形穢地發現,自己連小乘的修行人都不如。 佛教的一切分支都歸納於大乘和小乘當中,沒有其他的第三乘。要作小乘的修行人,第一個條件就是必須要有堅定不移的出離心,非常討厭世間圓滿,並不遺餘力地希求解脫,我們做到了嗎?如果沒有,就算不上是小乘的修行人。而大乘的修行人,又必須具備百折不撓的菩提心,能夠無自私、無條件地付出,我們能作到嗎?如果不能,則也算不上是大乘的修行人。 如果我們既不是大乘也不是小乘的修行人,那麽,從嚴格的意義上來講,我們就根本不是佛教的修行人。那麽,我們是什麽呢?只是信仰佛教,信仰釋迦牟尼佛,平時念念咒、做做善事,比不信佛的人略勝一籌的人而已。雖然我們聽了很多法,灌了很多頂,拜見了很多高僧大德,卻與解脫了無關係。當我們反觀自省時,如果發現自己竟然不是佛教修行人,那是非常可怕的。 今天所講的三個要點(或三個殊勝),很多人以前也聽聞過,但僅僅聽聞是不夠的,關鍵在於能否做到。若不能做到,我想沒有必要聽更多的法。先把聽到的法落實到行爲上,做到一個,再聽下一個。就像在走路時,如果能先看清眼前的十幾米路,就可以穩穩當當地往前行進。如果始終寸步未行,那麽,即使前面 所以,要做一名真正的學佛人沒有那麽容易,但大家也不用因此而灰心失望,認為出離心、菩提心,是否只有神仙或天堂裡的帝釋、梵天才能做到呢?事實並非如此。人就能夠發起出離心、菩提心,而且是像我們這些末法時代的凡夫俗子所能夠做到的。如果出離心和菩提心,是佛或者登地菩薩的專利,凡夫根本無法辦到,那麽,即使知道自己不是修行人,也無濟於事。但實際情況卻不是這樣,這些發心都是普通人能力所及的。所以,我們既不用太氣餒,也不能太傲慢,而是要如實地衡量自己,對自己有一個正確評價,並時刻激勵自己:「我必須努力改善、不斷進步,決不再做名義上的修行人!」當我們知道自己什麽也不是,並有了壓力之後,才會努力去改善。只有踏踏實實地付諸於行動,我們才會成功。 不重視這些問題,是會錯走路頭的。我想,有些人根本沒有必要去聽大圓滿等高深之法。聽聞這些法是否沒有利益呢?不是,這樣做也可以在心田播下一些好的種子,也有聞法的功德,但除此之外,再沒有其他好處。所以我認爲,在基礎不具備的情況下,倉促地去聽這些法,並沒有很大意義。當務之急,是調整動機。 當然,是否具有出離心、菩提心,只有自己心裡明白。除非有他心通,否則,其他人即使通過算命、打卦,也是不可能瞭解的。所以,我們必須成爲在監督自己方面不講情面的糾察員。 第三是上士道,也就是大乘菩薩的發心,這是善的動機中難度最高的。以我的一己之見來看,能走上上士道的人很少很少。凡夫從無始至今,都是對自己珍愛有加,一切所作所爲,都是爲自己打算,很少考慮別人。即使考慮,也是有條件的,從不會無條件地爲他人著想。所以,想成就世間的事業並不是很難,而要生起無僞的菩提心,卻並非易事。可是,一旦缺少這些基礎,一切修行都不能成功。因此,無論發菩提心如何艱難,我們也要向這個方面努力,要挑戰自我,挑戰自私心,堅持不懈地與它作戰。如果肯下功夫,最終我們必定是會勝利的。 以前因缺乏智慧,所有人都毫不顧忌地愛自己,爲自己打算。但是,我們的自私心不但沒有理由、沒有根據,並且是我們獲得最終安樂的大敵。關於這點,在我們以前所學的世間文化裡從沒有提及,雖然有些人說過一些類似的話,但深度卻遠遠不夠。只有佛將這些真理告訴了我們,在依靠佛陀教言進行觀察抉擇之後,我們就會明白,以前爲了自己所作的一切是何等的錯誤!從而就能發起菩提心。 什麽是菩提心呢?所謂菩提心,必須具備兩個條件: 第一、要有決定度化衆生的慈悲心。或許現在我們沒有多少能力,但能力是可以培養的。如果不修行,就永遠都沒有能力。若肯努力修行,雖然目前能力不足,也無需爲此擔憂。釋迦牟尼佛也是從凡夫開始學道,從而獲得成就的,並不是先天的佛。密勒日巴傳記裡也有記載,他的弟子曾說道:「您肯定是金剛手或某尊佛的化身。」密勒日巴當場就批評道:「你們這樣講,雖然是對我的恭敬,卻是對法的極端誹謗。因爲你們不相信佛法能將一個普通人,轉變成一個像我這樣的人。」所以,有無能力不是問題,關鍵在於「現在去做」。 當然,偶爾生起一個「我要度衆生」的念頭並不是很難。在沒有遭遇任何痛苦折磨、衣食無憂之時,也許會有這種想法。但是,在面臨生死存亡之際,譬如要選擇自己與他人二者之中必死其一時,雖然我們羞於情面,不便說「要他死」,但肯定會說「我不要死」,這就是菩提心不夠的標誌。 第二、要有爲度化衆生而發誓成佛的決心。因爲只有成佛,才是度化衆生最究竟的手段。雖然度化衆生需要各種各樣的手段,但最迫切的手段,並不是指僅僅給予他人一定的錢財、名譽、地位,如開辦慈善機構,讓窮人吃飽穿暖、沒有病痛等等。而是爲人們傳法,令其明白道理,這是真實利益衆生的唯一方法。 其實,在發菩提心以後,作爲大乘菩薩,除了那些眼下雖有利益、卻後患不絕的事不能做以外,凡是利益衆生的事,無論大小鉅細、無論採用何種手段,都是可以接受的。這是佛陀的勸告,也是大乘戒律不同於小乘戒律之處。在小乘戒律裡,能做的事與不能作的事劃分得十分細微,永無開許之時。但對大乘菩薩而言,只要沒有自私心,在能夠利益衆生,且不會産生不良後果的前提下,就可以毫無顧忌地去做。大乘菩薩戒正是以此深遠的眼光、廣闊的胸懷來制定的。 但是,大乘菩薩主要不是以世俗手段來度化衆生,而是通過弘揚佛法,讓每個衆生明白如何去選擇正確的道路。因爲人是有智慧的生命,如果他們知道這條路是最安全的,就會做出明智的選擇,從而主動欣然地走上菩提大道。所有的行善都不該是被動的,勉強的行善因爲只是行於外表,而不是發自內心,實際上就不是善。所以,讓每個人理解大乘佛法的精神、見解與行爲至關重要。 對於其他衆生,則可以採用其他相應的手段。比如,在放生時,就應該爲所放生命念誦佛的聖號和咒語。因爲,如果爲其講法,牠們也無法明白,但我們相信,爲其念誦經咒肯定可以在牠們的心田裡播下解脫的種子,這些種子會很快成熟。到那時,牠們便會明白這條路該怎樣走,而且會主動地去走。對於動物,我們只能用這種方法。然而,人是有思想的,所以,爲人講法極其重要。 巴楚仁波切在《現觀莊嚴論》的解釋裡,講了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他說:成佛不是大乘菩薩的目標。如果成佛也不是目標的話,那麽大乘修行人到底有沒有目標呢? 此話的真實意趣是,如果僅僅因爲佛非常偉大,遠離一切過失,圓滿一切功德而發願成佛,就沒有考慮衆生的解脫,所以不是大乘法。這句話揭示出,如果不考慮衆生的解脫,即使爲發誓成佛而努力也不是大乘法。作爲五部大論之一的《現觀莊嚴論》,不是淺顯的論典,其中包含了很多的修法和訣竅。很多高僧大德的「訣竅」,都是從五部大論等衆多經論中提煉出來的。以上觀點,也是巴楚仁波切從中歸納出的一個重要開示,大家一定要重視。 綜上所述,發菩提心的第一個條件,是發願度衆生;第二個條件,是要有爲度化衆生而發誓成佛的決心。 在此,我不得不再次提醒大家,請回頭看一看,自己在學佛後的幾年、十幾年、甚至幾十年中,所做所爲是不是根本不考慮自身的解脫,而只關心如何利益衆生?有沒有這樣的想法?如果從來都沒有想過,相應的行動就更不要說了,那麽,我們就不是大乘的修行人。即使每天念誦《受菩薩戒的儀軌》,如果沒有「我要爲度化衆生而成佛」的決心,儀軌念得再多、再動聽,對我們也起不到任何作用,僅是形式而已,這是很可怕的。 如果至今還沒有生起菩提心,就應當勵力生起,其具體的方法,在《普賢上師言教》裡有比較詳盡的說明。《普賢上師言教筆記》中還有更廣的一些修法,在《五加行開示錄》中,已經收集了這些修法的詳細內容,此處不再重複。開示不是論典,一看就能夠領會,在領會之後若肯實修,就能夠生起無僞的菩提心。 衆所周知,一位體育運動員經過訓練所獲得的成績,是未經鍛鍊的人所無法企及的。但是,如果我們經過鍛鍊,也同樣可以做到。能否具備菩提心,是與鍛鍊與否密切相關的,而不是不可改變的。我們如果不從現在開始鍛鍊發菩提心,將永遠是自私自利的人,永遠不能成爲大乘修行人。如果鍛鍊一段時間(三個月、半年或一年),多少會修出些菩提心來。發菩提心不僅要靠鍛鍊,還需其他助緣,如聽聞菩提心的功德、聞思相關的大乘經典、儘量地積累資糧等等,當然,最關鍵的還是修四無量心──慈悲喜捨。若能這樣,發菩提心也不是很難。對於不修行的人來說,發菩提心很難,但對修行精進的人而言,這也並非難事,學佛的人必須要過這一關。 正如以前所講的譬喻一樣,古代的城市都有城牆圍繞,假如城牆只有一個城門,那麽,所有進城的人都必須通過此門,才可以到達城內的任何一戶人家,否則一家也去不了。同樣,如果沒有過出離心和菩提心這一關,我們就沒有選擇的餘地,就無法修習真正的大圓滿、大手印、時輪金剛等法;如果過了這一關,修淨土、禪宗、中觀、大手印或大圓滿,便可由我們任意挑選。 在家居士修出離心,與上班工作並沒有任何衝突。一個現代人所要養活的家口,頂多只有七八個。而在佛住世的時候,即使日理萬機的印度國王,也可以在佛陀的適當安排下,使管理國家與修學大乘佛法齊頭並進。同樣,在我們生起出離心與菩提心後,也不是要立即不上班、不處理家務、放棄世俗的一切,只要對世間沒有貪執之心,就可以在做世間工作的同時進行修行。生起出離心和菩提心,不但與平時的工作沒有衝突,在遇到一些棘手的問題,或者與他人發生利害衝突的關鍵時刻,真正的修行人反而會處理得更加完美。 當然,對於那些雖然相信因果輪迴,但僅僅是爲了得到一些世間圓滿而作善事,卻不願意修解脫道的人而言,是不需要出離心和菩提心的。然而,對於修解脫道、修菩薩道的修行人而言,發菩提心是必須特別強調的首要問題。 有了菩提心,修行上的許多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因爲菩提心本身,已經包含了積累資糧、懺悔清淨罪業等等不可思議的能力。因此,菩提心是開啓大乘佛法門扉不可或缺的「萬能」鑰匙。 菩提心可分爲兩種:世俗菩提心和勝義菩提心。前面所講是世俗菩提心;勝義菩提心就是證悟空性的智慧。勝義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已經涵蓋了所有的大乘佛法,是大乘佛教的精髓。所以,沒有菩提心,就沒有辦法修行大乘佛法,菩提心是非常重要的。 大乘菩薩真正的菩提心,是指毫無自私地奉獻、毫無條件地付出。尤其在遇到困難、艱辛之時,能保持這種精神是極難的。平時我們在順意安適之時,於修法打坐之中,偶爾生起「我爲度化一切衆生而發誓成佛,爲了獲得佛的果位,所以打坐、修行」的念頭也許不是很難,但這種菩提心是不穩定的。只有反反覆覆地修煉,才會生起真實、穩固的菩提心。 只有依靠菩提心,才有希望走上大乘佛法的解脫道,這是真正的依處。無論是誰,都應該有一個依處。那麽,我們應該把什麽作爲自己的依處呢?每個人都知道,以金錢、名譽和地位爲依處是靠不住的。親人、朋友、同事可以作爲依處嗎?親眷好友可以幫我們解決一些現世的生活問題,但是,在了脫生死的難題上,他們卻無能爲力。佛經裡將此比喻爲:兩個不懂水性的人同時溺水,是誰也救不了誰的。同樣,親友和自己同是凡夫,同在生死輪迴中流轉,他們連自己都不能自救,又如何能拯救我們呢?所以,把他們作爲依處也是靠不住的。那麽,以一些社會團體等爲依處,是否靠得住呢?答案也是否定的。在解決生老病死、從輪迴獲得解脫的問題上,誰也幫不了我們。唯一值得我們依靠的就是解脫道,特別是菩提心。 即使我們現在活得很開心,但這種快樂是不可能持續到永遠的,我們將來肯定會面臨很多苦難。有的人因爲現在沒有明顯痛苦,就不爲來世作準備,卻因爲擔心將來會過苦日子,而處心積慮地去拼命掙錢,甚至不考慮因果,這是很愚昧的。他們未曾想過,畢竟我們已投生到人間,日子就算過得再苦,與三惡道的苦仍有天壤之別。但下一世我們會投生何處,是否還能像現在這樣獲得人身,這是很難保證的。所以,我們必須要爲下一世做好充分的準備,這才是明智的選擇。所謂充分的準備是什麽呢?既不是發財,也不是求名,而是要修法。雖然小乘的法可以解決自己的問題,但解決不了衆生的問題。所以,一定要發菩提心,唯有菩提心才能救度自他。 在以前的所有開示裡,我都沒有特別強調大圓滿等密法。現在我本人,也沒有奢求證悟大圓滿。爲什麽呢?是不是大圓滿不殊勝呢?絕對不是。大圓滿、大中觀等密法是非常殊勝的,但我的根基還不夠,出離心、菩提心等基礎還沒有打好。這就好比一個人要畫壁畫,如果牆壁都沒有,又畫什麽壁畫呢?所以,首先要把牆壁砌好,然後才能於其上作畫,目前我的狀況就是如此。所以,雖然大圓滿、氣脈明點等修法,是我所欠缺和必須的,但我現在只能處於希求、嚮往出離心和菩提心的階段,暫時不去追求、嚮往大圓滿等密法,因爲即使嚮往,也是無濟於事的。現在我唯一的希望,就是將基礎打牢。而基礎的修法只有兩個,一是出離心,二是菩提心。外加行、內加行的很多修法,都是圍繞這兩個修法而展開,都是爲達到這兩個目的而進行的。 我當前的境界就是這樣,不知道你們的境界如何?你們在追求的目標是什麽?這些只有你們自己才瞭解。我想,作爲一名佛教徒,尤其是聽聞過許多大乘佛法的佛教徒,其目標決不應該是金錢,決不應該是現世生活中所謂的圓滿。在座的很多人或許都是像我這樣離大圓滿等高深密法尚有一定距離的人,這種人應該從基礎的出離心和菩提心開始。 出離心要從人身難得、壽命無常、因果不虛、輪迴過患這四個外加行修起。外四加行修好以後,出離心自然而然就會有了。而世俗菩提心包含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願菩提心的修法就是以慈、悲、喜、捨四無量心的修法爲門徑,以此修法即可産生慈悲心。一旦生起慈悲心,離菩提心也就只有咫尺之遙了。唯有像這樣一步一步地走,我們才會有希望。 所有修行人都應該自我審視,問問自己究竟在希求什麽,樹立了怎樣的目標?如果發現目標不正確,就等於發現了自己最大的不足。那麽,我現在就只能算是一個尚未入門的人,如果再不努力,就永遠只能是個凡夫。如果現在肯踏實地去做,則每個人都能生起無僞的菩提心。因爲,釋迦牟尼佛所傳的菩提心修法,主要就是針對像我們這樣沒有入門、沒有發菩提心的人而言的。 以前所講的一系列開示,幾乎都是關於出離心和菩提心的,雖然我也會講五部大論或密宗的修法,但目前這些法對在座的許多人而言,並沒有太大的作用。就像廚師應該做食客能夠消化的飯菜一樣,假如廚師做了很多,食客的腸胃卻不能消受,又爲什麽要做這麽多呢?我之所以現在不太願意講許多高深的法,也就是基於這個理由。 但爲什麽我要反覆強調這些基礎修法呢?因爲這樣反覆,就可以使人有更深刻的感受,就能更重視這些基礎。如果我只是輕描淡寫地隨口帶過,你們就不會有深刻的體會和印象。或許有人已經因爲我的嘮叨而厭煩了,但無論如何,出離心和菩提心始終都是貫穿於整個修行的中心要點。 有些人將這些基礎修法棄置不顧,在不知道何爲灌頂,不知道灌頂後該做什麽、不該做什麽的情況下,不辭辛勞地奔波於藏漢兩地,到處去接受灌頂。但這樣的結果,卻與解脫道沒有多少關係。所以,希望在座的每個人,應該以出離心、菩提心爲目標,嚴格要求自己。在出離心和菩提心沒有修出來之前,不要修任何密法,只需堅持不懈地在這兩個修法上下功夫。只有過了這兩關以後,才能考慮大中觀、時輪金剛、大手印、大圓滿等高深妙法。在藏密裡,殊勝的法多如牛毛,應有盡有,但如果沒有出離心和菩提心的基礎,是沒有資格修這些法的。總之,目前對我們而言,唯一最關鍵的、最重要的就是出離心和菩提心。[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08/3/14 下午 07:23:40編輯過]
|
-- 作者:感恩三寶 -- 發表時間:2006/9/22 上午 01:08:55 -- 2、無 緣 殊 勝 所謂無緣,就是空性之義。你們中的絕大多數人,也許還沒有證悟空性,即便如此,也不用著急,只要能修起出離心和菩提心,證悟空性也是輕而易舉的事情。但是,如果沒有出離心和菩提心,妄想證悟有如蒸沙成飯。就像在春天播種,就很容易長出莊稼;而在冬天撒種,則因爲機緣不成熟,再努力也是徒勞無功一樣。在所有的條件成熟以後,一切願望都會瓜熟蒂落的。 佛經對無緣殊勝的要求是,在不離空性境界的同時,去行持布施、持戒等六度。例如,放生的時候,應了知放生者(自己)、所放生命和放生行爲都是無有自性、如夢如幻的,亦即做到三輪清淨(或稱三輪體空),這就是無緣殊勝。 在沒有證悟空性時,真正的「無緣」是無法達到的。這時,我們可以按「相似的無緣」來行持,它比較接近無緣,但卻不是真實的無緣。比如,我們將中觀的思維方法學好後,就能深刻體會到,一切法都是顯而無自性,是如夢如幻的。但這只是字面上的瞭解,並非真實的證悟。仍以放生爲例,最好在放生的同時,至少也應在放生完畢迴向的時候,以中觀理論來抉擇三輪的無實空性,這樣的抉擇就叫「相似的三輪體空」。這雖然不是真實的三輪體空,但已經比較接近於真實,可以作爲初期的三輪體空來行持。 以上講了相似的無緣與真實的無緣。真實的無緣是指登地的菩薩在證悟空性後,於不離空性境界的狀態下,行持六度萬行。因爲菩薩已經證悟了一切現象都如夢如幻,故而沒有任何執著。但是,沒有證悟的人最多只能做到相似的三輪體空。如果不懂中觀,那麽就連相似的三輪體空也無法做到。如果相似的無緣與真實的無緣都做不到,「無緣」之說又從何談起呢? 針對這種人,佛陀也爲他們指明了一條路:佛經中講,在行善時,雖然不能做到「無緣」,但也要認認真真、一心一意地去做。所謂的「一心一意」,是指在行善時,不但身體要認真去做,內心也要如理如法地發心、迴向,認真謹慎地觀想、作意,這可以算是「無緣」的最低限度。如果身體在行善,心裡卻在胡思亂想,就只是表面上的善事,作表面善事是勞而無功的。所以,大家應當對此加以重視。 如果要解脫,必須證悟空性,無論困難有多大,都一定要知難而上,這是最後衝刺的一關。早期要過的關是出離心和菩提心,在出離心和菩提心完全具足以後,還要過證悟空性這一關。即使已經圓滿了出離心和菩提心,如果沒有證悟空性,離解脫就還有一定的距離,所以,我們最終必須證悟空性。 在沒有證悟之前的「無緣殊勝」,就是在出離心和菩提心的基礎上,認認真真、心不散亂、如理如法地去行持。雖然現在做到無緣殊勝有一定的難度,但如果具備出離心和菩提心的基礎,證悟空性也是指日可待的,因爲菩提心與證悟空性的智慧是互相觀待的。也就是說,如果證悟了空性,出離心和菩提心就能自然而然地生起;有了出離心和菩提心,證悟空性的智慧也就唾手可得了。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08/3/14 下午 07:24:24編輯過]
|
-- 作者:感恩三寶 -- 發表時間:2006/9/22 上午 01:09:58 -- 3、迴 向 殊 勝 迴向的含義是什麽呢?譬如,有十個人,其中只有一人有食物,而其他九人都沒有,現有的食物本來可以被擁有者獨享,但是他卻捨不得,而願與其他九個人共同分享。迴向的含義也與此類似。人們在行善時所造的善根,能夠獲得善報,但大乘的修行人卻不願獨自享受此善果,而是將它分給普天下所有的衆生,這就是迴向的內涵。 迴向有兩種,一種是有毒的迴向,一種是無毒的迴向。所謂「有毒的迴向」,就是有執著的迴向。《般若波羅密多經》裡講過,凡是有執著的善根,就像有毒的食品。有毒的食物,在吃的時候也許還會感覺味道鮮美可口,但當毒發之時,就會痛苦異常;同樣的,有執著的、非三輪體空的善根,雖然也會帶來一些暫時性的善報,但因其是有漏之法,所以非但不能究竟脫離輪迴的痛苦,反而會引發衆多苦受。 無毒的迴向是指無執著的迴向、無緣的迴向,亦即在證悟空性的境界中迴向。無毒的迴向又分爲兩種:一是真實的無毒迴向,二是相似的無毒迴向。所謂「真實的無毒迴向」,是指登地以上的菩薩在無緣禪定中的迴向,這是薄地凡夫所無法做到的。我們現在只能做相似的無毒迴向,這種迴向不是指以中觀的邏輯來抉擇一切法是空性,而是按照《三十五佛懺悔文》裡所講的方法進行觀想:所有十方三世的佛菩薩如何迴向其善根,我也如是迴向我的善根,這樣真心誠意地迴向,就是相似的無毒迴向。 很多經書上說過,這雖然不是真實的無毒迴向,卻可以代替無毒迴向。例如,在放生過程中所造的善業,該如何迴向呢?我們應一心一意地想:過去的佛、現在的佛、未來的佛如何迴向他們的善業,我也如此迴向我的善業,這就是無毒的迴向。當然,我們也可以念誦《普賢行願品》,因爲其中包含了很多殊勝的迴向。如果不會念或沒有時間念全文,就可以念誦從「文殊師利勇猛智」至「爲得普賢殊勝行」的八句兩個偈頌。龍樹菩薩說過:這八句兩偈是整個《普賢行願品》的精華。所以,僅念這八句就等於念誦了全部的《普賢行願品》。這種迴向不但簡單易行,同時又是相似的、清淨的無毒迴向。 做了善事以後,一定要如理迴向。因爲善業在沒有成熟前,是有可能遭到損壞的。何種情況會毀壞善業呢? 第一、生起瞋心。在大乘佛教裡,所有煩惱中最嚴重的就是瞋恨心。生起嚴重的瞋心,立即就可以毀壞一百個大劫所積累的善業; 第二、自詡功德。例如,某人在念了一億文殊心咒以後,故意在他人面前賣弄自己的功德,炫耀自己的修行,誇誇其談地宣傳自己如何了不起,這樣也會毀壞自己的善業; 第三、於善生悔。例如,某人如理如法地放了生,可是,過了一段時間後,就生起後悔心:「我當時的放生是在浪費錢財,是不應該做的。」像這樣的後悔,就會立即毀壞以前所做的一切放生善業; 第四、顛倒迴向。例如,某人在行善之後,如果這樣迴向:「祝願我依靠此善根,能夠成爲一個很有實力的人,從而消滅我的怨敵某某人。」這就是顛倒迴向。凡是以貪瞋癡爲根本的迴向,都叫顛倒迴向。這樣迴向以後,雖然有可能成熟其所發的惡願,但在此果成熟以後,就再也不會産生其他的善報。 如果我們不及時如法地迴向,在以上這些情況下,即使再多、再殊勝的善根,都會被毀於一旦。在這些毀壞善業的因素當中,最容易出現的是瞋恨心,它能毀壞無以計數的善業,對凡夫而言,是非常可怕的。所以,行善之後必須立刻迴向。 如理迴向之後,善業是否便不會被毀壞呢?如法的迴向,特別是在爲菩提而迴向之後,在一般情況下,善根是不會被毀壞的。這就像在電腦中存檔一樣,在文檔保存好以後,通常是不會丟失的。 此外,迴向應當與發心相應。我們的發心如果是爲一切衆生而行善,最後也要爲一切衆生而迴向。前後不應該是矛盾的,如果發的是菩提心,迴向卻是爲自己就不合理。按照大乘佛教的思想,我們既不能爲這一世的圓滿──自己的健康、長壽、發財而迴向;也不能爲了獲得聲聞、緣覺的果位而迴向;而是要爲證得菩提、獲得佛陀的果位而迴向,這是最殊勝的迴向。這樣迴向後,善根生生世世也不會窮盡,其善果雖然一次又一次地成熟,卻永無完結之時。因爲善根已經迴向了菩提,所以在未證得菩提之前,它們是不會消失的。 迴向和發願有何差別呢?在行善(如放生)時,造了善業,以此善業爲前提,於行善後所發之願,即是迴向。平時,不以所造善業爲依託的發願,即是普通的發願。如看到佛像、佛塔時,於其前發願「祝願我生生世世……」,這就不是迴向而是發願。迴向和發願的差別在於有無行善,有無所迴向的善業。 在此,還有一些需要強調、值得注意的事項: 第一、作爲一位大乘修行人,無論在發願或迴向時,首先應當發誓:「祝願我在從今乃至菩提間的生生世世中,即使爲了自己的身體乃至生命,也不傷害任何一個有情的性命,即使衆生的一根毫毛也決不損壞。」當然,因爲誓言一定要做到,如果這種發誓暫時無法完全做到的話,做爲大乘佛子,最低限度也要這樣發誓:「祝願我在從今乃至菩提間的生生世世中,即使爲了自己的身體乃至生命,也決不故意傷害衆生的生命。」如果連這一點都做不到,欲修學大乘佛法根本就免談。不僅如此,我們還應當讓自己盡早發起並實現前一種無上、偉大的誓願,將其作爲目前的修行目標與奮鬥方向。 第二、佛經中記載:每當我們迴向時,無論所做善業是大、是小,決不能發「祝願我依靠此善根,從而獲得轉輪王的果位或者健康、長壽……」等人天、聲聞乘之願;而是應該發願:「願我依靠此善根,能夠生生世世成爲衆生的怙主(怙主指救度衆生的人),成爲度化衆生的人。」這樣專心致志地發願迴向,就是大乘菩薩的迴向。 有關迴向的譬喻,是一個人捨不得將食物獨自享用,而將它與衆人分享。那麽,在迴向之後,自己的善業是否也隨之而減少了呢?就如某人以十元錢來用於十人共分,此人只能得一元錢一樣。但是,善根卻不是這樣的,越是迴向給衆生,善根就越增長;越是捨不得迴向,善根就有可能越減少。善根在此方面的特點,是與世俗事物恰好相反的。所以,千萬不要忘記迴向。 迴向時,如果想簡單,就可以念誦《普賢行願品》中的那八句二偈;如果想廣繁,也可以選擇其他較長的迴向文。如《入菩薩行論》的最後一品是迴向品,其中的內容都是大乘菩薩的迴向,念誦這一品的頌詞也很殊勝。 但值得注意的是,發願文、迴向文有無加持力,與其作者有極大關係。像我們這樣的凡夫能否寫迴向文呢?如果自己發心清淨,此清淨心可能有一些能力,但是,我們寫的迴向文本身卻沒有任何加持,即使念上一千遍、一萬遍,也沒有任何作用。所以,迴向文的作者最好是登地菩薩,至少也應該是加行道高層次的證悟者,只有他們的語言才會有加持力,平時我們也應念誦這種迴向發願文。 無垢光尊者講過,所有的善業,無論大小,都不能離開這三個框架,都要框於此三殊勝中間。如果不離開三殊勝,則所做的一切善業皆爲解脫道;如果離開這三種殊勝,即使表面上再偉大、再深廣,也不是解脫道。所以,這三個殊勝非常重要。 對我們多數人而言,雖然目前很難做到無緣殊勝,但也可以暫時以相似的無緣殊勝來代替。如果想真正做到發心與迴向殊勝,肯定也要以一定的修行爲基礎。正如體育運動員爲了取得異於常人的成績,就要提前鍛鍊一樣,要發如此偉大的誓願,肯定是要提前修行的。沒有修行,就不可能發此大願。希望每一個修行人都能重視、實踐這三個殊勝,尤其是出離心和菩提心,至於其他的修法,在基礎穩固了以後再修也不遲。 文殊師利勇猛智 普賢慧行亦復然 我今迴向諸善根 隨彼一切常修學 三世諸佛所稱歎 如是最勝諸大願 我今迴向諸善根 為得普賢殊勝行 ─《大方廣佛華嚴經》─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08/3/14 下午 07:25:16編輯過]
|
-- 作者:感恩三寶 -- 發表時間:2006/9/22 上午 01:10:52 -- 發心無緣迴向三殊勝 一次眾生獲得勝福德 相續生起能夠得佛果 祝願成就佛喜此善道 ─《極樂願文大疏》─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08/3/14 下午 07:27:45編輯過]
|
-- 作者:感恩三寶 -- 發表時間:2006/9/22 上午 01:11:49 -- 普 賢 行 願 品 普願沈溺諸眾生 速往無量光佛剎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08/3/14 下午 07:44:09編輯過]
|
-- 作者:感恩三寶 -- 發表時間:2006/9/22 上午 03:33:52 -- 三 殊 勝 前 行 發 心 殊 勝 正 行 無 緣 殊 勝 結 行 迴 向 殊 勝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08/3/15 下午 05:29:02編輯過]
|
-- 作者:感恩三寶 -- 發表時間:2007/3/8 上午 05:12:52 -- 敬錄自 伏藏大師多傑德欽朗巴 ─《蓮師剎土雲遊記》 然後我便向蓮師請求教言,他則諄諄教導說:「你既然這麼要求了,那我就給你講講吧。藏地的顯密教典原本浩瀚無邊,若欲全盤掌握,其數量實乃不可窮盡。不過前譯寧瑪巴教典已將全部顯密法要統統涵蓋,是融合了顯密的甚深、廣大之教言,因此非常值得修行人好好修持。能令人一生即可獲得佛果的,除密法以外,別無它法。 但如理如法的修行卻必須具備一定的基礎,而所謂的基礎指的就是加行發心殊勝、正行無緣殊勝、結行迴向殊勝這三殊勝。如果是為一切眾生而以大慈大悲心攝持自己的所有善行,此種善舉就叫做加行發心殊勝;無論在修何法時,未究竟之前,自己將心始終一心一意地專注起來,這就叫做正行無緣殊勝;行持善法之後,自己將所有善根盡皆迴向給一切眾生,此乃稱之為結行迴向殊勝。如果一個修行者的全部善行未能被這三殊勝攝持,則此行者修持的定非解脫道;如能被三殊勝攝持,則此人種下的一切善根皆成為隨解脫分之善根,也可以叫做成就佛果之因。因此,這三種殊勝對修行人來說實乃至關重要。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08/3/15 下午 05:33:03編輯過]
|
-- 作者:感恩三寶 -- 發表時間:2007/8/9 上午 05:07:54 -- 敬錄自 堪布慈誠羅珠仁波切 《三殊勝 ─ 行善修心的究竟方法》 如果至今還沒有生起菩提心,就應當勵力生起,其具體的方法,在《普賢上師言教》裡有比較詳盡的說明。《普賢上師言教筆記》中還有更廣的一些修法,在《五加行開示錄》中,已經收集了這些修法的詳細內容,此處不再重複。開示不是論典,一看就能夠領會,在領會之後若肯實修,就能夠生起無僞的菩提心。 http://www.larong-chuling.com/pages/category5_2.htm http://211.72.163.194/pdf/06.pdf 大圓滿前行引導文• 普賢上師言教 全知巴楚仁波切 著 堪布索達吉仁波切 譯 http://211.72.163.194/pdf/22.pdf 五加行開示錄 堪布慈誠羅珠仁波切 傳講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08/3/14 下午 07:36:32編輯過]
|
-- 作者:感恩三寶 -- 發表時間:2007/8/9 上午 05:15:00 -- 入 菩 薩 行 第十品 迴向 寂天菩薩 造頌 造此入行論,所生諸福善, 迴願諸眾生,悉入菩薩行! 周遍諸方所,身心病苦者, 願彼因吾福,得樂如大海! 願彼盡輪迴,終不失安樂! 願彼皆獲得,菩薩相續樂! 願諸世間界,所有諸地獄, 彼中眾有情,悉獲極樂喜! 願彼寒獄暖!亦願菩薩雲, 飄降無邊水,清涼炙熱苦! 願彼劍葉林,悉成美樂園! 鐵刺樹枝幹,咸長如意枝! 願獄成樂園,飾以鷗鵝雁、 悅音美飛禽、芬芳大蓮池! 願煨成寶聚,燒鐵成晶地! 怖畏眾合山,成佛無量宮! 岩漿石兵器,悉成散花雨! 刀兵相砍殺,化為互投花! 陷溺似火燃,無極大河眾, 皮肉熔蝕盡,骨露水仙白。 願彼因吾福,得獲妙色身, 閒浴天池中,天女共悠游! 云何獄中隼、卒鷲頓生懼? 誰有此妙力,除暗生歡喜? 思已望空際,喜見金剛手。 願以此欣喜,遠罪隨密跡! 願獄有情見,香水拌花雨, 自天迅飄降,熄滅熾獄火。 安樂意喜足,心思何因緣? 思時望空際,喜見聖觀音! 願獄眾有情,歡呼見文殊: 友朋速來此!吾上有文殊, 五髻光燦燦,已生菩提心, 力能滅諸苦,引樂護眾生, 令畏盡消除,誰願捨彼去? 彼居悅意宮,天女齊歌頌, 著冠百天神,齊禮蓮足前; 花雨淋髻頂,悲淚潤慈目。 復願獄有情,以吾善根力, 悉見普賢等,無礙菩薩雲, 飄降芬芳雨,清涼復安樂; 見已彼等眾,由衷生歡喜! 願彼諸旁生,免遭強食畏! 復願餓鬼獲,北俱盧人樂! 願聖觀世音,手出甘露乳, 飽足餓鬼眾,永浴恆清涼! 願盲見形色,聾者常聞聲! 如彼摩耶女,孕婦產無礙! 願裸獲衣裳,飢者得足食, 渴者得淨水、妙味諸甘飲! 願貧得財富,苦者享安樂! 願彼絕望者,振奮意永固! 願諸病有情,速脫疾病苦! 亦願眾生疾,畢竟永不生! 願畏無所懼,縛者得解脫! 弱者力強壯,心思互饒益! 願諸營商賈,處處皆安樂! 所求一切利,無勞悉成辦! 願諸航行者,成辦意所願, 安抵河海岸,親友共歡聚! 願迷荒郊者,幸遇諸商旅, 無有盜虎懼,無倦順利行! 願天慈守護,無路險難處, 老弱無怙者,愚癡顛狂徒! 願脫無暇難,具信慈愛慧, 食用悉富饒,時時憶宿命! 受用願無盡,猶如虛空藏! 無諍亦無害,自在享天年! 願卑寒微士,容光悉煥發! 苦行憔悴者,健朗形莊嚴! 願世嬌弱女,悉成男子漢! 寒門晉顯貴,慢者轉謙遜! 願諸有情眾,因吾諸福德, 悉斷一切惡,常樂福善行! 願不捨覺心,委身菩提行, 諸佛恆提攜,斷盡諸魔業! 願諸有情眾,萬壽永無疆! 安樂度時日,不聞死歿名! 願於諸方所,遍長如意林, 充滿佛佛子,所宣妙法音! 普願十方地,無礫無荊棘, 平坦如舒掌,柔軟似琉璃! 願諸菩薩眾,安住聞法眷, 各以妙功德,莊嚴佛道場! 願諸有情眾,相續恆聽聞, 鳥樹虛空明,所出妙法音! 願彼常值佛,以及諸佛子, 並以無邊雲,獻供眾生師! 願天降時雨,五穀悉豐收! 仁王如法行,世事皆興隆! 願藥具速效,咒語咸靈驗! 空行羅刹等,悉具慈悲心! 願眾無苦痛,無病未造罪! 無懼不遭輕,畢竟無不樂! 願諸伽藍寺,讀誦以興盛! 僧伽常和合,僧事悉成辦! 願欲學比丘,悉住阿蘭若, 斷諸散亂已,輕安堪修善! 願尼得利養,斷諍遠諸害! 如是眾僧尼,戒圓無缺憾! 犯者願生悔,時時懺罪業! 壽盡生善趣,不復失禁戒! 願智受尊崇,化緣皆得足, 身心悉清淨,令譽遍諸方! 願離惡趣苦,以及諸艱困, 復以勝天身,迅速成正覺! 願諸有情眾,慇懃供諸佛, 依佛無邊福,恆常獲安樂! 菩薩願如意,成辦眾生利! 有情願悉得,怙主慈護念! 獨覺聲聞眾,願獲涅槃樂! 未登極喜前,願蒙文殊恩, 常憶己宿命,出家恆為僧! 願吾菲飲食,維生充體能! 世世願恆得,圓滿寂靜處! 何世欲閱藏,或欲問法義, 願我無礙障,面見文殊尊! 為於十方際,成辦有情利, 吾行願得如,文殊圓滿行! 乃至有虛空,以及眾生住, 願吾住世間,盡除眾生苦! 眾生諸苦痛,願悉報吾身! 願因菩薩德,眾生享安樂! 願除苦良藥,一切安樂源─ 教法得護持,長久住世間! 禮敬文殊尊,恩生吾善心; 亦禮善知識,恩長吾三學。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08/3/14 下午 07:46:09編輯過]
|
-- 作者:感恩三寶 -- 發表時間:2007/8/9 上午 07:37:34 -- 米滂仁波切極樂願文 欲往生極樂而修持四因者,當專一明觀無量光佛法像、日誦聖號七遍等,而後: 珍巴喔華美巴恭素梭 導師無量光垂念 嘉瓦且傑特傑傑因德 如您所發菩提心 喇美江秋巧德森傑爹 我發無上勝覺心 給沃匝瓦傑涅吉巴南 所造一切諸善根 呢效爹瓦堅傑襄康素 西方極樂刹土中 嘉巧且傑中德吉內將 生於勝王汝之前 拉欽嘉沃這傑秀巴根 一切廣大佛子行 永色作波拉德歐傑納 為欲圓滿而迴向 才德普瑪塔德達波央 此生命終於淨土 爹瓦堅德賊爹傑瓦當 刹那化生極樂界 珍巴喔華美吉隆丹內 導師彌陀授記已 作門央瓦塔熱辛巴秀 圓熟淨德願究竟 桑吉喔華美拉梭瓦爹 祈禱如來無量光 達給拉美江秋森傑內 我發無上菩提心 給匝塔達爹欽央巧德 一切善根皆迴向 傑協歐納竹巴欽吉洛 成就往生祈加持 米滂仁波切 造 (2000年11月譯於喇榮) (注:往生四因,謂明觀福田、積資淨障、發菩提心、發清淨願。圓熟淨三德,總括菩薩一切行處,謂圓滿六度、成熟有情相續、清淨成佛刹土。)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08/3/14 下午 08:27:45編輯過]
|
-- 作者:感恩三寶 -- 發表時間:2007/8/9 上午 07:39:10 -- 極 樂 願 文 噶瑪恰美仁波切 著 堪布索達吉仁波切 譯 此乃我所修持法,思及饒益多眾生, 手雖痛卻勤書寫,若有欲抄者應借。 無有勝此之功德,無有更深之教言, 亦為吾法之根本,精進修持勿輕捨。 此屬顯宗法教故,未得傳承亦可誦。 唉瑪火! 自此日落之方向,越過無數眾世界, 稍許上方聖境處,即是清淨極樂剎。 我等肉眼雖未見,自心卻應明然觀。 彼剎阿彌陀佛尊,紅蓮寶色光耀眼, 無見頂相足輪等,三十二相八十好, 一面二臂定持缽,著三法衣跏趺坐, 千瓣蓮花月墊上,身背依靠菩提樹。 慈悲慧眼遙視我。 右側觀世音菩薩,身白左手持白蓮, 左側大勢至菩薩,身藍左持金剛蓮, 右手施依印向吾,三大主尊如山王, 巍然明然坦然住。 大乘比丘十千億,身皆金色相好飾, 著三法衣黃燦燦。 敬禮遠近無別故,我以三門敬頂禮。 法身無量光部主,右手放光化觀音, 復化百俱胝觀音;左手放光化度母, 復化百俱胝度母;心間放光化蓮師, 復化百俱胝蓮師,頂禮法身無量光。 佛於晝夜六時中,慈眸恆視諸有情, 諸眾心中所生起,任何分別皆明知, 諸眾口中所言說,永無混雜一一聞, 頂禮遍知無量光。 除造捨法無間罪,諸誠信您發願者, 如願往生極樂剎,佛臨中陰引彼剎, 頂禮導師無量光。 您之壽量無數劫,不趣涅槃現住世, 一心恭敬祈禱您,除非異熟業果外, 壽盡亦可享百歲,遣除一切非時死, 頂禮怙主無量壽。 無數廣大三千界,遍滿珍寶作布施, 不如聽聞極樂剎,阿彌陀佛名號後, 以信合掌福德大,是故敬禮無量光。 誰聞阿彌陀佛名,心口如一自深心, 僅生一次誠信心,彼不退轉菩提道, 頂禮怙主無量光。 聞佛阿彌陀名號,乃至未獲菩提間, 不轉女身轉貴族,生生世世具淨戒, 頂禮善逝無量光。 吾身受用及善根,一切真實之供品, 意幻七寶吉祥物,本成三千世界中, 十億日月洲須彌,天人龍之諸受用, 意幻供養無量光,為利我故悲納受。 父母為主吾等眾,無始以來至今生, 殺生偷盜非梵行,發露懺悔身三罪。 妄語離間綺惡語,發露懺悔語四罪。 貪心害心與邪見,發露懺悔意三罪。 殺師父母阿羅漢,惡心損害佛身體, 發露懺悔無間罪。 殺害比丘與沙彌,污尼毀像塔寺等, 發露懺悔近無間。 三寶殿經所依等,以彼作證違誓等, 發露懺悔捨法罪。 誹謗諸菩薩之罪,較殺三界有情重, 發露懺悔無義罪。 聞善功德惡過患,地獄痛苦壽量等, 認為不實僅說法,此罪重於五無間, 發露懺悔無解罪。 十三僧殘四他勝,墮罪惡作向彼悔, 發露懺悔五墮罪。 四惡法罪十八墮,發露懺破菩薩戒。 十四根本八粗支,發露懺破誓言罪。 未受戒律造惡業,非梵行及飲酒等, 一切自性之罪過,發露懺悔未知罪。 雖受皈戒灌頂等,不知守戒護誓言, 發露懺悔佛制罪。 若無悔心懺不淨,昔所造罪如腹毒, 以大慚懼悔罪懺。 後無戒心罪不淨,發誓此後遇命難, 亦不造作不善業。 阿彌陀佛及佛子,加持淨化我相續。 聞聽他人行善時,若捨嫉妒不喜心, 誠心歡悅作隨喜,佛說同獲彼福德。 故於聖者及凡夫,所作諸善皆隨喜。 於發無上菩提心,廣利有情皆隨喜。 斷十不善行十善,救護他命行布施, 守持戒律說實語,化怨言語直柔和, 少欲言說具義語,修持慈悲行正法, 於彼善法皆隨喜。 十方浩瀚世界中,圓滿正覺後不久, 我於彼等前祈請,迅速廣轉妙法輪, 佛以神通知彼義。 於佛菩薩持教師,諸欲涅槃彼等前, 祈請住世不涅槃。 以此為主三世善,迴向一切諸有情, 願皆速得無上果,根除三界之輪迴。 彼善速成熟於我,遣除十八種橫死, 身康力壯韶華豐,如夏恆河無盡財, 無魔怨害享正法,如法成就諸所願, 弘法利生大益成,願此人身具意義。 我及結緣眾,願臨命終時, 化身無量光,比丘僧眷繞, 親臨吾等前,見彼心歡悅, 無有死亡苦。 願八大菩薩,神力臨空中, 指示極樂道,接引往生也。 惡趣苦難忍,人天樂無常, 願生畏彼心。無始至今生, 漫長漂輪迴,願生厭離心。 設使人轉人,受無數四苦, 濁世違緣多,人天之安樂, 猶如雜毒食,願毫無貪求。 食財親友朋,無常如夢幻, 願毫無貪戀。 故鄉屬地宅,猶如夢境宅, 願知不成實。 無解輪迴海,如罪犯脫獄, 願義無反顧,趨往極樂剎。 願斷諸貪執,如鷲脫網羅, 願瞬間行越,西方虛空中, 無量之世界,詣至極樂國。 願親見住彼,無量光佛顏, 淨除諸罪障。四生中最勝, 蓮花蕊中生。願得化身生, 剎那身圓滿,願獲相隨好。 因疑不往生,於五百年中, 雖具樂受用,聽聞佛語聲, 然花不綻放,延誤見佛顏, 願我無此過。往生花即開, 願見無量光。 以福力神變,手掌中放出, 不可思供雲,願供佛眷屬。 爾時願如來,展右手摸頂, 得菩提授記。聞深廣法後, 願熟解自續。 願佛二長子,觀音大勢至, 加持並攝受。 每日中十方,無量佛菩薩, 供養無量光,蒞觀彼剎時, 願承侍彼等,獲得法甘露。 以無礙神變,願上午前赴, 現喜具德剎,妙圓密嚴剎。 不動寶生佛,不空毗盧佛, 求灌頂加持,受戒做廣供。 傍晚無艱難,返回極樂國。 普陀楊柳宮,烏金妙拂洲, 十億化身剎,願見觀世音, 度母金剛手,蓮師等十億。 奉如海供品,求灌頂深教, 速直返自剎。 願天眼明見,生前友侍徒, 加持並護佑,亡時接彼剎。 賢劫一大劫,極樂剎一日, 無數劫無死,願恆住彼剎。 彌勒至勝解,賢劫諸佛陀, 降臨此剎時,以神變詣此, 供佛聞正法,爾後願無礙, 返回極樂剎。 八百一十萬俱胝,那由他佛之佛剎, 功德莊嚴皆合一,願生勝過諸剎土, 無上殊勝極樂剎。 珍寶大地平如掌,寬敞明亮光閃閃, 壓陷抬返富彈性,願生輕滑舒適剎。 眾寶所成如意樹,樹葉錦緞珍果飾, 彼上幻鳥出妙音,鳴唱深廣妙法音, 願生極為稀有剎。 眾具八支香水河,如是甘露諸浴池, 七寶階梯寶磚圍,芳香蓮花具果實, 蓮花散射無量光,光端嚴飾化身佛, 願生極其稀奇剎。 無八無暇惡趣聲,病魔煩惱三五毒, 怨敵貧乏戰爭等,彼剎未聞諸痛苦, 願生極其安樂剎。 無有女人無胎生,皆由蓮花苞中生, 諸身無別金黃色,頂髻等相隨好飾, 五眼五通悉具足,願生無量功德剎。 自然眾寶無量宮,所欲受用意念生, 無勤任運所需成,無有你我無我執, 所欲供雲手掌生,行持無上大乘法, 願生諸樂之源剎。 香風普降妙花雨,諸樹河蓮中恆生, 悅意色聲香味觸,受用以及供雲聚, 雖無女人眾化身,供養天女恆時供。 欲安住時無量宮,欲睡眠時妙寶座, 具眾錦緞被墊枕。 鳥樹河流樂器等,欲聞時出妙法音, 不欲之時即不聞。 彼等甘露池溪流,冷暖適度隨所欲, 願生如意所成剎。 彼剎阿彌陀佛尊,住無數劫不涅槃, 願於此間承侍彼。 一旦佛陀趣涅槃,二恆河沙數劫中, 教法住世之時期,不離補處觀世音, 願於期間持正法。 黃昏法沒次黎明,觀音現前成正覺, 爾後彼佛名號為,勝光妙聚王如來, 願供奉彼聞正法,壽量六百六十萬, 俱胝那由他劫久,願恆恭敬承侍彼, 以不忘總持持法。 涅槃之後彼教法,住世六億三十萬, 俱胝劫間持正法,願恆不離大勢至。 大勢至現前成佛,爾後彼佛名號為, 堅德寶聚王如來,壽量教法等觀音, 願於期間恆承侍,供品供養持諸法。 願我壽命盡立即,於彼剎或他淨剎, 獲得無上正等覺。 成佛後如無量光,僅聞名號熟解眾, 化身無數引眾生,無勤任運利有情。 善逝壽量及福德,德智威光皆無量, 法身無量光佛陀,壽智無量出有壞。 何人持誦您名號,除非往昔業異熟, 水火毒刃夜羅剎,佛說諸畏皆可救。 我持佛號頂禮您,祈救一切怖畏苦, 吉祥圓滿祈加持! 願以佛所獲三身,法性不變真實諦, 僧眾不退之加持,成就所發之大願。 頂 禮 三 寶 成願咒: 達雅塔 班雜知雅阿瓦波大呢耶梭哈 頂 禮 三 寶 增倍咒: 南無曼足西日耶 南無素西日耶 南無烏達瑪西日耶 梭哈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08/3/14 下午 08:29:06編輯過]
|
-- 作者:感恩三寶 -- 發表時間:2007/8/9 上午 07:45:12 -- 水滴落入大海中 海未乾涸其不盡 迴向菩提善亦然 未獲菩提其不盡 ─《慧海請問經》─ |
-- 作者:感恩三寶 -- 發表時間:2007/8/9 上午 07:49:00 -- 願海精髓─普賢剎土旭日 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 著 堪布索達吉仁波切 譯 章伊措松巴吉準畢格 無邊福慧二資所成身 嚴拉竹玖丹巴倉央松 具足六十支分梵音語 多俱雍丹袞內作畢吐 十力功德周遍圓滿意 吐旺拉耶拉秋恭素梭 能仁尊中勝尊祈垂念 杜盎孫吉契切那威措 為三大苦所逼之眾生 剛給最倩吐吉涅瓦松 誰以大慈大悲親攝受 敦尼多巴宜欣久威契 為令二利所願如意成 拉美江秋秋杜吐倔達 而發無上殊勝菩提心 達將夸釀卓袞瑪東瓦 我亦乃至等空眾生盡 讓敦協迪巴拉密洽巴 不貪自利寂樂之享受 賢盼拉畢散就堅欣滇 依於利他如飾勝意行 久巴夏喔瑟畢中切拉 欣然趣入三有輪迴城 皆瓦袞杜雅吉欽畢迭 生生世世至親遍智藏 將巴巴悟吉欣吉素松 文殊勇士歡喜而攝受 袞杜桑波門藍利丹畢 由從普賢大願所開顯 江秋究巴嘉措塔欽秀 祈願圓滿如海菩薩行 瑪嗡南珍固嘉固玖竹 未來九百九十六導師 欣德溫倉嘉威簇敦才 於此刹中示現成佛時 達杜夏張涅內秋杜久 恆時成為隨行勝侍從 拉欽琛利貝威吐托秀 願獲廣弘事業威猛力 桑安利吉追威森堅南 凡結善惡之緣諸有情 才德舖才對欽襄杜吉 此生命終往生極樂刹 喔燦東巴頌給隆丹托 獲得阿彌陀佛親授記 欽最努畢雜欽作巴秀 祈願圓滿智悲力威德 哲美嘉丹達欣雍杜內 無垢聖教興盛常住世 瑞美卓南盼杜巴吉措 無偏眾生享受勝利樂 杜袞宜拉門巴德扣那 恆常唯一意念此宏願 屯玖頌格悟雍滇德作 祈願成辦順緣賜安慰 札西剛夕彭措迭續迭 一切吉祥圓滿四部藏 瑪律皆固涅翠雖素門 成熟眾生存活之妙藥 密悉固巴雜江密涅畢 不祥衰敗雖尋亦不得 給列囊韋薩孫恰巴秀 祈願善妙光明照三地 於中土金剛座菩提樹莊嚴之世尊法座前,阿旺羅珠宗美(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祈願諸佛菩薩加持如是成就。弟子索達吉由錄音整理成文,並亦如是發願。善哉! 鐵馬年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08/3/15 上午 03:12:07編輯過]
|
-- 作者:感恩三寶 -- 發表時間:2007/8/10 上午 01:57:11 -- 天 法 極 樂 願 文 伏藏大師天法明珠多傑 淨相 噯瑪伙 噯瑪伙 甕察桑吉囊哇塔宜蕩 稀有佛陀無量光 宜素究沃突傑千波蕩 右為大悲觀世音 芸杜森巴突千透南拉 左為大力大勢至 桑吉江森巴美扣既果 無量佛菩薩圍繞 迭既甕察巴杜美巴宜 但有無量之妙樂 迭哇間夕夏威欣康迭 此即清淨極樂國 達呢德內才瀑玖瑪塔 願我命終隨即能 借哇賢吉巴瑪秋巴如 不為他生處障礙 迭如借內囊替夏通秀 生彼親見彌陀佛 迭給達Gi門浪大巴德 我今如是發願已 秋究桑吉江森湯傑既 十方諸佛及菩薩 給美竹巴欽吉拉度梭 加持令無礙成就 達雅塔 班札哲雅阿哇波達那耶梭哈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08/3/15 上午 03:14:16編輯過]
|
-- 作者:感恩三寶 -- 發表時間:2007/8/10 上午 01:58:49 -- 極 樂 願 文 簡 修 彌勒菩薩化身 噶陀錫度秋吉江措尊者 著 噯瑪伙 奇矣哉 德內努既秋若定格恰 從此逕向西方稍上方 吐倔門浪利竹迭千襄 發心願力所成極樂剎 迭威炯丹恭波喔巴美 中出有壞怙主無量光 嘉思扣措嘉簇威那秀 佛子眷屬海會中安住 律盎宜Ra固畢恰擦襄 我以身語意恭敬頂禮 甕究宜竹秋布迪東夏 真實意幻供養罪墮懺 給拉宜攘秋扣果哇固 隨喜善根勸請轉法輪 吟讓秀梭給雜江秋渥 長住世善根迴向菩提 南夸恰畢帕瑪森間袞 應令遍空父母諸有情 南千作畢桑吉透巴夏 獲得遍智圓滿佛果位 迭契大Gi杜德內松迭 是故我從此時一直至 江秋巴杜嘉思究拉拉 菩提之間修學佛子行 迪村杜孫薩畢給措袞 此等三世所積諸善根 卓南作畢桑吉透契渥 為諸眾生成佛而迴向 迭瑪透畢才Ra湯嘉杜 未獲彼之一切世代中 迭千襄既嘉威夏通秀 願生極樂世界見佛顏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08/3/15 上午 03:16:47編輯過]
|
-- 作者:感恩三寶 -- 發表時間:2007/8/10 上午 02:08:35 -- 敬錄自 圖登諾布仁波切 著 ─《極樂願文簡修》講義 肆、發清淨願 發願迴向,即將一切善根迴向眾生,願自他一切有情究竟獲得佛果,乃至未獲佛果間,往生極樂世界,親見阿彌陀佛。 迪村杜孫薩畢給措袞 此等三世所積諸善根 卓南作畢桑吉透契渥 為諸眾生成佛而迴向 迭瑪透畢才Ra湯嘉杜 未獲彼之一切世代中 迭千襄既嘉威夏通秀 願生極樂世界見佛顏 我們聽聞一句佛法、生起剎那間的善念、做一次極小的善惡取捨之事等,均應立即做迴向。若不做迴向的話,初學者的善根如同在乾草上滴水般,非常的微弱,很容易耗盡。相反的,瞋心、傲慢等惡念像大火一般,生起一剎那的瞋心亦將摧毀廣大的善根。如頌云:「積累善根後,顛倒不迴向,宣揚生悔心,滅善根四因。」 如果做大迴向的話,所積累的善根資糧根本不會窮盡,如《慧海請問經》中說:「水滴落入大海中,海未乾涸其不盡,迴向菩提善亦然,未獲菩提其不盡。」 那麼,如何迴向呢?不應該為獲得人天果報而迴向,否則像大黃稈一樣,沒有一個長久的快樂,最終將滅盡,自他二利一無所成。也不可為獲聲聞、緣覺而做中等迴向,否則趣入無餘涅槃,僅為自利不饒益他眾,最初所發的菩提心也成為妄語。 那麼,究竟該如何迴向呢?現在我正在進行的此善為主的三世所累積的一切善根,三世諸佛如何迴向,我亦如是迴向,也就是為自他一切眾生獲得圓滿正等覺佛的果位而迴向,願一切眾生獲得佛果,未證佛果的一切世世代代中,願往生極樂世界,親見阿彌陀佛的尊顏。這樣以迴向發願而印持。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08/3/15 上午 03:19:53編輯過]
|
-- 作者:感恩三寶 -- 發表時間:2007/10/8 上午 08:16:09 -- 敬錄自 全知無垢光尊者《四法寶鬘論》索達吉堪布 傳講 今天講第三個竅訣──菩提心。 尤其應當入於大乘道,一切善行皆為他眾利。 有了出離心並不夠,我們還應發菩提心,趨入釋迦牟尼佛最圓滿、最究竟的法門──大乘道。誠如宗喀巴大師所言:「倘若於此出離心,未以菩提心攝持,不成菩提樂因故,智者當發菩提心。」 入了大乘道以後,身語意三門所作的一切,都應以利他為主,在大乘的學處中,最嚴重的過患是自私自利,如果只為自己而做、只為自己而修,就不算真正的大乘行人。以前太虛法師到泰國、馬來西亞、緬甸等國家時,發現那裡雖然是小乘國家,但其無我利他的精神,時刻體現著他們是大乘菩薩。相反,我們中國口口聲聲說是大乘佛教,可很多人卻是為了自己的解脫而參禪念佛。相形之下令人慚愧,為了扭轉這種局面,太虛法師大力宣導「人間佛教」。 從歷史上來看,「人間佛教」的出發點是菩提心,雖然現在有些人利用這個旗號炒股票、玩金融,將佛法改得面目全非,但值得慶幸的是,仍有部分大德秉持利他的宗旨,在海外或中國繼續弘揚真正的「人間佛教」,引導了無量無邊的眾生。 因此,不管是提倡「人間佛教」,還是修持大圓滿,都必須以菩提心為根本,否則,在自私自利的基礎上,希望自己證悟大圓滿,結果只會成為巴楚仁波切所說的「小乘的大圓滿」。然而,有些人就連小乘的發心也不具足,他們修行只是為了自己沒有煩惱,快快樂樂。其實,想快樂不需要成佛,只要成就阿羅漢果就足夠了,但我們為什麼要希求無上圓滿正等覺呢?就是為了眾生!沒有佛陀的智慧,不可能完全利益他們,所以必須要成佛! 怎樣利益眾生呢? 悲心勝信迴向及隨喜,為眾生利圓滿諸修行。 為眾生而修持悲心、勝信、迴向和隨喜。 悲心在很多經論中都強調過,後三者在《現觀莊嚴論》講「有漏修道」時專門提過。「勝信」即勝解信,指平時做任何一個善行,都要對大乘佛法有信心,大乘佛法是什麼?就是利益眾生;將自己的善根功德迴向眾生,為「迴向」;對眾生的一切快樂,自己由衷地隨喜,叫「隨喜」。在菩提心的基礎上修持這些法,才能真正地利益眾生,這即是所謂的大乘佛法。 具體怎麼修呢? 彼等眾生皆為我父母,至愛親朋摯友及恩人, 為他眾利吾發菩提心,為眾生益而修諸善行, 眾生無始以來均作過我的父母、親友、恩人,對此,阿底峽尊者在《大乘修行教言》中,通過教證、理證的分析,可以使自己深信不疑。知道了「眾生皆為父母」並不夠,還要以此為基礎,進一步思維:「他們前世對我恩重如山,現在卻沉溺於輪迴當中,感受各種的痛苦,為使他們遠離痛苦,獲得究竟的安樂,我一定要努力修行,求證無上佛果!」這是最初的發菩提心。 發了心以後,在正式修的過程中,必須要從「四無量心」修起,具體可參閱《心性休息》、《大圓滿前行》,以及堪布阿瓊寫的《大圓滿前行》筆記。菩提心的基礎是四無量心,假如這些從來都不修,卻想「我一定要生起菩提心」,菩提心是不可能平白無故掉進你相續中的。只有先明白慈無量心怎麼修、悲無量心怎麼修……將這些在相續中再三串習,到了一定時候,自然會知道眾生確實曾當過父母,進而對他們生起難忍的大悲心。 阿底峽尊者在涅塘時,有次看到一匹馬將脖子卡在了樹中,怎麼樣也掙不脫,只有在那裡哀鳴嘶叫。尊者見後非常不忍,忙對旁邊的瑜伽士說:「我的母親正在受苦,請你馬上去救她!」真正具有菩提心的人,不管看到什麼眾生,都會認為是自己的母親。相反,有些人母親生病了,馬上就請假回家,而對於其他的眾生,尤其是螞蟻、蚊子、蟑螂,不要說當成母親,不去傷害它們就不錯了,這便是沒有修菩提心的表現。 說實話,不是我平時沒有講修法,關鍵是你們修不修。若能將四無量心好好修上一兩年,等相續中真正生起了菩提心,那時再去修札龍、修大圓滿、觀明點、練氣功,無論修什麼,都會成功的;就算你沒有時間閉關,成天在商店裡賣東西,功德也遠勝於以自私心在家裡念《大圓滿願詞》。但是,菩提心從來沒有修過的話,只是表面上把自己想成忿怒金剛,那是根本沒用的! 吾之善根化為眾生樂,彼之苦痛成熟於吾身, 吾之善行回報於有情,祝願所有眾生成正覺, 如實生起無量大悲心。 願我的所有善根化作眾生的快樂,他們感受的痛苦全部成熟在我的身上,以此修行的功德迴向一切有情,願他們早日成就如來正等覺的果位。 暫時讓眾生有吃有穿,不是真正的利益,使他們獲得究竟的佛果,才是圓滿中最無上的圓滿。若經常思維這些道理,便能夠生起無偽的菩提心。此處本來有許多教證、理證可以引用,但我沒有一一列舉,因為大的問題搞懂了,其他的應該不會有困難。 諸善悉當前行始發心,正行無緣及結行迴向, 爾等即為三輪體空相,能行所行以及行者淨, 無而顯現若幻及幻術,自性清淨為他利迴向。 【諸善悉當前行始發心,正行無緣及結行迴向】:無論做什麼善法,聽課、轉繞或是念經,都應當不離大乘的「三殊勝」。 什麼叫「三殊勝」?最初是發心殊勝,即以菩提心來攝持一切善行。發心可分善心、惡心、無記心,比方說,去聽《釋迦牟尼佛廣傳》,若有人想:「上師讓我去,我就去吧」,這是無記心;有人想:「好痛苦啊!本來不想聽的,但上師硬要我們去,真沒辦法」,此為惡心;還有人想:「這個法稀有難得,非常殊勝,為令眾生早日獲得解脫,我應專心諦聽」,這是善心,且屬於大士道的菩提心,不管做任何事情,都應以這種心來攝持。 其次是正行無緣殊勝。真正的「正行無緣」是三輪體空,這對我們來說有點困難,但至少應做到:在行持的過程中如理如法,心不散亂。 最後是迴向殊勝。也就是把自己的善根,迴向給一切眾生。 【爾等即為三輪體空相,能行所行以及行者淨】:「三殊勝」的最高境界是三輪體空,即能行、所行和行者皆為空性。以聽法為例,若證悟了聽法者、講法者、所聽之法都是空性,這就是所謂的「三輪體空」。對凡夫而言,這種境界暫時觀不了,《入中論釋》說:只有登地以上的菩薩才能達到。 【無而顯現若幻及幻術,自性清淨為他利迴向】:迴向時,應斷除對善根的實有執著,以勝義中遠離一切戲論、世俗中如幻如夢的方式迴向利益眾生。這個問題,《大圓滿前行》、《心性休息大車疏》、《慧燈之光》(二)中均有廣講。 對大乘佛子來說,以「三殊勝」攝持所有的善行非常重要。尤其是老年人,不會聞思不要緊,最起碼早上起來先發一個願:「我今天所做的一切是為了眾生獲得解脫」;白天念佛時,雖不能一直如如不動,但盡量讓心安住片刻;晚上臨睡前,將白天的善根全部迴向。儘管這只是幾秒鐘的事,但你一天的善根都以大乘的方便攝持了,這個功德在幾萬年幾億年,乃至生生世世都不會耗盡。這是佛陀的諦實語,沒有半點虛假! 修持任何善法,務必要具足大乘的方便,若能這樣,即使是小小的善根,功德也是相當大的。過段時間學《釋迦牟尼佛廣傳》,你們就知道:輪迴並不是一天兩天、一世兩世,而是生生世世。如果現在做的善法,能對未來很多世都有利益的話,這是非常值得的。所以,「三殊勝」對每個人都很重要,這是無垢光尊者的珍貴教言,希望你們銘記於心! 「法入於道」主要講了:依止具有法相的善知識,相續中一定要生起解脫輪迴的出離心,以及度化眾生的菩提心。 在真實修行的過程中,很多人都是為了今生的名聲、今生的快樂,想要來世解脫或救度眾生的發心可謂少之又少。你們現在既然掌握了修行的竅訣,就要盡可能地將它運用於實際。比如,參加「持明法會」的時候,應該發願:「我今天念誦的儀軌咒語,是為了眾生超離輪迴。」這樣的心可能開始時想不起來,或者觀得不是很清楚,然而,心有一個功德,它能隨著修行而逐漸成熟,成熟以後,出離心的境界就會產生,然後繼續用菩提心攝持,到了一定時候,出離心與菩提心相結合,做善法自然就不會有染汙了。否則,一切都是以世間八法為出發,這樣的修行靠不住,一遇到違緣就退失了。無垢光尊者將千經萬論濃縮為這幾句教言,希望你們好好記住! 昨天講「三殊勝」時說過,我們做的一切善事都應為利益眾生而迴向。這種發心雖然沒有為自己求什麼,但自己的利益卻會任運成辦,就像燒火時沒有求灰燼,但灰燼卻能夠自然產生一樣。有些道友常將功德迴向「讓我不要生病、身體健康,永遠都待在這裡……」這種發心並不是很好,假如一點「眾生」的成分都沒有,只是為了「我」怎樣怎樣,就屬於小乘的迴向。如果念《普賢行願品》時想:「今天所作的善根,願一切眾生離苦得樂!」這種迴向才有大乘的味道。 很多人自私自利的心非常強,只要為了自己的事情,就爭先恐後地去辦;如果為了其他眾生,惟恐避之不及,生怕這事落到了他的頭上。這是最可怕的心態,作為大乘佛子,我們必須時時刻刻想到眾生! ─ 堪布索達吉仁波切 ─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08/3/15 下午 05:51:52編輯過]
|
-- 作者:感恩三寶 -- 發表時間:2007/10/11 上午 11:44:15 -- 「這次牛極寺的僧眾請我來開法會,希望我能給大家講一講法,我想修持佛法首先應該知道修行的方法。我們在藏地隨時都能看到有人在轉經、磕頭和念咒等等,但大家在修持這些善法時發心怎麼樣?修法時心是不是被外緣所轉?修法後有沒有如法如理地迴向功德?這都非常重要,關係到我們的修行能否成為我們解脫與成就之因。」 上師的一席話,讓現場安靜了許多。 「其實這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行持一切善法功德一定要以三殊勝來攝持。首先是發心殊勝,發心殊勝是指我們在修持佛法前一定要端正自己的發心,如果沒有正確的發心,你磕頭、轉經,或者自己閉關修行,這些可能會有些功德,但這都不會讓我們最終成就佛果。正確的發心是我們在修法前,先要放棄一切貪、瞋、癡等妄念,在自己的相續中真正生起為利益眾生而修行的想法,讓我們的修法成為讓眾生解除痛苦之因。發心讓一切眾生脫離六道輪迴,成就佛的果位。這就是我們平時所講的菩提心。巴楚仁波切也講過,如果相續中生起了菩提心,那麼可能沒有修持什麼高深法門,但也一定會得到解脫,利益眾生。宗喀巴大師也講道:心善地道亦賢善,心惡地道亦惡劣,一切依賴於自心,故應精勤修善心。所以對於一個修行人來講沒有比菩提心更重要的了。凡夫人在修持菩提心時,一開始可能會有些困難,但只要長時間地修練,使這樣的發心成為自己的一個很好的習慣,那麼自然而然地就會在自己的相續中生起菩提心。以後無論修什麼法,都要首先以菩提心來攝持。把希望所有眾生得到安樂、最終獲得佛果作為自己的發心。」 「第二是正行無緣殊勝。在修持佛法時,不管以什麼方法修行,在修行時一定要將修法的人、所修的法以及修法的過程等本性觀想為空,顯現如夢如幻。如果你做不到,那在修法時一定要放下一切執著,心不要外散。念經時認真地祈禱上師三寶加持,去除各種雜念,這樣的修行效果也會很好。如果在修行時心跟著外緣所轉,也許你表面上念了很多的經咒,但修行的效果與靜下心來持一個經咒相比,還是靜下心來修行的功德更大,所以正行無緣殊勝是讓我們的修行獲得成功一個非常重要的修法。大家一定要記住。」 「第三是結行迴向殊勝。末法時期,眾生的貪、瞋、癡煩惱很重,你在修行時,如果如法地迴向功德,功德很大。在修行結束後,將所有的功德迴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迴向給在六道輪迴中的一切眾生。也可以觀想過去諸佛如何迴向,現在諸佛如何迴向,未來諸佛如何迴向,我也如是迴向。迴向非常重要,這可以讓我們所得到的功德日日增上,在最終獲得佛果前不會滅失。總之,三殊勝修法的功德很大,如果沒用三殊勝修法,在遇到違緣時,凡夫會生起瞋恨心,那麼修行所得到的善根與功德很容易被損壞。寂天菩薩在《入菩薩行論》中講道:一瞋能摧毀,千劫所積聚,施供善逝等,一切諸福善。所以今後修持任何法門,都不要忘記以三殊勝來攝持。今天很簡單地講了一下三殊勝的修法,這三個修法雖然按這個順序講,但三殊勝修法比如發菩提心等,一定要同時貫穿全部的修法過程。大家在今後的修行中要按照這個方法修持。」 ─ 堪布希阿榮博仁波切 ─ |
-- 作者:感恩三寶 -- 發表時間:2008/3/15 上午 05:54:35 -- 文殊大圓滿 基道果無別發願文 —覺空金剛自相 全知米滂仁波切 造 堪布索達吉仁波切 譯 效傑迪希得些這吉傑 十方四時善逝佛子俱 耶希格傑尼美策強瓦 智慧之身無二聖尊相 將華雲呢年巴涅傑昂 文殊童子平等自性中 夏美敦拉倫吉哲傑吉 祈願自然成就無作義 多摩滾波華丹喇嘛拉 本來怙主具德上師尊 年涅丘格達沃木給吉 以見法身等性之敬心 敦傑功效辛拉釀拉普 義傳密意加持入吾心 熱巴匝傑旺親托巴秀 願得覺性力之大灌頂 耶內內協作維哲巴當 本來住故不依勤作修 旺布恰巴所拉摩度將 亦不觀待根基差別等 拉威耶瑪其巴森傑桑 自心簡易難信之秘密 喇密曼阿多吉通傑吉 願以上師竅訣力見之 珠向夏巴根多諾瑪得 戲論觀察妄加分別心 匝央哲巴讓涅阿沃傑 尋覓修行自己徒勞因 摩向滾巴協央強沃瑞 緣法修習延誤入樊籠 熱誒竹巴囊內巧巴秀 願能斷除戲論痛苦根 三玖抓拉通瓦剛美將 遠離言思雖無見何法 瑪通拉瑪傑瓦剛央美 亦無未見所剩之餘法 讓森括塔巧巴Ra木敦 自心深處堅信甚深義 存巴嘎沃得涅多巴秀 願證難以詮示之真如 珠根嘎內達協友塔邦 戲論本淨之故離有邊 熱當倫吉哲比美塔抓 覺相自成之故離無邊 尼色玖將多比傑策贊 雖說二者分別取式許 耶美玖抓年波敦通秀 願見無別離說平等義 德納責木達瓦傑因德 於此猶如以指標示月 當波耶效策給存希將 初時雖以言思作詮示 秋涅讓瓦耶效耶利迪 自然法性超離言思境 讓給讓拉藍得通瓦秀 願見自己本住自性義 德拉薩瓦夏瓦瑪通央 於此不見所捨之諸法 雅得哲巴夏瓦瑪摩比 亦無建立所修之法故 嘎哲作威瑪拉丘涅昂 遠離破立勤作法性中 倫吉內波敦拉傑巴秀 願能趣入自然安住義 希希耶當卓巴些波藍 假立所知本基能行道 托夏追維丘色達巴央 以及所得果位之諸法 讓因希拉南葵果仁札 自性界如虛空分次第 夏美敦拉倫吉內巴秀 願能安住無作自成義 徹威卓達瑪達括沃丘 迷亂假立不淨輪迴法 得利洛巴達波囊瓦央 與彼相反清淨之顯現 杜內達巴南巴珠波丘 觀待假立均為戲論法 珠美希拉摩內通傑吉 願見無戲本體不住義 洛抓丘涅希傑耶策拉 離意法性本來之住相 達當滾比拉金多比哲 見修成垢分別為遮障 塔瑪希色松拉達滾抓 究竟本性實相離見修 納摩敦拉瓦吉內傑吉 願能安住自然真實義 剛拉摩巴夏瓦達沃德 一切所緣即為見解毒 剛耶作威仁巴滾波俊 一切勤作即為修習過 剛拉浪多夏瓦秀波創 一切取捨行為之險隘 熱額根抓丘涅通瓦秀 願能現見離苦之法性 珠波瑞德瑪策熱波當 未入戲論樊籠覺性相 洛抓溫森通拉耶效傑 遠離分別現量見彼性 雅比喀拉德巴摩多瓦 伺意猶將虛空打疙瘩 讓雅納摩敦拉葵傑吉 願能通達自住真實義 得才讓熱雲呢溫巴給 彼時自覺童子瓶佛身 欽恰讓喔薩瓦將悲央 智分自光明顯妙吉祥 希Ra讓雄准摩囊瓦義 願以自然智慧之燈光 哲波門巴特波炯傑吉 摧毀一切極深黑暗障 瑪玖迪瑪希波丘涅拉 不改法性本來無為法 玖摩藍吉薩德哲美比 無有重新改造修行道 傑利瑪雄塔特追威敦 不由因生究竟之果位 讓拉耶內內巴通瓦秀 願能現見本來自性義 耶效策格本巴徹沃藍 伺察意句糠秕迷亂道 傑達玖將多波札瓦得 如何宣說不離分別網 隆利瑪雄讓給熱夏沃 不由教生自己所證義 曼阿Ra摩釀拉滾巴秀 願能以心修持深竅訣 榮怎森呢歐沃涅吉徹 能取所取其性即迷亂 剛達摩巴得因涅德門 如何執著並非真如性 森利瑪雄讓雄耶希格 不由心生自然智慧身 誒巴敦傑桑吉竹巴秀 願能成就了義正等覺 熱東熱波央色丘檀嘉 覺空覺性界中圓諸法 年巴涅傑特利釀吉拉 皆成唯一明點平等性 括迪瑞多耶波昂策德 息滅一切輪涅之希懼 摩內丘給丹哲仁巴秀 願得不住法身究竟果 德達利當耶德囊瓦央 此等所現一切身與境 Ra熱因德多波旺給囊 皆如毛髮分別心所現 摩多耶希親布讓當吉 是以無念大智自相中 丘Ra多摩央色央傑吉 願能現前法盡本來界 得才喀當年波耶希格 爾時等同虛空智慧身 效地摩塔哲德卓根傑 饒益十方三時無邊眾 潘地敦根玖沃耶因諾 普降一切所欲如意寶 哲抓追威塔特托巴秀 願得究竟離障勝果位 此願文乃為共稱為加納紮革勒金剛亥母之化身——至尊護樂智慧自在母,於火狗年 僅聞亦定得解脫 金剛持讚殊勝道 思維此理何須說 法性諦力速解脫 有勤因乘難調時 續云普賢教出世 聖言所讚精藏教 願彼周遍諸世間 芒嘎藍 譯於色達喇榮五明佛學院 丁丑年 西曆1997年9月3日 |
-- 作者:感恩三寶 -- 發表時間:2008/3/15 上午 06:09:22 -- 全知米滂仁波切略傳 堪布索達吉仁波切 編譯 舊譯寧瑪巴大師、全知米滂蔣揚南迦嘉措仁波切(1846─1912),祖系屬天族(西藏一貴族種姓),父名傑.滾波達吉,母名穆波東渣仲羌瑪,於藏曆第十四勝生丙午年(1846),在多康河(今石渠縣內)旁的雅秋當羌地方誕生。其叔父喇嘛班瑪達吉,爲他取名爲米滂嘉措。他從小對佛法就極具信心,尤其具足出離心、大悲心及智慧等大乘種姓之力,此等皆是與生俱來。早在一千多年前,蓮花生大士曾授記他將成爲「弘揚大圓滿的太陽」。在雪域藏地諸教派,共稱全知米滂仁波切是文殊菩薩化身。 全知米滂仁波切從小就異於常童。六、七歲時已能背誦《三戒論》,尤其是,他在七歲這年明顯地著寫了彙集顯密甚深精要的竅訣藏《定解寶燈論》。十歲時,已能圓滿無礙的進行書寫念誦,並能自在地講說和著述。十二歲時,住進寺院,外表雖與普通僧侶無異,但卻以其品德、智慧,受到衆人的讚歎,被稱爲小喇嘛智者。十五歲時,讀誦《時輪金剛.韻律曆算》數日,並祈禱文殊菩薩,便徹底精通。在傑娘靜處住十八月中,因修文殊語獅子法,並造藥丸之事,獲得極殊勝的相應徵相。他自己曾說:「從這時起,對顯密、明處之各種論典,一經過目,便能勝解,只需教法傳承,而不必他人釋解。」十七歲時,對星算之學,極爲精通而聞名。 十八歲時,往前藏朝拜聖地,住格登寺一月,復往南岩朝聖,途經卡切河時,平凡之境顯現爲空樂證境的覺受,遂得暖樂數日。因此自言是聖地加持的緣故。在北方道上於證境中,手裡得到一部書,名叫《遍觀大韻律晶鏡》,此事的經過,他在書後頁有詳細說明。返回途中,朝見善知識勞.蔣貢旺慶傑繞多吉,聞受瑪底白文殊之開許灌頂,同時修瑪底事業,從而現前儀軌中所說的成就徵相。從此智慧如蓮開敷。 在巴楚仁波切前,聽聞《入菩薩行論》中的智慧品,僅五日,便能徹底領悟其中的義理,後來著成有名的《智慧品釋.澄清寶珠論》,此論精要地辨析駁斥了外內諸宗的偏執與錯失,圓滿地抉擇開顯了中觀應成派究竟了義的無畏善說。後來,此論傳至青海、衛藏的黃教各大寺,各大寺聽從某些掌權管家的言詞,集合拉薩三大寺僧衆,而修大威德金剛「六十鐵城」等威猛誅業,及「心經回遮」等顯密降伏法,然於大師非但毫無損害,且使其名聲、事業較昔更增。 全知米滂仁波切在依止具宿緣的部主上師蔣揚欽哲旺波時,以財、侍、修行三喜親近依止,上師視他爲唯一的心子,恩賜瑪底白文殊開許灌頂爲主的一切共與不共法門。後來,上師近傳了顯密殊勝教典,與大密金剛乘的教傳、伏藏傳、智慧淨現等所有成熟解脫的法要,如同滿瓶瀉液般,全部傳授。還有一切竅訣、修法和直接的教授,也一併傳付。 此外,先後依止善知識蔣貢康楚.羅卓泰耶,研習聲明《暫札巴》,《水銀烹煉》(醫方明)等共同明論,與「壽主妙吉祥」等不共成熟解脫法,又依止竹慶堪布班瑪巴札等善知識,聞授顯密明論等。總之,親近了衆多善知識,聽聞了無量顯密經論。 如是具足聞法後,便加以研習修行。他的智慧,由其因無量世熏修之善根力,被上師的大悲與加持力之緣而復蘇故,以不違四依與四無礙智而悉能通達善逝的所有深廣教典。其自生智慧明現,等同清淨虛空,並具足八大無礙智藏。 在依止善知識傑翁晉美多吉時,聽聞《般若攝頌》,聞後一月,即能爲他人講解。在龐沙格西阿旺炯乃前,聽聞《入中論》時,只請上師念頌文傳承,而不勞上師講解。傳承之後,即日就將自解呈獻。格西說:我雖居格西之名,然智慧卻不及你的一分。當時許多眷屬,皆歡喜讚歎。在依止上師舒敦班瑪聞受《慈氏菩薩地論》等諸論時,僅聽傳承後,當即便作廣大詳盡的演講。如是一切經、續、意疏之義,從其意海,自然流出。因此,在暢演浩瀚經論的衆多學者中,無所畏懼,如獅子王。其演講、辨論、注疏等均皆無礙,此乃衆所周知,無可非議。 全知上師米滂仁波切說:「我從小時候,已有許多新舊派善知識爲轉法輪,除在巴楚仁波切前聽聞智慧品外,其他未曾多聞,後來上師和本尊賜予恩德的緣故,不需經過如何困難,所有經典,一經念誦,於其大意,均可了然。」 全知米滂仁波切自敘他研習《釋量論》時,在夢中見到一位本性是薩迦班智達、形相作印度學者裝飾的尊者,告訴他:《釋量論》無有不能解悟的,只是破、立二種方式的不同,便手持一本解《釋量論》的書,分作二份,次第放在他手中,讓他一併包起,正包時,那書突然變成長劍,爾時一切所知法均現於前,於是揮舞長劍,便現出一時無礙頓斷一切所知法的證境,次日對《釋量論》從外至內,無有一句不了達者。 他在閱甘珠爾(經藏)時,僅用了三天,在閱丹珠爾(論藏)時,僅二十五天,並且意持不忘。 上師蔣揚欽哲仁波切曾讚歎說:「彌勒密意現量而知,文殊之法現量通達,諸方學識無所不通。」 在一良辰吉日,蔣揚上師將重要的顯密經論及各類明論,放在供桌上,作廣大的供養,而在前面,安一高座,請米滂仁波切坐上,並對他說:「如此經典的教誡,均授予你,從此應以講、著、辯三種方便,善巧弘揚,使寶貴的佛法,能在世間成爲永久的光明。」於是米滂成爲法主,同時蔣揚上師賜以白度母的繪像、祈請住世文、與身語意的所依,以及班智達長耳帽。其後,蔣揚上師常向人言:「喇嘛(上師)米滂而外,於今別無學者,他博大的功德與事業,如果加以記錄,較般若經還多,然他不願寫而已。」 全知上師米滂仁波切後來在聖地嘎姆達倉修行十三年,在此其間現示了許多不可思議的功德。今略述數則,以引生勝信。 在他親見本尊文殊菩薩時,文殊、經函和智慧劍,皆化光融入心中,刹那圓滿通達了經藏。並以如幻之身,親至文殊淨土,謁見文殊大士。與黃教格西辨論時,格西見他即是文殊之相,遂五體投地。 在一次光明夢境中,面見大威德三尊,授予甚深密法,次日造《大威德儀軌》。後收在其《全集》中。 一次火供時,不藉外火,而用智慧火點燃。在修雅門達嘎法(大威德金剛)時,對弟子伏藏大師列繞朗巴說:「我是初學者,請你看看修法的力量。」說畢即把加持品置於影子與陽光交接處,整個上午,太陽原地未動。 爲調伏弟子,修憤怒壇城,以期克印指向天空,此時,當地上空的月亮和星宿皆向東迴避,不敢接近修法地,同時大地震動、山石崩落、湖水奔溢、大風驟起、空房散裂。在石渠閉關三年,修行阿底約嘎。於陽光之下,身無影迹,體空瑩澈,於牆石等物,自由出入,無所障礙。 在造一切內外續部的精華要義《大幻化網光明藏論》圓滿結尾時,於光明夢境中,密主護法神阿仲瑪以身供養,發誓守護。次日遂造外內祈供密主護法儀軌。格薩爾王亦親自現身,發誓與米滂仁波切如身影般,不相分離。當時許多人已親睹格薩爾王。又藏地有名的拉登護法神,亦於此時親手供奉一塊如瓶大小的黃金,大師將其一半用於大昭寺,爲釋迦佛尊容貼金,一半用於拉薩正月間祈願大法會,供養十方常住現前僧衆。 由「阿字修法」融入心中,獲得殊勝加持,於是徹悟佛母大般若經之要義。即時造出《阿字修法儀軌》。已收於《全集》之中。此「阿字修法」經由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上師,於光明夢境中親見與白文殊無別之全知上師米滂尊者,授予白文殊阿字修法灌頂,次日法王即傳授於全院漢藏五千餘四衆弟子。 全知米滂仁波切將一切甚深意藏,著成廣大論典,而爲莊嚴。其論著可分四類:(一)、加持入門生信之讚頌與傳記類:如《文殊讚.加持大庫》、《聖八吉祥頌》、《釋迦牟尼佛本生.白蓮花傳》、《八大菩薩傳》等等;(二)、斷除一般所知增益之共同明處類:如《梵藏對照大論典》、《醫學四續釋疏》、《工巧明.寶箧論》等等;(三)、解脫道入門之深廣內明類:如《智者入門》、《別解脫經講義》(即戒本講義)、《三戒一體論》、《俱舍論句釋》、《中觀莊嚴論疏.文殊上師歡喜教言》、《般若攝要頌與現觀莊嚴論合解》、《量理寶藏論釋》、《時輪金剛續疏》、《密集五次第釋.雙運摩尼寶燈》、《八大法行講義》、《竅訣見釋.摩尼寶藏》、《金剛七句.白蓮花釋》、《大圓滿見歌.妙音悅聲》等等;(四)、佛法住世、安樂常遍、任運緣生之迴向發願祝福類:《舊密教法弘揚願文》、《吉祥山願文.智慧密道》、《極樂願文》、《文殊大圓滿基道果無二之願文》等等。其中各大類中復有極多之分類。全部收集在藏文版《雪域語獅子全知大班智達米滂蔣揚南迦嘉措全集》中,共計二十六函。 全知上師米滂仁波切對共同的佛法與不共的舊譯密教,具有使其慧命得以延續的殊勝恩德,如同對垂死之人,有得到續命之方便一般。他並無真正開取的地下伏藏,但爲了特別的需要,便從其意藏中流出,如生起、圓滿、竅訣、事業等爲以前所無的甚深法要,皆著論加以弘揚。因此成爲一切伏藏法要之王,且於甚深、廣大的意藏,能得自在,故尊稱爲伏藏導師之王。 全知米滂仁波切雖名揚衛、藏、康區,但其生活簡樸,以帳蓬、糌粑、大茶爲依,常年身著一件被煙熏黃的老皮襖。其人格崇高、才識博學、言談和藹,無論各層人士,男女老幼,均賜予不倦教誨。對世出世法觀察嚴謹,洞悉無餘,爲後人留下了千餘種殊勝的法寶著述。 壬子年(1912)春,全知米滂仁波切對其弟子堪布根霍爾,給予甚多教誡。一日告訴弟子:「於此濁世末法之時,若說真實語,則無人聽,若說誑語,則反以爲真實,故我從來未向人說及此事,今實告你:我不是凡夫,而是乘願再來的菩薩,爲共同佛法和衆生,尤其是對舊密,應作極大饒益的緣故,而來應世。但是寧瑪派諸子,福德少而障礙多,受此緣起影響,令我身染重病,故對各方利益,尚覺未達理想。在解釋論等方面,已成功不少,但現在對《中觀總義之廣大詳明疏解》一書,本擬著手起草,惜未能成,但已無關重要了。(注:全知米滂仁波切當時已列出了此書綱要。他圓寂後,由諸弟子依其綱要而成書,並收在其《全集》中)。至於主要的勝義心類(注:此由全知上師先已列出提綱,後由其弟子成書,名爲《三部勝義心論》)。如能將之圓滿完成,當可成爲『新舊不分、完全佛法之命根』,我本籌劃付之完成,今亦不能圓滿矣,當茲末法之時,如此邊鄙之蔑戾車,已接近於消滅佛法,再四思維,如重降生此世間,亦無利益,若以前孟朗二大德住世時,對弘法利生,饒益極大,惟現處末法,利生爲難,下生我絕不來此惡濁世界,只在清淨法界安住即可。不過因夙願之故,顧諸所化,以聖者於輪迴未盡之際,其化身亦未嘗有盡。」(按此即示化身再來。) 壬子年 全知米滂仁波切在世所度弟子無數,其中著名的弟子有:多則晉美單比涅瑪、伏藏大師列繞朗巴、噶陀司徒等十多位。從德格諸大寺至惹恭地區,所有薩迦、格魯、噶舉、寧瑪各派大德、善士,研習經論之學者,具足戒定慧三學的堪布、已得生圓次第定解的密咒者,捨棄事緣、一心依山苦修者,無不成爲他的法語弟子,多至不可計數,其中諸殊勝心子,均在勵力弘揚上師的事業。 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上師曾說:「全知上師米滂仁波切所著的顯密諸論,在七世之內,其無比善說之加持,一世比一世殊勝增上。」又說:「凡是我的傳承弟子,乃至得到點滴之成就,如於三寶生起刹那信心,皆來自於全知上師米滂尊者的加持與恩賜。所以我的弟子,皆當於全知上師生起不共不退之信心,應當晝夜精勤祈禱求加持。」 頌云: 聖境瞻部六嚴與二勝,藏地遍智榮素班智達, 雪域三大文殊諸功德,須經久研大師之善說, 則知師集諸聖於一體。 若欲廣知全知米滂仁波切的詳細功德,應當詳閱敦珠法王和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分別所著的傳記。 總之,全知米滂仁波切對顯密各宗,有許多深妙善說,凡對他有信心者,愈聞思其善說,愈對佛法生起勝信定解,並在內心深處領受到無比加持,乃至生起殊勝的證悟。 頂禮全知不敗文殊尊勝海大師! (袞欽•米滂蔣揚南迦嘉措) 殊勝佛子佛法大教主 覺空界中早獲智慧藏 如母待兒慈護諸有情 文殊金剛化身前頂禮 ─ 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 ─ |
-- 作者:ccsmile2 -- 發表時間:2010/1/15 上午 01:30:48 -- |
-- 作者:倫倫 -- 發表時間:2012/9/17 上午 07:15:48 -- |
-- 作者:倫倫 -- 發表時間:2013/10/17 上午 09:32:1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