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金剛討論版(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2)
----  【轉貼】敏卓林堪千仁波切的非有非無•中觀 ( 10 )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2&id=21596)

--  作者:倫倫
--  發表時間:2010/4/30 上午 03:17:16
--  【轉貼】敏卓林堪千仁波切的非有非無•中觀 ( 10 )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依從成佛之道,故而佛弟子在觀想頂禮無上智聖者佛陀的同時,也累積了功德;

金剛乘修持者,則透過了對聖者的觀修,以不二心智轉化一切業,證得一切佛的無量純淨曼陀羅。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唯有摧毀一切的概念法,才有可能超脫輪迴。對立的現象猶如魔障,需賴以智慧本尊方可淨化。    

龍欽巴尊者說:「象徵具德的白雲以及象徵失德的黑雲;皆會蒙蔽如豔陽般的自性;對接受或拒絕的堅持,猶如動盪不安的閃電;虛妄的苦與樂如雨水般持續降臨;輪迴的種子產出無限的六道業種;喔∼所有受苦的眾生∼可憐啊!」
                                           

                                       【美好法音 2006 敏林在臺灣 •中觀 ( 10 )】                   

                                            ◎ 敏林堪千仁波切口述開示 

                                                         林生茂居士口譯

                                      The Eastern Sun官方部落格 團隊編輯整理
 

因此,佛所說的教法,也是相對應於眾生。一開始,佛陀所說的是相對於外相的修持;在外相的修持上,主要便是藉助於戒律 方面的 教授。至於主要的外相修持,也就是行為上的修持方法。
 

爾後,佛陀則進一步的講演了內相的修持。關於內相上的修持,則是進一步的開示相關於諸佛的清淨佛土、極樂淨土等等。
 

是以,佛陀開示了:倘若行善做好,來生就會投生到這般的清淨淨土當中,或,因為如此的善行,所以會有很好的來生;再如,如果做不好、造惡業,來生就會墮至三惡道,將會受至各種不圓滿的各式痛苦等等。
 

到了最後,佛陀則開示:一切的修行,最重要的是在於我們的自心;因為外在的行為、舉止,並不是最重要的,真正的「修心」才是最重要的關鍵,也就是我們對「自心上的觀照」。
 

因此,佛陀在密相──密的修持上,最主要的就是開示密乘、金剛乘的各種修持法門。同時也提及:在修行當中,依止金剛乘的教法修持,能夠非常迅速的證得修行的果位。如果是依著顯乘修持( 此處所講的是經部如中觀的見地),那麼,證得果位的力量,以及時間、速度,就較為緩慢,不似修持金剛乘的法門般快速。儘管在開示上,有著時間快慢的區別,但是並不意味我們一定要修持金剛乘的教法。
 

因為最主要的仍是在於我們自己的內心,在於我們聽聞種種教法時,到底那一種法是自己最能夠攝受、最能夠了解與認同的。如此,就依循著那個法門去修持,這才是最重要的。
 

    當我們在聽聞種種不同的法門,講到見、修、行等等義理的時候,或我們在修行的那個當下,內心之中升起不同的感受,若能夠相應於這些見、修、行的開示、或於當下產了:在此生,彷彿是再次的聽聞此教法,再或於修持時,很容易相應之種種覺受,這代表著具有修持這個法的因緣。
 

所以,在月稱菩薩的《入中論》中,月稱菩薩也曾做了這樣的開示:「一個能夠修持中觀並為具器的行者,當他聽到中觀的見地,乃至如實的去修持、於行持的當下,內心將很容易升起不同的覺受:升起一種於過去生時,曾經聽聞過、修持過這個教法的覺受,所以在那個當下,心中很自然的生起無比信心,且無比的歡喜。這代表者過去生,具有修持這個法的因緣。」
 

    此處主要所要闡明的是:並不是過去生修學過,這一生就不必再次聞法或學習的意思,主要是:自己的感受與經驗中,於學習中觀的教法時,在那當下,內心會產生一種特別歡喜的、想要學習此法門的熱切之心;中觀所講的種種義理,很容易的與自己的心結合相契。
 

因此,在學習中觀的教法時,要如何才能真正的去學習,或是深入教法呢?重要的是:我們要能對於某一個事物,依著中觀的義理,如實的去思惟;也就是說,在這個事物上面,你能如實的體會了解到中觀所講的義理:它正是這個樣子。 
 

如實的了解之後,再去對待其他的事物,或者閱讀其他的經典,例如閱讀《入中論》等等經論時,你就會發現:其實它所要闡述的內容,與你所了解的義理,它們是一貫的、非常相近的!
 

那麼,除了說:你這樣的研讀、學習之外,如果你有法友、善知識,兩人同時學習中觀的見地,兩人能夠就彼此不懂的地方互相討論、辯論等等,那也會有很大的幫助。例如:在佛學院中,早上聽完經論之後,到了晚上時,就會依著早上所講解的部份,實際地去辯論。在辯論時,兩個人一組,並就一個主題而辯論,譬如:早上講到有關於空性的部份,到了晚上,就舉這個瓶子來做辯論的主題;就空性的義理而言,到底這個瓶子是有?或無?故而立一定論,如果你主張是有,那麼另一個人就開始提問:如果瓶子是有,到底瓶子是什麼?所謂瓶子是那一個部份稱為「瓶子」?是這個部位稱為 「瓶子」?還是另一部份稱為「瓶子」…,是以你要將你認為瓶子是「有」的這個主張,不斷的提出,也就是兩方互相的駁斥疑處。
 

至於閱讀經論方面,中觀的經論有很多的論點,由月稱菩薩所著的「入中論」也是其中之一;而這些論點,我們如果能夠好好的去思惟,那是很有助益的。
 

月稱菩薩 在《入中論》當中,講述得非常微細,包含三百六十種外道的見地,又針對外道的見地,依據中觀的角度而對其駁斥。對於這些細微的外道見地,即使沒有辦法深入了解也沒有關係,你只要能掌握住整個中觀核心的見地就可以了。當然,對於入中論所講的這些微細的思維,倘若都能夠都了解的話,自是最好的,為什麼呢?
 

事實上,雖然這當中探討很多外道的見地,但是,你會了解到:其實所謂的外道,他們並非是一種非常愚痴、笨拙的,事實上,很多的外道都是具有絕頂聰明的才智者。在研讀外道思維的時候,往往你才會發現到:喔,原來自己也是具有相同的錯誤與見解想法啊 !,所以在那當下,對自己也會有很大的幫助。
 

     如果我們有較多的時間,也可以再進一步去閱讀,例如在西藏有很多的智者與成就者,各自著述了很多的論點,也會彼此批判各自所主張的空性見地有著什麼不圓滿或過失之處。於是,你彷彿看到兩個成就者,似乎彼此在辯經一般;如果有時間,藉由更廣泛的閱讀而看到智者彼此之間的辯論交談的話語,對於我們的思考和了悟也會有很大的幫助!
 

一如這些智者所寫的經論、論點,他們的論點名稱,往往就以「能夠斬斷惡見之寶劍」、「能夠斬除錯誤見地」等等,你可以發現,有很多的經論,都是以這樣的名稱方式書寫。換句話說:這樣的見地,便是可以斬斷謬誤的見解的。
 

那麼,當你對中觀的義理,有了更深入一層的了解時,當你看這些智者,就這些見地上面而辯論、批判時,你就能更深入的了解到:他們的辯論,完全是出自於──以這樣的見地,在實際修行之際,從不同的觀點修持時,會有甚麼樣的差異的現象,你自然就會有一層不同的體悟了。
 

         

弟子問:請問仁波切中觀學派與唯識學派的基本的差異。
師:基本的差異就在於:中觀學派,它並沒有說外境是你的心,但是唯識學派,認為外在的一切境相,都是我們的心所投射而出的。所以中觀在駁斥唯識宗派時,就有著如此的辯論:
中觀學者問唯識學者:你講的一切境都是心的話,那我問你:火是不是你的心呢?對火而言,也是心所顯現的相;火是心,你自己的心也是心,那火在燒你的時候,心燒心的時後,你自己是否有任何的感受呢? 

    唯識學者:心燒心的時後事實上是無礙的,因為所有這些,它都是我們自已迷惑的現象當中,所產生「有」痛苦、煩惱的相。其實一切都是自心,都是心的相。      

      那麼,這樣的一個回答,就可以很清楚的了解到唯識宗的見地。
 

弟子問:請問仁波切,因明學對中觀的學習有甚麼幫助嗎?
師:首先,就此我們要了解什麼是因明?因明就是我們所講的理哲學,一種思維的邏輯。
以中觀而言,譬如說分辨瓶子,什麼叫做瓶子?瓶子存在的狀態是什麼樣子?是如何存在的?在如此的思惟過程中,其實都是運用因明的方式來做思惟的。所以,我們可以說:因明的思維,就是我們的理智的思維,這二者是沒有差別的。
所以,一開始在學習因明的時候,或許學習的角度不一,學習的內容不一,譬如說:學習因明的時候,首先從顏色開始:什麼是白色,什麼是紅色等等,從這樣的角度來了解因明的理哲原則,但是,到了學習中觀時,就是對因明理哲的運用,我們將因明理哲運用於中觀的思維上面。
 

當你學習過因明,對於因明這些理哲思維,很深入的學習並熟悉後,自然的,對於各種經論的研讀、學習,會產生很大的興趣,並產生很大的歡喜心,而想要去研讀各種的經論。         

         弟子:請問仁波切,唯識宗對習氣的看法是如何的?

         師:在唯識宗自宗的理論,於成佛時,都具有阿賴耶識,即一切種識。所以到成佛時,那個習氣是有的,但是這樣的立論,對中觀的學者而言,中觀學者是不認同的。
中觀的學者認為所謂的習氣,是一種煩惱,它可以屬於微細的所知障部份,而到了成佛之際,一切的所知障是完全清淨的,所以修證到成佛的境界時,已經沒有習氣殘留了。但是從唯識自宗的觀點而言,由於成佛的境界就是阿賴耶識的境界,而阿賴耶識當中是具有習氣的。
        

         弟子問:所以唯識宗所主張的成佛境界也是不正確的嗎?
         師:唯識宗主張,到了成佛的境界,仍然具有阿賴耶識。然而阿賴耶識是習氣的庫藏,它是能夠積聚習氣的地方。
但是,中觀就此批評此論點:如果還具有阿賴耶識,阿賴耶識它是能夠涵藏習氣等等,但這在「究竟」上而言,是不正確的。事實上,修證到了成佛的境界時,其境界應只有清明的覺性而已,而不會有涵藏習氣等等的阿賴耶識,故云這是不正確的。
 

         弟子問:於成佛時,佛亦能顯現地獄之相,此意表其阿賴耶識之地獄習氣種子之功能仍在嗎?
         師:事實上,佛具有一切智,佛能夠知曉並觀見所有受苦的眾生,譬如說:能夠觀見地獄中受苦的眾生,或是種種地獄的現象。
但是,佛能如實的知見與能見,但這並不表示佛仍存有這個惡的種子習氣。佛並非因為具有負面種子的習氣,才得能見及地獄之相,並見到眾生所受的種種苦。
因為我們所見的種種的境相,不見得都是由習氣所引致的。那當中雖然有一些是由習氣所顯的境相,但有些則非由習氣所引致。所以,佛能夠知、見一切眾生受苦的這些境相,這是因為佛具有一切智 ( 即智慧 )的緣故,是以諸佛得以知曉所有眾生的境界。如果,佛對一切受苦的眾生都是不見、不知的話,那麼,就不能說:佛具有一切智。
        

         弟子問:以中觀而言,因為唯識主張成佛還有阿賴耶識之故,對於修持唯識見地而成就佛果,是否也就不承認?
         師:唯識宗的見地,是主張能夠證得成佛的果位的。只是一直到證得佛果時,以唯識的觀點,這個阿賴耶識仍然是存有的,前面的立論也提及:阿賴耶識是一切種識、習氣等等涵藏的基礎。所以唯識一直到成佛的時候,仍然具有一切種識,即我們所言的阿賴耶識。
如此,從中觀的角度來看唯識修行的見地,確實是認為唯識宗沒有辦法達到最究竟的成佛果位。但是,在唯識宗的見地修行上,其所證得的境界,其實已非常接近究竟解脫的境界,只是無法達到究竟解脫的境界。       

       

弟子問:那麼在唯識宗的修行下,到底能否修持到成佛的境界?
師:從唯識自宗的角度來看,唯識宗有許多的智者,寫了很多這方面的論點,以闡釋唯識宗的見地與義理,而且,不單只是這些的概述,當然還有更深入的義理。所以,若從唯識自宗的角度,是認為足已證得最終的果位。
只是,若從中觀應成派的見地上予以駁斥唯識宗時,中觀應成派認為,最究竟的見地是中觀應成派的見地。所以,中觀應成派認為:在唯識宗的修行下,其所證得的那個境界,只是「非常接近」成佛的境界,但還不是最究竟的。
       

        弟子問:中觀的自續與應成派,於緣起有何不同?

        師: 就緣起的觀念而言,自續派與應成派的觀點是一致的。因為一切法皆是緣起之故,故一切法是空性的,這個見地是一致的。
但是,在論及空性時,由於一切是緣起法,所以一切法是空性;所以,自續派主張一切法是空性,就是空性,並執著於此空性;即主張有一個空性,並且以此為究竟的主張。
但是應成派則否,應成派不主張一切法唯有空,故而應成派進一步講述:雖然是空性,雖然是無,但是無的當下仍然是有的,所以應成派它講:非有,非無,不落入兩邊中的任何一邊。
 

        弟子問:請問仁波切關於小乘和大乘在內、外境相上的差別。  

        師:你指的「內」、「外」是什麼呢?所指的是義理上的差別?還是方位上的差別?
可以講:在小乘的分別有部以及經部兩個宗派當中,對於外境的看法,並沒有到後期唯識宗的見地程度 ( 即外境的現象,是我們自心的顯現 ),外境,就是自心展現的相,小乘並無如斯之主張。
小乘認為,外在的境相,就是我們五根所見的這樣一個外在的境相。但是這些外在的境相,其本質是無常的。它是符合四聖諦十六行相的無常現象。故而,在他們的理解中,我們世俗諦當中一切所看到的粗略外相,它就是無常的相。
但是,於修行當中,如果你深入的了解,而契入到勝義諦的義理,爾後再進一步講述小乘與大乘的學派,就成佛的境界而言,它們在見地上是有差別的。
譬如在小乘的聲聞與緣覺見地上,它認為:佛陀,成佛,是如實的,有這樣一個與我們一樣的凡夫,這眾生經過了發心、修行,六年於尼連禪河的苦行,最後證得佛的果位。他們認為:成佛,就是這個樣子。
但是在大乘的教理中,卻並非如此認為。大乘認為:事實上,佛陀在多生多劫之前就已經成佛了,在這一世當中,我們眼前所看到的佛陀,示現人身,在尼連禪河苦行六年,最後在金剛座下證悟成佛等等,但這只是一個示現,祂是以化身的方式,示現怎麼樣是一個正確的修行道路。所以,為了指導眾生契入修行此道的緣故,佛陀以化身的方式顯現這樣的一個修行的經過。事實上,佛陀卻於多生多劫前,早已圓滿並證悟成佛。所以,在這兩個見地上---小乘的聲聞與緣覺,跟大乘的主張,是有差別的。
那麼,在小乘的分別有部以及經部,這兩部的教理當中,你看不到有關開示述及:外境,境相與空性是雙融的,所以相空無別,外境與自心是無別的等等說法,這些義理,在小乘的部派的佛教是沒有的。
       

弟子問:請問仁波切,大圓滿的見地是超越於中觀見地,還是等同呢?

        師:大圓滿見地與中觀見地是不同的,大圓滿的見地是:譬如說:所有一切的佛,一切的本尊,男眾的本尊,他的體性是代表著外在一切的境相,都是男眾的本尊。也就是相,相的本質就是男眾的本尊,那麼女眾的本尊,就是空性之體性。
所以,一切的相與空是雙融的。你的修行如實了悟到「相空雙融」的境界時,生起之大樂覺受,並安住於此境界,最後即可證得究竟的解脫。
     

       弟子問:於蓮師所著的《無染覺性直觀解脫之道》一書中提及:對於清淨過去之念,不留纖毫的痕跡,向未來之念開放,不受他境所染,安住當下情境,不修整造作,此直觀法是否即為中觀?

       師:蓮花生大士之開示講到:對於過去、現在、未來,此三種念頭,過去的念頭,已經過去了,不要再去追憶、追悔;未來的念頭還沒有來,你也不必預先去迎取,或去思惟未來當要如何的念頭。只有安住在當下修行的意念當中,如實的觀照、無造作的安住於心念的當中,換句話說:當下無所造作的安住,就是安住在所謂的心的體性之中,也就是就安住在當下心的本體當中。
那麼,這可以說:與中觀的「當下離一切造作」、「離一切戲論」的境界是一樣的。前面亦提到:於修持密乘儀軌時,於觀修本尊的最後,融入到自心與本尊的智慧之心其無二無別的融合,而於安住當中修持、持咒等等,在這當下,與觀修空性的義理,也是相應的、相同樣的道理。
 

      

弟子問:如果一切法的本質是空性,那麼為何尚需觀修紅度母、又要觀修紅觀音等本尊?是因為在尋找與自己有緣的本尊法嗎?

師:所有一切法都是空性的,皆離一切戲論、其空性的體性,這是真實的。問題是:對於這樣的境界,我們沒辦法從實際上去了悟。
 

因為沒有辦法了悟的緣故,所以我們要透過各種的修持方法或法門去契入,進而得致瞭悟與證悟。倘若你真實的瞭悟了一切法是空性、離戲的境界,那時,修什麼法早已不是那麼重要的;換句話說,任何法皆可修,並獲得成就。
 

弟子問:如果外境,這個「境」只是境的話,那麼內心不會對「境」起執著與煩惱,那麼,是否這世界就沒有了善、惡的標準?同理,於佛法中勸人為善的這些教法,又何需宣說呢?
  師:譬如在佛法的修行當中,我們講:一切的外境,一切的境相,都是我們自心顯現的境相,當我們證得佛果、解脫的境界時,到了那樣的境界時,那麼,從自心所流露出來的一切境相,它都只有善的一面,不會有惡業的境相。
     

那麼為何佛法還要開示這麼多勸人為善的道理呢?因為對於這樣的境界,倘若我們一時無法證得此之境界,如果對於一切的善、惡業不在乎的話,那麼,你不斷的造作種種的惡業,它顯現出來的境相就是:在你的來生,你會喪失掉這個人身,你要再得到這個人身,是非常非常困難的。同時,因為你造作了許多惡業的緣故,你的內心亦會因而產生諸多痛苦,由於你對於外境無法如實的了知,在外境上起了貪著、煩惱,這內心伴隨著各種的痛苦、煩惱,將不斷的產生。
 

弟子問:有種說法:唯識宗的本質是如來藏,其離於四邊與八部之戲論,對於此種說法,藏傳佛教是否承許?
  師:從四部宗義的角度來談,即小乘的二個宗派與大乘的二個宗派,其宗義上來講,我們可以了解到:不論是講分別有部,或者是經部,乃至於唯識宗等知見,這些宗派的見地,都是為了接引對機的眾生。
當他們了解到這些義理後,進一步便能夠接受更高一層的見地,為此之故,所以有了分別有部的見地,從而進一步到經部、唯識部,乃至於到了中觀的應成派的見地。它是這樣的一個一個次第上來的。
           所以,在一部名為《秘密心要》的教授中提及:所有的一切法,都是為了引領眾生趣向究竟解脫的果位而設置的。但是,為了引領眾生趣向「究竟解脫」的緣故,所開示的一切法,此之一切法都顯現出短暫的、或是那個法顯示出之「暫時的」目標、以及其所達到的果位。
所以,四個不同的宗派所開示的見、修、行的這些義理,都是為了引導眾生達到究竟解脫的佛果果位而開示的。但是,相對於這些宗派,在各自的修行的途中,有其伴隨而生的果位。
 

弟子:中觀應成見與大圓滿見之不同,是否是因為大圓滿是修行氣、脈、明點而有相空雙融,而與中觀顯宗的義理不同?
師:最主要的原因,是由於大圓滿的見地,是屬於密乘的修行見地。
在修行中,概分為顯、密二乘修行的教法,而中觀的教法是屬於顯密共通的見地。
在密乘大圓滿的見地修行當中,具有無比大力( 指很大的力量 )的一種善巧方便,它能讓我們疾速的證得果位。為什麼可以這樣呢?

因為大圓滿的修行見地當中,就密乘而言:密乘亦是果乘,故在見地上,所有的一切外在境相,都視之為清淨的境相;也就是說,你所看到的情器外在的世間,它本身就是清淨的佛淨土。所以,你所看到的一切有情眾生,它本身也就是本尊清淨的境相。所以,外在的境相本身都是清淨的淨相,故不需再有需捨棄的境,而這跟顯宗的修持觀念是完全不一樣的。
在顯宗( 因乘 )的修持觀念上:外在的境相是不清淨的,情器外在的世間充滿各種不淨與煩惱的境相,所以需要斷除外境、需要捨棄等等,所以,這是兩種不同的見修行,而密乘以這種清淨見的觀修,能使具根器者得以更迅速的契向解脫。
 

由於時間之故,此次中觀概論課程的開示,雖然不是按照某一部的經論逐字逐句的講解中觀的義理,但是,也已概略的將中觀,從根本談及的義理,做了一個完整的介紹。
那麼,對於今天所講的,關於中觀的開示部份,希望各位聽了之後,能夠不斷的深入與思惟,或者在今天聞法的當下或之後,有什麼不了解與疑問之處,都可以在之後敝人(敏林堪千仁波切 )的其它課程當中,再次提出發問。對於心中有任何疑問,於當下提出,不但對自己有很大的幫助,對於他人,亦有很大的助益。
 

我們在佛學院學習的時候,同樣的,在上頭授法的老師,亦需不斷的鼓勵學生:你不是只有在下面聞法而已,你必須在聞法之後,將內心產生的任何疑惑、疑問提出來,甚至與同學就不了解之處進一步討論。這樣的話,對於其他人而言;無論是說法者,或是聽法者,雙方面都有很大的幫助。
 

在佛學院,甚至兩個人在討論教法時,往往越是討論深入、聲音就越大聲,一整夜往往就是如此大聲的喧嚷。外面不知情的人還以為這兩個人在吵架呢!
 

那麼,一如既往,今天課程的最後就讓我們一起作迴向:
願將在此聽聞教法與說法的一切功德善根,迴向給過去已往故的,乃至於現在、未來往故的有情,乃至於日用平常之間,我們在餐館用餐時,所食用的這些已死的有情眾生,乃至於六道一切受著種種六道痛苦境相的一切有情眾生;願他們能夠從這些種種痛苦的境相當中,得到解脫,能夠早日得到究竟的喜樂。
 

請各位和我一起唸誦迴向文,讓我們一起將此功德迴向!

(圓滿)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敏林堪千仁波切口述開示中觀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2&ID=20470&page=1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10/5/1 下午 04:26:02編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