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金剛討論版(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2) ---- 顯示壽命無常的悅耳道歌•瀑布妙音 ─ 晉美彭措法王 著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2&id=14209) |
-- 作者:感恩三寶 -- 發表時間:2008/9/28 上午 04:26:24 -- 顯示壽命無常的悅耳道歌•瀑布妙音 ─ 晉美彭措法王 著 顯示壽命無常的悅耳道歌 ─ 瀑布妙音 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 著 堪布益西彭措 譯 廣集諸尊壇城之作者,無上恩師法王米滂尊, 安住吾心蓮花盛妙墊,唱起一串自然悟道歌。 夏日清涼樹林鮮花園,美境宛如歡樂之天境, 一旦秋霜冬雪狂風時,導致悲傷心中起厭離。 點綴絢麗多彩花叢中,蜜蜂歡唱勝似妙音天, 雖欲享受長久之歡悅,無奈業惑顯現花凋零。 茂密林中杜鵑之歡唱,婉轉悅耳優美如獻歌, 寒秋來臨情景又如何,細想即是無常之善師。 濛濛細雨氤氳五彩虹,赤橙黃綠絢爛浮雲間, 瞬間不知消失於何處,如理思察無常現量顯。 秋日白雲堆積如雪山,刹那無跡消失虛空中, 現世如是無有可靠處,此喻堪為厭世良教言。 廣闊堅固三千大千界,終被火水風災所毀壞, 遑論所居房屋及牆院,此等更是無有可信處。 具有神變通靈壽長劫,禪悅為食天神與仙人, 無法躲避閻羅與怨敵,未念己亡即是顛倒想。 昔日四洲權勢圓滿者,雖有少數聞名轉輪王, 如今憶念只剩名字已,微弱自身更無堅固性。 斷證圓滿能仁與佛子,雖曾現如空中群星般, 正因揭示無常而涅槃,回想此義深知皆無常。 寂靜淨土桑耶寶頂洲,師君三尊眷屬在世時, 一切圓滿真是甚歡喜,如今思憶實乃極悲傷。 若未如理聞思聖教海,以估計心不能斷無明, 年老而成家眷九人官,臨終阿伯無善轉惡趣。 捨棄實修經續竅訣義,甚深法要只當吹敲唱, 無厭貪享信眾之財物,臨終命斷自罪極明顯。 機靈善辯學法之僧童,心中貪求講辯諸名望, 蒼螺白髮可得博學位,汝於人間得樂亦短暫。 輕視三學修道之功德,耽著今生積財偽僧徒, 臨死之時仍不知饜足,奈何閻羅法律無情面。 白髮蒼蒼衰敗之老人,尤作多年計畫度人生, 不思己如即滅之油燈,將到中有應備行路糧。 風華正茂倨傲之青年,心中無有死亡等憂怖, 忽然瞬間閻羅獄卒到,捆縛脖頸時生大憂惱。 彼此相戀韶華之男女,心中無盡甜言與蜜語, 妄想終身不分同度日,怎奈不知壽命能長否? 往年家世圓滿富饒者,今日眾多變遷受痛苦, 無常本性現於意端時,必當厭離一切有漏境。 白牙三十顆顆自散落,滿身皺褶猶如盤山路, 如是臨近死神之呼喚,懵懂如初豈不如犛牛? 再過一年至明年今日,眾多健者已命赴黃泉, 誰人敢說此中無自己,故而死路並非很遙遠。 世間之人再過百餘年,不留一人決定都死亡, 正如夢中短暫迷亂現,追求今生有何精要義? 與己童年友好之同伴,多數飄零東西無定處, 眼見眾多流轉中陰身,自己決定不可常住世。 難忍閻羅使者來到時,無縫堅固城堡中躲避, 圖以十萬甲胄作護衛,然終無法人間停一時。 設若爾曹財寶遍三界,豈料閻羅魔眾拒受賄, 威懾三界梵王與帝釋,想免死道亦無有辦法。 身體美貌猶如彩雲般,通達誘人種種巧幻術, 無奈奪命閻魔眾威軍,微汗毛許不為汝所動。 昔人有病無病皆死亡,請你靜心慎重細思維, 以己決定死亡為鞭策,由此當速精勤解脫道。 管理萬戶人眾之官員,死時無權帶走一夥伴, 亦無權享一口食物故,唯一有利正法勿退失。 今生滅盡顯現業惑苦,雖多親友不能替一分, 淚流滿面無可奈何故,如今精勤求法莫懈怠。 若能觀想一切內外法,乃為指示壽命無常書, 自然道歌雖然無邊際,僅以此歌奉獻忠心友。 再聽誠摯情深知心言,輪迴萬物非有依靠故, 為得恆時無漏之圓滿,現今應當修法披誓甲。 願我從今乃至虛空盡,怙主文殊上師常敬禮, 為度困苦眾生傳深法,誓同文殊勇士偉大心。 此同於三十二妙相數位之頌,乃以道友俄仔亞納反覆勸請為助緣,兼以自己心相續中對無常生起厭離心為能作因,故依心中顯現如實而作,阿旺羅珠宗美於甲辰年元月二十七日。願一切吉祥! 《顯示壽命無常的悅耳道歌 ─ 瀑布妙音》講記 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 著 堪布益西彭措 講授 大恩上師法王如意寶宣唱這首悅耳道歌的目的,是為開顯壽命無常的真諦,以喚醒沈迷於常執的有情,令趣入攝取佛法心要的修行。 此道歌的含義可從所顯示與能顯示來分析: 所顯示者,即壽命無常,從廣義而言,任何一種有為法都是以因緣所作,故皆具壽命,因緣聚合即產生,因緣消散即壞滅,在此期間的一期相續即為壽量。基於此義,一切有為法皆為非常有的壞滅本性,完全是刹那生滅無常的自性,所以,不論是外在的器世界、內有情世界,或欲界、色界、無色界的一切有為法,其壽命皆是無常。因此佛陀宣說四法印時,首先即宣說「諸行無常」法印。從狹義而言,即特指每個輪迴有情的壽命無常,亦即有情以業惑增上力所召感的生命,乃無常的本質,任誰也無法超越。 能顯示者,從廣義而言,大千世界的器情萬象都在顯示無常之理,可謂塵說、刹說、熾燃說、無間說,總是在顯示「諸行無常」,無有一法不是無常的譬喻。從狹義而言,壽命無常的能顯示,即這首道歌中以種種譬喻、種種事例顯示無常的三十二個頌詞。 若問:既然大千世界時時處處都在顯示壽命無常,為何大恩上師還要宣唱這首金剛道歌呢? 回答:雖已如是在顯示,但因我們被常執所蒙蔽,所以對此視而不見、充耳不聞。大恩上師為能開啟我們的覺悟,便現前指點無常的法義,如是被點醒後,即可時時處處傾聽大千世界的無常道歌。 此道歌的小標題──瀑布妙音是以比喻而取名。瀑布是不住之相──飛流直下的瀑布一刹那也不能安住,以此比喻每個生命在迅速流逝,不可能停住一秒鐘,直奔死亡。而且已流逝的歲月不能復返,故應珍惜每寸光陰,皆用以修行。或者可解釋為:此無常道歌在大千世界中相續不斷地演唱,毫無斷絕、停止之相,所以是永不停止的瀑布妙音。或者從聲音的作用上解釋:有些聲音會引發貪欲,有些引發嗔恨,有些引發愚癡,但瀑布聲甚是清淨,可令聽者自心趨入寧靜。如是聆聽大恩上師乃至整個大千世界的無常道歌,可以產生善妙的效果,即能令我們塵慮頓消、道念增長。從此意義而言,也是瀑布妙音。 以下正文分三部分,第一頌是頂禮立誓句,最後一頌是迴向句,中間三十頌是道歌的正體。 一、頂禮立誓句: 廣集諸尊壇城之作者, 無上恩師法王米滂尊, 安住吾心蓮花盛妙墊, 唱起一串自然悟道歌。 此頌前三句是頂禮句,第四句為立誓句。 廣大攝集本尊壇城的作者──無上大恩上師法王全知米滂智慧尊,安住在我心間蓮花盛妙的座墊上,由此唱起一串未經分別念造作而自然流露的悟道之歌。 此頌中,大恩上師是以上師安住心間的方式,頂禮全知米滂仁波切,亦即以自心與全知米滂仁波切的智慧無二一味之方式頂禮。 大恩上師又是如何立誓宣唱此道歌呢?即法王全知米滂仁波切融入自心後,觀照被常執束縛而遠離正法妙道的可憐眾生,為喚醒彼等迷夢,故以大悲為等起,自然唱起顯示壽命無常的悅耳道歌。 此頌也是告訴我們:若以信心融入上師的加持,自然能生起大悲,緣眾生而宣演法音。由此可知,禮敬上師乃度生事業的源泉。 二、道歌正體: 首先,大恩上師以大自然的譬喻來顯示壽命無常的真相。 夏日清涼樹林鮮花園, 美境宛如歡樂之天境, 一旦秋霜冬雪狂風時, 導致悲傷心中起厭離。 夏季茂密的樹林中清涼宜人,大地上盛開五顏六色的鮮花,姹紫嫣紅,如此美麗的境界彷彿歡樂的天境般,處處生機盎然,悅意非常。如此美景若能永恆安住,那確實無由對此世界產生厭離,但事實卻表明,有漏的輪迴世界並不存在永恆的美麗與興盛。隨著時間的推移,大自然顯露出衰敗與滅亡的一面,它告訴我們,暫時的美麗與興盛不可信賴,因為它只是因緣假合的虛偽之相。一旦秋霜降臨,衰相即會顯現,大地變得堅硬,秋風蕭瑟,一片冷清。時至嚴冬,大雪紛飛,連綿的群山被大雪覆蓋,蒼茫的天地間點綠不存,狂風將樹木摧殘得只剩骨架,此即輪迴萬法難逃毀滅的悲劇。《紅樓夢》中有一首詞叫《飛鳥各投林》,即描寫無常的結局:「當官的,家業凋零;富貴的,金銀散盡;有恩的,死裡逃生;無情的,分明報應。欠命的,命已還;欠淚的,淚已盡。冤冤相報實非輕,分離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問前生,老來富貴也真僥倖。看破的,遁入空門;癡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盡鳥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因此,輪迴的一切法最終都是毀滅的結局,見此普遍性的悲劇後,深知在這虛誑的現象中無絲毫安樂的自性,導致悲傷、心生厭離。 點綴絢麗多彩花叢中, 蜜蜂歡唱勝似妙音天, 雖欲享受長久之歡悅, 無奈業惑顯現花凋零。 點綴在絢麗多彩花叢中的蜜蜂,上下盤旋飛舞,嗡嗡地歡唱,如同妙音天女一般。雖然它想享受長久不變的歡悅,無奈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一旦秋末寒冷來臨時,朵朵鮮花皆從枝頭萎敗而凋落,昔日鮮花叢中得意的歡唱,也成了無有寄託的孤獨哀愁。 年少時的我們,即如同花叢中的蜜蜂一般,有唱不完的歌、跳不完的舞,感覺生活絢麗多彩,好似整個天地都充滿歡樂,對未來也是充滿美好的幻想。但此有漏世界畢竟皆以有為法所組成,任何一法決定都是壞滅的本性。所以,在出生中即隱藏著死亡,在興盛中即隱藏著衰敗,在歡樂中即隱藏著感傷,在團聚中即隱藏著離別,在美麗中即隱藏著醜陋,在笑聲中即隱藏著哭泣,在崇高中即隱藏著墮落,在享福中即隱藏著災禍。因此,由常執引起的幻想,決定終歸破滅。 此處通過金剛句指點後,我們應有清醒的理智,了知幻想與現實之間的距離。我們雖如頌詞中的蜜蜂一般,幻想好花常開、好景常在,希望享受長久的歡愉,但這畢竟只是一種與現實相違的非理作意,以此常顛倒、樂顛倒的非理作意,並不可能改變諸有無常的壞苦本性。倘若癡迷地將安樂寄託在如是曇花一現的虛誑美景上,最終必定陷入失落的痛苦中而無法排遣。了知此理後,即須以理智觀照三有無常的自性,通過如理作意來破除常執與樂執。佛在《涅槃經》中說:「一切諸世間,生者皆歸死,壽命雖無量,要必當有盡。夫盛必有衰,合會有別離,無有法常者,一切皆遷動。流轉無休息,三界皆無常,諸有無有樂,故我不貪著。」此外,《紅樓夢》中警幻仙姑亦如是唱道:「春夢隨雲散,飛花逐水流,寄言眾兒女,何必覓閒愁?」所以,唯有以智慧觀見春夢的消散、飛花的流逝,才有可能放下情執,免去無意義的歡喜與哀愁。 茂密林中杜鵑之歡唱, 婉轉悅耳優美如獻歌, 寒秋來臨情景又如何, 細想即是無常之善師。 此頌含義非常深刻,以下將層層解釋: 在初夏茂密的森林中,杜鵑常常日夜不斷地歡唱,它鳴叫的聲音如同獻歌般,婉轉悅耳、優美動聽。癡迷的杜鵑只知執著眼前的歡樂,如何能知今日的獻歌將成來日的悲歌。當寒冷的秋天來臨時,情景又將如何呢?森林中再也找不到杜鵑的影子,杜鵑與它優美的獻歌早已煙消雲散,寂靜的森林中一片死寂,到處是枯枝落葉。轉眼間一切已成「樂極悲生,事過境遷」,細細思維,此即顯示無常的善知識。 明代蓮池大師在《竹窗隨筆》中有一則故事,可與此頌對照發明。故事中說:某年秋季考試的榜文公布後,慶賀新科舉子的樂隊,經過某寺院的山門。寺中有兩位僧人聽到鼓樂聲便出來觀看,甲十分羡慕地說:「善哉!不亦樂乎!」乙則感歎地說:「善哉!不亦悲乎!」甲聽後甚感奇怪,便問乙何出此言,乙說:「你只知今日的鼓樂,不知還有後日的鼓樂。」甲不解其義,仍羡慕不已。對於同一件事,為何心態竟有如此大的差別?原因即是著眼點不同。故事中的兩位僧人,分別代表愚者與智者,愚者目光短淺,只知眼前而看不到未來,所以一見現法的圓滿便生羨慕之心;而智者眼光長遠,能見到未來的毀滅,由見未來的壞苦而心生悲哀。因此由於觀念不同,便會導致兩種截然不同的心態。若按甲的看法,必會墮入常執與樂執中,以顛倒心障蔽而不見無常的面目,如此便會導致緣現法而耽著,無緣趣入解脫道。相反,若能將眼光放長遠,心緣毀滅的一面思維,無常的面目便會迅速顯現。所以,大恩上師在此頌關要處指點我們,應當細想「寒秋來臨情景又如何」,如是諸行無常的本質即能迅速顯示,故從作用上說「細想即是無常之善師」。 此處應當廣大理解譬喻的內涵:「寒秋來臨的情景」實際是指一切有漏法衰敗、滅亡的景象;「細想」是指須與世間人的觀念相反,即應時時處處念死念衰、念苦念滅。若能如是細想,則三有諸法無一不是開示壽命無常的善知識。舉例來說,今日如花似玉之時,即應思及他日人老珠黃的情景如何?今日團圓歡聚之時,即應思及他日家破人亡的情景如何?今日生意興隆之時,即應思及他日倒閉破產的情景如何?今日年少健康之時,即應思及他日衰殘老病的情景如何?若能在各種事相上,覺察到由生至滅的全部過程,三有壞滅無常的本質便可清晰顯現,由此心態便會產生極大的轉變。比如原先看見鮮花盛開時,只會耽著暫時的美景而歡喜,但若能思及鮮花未來的凋零,即會心生悲哀;又如原先欣賞日出的絢麗,但若思及日落黃昏的景象,便會覺得淒涼。所以只要換另一種眼光,朝諸法的結局上細想,一旦見到未來的衰敗毀滅,即能了解現法毫無實義。 《紅樓夢》中有一首詞描寫道:「家富人寧,終有個家亡人散各奔騰。枉費了,意懸懸半世心。好一似,蕩悠悠三更夢。忽喇喇,似大廈傾。昏慘慘,似燈將盡。呀!一場歡喜忽悲辛。歎人世,終難定。」此處我們須悟入壞苦的自性,一切人世間的法,終歸有如是三更夢醒、大廈傾倒、油燈滅盡之時。所以暫時安住時不應歡樂,須知唯一能利益我們的,只有正法,唯有依止佛陀的教言精進修持,才能獲得真實的安樂。 以上三頌是從觀察毀滅的角度顯示壽命無常,下面兩頌是以變化迅速的比喻來顯示。 在現象界中,有些法以凡夫的根識很難覺察到無常,因其變化異常微細,幾乎覺察不出其前後差別。以這樣的相似相續,會令我們產生堅固不變的錯覺,比如高山、鋼鐵之類的法,即不易令人生起無常的感覺。另外有些法,比如瀑布、流水、夕陽、閃電、彩虹、白雲等,即明顯地在對我們顯示生滅無常之相,而且由於變化迅速之故,容易引起無常之想。因此,下面大恩上師借彩虹與白雲來顯示壽命無常。若能以此作為所緣來觀修無常,則為善巧,因從此處容易悟入諸行無常、毫無實義的道理。 濛濛細雨氤氳五彩虹, 赤橙黃綠絢爛浮雲間, 瞬間不知消失於何處, 如理思察無常現量顯。 彩虹,是雨後天空中的小水珠經日光照射後,發生折射與反射作用而形成的弧形彩色光帶,呈現赤、橙、黃、綠、藍、靛、紫七種顏色。 在濛濛細雨的煙氣彌漫之中,忽然顯現五彩絢爛的彩虹,依次有赤、橙、黃、綠等顏色,如同一條彩帶現在浮雲中間,但轉眼間,彩虹已不知消失於何處。對此若能如理觀察,無常的面目便會在眼前現量顯現。 彩虹美麗光耀的假相,代表我們暫時的青春美貌、輝煌成就,也可代表我們暫時的富足圓滿、美名讚譽。這一切都如彩虹般,因緣積聚時忽然顯現,但隨著因緣消散,也在轉瞬之間了無蹤跡。在此天地間,曾有多少人如絢麗的彩虹般,出現在人類歷史的上空,光耀顯赫,但最終皆無影無蹤,連一微塵也未留下。當了知滅的無有蹤跡,便知生是虛妄;了知生是虛妄,即知顯現無有實義;了知顯現無有實義,便知無可執著。 秋日白雲堆積如雪山, 刹那無跡消失虛空中, 現世如是無有可靠處, 此喻堪為厭世良教言。 秋季天空中的白雲團團堆積,猶如潔白的雪山一般,浮在天邊,但刹那間便在虛空中消失無蹤,此大自然的譬喻極為生動,確實是厭離世間的善妙教言。它告訴我們:一切現世諸法最終必定消失無跡,畢竟無有可靠之處。若被它所誑惑,所付出的一切努力,都將落得毫無意義,《中阿含經》說:「一切行無常,不久住法,速變易法,不可猗法。如是諸行不當樂著,當患厭之,當求捨離,當求解脫。」 下面結合白雲的比喻來觀察: 首先,從此刻往前觀察,此生以來曾經顯現的一切法,皆已消失無蹤、絲毫無存。再往觀前世,曾無數次轉生為大梵天王、帝釋、轉輪王等,擁有崇高的地位,但此時連名字也未留下。所以,過往的一切確實如雲煙般,皆消失於虛空中。 接著觀察未來,在命終時,一切現世的顯現悉皆隱沒,將要進入的是後世完全陌生的世界。 再觀察現前這一念心,也如空中浮雲般,因緣積聚時忽然閃出一念,卻無法覓得來處;刹那消失之際,也無有去處。當處出生,當處寂滅。 如是即知,所謂白雲實際是指迷亂心前無而妄現的客塵法,是本來無有實義的幻化相。白雲比喻現法不會久住,無任何可靠之處。所以,若將幻想建立在如浮雲般虛誑的法上,且為能實現夢想而付出很大的努力,但最終決定如水中撈月般,不得任何實義。了知事實後,即應厭離世間八法,唯一攝取佛法心要。 下面幾頌是以對比的方式來顯示人的壽命與受用無常。 廣闊堅固三千大千界, 終被火水風災所毀壞, 遑論所居房屋及牆院, 此等更是無有可信處。 即使是廣闊、堅固的三千大千世界,最終也會被火災、水災與風災所毀壞,則不必說我們所居住的房屋與牆院,當更是無可信賴之處。 劫末之時,首先是初禪以下的有情逐漸滅盡,爾後天空中依次出現七個太陽。當第一個太陽出現時,一切樹木園林皆被燒毀;第二個太陽出現時,一切池沼的水都被燒乾;第三個太陽出現時,一切江河之水全部乾涸;第四個太陽出現時,無熱惱大海亦被燒乾;第五個太陽出現時,從一百由旬、二百由旬、七百由旬、一千由旬乃至八萬由旬深的海水,悉皆逐漸乾涸,最後連牛蹄跡般尠少的水也不存在;第六個太陽出現時,大山、雪山皆被燒毀;第七個太陽出現時,須彌山、四大洲、八小洲、七金山與鐵圍山全被燒成一團火焰。火焰向下燒盡地獄,向上燃燒梵天所有的空無量宮。如是經過七次火災之後,二禪天以下開始遭遇水災,如軛木大的暴雨,像箭一樣從天而降,整個光明天以下皆如鹽溶入水般地毀滅。經過七次水災之後,下基的金剛風向上衝起,三禪天以下皆被風災毀滅。如是,包括十億個四大洲、須彌山與天界在內的三千大千世界全部同時毀滅,最後一切皆變成如虛空般一無所有。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中說:「大地草木皆磨滅,須彌巨海亦崩竭,諸天住處皆燒盡,爾時世界何物常。」 下面以對比的方式來分析: 比如在天人眼中,人間的住宅即如同人類眼中的蟻穴般,渺小脆弱。以人類的角度觀看蟻穴,即知其脆弱無比,稍以水淹、腳踩便毀壞無餘。如是,天人看人間的住宅也是如此,以小小的地震、洪水、火災便可將其毀壞。既然連廣大、堅固的大千世界最後都會變成虛空而無任何實義,則相比之下,人類如芝麻般大的房舍庭院又有何保障可言呢?一般人的身軀尚不足兩米,每日所食亦不過三餐,本來在此人間一切皆應隨緣度過,但世人反以久住現法的執著,為衣食房舍等費盡心思。如世上有許多人為了買房、修房、裝璜,以及其他生活享受,耗盡一生寶貴時光。如是為了如蟻穴般的住所、受用,徒然浪費寶貴的暇滿人身是否值得呢?畢竟此唯是壞滅法的本性,無有任何實義,所以為此而起惑造業實不值得。 昔日楊歧方會禪師初於楊歧居住時,房屋僅能遮蔽風雨,甚是破爛。時至冬季,雪子布滿床榻,但禪師亦未因此分心。當時有弟子誠心願為師化緣修造房舍,但禪師推辭說:「我佛有言,時至減劫,即使極峻的高岸與最深的山谷皆是遷變無常,如何能事事圓滿如意、自求稱足呢?汝等出家學道,作手腳尚未穩當,哪裡還有閒工夫化緣,追求住處的華美呢?」最後禪師亦未應允。 經由如上解釋,即應了知自己的住處與受用等,無有任何恆常堅固之義,唯學道、修行方有真實的受用,此外任何外在之法皆不可作為依靠。 具有神變通靈壽長劫, 禪悅為食天神與仙人, 無法躲避閻羅與怨敵, 未念己亡即是顛倒想。 具有五種神通的天神與仙人,壽命長達多劫,而且是以禪悅為飲食,儘管具有如是廣大的福德與受用,卻也無法逃避閻羅與怨敵,當引業窮盡時,仍會死亡而墮落。天人尚且如此,更遑論我們福德微薄、渺小脆弱的人身。所以不憶念自己將會死亡,即是顛倒之想。 從壽量上作比較:比如,天界最低者即欲界第一層天──四王天,四王天的一天相當於人間五十年,其壽量是五百歲,相當於人間九百萬年。如是往上越是高級的天人,其壽量越是成倍地增長,比如欲界第四層天──兜率天,彼天一日相當於人間二百年,而壽量亦增至四千歲,相當於四王天的十六倍。兜率天的一小時相當於人間八年多,所以當年無著菩薩到兜率天雖僅數小時,但返回時,人間多少青絲已成白髮。因此,僅僅欲界天一日,人間即已更換好幾代。 從六根的功能而言:天人具有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與神足通,可於虛空中無礙飛行,能以天眼觀知下界之事。今日人類雖然借助迅速發展的高科技,令六根的功能得到極大延伸,但在天人看來,可以乘飛機上空、越洋通訊、上網交流的人類,實如小蟲擺弄高級玩具般,根本無法與天人的能力相比。 從受用食物而言:上界天人皆以禪悅為食,身心充滿喜樂,而人類的食物僅是地上生長的五穀雜糧等,故於受用食物方面亦有極大差別。此外,由於天人的境界非常清淨,故覺人間污穢不堪,在離地面一百由旬外,便已覺臭味難擋而不欲接近。所以,以帝釋天之尊貴不可能降臨人間,一般只是一些有福德的鬼神來巡視人間。至於夜摩天、兜率天以上的天人福德更大,身份更是尊貴,根本不理會人間事務。所以,即便是以三十三天的天人來看,人類就如廁所裡的小蟲,而人間上好的美味,也只是廁所中的糞便而已,受用竟是如此下劣。 從權威而言:色究竟天中的大自在天,權威至尊,是娑婆世界的主宰。他統轄的範圍是一萬億他化自在天、一萬億化樂天、一萬億兜率天,一萬億夜摩天、一萬億忉利天、一萬億四王天、一萬億日天子及一萬億月天子。乃至欲界諸天連他的名字都無從知曉,更無法見到他的情形。相比之下,人間最有權勢的總統,也只是螞蟻王國的小王而已。 以上所說壽量多劫的諸天是如此神通廣大、威光赫奕,但當死主來臨時,如是偉大尊貴的天人也會從崇高的天際直接下墮,而無任何迴遮之法。《功德藏》云:「梵帝自在轉輪王,無法擺脫死魔主。」《解憂書》云:「大仙具五通,能行於虛空,然而卻不能,詣於無死處。」與諸天相比,人類只是天地間小小的裸蟲,生存在如小泥丸般的地球上,以如是渺小的身形、下劣的受用、短暫的壽命,若仍執著自己不會死亡,則確實非常顛倒。 例如,廁所中的小蟲執著自己不會死亡、妄想在廁所中永遠存活,且為享受眼前少許的糞便而拼命追求,在如此狹小、下劣的生存空間,彼此為了少許糞便而激烈地爭鬥,得到了便興奮不已,失去了便悲傷哭泣。當我們看到這一幕時,必覺十分可笑。天人看人世間的事也是如此,本來人命已如此短暫,每個人都只是這個世界的匆匆過客,但人們卻不去憶念無常,反為貪圖眼前如糞便般的些許受用,不惜一切代價,用盡全力爭取,可見分別心十分可笑。一個人在天人眼中即如同顯微鏡下的微生物,但即便是如此微小的眾生,以強烈貪執推動,其相續中竟有無量無邊的現世理想、千年萬年的宏偉計畫。人類身形雖小,妄想卻可無窮無盡,可見分別心確實厲害。正以人類這種強烈貪執現世的顛倒心,而導致在短時間內便有如此多的鬥諍。所以真正可怕的,正是這一念執著現法的顛倒心。 通過以上比較我們便懂得,與天人相比,自己的壽命僅在須臾之間,很快將會死亡。若僅為貪圖現世微不足道的受用而空耗人身,實無半點實義。所以,唯有將自心完全轉入聞思修行中,方能獲得真正的利益。 昔日四洲權勢圓滿者, 雖有少數聞名轉輪王, 如今憶念只剩名字已, 微弱自身更無堅固性。 在往昔人類福德普遍增上的時代,雖曾出現少數權勢圓滿、統治整個四大部洲的轉輪王,然而至今,除僅能在心中憶念他們的名字外,其他一切皆已蕩然無存。權勢圓滿的轉輪聖王尚且以無常而化為烏有,何況我們如是微弱的身軀,更是無有絲毫堅固的自性。 首先對轉輪王稍作解釋。轉輪王即位時,以其福德力感得輪寶旋轉而降伏四方,故稱為轉輪王。又因他能在空中飛行,所以也叫「飛行皇帝」。在增劫時,人壽增至兩萬歲以上,便開始有轉輪王出世;而在減劫時,從人壽無量歲至八萬歲之間,才有轉輪王出世。人壽八萬歲以後,因有情的福報、壽量損減,惡業增盛,所以不能感得轉輪王出世。轉輪王有金、銀、銅、鐵四種,其中統治四大部洲的是金輪王(頌中「昔日四洲權勢圓滿者」即指金輪王)。通過金輪王所具足的七寶,便可體現其福報與權勢的異常圓滿。七寶即輪寶、象寶、馬寶、珠寶、女寶、主藏臣寶與主兵臣寶。 在轉輪王出世時,便由其福德力而顯現千輻妙輪,此輪寶升騰至虛空後,轉輪王與其軍隊即可騰空飛行。凡是輪寶降臨之處,當地國家皆歸附於他,故轉輪王能以威力降伏一切。第二是象寶,其形相端嚴潔白,極其圓滿調柔,能伏一切敵軍。第三是馬寶,其膚色如藍色火焰般,且速度奇快,飯食之間便可繞大海一周。第四是女寶,形容端正,與其相觸便生微妙樂受。第五是珠寶,在轉輪王的宮殿中,自然出現琉璃所成的摩尼寶,色澤純青,能出生一切所欲之物。到了夜間,摩尼寶可照亮一由旬遠之處,熱時能放射清涼的光,冷時能放射溫暖的光。此外,只須觸摸摩尼寶便能遣除一切疾病,在乾旱的土地上放置摩尼寶,便可流出水來,是這樣殊勝的一種如意寶。第六主藏臣寶,亦是以轉輪王的福德力自然召感。主藏臣寶只須一伸手,便可獲得所欲的財物。第七主兵臣寶,亦是自然出現,其英勇無比、力量超群,且足智多謀,對轉輪王的意願極具成辦之力。 即使權勢、受用與眷屬皆如是圓滿的轉輪王,在面對死亡時亦顯得無奈。當業力成熟時,同樣是倒地而亡,成為一具死屍,爾後四大分解,化為微塵。所以在因緣窮盡時,轉輪王與其七寶也會消失無餘。這些曾在人類鼎盛時期出現的人物,至今除了在佛經中能見到少數幾個名字外,何者亦未留下。可見世間一切皆唯暫時的幻化而已,無有任何實義。與轉輪王相比,人們自以為美妙的豪華住宅、賓士牌小車、圓滿眷屬、豐饒資具與顯赫權勢等,其實就如同蜜蜂的蜂巢一般。因此,人們如是微弱的身軀與受用,並無絲毫堅固自性,那麼,徒耗畢生精力以求取泡沫般的身財受用是否值得?我們為何還要如此心甘情願,以自己寶貴的一生換取無甚實義的結果呢?對此必須反覆思惟,方能妥善抉擇自己一生的方向。 |
-- 作者:感恩三寶 -- 發表時間:2008/9/28 上午 04:31:37 -- 以下是從思惟諸佛菩薩的角度,而顯示壽命無常的真理。 斷證圓滿能仁與佛子, 雖曾現如空中群星般, 正因揭示無常而涅槃, 回想此義深知皆無常。 在此娑婆世界曾出現許多斷證圓滿的佛菩薩,其數多如夜空中的繁星,然而為向眾生顯示一切有為法無常,諸聖者們皆一一示現涅槃,至今無一存留於世。細思此義便深深明知:世間一切皆是無常的本性,任誰也無法改變。 因為時間是無始之故,在往昔無數時劫的輪迴中,曾經示現成就無上正覺的佛陀及其眷屬,應是不可計數。比如在此賢劫中,過去曾有七佛出世,雖從第一尊佛──毗婆尸佛到第七尊佛──本師釋迦牟尼佛之間,每尊佛座下都曾有過不可思議的菩薩、聲緣眷屬,但這些諸佛菩薩、聲緣羅漢皆已趣入涅槃。如釋迦佛時代,有五百阿羅漢常常遊行人間,但最終也都紛紛示現涅槃。儘管他們都是曾經生活在此世間的聖人,但如今也只有在寺廟中,才能看到他們的塑像與名字,其餘何者亦未留下。爾後,在印度又出現過龍樹菩薩、無著菩薩等二勝六莊嚴,以及八十位大成就者等。雖然今天我們仍可恭習他們的論典、拜讀他們的傳記,但這些菩薩卻無一人尚存於世。如是細思之後便會了知:無常確為這個世界的本質,它周遍此世間的每個微塵與刹那當中,令人無法迴避。 龍樹菩薩於《大智度論》中說:「十力世尊身光具,智慧明照亦無量,度脫一切諸眾生,今日廓然悉安在,何有智者不感傷。」在印度曾出現過具足十力的世尊,身光赫奕,智慧朗照萬法而無限量。佛住世時,有緣眾生皆得度脫,但如今世尊又何在呢?思及此等,豈有智者不感歎哀傷呢?雖然我們是釋迦佛的兒孫,都皈依三寶、受世尊教化,但本師早已示現涅槃,我們無法親見其色身,的確令人感傷。不禁令人感慨,在此輪迴中有何實義呢? 阿那律古佛示現涅槃時,曾留下一首偈頌:「有為法如雲,智者不應信,無常金剛來,摧聖主山王。」一切有為法皆如浮雲般無有堅實,所以智者不應對其信賴,一旦無常金剛到來時,即使是諸佛聖尊的色身、堅固的須彌山王亦會被摧毀無餘。《阿含經》中記載:某日,阿難尊者來到佛陀面前,以頭頂禮親吻世尊蓮足後說:「世尊,您的身肉為何變得如此鬆緩?」佛說:「阿難,正如你所見般,如來身體皮肉已經鬆緩,不如以前。此色身為病所纏、為死所迫,如來已經衰老,年齡已過八十矣。」阿難聞佛所說,便悲傷哭泣,自言自語地說:「苦哉!到了老年,竟是這般光景。」此時佛陀教誨說:「諸比丘,世間無一法可依靠,應當捨棄世間,尋求不生不老、不病不死、無有恩愛別離的寂滅涅槃,汝等應常念無常遷變之理。」 《華嚴經》云:「觀十種義,示般涅槃。」即諸佛如來以十種必要而在眾生面前示現涅槃。「十種義」即: (1)示現一切有為法皆是無常;(2)示現一切三有無安;(3)示現大涅槃是安穩之處,遠離一切怖畏;(4)人天眾生執著色身,佛為人天示現色身是無常之法,令彼等希欲安住清淨法身;(5)示現無常之力無法轉變;(6)示現一切有為法不隨自心而住,皆無自在;(7)示現一切三有如同幻化;(8)示現涅槃性究竟堅固,不可毀壞;(9)示現一切法無起,但有積聚、分離之相;(10)諸佛完成度生事業,所願圓滿,法輪已轉,應度化者皆已度化,應授記者皆已授記,理應入於無變大涅槃。 因此,為向眾生示現諸法無常等,諸佛菩薩在化緣已盡時,無一不在凡夫眾生前示現涅槃。一切皆在顯示壽命無常,故於三有世間,根本無法找到一堅固不變之法。 寂靜淨土桑耶寶頂洲, 師君三尊眷屬在世時, 一切圓滿真是甚歡喜, 如今思憶實乃極悲傷。 「寂靜淨土」是指「桑耶寶頂洲」,即非常寂靜的桑耶寺。有緣者至桑耶寺朝拜,即可消除業障、不墮三塗。 「師君」即蓮花生大士、堪布菩提薩埵(靜命論師)與藏王赤松德贊。「眷屬」即二十五位君臣大成就者等。 「一切圓滿」即當時具足五圓滿──導師圓滿、法圓滿、眷屬圓滿、時圓滿與處圓滿。法王赤松德贊時期,迎請了大持明者蓮花生大士等一百零八位班智達入藏,並建造桑耶寺。當時在桑耶寺,以法王赤松德贊作為施主,蓮花生大士對二十五位君臣等諸多密乘根器者賜予灌頂,傳授瑪哈約嘎、阿努約嘎與阿底約嘎,令弟子們成熟相續。當時獲得成就的人很多,比如,南喀娘布能夠騎在日光上;桑結益西能以金剛橛插入山崖;傑瓦秋揚能直接現見本尊,且三次作馬鳴;華季益西能以非人作奴僕;貝若扎那具有智慧眼;法王赤松德贊獲得不動三摩地;玉扎寧布證得最高境界;多吉登炯風行無阻等等。二十五位大成就者皆有不共成就,其中多吉登炯即大恩上師法王如意寶的前世。大堪布菩提薩埵則傳授中觀與戒律等顯宗法門,並依照一切有部律度「預試七人」出家,創立了西藏僧團。另外,大譯師貝若扎那等一百零八位譯師學習翻譯,翻譯了印度聖地十分興盛的經續論典。 因此,當時無論從導師、弟子、法、處所,或時節因緣等方方面面而言,都極為圓滿。所以大恩上師說「一切圓滿真是甚歡喜」,但如今想起,的確令人十分悲傷。在拉薩山南,雖仍有桑耶寺的遺址,但蓮花生大士早已飛往西南銅色吉祥山,堪布菩提薩埵、法王赤松德贊及君臣二十五位大成就者亦皆示現圓寂。如今桑耶寺內冷冷清清,已無法再現前弘期佛法大興、僧才隆盛的圓滿景象。所以一切皆是無常,正如經典中所說:「積集皆消散,崇高必墮落,合會終別離,有命咸歸死。」 以下四頌,大恩上師主要是告誡我們:無常迅速,所以在短暫的一生中,當為解脫生死而勤修清淨佛法。若不把握時機精進修持,將來便會現前如下所說的結局──臨終時滿負罪業而墮落。 若未如理聞思聖教海, 以估計心不能斷無明, 年老而成家眷九人官, 臨終阿伯無善轉惡趣。 在青年時若未如理聞思廣大聖教而生起智慧,則僅僅以估計心並不能斷除無明。如是年老之時便會成為九人眷屬的家長,臨終時因老阿伯相續中沒有積聚善法資糧,所以只能隨著惡業轉生惡趣。 以下以因果道理分析此頌含義。此頌第一句是因,後三句是果,即以「不如理聞思」為因,決定會產生「無法斷除相續中無明」的結果。既然相續中的煩惱絲毫未能清淨,則將來因緣會遇時,便會生起粗猛現行而強烈貪執世間八法。其結果即還俗流落紅塵,將來成為九個子孫的家長,並且由於一生中都是為了現法不斷造業,而未能修集善法資糧,所以臨終時唯有滿負罪障,在熱惱中墮落惡趣。 具慧者理當明白:利用人身解決生死問題,方為人身真正意義所在,而欲解決生死問題,首須了知生死的由來。生死是果,其因即煩惱,而煩惱又是由顛倒執著所引發,顛倒執著的來源即是無明。若欲了脫生死,即須斷除煩惱;而欲斷除煩惱,又須消除執著;欲消執著,則須相續中具有清淨智慧的對治力;而產生清淨智慧的前提,便是如理聞思。此乃關要所在。 若未經數數如理聞思,則相續中串習堅固的凡夫知見,畢竟無法轉變成佛法知見。若於此根本上無有轉變,則決定仍在世間的範疇起惑造業。所以,首先應如理聽聞諸佛菩薩所開示的清淨知見,以此產生聞慧,應從此處入手,作轉變凡夫知見的工夫。在以聞慧憶持法義之後,方可進一步如理思維,即以思擇力運用四種道理來抉擇法義,以此便能斷除疑惑、通達法義。爾後在此如理聞思的基礎上,以心數數串習聞思所決定的法義,此即是修。以如理如法的實修方能真正改變以往的顛倒執著,從而才有希望從根本上解決生死問題。 人生是如此短暫,而修持正法又往往需要一個艱辛漫長的過程。所以,一定要將自己有限的生命、精力完全投注於聞思修行,盡快如理如量地完成這個過程。倘若青年時代未能如理聞思修學,一旦錯失良機,相續中固有的知見未能轉化,而僅僅是外表上剃了頭、披著袈裟,則十分危險。因為一旦遭遇強勢境緣,則極易起惑造業,與在家人無異,最終決定陷入世間八法的迷網中,無法自拔。 蓮池大師在《竹窗隨筆》中說:「最初出家之時,發心必定猛利,當趁此時一氣作工夫,令自己有所成立。若悠悠揚揚錯過此時,日後或住持寺院,或收門徒,或信施眾多,如是大多被名利所累,不但了脫生死無有希望,連最初學道的志向亦被埋沒,修行人不可不知此理。」蓮池大師的教言與大恩上師此處所言意趣一致。古人有言:「菩薩畏因,凡夫畏果。」我們須特別注重因地,若因地不真,果便遭受迂曲。所以,倘若今日不能把握時機如理聞思,將來便有墮落的危險。 捨棄實修經續竅訣義, 甚深法要只當吹敲唱, 無厭貪享信眾之財物, 臨終命斷自罪極明顯。 如果平時捨棄實修經典、續部、竅訣的意義,而只是利用這些甚深法要來敲打唱念,以這種有口無心的唱念,貪得無厭地享用信眾的財物,則臨終命斷之時,自己的罪業一定會極明顯地顯露出來,屆時只有以痛苦來償還這筆業債。 下面引用《竹窗隨筆》中的公案來作說明:明代在浙江烏鎮利濟寺,有師徒二位出家人。眾人皆稱此二出家人謹慎厚道,所以委託他們作經懺的人越來越多,如是很快便積聚眾多資財。但老師父十分慳吝,既捨不得自己受用,又不願作上供下施。後來他患病,家人將其請回去治療,沒過多久便不治身亡,其一生積蓄皆歸族人所有。十年後的某日夜晚,老師父托夢給他的親人說:「我因生時為人作經懺有錯漏之處,而陰府的考核又非常嚴格,故苦不堪言。人間傳說接受信財替人念經拜懺,如果念誦稍有脫落差錯,到陰間後,須借閃電的光來認字讀還的說法,確實如此。」 另有一則公案說:有位僧人病重,某日夜晚,外面正在放焰口施食,病僧對探病的人說:「方才有鬼來要帶我一起出去吃飯,我推辭未去。沒過多久,鬼回來說:『那個施食的法師心不誠,害我們白跑一趟,一定要收拾他。』然後就牽著我的手前去。當時我見到許多鬼手拿鉤索,說要將法師從臺上拖下來,我心裡很害怕便叫起來,眾鬼才因此四散而去。」 此外,還有許多類似的事例:有一僧人施食時心無誠念,結果被鬼抬至河中,欲將其沈入水中。又有一僧人因忘記鎖住衣箱,施食時心中仍惦念著鑰匙,結果眾鬼見到飯上都是鐵片而無法食用。另有一僧人,晾曬衣服適逢下雨而未及時收回,所以施食時心中一直作意那件衣服,結果眾鬼見到飯上皆是獸毛而無法進食。這幾位未如法施食的法師,日後都遭到報應。還有一人入了冥府,見黑房子中有幾百位僧人,個個身體枯瘦、面色憔悴,皆顯出憂苦不堪的神態。此人便詢問這些僧人其中緣由,才知他們都是生前未如法施食的法師,死後來此受苦。 通過上述公案,我們應當反省自己,假如未能真實修習法義,而僅僅是以外表形相的敲打唱念來享用信財,最終所積罪業必定大如須彌,死後決定感受猛厲痛苦。所以,大恩上師在此處以大悲心告誡我們:在短暫的一生中,若以此種方式貪求信財,則臨命終時,自己的罪業必定會極明顯地現前。大恩上師曾於《岩洞老人顫抖道歌》中說:「於此因果無欺正道中,若不慎重行持取捨理,墮落痛苦泥潭之中時,顛倒心相真正顯露出。」在這因果無欺的正道中,如果不謹慎行持取捨的道理,一旦墮入痛苦泥潭時,顛倒的心相便會真正顯露出來。我們常常可以見聞類似的公案,如有些人雖然生前地位崇高、聲望顯赫,一生中享用諸多信財,但其心中唯喜名利,完全與世人無異。結果臨終時便會顯現神智不清、異常恐懼等極其顛倒的死相,所以大恩上師說:「在斷命根時,顛倒的心相必定會充分顯露出來。」 《本生論》中亦有一頌,即釋迦佛的前世──王子月所說:「如是若觀世法性,諸人作罪當憂悔,又未善作諸妙業,恐於後法起諸苦,臨終畏懼而蒙昧。」世間規律即是如此,造罪之人必定會於臨終時生起憂悔,而且由於一生從未行持善法,以致臨終時心中無有絲毫把握,面對後世墮落惡趣感受劇苦的果報,心中將生起無比的恐懼憂怖。 所以,我們應對無常、業因果等有一種警惕畏懼之心,才能行持清淨的正法。人生如此短暫,我們現有福分出家,即應明白自己的本分何在,否則雖外現高貴的出家相,但內心卻貪得無厭地騙取信財,則比在家人還不如。此不僅是生時自伐善根,且於死後還須墮落三塗蒙受長劫劇苦,如是無異自取毀滅,未免太不自愛。 機靈善辯學法之僧童, 心中貪求講辯諸名望, 蒼螺白髮可得博學位, 汝於人間得樂亦短暫。 機靈聰穎、擅長辯論的學法童僧,心中貪求講法辯論的名聲。然而即使在白髮蒼蒼的老年可以獲得博學的格西或堪布等學位,但在人間享受安樂的時日又能有多久呢? 在家、出家總的情況,一般可分四種:身心俱出家、身出家心在家、身在家心出家、身心俱在家。頌中所說即「身出家心在家」的情況。雖然外相上剃鬚髮、著法衣、遠離塵境,所學亦是諸佛菩薩的經論至言,但心中所思卻是如何在佛教團體中求取名聞利養。所以即使廣學教法、好樂講辯,但目的也只是想出人頭地,令自己從默默無聞的小僧人,變成名位顯赫、供養豐厚的大法師。此即說明其相續中根本未覷破世法,故而披著袈裟追求名利,身出家而心不出家,一切所作都是輪迴生死的業,與解脫背道而馳。 憨山大師十歲讀書時,母親督課非常嚴格,他覺得很苦,便問母親:「讀書作什麼?」母親回答:「作官。」他又問:「作何種官?」母親說:「從小官作起,若有能力則可官至宰相。」大師接著問:「當了宰相又如何?」母親說:「罷(到此為止)!」大師不禁歎道:「可惜一生辛苦,到頭來只是罷了,那作他又有何用,我想只該作一個不罷的。」母親說:「像你這樣的不才之子,只可作個掛搭僧。」大師便問:「何為掛搭僧?」母親回答:「僧是佛弟子,行遍天下自由自在,隨處有供養。」大師歡喜地說:「作這個正好!」母親又說:「只怕你沒這個福分。」大師問道:「出家為何還要福分?」母親回答:「世間作狀元的常常有,出家作佛祖的哪裡常常有?」大師說:「我有這個福分,只是怕母親捨不得。」母親說:「你若真有這福分,我就能捨!」以上是憨山大師在《年譜》中的自述。 大師十歲時便有如此非凡的悟性能看破世間,的確稀有難得。就如同大師所說,無論在家或出家,只要是追求名利,最終必定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即便如願以償,試問又能有多少時日享受呢?所享受的又有何實義可言呢? 輕視三學修道之功德, 耽著今生積財偽僧徒, 臨死之時仍不知饜足, 奈何閻羅法律無情面。 輕視戒定慧三學的修道功德,唯一耽著今生積集資財而偽裝修行的僧人,於臨終時仍然不知滿足,無奈閻羅死主的法律無有任何情面可談。由於自己一生中未能修集三學功德而虛耗信施,所以後世必定披毛戴角以償還宿債。 對於此理,《竹窗隨筆》中有一個十分相合的比喻:「比如我們讀書是為求取功名,為求功名故而帶累許多親鄰提供所需,以供自己讀書。倘若功成名就,當然是足以報答;但若名落孫山,則負欠甚多。」與此喻相同,我們出家是為成就道業,有緣施主因此才供養我們資財。若能成就三學功德,則足以回報信施;但若輕視三學的修習,只知積累世間財富,甚至於心中埋怨信施寡少,則來日必定以牛馬之身償還宿債。 昔日真淨禪師住江西歸宗寺時,每年都有化主回到山上,帶回諸多所化之錢財、穀物、布匹等。禪師見到這些財物便皺眉說:「這些都是信眾的膏血!我慚愧無有道德,如何擔當得起?」《禪林寶訓》中有一則公案:雪堂和尚本來生在富貴之家,但其日用十分節儉。在烏巨山時,有衲子獻其鐵鏡一面,和尚說:「此處溪流清澈可照毛髮,要此何用?」最後亦未接受。 白髮蒼蒼衰敗之老人, 尤作多年計畫度人生, 不思己如即滅之油燈, 將到中有應備行路糧。 雖已是滿頭白髮、身心衰敗的老人,心中卻還在作多年的計畫以期度過人生,而從未想過自己就如同即將熄滅的油燈,很快將要步入中有,此時應當趁早為自己準備好中有的行路資糧。 此頌中「多年計畫」與「即滅之油燈」相互矛盾,因為前者是緣現法希求久住的顛倒妄想,而後者卻是生命無常的不變事實。如果落入常執的顛倒中,便會障礙對生命無常的認識,也就不可能將身心轉入準備中有資糧的修行中。以貪執現法的力量驅動,即使死期將至老人仍不死心,依舊在心中反覆盤算五年、十年乃至更多年後的計畫。假如心中耽著子女,便會想:兒子何時成家,成家後自己要如何幫忙照顧孫子,待孫子長大後要上大學等等。如此這般的計畫無有休止,實際皆唯迷亂心的顛倒妄想罷了,但被常執蒙蔽心智老人,卻寧可將人生最後的餘光亦付諸癡心妄想中,而不願對切身的生死大事稍加用心。彼即如同待宰的牛羊,在被押往屠宰廠的路途中,還妄想著明日如何在草原上飽食嫩草般,愚迷不已。 佛陀曾告訴我們:人命只在呼吸之間,一氣不來便是隔世。青年人尚且如此,更何況老年人,所以世間老者們應有自知之明,仔細返觀自身:早已是雞皮鶴髮、耳聾眼花、神智模糊。因此,在人間存活的時日已經不多,如同夕陽頃刻便會落山,又如寒冷秋末的衰草很快便會凋零,故應早日了結世間一切瑣事,一心為後世準備。 下面再以公案說明,老人應當如何準備中有資糧。唯有隨學公案中的人物,捨棄現世一心修法,最終才能死得安樂。 清朝年間興化有一蔣氏婦女,四十歲時丈夫亡故,安葬丈夫之後,他哭著對兒子說:「一旦無常到來,誰也無法代替誰。假如今日我也如你父親一般死去,你也無可奈何。從今以後,我要一心持齋念佛,不想再被閒事牽纏。」兒子順從母意,在家旁邊建了一間房屋,母親住在裡面足不出戶,一心一意持念佛號,寒暑無間。五年後的五月二十日,她忽然對兒子說:「你買木頭作龕,我將於二十三日中午往生西方。」說完之後,她又到鄰居家告別。到了二十三日中午,蔣氏果於念佛聲中安然而逝,並且自放三昧真火焚燒木龕。 蔣氏以五年時間精進準備往生極樂世界的資糧,因其下定決心了結現法,故能五年如一日,足不出戶一心一意念佛、修集淨土資糧。如是用功精純,所以臨終時灑脫自在,無一絲牽掛。 宋朝王龍舒是國學進士,博覽經史,曾撰著數十萬言的《六經訓傳》。一日,他忽然捨棄這些書籍,並說:「這些書只能增長業習,並非最終解脫之法,我要立志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此後便精進念佛,六十歲時生活仍非常儉樸,布衣蔬食,每日千拜,深夜方才眠臥。臨終前三天,他告別親友,臨終之日,照常讀書之後禮佛、念佛,忽高聲念彌陀名號,並說:「佛來接我!」言畢,站立而化。 聽聞上述公案之後,老年人心中應當有所觸動。在即將面臨死亡的風燭殘年,不應再去籌畫發展現世法、緣現法作五年、十年的計畫,而應盡快徹底放捨此生之事──現世眷屬、財產、地位、瑣事,然後唯一緣念死亡無常,準備中有的行路資糧(若欲求生西方淨土,則須事先修集好往生資糧)。若能如是事先了結,無論死亡何日到來,都可無牽掛地撒手而去,如此行持才是有智慧的老人。 下面三頌是對青年人的教誡: 風華正茂倨傲之青年, 心中無有死亡等憂怖, 忽然瞬間閻羅獄卒到, 捆縛脖頸時生大憂惱。 風華正茂的傲慢青年,心中根本不憂慮、怖畏死亡,彷彿死亡與自己毫無關係。然而一旦死主如暴雷般瞬間降臨,閻羅獄卒用業力的繩索緊緊捆縛自己的脖頸時,心中必會生起巨大的憂惱。 青年人往往會認為:我如今身強體壯、耳聰目明、神智清晰、朝氣蓬勃,又怎會死亡呢?此種想法雖看似合理,但須知閻羅死主實不留任何情面,無論男女老少,死緣一旦積聚,他便會毫不延遲地將你拖往後世。所以面對死亡時,單憑此種無知愚癡的傲慢又有何用呢? 《集法句經》云:「若眾多男女,強壯亦歿亡,何能保此人,尚幼定能活。一類胎中死,如是有產生,又有始能爬,亦有能行走,有老有幼稚,亦有中年人。」經中所說是否屬實,大家可以去火葬場調查。事實上,每天雖有許多人死亡,但以壽量窮盡而自然老死者僅占少數,大多數都是以內外死緣,未圓滿壽量而死,如以疾病、自然災害、車禍、凶殺、戰爭、事故等而死;死者中有青年人、中年人,也有許多少年兒童,非老年死亡的數目相當龐大。 因此,青年人自以為身體強健無病、不會死亡的想法,其實只是以堅固常執引起的非理作意,根本不符真相。大恩上師在一首道歌中說:「青春妙齡少男少女眾,心中若不思維定死亡,死主怨敵似空中霹靂,不知何時降臨真可悲。」正值青春妙齡的少男少女們,心中不思惟自己決定會死亡,反而顛倒地認為,在青春年少的時代,應當縱情享受五欲六塵。此即如同無知的孩童在燃燒的宮殿中戲耍,而不知大難將至,甚是可悲。雖然人有老少之別,但在「必須修行」這一點上,卻無任何差別。 如果未能把握時機修習安樂之源的正法,則無論是老年死或少年亡,死時皆會產生憂惱痛苦。古人常言:「莫待老來方學道,孤墳多是少年人。」即便是青年人也應時時痛念無常,切莫悠悠忽忽徒耗時日。暇滿人身如此寶貴,現在又值風華正茂的青年時代,若不趁色力強健時努力精勤於正法,一旦死亡降臨必定後悔莫及。 彼此相戀韶華之男女, 心中無盡甜言與蜜語, 妄想終身不分同度日, 怎奈不知壽命能長否? 彼此相戀的青春男女,以情愛的推動,心中有說不盡的甜言蜜語,妄想長相廝守、永不分離,怎奈業力無情,不知他們的壽命能否長久? 古人說:「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來時各分飛。」以業力的推動,青年男女因暫時相愛而組成家庭,但這也只是暫時因緣的虛幻假合,並無常恆堅固的自性。一旦死主不期而至,必將顯現徹底分離,暫時的假合決定是以破滅而告終。在人世間,每天都有許多青年男女結婚成家,希望彼此相守、永不分離,但最終結果卻是無一例外的家破人亡。而且情執愈是深重,最終分離的痛苦即愈發強烈,由此可見,痛苦的根源即是顛倒常執。我們不妨仔細想想,倘若一個人欲將永恆的幸福建立在暫時假合的因緣之上,最終結局除了感受幻想破滅的痛苦之外,又有何實義可得呢?所以,常執的確是無量痛苦的根源。 |
-- 作者:感恩三寶 -- 發表時間:2008/9/28 上午 04:34:29 -- 往年家世圓滿富饒者, 今日眾多變遷受痛苦, 無常本性現於意端時, 必當厭離一切有漏境。 往年家境圓滿富饒的人家,今日許多皆已衰敗,淪為感受痛苦的可憐憫者。當無常的本性顯現於心頭時,必定會厭離一切有漏的境界。 以藏地而言,如果某戶人家擁有幾百頭犛牛,便可稱得上是富裕人家。但若由於冬季氣候過於寒冷而將犛牛凍死,則來年春天,這位富人便會淪為沿街乞討的乞丐。在漢地也經常發生類似現象,如股票狂跌往往會令一位百萬富翁一夜間便淪為債台高築的破產者。所以,有漏財富並無絲毫堅實的自性,最初積聚而起,終必銷散而盡。《中觀四百論》云:「故說凡無常,一切皆是苦。」當「有漏法生滅無常的本性」於心中明現時,便會了知,一切有漏法都是無自在的痛苦自性,不可能有真正的安樂存在。 白牙三十顆顆自散落, 滿身皺褶猶如盤山路, 如是臨近死神之呼喚, 懵懂如初豈不如犛牛? 三十顆白牙一顆顆地掉落,全身皮膚也開始生起一道道如盤山公路般的皺紋。這些現象都是臨近死亡時死神的召喚,雖然自己分明已現量體會,但卻依舊蒙昧暗鈍而不知警醒,這難道不是與犛牛同樣愚癡嗎? 在漢地,民間流傳著這樣的警世語:據說有一老者死後見到閻羅王,便埋怨閻羅王未預先通知,就突然將他帶到中有。閻羅王回答:「你陽壽將盡的消息,我不止一次地向你報信:你的目光漸漸昏暗,這是我通知你死期將近的第一封信;你的耳朵漸漸變聾,這是第二封信;你的牙齒疏鬆掉落,這是第三封信;此外,你全身器官的功能逐漸衰退……,我給你的通知不知有多少啊!」 我們都是有智慧的人類,不應如犛牛般遲鈍,犛牛即使在被牽往屠宰場的途中,也不會為死亡作準備,直到利刃抵在脖子上,它才知道死主的降臨。但是我們的靈性比犛牛大得多,為何見到死神的召喚還如此麻木呢?良馬無須皮鞭抽身,僅見鞭影便知前行。如是,真正的智者,即使見到自己極其輕微的身心衰相,亦會分外警覺、轉為道用,而非充耳不聞或執著非法。這些死亡來臨的徵相,都成為極好的警策,比如,若遇身體有恙,或感覺體力衰退,或發現記憶力下降,即會警覺來日無多,應加倍努力精勤正法,此即「良馬見鞭影而行」。所以,若能提起正念仔細洞察,則不難發現時時處處都能收到死亡的資訊,具智慧的老者見此更應即刻警覺:死亡即將到來,應當把握生命最後的時光,一心依止正法,皈命阿彌陀佛,心心念念迴向、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才是一生中最大的事。倘若在此生命盡頭還要耽著財眷名利而不能猛然覺悟,則確實如同犛牛一樣可憐。 再過一年至明年今日, 眾多健者已命赴黃泉, 誰人敢說此中無自己, 故而死路並非很遙遠。 再過一年到了明年的今日,許多目前健在的人,屆時皆已命赴黃泉,誰敢保證其中一定沒有自己,所以死路離我們並非很遙遠。 比如,現在是兩千零五年十月,待到明年兩千零六年十月時,此次《廣論》的聽眾當中,便會有一些人已與現世永別,這是絕對可以確定的。姑且不說太大的範圍,即便是在我們學院,每年都會有一些人死亡,一年之內無人死亡的情況,在這十年中根本未出現過。所以到了明年十月,聽眾當中決定會有先行離世者,而其中是否包括自己,任誰也不敢保證。且不說一年之後,即便明天將會發生何事,我們也無法了知。諸位可以反問自己:「我能保證一年之內絕對不死嗎?」若能保證,則應有決定成立的依據,但這樣的根據誰也拿不出來。所以,未來的生死很難預料,充滿未知的因素,也許食物中毒而死,或摔一跤就死了,也可能被痰哽住而死,或者遇上車禍而死,或因腦溢血而死,也可能得愛滋病而死。因此死緣極多、活緣極少,任誰也無法保證不會遭遇這些死緣。 我們距離死路,近到中間只隔一口氣的程度,而非有五米、十米之遙。一息尚存即是生路,一氣不來便是死路,可見不說明年,即便明天是否會變成披毛戴角的旁生,自己亦無法確定。雪峰禪師說:「一盞孤燈照夜台,上床別了襪和鞋,三魂七魄夢中去,未知明朝來不來。」人命確實只在呼吸之間,所以諸位道友定須珍惜人生,切莫放逸。 世間之人再過百餘年, 不留一人決定都死亡, 正如夢中短暫迷亂現, 追求今生有何精要義? 現在存活於世間的男女老少,再過一百年後決定都會死亡,無一存留於世。此即如同夢中短暫的迷亂顯現一般,那麼追求今生又有何實義呢?不過是「夢裡觀花、水中撈月」罷了。 唐代小說中有著名的「黃粱夢」與「南柯夢」。其中,「黃粱夢」的故事是說:有一盧姓書生,欲進京考取功名,途經邯鄲時很是疲倦而欲作休息。身旁有一老翁洗好了黃梁米正欲煮飯,見其疲累便將枕頭借予盧生,書生頭靠枕頭很快便入睡進入夢境。他夢見自己金榜題名,高中進士,並且娶妻生子,很快又官至宰相,整整歷經四十年的富貴功名,顯赫一時。最後因犯罪而將被斬首時,他猛然驚醒,回頭一看,身旁老翁的黃梁飯尚未煮熟。老翁見他醒來便說:「四十年的功名富貴,很是暢快吧!」廬生心想:「他怎會了知我的夢境,想必是神仙來度化我。」於是便捨棄功名,隨老翁遁世修道。 盧生黃粱一夢歷經人生四十寒暑,此中先是功成名就,爾後成家立業,仕途亨通,最終枷鎖繫身淪為死囚。正夢之時真真切切、樣樣實有,但驚醒時一切皆歸空無,於是心中感悟:現實人生亦如同四十載的夢中生涯般,其實都是暫時的迷亂顯現,毫無實義。故而看破紅塵,遁世修道。 寂天菩薩於《入行論》中說:「仇敵化虛無,諸親亦煙滅,吾身必死亡,一切終歸無。人生如夢幻,無論何事物,受已成念境,往事不復見。」百年人生確實是一場夢,從最初中陰身業識以迷亂而入胎開始,即如同以睡眠因緣進入夢境般;入胎後至死亡間的一期相續,即等同於夢中的種種經歷。雖然人的一生會顯現種種境界,正顯現時亦有苦樂相隨,但實際上並無心外之法,一切皆唯自識隨緣顯現,而自心妄加執著、認假為真而已,故與夢中苦樂全然無別。我們不妨自問:「在數十年的人生中,雖然一直都在心外執著追求,但至目前為止,又何曾真正抓住什麼?細思便知,何者亦未曾抓住過。」存活時的一切顯現皆與夢境無別,唯是暫時迷亂顯現而已。最終人死時即如夢境破滅,空無所有,所以寂天菩薩說:「吾身必死亡,一切終歸無……受已成念境,往事不復見。」佛於經中亦云:「卻來觀世間,猶如夢中事。」 因此,致力追求現世八法,皆唯徒勞辛苦而已。宗喀巴大師於《菩提道次第廣論》中亦如是告誡我們:「為追求利養、恭敬、名稱等世間法所付出的一切辛勞,都是如同以風扇吹揚空虛的穀殼般毫無實義。」唯有在此處看破放下,方能真正趣入修道。 與己童年友好之同伴, 多數飄零東西無定處, 眼見眾多流轉中陰身, 自己決定不可常住世。 童年時代與自己友好的夥伴,至今多數都已東西飄零、居無定所。親眼目睹其中許多皆已死亡,正在中陰險道上獨自隨業流轉。看看他人,想想自己,即能了知:自己決定不可能在此世間長久安住。 此頌內容應聯繫實際作具體觀想,即觀想自己童年時的夥伴、少年時的同學等,一一觀想他們現在的處境。如是聯繫實際而思維,便會明白世事無常、生死難料,與已故的亡人相同,自己也必定會顯現死沒無常的本性。 以下三頌宣說「死主到來無緣遮止」的內容: 難忍閻羅使者來到時, 無縫堅固城堡中躲避, 圖以十萬甲胄作護衛, 然終無法人間停一時。 當難忍的閻羅使者忽然降臨時,即使你躲藏在無有任何縫隙的堅固城堡中,並試圖派遣十萬士兵嚴加保護,但也無法在人間稍留片刻。在人間如果有外敵侵犯,我們可以用這種方法遮止,但死亡是有漏身必然的結局,當死期到來,無論你藏身何處,業力便在當下顯現。 設若爾曹財寶遍三界, 豈料閻羅魔眾拒受賄, 威懾三界梵王與帝釋, 想免死道亦無有辦法。 面對閻羅死主,即使你獻上充滿三界的金銀、美鈔,閻羅死主也不會見錢眼開而接受你的賄賂、免你一死。姑且不說人間巨富,即使是威勢震懾三界的大梵天王與帝釋天,想要避免死道也無有辦法。 比如,當今世界首富的鈔票不知可以堆滿多少房屋,然而當他臨死時,這些鈔票既不能令其不死,又不能減輕臨終的痛苦。我們不妨想一想,僅憑滿屋子印有人頭的紙,怎能令人不死?又怎能減輕死亡的痛苦呢?假如金錢能夠阻止死主的腳步,則應將臨終之人置於銀行的金庫內,如是便可免於一死,但這是不可能的事。 下面我們再來看看天人能否遮止死亡: 昔日,忉利天有一天子臨死前五衰相現,他便用神通觀察死後的去處。當他見到自己死後將投生於「拘夷那舍國」中一頭滿身疥瘡的母豬腹中時,心中驚恐萬分,鎮日憂惱不已,不知如何是好。有一天人見狀相告:「此時釋迦佛正在天界為母說法,你為何不去祈求佛陀救護呢?」他聽後立即前去禮見佛陀,於佛前誓受三皈。他依佛教導,用七天時間精進修行,結果死後投生於「維耶離國」,成為一豪門望族的子孫。《普賢上師言教》中說:我乳輪王雖曾是統治四大部洲的金輪王,並且與帝釋天共同主宰三十三天,甚至以其福德力能夠打敗阿修羅。但其最終亦因一念害心而從寶座上翻將下來,墜墮在地,在欲望未滿足中死去。佛於《涅槃經》中亦云:「雖然得到梵天之身,甚至生到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天,但死後還將墮入三惡趣中。」 由上述公案與教證可知,即使具大福德的天人,在面對死亡時也顯得異常脆弱、恐懼,束手無策。死主處理一個天人,就像大人拎小雞一樣簡單。所以,除了一心依止上師三寶之外,沒有任何解救的辦法。 身體美貌猶如彩雲般, 通達誘人種種巧幻術, 無奈奪命閻魔眾威軍, 微汗毛許不為汝所動。 即使身色容貌如彩雲般美麗動人,而且通達各種獻媚誘人的靈巧方法,但怎奈奪人命根的閻羅死主的軍隊本無情欲,連一根汗毛也不會被美色所動,所以僅憑一副現似美麗的臭皮囊,豈能打動死主而免於一死呢? 比如唐代的楊貴妃,不僅容貌姣好,且又精通音樂,入宮之後,深得玄宗寵愛,被冊封為貴妃。白居易曾於《長恨歌》中說:「一朝選在君王側……從此君王不早朝。」自從楊貴妃被選在唐玄宗身邊之後,玄宗便再也未上過早朝,可見她迷人之深。正因楊貴妃深得皇帝寵愛,致使其兄楊國忠伺機操縱國政,以致政事敗壞。其後安祿山即以誅殺楊國忠為名叛亂犯上,玄宗逃至馬嵬驛(今陝西興平),眾將士認為罪在楊家,處斬楊國忠之後,又逼楊貴妃自縊而亡。如楊貴妃這般傾國傾城的絕代佳人,在業力現前時,也只是落個活活被吊死的悲慘下場,尚且不如一相貌尋常的平民女子死得安詳。所以在閻羅死主面前,美色又有何用呢? 以上三頌已宣說死主到來無法遮止的內容。雖然世間之事皆可用美色、金錢來通路,外敵入侵時也可以城堡守護,但唯獨對於死亡無法打通。閻羅王鐵面無私,不講任何情面,一切金錢、女色、權勢、地位到此都無作用。所以死亡這件事最公平、最無私,如果一個人相續中具有修行功德,即便他是身無分文、地位卑微的乞丐,死時也會安詳自在、非常尊貴。否則,縱然是地位顯赫或貌美如花的人間寵兒,死時也同樣會痛苦驚慌,如狗一樣下賤。故應了知,唯有修習善法才有實義,明白此理後,就當好好用功修行。 以下五頌中,大恩上師語重心長地勸導我們精進修法: 昔人有病無病皆死亡, 請你靜心慎重細思維, 以己決定死亡為鞭策, 由此當速精勤解脫道。 過去一百多年前,曾經生存於此世間的人們,無論有病無病,迄今為止皆已全部死去。所以,請你們靜下心來慎重、仔細地思維自己的生死大事,以決定死亡的信念鞭策自己,趁氣息尚存之際,迅速精勤修習解脫道,務必不能錯過如是萬劫難遇的良機。 須知,對於輪迴中的瑣事不去考慮倒也無妨,但生死是切身大事,稍具智慧者皆應冷靜慎重地思考、用心抉擇。此世間之人與其所作之事,大致可分兩種:一種人是耽著現法的庸俗凡夫,唯一追求名利,所作一切對於死亡毫無利益可言;另一種人是捨棄今生的修行者,唯一追求道德,所作皆對死亡有實際利益。如是了知後,即應結合自身認真思維抉擇:既已獲此難得人身,自己應選擇作何種人、行何等事?既然平時對於一些微不足道、毫無義利的輪迴瑣事都要忖度良久,為何唯獨對於生死大事卻不認真考慮呢? 佛印禪師曾對蘇東坡說:「子瞻胸中有萬卷書,筆下無一點塵,為何對於性命便不知下落?」子瞻你的胸中蘊藏萬卷書,筆下無一點塵俗氣息。像你這樣博學清高之人,為何對於自己的性命卻茫然不知下落呢?無常迅速、生死事大,故萬萬不能輕忽草率、漠然視之。我們應當依照大恩上師的教言,靜下心來慎重思考一生的大事,如理抉擇自己應作何種人、該行何等事。如是善加思維抉擇後,即應迅速精勤地付諸實踐,一分耕耘才有一分收穫,否則明日復明日,一旦死亡到來,將如何以對?最後決定是落個「生時不努力,死時徒傷悲」的悲慘結局。所以,懇請諸位謹記大恩上師此頌最後兩句教言:「以己決定死亡為鞭策,由此當速精勤解脫道」。 管理萬戶人眾之官員, 死時無權帶走一夥伴, 亦無權享一口食物故, 唯一有利正法勿退失。 即使是管理一萬戶人民的官員,死時同樣是「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他沒有權力帶走一個眷屬,也沒有權力享受一口食物,死時唯一能夠利益自己的,唯有正法,因此懇請諸位道友,千萬不要退失對正法的修行。 以法國國王路易十六來說,當年他在凡爾賽宮的生活極其奢華。據資料統計,凡爾賽宮內一年飲用的葡萄酒便價值七十九萬法郎;僅僅所食魚肉的價值即高達三百四十七萬法郎;點蠟燭的費用亦超過五萬法郎。至於王宮當中的宮僕、侍臣,更是多得令人難以置信,比如,御膳房的廚師便有兩百五十九人;國王的秘書官將近千人;王后的侍女也有五百人;凡爾賽宮的宮女與侍臣共計一萬六千人,其中尚不包括一般的貴族與朝臣;此外還擁有近萬名的禁衛軍。王宮中的御用馬匹有八千九百匹,御用車輛一百多輛。路易十六每次外出時,無數車馬排成長長的蛇陣,威風氣派如天人一般。凡爾賽宮還有二十九座庭園、四座瞭望台、噴泉、瀑布等,並且四季鮮花盛開,非常美麗悅意。 儘管如此風光鼎盛,但隨著法國大革命的爆發,國王路易十六與王后雙雙被推上斷頭台。此種情景正如吉祥勝逝友所說:「天王任何富,死赴他世時,如敵劫於野,獨無子無妃,無衣無知友,無國無王位,雖有無量軍,無見無所聞,下至無一人,顧戀而隨往,總爾時尚無,名諱況餘事。」如同路易十六在斷頭台上,死得孤獨而痛苦,沒有國土與王位,一萬六千名宮僕、侍臣無一相隨而去,平生所享用的衣食、車馬、園林絲毫也帶不走。只有獨自一人在極度恐懼中受刑而死,死後還須感受惡趣苦果,所以現世的榮華富貴有何實義呢?就如憨山大師所說:「榮華原是三更夢,富貴還同九月霜,老病死生誰替得,酸甜苦辣自承當。」因此唯一能夠真實利益我們的,就是正法,它在生前、死後都會伴隨我們,是我們唯一的至親、最真實的受用。所以,大恩上師在此勸戒我們:「唯一有利正法勿退失」。 《普賢行願品》云:「又復是人,臨命終時,最後剎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親屬悉皆捨離,一切威勢悉皆退失,輔相大臣、宮城內外、象馬車乘、珍寶伏藏,如是一切無復相隨。唯此願王,不相捨離,於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所以,我們應隨學普賢行願,以願王的引導往生極樂世界,此乃一生中最有實義之事。對此關要須精進不退,若在此處落空,死時將無絲毫保障,沈重的業山必定會將你壓垮。 今生滅盡顯現業惑苦, 雖多親友不能替一分, 淚流滿面無可奈何故, 如今精勤求法莫懈怠。 滅盡今生一切顯現的命終之時,相續中以惡業、煩惱引生的痛苦,即使親友再多也不能替你代受一分。雖然他們淚流滿面不捨與你永別,但也無可奈何,確實是「各人吃飯各人飽,各人生死各人了。」所以從現在開始,即應為成辦自己的切身大事而精勤尋求正法,千萬莫要懈怠。 此處老年人尤應警醒,現在即須精勤於正法,不應再拖延時日。有一則故事或許能給你們一些啟發:有一隻狐狸趁夜深人靜時潛入廚房,吃飽後便在廚房睡著了。天亮之後無法逃脫便欲裝死,待人離去之後再行逃跑。稍頃,人們看見死狐狸,有人想將它扔掉,另一人則說:「狐狸尾巴很好,等我割下來再扔。」狐狸聽了很害怕,但還是忍痛讓人割下尾巴。接著又走過來一孩童,想要狐狸的兩隻耳朵,狐狸一聽更加害怕,但想到割掉耳朵還不至於送命,便索性強忍痛苦,由人割掉雙耳。然後又有人說:「狐狸皮很好,可以修補皮衣。」這下狐狸驚恐萬分,心想:「要剝我的皮,一定會砍頭剖腹,這如何受得了!」就在這生死關頭,它鼓足勇氣奮然跳起,沒命地向外狂奔,這下總算逃脫一死。 故事的喻義是:輪迴牢獄中的我們,即如同貪吃的狐狸被困在廚房中。既已托胎為人,則難免一死,若不借此暇滿人身精進修法、奮志出離,又怎能死裡逃生呢?尤其老年人已經錯過人生太多時日,就像狐狸已經失去尾巴和耳朵一樣。如今晚年則更加衰敗,很快將被死主「剝皮」,若仍不下定決心求生淨土,又怎能跳出三界、蒙佛接引而往生淨土呢?所以,你們應唯一依靠上師阿彌陀佛,一心一意求生西方。現世的親友、財富、受用……在死時毫無助益,假如沒有上師阿彌陀佛的加持,如何忍受臨終時「生龜脫殼、活蛇剝皮」的劇苦呢?又如何保證臨終時不會顛倒錯亂?我們都是滿身業障的凡夫,不能說大話。自己的能力會有多大?為什麼還不皈依上師阿彌陀佛,趕緊修法?臨死時手忙腳亂又有何用! 若能觀想一切內外法, 乃為指示壽命無常書, 自然道歌雖然無邊際, 僅以此歌奉獻忠心友。 再聽誠摯情深知心言, 輪迴萬物非有依靠故, 為得恆時無漏之圓滿, 現今應當修法披誓甲。 此二頌是大恩上師最後的教誡。 如果能夠觀想一切內外諸法都是指示壽命無常的書籍,則自然道歌雖有無量無邊之多,但在此處我僅以這首道歌獻給忠心的道友們。最後,請你們再聆聽我這個老人發自肺腑的誠摯之言:「輪迴中的萬法確實無有任何可靠之處,所以為能獲得永恆的無漏圓滿,你們從現在開始即應披上誓言的鎧甲,乃至成佛之間,日日夜夜不斷地修習正法。」 關於「諸行無常,不可依靠」的道理,我們可引經典進一步說明。如《大戲樂經》云:「此有為行,唯心造作,猶如坯瓶,無常散壞。行如空城,為雨沮壞,淤泥不堅,漸當磨滅。亦如河岸,積沙所成,自性怯弱,為水流蕩。行為風燈,生滅不住。行如聚沫,不可撮持。行如芭蕉,中無有實。」一切有為法唯一是以分別心而造作,如同未經燒製的泥瓶般,很快便會散裂毀壞。又像是空空的土城,被大雨淋浸之後,非堅實的淤泥城牆便會漸漸磨滅。又如大河的兩岸,僅由泥沙暫時堆積而成,自性本來脆弱,很快會被河水層層沖刷蕩盡。一切有為法又像是風中的風燈,刹那生滅不住,無有絲毫穩固的自性。又如水中泡沫般,無法把捉,皆是空幻無實的顯現。又如同芭蕉樹,根本無有半點堅實可得。如是觀察後即當了知:輪迴萬法皆是生滅無常、不可依靠的虛誑之法,故應放捨這一切而去尋求無漏真實的圓滿。這也正是出家修行的原因所在。 大恩上師於《岩洞老人顫抖道歌》中說:「雖生六道高低任何處,除苦之外無有安樂時,恆時不變究竟勝安樂,修持無漏之果正是時。」無論我們生在六道中任何崇高或低劣之處,除了感受痛苦以外,無有絲毫真實安樂之時。所以對於恆時不變、究竟安樂的無漏勝果,今日正是精進修持之時。諸位好不容易暫獲此如意寶般的暇滿人身,又值遇善知識而有緣修習佛法,即應善加把握此千載難逢的良機,盡此一報身,往生極樂國。 道歌的正文至此已宣講完畢,下面是大恩上師的發願迴向偈: 願我從今乃至虛空盡, 怙主文殊上師常敬禮, 為度困苦眾生傳深法, 誓同文殊勇士偉大心。 大恩上師如是發願:願我從今日起直至虛空窮盡之間,恆常恭敬禮拜怙主文殊上師──全知米滂仁波切,並為救度沈溺於生死苦海中的無量有情而為彼傳授甚深妙法,願我的發心與文殊菩薩的願心一般偉大。 我們都是承蒙大恩上師法恩的受教弟子,應當隨學上師的偉大發心,與上師一樣發願,即一方面要發願生生世世不離大恩上師──法王如意寶,另一方面須發願生生世世常行菩薩道,盡未來際救度十方世界一切有情。希望諸位道友都能如是發願,立志作一個頂天立地的大丈夫。 此同於三十二妙相數位之頌,乃以道友俄仔亞納反覆勸請為助緣,兼以自己心相續中對無常生起厭離心為能作因,故依心中顯現如實而作,阿旺羅珠宗美於甲辰年元月二十七日。願一切吉祥! 最後,請諸位將此次講聞善根,迴向漢地佛教興盛廣大,有情都能生起無常正念,離苦得樂! 二○○五年藏曆十一月十五日(大恩上師法王如意寶涅槃二周年紀念日)在喇榮聖地,由錄音整理成文。 |
-- 作者:感恩三寶 -- 發表時間:2008/9/28 上午 04:36:34 -- |
-- 作者:感恩三寶 -- 發表時間:2008/9/28 上午 04:46:26 -- 全知米滂仁波切略傳 堪布索達吉仁波切 編譯 舊譯寧瑪巴大師、全知米滂蔣揚南迦嘉措仁波切(1846~1912),祖系屬天族(西藏一貴族種姓),父名傑.滾波達吉,母名穆波東渣仲羌瑪,於藏曆第十四勝生丙午年(1846),在多康河(今石渠縣內)旁的雅秋當羌地方誕生。其叔父喇嘛班瑪達吉,爲他取名爲米滂嘉措。他從小對佛法就極具信心,尤其具足出離心、大悲心及智慧等大乘種姓之力,此等皆是與生俱來。早在一千多年前,蓮花生大士曾授記他將成爲「弘揚大圓滿的太陽」。在雪域藏地諸教派,共稱全知米滂仁波切是文殊菩薩化身。 全知米滂仁波切從小就異於常童。六、七歲時已能背誦《三戒論》,尤其是,他在七歲這年明顯地著寫了彙集顯密甚深精要的竅訣藏《定解寶燈論》。十歲時,已能圓滿無礙的進行書寫念誦,並能自在地講說和著述。十二歲時,住進寺院,外表雖與普通僧侶無異,但卻以其品德、智慧,受到衆人的讚歎,被稱爲小喇嘛智者。十五歲時,讀誦《時輪金剛.韻律曆算》數日,並祈禱文殊菩薩,便徹底精通。在傑娘靜處住十八月中,因修文殊語獅子法,並造藥丸之事,獲得極殊勝的相應徵相。他自己曾說:「從這時起,對顯密、明處之各種論典,一經過目,便能勝解,只需教法傳承,而不必他人釋解。」十七歲時,對星算之學,極爲精通而聞名。 十八歲時,往前藏朝拜聖地,住格登寺一月,復往南岩朝聖,途經卡切河時,平凡之境顯現爲空樂證境的覺受,遂得暖樂數日。因此自言是聖地加持的緣故。在北方道上於證境中,手裡得到一部書,名叫《遍觀大韻律晶鏡》,此事的經過,他在書後頁有詳細說明。返回途中,朝見善知識勞.蔣貢旺慶傑繞多吉,聞受瑪底白文殊之開許灌頂,同時修瑪底事業,從而現前儀軌中所說的成就徵相。從此智慧如蓮開敷。 在巴楚仁波切前,聽聞《入菩薩行論》中的智慧品,僅五日,便能徹底領悟其中的義理,後來著成有名的《智慧品釋.澄清寶珠論》,此論精要地辨析駁斥了外內諸宗的偏執與錯失,圓滿地抉擇開顯了中觀應成派究竟了義的無畏善說。後來,此論傳至青海、衛藏的黃教各大寺,各大寺聽從某些掌權管家的言詞,集合拉薩三大寺僧衆,而修大威德金剛「六十鐵城」等威猛誅業,及「心經回遮」等顯密降伏法,然於大師非但毫無損害,且使其名聲、事業較昔更增。 全知米滂仁波切在依止具宿緣的部主上師蔣揚欽哲旺波時,以財、侍、修行三喜親近依止,上師視他爲唯一的心子,恩賜瑪底白文殊開許灌頂爲主的一切共與不共法門。後來,上師近傳了顯密殊勝教典,與大密金剛乘的教傳、伏藏傳、智慧淨現等所有成熟解脫的法要,如同滿瓶瀉液般,全部傳授。還有一切竅訣、修法和直接的教授,也一併傳付。 此外,先後依止善知識蔣貢康楚.羅卓泰耶,研習聲明《暫札巴》,《水銀烹煉》(醫方明)等共同明論,與「壽主妙吉祥」等不共成熟解脫法,又依止竹慶堪布班瑪巴札等善知識,聞授顯密明論等。總之,親近了衆多善知識,聽聞了無量顯密經論。 如是具足聞法後,便加以研習修行。他的智慧,由其因無量世熏修之善根力,被上師的大悲與加持力之緣而復蘇故,以不違四依與四無礙智而悉能通達善逝的所有深廣教典。其自生智慧明現,等同清淨虛空,並具足八大無礙智藏。 在依止善知識傑翁晉美多吉時,聽聞《般若攝頌》,聞後一月,即能爲他人講解。在龐沙格西阿旺炯乃前,聽聞《入中論》時,只請上師念頌文傳承,而不勞上師講解。傳承之後,即日就將自解呈獻。格西說:我雖居格西之名,然智慧卻不及你的一分。當時許多眷屬,皆歡喜讚歎。在依止上師舒敦班瑪聞受《慈氏菩薩地論》等諸論時,僅聽傳承後,當即便作廣大詳盡的演講。如是一切經、續、意疏之義,從其意海,自然流出。因此,在暢演浩瀚經論的衆多學者中,無所畏懼,如獅子王。其演講、辨論、注疏等均皆無礙,此乃衆所周知,無可非議。 全知上師米滂仁波切說:「我從小時候,已有許多新舊派善知識爲轉法輪,除在巴楚仁波切前聽聞智慧品外,其他未曾多聞,後來上師和本尊賜予恩德的緣故,不需經過如何困難,所有經典,一經念誦,於其大意,均可了然。」 全知米滂仁波切自敘他研習《釋量論》時,在夢中見到一位本性是薩迦班智達、形相作印度學者裝飾的尊者,告訴他:《釋量論》無有不能解悟的,只是破、立二種方式的不同,便手持一本解《釋量論》的書,分作二份,次第放在他手中,讓他一併包起,正包時,那書突然變成長劍,爾時一切所知法均現於前,於是揮舞長劍,便現出一時無礙頓斷一切所知法的證境,次日對《釋量論》從外至內,無有一句不了達者。 他在閱甘珠爾(經藏)時,僅用了三天,在閱丹珠爾(論藏)時,僅二十五天,並且意持不忘。 上師蔣揚欽哲仁波切曾讚歎說:「彌勒密意現量而知,文殊之法現量通達,諸方學識無所不通。」 在一良辰吉日,蔣揚上師將重要的顯密經論及各類明論,放在供桌上,作廣大的供養,而在前面,安一高座,請米滂仁波切坐上,並對他說:「如此經典的教誡,均授予你,從此應以講、著、辯三種方便,善巧弘揚,使寶貴的佛法,能在世間成爲永久的光明。」於是米滂成爲法主,同時蔣揚上師賜以白度母的繪像、祈請住世文、與身語意的所依,以及班智達長耳帽。其後,蔣揚上師常向人言:「喇嘛(上師)米滂而外,於今別無學者,他博大的功德與事業,如果加以記錄,較般若經還多,然他不願寫而已。」 全知上師米滂仁波切後來在聖地嘎姆達倉修行十三年,在此其間現示了許多不可思議的功德。今略述數則,以引生勝信。 在他親見本尊文殊菩薩時,文殊、經函和智慧劍,皆化光融入心中,刹那圓滿通達了經藏。並以如幻之身,親至文殊淨土,謁見文殊大士。與黃教格西辨論時,格西見他即是文殊之相,遂五體投地。 在一次光明夢境中,面見大威德三尊,授予甚深密法,次日造《大威德儀軌》。後收在其《全集》中。 一次火供時,不藉外火,而用智慧火點燃。在修雅門達嘎法(大威德金剛)時,對弟子伏藏大師列繞朗巴說:「我是初學者,請你看看修法的力量。」說畢即把加持品置於影子與陽光交接處,整個上午,太陽原地未動。 爲調伏弟子,修憤怒壇城,以期克印指向天空,此時,當地上空的月亮和星宿皆向東迴避,不敢接近修法地,同時大地震動、山石崩落、湖水奔溢、大風驟起、空房散裂。在石渠閉關三年,修行阿底約嘎。於陽光之下,身無影迹,體空瑩澈,於牆石等物,自由出入,無所障礙。 在造一切內外續部的精華要義《大幻化網光明藏論》圓滿結尾時,於光明夢境中,密主護法神阿仲瑪以身供養,發誓守護。次日遂造外內祈供密主護法儀軌。格薩爾王亦親自現身,發誓與米滂仁波切如身影般,不相分離。當時許多人已親睹格薩爾王。又藏地有名的拉登護法神,亦於此時親手供奉一塊如瓶大小的黃金,大師將其一半用於大昭寺,爲釋迦佛尊容貼金,一半用於拉薩正月間祈願大法會,供養十方常住現前僧衆。 由「阿字修法」融入心中,獲得殊勝加持,於是徹悟佛母大般若經之要義。即時造出《阿字修法儀軌》。已收於《全集》之中。此「阿字修法」經由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上師,於光明夢境中親見與白文殊無別之全知上師米滂尊者,授予白文殊阿字修法灌頂,次日法王即傳授於全院漢藏五千餘四衆弟子。 全知米滂仁波切將一切甚深意藏,著成廣大論典,而爲莊嚴。其論著可分四類:(一)、加持入門生信之讚頌與傳記類:如《文殊讚.加持大庫》、《聖八吉祥頌》、《釋迦牟尼佛本生.白蓮花傳》、《八大菩薩傳》等等;(二)、斷除一般所知增益之共同明處類:如《梵藏對照大論典》、《醫學四續釋疏》、《工巧明.寶箧論》等等;(三)、解脫道入門之深廣內明類:如《智者入門》、《別解脫經講義》(即戒本講義)、《三戒一體論》、《俱舍論句釋》、《中觀莊嚴論疏.文殊上師歡喜教言》、《般若攝要頌與現觀莊嚴論合解》、《量理寶藏論釋》、《時輪金剛續疏》、《密集五次第釋.雙運摩尼寶燈》、《八大法行講義》、《竅訣見釋.摩尼寶藏》、《金剛七句.白蓮花釋》、《大圓滿見歌.妙音悅聲》等等;(四)、佛法住世、安樂常遍、任運緣生之迴向發願祝福類:《舊密教法弘揚願文》、《吉祥山願文.智慧密道》、《極樂願文》、《文殊大圓滿基道果無二之願文》等等。其中各大類中復有極多之分類。全部收集在藏文版《雪域語獅子全知大班智達米滂蔣揚南迦嘉措全集》中,共計二十六函。 全知上師米滂仁波切對共同的佛法與不共的舊譯密教,具有使其慧命得以延續的殊勝恩德,如同對垂死之人,有得到續命之方便一般。他並無真正開取的地下伏藏,但爲了特別的需要,便從其意藏中流出,如生起、圓滿、竅訣、事業等爲以前所無的甚深法要,皆著論加以弘揚。因此成爲一切伏藏法要之王,且於甚深、廣大的意藏,能得自在,故尊稱爲伏藏導師之王。 全知米滂仁波切雖名揚衛、藏、康區,但其生活簡樸,以帳蓬、糌粑、大茶爲依,常年身著一件被煙熏黃的老皮襖。其人格崇高、才識博學、言談和藹,無論各層人士,男女老幼,均賜予不倦教誨。對世出世法觀察嚴謹,洞悉無餘,爲後人留下了千餘種殊勝的法寶著述。 壬子年(1912)春,全知米滂仁波切對其弟子堪布根霍爾,給予甚多教誡。一日告訴弟子:「於此濁世末法之時,若說真實語,則無人聽,若說誑語,則反以爲真實,故我從來未向人說及此事,今實告你:我不是凡夫,而是乘願再來的菩薩,爲共同佛法和衆生,尤其是對舊密,應作極大饒益的緣故,而來應世。但是寧瑪派諸子,福德少而障礙多,受此緣起影響,令我身染重病,故對各方利益,尚覺未達理想。在解釋論等方面,已成功不少,但現在對《中觀總義之廣大詳明疏解》一書,本擬著手起草,惜未能成,但已無關重要了。(注:全知米滂仁波切當時已列出了此書綱要。他圓寂後,由諸弟子依其綱要而成書,並收在其《全集》中)。至於主要的勝義心類(注:此由全知上師先已列出提綱,後由其弟子成書,名爲《三部勝義心論》)。如能將之圓滿完成,當可成爲『新舊不分、完全佛法之命根』,我本籌劃付之完成,今亦不能圓滿矣,當茲末法之時,如此邊鄙之蔑戾車,已接近於消滅佛法,再四思維,如重降生此世間,亦無利益,若以前孟朗二大德住世時,對弘法利生,饒益極大,惟現處末法,利生爲難,下生我絕不來此惡濁世界,只在清淨法界安住即可。不過因夙願之故,顧諸所化,以聖者於輪迴未盡之際,其化身亦未嘗有盡。」(按此即示化身再來。) 三月廿二日,復說:「現在我身體的不調,已經痊癒,絕不感覺痛苦,晝夜所見妥噶明體,均是虹光明點,此爲佛身與法界的明現。」他的弟子和施主,從各方而來謁見,請求住世,上師米滂仁波切說:「我絕不住世,亦不轉世,我要前往香巴拉刹土。」 壬子年四月廿九日,全知上師米滂仁波切雙足跏跌,左手定印、右手說法印,無漏之意,融入法界。其身體荼毗時,放出虹光等殊勝瑞相。該地所有人衆,悉皆現見。圓寂前,東方發出巨響,表示已得法身無別之位。荼毗時,舌頭和雙眼,自聚一處,現出文殊菩薩之相,表示生起次第圓滿之果相。荼毗後,舍利子充滿房屋內外,表示圓滿次第圓滿之果相。當時,五色彩虹,上下排列,縱橫虛空,並明現許多咒語,方圓六百里遍滿虛空,久久不散。 全知米滂仁波切在世所度弟子無數,其中著名的弟子有:多則晉美單比涅瑪、伏藏大師列繞朗巴、噶陀司徒等十多位。從德格諸大寺至惹恭地區,所有薩迦、格魯、噶舉、寧瑪各派大德、善士,研習經論之學者,具足戒定慧三學的堪布、已得生圓次第定解的密咒者,捨棄事緣、一心依山苦修者,無不成爲他的法語弟子,多至不可計數,其中諸殊勝心子,均在勵力弘揚上師的事業。 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上師曾說:「全知上師米滂仁波切所著的顯密諸論,在七世之內,其無比善說之加持,一世比一世殊勝增上。」又說:「凡是我的傳承弟子,乃至得到點滴之成就,如於三寶生起刹那信心,皆來自於全知上師米滂尊者的加持與恩賜。所以我的弟子,皆當於全知上師生起不共不退之信心,應當晝夜精勤祈禱求加持。」 頌云: 聖境瞻部六嚴與二勝,藏地遍智榮素班智達, 雪域三大文殊諸功德,須經久研大師之善說, 則知師集諸聖於一體。 若欲廣知全知米滂仁波切的詳細功德,應當詳閱敦珠法王和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分別所著的傳記。 總之,全知米滂仁波切對顯密各宗,有許多深妙善說,凡對他有信心者,愈聞思其善說,愈對佛法生起勝信定解,並在內心深處領受到無比加持,乃至生起殊勝的證悟。 |
-- 作者:感恩三寶 -- 發表時間:2008/9/28 上午 05:14:23 -- 殊勝佛子佛法大教主 覺空界中早獲智慧藏 如母待兒慈護諸有情 文殊金剛化身前頂禮 ─ 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 ─ |
-- 作者:感恩三寶 -- 發表時間:2008/9/28 上午 05:15:37 -- 敬錄自 索達吉堪布 ─《雪域大士•晉美彭措法王傳》 徹 證 大 圓 滿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十五歲還是少年不知愁滋味、渾渾噩噩度光陰。此時法王的心相續中已開遍了聞思修的智慧之花,廣聞浩如煙海、博大精深的顯密教法之同時,對無上光明大圓滿產生了無以言表的猛烈信心,一心一意祈禱米滂仁波切,短期內就念誦了米滂仁波切祈禱文: 覺空文殊童子加持力,密意界中獲得八辯才, 教證法藏海洋勝尊主,恭敬祈禱米滂南嘉尊。 一百萬遍,深入研閱了其所著的大圓滿竅訣精髓《直指心性》一萬遍。這時,心性已與以往截然不同,法性本來義智慧覺空赤裸的自性脫落了所有貪執覺受伺察意、分別念的糠秕,驟然顯露出來,心坎深處完全解開了一切是非的桎梏,恍然大悟。毫不誇張地說,即使成千上萬的大成就者降臨也絲毫不會動搖他穩如磐石的定解。真實文殊菩薩化現上師形象的米滂仁波切以幻化身攝受,賜予「阿旺羅珠聰美」的美名冠冕。大持明者達賢尊曾預言: 護持佛法精通密藏義, 金剛降魔化身名阿旺, 具有威力成就大威德。 伏藏大師秋吉林巴也對法王的這一聖名作了明顯的授記: 名有阿旺身著紅法衣, 聲譽遠播康區衛藏等, 廣弘顯密佛法遍十方。 法王當時的證悟境界完全寫在騰古耀今的《大圓滿直指心性注疏》中。十六歲時又在自然覺性中撰著了《大圓滿實修密訣》。 儘管證悟已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境界,但為了在所化眾生面前顯示正法難得、依止善知識的重要性而如理依止了下列數位具相善知識。 |
-- 作者:感恩三寶 -- 發表時間:2008/9/28 上午 05:23:42 -- 敬錄自 智誠法師、秋吉彭措 ─《般若鋒兮金剛燄》 當前,國內寧瑪派的許多著名道場,如衛藏敏珠林、多傑札,康區的白玉、噶陀、佐欽、智欽等寺廟,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復,傳統的聞思修行亦日趨完善。海內外眾多高僧大德為了振興前譯聖教忘我操勞,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例如敦珠法王、貝諾法王、頂果欽哲仁波切、多智欽(多珠千)仁波切、堪布門色仁波切、阿秋喇嘛等等,皆是有口皆碑的弘教大德。其中,最讓人感念欽仰的,當推名震寰宇的至尊金剛上師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仁波切。 法王如意寶前世為伏藏大師列繞朗巴尊者,曾被迎請至拉薩為第十三世達賴喇嘛、第十五世大寶法王噶瑪巴、薩迦法王、多哲仁波切等大德傳授灌頂、講授竅訣。此世應蓮師之授記,於西元一九三三年藏曆一月(即釋迦牟尼佛降伏六師外道之神變月佳節)初三吉祥日再現人間,繼續成辦利生大業。至尊上師早年在四川石渠縣托嘎仁波切等大德座前修學多年,圓滿了一切如海般的教證功德,其後經歷了各種不平常的歷史時期,韜光養晦,隨緣無變。迨至西元一九八零年,勝緣會集,乃於第一世敦珠法王的修道聖地(當時有十三位弟子於此獲得虹身成就)──四川省色達縣喇榮山谷中,正式創建了著名的五明佛學院,高擎正法寶幢,數十年如一日地精勤培育有緣學人。在上師法王巍巍功德和蓋世英名的感召下,一時英才薈萃,清淨的聞思修行全面鋪開。學院迅速發展壯大。多年來,至尊上師法王如意寶精心培育了數以萬計的賢善徒眾,其中嚴淨戒律、學修優異、堪為人天師表的堪布(法師)就有三百多位。法王如意寶還多次赴海內外闡揚正法,在漢地、印度、歐美、東南亞等許多地方留下美妙法音,度化了無量信眾。學修精嚴的「色達喇榮五明佛學院」亦由此名聞遐邇,成為當代正法的象徵和解脫的源泉。 建院伊始,怙主法王便極其注重律學,不但在學院內部大力提倡、嚴格要求,還應第十世班禪大師之請,於一九八五年率眾巡行多康各處,對戒律鬆弛、僧規不整的現象進行嚴肅整頓,使得藏傳佛教在新時代復興之初,就及時遠離了不應有的過患,走上健康發展的坦途。 至尊上師法王如意寶慈悲教誡弟子應在清淨戒律的基礎上,認真聞思如來經教,並且捨棄現世希欲、一心投入顯密正法──特別是無上光明大圓滿的修持。本著無邊悲願,上師法王還率先在藏地乃至全中國,不遺餘力地提倡放生護生,以及念修金剛薩埵以懺除罪障,在很大程度上減輕了末世的不祥戾氣和眾生的苦難。在這同時,法王如意寶十分重視淨土法門的弘揚,極力讚歎阿彌陀佛和西方極樂世界的殊勝功德,感化了數十萬計的四眾弟子至心皈投大悲彌陀聖尊,積極持誦心咒聖號,猛厲發願往生。 在晚年身罹疾病的情況下,法王如意寶仍然置個人安危於度外,抱病堅持講授佛法,慈悲教誨徒眾,為如來聖教鞠躬盡瘁。沒有大恩金剛上師法王如意寶的出世弘法,當代藏傳佛教的復興不會如此喜人,一切親領過法王如意寶慈誨和加持的弟眾們的生命軌跡,也將完全不堪設想。 在大恩金剛上師法王如意寶身邊幸福地聆受甘露法音的日子,透過晶瑩的淚花,彷彿就在眼前…… |
-- 作者:感恩三寶 -- 發表時間:2008/9/28 上午 05:41:18 -- 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略傳 法王如意寶 晉美彭措誕生於藏曆水鳥年(一九三三年)神變月之吉祥日初三,出生地為青海省班瑪縣境內的多科智美曲列,意為法源之地。其父名貝德(意為蓮花),母名玉措(意為璁玉海)。 二歲時,伏藏大師汪秀及達秀喇嘛敦多等許多上師,按照伏藏大師列饒林巴自己預言自己的授記當中所列七項不變的標誌,完全無誤地被認證。授記當中寫到:「地不變法源之處,色不變璁玉海中,姓不變蓮花壇上,拉朗化身殊勝童,年不變雞年降生,身不變手中莖城,語不變嚴深廣藏,意不變證悟法身」。 預言中的第一項,出生地為法源之地;第二項色不變璁玉海指的是母名玉措,玉措的漢語意為璁玉海;第三項姓不變預示著父名為貝德,貝德意為蓮花;第四項指出生年為雞年。這些皆一一得到驗證。第五項指上師童年時手掌中尚保留有標誌,第六、七項是說上師將以不變金剛語廣嚴三藏,以不變之金剛意證悟法身;這些也為後來的事實所印證。 年幼時,即取出伏藏,能了知他人的心意。自降生之日起,法王就有俱生無偽的菩提心,並圓滿了前世修行大乘道的標誌,即大慈悲心和信心等。 六歲時,虔誠祈禱文殊獅子吼得加持相,不經學習便掌握了讀和寫,顯密經論大致教義亦已通達。由此因緣,在後來的聞思中,圓滿不共的智慧力,為諸講經師所稱讚,以為稀有無比。 十四歲時,依止堪布梭南仁沁出家,不分教派,廣泛地聞思顯密經論,並開始轉法輪,著作論典,寫下了米滂仁波切修法儀軌「光明乘之心要」,文殊菩薩的法器「寶劍外內密讚歎」,及文殊修法儀軌等眾多法典。 十八歲時,前往石渠江瑪的寂靜處。六年中,依止大成就者堪欽 圖登瓊沛仁波切等眾多上師,學習共同學科,顯密論典。法王依著令上師歡喜之三種供養:財供養、身語供養、法供養,主要以修行供養,成為堪欽 圖登瓊沛之心子。法王常說:自己沒有什麼可資談論的傳記,但能夠令具恩之上師心意滿足,這就是我的傳記。法王談到上師的功德及眾生的痛苦時,於千百萬大眾中,常情不自禁地流下淚來。法王於江瑪寂靜處依止圖登瓊沛仁波切學習時,夏天從不生火,僅靠牧區牧民供養之酸乳作為飲食,所穿衣物乃為寒林處拾取之敝衣,行種種苦行。在此期間,於五大論典等種種顯密經義均融貫通達。 二十二歲時,於堪欽 圖登瓊沛跟前接受比丘戒,對於二百五十五條之比丘戒,如護眼一般嚴謹持守。並於 圖登瓊沛仁波切前,接受了一切續部之王「大幻化網」,以及貝瑪拉密札、龍欽巴尊者的大圓滿的一切教法。於上師處接受灌頂、傳講、口訣,如同寶瓶注入寶瓶一般,智慧與禪定力均不可思議,成為圖登瓊沛意傳承之法嗣。無邊顯密教法,完全無礙地通達,成為具足智慧成就之善知識。於講說、撰著、辯論等事業,廣大無比。 二十六歲,於藏地佛法衰微時,法王在寂靜處依然秘密修持,同時寫作極多論典。其時,智慧護法如影隨形般的護持,消除一切修行的障礙。由於,法王無偽菩提心的展現,其周邊的羊群和狼群能夠和睦同處,不相危害,此為嫻熟菩提心之標誌。法王傳法時,非人亦前來聞法,有種種不可思議之事蹟,然而法王極謙虛,非必要絕不告知任何人。 一九八○年鐵猴年猴月,為恢復以藏傳佛教為主要內容的西藏傳統文化,法王在第一世敦珠仁波切修行地大密解脫光身蘭若,選擇蓮花生大士的降生吉祥佳日,創建了色達喇榮五明佛學院。從此出家學僧日益增多。最多時常住修學的藏、漢、蒙族學僧有上萬人。每逢大灌頂,人數常達十萬多,於彌陀大法會時,人數高達五十萬之上。 除在佛學院講經說法之外,法王還先後應邀到多康下區數百個四大教派的寺廟廣轉法輪。歷經二十多年的動盪,藏地佛法極為混淆衰敗,於此時,法王按照經教的律藏,密咒的續部來整頓佛法,使得多康大部分地區的佛法如黃金般的純淨。 法王不斷地轉動法輪,培植無數堪布,建立佛學院、閉關中心,到各處傳法、教導在家人持守五戒十善,斷除殺生、偷盜等惡行。在一百年前,第一世多珠千仁波切的預言中,即詳細提及:凡與晉美彭措法王結緣之眾生,均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法王從多康前往五台山中國各地,利益無數眾生。至聖地朝聖時,石上留下腳印,取出伏藏等種種大成就者的現象自然顯現。並在此過程中,修持三根本親見每一本尊加持,尤其是全知米滂仁波切及文殊師利菩薩,得其加持,現證法身智慧,以此能力,弘法事業增長廣大。 一九八八年應班禪大師的邀請,法王前往北京藏語系高級佛學院講學,為寧瑪、格魯、薩迦、噶舉及苯教的眾多高僧講解各教派在見宗上之區別,他並以深廣的教證及理證,論述了各派在究竟上的見解是一致的,並無互相矛盾處。此舉贏得了各教派師生的同聲稱讚,以及班禪大師的高度評價,因而獲頒「藏語系高級佛學院」教授和「藏學研究者」的證書。 一九九○年應 貝諾法王的邀請赴印傳法,尊貴的第十四世 達賴喇嘛聞訊,即直接將法王一行迎請到達蘭沙拉。由於前世的因緣,兩位尊者相見之歡喜,難以盡述。為圓滿 達賴喇嘛的意願,法王為其灌頂、傳講。其他如 頂果欽哲法王、 貝諾法王等許多高僧大德,亦在法王前接受灌頂、傳法。法王先後前往了尼泊爾、不丹、美國、英國、法國、加拿大、日本、新加坡、香港、馬來西亞等國家弘法利生。總而言之,在無數的經部、續部十幾個預言當中所預言的法王事業,如今均已成熟。 二○○三年藏曆十月,法王傳講《寶性論》之際,因示現法體欠安,而先後前往馬爾康以及成都接受治療。 二○○四年一月七日(藏曆十一月十五日),正值阿彌陀佛節日,法王於四川省成都市示現涅槃。 末法時代以佛法的光明之燈引領世人駛往永恆安樂的一代舵手,眾生之大恩怙主──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結束了今生的利眾使命,安然回歸於本初原始光明法界之中。 法王生前為我們留下的遺囑: 「即使有一天我已不在人世,我期望我的弟子們能夠堅定不移地修持並弘揚佛法,力爭將佛法的智慧之炬一代代地傳下去,這就是對我最好的紀念與報恩。」 「在我離世後,我誠懇地希望大家不要因我的離去而喪失對佛法的信心,五明佛學院還是應該存在下去。」 「作為末法時代的說法者,我將一生都用在了弘法利生事業上面。因為我在今世公開地為眾多弟子傳講了本來應該保密的、極為殊勝的密法──光明大圓滿,因此,在我死後,我的肉身應該不會縮小,但我卻並不以此為憾。雖然尋找轉世靈童,已經成為當今的一種潮流,但你們不必去尋轉世靈童,也不必大動干戈地建造靈塔,我將會以另一種方式與你們在一起!」 「希望你們能記住兩個要點:既不要擾亂其他眾生的心;也不要動搖自己的決心。」 「清淨戒律是佛法的基礎, 聞思修行是佛法的精髓, 弘法利生是佛法的結果。」 聖者法王如意寶 晉美彭措上師的法體於圓寂當日中午左右即被專車運往五明佛學院,並於十六日淩晨三點鐘左右順利抵達。 隨後,法王的法體便被安放在自己生前一直居住的房間內,以非常秘密的方式停放了整整七天。就一般狀況而言,大成就者的法體根本無須隱蔽起來,但為尊重傳統上諸大傳承上師的習慣做法(他們安住在光明境界的景象,恰似愈燃愈亮的酥油燈一般。七日後,當其光明境界日漸擴展至無限境地時,也即不會再受任何外在影響的時候,大規模的信眾朝拜活動才可以被允許進行),在這七天之內,學院未安排任何人前往瞻仰。 而於此同時,定中喚醒的徵象亦開始在法王身上出現: 藏曆二十三日那天,法王的諸大心子們用芳香的甘露水為上師進行沐浴;在上師的頂、喉、心等處分別貼上相應的字;又把阿耶怛那加持字貼在全身各個部位;然後再用白布包裹上師的身軀;又將法衣披在外面;接著諸大心子們又為上師戴上五佛冠;再以裝飾報身所用的上下衣嚴飾其身;上師的手裡還拿著金剛鈴杵,並身著肩帔及下衣。 凡此種種,皆屬報身佛之裝束。眾人後將裝飾嚴整的法王法體迎請到金剛薩埵殿,並將之安放在法座之上。 二十四日開始,各界信眾可以公開參拜法王法體。 幾天後,法王法體不可思議的變化震撼了所有的瞻仰者:上師的身體明顯縮小了。法王生前體重達到過二百四十斤,身高近一米八左右,而大多數拜見者在走過經堂後都異口同聲地驚歎道:「法王的肉身怎麼縮小得那麼明顯!」雖說他老人家曾親口講過:「因為我在今世公開地為眾多弟子傳講了本來應該保密的、極為殊勝的密法──光明大圓滿,因此,在我死後,我的肉身應該不會縮小。」這類話語,但事實證明這只不過是自謙而已。 另外,在這幾天之內,於不同時間天空中還出現過不同形狀的各色彩虹。按照大圓滿的續部理論來說,圓寂者離世後如果空中現出橢圓形或出現階梯狀的豎直形光團,則表明此人已獲得殊勝成就;而在法王圓寂後的一段時間之內,這兩種標誌成就的光線全都出現在眾人眼前。 上述種種跡象都昭示:法王應已即生成就佛果。只不過為了度化更多的濁世眾生往生淨土,上師才親身示現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之徵兆。 下述瑞相亦能說明此點: 第一,上師圓寂之日即為阿彌陀佛的節日。 第二,法王圓寂的當日,麥窪(紅原)地方的窪且牧場上,有許多牧民都親眼看到了空中所現的圓形光圈,它並且逐漸變成長條狀的彩虹,從西方游走向成都方向。當地民眾皆深感稀有,後來才知道這乃上師往生的瑞相。 第三,在法王法體接受朝拜期間,好幾次在無任何外來影響的情況下,法王的頭自動傾向西方,臉部也隨即向西方望過去。將其扶正後,又再次歪向西方。在藏傳佛教的發展歷史上,確有一批高僧大德及大成就者在圓寂之後,面部朝向自己一直發願往生的剎土方向。 藏曆十二月初三舉行的荼毗大典上共念誦了四種不同的火施儀軌:聞解脫、金剛薩埵、痛苦自解脫觀音、眾生皆解脫觀音。 當日清晨六點鐘開始舉火,剎那間,熊熊火焰就竄上虛空。經過幾個小時的焚燒,雖然,烈焰的高溫連荼毗塔內的鐵器都熔化掉了,但法王的心臟卻完好無損地保留了下來。 歷史上有很多大成就者,像龍欽巴尊者、貢智仁波切等聖者,在圓寂之後都留下過自己的金剛不壞之心;這次,大恩法王上師也為眾生留下了金剛心,想來這是他老人家將永遠攝受未來一切有緣者的一種標誌與緣起──上師的色身雖已離開了我們,但他的法身將盡虛空界、未來際而與眾生同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