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金剛討論版(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2) ---- 【轉貼】敏卓林堪千仁波切的非有非無•中觀 ( 10 )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2&id=21596) |
-- 作者:倫倫 -- 發表時間:2010/4/30 上午 03:17:16 -- 【轉貼】敏卓林堪千仁波切的非有非無•中觀 ( 10 )
金剛乘修持者,則透過了對聖者的觀修,以不二心智轉化一切業,證得一切佛的無量純淨曼陀羅。
龍欽巴尊者說:「象徵具德的白雲以及象徵失德的黑雲;皆會蒙蔽如豔陽般的自性;對接受或拒絕的堅持,猶如動盪不安的閃電;虛妄的苦與樂如雨水般持續降臨;輪迴的種子產出無限的六道業種;喔∼所有受苦的眾生∼可憐啊!」 【美好法音 2006 敏林在臺灣 •中觀 ( 10 )】 ◎ 敏林堪千仁波切口述開示 林生茂居士口譯 The Eastern Sun官方部落格 團隊編輯整理 因此,佛所說的教法,也是相對應於眾生。一開始,佛陀所說的是相對於外相的修持;在外相的修持上,主要便是藉助於戒律 方面的 教授。至於主要的外相修持,也就是行為上的修持方法。 爾後,佛陀則進一步的講演了內相的修持。關於內相上的修持,則是進一步的開示相關於諸佛的清淨佛土、極樂淨土等等。 是以,佛陀開示了:倘若行善做好,來生就會投生到這般的清淨淨土當中,或,因為如此的善行,所以會有很好的來生;再如,如果做不好、造惡業,來生就會墮至三惡道,將會受至各種不圓滿的各式痛苦等等。 到了最後,佛陀則開示:一切的修行,最重要的是在於我們的自心;因為外在的行為、舉止,並不是最重要的,真正的「修心」才是最重要的關鍵,也就是我們對「自心上的觀照」。 因此,佛陀在密相──密的修持上,最主要的就是開示密乘、金剛乘的各種修持法門。同時也提及:在修行當中,依止金剛乘的教法修持,能夠非常迅速的證得修行的果位。如果是依著顯乘修持( 此處所講的是經部如中觀的見地),那麼,證得果位的力量,以及時間、速度,就較為緩慢,不似修持金剛乘的法門般快速。儘管在開示上,有著時間快慢的區別,但是並不意味我們一定要修持金剛乘的教法。 因為最主要的仍是在於我們自己的內心,在於我們聽聞種種教法時,到底那一種法是自己最能夠攝受、最能夠了解與認同的。如此,就依循著那個法門去修持,這才是最重要的。 當我們在聽聞種種不同的法門,講到見、修、行等等義理的時候,或我們在修行的那個當下,內心之中升起不同的感受,若能夠相應於這些見、修、行的開示、或於當下產了:在此生,彷彿是再次的聽聞此教法,再或於修持時,很容易相應之種種覺受,這代表著具有修持這個法的因緣。 所以,在月稱菩薩的《入中論》中,月稱菩薩也曾做了這樣的開示:「一個能夠修持中觀並為具器的行者,當他聽到中觀的見地,乃至如實的去修持、於行持的當下,內心將很容易升起不同的覺受:升起一種於過去生時,曾經聽聞過、修持過這個教法的覺受,所以在那個當下,心中很自然的生起無比信心,且無比的歡喜。這代表者過去生,具有修持這個法的因緣。」 此處主要所要闡明的是:並不是過去生修學過,這一生就不必再次聞法或學習的意思,主要是:自己的感受與經驗中,於學習中觀的教法時,在那當下,內心會產生一種特別歡喜的、想要學習此法門的熱切之心;中觀所講的種種義理,很容易的與自己的心結合相契。 因此,在學習中觀的教法時,要如何才能真正的去學習,或是深入教法呢?重要的是:我們要能對於某一個事物,依著中觀的義理,如實的去思惟;也就是說,在這個事物上面,你能如實的體會了解到中觀所講的義理:它正是這個樣子。 如實的了解之後,再去對待其他的事物,或者閱讀其他的經典,例如閱讀《入中論》等等經論時,你就會發現:其實它所要闡述的內容,與你所了解的義理,它們是一貫的、非常相近的! 那麼,除了說:你這樣的研讀、學習之外,如果你有法友、善知識,兩人同時學習中觀的見地,兩人能夠就彼此不懂的地方互相討論、辯論等等,那也會有很大的幫助。例如:在佛學院中,早上聽完經論之後,到了晚上時,就會依著早上所講解的部份,實際地去辯論。在辯論時,兩個人一組,並就一個主題而辯論,譬如:早上講到有關於空性的部份,到了晚上,就舉這個瓶子來做辯論的主題;就空性的義理而言,到底這個瓶子是有?或無?故而立一定論,如果你主張是有,那麼另一個人就開始提問:如果瓶子是有,到底瓶子是什麼?所謂瓶子是那一個部份稱為「瓶子」?是這個部位稱為 「瓶子」?還是另一部份稱為「瓶子」…,是以你要將你認為瓶子是「有」的這個主張,不斷的提出,也就是兩方互相的駁斥疑處。 至於閱讀經論方面,中觀的經論有很多的論點,由月稱菩薩所著的「入中論」也是其中之一;而這些論點,我們如果能夠好好的去思惟,那是很有助益的。 月稱菩薩 在《入中論》當中,講述得非常微細,包含三百六十種外道的見地,又針對外道的見地,依據中觀的角度而對其駁斥。對於這些細微的外道見地,即使沒有辦法深入了解也沒有關係,你只要能掌握住整個中觀核心的見地就可以了。當然,對於入中論所講的這些微細的思維,倘若都能夠都了解的話,自是最好的,為什麼呢? 事實上,雖然這當中探討很多外道的見地,但是,你會了解到:其實所謂的外道,他們並非是一種非常愚痴、笨拙的,事實上,很多的外道都是具有絕頂聰明的才智者。在研讀外道思維的時候,往往你才會發現到:喔,原來自己也是具有相同的錯誤與見解想法啊 !,所以在那當下,對自己也會有很大的幫助。 如果我們有較多的時間,也可以再進一步去閱讀,例如在西藏有很多的智者與成就者,各自著述了很多的論點,也會彼此批判各自所主張的空性見地有著什麼不圓滿或過失之處。於是,你彷彿看到兩個成就者,似乎彼此在辯經一般;如果有時間,藉由更廣泛的閱讀而看到智者彼此之間的辯論交談的話語,對於我們的思考和了悟也會有很大的幫助! 一如這些智者所寫的經論、論點,他們的論點名稱,往往就以「能夠斬斷惡見之寶劍」、「能夠斬除錯誤見地」等等,你可以發現,有很多的經論,都是以這樣的名稱方式書寫。換句話說:這樣的見地,便是可以斬斷謬誤的見解的。 那麼,當你對中觀的義理,有了更深入一層的了解時,當你看這些智者,就這些見地上面而辯論、批判時,你就能更深入的了解到:他們的辯論,完全是出自於──以這樣的見地,在實際修行之際,從不同的觀點修持時,會有甚麼樣的差異的現象,你自然就會有一層不同的體悟了。
弟子問:請問仁波切中觀學派與唯識學派的基本的差異。 唯識學者:心燒心的時後事實上是無礙的,因為所有這些,它都是我們自已迷惑的現象當中,所產生「有」痛苦、煩惱的相。其實一切都是自心,都是心的相。 那麼,這樣的一個回答,就可以很清楚的了解到唯識宗的見地。 弟子問:請問仁波切,因明學對中觀的學習有甚麼幫助嗎? 當你學習過因明,對於因明這些理哲思維,很深入的學習並熟悉後,自然的,對於各種經論的研讀、學習,會產生很大的興趣,並產生很大的歡喜心,而想要去研讀各種的經論。 弟子:請問仁波切,唯識宗對習氣的看法是如何的? 師:在唯識宗自宗的理論,於成佛時,都具有阿賴耶識,即一切種識。所以到成佛時,那個習氣是有的,但是這樣的立論,對中觀的學者而言,中觀學者是不認同的。 弟子問:所以唯識宗所主張的成佛境界也是不正確的嗎? 弟子問:於成佛時,佛亦能顯現地獄之相,此意表其阿賴耶識之地獄習氣種子之功能仍在嗎? 弟子問:以中觀而言,因為唯識主張成佛還有阿賴耶識之故,對於修持唯識見地而成就佛果,是否也就不承認?
弟子問:那麼在唯識宗的修行下,到底能否修持到成佛的境界? 弟子問:中觀的自續與應成派,於緣起有何不同? 師: 就緣起的觀念而言,自續派與應成派的觀點是一致的。因為一切法皆是緣起之故,故一切法是空性的,這個見地是一致的。 弟子問:請問仁波切關於小乘和大乘在內、外境相上的差別。 師:你指的「內」、「外」是什麼呢?所指的是義理上的差別?還是方位上的差別? 弟子問:請問仁波切,大圓滿的見地是超越於中觀見地,還是等同呢? 師:大圓滿見地與中觀見地是不同的,大圓滿的見地是:譬如說:所有一切的佛,一切的本尊,男眾的本尊,他的體性是代表著外在一切的境相,都是男眾的本尊。也就是相,相的本質就是男眾的本尊,那麼女眾的本尊,就是空性之體性。 弟子問:於蓮師所著的《無染覺性直觀解脫之道》一書中提及:對於清淨過去之念,不留纖毫的痕跡,向未來之念開放,不受他境所染,安住當下情境,不修整造作,此直觀法是否即為中觀? 師:蓮花生大士之開示講到:對於過去、現在、未來,此三種念頭,過去的念頭,已經過去了,不要再去追憶、追悔;未來的念頭還沒有來,你也不必預先去迎取,或去思惟未來當要如何的念頭。只有安住在當下修行的意念當中,如實的觀照、無造作的安住於心念的當中,換句話說:當下無所造作的安住,就是安住在所謂的心的體性之中,也就是就安住在當下心的本體當中。
弟子問:如果一切法的本質是空性,那麼為何尚需觀修紅度母、又要觀修紅觀音等本尊?是因為在尋找與自己有緣的本尊法嗎? 師:所有一切法都是空性的,皆離一切戲論、其空性的體性,這是真實的。問題是:對於這樣的境界,我們沒辦法從實際上去了悟。 因為沒有辦法了悟的緣故,所以我們要透過各種的修持方法或法門去契入,進而得致瞭悟與證悟。倘若你真實的瞭悟了一切法是空性、離戲的境界,那時,修什麼法早已不是那麼重要的;換句話說,任何法皆可修,並獲得成就。 弟子問:如果外境,這個「境」只是境的話,那麼內心不會對「境」起執著與煩惱,那麼,是否這世界就沒有了善、惡的標準?同理,於佛法中勸人為善的這些教法,又何需宣說呢? 那麼為何佛法還要開示這麼多勸人為善的道理呢?因為對於這樣的境界,倘若我們一時無法證得此之境界,如果對於一切的善、惡業不在乎的話,那麼,你不斷的造作種種的惡業,它顯現出來的境相就是:在你的來生,你會喪失掉這個人身,你要再得到這個人身,是非常非常困難的。同時,因為你造作了許多惡業的緣故,你的內心亦會因而產生諸多痛苦,由於你對於外境無法如實的了知,在外境上起了貪著、煩惱,這內心伴隨著各種的痛苦、煩惱,將不斷的產生。 弟子問:有種說法:唯識宗的本質是如來藏,其離於四邊與八部之戲論,對於此種說法,藏傳佛教是否承許? 弟子:中觀應成見與大圓滿見之不同,是否是因為大圓滿是修行氣、脈、明點而有相空雙融,而與中觀顯宗的義理不同? 因為大圓滿的修行見地當中,就密乘而言:密乘亦是果乘,故在見地上,所有的一切外在境相,都視之為清淨的境相;也就是說,你所看到的情器外在的世間,它本身就是清淨的佛淨土。所以,你所看到的一切有情眾生,它本身也就是本尊清淨的境相。所以,外在的境相本身都是清淨的淨相,故不需再有需捨棄的境,而這跟顯宗的修持觀念是完全不一樣的。 由於時間之故,此次中觀概論課程的開示,雖然不是按照某一部的經論逐字逐句的講解中觀的義理,但是,也已概略的將中觀,從根本談及的義理,做了一個完整的介紹。 我們在佛學院學習的時候,同樣的,在上頭授法的老師,亦需不斷的鼓勵學生:你不是只有在下面聞法而已,你必須在聞法之後,將內心產生的任何疑惑、疑問提出來,甚至與同學就不了解之處進一步討論。這樣的話,對於其他人而言;無論是說法者,或是聽法者,雙方面都有很大的幫助。 在佛學院,甚至兩個人在討論教法時,往往越是討論深入、聲音就越大聲,一整夜往往就是如此大聲的喧嚷。外面不知情的人還以為這兩個人在吵架呢! 那麼,一如既往,今天課程的最後就讓我們一起作迴向: 請各位和我一起唸誦迴向文,讓我們一起將此功德迴向! (圓滿)
敏林堪千仁波切口述開示中觀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2&ID=20470&page=1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10/5/1 下午 04:26:02編輯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