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金剛討論版(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2)
----  益西彭措堪布《如何樹立“觀師為佛”之定解》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2&id=18723)

--  作者:whataboutu
--  發表時間:2009/8/31 上午 11:10:42
--  益西彭措堪布《如何樹立“觀師為佛”之定解》

己二、如何樹立觀師為佛之定解分三:一、以教成立 二、以理成立 三、遣除疑難

庚一、以教成立
首先應於心前明觀上師,然後思惟:
《二觀察續》說:末世五百年,我現阿闍黎,作意彼為我,爾時當恭敬。佛說:末世五百年的時候,我會示現阿闍黎的形象,你們應當作意阿闍黎為我,如法地恭敬等。《金剛帷幕續·第十五品》也說:所謂金剛薩埵者,示現金剛上師相,念利一切諸眾生,現為平凡之身相。密續中也說,所謂金剛薩埵,是在凡夫前示現金剛上師的形象,雖然利益眾生的上師實際和金剛薩埵無二無別,但由於眾生障重,無法見到清淨的佛尊,所以上師特意示現為凡夫的形象。
經中說:嗟!見者皆應具意義,至於未來之時代,我當示現親教師,亦現軌范師之身。佛陀教誡:善知識乃諸佛所化現,凡是見到以及依止善知識都有極大的意義。在未來的末法時代,我(佛陀)將示現為親教師和軌范師的身相。
依據這些教證,應當思惟:佛在末法時代示現為善知識的平凡身相,因此善知識實際是金剛持如來。在尚未生起這種體會之前,須不斷觀修。

庚二、以理成立分四:一、以觀待理成立 二、以作用理成立 三、以證成理成立 四、以法爾理成立

辛一、以觀待理成立
比喻:
觀待我來說,所謂醫生是以能為我治病來安立的,即:誰能為我治病,即使無醫生之名,實際也是我的醫生;若不能治病,縱然有名聲,也不是我的醫生。換言之,觀待病人來說,醫生唯一是由能否治病來安立的
思惟:
觀待無始以來一直被煩惱逼迫的我來說,某人是否是佛陀,唯一是從能否賜予我對治煩惱的妙法而安立。依止他若能獲得對治煩惱的妙法,則是依止了真佛;否則,不論他身份如何、作何種儀式,終究不屬於具相善知識。
所以,佛陀唯一是以能賜予對治煩惱病的法藥而安立的,因為:唯一是從能開示斷除煩惱的方便的角度,安立佛為皈依處。對我本人來說,怙主佛陀決定是大恩上師,因為只有觀待上師所傳的深廣妙法,才能獲得解脫,因此上師是導師、是怙主。

辛二、以作用理成立
若某法具有燒煮等火的作用,就能成立此法是火。同樣,誰能行持佛陀的事業,便可成立為佛陀。現在,以善知識行持如來事業,便可成立他們是佛。
為何說善知識所作的是佛業呢?因為佛業是對眾生宣說解脫正道,而善知識唯一行持此等事業。

辛三、以證成理成立分三:一、果因 二、自性因 三、不可得因

壬一、果因
果因[36]:從果的角度推證上師為佛。
《釋量論》雲:彼方便生因,不現彼難宣。自己若未證悟,必定無法為他人圓滿宣說。如今善知識以自力無顛倒地宣說了圓滿的菩提道,說明其相續中具有一切種智。因為只有具備證悟的功德,才能真正為他人宣說菩提道。《不可思議經》也說何人隨行如來之故,宣說正法,彼等身中安住有如來智慧。
所以,由”——能無倒宣說圓滿菩提道,而成立其人必已圓滿菩提道;若能圓滿通達甚深的菩提道,必然通達更淺的內外諸明。由此成立彼具如來智慧。

壬二、自性因
自性因:以自性為根據成立上師為佛。
相好莊嚴的佛陀和顯現平凡的善知識只有外相上的差異,其實他們的心完全安住於法性,無二一味。以自性一味為因,能成立上師為佛。
比如,一個演員上午扮演國王,下午扮演乞丐,雖然外相有很大的差別,但其實是同一人的遊舞。如《能斷金剛經》雲:應知佛法性,是導師法身。諸佛是法性的自性,上師也是如此,應當這樣觀想
以上排除外相的差別,由實際之中佛與善知識自性無別,成立善知識為佛。

壬三、不可得因
不可得因:以迷亂心識前所顯現的過失不可得,成立上師為佛。
譬如,眼翳者眼前顯現的毛髮,唯一是不可得的假法。因為如果毛髮真實存在,則翳障清淨之後,毛髮應更加明顯,然而事實上,眼翳病好了毛髮也隨之消失,因此毛髮是不可得的假法。
同樣,我們心前顯現的上師過失,也只是一種不可得的假法。若上師的過失真實存在,則心垢清淨之後,這些過失應更加明顯;然而心垢清淨之後,便不再顯現上師任何的過失。因此,心前顯現上師的過失,唯是由於自心不清淨所致,實際上師的本體上並無過失。法稱論師說:可得的沒有得到,說明實際中沒有。
按上師自身真正的境界來說,上師身口意的壇城中,沒有毫許過失,以此可以肯定上師是佛,因為斷盡過失者唯一是佛陀之故。

辛四、以法爾理成立分四:一、當幻化相應的能調伏身 二、當應機而幻化 三、當以能利益而幻化 四、當以周遍而幻化
是法性,是如此。依于法性而如是成立,稱為法爾道理。由此道理也可成立上師與佛無二,是不可思議的導師。
以下從四個方面抉擇:是佛就必定如此,而上師也正是如此,因此上師為佛。

壬一、當幻化相應的能調伏身
諸佛利生的總規是:能以國王身調伏的,就現國王身;能以大臣身調伏的,就現大臣身。如是示現種種相應根機能夠調伏所化的身相。
所以,應當思惟:對於以平凡身才能調伏的我來說,諸佛無疑是在我面前示現了平凡的身相。

壬二、當應機而幻化
自己有何種面容,就會在明鏡中顯現同樣的影像。同理,自己有何種機緣,就會在法身大樂的自界中,顯現完全相應的色身影像,這是法性的規律
所以,應當思惟:與我機緣相應的某尊佛的色身必定會出現,若去尋找,則除了心前顯現的上師之外,沒有其他色身,這必定是諸佛為了調伏我而示現的色身,因此上師真實是佛。

壬三、當以能利益而幻化
大乘了義經中說:每一位眾生的心前都平等無缺地安住了十方諸佛。因此,在我心前也應有十方諸佛安住。經中還說:此非泥塑木雕之佛,而是以能對眾生行持利樂事業的方式而安住。
由此教證可知,我們心前安住的佛陀,正是現前利益自己的善知識。所以,應當思惟:在我心前以妙法利益我的善知識,正是諸佛的化現,因為實際利益我的就是他們。

壬四、當以周遍而幻化分二:一、三世周遍而幻化 二、遍一切處而幻化

癸一、三世周遍而幻化
不過時而幻化相續不斷幻化兩個方面來說明。
《大乘莊嚴經論》雲:利益眾生事,隨時不過時,不忘我頂禮。總的來說,若所化眾生聽法的因緣成熟,佛陀必定不會錯過傳法的時機,法爾如是之故。就個人而言,自己堪能聞法時,諸佛必會應時說法,而如今為自己說法者,除了上師別無他人,因此成立上師為佛。
所謂相續不斷而幻化,即諸佛除了恒時利益眾生之外,別無他業。如今,諸佛也同樣在行持利生事業,而且幻變無量能調伏的身相,通過說法來利益所化。
因此,應當思惟:現在我具有聽法的緣份,諸佛必定以說法來饒益我,而利益我的就是眼前的善知識。所以,為我說法的善知識正是諸佛的化現。

癸二、遍一切處而幻化
此如大乘經所說:虛空所在,佛身無不周遍。既然佛身無不周遍,自然也周遍我處。應想:遍在我處的佛陀是誰呢?由自己的因緣所顯現的佛陀,無疑是無倒宣說解脫正道的上師。
再三思惟便知,上師的確是佛陀化現為善知識的身相,來度化障重福薄的我。若深知此理,就能做到依教奉行。
諸佛的殊勝傳承,總集在上師的法體中,若能從上師的金剛法體中獲得不可思議的加持,自然就能獲得不可思議的成就。因為對境是不可思議的金剛上師,若對他起信並祈禱、觀想、讚歎、隨學,則生生世世一切境界自然都會顯現為法身大樂之境;所以,須認真思惟、再三串習並依此信解而行,才是合格的金剛弟子。諸佛菩薩都會同聲讚歎,這是真正具緣的金剛弟子。
總結法爾道理:
諸佛周遍一切時空而幻化,在不清淨眾生的因緣成熟時,法爾將顯現傳法利他的平凡身相。因此,凡夫因緣成熟時心前所現的傳法善知識,必定是諸佛的化現。

庚三、遣除疑難分三:一、遣除有關顯現之問難 二、遣除有關不顯現之問難 三、遣除不決定之問難 

辛一、遣除有關顯現之問難
有人問:在我心前,善知識顯現具有許多貪嗔等過失,如何才能把他們安立為斷盡過失的佛陀呢?
問者以心前顯現有過失,而斷定善知識實有過失,並不是佛陀。
以根據不定破斥:自心的顯現如果真實存在,則可成立這種說法,但這並不決定。因此,由心前的顯現,不能成立上師實有過失。對此以六喻解釋。
一、眼翳者之喻
有眼翳者不論看什麼都無法擺脫毛髮的假相,但不能因眼前顯現毛髮,就斷定實際處處都有毛髮。同樣,具業障者不論見誰都會見到過失或平凡相,但不能因他心前如此顯現,就斷定上師實際如此,因為這只是他的業障所自現。
因此,憑藉眾生業障的顯現來斷定上師不是佛,是毫無道理的,如同眼翳者前顯現毛髮,只是他自身的錯覺,並非外境中實有毛髮的自體。
二、摩尼寶之喻
《大乘無上續論》說:如同種種形色物,摩尼中現非彼體,亦由眾生種種緣,如來顯現非彼體。譬如,摩尼寶自體上並沒有藍色,但把它放在藍布上,便會顯現藍色。同理,佛陀雖然沒有任何過失,但以所化眾生自心的過失便會顯現似有過失。
所以,應當思惟:現在上師顯現的種種過失和平凡相,只是我自心過失的投射,實際上師並沒有過失。
三、墨鏡之喻
有人問:如果上師毫無過失,如何解釋現量見上師有很多衰老等過失呢?
答:譬如,眼睛被墨鏡所遮時,也現量見到白海螺為黑色,但不能以此成立海螺為黑色。同樣,心識被罪障遮蔽時,即使見到真佛,也似乎現量見到過失或平凡相。因此,以這種現量見怎麼能斷定實際存在呢?這只是一種迷亂識的現量,並不能衡量法界實相。
如是,以墨鏡之喻抉擇了上師為真佛,只是自心被業障遮蔽無法現見而已。
四、佛現旁生相之喻
為了利益眾生,佛陀化現為豬狗等旁生的形象,行為與一般豬狗無異。既然佛示現了平凡相,在不清淨眾生心前,不論如何觀察,也必然只會見到平凡的現相。
由此根據,應當思惟:我不能因為自己心前顯現了平凡的上師形象,就認為上師不是佛陀。
五、夢的比喻
譬如,在夢中清晰地見到惡人殺生、偷盜等,但醒來後就會明白:這唯是夢中的假相,只是由於自己的習氣成熟,才如是幻現的。其實,惡人尚且不存在,又怎會有殺盜的惡行呢?
同樣,應當思惟:雖然我見到上師發怒、責駡等粗暴行為,但這只是由我內心的惡習所顯現的,根本了不可得,又怎會有嗔罵等過失呢?根本不會有。
六、膽病等比喻
譬如,因膽病而看見雪山是黃色,因風濕病而見到雪山為藍色,諸如此類,以暫時損壞諸根的因緣,都能導致迷亂,何況我們相續中具有究竟的迷亂因——不可思議的業障,而且絲毫也未遣除,為什麼不會由這些因緣而顯現迷亂呢?因此,在業障深重者的心識前,善知識甚至顯現驢馬等形象,現在沒有這樣顯現已是萬幸。

辛二、遣除有關不顯現之問難
問:縱然上師沒有過失,但上師也沒有顯現相好莊嚴等功德,怎麼能安立他是功德圓滿的佛陀呢?
問者以心前上師沒有顯現相好等功德,而斷定上師不是佛陀。
以根據不定破斥:由你心前顯現,不能斷定為真實存在;以你心前不顯現,也無法斷定畢竟無有。對此,可以通過思惟以下八喻來了知。
一、盲人之喻
太陽光芒萬丈,而盲人卻一無所見。同樣,上師雖然圓滿具備佛陀功德,但在我無明的心前如何能顯現此等微妙難思的境界呢?因此,由我心前不顯現,並不能成立沒有。
二、針眼之喻
狹小的針眼中,無論如何也容納不了巨大的須彌山。同樣,凡夫分別心的境界如針眼般狹小,絕不可能顯現如大海般深廣的佛陀功德。因此,不能以自心沒有顯現,就斷定上師不具佛陀的種種功德。
三、黑暗之喻
在漆黑的夜晚,由於黑暗的障蔽,不必說細微的色法,即使粗大的色法也看不見。只要沒有遣除黑暗,色法就不能在眼前顯現。同樣,我們的心識被無明障蔽,姑且不說佛的各種微妙功德,即便粗大的功德也無法顯現。因此,對於被愚癡障蔽的我來說,心中能顯現何種佛功德呢?絕對無法顯現。
四、瑜伽士之喻
密續說所現皆為本尊相,在消盡平凡迷亂相和執著的瑜伽士智慧前,上師們都顯現為佛陀。所以,在我心前上師沒有顯現為佛陀,是因為我還未能消除迷亂顯現和執著。一旦通過修行,消盡了迷執,必然會現見上師為佛
五、幻師之喻
幻師以咒語加持某人,染汙觀眾的眼識,結果觀眾只見到驢子和驢子的各種行為。迷亂之因是眼識被染汙,迷亂是指不顯現本有的人和人的行為,反而現前本無的驢子和驢子的顛倒相。這說明:顯現的不一定實有,未顯現的也不一定沒有。
所以,能否信任自己的心呢?不能信任,因為它只是被惡習染汙的顛倒心識。因此,對心前顯現的,不能信以為真,而心前不顯現的,也不能斷定為無,而且須進一步認清其顛倒面目:以迷亂力所致,凡夫不僅不見本有的佛菩薩,而且不得不見本無的平凡相和各種平凡行為。
雖然在名言中上師也具足佛陀的全分功德,但我們在未消盡錯亂之前,由於業力的迷惑,見到的往往是迷亂的錯覺。所以,應由幻師的比喻認識自己錯亂的狀況。
六、菩薩之喻
即使在十地菩薩等的心前,也無法顯現佛陀全部的功德,何況在我這樣的凡夫心前,如何能顯現佛的全分功德,又現見上師為佛呢?即使合集所有的菩薩在漫長的時劫中從各方面一再觀察,也無法完全現見佛陀的功德,何況愚癡的我呢?所以,不能以我心前不顯現,就否認上師具有佛陀的功德。
七、鬼神之喻
例如:我眼前若有寶瓶,就應顯現,若不顯現,就能斷定眼前沒有寶瓶;但鬼神並非如此,我們不能以眼前沒有顯現鬼神,就斷定畢竟沒有鬼神。所以,不能一概以不顯現而斷定畢竟沒有。
如果我已現前如來功德,則應當在我心前顯現;如果自心前不顯現,則決定不是功德圓滿的如來,畢竟以自證分可以斷定自己是否現前了佛功德。這是以不顯現而決定沒有。我的心前雖未顯現他人具有佛功德,但不能以不顯現而斷定他人不具佛功德。
八、寶瓶之喻
譬如:眼前雖有寶瓶,但布簾遮住時,什麼也看不見;一旦拉開布簾,當處即見寶瓶。同樣,應思惟:上師的法身與佛無二,只是由於自己的業障而不能現見,一旦業障清淨,當處即見上師為佛。所以,能否見上師為佛,取決於自己業障是否清淨,而不在於上師是否清淨。
辛三、遣除不決定之問難
也許有人會問:既然決定上師是佛,你身為上師,你的弟子也會把你當成佛,若與你的實際情況不符,則應成大妄語。
答:這種想法是觀師為佛的障礙,必須遣除。《攝大乘論》雲:鬼旁生人天,各墮其所應,等事心異故,許義非真實。對同一有事,由於眾生業力不同,而有不同的現相。對於我這個有情,也因見者各自不同的業力,而產生不同的看法;然而,對各自的所見,都應承認只是各自心識前無欺的顯現。
比如:天、人、餓鬼三者同時見恒河水時,依隨各自的業力,天人見為甘露、人類見為水、餓鬼見為膿血,而且依各自所見也有各自的受用,即天人暢飲甘露、人類喝水、餓鬼因膿血而受苦。所以,觀待三者各自來說,應當承許這三種現相和作業同時存在。同樣,弟子見我為佛,自己或其他人見我為平凡,而且就如各自所見那樣,能分別作佛和平凡之業,因此名言中對二者都應承認為有。這樣也可以遣除小乘上師的聲聞等並不決定是佛的妨害。
對方又問:若依你所說,一位上師應成同時是佛和眾生,但如何成立既是佛陀又是眾生呢?
答:同樣,同一條河流應成同時是甘露、水、膿血三者,對此你如何回答?所以,由於不同的業力,而顯現甘露、水和膿血,這只是同一法觀待不同眾生的不同現相,並非在同一法上聚集了相違的水和膿血等。同樣,觀待眾生的心識不清淨、清淨和極清淨,而分別見上師為凡夫、菩薩和佛,並沒有凡夫和佛集於一身的過失。
以上由教理成立了上師是佛,並以理遣除了種種疑惑,如此便能引生上師是佛的定解。
丁二、憶念恩德而發起恭敬分五:一、賜予安樂之恩德 二、生起功德之恩德 三、賜予教授之恩德 四、心相續得以調伏之恩德 五、超勝一切之恩德憶念恩德是發起恭敬心的方便,因此修習恭敬意樂時,主要是修念恩,即應從以下五個方面觀修。
   

戊一、賜予安樂之恩德阿底峽尊者說:一切安樂源自上師的加持,所以應報答上師恩德。為什麼呢?因為若非上師引導我們趣入善法,則畢竟沒有獲得絲毫安樂的機會。因此,即便身心上得到些許安樂,都應憶念是上師的恩賜。
比如:世人雖求安樂,卻不知何為樂因,反而處處製造苦因,所以身心非常苦惱。然而,我們能在殊勝的道場中,日日聞思修行,享用法樂,這並非憑空而得,也不是單憑自力所得,而是由於上師將我們引入佛法中,我們才能獲得這樣的安樂。
以此類推,乃至夏天感受一絲涼風的快樂,都應想到是上師的恩賜。因為一切安樂源自善法,自己能夠行善都源自上師的引導。或者,生活舒適時,也要了知這是上師的加持所致,由於上師大悲開示佛法,我才能積累資糧,享受福報。
修行必須不斷轉變惡心才會進步,通過以上再三舉例,即知應在何處轉念。又如:以往感受安樂時,便起我慢,認為自己天生就有福報。凡夫本是業障深重的瘋子卻毫無自覺,還認為自己福報大,根本想不到上師的恩德,更不知感恩。現在要消除邪念,就要憶念師恩,無論得到任何身心上的安樂,都要憶念是上師的恩德,如此就能轉變觀念而改變顛倒的認識。
感受安樂時,我們要逆著以往的習性去思惟:若無上師的慈悲,我怎麼能享受這種福報,一切都是上師的恩賜。這樣串習堅固後,心態就會轉變:獲得安樂時,立即會想到這是上師的恩賜,每次念恩時,就會感激上師。養成習慣後,便會常常緣著安樂而感恩,由感恩而生起恭敬。對於自己所具之功德也要如此理解。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09/8/31 上午 11:38:29編輯過]

--  作者:whataboutu
--  發表時間:2009/8/31 上午 11:11:06
--  

戊二、生起功德之恩德我們相續中能生起因果正見、出離心、信心、恭敬心、慈悲心、菩提心、通達二諦的智慧,都是源自上師的恩德。若無上師的教導,我們對善法將如盲人般一無所知,無由生起任何修行的功德,所以一切功德都是因上師大悲加持才得以生起的。
我們的相續從原先充滿罪惡的狀態轉變為具有許多功德,這都是上師的加持所致,所以我們不能忘記大恩上師的恩德。
戊三、賜予教授之恩德我們天天聞法,或許感覺很平常,每天聽法就象按時上班,不覺得佛法難聞,很少有感恩心。今後一定要改正這種心態,要有珍惜、感恩之心。
應當思量:我們要付出諸般努力才能通達法義,在心中顯現法的境界,下至淺顯的人身難得等,也要長期串習,才能真正通達其意義,所以佛法教授極其難得。同樣,上師是在漫長的時間中行持了無量苦行,才獲得殊勝的教授。由於慈悲的緣故,才將如此珍貴的法寶毫無慳吝地賜予我們,如同父親將一生的財富全部交付孩子一樣,恩德極大。
然而,有些人麻木無知,認為上師本該度化我、本該為我傳法,這是毫無根據的。試問:你對上師作過何種供養承事?對上師祈禱過多少次?對上師真有信心和恭敬心嗎?自己不具足弟子法相,卻要求上師為自己傳法,試想一個相信因果的人,該不該對上師提出要求呢?所以,應當這樣念恩:上師恩賜的諸多殊勝教授,皆非輕易得來,而是經過漫長時間修持無量苦行才獲得。
例如,應如何憶念上師如意寶的恩德呢?應在法上念恩,即:上師賜予我們顯宗的因果、菩提心等妙法以及密宗頂乘的大圓滿法,這些妙法是最珍貴的財富,乃至受持一分也能產生無量安樂。所以,上師的法恩不可思議,知恩之後,還應努力以修行來報恩。
比如,上師施予少許衣食,讓我們暫時感受些許安樂,我們都會感恩不盡,認為上師關照我的生活,何況上師不斷賜予佛法教授,而這正是讓我們獲得安樂的根本,所以師恩若有形相,則盡虛空界也無法容受。經雲:以充滿三千大千世界的財物佈施某人,或者對其傳授一句佛法,後者的恩德更為深重。現在上師賜予我們圓滿菩提道的教言,如此深重的法恩,我們根本無以回報。
就像這樣,在沒有出現淚水直流、汗毛豎立之前,必須持續不斷地憶念上師的恩德。在生起不退轉的恭敬心之前,須反復思惟,於法念恩。
戊四、心相續得以調伏之恩德應如是思惟:反觀自己,貪嗔癡如此粗猛,可見自己是個剛強難化的凡夫。此生來到人間,相續中充滿了煩惱和業障,這說明過去無量諸佛出世以來,我都未被諸佛調伏,若已調伏,則早應進入聖者的行列。今生有幸值遇上師,上師以善巧方便調伏了我,使我進入清淨的法門,成為修行人,這種心相續的轉化,唯一是上師的加持所致,所以上師的恩德比佛恩還要深重。
有人問:上師與佛的體性無別,不可能有恩德大小的差別。
答:恩德有大小是觀待所化的現相而言,而上師為佛是從真實義中而言,所以沒有任何過失。
戊五、超勝一切之恩德在我們一生中,父母和佛陀的恩德極大,但相比之下,上師的恩德更加深重。因為:父母只給予我今生的肉身,賜予對今生有益的衣食等,而上師卻養育我的法身,賜予能獲得究竟利益的佛法,所以恩德超過父母。至於佛陀方面,我不能親聆佛陀說法,也不能親見佛顔,而上師不僅可以面見,還可以隨時為我傳法,因此師恩大於佛恩。
總之,應當思惟:一切利樂和功德的圓滿都依賴上師,此以理證能夠真實成立之故。在整個法界中,即使以佛智觀察,也無法找到恩德超勝上師者。
上述以意樂依止的軌理,就是以信心和恭敬心親近善知識。修習賢善意樂的根本目的,是要與上師的智慧相應。隨著信心和恭敬心的深入,自心也會越來越親近上師的智慧,達到究竟時,二者便融為一味。在賢善的親近意樂推動下,便會真正趣入親近的加行。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09/8/31 上午 11:27:10編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