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金剛討論版(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2) ---- 宗薩欽哲仁波切開示「四聖諦」諦觀空性的方法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2&id=20985) |
-- 作者:whataboutu -- 發表時間:2010/3/18 上午 01:05:10 -- 宗薩欽哲仁波切開示「四聖諦」諦觀空性的方法 薩迦法王曾經談到:第一世與第二世欽哲仁波切都真的是佛以人身來示現,無論他的禪定、說法、著作及修持,都是凡夫所不能思議的境界;第三世的欽哲仁波切雖然其身與前兩世不同,但他的心與前兩世完全一樣。目前經常在世界各地宏法,也因為他的機智過人,教學方法清新,所以他的教授廣受歡迎。 竹千法王曾說過:欽哲仁波切是文殊菩薩在二十世紀的化現,對欽哲仁波切有十分的信心,就能得到文殊菩薩十分的加持。 四 聖 諦 「四聖諦」可視為諦觀空性的另一種方法,它是佛陀成佛之後,在印度鹿野苑初轉法輪時所給予的教授,對四聖諦已經有許多很好的論著。因此,本節所探討的,就局限於從空性的觀點來看四聖諦。 四聖諦中的第一聖諦是苦的真理,佛陀說:「知道痛苦。」例如有個人頭痛,在他找尋治療的方法之前,他必須先知道自己正受著痛苦才行。有人可能會認為,每個人受苦的時候都會知道自己受苦——一般來說,這種說法可能是對的。 然而,佛陀不只關心那些明顯的、切身的、容易認出來的痛苦,他對痛苦的定義又還包括了我們長期的不安定性——「人無我」以及「法無我」——這些我們平常都沒有覺察到,而它們也以各種不同的方式展現出來。佛教中所謂的痛苦,就是不明白事物真正的本性而去做、體驗和擁有這些事物的過程。 我們經常沒有覺知到自己的痛苦,誤把微細的痛苦當成快樂;還有,如果劇烈的痛苦降低了程度,儘管它依然是痛苦,我們卻把這種減輕的痛苦稱為快樂。不明白痛苦的本性,讓你不會留心痛苦的起因;直到痛苦嚴重到被認出來,再也無法挽回的時候,你就註定了承受劇烈的痛苦。 人們會設法除掉嚴重的痛苦,但是他們所選擇的方法往往是偽裝的另一種痛苦。就像是為了擺脫失戀的痛苦,急急地投入另一次新的戀情中,誤以為這個新的痛苦是快樂,直到再次發生悲劇時才明白,然而卻已經太晚了。我們常常一而再、再而三地經歷不同劇本的同一類事情,每次都認為這一次應該是快樂而不是痛苦,但每一次我們都失望。就像那些症狀模糊卻迅速蔓延的癌症一樣,在診斷出來的時候,你已經完蛋了,但是你仍然試一切想得到的治療方法,心中的希望就如同股票市場一樣起起伏伏;接著,治療方法變得甚至比疾病還讓你痛苦;直到最後,你根本不知道到底是疾病要了你的命,還是治療要了你的命! 知道自我是不穩定、沒有本質、它本身就是痛苦,是瞭解四聖諦中第一聖諦的第一步。四聖諦的意思不是像許多人所想的:「生命是痛苦」,四聖諦是說:「知道痛苦」。 第三聖諦是滅諦,即痛苦的止息。滅諦並不是說我們具有天生的痛苦,然後用一些方法或依法修行,使這痛苦停止。第三聖諦是:我們的痛苦並非真實存在。 假如痛苦真正存在於你之內,那麼你就永遠無法除去它,因為它是你天生的一部分,任何停止痛苦的企圖都沒有意義,你只能去掉非本質的暫時性污染。不論頭痛還是憂慮,都不是你。因此,佛陀教導的第三聖諦就是:病不是你,你也不是病。明白這點之後,治療時,首先堅信痛苦並非自己本性的一部分,然後藉由某些方法除掉痛苦。 第二聖諦是集諦,即痛苦的成因,這個教法對於停止製造病因非常有用。這當然是預防勝於治療。基本上,痛苦分為三種:行苦、苦苦和壞苦。 痛苦起於我們不明白自己的本性是沒有痛苦的,這種無明以及它所引起與實相的分裂,造成「行苦」。許多時候,我們甚至沒有注意到行苦,因為我們只專注於另外兩種苦,包括追求看起來像是快樂的痛苦。 對自己本性的無知,造成了巨大的疏離感與不安全感,於是我們開始捕捉某種的自我存在。不明白自己的真實本性又想要瞭解,我們便創造出假的本性——自我,它的本質是痛苦。自我基本上就不穩定,再加上渴望證明自己真實存在,因此它一直都不自在,渴望有什麼能讓它穩定、讓它感到真實——這當然不可能。由於這種熱望和對存在的堅持,我們就陷入無可逃避的生、老、病、死等痛苦的循環之中。除此之外,出生就必然會遭遇債主的糾纏、稅單、不良的食物、不孝順不知感恩的子女,乃至於關車門時夾到手等,這就是「苦苦」。 第三種痛苦是「壞苦」——變易之苦。由於我們為自己創造的這整個狀況天生就不穩定,因此即使我們真的找到一點快樂,也不會永遠持續下去,甚至會帶來更多的痛苦。快樂的原因會消失掉,要不就是快樂會改變,或者我們會改變——無論是哪種情況,快樂都很短暫。 惡行引發這一切痛苦,啟動了糾纏我們的業力鏈反應。所謂「惡行」,就是基本目的在於捕捉實存的任何行為。這種行為加強二元對立,使我們離開自性愈來愈遠,造成更多的痛苦,所以是惡行。這與傳統上所說的道德沒有什麼關係。任何貪、瞋、癡啟動的行為必然是惡行,因為它完全僵著在幻覺上,根本不容許其他的可能性。 我們要快樂,所以相信貪欲能帶給我們快感、憤怒能幫助我們離開討厭的事物,相信我們能安全地忽視那些既不可愛又不討厭的事物。但是我們完全錯了:貪欲帶領我們不斷地陷入痛苦狀況;憤怒不但沒有毀滅我們希望逃避的對象,反而吸引它們;而我們所忽視的事物又往往毫無預警地突然出現,在我們頭上重捶一拳。 自我經常積極地尋找那些導致痛苦的原因——在一個本身就是無常而不實存的系統中,不斷尋求永恆與實存,必然會產生痛苦的結果。痛苦起自於誤解,離開了事物和我們自己的真實本性。 第四聖諦是道的真理,是佛陀所開的處方,它能讓我們的疾病消失。首先,你必須捨棄造成生病的原因,仔細想想這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因為你所捨棄的並不是真實存在的東西。你所捨棄的主要是無知的期望,期望那些本性是只能帶給你痛苦的東西能多少帶來一些快樂。避免製造頭痛的第一步,就是不要再用頭去撞牆——這就是「出離」;在那之後,有許多藥方幫你除去剩下的頭痛。後面各章會討論藥方的細節。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10/3/18 下午 06:32:23編輯過]
|
-- 作者:whataboutu -- 發表時間:2010/3/18 上午 05:37:25 -- 【宗薩欽哲仁波切開示集結】 覺 悟 戰 士 的 修 行 次 第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2&ID=7269&page=1 如何同時成為一位修行者與生意人?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2&ID=6940&page=3 三 摩 地 禪 定 ── 入 門 指 導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2&ID=7173&page=2 遠 離 四 種 執 著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2&ID=7034&page=2 修 心 七 支 法 要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2&ID=7082&page=3 蓮 花 生 大 士 祈 禱 文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2&ID=6154&page=4 薩 迦 法 王 談 欽 哲 仁 波 切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2&ID=7370&page=2 智 慧 與 慈 悲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2&ID=7346&page=2 奢 摩 他 之 開 示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2&ID=7018&page=2 出 離 與 虔 誠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2&ID=7017&page=2 末 法 時 期 如 何 成 為 實 修 者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2&ID=7015&page=2 接 近 上 師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2&ID=6948&page=2 生 命 之 輪 十二 緣 起 法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2&ID=7125&page=2 無 知 始 於 當 下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2&ID=5819&page=2 給 修 道 者 的 建 言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2&ID=7185&page=2 四 共 加 行 與 四 加 行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2&ID=7180&page=2 見 地 、 禪 修 、 行 為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2&ID=7121&page=2 佛 法 的 修 行 人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2&ID=7812&page=1 如 何 尋 找 上 師 與 作 個 弟 子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2&ID=8314&page=1 放 生 功 德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2&ID=8963&page=1 世 間 八 法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2&id=8349 壓抑、守舊和禁忌 http://tw.myblog.yahoo.com/jw!Nnd8OZGFGBaCe331W4qPztAMOZy2Usc-/article?mid=1996&prev=1997&next=1995 毗婆舍那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2&ID=20736&page=1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金剛經》開示(一)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2&ID=20594&page=1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金剛經》開示(二)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2&ID=20595&page=1 《心經》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2&ID=20442&page=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