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whataboutu
-- 發表時間:2010/7/1 上午 03:30:24
-- 《勝利道歌》遇到困難或違緣,讀誦或帶在身上,違緣變成順緣
《勝利道歌•天鼓妙音》 勝利道歌 ——天鼓妙音 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 著 索達吉堪布 譯 怙主諸佛智慧身,文殊室利童子尊, 恆住八瓣蓮蕊心,所言願利諸有情。 甚深光明大圓滿,僅聞詞句斷有根, 六月修要得解脫,唯此銘刻於心中。 遇此勝法善緣眾,前世累劫積資果, 與普賢王同緣分,諸道友當生歡喜。 為沉恐怖輪迴眾,獲得永樂之佛果, 當負利他之重任,捨棄愛自如毒食。 以此可阻惡趣門,亦可獲得善趣樂, 趨至究竟解脫地,切莫散亂修此要。 於諸輪迴之盛事,不起羨慕之心念, 當持人天供養處,殊勝嚴飾之淨戒。 一切增上定勝樂,悉皆依此而生故, 倘若破戒墮惡趣,切莫迷惑當取捨。 言行恆時隨順友,秉性正直心善良, 若欲長久利己者,暫時利他乃竅訣。 此乃清淨人規法,三世諸佛方便道, 亦為四攝之精華,諸位弟子切莫忘! 以此善根願諸眾,超越輪迴之深淵, 令諸心子皆歡喜,往生西方極樂剎。 第十七勝生周丙子年(公元1996年9月21日),我等師徒遣除內外密諸違緣,阿旺羅珠宗美於慶祝勝利之吉日,近五千僧人中,即性而唱,善哉! 譯於一九九七年三月六日
勝利道歌淺釋 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 造頌 索 達 吉 堪 布 譯釋
頂禮大恩金剛上師! 為度化一切眾生請發無上的菩提心! 法王的弘法過程至目前為止分為五個階段,並以不同階段所作的竅訣教言作為分界標誌。其中的《忠言心之明點》與《教誨甘露明點》已經譯成漢文,現在上師又垂示了《勝利道歌•天鼓妙音》,標誌著第五個弘法時期的開端。這三個教言的內容,大致相同,都強調了戒律,又強調了人格。《忠言心之明點》和《勝利道歌》還著重宣說了密宗的功德。 法王在前段時間的弘法過程中,遇到了很大的違緣,最終以三寶的加持,遣除了一切外、內、密的違緣,這時法王心中自然顯出了這個《勝利道歌》。這也標誌著在法王將來的弘法過程中,已不會遇到重大的違緣。法王這個《勝利道歌》,並非由分別念所造,而是在諸佛菩薩的加持下,智慧中的自然流露。因此,我們所有的弟子修學這部論,必有相當的意義和加持。法王要求我們以後在每講一個法時,在開始的第一天,最好把《勝利道歌》講解或讀誦一遍,如此便能遣除整個傳法過程中的違緣;如果發心去求法,先誦一遍《勝利道歌》,也能順利實現願望,而且不會受到邪魔外道的障礙或遭遇其他的違緣;在學佛的過程中遇到困難或違緣,通過讀誦這首道歌,或者將其帶在身上,也能夠轉變成順緣。 法王一再要求凡是皈依、依止他的人,必須把《勝利道歌》背熟,而且要精通其含義,如此對我們一生都能產生很大的利益。釋迦牟尼佛所傳的八萬四千法門,我們要嫻熟精通頗為不易,而法王通過自己的修證,已歸納成這個殊勝的竅訣,所以大家一定要珍視。 《勝利道歌》從論首的頂禮與上師無別的文殊菩薩,及強調時時以信心祈禱上師開篇,到論尾回嚮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為結束,中間共開示了四個修法的要訣,即:欲想盡早獲得正等覺佛果,必須修學無上的大圓滿法門;而大圓滿依靠什麼來成就呢?發大乘菩提心;此又需要依靠什麼呢?出離心;而出離心的基礎是什麼呢?即需要一個秉性善良的人格,這是從學處的角度講的。如果從戒律方面理解,即欲速捷成佛度生,則應趣入無上密乘,為此,首先要受持密乘三昧耶戒;此之前提,須先具有菩提心,而菩提心必須要依靠菩薩戒;受持菩薩戒須先有出離心,出離心必須依靠別解脫戒(小乘的比丘戒、比丘尼戒、沙彌戒、沙彌尼戒、正學女戒、優婆塞戒、優婆夷戒);推尋到最後歸結為人品,因為一切戒律,都須建立在賢良人品的基礎上。這四個要訣,是顯密一切法門凝結成的精華,是成佛的必由之路。 《勝利道歌》從竅訣方面講,與宗喀巴大師的《三主要道論》相類似,都論述了修道的要點,其共同的是出離心和菩提心,不同的是在無二智慧上。《三主要道論》講述的是中觀,而《勝利道歌》講的是無上大圓滿,此外《勝利道歌》還特別強調了人格。在風格的差異上,《勝利道歌》是從大圓滿到人格的逆向式推理,而《三主要道論》是講從出離心、菩提心到中觀的修學次第。 本論分三個方面:一、初義;二、論義;三、後義。 甲一(初義)分二:一、題目;二、頂禮句。 乙一、題目:勝利道歌•天鼓妙音 自從法王如意寶開珠日神山的伏藏大門的緣起被破壞以後,整個學院遇到了很多的違緣,尤其在法王前期的弘法利生當中,遇到很多內、外、密的障礙,最後由上師和三寶的加持完全遣除了一切違緣,在慶祝勝利的時候,法王唱出了這首道歌。「道歌」是在修證上面得到證相後,自然唱出的歌。「天鼓」是三十三天因天人的福報而顯現的一面大鼓。在天人與阿修羅打仗之時,天鼓自然響起,並發出「願一切天人勝利,願一切非天消滅」的聲音,所以在這裡把道歌比喻成天鼓的聲音。 乙二、頂禮句: 這裡是頂禮文殊菩薩。在1987年法王帶領弟子朝禮五台山以前,法王所造的論典都首先頂禮麥彭仁波切。自從法王去五台山,見到了文殊菩薩,得到了《忠言心之明點》和《文殊大圓滿》這些竅訣法以後,所作的論就經常頂禮文殊菩薩。 怙主諸佛智慧身,文殊室利童子尊, 恆住八瓣蓮蕊心,所言願利諸有情。 「怙主」是一切眾生的唯一依怙處,也就是諸佛菩薩,而十方所有佛菩薩的智慧總集身,就是文殊師利童子聖尊。這裡把自己的心比喻成一朵八瓣蓮花,花瓣中間有花蕊,而文殊菩薩就像太陽,祈請您的光芒照射到我心間的蓮花中,請您恆住在蓮花的花蕊中。即祈請上師文殊菩薩時時刻刻加持我的身口意,加持我的智慧,使我的智慧和您的智慧融為一體。 「所言願利諸有情」,法王願此文所述的修行竅訣能利益普天下的一切有情。法王在講解此道歌時指出:不僅按《勝利道歌》的要訣去學去修,即使只聽到念誦的聲音或只觸碰到法本的人,也都將得到利益。法王也願他們都得到暫時的人天福報,並究竟證到無餘涅槃的境界。 甲二(論義)分四:一、無上密法;二、發菩提心;三、發出離心;四、賢良人格。 乙一(無上密法)分二:一、修無上密法之功德;二、修密法之因緣。 丙一、修無上密法之功德: 甚深光明大圓滿,僅聞詞句斷有根, 六月修要得解脫,唯此銘刻於心中。 「光明大圓滿」是一切顯密經藏、論藏的精華。因其非常深奧,一般的凡夫難以通達其密意,所以稱其為「甚深」。 僅聞無上大圓滿密法的詞句,即使沒有發心修持,也能斷除此生、中有或後世的三有輪迴之根。勝喜金剛曾說過:「此《勝喜金剛續》,見者得解脫,聞者得解脫,觸者得解脫。」不但人類,即使是其它如地獄、餓鬼、旁生中的眾生,聽聞之後,也都能得到解脫。如法王曾給一隻老山羊念了密法的傳承,老山羊已經得到解脫,現今在東方現喜剎土麥彭仁波切面前聞法。法王灌頂傳法的時候,不但你們,旁邊這些麻雀、狗,它們聽到了這種詞句後,也都能種下解脫的善根。而且它們也是因為前世因緣,才會聚集到這裡來的。像那天我們在漢經堂內傳密法時,有一隻鴿子,一直靜靜地停在欄杆上聽,等傳法結束念《普賢行願品》回向的時候,它才飛出去了。你們在上師面前聞法時,雖然語言不通,但你們聽法前念皈依、發菩提心的儀軌,中間有一定的聽聞意樂,聽完後念回向偈與《普賢行願品》回向,確實能獲得大加持,同時在大成就者面前聽殊勝的法,也是很難得的。在密宗中,只要戒律清淨,每一位眾生都能得到解脫。所以說大圓滿的功德非常大,我們應該對此生起歡喜心。 「六月修要得解脫」,如果得到大圓滿密法後,精進修持,上根者在六個月中即可真正得到解脫。《傑珍大圓滿》中指出,利根修密法者六月即獲成就。《金剛帳續》說:「不動信解行六月,金剛持地能獲得。」又《莊嚴誓言續》說:「由六月不動,信解及恭敬,獲金剛持地。」那麼,在密宗中什麼是利根呢?趣向涅槃的善根總說有五種,即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蔣揚欽哲旺波等傳承祖師根據續典教證與修行體驗指出,密宗中之根器以信根為重。另外淨土宗也是十分注重信根,如果對阿彌陀佛沒有生起信心,修最簡便的淨土法門也不能往生。在寧瑪派教法史上,修行者因信心而獲得成就的事例俯拾即是。讀了第二世敦珠仁波切的《西藏古代佛教史》之後,就會瞭解寧瑪派的教法,也就自然會對密法生起很大的信心。五明佛學院的所在地喇榮溝,自從第一世敦珠仁波切——降魔金剛創建道場到現在的一百來年中,就有十三位虹身成就者。 關於女人學佛的難易問題。一次我遇到一位新聞記者,她是美國的女居士,她問我:「我覺得佛法中有些還是不合理,世間法主張男女平等,尤其是在現代社會中。但是在佛教裡面,雖然從根本上說男女是平等的,但其實差距還是很大。比如你看,現在女活佛就是沒有。」我說:「女活佛有嘛,像智旺仁波切認定的華登門知、阿貢喇嘛等等。」她說:「有是有,只有一個、兩個。」於是,我說:「也是這樣的,現在世界上女總統雖然有,也只是一個兩個。」從世間法方面來講,男女在某些方面,如能力等還是平等不了,這是不爭的事實。佛在顯宗中也說女人有五障,即不能作五種身:一、梵天王;二、帝釋;三、魔王;四、轉輪聖王;五、佛身。但在修密法證悟成佛的機會上,男女是平等的。在密宗中女人成就的很多,像以前紅色銅山的十萬空行母等等,這方面公案數不勝數。比如漢族僧尼中前幾年圓寂的明慧比丘尼,從她對密法的信心和往生時的瑞相來看,確實是得到了解脫。並且從時間上看,從她1993年9月1日聽完《大圓滿心性休息三處三善引導文》,到1994年3月1日圓寂,前後正好六個月時間。當時她雖然生病,且病得也很厲害,但這並不能說明她沒有解脫成就,其實在這方面成就者示現的很多。如以前新龍的大成就者白瑪鄧登,在他生病的時候,痛得幾個人都按不住,但最後他變成了虹光身虹化了。西藏八十年代時還有一女居士當珍拉姆,她對密法的信心非常強,修的法是以前新龍縣的一個寧瑪派傳承法要,她平時所顯現的行為、作風很不如法,但她最後圓寂的征相確實非常好,七天以後,她的身體縮成為僅26厘米,可以托在一個人的手掌上。如此,歷史上有很多很多女人修大圓滿解脫、成佛的公案。 六月修要得解脫,是對最利根,也就是信心最猛厲的人而講的。中根人則在中陰身的時候解脫,鈍根者來世25歲以前遇到金剛上師及密法,然後開始修行,獲得解脫。所以,我們這裡面的人,如果是在25歲以前遇到上師與密法的話,多半是前世的因緣。在《傑珍大圓滿》、《龍欽心滴》和《布瑪心滴》中,有些講三年當中得解脫,有些講六年當中得解脫,有些講七年當中得解脫,時間雖然各異,實際主要是由人的信心和精進方面的差異而致。「一個是精進,一個是信心」,法王經常這樣強調。 「唯此銘刻於心中」,應將此無上大圓滿的密法,深深銘刻於心中,這是出世的津梁,更是成佛的最大方便。法王講解《勝利道歌》時著重指出,我們現在很多眾生因業障深重,要完全通達密法的內容,已較為不易。但我們不要對自己的密法上師生起邪見,在金剛道友之間也不能犯密乘戒律(如果是犯了密乘戒,馬上就懺悔,盡量不要過夜)。釋迦牟尼佛的教法當中,有了過錯後,懺悔是唯一的對治方法。若不懺悔,則對自己的修道、弘法乃至今後的生活都將產生極大的障礙。 但剛學密法的人,稍不注意,出點矛盾時,也以為是犯了根本戒,事實並非如此。在這裡,給大家講一個真實犯戒的故事:在丹巴縣的一個寺廟有一位從我們佛學院出去的堪布,他去那座寺院後,傳了不少密法。那個寺廟有位當家師,也向他求了《七寶藏》等大圓滿竅訣,堪布也向他傳了約有三年時間的密法。後來,不知怎的,當家師忽然對堪布不滿,開始誹謗。其他人規勸了當家師,讓他向堪布懺悔,但他好像著了魔,誰的話都聽不進去。不久,他就公開誹謗,甚至對堪布挑釁說:「你不能住在這裡,我們怎能給你提供供養呀……」當時,那位堪布說:「你不要這樣講,你要想一想,我們之間有密乘的真正誓言。我向你傳了許多大圓滿竅訣,你應好好懺悔,不然很危險的。」但是,這個人還是聽不進去。於是這件事情越來越大。最後無奈那位堪布說:「既然這樣,現在我再也不會接受你的懺悔了。」堪布不願意住在這個地方,就到其他地方去了。不久,也許那個當家師接受了別人的規勸,也許是自己明白過來了,他跑到堪布面前,跪下哭著說:「我從今以後,再也不誹謗你了。」他開始懺悔,那位堪布說:「你高興的時候也是流眼淚的,你對我誹謗的時候也是流著眼淚的,從今以後,無論你再怎樣哭,我也不接受你的懺悔。」現在這位上師已不接受弟子懺悔的這種情況,才是真正破密乘根本戒的。根本戒破與否的界限是上師接不接受你的懺悔。如果對上師生了邪見後,誠心懺悔,上師也接受了,這惡業便可消除。在我們佛學院,對法王或對其他上師,可以說從來沒有出現過不願懺悔的事情,希望今後也不要出現。 歷來對於破戒之人,我們佛學院裡的灌頂傳法不許參加,也不讓長住。在藏地,特別是在「文革」期間,有些人明明知道是自己的根本上師,但仍然去打去罵、去批判自己的上師,這樣無疑已破了戒。 在密乘戒律三昧耶的基礎上,並對大圓滿的法本經常地頂禮、供養,今生當中就可能得到解脫。很多證悟並非只憑本人的智慧,而是還憑信心。所以,不管你到什麼地方,大圓滿的法本最好不要離開身體。或者在你住的地方,每天晚上,把這個法本和一些佛像供在一起,對它們頂禮,這樣會有不可思議的加持(密宗的有些佛像,如雙運像,一般人難以理解其深奧密意,應注意保密。如果公之於眾,反而會引起邪見)。上師仁波切在一生中,像《上師心滴》、《大圓滿三大休息》這些法本一直沒有離開過身體,哪怕是在文革期間,那時的藏地,如果讓人看到身上帶著一個法本,將非常的危險。 蓮花生大師曾說過:修行得成就的法,各個教派都有,但是不修行得成就的法,只有我的宗派才有。所以說真正是有信心,並遵守誓言的人,即使不修行也能獲得解脫。上師仁波切也特別強調,尤其在現在末法時代,密法比其餘佛法更有殊勝的加持。蓮花生大師也曾說過:「時代越趨向末法,我的無上密法將越加興盛。」這些教證說明,能遇到這樣的密法,確有很大的緣分,並會產生不可思議的利益,故應好好地修持。 丙二、修密法之因緣: 遇此勝法善緣眾,前世累劫積資果, 與普賢王同緣分,諸道友當生歡喜。 「遇此勝法善緣眾」,「勝法」是指無上密法大圓滿,「善緣眾」指我們得到灌頂、傳承,有著非常殊勝緣分的眾生。 「前世累劫積資果」,現在我們遇到這樣的密法,是不是平白無故好像從天上掉下來的呢?我們有些人因為家庭裡有這樣或那樣的障礙,就糊里糊塗地跑到這裡來了,然後覺得這僅是巧遇。但其實並非如此,這是多世累劫積累資糧的殊勝結果,因為密法不像其他的法容易得到。無垢光尊者在《勝乘寶藏論》中指出:「凡值遇無上密乘者,往昔必定已供養過無數佛陀,並已成過普賢如來的眷屬……若男若女入此勝密,並獲得傳承教言,雖其未證悟,然以聽聞之功德力,決定速疾解脫,因彼逢遇無上果法之故。」他用了兩個推理,第一個是我和弟子們千百萬劫當中已積累了足夠的資糧,因為我們已經遇到了殊勝的密法;第二是我和弟子們,在今生或中陰,一定會獲得解脫,也是因為我們遇到了殊勝的密法。無垢光尊者以這兩個因明的肯定句為我們作出了明確的推斷。 「與普賢王同緣分」,遇到這樣的密法,實際上已與普賢王如來同等緣分,因為普賢如來一剎那中得解脫,也是依靠這個殊勝密法。另外,「系解脫」(《聖教一子續》)中說:如果見到了天上的金剛鏈,我們便與普賢如來具有了同等的緣分。 我們前天得到了法王「系解脫」的灌頂,因此你們以後可以把「系解脫」戴在身上,並且應戴在貼身處,最好不要讓任何人看到,而且在今生不能離開身體,睡覺時也不能取下來。臨終的時候,如果「系解脫」在身上,我們會有相當的把握。我們什麼時候死亡,自己還無法確定,如果你在晚上把「系解脫」擱在這邊,你在那邊靜靜地睡覺,或許就與世永別了,這樣就失去了在臨終獲得極大加持的機會。過世後,「系解脫」也不能離開屍體。洗澡時,暫時解下來一會兒,馬上就要戴上去。裝加持品的嘎烏盒可以戴在外面。上師仁波切那本「系解脫」很重,裝在一個很大的、用銀子做的嘎烏盒裡,一直戴在身上。前幾年出國去印度時,天氣很熱,他洗澡的時候,解下來在旁邊擱了一會兒,洗完馬上便說:「我的系解脫!」一會兒也不能離開身體。在藏地,很多人光憑「系解脫」的加持就往生了,而且他們的身體變成虹光,燒出了舍利。我看到有些人把「系解脫」戴在外邊作為裝飾品,這樣不如法,因為我們並非以此作為一種裝飾,而是為了得到加持。 「諸道友當生歡喜」,上師用一種謙虛的語言,把他所有的弟子稱作「道友」。我們所有的道友,遇到這樣的密法,真的很不簡單,故心裡面應該生起歡喜心。雖然我們還沒有一定的修行,但是首先護持清淨誓言,經常懺悔罪過,特別每天念金剛薩埵心咒、百字明,這樣,身、口、意的罪業能即刻消除,同時,對密法不要生起邪見。雖然要真正證悟密意確實有點困難,但是已經得到這麼多灌頂、教授,已經種下了最殊勝的解脫種子,不久之後定能獲得解脫。前兩天,有幾個出家人去漢地時,我看他們書包裡面裝了許多密法的法本,並且讚歎密法的加持不可思議,由此可推知他們對密法的殊勝信心。 乙二(發菩提心)分二:一、發心之理;二、發心功德。 丙一、發心之理: 為沉恐怖輪迴眾,獲得永樂之佛果, 當負利他之重任,捨棄愛自如毒食。 一切有情大致可分為二類:一類是已獲得暫時甚至究竟安樂的聖者,即聲聞羅漢、緣覺、菩薩與福慧圓滿的佛陀;一類是沒嘗到過安樂的法味,隨業力而沉溺在佈滿險惡外境的輪迴中的眾生。輪迴是輪轉不斷之義,其中有六種不同的種姓,即天道、阿修羅道、人道、旁生道、餓鬼道、地獄道。尚未解脫的眾生就在這六道中轉來轉去,即使升到苦難並不深重的三善道——天道、阿修羅道、人道,還未等喘息過來,又被自己所造的不善業力拉到了三惡道——旁生、餓鬼、地獄中受苦消業去了。故月稱菩薩在《入中論》中說輪迴中的眾生是「如水車轉無自在」。就拿我們周圍的人類眾生來說,雖然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但失意、煩惱、苦悶也隨之蔓延開來,十個人中你去問他們幸不幸福,有九個會露出一臉的苦笑。而且因不了知、不遵守因果規律,這些人在為生活奮鬥的同時又造下了無數的罪業,今後的去處又是十分黯淡。我們是無數個惡境眾生中的極少數幸運者,因為多世累劫的善根成熟,現在終於遇到了三寶與具德的上師,所以我們出離這個險境的日子已指日可待。 但這還遠遠不夠,因為從佛菩薩的聖言量、修行者的現量以及推理的比量中,我們已清楚地知道所有這些受苦的眾生,都曾做過自己的父母。他們曾經對自己是那麼的細心呵護,相互感情是那麼的深厚,現在雖然已全然不識,但一個稍具良知的人,怎麼也不可能將他們撇在一邊,自己獨自求得安樂。而使他們得到最大的安樂,即是使他們永遠離開輪迴苦海,獲得無上的成就。因此,心中應立下為使所有父母眾生得到究竟安樂的誓願。 為實現這個誓願,我們該從哪裡做起呢? 「當負利他之重任」,在立下了這個偉大的誓願後,我們再來觀察自己。現在我們尚是凡夫,凡夫意味著自己尚在輪迴之中,幫助他人的能力微乎其微,根本無從實現如此宏大的誓願。因此我們應該首先使自己具有最大的能力,而在這世界上能力最無上的即是佛陀。因此,我們為了使一切父母眾生得到究竟安樂而願自己獲得佛陀一樣的能力,即發誓成佛,這個決心稱為「願菩提心」。從發起這種決心的那一剎那開始,自己就已進入了大乘五道(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無學道)中的資糧道,稱為資糧道菩薩了。 詳細說來,願菩提心有三種。一是為度一切眾生願自己先於眾生成佛,這種發心需經三十三大阿僧祇劫修行才能成佛;一是願自己與眾生同時成佛,這需要七大阿僧祇劫的修行;最可貴的是願一切眾生先於自己成佛,就像文殊菩薩和地藏菩薩所發下的誓願一樣,這需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的歷程。如果有福德因緣值遇密宗,則更可因法門的深淺等因緣而在數世乃至一世中成就。 發願菩提心純熟、堅固後,再去行持六度萬行,這就是「行菩提心」。行菩提心開始後,他相續中的罪業就迅速減滅,福德迅速增長。華智仁波切說:「沒有菩提心的基礎,光是唸經、加持、傳法、聞法等等,實際上沒有很大的功德。若有了菩提心,即使沒有行很多善事,實際上他的功德也日益增上。」所以這裡為了無邊無盡輪迴中的眾生,讓他們得到究竟安樂,我們在學道的過程中,應該發起利益眾生的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並承擔所賦予的重大職責。 「捨棄愛自如毒食」,在這個學道的過程中,最緊要的是要斷除珍愛自己的我執。《智者入門》中講,所有的眾生首先有我執,接著產生我所執,然後就一直轉在輪迴中,始終無法解脫,漂泊無邊。《入中論》中也說:「最初說我而執我,次言我所則著法。」所以對凡夫來說,我執是最大、最究竟的敵人。《佛子行三十七頌》講:「諸苦由求自樂生,圓滿正覺利他成。」一切痛苦源自自己的慾望,一切諸佛的功德源自利他之行。所以說,愛執在學道過程中,相當於毒藥那樣,一定要去掉,若斷掉所有的我執和我所執,則菩提心能順利地生起。 丙二、發心功德: 以此可阻惡趣門,亦可獲得善趣樂, 趨至究竟解脫地,切莫散亂修此要。 彌勒菩薩也曾說過:「此菩提心能阻塞惡道之門,此菩提心能引至善趣的安樂,此菩提心能得究竟的解脫,所以在此我頂禮菩提心。」菩提心能阻塞惡趣之門,增上暫時的人天安樂,最後能得究竟的解脫。《入菩薩行》中也講:「如人雖犯極重罪,然依勇士得除畏,若有速令解脫者,畏罪之人何不依?菩提心如劫末火,剎那能毀諸重罪。」菩提心能把定業與不定業都加以淨除,故能阻塞墮入惡道之門,這是菩提心的第一大利益。 「亦可獲得善趣樂」,如具有了此菩提心,就能得到人天的福報和安樂,這是菩提心的第二大利益。《入菩薩行》中讚歎菩提心的功德時說:「即自彼時起,縱眠或放逸,福德相續生,量多等虛空……珍貴菩提心,眾生安樂因,除苦妙甘霖,其福何能量?」 「趨至究竟解脫地」,華智仁波切講過,如果缺少菩提心,成佛便沒有希望;有了菩提心,佛果的因即已具足。這是菩提心的第三個,也是最殊勝的利益。《入菩薩行》中說:「佛於多劫深思維,見此覺心最饒益,無量眾生依於此,順利能獲最勝樂……猶如最勝冶金料,垢身得此將轉成,無價之寶佛陀身,故應堅持菩提心。」 「切莫散亂修此要」,了知了上述菩提心的三大功德後,一個真正畏懼惡趣、欲想得到世間福樂或出世解脫的人,就不應再有疑慮,不要再這山望著那山高,應馬上著手修行此最為殊勝的要訣。佛在世時有位貧婦,想發心供燈,但窮得連油也買不起,於是她就去賣自己的身體,但沒有人買,無奈,她只得把頭發送人,換得了少許酥油。當她以至誠之心在經堂裡供了燈後,那盞燈長時盛燃,目犍連尊者用神通也不能撲滅,這就是發了菩提心的緣故。當時,雖然阿闍世王供養了比貧婦多得多的燈,但發心淺劣,所獲的功德遠不如只供了一盞燈的貧女。在此菩提心基礎上,再去修中觀甚至無上密法大圓滿,便能迅速獲得修行之正量驗相,迅速證果。 乙三(發出離心)分二:一、護戒功德;二、破戒過失。 接下來講述學修密法的另一個基礎,即是要發起出離心。出離心與菩提心正是學修顯宗與密宗的共同基礎。法王如意寶從兩個方面論述了出離心,一是護戒功德,二是破戒過失。 丙一、護戒功德: 於諸輪迴之盛事,不起羨慕之心念, 當持人天供養處,殊勝嚴飾之淨戒。 於此輪迴中有著許多令人炫目的盛事與富足。如我們這個世間的人,多數追求生活於繁華都市,享受奢華的生活,有著良好的聲譽、顯赫的地位和一呼百應的威勢等財、色、名、食、睡的誘人「快樂」;在天人道,則更有無死甘露、各種寶飾天衣等更多的令人羨慕之處。 但是,無論何種貪執都會將人束縛,令人不能解脫。就像難陀的故事——無論貪著三界輪迴中的哪一種福報都得不到解脫。《佛子行三十七頌》中講:「三有樂如草尖露,乃是瞬間壞滅法,了知恆時無變法,希求解脫佛子行。」故應該生起出離心,特別是我們學佛之人,無論是居士,還是正學女、沙彌、沙彌尼、比丘、比丘尼,凡守持小乘戒,首先要看破世間,如果沒有看破,戒律就無法守持。無垢光尊者強調指出:守小乘戒,必須先生起出離心。因此,要對輪迴所有興盛之事,不生起貪戀、羨慕。在這裡學過一段時間法的居士,回漢地以後來信說:雖然在城市吃得好、穿得好、住得也好,沒有佛學院那樣的艱苦,但卻沒有在佛學院修學佛法獲得的法樂。這已經表明向出離心邁出了一步。 所以,對三有輪迴中短暫快樂不生貪戀心,恆時希求解脫果,這便具有了清淨戒律的基礎。 「當持人天供養處」,此中的「供養處」是指持守別解脫戒以上的戒律,並且持戒清淨,他們是人天眾生的殊勝供養處。《佛子行三十七頌》中說:「無戒自利尚不成,欲成他利誠可笑,故於三有無希求,守護淨戒佛子行。」所以,已受戒之人,必須要守持好別解脫戒。別解脫戒是佛為追求自我個別解脫的小乘行人所制定的戒律,但它同時也是大乘菩薩戒與密乘三昧耶戒的基礎。如同龍樹菩薩所講:「戒如動靜之大地,一切功德之根本。」如果學修佛法不受戒,不可能產生很大的功德。如果受了相應之戒,則一切行持,皆有很大功德,而且功德自然而然增上。戒律是人天最殊勝的裝飾,釋迦牟尼佛曾在佛經中說:如果有了清淨戒律,即便沒有其他裝飾,也十分的莊嚴。 丙二、破戒過失: 一切增上定勝樂,悉皆依此而生故, 倘若破戒墮惡趣,切莫迷惑當取捨。 依據《寶鬘論》,一切人和天人的安樂都叫勝生之樂,這是暫時安樂;定圓樂則是解脫之安樂。解脫之樂也有暫時和究竟之分,暫時的解脫安樂,如聲聞羅漢、緣覺和菩薩;究竟的解脫安樂是成正等覺,即證最究竟之佛果。然而無論是勝生之安樂,還是定圓樂,皆是從守持清淨戒律中產生。正是這一緣故,我們應該持守好各類戒律,不僅增上人天福報,而且終獲解脫之安樂。 《寶鬘論》中並且論述了只有二地以上的菩薩才能真正持守清淨戒律。《入中論》中也說,二地菩薩即使在睡夢中也不會犯戒。然而對於一般的凡夫,別說睡夢中,就是在白天,也難以真正清淨戒律。在《菩提正道論》中,宗喀巴大師專門引用了佛經的一個教證,即在末法時代,哪怕守持一天的戒律,其功德比在千百萬劫中供養諸佛菩薩的功德還大。這也正顯出了末法時代持守戒律的難度與其可貴。因此,我們已決心荷擔如來家業的人,更要盡心盡力去持守戒律,一個具足正知正見的人,是不會也不可能犯戒的。 「倘若破戒墮惡趣」,在此指出了破戒的危險性。如果有人破了根本戒,或者破犯了相關重戒,於一生中也沒有懺悔清淨,那麼此人肯定會墮入惡趣,反覆漂流而無有出期。因此若稍有違犯,即應當盡快地按照儀軌,去真心發露懺悔。唯有這樣,才能遣除因破戒而招致的各種違緣障礙。 對於出家人來說,一定要清淨守持戒律。淨戒是生善趣之因,也是解脫的基礎,如果戒律不清淨,則反而轉生惡趣去了。《入菩薩行》中講:破戒之人即使多行佈施,他的果報還是轉生到餓鬼中當護財鬼之類。 「切莫迷惑當取捨」,大家要注意,現在我們既有善知識的指導,又是自由自在有條件守持清淨戒的時候,應好好珍惜此機會,千萬不要迷失了,應該對自己的行為善加取捨,遠離一切破戒的因與緣,發願在此一生當中,清淨地守持好戒律。偶爾無意中犯了戒律,凡夫人在所難免,但此時應勵力懺悔。如果受了戒還不知戒律為何物,或明知戒律的學處,而故意去違反,則應反思自己是否已成了佛陀授記中在末法時代混入佛門中的魔眷了。 乙四(賢良人格)分二:一、修習賢良人格之理;二、賢良人格之功德。 丙一、修習賢良人格之理: 作為一個佛弟子,我們首先應該完善自己的人格。法王如意寶一再強調,良好的人格是修持一切顯密佛法的基礎。法王規定長住五明佛學院的人所應遵守的三個基本條件中,首先就需要人格賢良(其次為戒律清淨、精進聞思修行)。我們中有些人學了佛後,一味喜歡高深法門,不屑於用佛法熏陶自己,以至於口若懸河,顯密教法、古今典故盡在腹中,但日常行履還不如一些沒學過佛的普通人。這樣的人其實並未懂得佛法,故也不可能得到佛法的真實利益。還有的人一看到某些人就很討厭,就像犯了心臟病一樣心裡很難受,這樣很不好。如果不接觸眾生,我們又當怎樣去度化他們呢?從顯宗角度來說,不論是修忍辱還是佈施,這六波羅蜜多都只有依靠眾生才能成就。如果眾生沒有煩惱,我們也就無以修成般若波羅蜜多了。雖然眾生有不同的層次,但我們還是應當對他們生起平等的歡喜心。一個真正有修行的人,是能令所有眾生生起信心的。 因為個人品德對於修行至關重要,歷代大成就者對此也均相當重視,薩迦班智達有《格言寶藏論》垂世,麥彭仁波切也專門著了明辨是非、改進人格的《二規教言論》。在《二規教言論》中,麥彭仁波切這樣強調了人品的重要:「世法即是佛法根,若無世間高尚行,則彼始終不容有,殊勝佛法之規故,如無樹根即無莖,或如無福即無財。」 言行恆時隨順友,秉性正直心善良, 若欲長久利己者,暫時利他乃竅訣。 我們在一切時中,都要在內心及行為上隨順道友、他人。這一方面是普賢菩薩菩提行願中的一個大願,另一方面也是我們與別人交往的一個竅訣,並且由此也能創造有利學修和比較寬鬆的人際環境。這裡所講的「隨順」,並非人云亦云,他人做什麼不如法之事,自己也跟了去做,而是性格溫和,不起嗔心,與人和睦相處。在法王所著的《教誨甘露明點》中,在人品方面講了許多竅訣,我們可以閱讀參考。 法王指出,若心不隨順他人,在其眼中,甚至一個好人也不會有。確實,如果有人心不清淨、行為不清淨,他便會覺得所有的人都在與他作對,別人所作所為都不如法。如此而來,他在行為上肯定會處處與人衝撞。比如坐車,心行不好的人,便會為爭座位而大吵大鬧。那些經常喜歡指責別人、罵別人、吵架的人,其人格水平非常之低劣,從學佛法上講,這些人也沒有多大因緣。 人在社會,出門辦事、待人接物,心裡容易產生煩惱。如果把自己關在房中,不與人接觸,好像沒有什麼麻煩,但很明顯這是一種逃避,而現實中人與人接觸是避免不了的。如果發現他人在行為上有些不對,你覺得應該加以勸告,最好不要當場指出,以免火上加油,而應該用其他變通的方法來進行勸告。因為我們知道,忠言往往逆耳,人大都會下意識地以為:「只有我自己的行為是如法的。」好像除了自己以外,其他道友甚至上師都是不對的——這就是心行沒有隨順他人。在學佛法的過程中應與所有道友心行相合、和睦相處。哪怕對方是個很不好的人,但對你來說都是無利無害的。再說,他的煩惱深重,更應成為你悲憫的對象,沒有理由去將他拒之千里之外,更不應該動輒橫眉怒目,否則只會使事情更糟。對我們的負責人來說,出於僧團的利益和建設的需要,應該注意並指出他人的過失,一般人便不能也不允許用挑剔的眼光觀察別人,而應對一切都作清淨觀。釋迦牟尼佛在轉法輪時,也為隨順一般的凡夫而講了很多方便語。佛陀對我執很重的人,講補特伽羅有我;對稍有解脫根基的人,宣講了相應的暫時解脫法門,而這些從實相上說都是不了義的。所以有智慧的人,如果別人對你產生煩惱,你盡可以用善巧方便的語言進行引導,如此行之,對我們的修行有極大的促進。 「秉性正直心善良」,我們除了心行隨順,還應當努力精勤使自己心地善良、秉性正直。我們一定能改變自己,使自己在心和行為兩方面,都得到明顯的改善。 所有佛法,從「心善良、行為如法」兩方面來說,都已包括了。你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想到對方與自己是一樣的,對方同樣有著快樂與痛苦。就這樣,無論做什麼事情,先從對方角度去設身處地考慮一下,這種考慮,也就是內心善良之舉。法王老人家告訴我們做人、修行的重要竅訣,雖然語言不多,又看似普通,但在修道過程中,意義非常之大。我們佛學院現在四千多人中,還沒發現吵架、打架的,這就是大家奉行「心善良、行為如法」的良好結果。 去年,學院裡來了位博士,他是研究藏傳佛教的第一位博士。他曾對法王說:「你們這裡幾千個人在一起,相互之間很友善,沒有什麼矛盾,請問您用了什麼方法,採取了什麼措施呢?」法王說:「也沒有特別的方法,我只是祈禱三寶,他們自己則按所學到的佛法如法而行。在他們剛來佛學院時,各種煩惱都有,隨著每日佛法的熏陶,煩惱就漸漸平息下來,沒有大的嗔心了。另外有一條硬性規定,如果有人彼此間有了矛盾,就應在當天互相道歉懺悔,矛盾不能留過夜,過夜就只有請他們離開學院了。這一點我是能辦到的。」然後那個博士對我和慈誠羅珠堪布說:「你們佛學院人多,這是一大特徵;你們佛學院的人戒律清淨,這也是一大特徵;但還有個最大的特徵,你們彼此間心性和善,都很慈悲,沒有什麼矛盾,這是我從來沒有看到過的。」他說:「我們單位才十來個人,就有五六個人彼此關係不好。這種情況,不僅我們那裡有,在社會上也處處可見。」因此,他對法王能管理好這麼大的僧團而深感敬佩。 秉性正直非常重要,麥彭仁波切在《二規教言論》中讚歎正直的人說:「直士之前天喜聚,直士順利抵天界,直士做事極穩妥,直士國王亦勝任。」又讚歎正直的功德說:「所謂正直之功德,一切德中最超勝,清淨世規之精要,無需饒舌讚歎之。」不論是道友之間,還是弟子與上師之間,都應該正直,坦誠相待,不應該口是心非、耍些小聰明。現在不少人習慣了搞世間法,進了佛門後,也沒用佛法去對治這些習氣。例如有人心裡想的是一己私利,但卻對上師說:「我要弘法利生,做很多事業……」如果這位上師稍微對他讚揚幾句:「你很好,你發心很清淨,你的確不可思議……」於是,他就四處散揚上師的這幾句贊語,藉以抬高自己的身價,達到不良的目的。 《格言寶藏論》中講,馬群中有駿馬和劣馬,同樣,人當中也有好人與壞人。僅從外表上看起來,每個人都差不多,但如同五個手指一樣,相互間還是參差不齊。我們對他人的優點要加以學習、效仿,對他人的缺點應看作是自己的缺點,注意改正。同時,應以真誠、感激之心接受他人的批評,如此,心行就自然會一天天得以改善。 「若欲長久利己者,暫時利他乃竅訣。」這是就世間上一般人而言的。世間人我執很深,追求的都是自己的私利,但是即使他們的目的是想要廣泛地利益自己,實際上還是要通過利益他人的方式才能順利、有效地實現。這是對追求自利者的最甚深的竅訣。 比如說,你若想發財,就應多行佈施。法王仁波切指出,如果你樂意幫助他人,那麼他人就願意幫助你。如果他人修房子時,你去幫忙,等你在修房子時,他人也會願意來幫你。平時一心一意地幫助他人,最終你卻得到了利益,這是個竅訣。擴充來講,在此良好人格的基礎上,再生起對他人的大悲心甚至菩提心,就已踏上出世之路了。 確實,我原來覺得你們有些人的人格不是很好,傳殊勝法有危險性,因此不大願意傳。因為如果人格不好的話,今天說幾句漂亮話,明天又變成另外一個人了,甚至於誹謗密法,這確實令人害怕。如果品行很好的人學佛,無論遇到何種違緣,他也不會誹謗,總會以信心依止。 《格言寶藏論》《二規教言論》翻譯、傳講後,對漢族四眾弟子產生了很大的利益。希望你們最好每年都能把《格言寶藏論》讀一遍。以前,噶當派的格西也是這樣,他們在傳法前先觀察人格,如果人格好,可以馬上傳,如果人格不好,會從智慧方面入手,通過聞思修來改變。所以,學習這些直接有利於人格提高的格言和戒律對我們來說十分重要。你們有些人不要以為這兩部論不是密法,就不必重視。一方面這兩部論的作者是文殊菩薩化身的薩迦班智達和麥彭仁波切,這是從證悟者的最高智慧中流露出來的做人竅訣,不是一般的格言可相比擬;另一方面,法王在此也再三強調了修學密宗、顯宗最根本的基礎是良好的人格。因此,《格言寶藏論》、《二規教言論》是真正的寶藏,如果將寶藏束之高閣,不加以利用,確實太可惜了。 修習善良人格,第一個條件,是心與行要隨順自己的道友;第二個條件是心地善良,秉性正直;第三個條件,即使究竟上是為了自己的利益,但仍要暫時性地去成辦他人之事,這是自利利他的唯一方法,是一個殊勝的竅訣。正如上師經常講的,人格好的人對上恭敬,對下面的人以慈悲心護持,對中間的人平等以待、相互尊敬。而人格不好的人往往對上嫉妒,心不恭敬;對下生嗔恨心,進行壓制;對中等人想侵害或生起傲慢心,而引出各種各樣的煩惱來。 丙二、賢良人格之功德: 此乃清淨人規法,三世諸佛方便道, 亦為四攝之精華,諸位弟子切莫忘! 上述「修習善良人格之理」中的內容,也就是世間的典規德范之法。藏地觀音菩薩化身的國王松贊干布,當時對全藏人民規定了「人規十六條」,即十六條行為規範:一、敬信三寶;二、修行正法;三、孝敬父母;四、恭敬有德;五、敬重尊貴耆長;六、對親友有信義;七、對國人作利益;八、心性正直;九、仰瞻賢哲;十、善用資財;十一、以德報恩;十二、秤斗無欺;十三、不相嫉妒;十四、勿用婦言;十五、婉和善語;十六、心量寬宏。這十六條乃至對當今社會也有借鑒意義,現在,在學校裡也是要求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確實,人的道德非常重要,不論在世間還是出世間法中,如果道德低劣,那他做什麼都困難重重。 「三世諸佛方便道」,以上所講善良人格,不僅是世間人道規範法,而且從出世間法而言,也是過去、現在和未來三世諸佛度化眾生時所實行的方便道。 「亦為四攝之精華」,這是菩薩行持四攝法之精要。諸佛菩薩度化眾生的方法總結為四攝法,而四攝法又可總結為一句話,即是「賢良人格」。「四攝法」即攝受眾生的四種殊勝方法:第一是佈施攝,從下往上分為財佈施、無畏施、法佈施三類,比如他人貧困,你發心周濟他,即為財佈施;幫助他人,解除他人的怖畏即是無畏施,如放生等;向不懂因果的人講解因果等道理或以自己的修法功德回向他人,即為法佈施。第二是愛語攝,上師在攝受弟子的過程中要運用善巧方便的語言,即用弟子容易接受的語言來轉變弟子的相續,使其心行合乎於佛法。如果一個上師所講的話引起了對方情緒的牴觸,弟子就會漸漸遠離,因此,上師之語要適合調化弟子之心,這就叫愛語攝。第三是利行攝,上師應該具備度化弟子的良好心願和真實利益弟子的行為。如若上師沒有利益弟子的意願和行為,對弟子一切言行不予過問,任之隨心所欲,這樣,弟子肯定不會得到任何利益。最後一個是同事攝,上師要培養弟子,首先自己必須如理如法而行,為弟子起表率作用。否則,上師要求弟子好好聞思修,而自己卻天天搞世間法,那他的弟子肯定都會在心中嘀咕:「上師他自己整日游手好閒,很少聞思修行,還道貌岸然地給我們強調聞思修行……」再比如守持戒律,上師必須自己戒律清淨,不然,無論如何強調戒律,也起不了多大作用。 在弘揚佛法時,四攝法非常重要,這是佛陀教給我們的一大方法,法王如意寶在這裡又著重為我們指出。有的高僧大德有著極大的攝受力,因此弘法事業非常廣大。例如,上師如意寶傳一個法,就會有成千成萬人修。上師讓每一個弟子念一百遍《大自在祈禱文》,能成為成千上萬的數目。一個上師的攝受力大小,最根本是取決於人格力量。如果人格不好,人們就不願接近他,此人就沒有能力弘揚佛法。所以他最好先找個寂靜的地方,獨自修習願菩提心,改變人格,並以修法的功德上供諸佛菩薩,下施六道眾生,只有這樣,才能對弘法利生有所利益。人格不好的人,即使只收一兩個弟子,最後,就連這一兩個弟子也會生起邪見,那就更不用說去廣收門徒了。一個有成千上萬弟子的高僧大德,必定在人格方面具有不共的功德,這也完全可以通過邏輯的道理來推知。 「諸位弟子切莫忘」,上師仁波切語重心長,反覆叮囑我們,千萬不要忘記了這一殊勝的竅訣!因為這個竅訣極其重要。在藏文中「切切」是重複強調的詞,直譯成漢文就是「不要忘記,不要忘記」。上師如意寶不但在這裡,平時也一直在強調人格對修行的重要性。我們一定要把上師如意寶的話銘刻在心,這樣必能得到上師仁波切不可思議的加持,獲得極大的利益。 甲三、末義: 以此善根願諸眾,超越輪迴之深淵, 令諸心子皆歡喜,往生西方極樂剎。 以宣說上述竅訣所出生的善根,誠願一切眾生能夠出躍輪迴的深淵險境。釋迦牟尼佛宣說八萬四千法門,精華要義已包含在了上述四種竅訣中,所以在此願所有有緣弟子生起極大歡喜心,信受奉行。並願以此功德,大家與上師如意寶一起往生西方極樂剎土,圓成佛果,這是上師法王如意寶對我們最殷切的期望。 「第十七勝生周丙子年(公元1996年9月21日)」,藏歷以六十年為一個週期,相當於陰曆一個甲子,其紀年從公元1027年開始,現在是第十七個週期的開始。「我等師徒遣除內外密諸違緣」,上師去年(1995年末)生病期間,遇到許多障礙,最後取得了降魔勝利,所以說上師與他所有的弟子從內外密諸障中獲得解脫。「阿旺羅珠宗美於慶祝勝利之吉日,近五千僧人中」,阿旺羅珠宗美是上師之法名,上師很謙虛地說自己在佛學院近五千僧眾中,「即性而唱」出此勝利道歌。「善哉」! 此殊勝竅訣論之淺釋,因時間匆忙等諸種原因,必有不盡意或不應理之處,特於諸聖者前誠心懺悔,若有少許善妙功德,回向一切有情,願其速獲無上佛果,並願諸高僧大德長久住世、常轉法輪。 譯於一九九七年三月六日 勝利道歌淺釋 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 造頌 索 達 吉 堪 布 譯釋
頂禮大恩金剛上師! 為度化一切眾生請發無上的菩提心! 法王的弘法過程至目前為止分為五個階段,並以不同階段所作的竅訣教言作為分界標誌。其中的《忠言心之明點》與《教誨甘露明點》已經譯成漢文,現在上師又垂示了《勝利道歌•天鼓妙音》,標誌著第五個弘法時期的開端。這三個教言的內容,大致相同,都強調了戒律,又強調了人格。《忠言心之明點》和《勝利道歌》還著重宣說了密宗的功德。 法王在前段時間的弘法過程中,遇到了很大的違緣,最終以三寶的加持,遣除了一切外、內、密的違緣,這時法王心中自然顯出了這個《勝利道歌》。這也標誌著在法王將來的弘法過程中,已不會遇到重大的違緣。法王這個《勝利道歌》,並非由分別念所造,而是在諸佛菩薩的加持下,智慧中的自然流露。因此,我們所有的弟子修學這部論,必有相當的意義和加持。法王要求我們以後在每講一個法時,在開始的第一天,最好把《勝利道歌》講解或讀誦一遍,如此便能遣除整個傳法過程中的違緣;如果發心去求法,先誦一遍《勝利道歌》,也能順利實現願望,而且不會受到邪魔外道的障礙或遭遇其他的違緣;在學佛的過程中遇到困難或違緣,通過讀誦這首道歌,或者將其帶在身上,也能夠轉變成順緣。 法王一再要求凡是皈依、依止他的人,必須把《勝利道歌》背熟,而且要精通其含義,如此對我們一生都能產生很大的利益。釋迦牟尼佛所傳的八萬四千法門,我們要嫻熟精通頗為不易,而法王通過自己的修證,已歸納成這個殊勝的竅訣,所以大家一定要珍視。 《勝利道歌》從論首的頂禮與上師無別的文殊菩薩,及強調時時以信心祈禱上師開篇,到論尾回嚮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為結束,中間共開示了四個修法的要訣,即:欲想盡早獲得正等覺佛果,必須修學無上的大圓滿法門;而大圓滿依靠什麼來成就呢?發大乘菩提心;此又需要依靠什麼呢?出離心;而出離心的基礎是什麼呢?即需要一個秉性善良的人格,這是從學處的角度講的。如果從戒律方面理解,即欲速捷成佛度生,則應趣入無上密乘,為此,首先要受持密乘三昧耶戒;此之前提,須先具有菩提心,而菩提心必須要依靠菩薩戒;受持菩薩戒須先有出離心,出離心必須依靠別解脫戒(小乘的比丘戒、比丘尼戒、沙彌戒、沙彌尼戒、正學女戒、優婆塞戒、優婆夷戒);推尋到最後歸結為人品,因為一切戒律,都須建立在賢良人品的基礎上。這四個要訣,是顯密一切法門凝結成的精華,是成佛的必由之路。 《勝利道歌》從竅訣方面講,與宗喀巴大師的《三主要道論》相類似,都論述了修道的要點,其共同的是出離心和菩提心,不同的是在無二智慧上。《三主要道論》講述的是中觀,而《勝利道歌》講的是無上大圓滿,此外《勝利道歌》還特別強調了人格。在風格的差異上,《勝利道歌》是從大圓滿到人格的逆向式推理,而《三主要道論》是講從出離心、菩提心到中觀的修學次第。 本論分三個方面:一、初義;二、論義;三、後義。 甲一(初義)分二:一、題目;二、頂禮句。 乙一、題目:勝利道歌•天鼓妙音 自從法王如意寶開珠日神山的伏藏大門的緣起被破壞以後,整個學院遇到了很多的違緣,尤其在法王前期的弘法利生當中,遇到很多內、外、密的障礙,最後由上師和三寶的加持完全遣除了一切違緣,在慶祝勝利的時候,法王唱出了這首道歌。「道歌」是在修證上面得到證相後,自然唱出的歌。「天鼓」是三十三天因天人的福報而顯現的一面大鼓。在天人與阿修羅打仗之時,天鼓自然響起,並發出「願一切天人勝利,願一切非天消滅」的聲音,所以在這裡把道歌比喻成天鼓的聲音。 乙二、頂禮句: 這裡是頂禮文殊菩薩。在1987年法王帶領弟子朝禮五台山以前,法王所造的論典都首先頂禮麥彭仁波切。自從法王去五台山,見到了文殊菩薩,得到了《忠言心之明點》和《文殊大圓滿》這些竅訣法以後,所作的論就經常頂禮文殊菩薩。 怙主諸佛智慧身,文殊室利童子尊, 恆住八瓣蓮蕊心,所言願利諸有情。 「怙主」是一切眾生的唯一依怙處,也就是諸佛菩薩,而十方所有佛菩薩的智慧總集身,就是文殊師利童子聖尊。這裡把自己的心比喻成一朵八瓣蓮花,花瓣中間有花蕊,而文殊菩薩就像太陽,祈請您的光芒照射到我心間的蓮花中,請您恆住在蓮花的花蕊中。即祈請上師文殊菩薩時時刻刻加持我的身口意,加持我的智慧,使我的智慧和您的智慧融為一體。 「所言願利諸有情」,法王願此文所述的修行竅訣能利益普天下的一切有情。法王在講解此道歌時指出:不僅按《勝利道歌》的要訣去學去修,即使只聽到念誦的聲音或只觸碰到法本的人,也都將得到利益。法王也願他們都得到暫時的人天福報,並究竟證到無餘涅槃的境界。 甲二(論義)分四:一、無上密法;二、發菩提心;三、發出離心;四、賢良人格。 乙一(無上密法)分二:一、修無上密法之功德;二、修密法之因緣。 丙一、修無上密法之功德: 甚深光明大圓滿,僅聞詞句斷有根, 六月修要得解脫,唯此銘刻於心中。 「光明大圓滿」是一切顯密經藏、論藏的精華。因其非常深奧,一般的凡夫難以通達其密意,所以稱其為「甚深」。 僅聞無上大圓滿密法的詞句,即使沒有發心修持,也能斷除此生、中有或後世的三有輪迴之根。勝喜金剛曾說過:「此《勝喜金剛續》,見者得解脫,聞者得解脫,觸者得解脫。」不但人類,即使是其它如地獄、餓鬼、旁生中的眾生,聽聞之後,也都能得到解脫。如法王曾給一隻老山羊念了密法的傳承,老山羊已經得到解脫,現今在東方現喜剎土麥彭仁波切面前聞法。法王灌頂傳法的時候,不但你們,旁邊這些麻雀、狗,它們聽到了這種詞句後,也都能種下解脫的善根。而且它們也是因為前世因緣,才會聚集到這裡來的。像那天我們在漢經堂內傳密法時,有一隻鴿子,一直靜靜地停在欄杆上聽,等傳法結束念《普賢行願品》回向的時候,它才飛出去了。你們在上師面前聞法時,雖然語言不通,但你們聽法前念皈依、發菩提心的儀軌,中間有一定的聽聞意樂,聽完後念回向偈與《普賢行願品》回向,確實能獲得大加持,同時在大成就者面前聽殊勝的法,也是很難得的。在密宗中,只要戒律清淨,每一位眾生都能得到解脫。所以說大圓滿的功德非常大,我們應該對此生起歡喜心。 「六月修要得解脫」,如果得到大圓滿密法後,精進修持,上根者在六個月中即可真正得到解脫。《傑珍大圓滿》中指出,利根修密法者六月即獲成就。《金剛帳續》說:「不動信解行六月,金剛持地能獲得。」又《莊嚴誓言續》說:「由六月不動,信解及恭敬,獲金剛持地。」那麼,在密宗中什麼是利根呢?趣向涅槃的善根總說有五種,即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蔣揚欽哲旺波等傳承祖師根據續典教證與修行體驗指出,密宗中之根器以信根為重。另外淨土宗也是十分注重信根,如果對阿彌陀佛沒有生起信心,修最簡便的淨土法門也不能往生。在寧瑪派教法史上,修行者因信心而獲得成就的事例俯拾即是。讀了第二世敦珠仁波切的《西藏古代佛教史》之後,就會瞭解寧瑪派的教法,也就自然會對密法生起很大的信心。五明佛學院的所在地喇榮溝,自從第一世敦珠仁波切——降魔金剛創建道場到現在的一百來年中,就有十三位虹身成就者。 關於女人學佛的難易問題。一次我遇到一位新聞記者,她是美國的女居士,她問我:「我覺得佛法中有些還是不合理,世間法主張男女平等,尤其是在現代社會中。但是在佛教裡面,雖然從根本上說男女是平等的,但其實差距還是很大。比如你看,現在女活佛就是沒有。」我說:「女活佛有嘛,像智旺仁波切認定的華登門知、阿貢喇嘛等等。」她說:「有是有,只有一個、兩個。」於是,我說:「也是這樣的,現在世界上女總統雖然有,也只是一個兩個。」從世間法方面來講,男女在某些方面,如能力等還是平等不了,這是不爭的事實。佛在顯宗中也說女人有五障,即不能作五種身:一、梵天王;二、帝釋;三、魔王;四、轉輪聖王;五、佛身。但在修密法證悟成佛的機會上,男女是平等的。在密宗中女人成就的很多,像以前紅色銅山的十萬空行母等等,這方面公案數不勝數。比如漢族僧尼中前幾年圓寂的明慧比丘尼,從她對密法的信心和往生時的瑞相來看,確實是得到了解脫。並且從時間上看,從她1993年9月1日聽完《大圓滿心性休息三處三善引導文》,到1994年3月1日圓寂,前後正好六個月時間。當時她雖然生病,且病得也很厲害,但這並不能說明她沒有解脫成就,其實在這方面成就者示現的很多。如以前新龍的大成就者白瑪鄧登,在他生病的時候,痛得幾個人都按不住,但最後他變成了虹光身虹化了。西藏八十年代時還有一女居士當珍拉姆,她對密法的信心非常強,修的法是以前新龍縣的一個寧瑪派傳承法要,她平時所顯現的行為、作風很不如法,但她最後圓寂的征相確實非常好,七天以後,她的身體縮成為僅26厘米,可以托在一個人的手掌上。如此,歷史上有很多很多女人修大圓滿解脫、成佛的公案。 六月修要得解脫,是對最利根,也就是信心最猛厲的人而講的。中根人則在中陰身的時候解脫,鈍根者來世25歲以前遇到金剛上師及密法,然後開始修行,獲得解脫。所以,我們這裡面的人,如果是在25歲以前遇到上師與密法的話,多半是前世的因緣。在《傑珍大圓滿》、《龍欽心滴》和《布瑪心滴》中,有些講三年當中得解脫,有些講六年當中得解脫,有些講七年當中得解脫,時間雖然各異,實際主要是由人的信心和精進方面的差異而致。「一個是精進,一個是信心」,法王經常這樣強調。 「唯此銘刻於心中」,應將此無上大圓滿的密法,深深銘刻於心中,這是出世的津梁,更是成佛的最大方便。法王講解《勝利道歌》時著重指出,我們現在很多眾生因業障深重,要完全通達密法的內容,已較為不易。但我們不要對自己的密法上師生起邪見,在金剛道友之間也不能犯密乘戒律(如果是犯了密乘戒,馬上就懺悔,盡量不要過夜)。釋迦牟尼佛的教法當中,有了過錯後,懺悔是唯一的對治方法。若不懺悔,則對自己的修道、弘法乃至今後的生活都將產生極大的障礙。 但剛學密法的人,稍不注意,出點矛盾時,也以為是犯了根本戒,事實並非如此。在這裡,給大家講一個真實犯戒的故事:在丹巴縣的一個寺廟有一位從我們佛學院出去的堪布,他去那座寺院後,傳了不少密法。那個寺廟有位當家師,也向他求了《七寶藏》等大圓滿竅訣,堪布也向他傳了約有三年時間的密法。後來,不知怎的,當家師忽然對堪布不滿,開始誹謗。其他人規勸了當家師,讓他向堪布懺悔,但他好像著了魔,誰的話都聽不進去。不久,他就公開誹謗,甚至對堪布挑釁說:「你不能住在這裡,我們怎能給你提供供養呀……」當時,那位堪布說:「你不要這樣講,你要想一想,我們之間有密乘的真正誓言。我向你傳了許多大圓滿竅訣,你應好好懺悔,不然很危險的。」但是,這個人還是聽不進去。於是這件事情越來越大。最後無奈那位堪布說:「既然這樣,現在我再也不會接受你的懺悔了。」堪布不願意住在這個地方,就到其他地方去了。不久,也許那個當家師接受了別人的規勸,也許是自己明白過來了,他跑到堪布面前,跪下哭著說:「我從今以後,再也不誹謗你了。」他開始懺悔,那位堪布說:「你高興的時候也是流眼淚的,你對我誹謗的時候也是流著眼淚的,從今以後,無論你再怎樣哭,我也不接受你的懺悔。」現在這位上師已不接受弟子懺悔的這種情況,才是真正破密乘根本戒的。根本戒破與否的界限是上師接不接受你的懺悔。如果對上師生了邪見後,誠心懺悔,上師也接受了,這惡業便可消除。在我們佛學院,對法王或對其他上師,可以說從來沒有出現過不願懺悔的事情,希望今後也不要出現。 歷來對於破戒之人,我們佛學院裡的灌頂傳法不許參加,也不讓長住。在藏地,特別是在「文革」期間,有些人明明知道是自己的根本上師,但仍然去打去罵、去批判自己的上師,這樣無疑已破了戒。 在密乘戒律三昧耶的基礎上,並對大圓滿的法本經常地頂禮、供養,今生當中就可能得到解脫。很多證悟並非只憑本人的智慧,而是還憑信心。所以,不管你到什麼地方,大圓滿的法本最好不要離開身體。或者在你住的地方,每天晚上,把這個法本和一些佛像供在一起,對它們頂禮,這樣會有不可思議的加持(密宗的有些佛像,如雙運像,一般人難以理解其深奧密意,應注意保密。如果公之於眾,反而會引起邪見)。上師仁波切在一生中,像《上師心滴》、《大圓滿三大休息》這些法本一直沒有離開過身體,哪怕是在文革期間,那時的藏地,如果讓人看到身上帶著一個法本,將非常的危險。 蓮花生大師曾說過:修行得成就的法,各個教派都有,但是不修行得成就的法,只有我的宗派才有。所以說真正是有信心,並遵守誓言的人,即使不修行也能獲得解脫。上師仁波切也特別強調,尤其在現在末法時代,密法比其餘佛法更有殊勝的加持。蓮花生大師也曾說過:「時代越趨向末法,我的無上密法將越加興盛。」這些教證說明,能遇到這樣的密法,確有很大的緣分,並會產生不可思議的利益,故應好好地修持。 丙二、修密法之因緣: 遇此勝法善緣眾,前世累劫積資果, 與普賢王同緣分,諸道友當生歡喜。 「遇此勝法善緣眾」,「勝法」是指無上密法大圓滿,「善緣眾」指我們得到灌頂、傳承,有著非常殊勝緣分的眾生。 「前世累劫積資果」,現在我們遇到這樣的密法,是不是平白無故好像從天上掉下來的呢?我們有些人因為家庭裡有這樣或那樣的障礙,就糊里糊塗地跑到這裡來了,然後覺得這僅是巧遇。但其實並非如此,這是多世累劫積累資糧的殊勝結果,因為密法不像其他的法容易得到。無垢光尊者在《勝乘寶藏論》中指出:「凡值遇無上密乘者,往昔必定已供養過無數佛陀,並已成過普賢如來的眷屬……若男若女入此勝密,並獲得傳承教言,雖其未證悟,然以聽聞之功德力,決定速疾解脫,因彼逢遇無上果法之故。」他用了兩個推理,第一個是我和弟子們千百萬劫當中已積累了足夠的資糧,因為我們已經遇到了殊勝的密法;第二是我和弟子們,在今生或中陰,一定會獲得解脫,也是因為我們遇到了殊勝的密法。無垢光尊者以這兩個因明的肯定句為我們作出了明確的推斷。 「與普賢王同緣分」,遇到這樣的密法,實際上已與普賢王如來同等緣分,因為普賢如來一剎那中得解脫,也是依靠這個殊勝密法。另外,「系解脫」(《聖教一子續》)中說:如果見到了天上的金剛鏈,我們便與普賢如來具有了同等的緣分。 我們前天得到了法王「系解脫」的灌頂,因此你們以後可以把「系解脫」戴在身上,並且應戴在貼身處,最好不要讓任何人看到,而且在今生不能離開身體,睡覺時也不能取下來。臨終的時候,如果「系解脫」在身上,我們會有相當的把握。我們什麼時候死亡,自己還無法確定,如果你在晚上把「系解脫」擱在這邊,你在那邊靜靜地睡覺,或許就與世永別了,這樣就失去了在臨終獲得極大加持的機會。過世後,「系解脫」也不能離開屍體。洗澡時,暫時解下來一會兒,馬上就要戴上去。裝加持品的嘎烏盒可以戴在外面。上師仁波切那本「系解脫」很重,裝在一個很大的、用銀子做的嘎烏盒裡,一直戴在身上。前幾年出國去印度時,天氣很熱,他洗澡的時候,解下來在旁邊擱了一會兒,洗完馬上便說:「我的系解脫!」一會兒也不能離開身體。在藏地,很多人光憑「系解脫」的加持就往生了,而且他們的身體變成虹光,燒出了舍利。我看到有些人把「系解脫」戴在外邊作為裝飾品,這樣不如法,因為我們並非以此作為一種裝飾,而是為了得到加持。 「諸道友當生歡喜」,上師用一種謙虛的語言,把他所有的弟子稱作「道友」。我們所有的道友,遇到這樣的密法,真的很不簡單,故心裡面應該生起歡喜心。雖然我們還沒有一定的修行,但是首先護持清淨誓言,經常懺悔罪過,特別每天念金剛薩埵心咒、百字明,這樣,身、口、意的罪業能即刻消除,同時,對密法不要生起邪見。雖然要真正證悟密意確實有點困難,但是已經得到這麼多灌頂、教授,已經種下了最殊勝的解脫種子,不久之後定能獲得解脫。前兩天,有幾個出家人去漢地時,我看他們書包裡面裝了許多密法的法本,並且讚歎密法的加持不可思議,由此可推知他們對密法的殊勝信心。 乙二(發菩提心)分二:一、發心之理;二、發心功德。 丙一、發心之理: 為沉恐怖輪迴眾,獲得永樂之佛果, 當負利他之重任,捨棄愛自如毒食。 一切有情大致可分為二類:一類是已獲得暫時甚至究竟安樂的聖者,即聲聞羅漢、緣覺、菩薩與福慧圓滿的佛陀;一類是沒嘗到過安樂的法味,隨業力而沉溺在佈滿險惡外境的輪迴中的眾生。輪迴是輪轉不斷之義,其中有六種不同的種姓,即天道、阿修羅道、人道、旁生道、餓鬼道、地獄道。尚未解脫的眾生就在這六道中轉來轉去,即使升到苦難並不深重的三善道——天道、阿修羅道、人道,還未等喘息過來,又被自己所造的不善業力拉到了三惡道——旁生、餓鬼、地獄中受苦消業去了。故月稱菩薩在《入中論》中說輪迴中的眾生是「如水車轉無自在」。就拿我們周圍的人類眾生來說,雖然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但失意、煩惱、苦悶也隨之蔓延開來,十個人中你去問他們幸不幸福,有九個會露出一臉的苦笑。而且因不了知、不遵守因果規律,這些人在為生活奮鬥的同時又造下了無數的罪業,今後的去處又是十分黯淡。我們是無數個惡境眾生中的極少數幸運者,因為多世累劫的善根成熟,現在終於遇到了三寶與具德的上師,所以我們出離這個險境的日子已指日可待。 但這還遠遠不夠,因為從佛菩薩的聖言量、修行者的現量以及推理的比量中,我們已清楚地知道所有這些受苦的眾生,都曾做過自己的父母。他們曾經對自己是那麼的細心呵護,相互感情是那麼的深厚,現在雖然已全然不識,但一個稍具良知的人,怎麼也不可能將他們撇在一邊,自己獨自求得安樂。而使他們得到最大的安樂,即是使他們永遠離開輪迴苦海,獲得無上的成就。因此,心中應立下為使所有父母眾生得到究竟安樂的誓願。 為實現這個誓願,我們該從哪裡做起呢? 「當負利他之重任」,在立下了這個偉大的誓願後,我們再來觀察自己。現在我們尚是凡夫,凡夫意味著自己尚在輪迴之中,幫助他人的能力微乎其微,根本無從實現如此宏大的誓願。因此我們應該首先使自己具有最大的能力,而在這世界上能力最無上的即是佛陀。因此,我們為了使一切父母眾生得到究竟安樂而願自己獲得佛陀一樣的能力,即發誓成佛,這個決心稱為「願菩提心」。從發起這種決心的那一剎那開始,自己就已進入了大乘五道(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無學道)中的資糧道,稱為資糧道菩薩了。 詳細說來,願菩提心有三種。一是為度一切眾生願自己先於眾生成佛,這種發心需經三十三大阿僧祇劫修行才能成佛;一是願自己與眾生同時成佛,這需要七大阿僧祇劫的修行;最可貴的是願一切眾生先於自己成佛,就像文殊菩薩和地藏菩薩所發下的誓願一樣,這需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的歷程。如果有福德因緣值遇密宗,則更可因法門的深淺等因緣而在數世乃至一世中成就。 發願菩提心純熟、堅固後,再去行持六度萬行,這就是「行菩提心」。行菩提心開始後,他相續中的罪業就迅速減滅,福德迅速增長。華智仁波切說:「沒有菩提心的基礎,光是唸經、加持、傳法、聞法等等,實際上沒有很大的功德。若有了菩提心,即使沒有行很多善事,實際上他的功德也日益增上。」所以這裡為了無邊無盡輪迴中的眾生,讓他們得到究竟安樂,我們在學道的過程中,應該發起利益眾生的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並承擔所賦予的重大職責。 「捨棄愛自如毒食」,在這個學道的過程中,最緊要的是要斷除珍愛自己的我執。《智者入門》中講,所有的眾生首先有我執,接著產生我所執,然後就一直轉在輪迴中,始終無法解脫,漂泊無邊。《入中論》中也說:「最初說我而執我,次言我所則著法。」所以對凡夫來說,我執是最大、最究竟的敵人。《佛子行三十七頌》講:「諸苦由求自樂生,圓滿正覺利他成。」一切痛苦源自自己的慾望,一切諸佛的功德源自利他之行。所以說,愛執在學道過程中,相當於毒藥那樣,一定要去掉,若斷掉所有的我執和我所執,則菩提心能順利地生起。 丙二、發心功德: 以此可阻惡趣門,亦可獲得善趣樂, 趨至究竟解脫地,切莫散亂修此要。 彌勒菩薩也曾說過:「此菩提心能阻塞惡道之門,此菩提心能引至善趣的安樂,此菩提心能得究竟的解脫,所以在此我頂禮菩提心。」菩提心能阻塞惡趣之門,增上暫時的人天安樂,最後能得究竟的解脫。《入菩薩行》中也講:「如人雖犯極重罪,然依勇士得除畏,若有速令解脫者,畏罪之人何不依?菩提心如劫末火,剎那能毀諸重罪。」菩提心能把定業與不定業都加以淨除,故能阻塞墮入惡道之門,這是菩提心的第一大利益。 「亦可獲得善趣樂」,如具有了此菩提心,就能得到人天的福報和安樂,這是菩提心的第二大利益。《入菩薩行》中讚歎菩提心的功德時說:「即自彼時起,縱眠或放逸,福德相續生,量多等虛空……珍貴菩提心,眾生安樂因,除苦妙甘霖,其福何能量?」 「趨至究竟解脫地」,華智仁波切講過,如果缺少菩提心,成佛便沒有希望;有了菩提心,佛果的因即已具足。這是菩提心的第三個,也是最殊勝的利益。《入菩薩行》中說:「佛於多劫深思維,見此覺心最饒益,無量眾生依於此,順利能獲最勝樂……猶如最勝冶金料,垢身得此將轉成,無價之寶佛陀身,故應堅持菩提心。」 「切莫散亂修此要」,了知了上述菩提心的三大功德後,一個真正畏懼惡趣、欲想得到世間福樂或出世解脫的人,就不應再有疑慮,不要再這山望著那山高,應馬上著手修行此最為殊勝的要訣。佛在世時有位貧婦,想發心供燈,但窮得連油也買不起,於是她就去賣自己的身體,但沒有人買,無奈,她只得把頭發送人,換得了少許酥油。當她以至誠之心在經堂裡供了燈後,那盞燈長時盛燃,目犍連尊者用神通也不能撲滅,這就是發了菩提心的緣故。當時,雖然阿闍世王供養了比貧婦多得多的燈,但發心淺劣,所獲的功德遠不如只供了一盞燈的貧女。在此菩提心基礎上,再去修中觀甚至無上密法大圓滿,便能迅速獲得修行之正量驗相,迅速證果。 乙三(發出離心)分二:一、護戒功德;二、破戒過失。 接下來講述學修密法的另一個基礎,即是要發起出離心。出離心與菩提心正是學修顯宗與密宗的共同基礎。法王如意寶從兩個方面論述了出離心,一是護戒功德,二是破戒過失。 丙一、護戒功德: 於諸輪迴之盛事,不起羨慕之心念, 當持人天供養處,殊勝嚴飾之淨戒。 於此輪迴中有著許多令人炫目的盛事與富足。如我們這個世間的人,多數追求生活於繁華都市,享受奢華的生活,有著良好的聲譽、顯赫的地位和一呼百應的威勢等財、色、名、食、睡的誘人「快樂」;在天人道,則更有無死甘露、各種寶飾天衣等更多的令人羨慕之處。 但是,無論何種貪執都會將人束縛,令人不能解脫。就像難陀的故事——無論貪著三界輪迴中的哪一種福報都得不到解脫。《佛子行三十七頌》中講:「三有樂如草尖露,乃是瞬間壞滅法,了知恆時無變法,希求解脫佛子行。」故應該生起出離心,特別是我們學佛之人,無論是居士,還是正學女、沙彌、沙彌尼、比丘、比丘尼,凡守持小乘戒,首先要看破世間,如果沒有看破,戒律就無法守持。無垢光尊者強調指出:守小乘戒,必須先生起出離心。因此,要對輪迴所有興盛之事,不生起貪戀、羨慕。在這裡學過一段時間法的居士,回漢地以後來信說:雖然在城市吃得好、穿得好、住得也好,沒有佛學院那樣的艱苦,但卻沒有在佛學院修學佛法獲得的法樂。這已經表明向出離心邁出了一步。 所以,對三有輪迴中短暫快樂不生貪戀心,恆時希求解脫果,這便具有了清淨戒律的基礎。 「當持人天供養處」,此中的「供養處」是指持守別解脫戒以上的戒律,並且持戒清淨,他們是人天眾生的殊勝供養處。《佛子行三十七頌》中說:「無戒自利尚不成,欲成他利誠可笑,故於三有無希求,守護淨戒佛子行。」所以,已受戒之人,必須要守持好別解脫戒。別解脫戒是佛為追求自我個別解脫的小乘行人所制定的戒律,但它同時也是大乘菩薩戒與密乘三昧耶戒的基礎。如同龍樹菩薩所講:「戒如動靜之大地,一切功德之根本。」如果學修佛法不受戒,不可能產生很大的功德。如果受了相應之戒,則一切行持,皆有很大功德,而且功德自然而然增上。戒律是人天最殊勝的裝飾,釋迦牟尼佛曾在佛經中說:如果有了清淨戒律,即便沒有其他裝飾,也十分的莊嚴。 丙二、破戒過失: 一切增上定勝樂,悉皆依此而生故, 倘若破戒墮惡趣,切莫迷惑當取捨。 依據《寶鬘論》,一切人和天人的安樂都叫勝生之樂,這是暫時安樂;定圓樂則是解脫之安樂。解脫之樂也有暫時和究竟之分,暫時的解脫安樂,如聲聞羅漢、緣覺和菩薩;究竟的解脫安樂是成正等覺,即證最究竟之佛果。然而無論是勝生之安樂,還是定圓樂,皆是從守持清淨戒律中產生。正是這一緣故,我們應該持守好各類戒律,不僅增上人天福報,而且終獲解脫之安樂。 《寶鬘論》中並且論述了只有二地以上的菩薩才能真正持守清淨戒律。《入中論》中也說,二地菩薩即使在睡夢中也不會犯戒。然而對於一般的凡夫,別說睡夢中,就是在白天,也難以真正清淨戒律。在《菩提正道論》中,宗喀巴大師專門引用了佛經的一個教證,即在末法時代,哪怕守持一天的戒律,其功德比在千百萬劫中供養諸佛菩薩的功德還大。這也正顯出了末法時代持守戒律的難度與其可貴。因此,我們已決心荷擔如來家業的人,更要盡心盡力去持守戒律,一個具足正知正見的人,是不會也不可能犯戒的。 「倘若破戒墮惡趣」,在此指出了破戒的危險性。如果有人破了根本戒,或者破犯了相關重戒,於一生中也沒有懺悔清淨,那麼此人肯定會墮入惡趣,反覆漂流而無有出期。因此若稍有違犯,即應當盡快地按照儀軌,去真心發露懺悔。唯有這樣,才能遣除因破戒而招致的各種違緣障礙。 對於出家人來說,一定要清淨守持戒律。淨戒是生善趣之因,也是解脫的基礎,如果戒律不清淨,則反而轉生惡趣去了。《入菩薩行》中講:破戒之人即使多行佈施,他的果報還是轉生到餓鬼中當護財鬼之類。 「切莫迷惑當取捨」,大家要注意,現在我們既有善知識的指導,又是自由自在有條件守持清淨戒的時候,應好好珍惜此機會,千萬不要迷失了,應該對自己的行為善加取捨,遠離一切破戒的因與緣,發願在此一生當中,清淨地守持好戒律。偶爾無意中犯了戒律,凡夫人在所難免,但此時應勵力懺悔。如果受了戒還不知戒律為何物,或明知戒律的學處,而故意去違反,則應反思自己是否已成了佛陀授記中在末法時代混入佛門中的魔眷了。 乙四(賢良人格)分二:一、修習賢良人格之理;二、賢良人格之功德。 丙一、修習賢良人格之理: 作為一個佛弟子,我們首先應該完善自己的人格。法王如意寶一再強調,良好的人格是修持一切顯密佛法的基礎。法王規定長住五明佛學院的人所應遵守的三個基本條件中,首先就需要人格賢良(其次為戒律清淨、精進聞思修行)。我們中有些人學了佛後,一味喜歡高深法門,不屑於用佛法熏陶自己,以至於口若懸河,顯密教法、古今典故盡在腹中,但日常行履還不如一些沒學過佛的普通人。這樣的人其實並未懂得佛法,故也不可能得到佛法的真實利益。還有的人一看到某些人就很討厭,就像犯了心臟病一樣心裡很難受,這樣很不好。如果不接觸眾生,我們又當怎樣去度化他們呢?從顯宗角度來說,不論是修忍辱還是佈施,這六波羅蜜多都只有依靠眾生才能成就。如果眾生沒有煩惱,我們也就無以修成般若波羅蜜多了。雖然眾生有不同的層次,但我們還是應當對他們生起平等的歡喜心。一個真正有修行的人,是能令所有眾生生起信心的。 因為個人品德對於修行至關重要,歷代大成就者對此也均相當重視,薩迦班智達有《格言寶藏論》垂世,麥彭仁波切也專門著了明辨是非、改進人格的《二規教言論》。在《二規教言論》中,麥彭仁波切這樣強調了人品的重要:「世法即是佛法根,若無世間高尚行,則彼始終不容有,殊勝佛法之規故,如無樹根即無莖,或如無福即無財。」 言行恆時隨順友,秉性正直心善良, 若欲長久利己者,暫時利他乃竅訣。 我們在一切時中,都要在內心及行為上隨順道友、他人。這一方面是普賢菩薩菩提行願中的一個大願,另一方面也是我們與別人交往的一個竅訣,並且由此也能創造有利學修和比較寬鬆的人際環境。這裡所講的「隨順」,並非人云亦云,他人做什麼不如法之事,自己也跟了去做,而是性格溫和,不起嗔心,與人和睦相處。在法王所著的《教誨甘露明點》中,在人品方面講了許多竅訣,我們可以閱讀參考。 法王指出,若心不隨順他人,在其眼中,甚至一個好人也不會有。確實,如果有人心不清淨、行為不清淨,他便會覺得所有的人都在與他作對,別人所作所為都不如法。如此而來,他在行為上肯定會處處與人衝撞。比如坐車,心行不好的人,便會為爭座位而大吵大鬧。那些經常喜歡指責別人、罵別人、吵架的人,其人格水平非常之低劣,從學佛法上講,這些人也沒有多大因緣。 人在社會,出門辦事、待人接物,心裡容易產生煩惱。如果把自己關在房中,不與人接觸,好像沒有什麼麻煩,但很明顯這是一種逃避,而現實中人與人接觸是避免不了的。如果發現他人在行為上有些不對,你覺得應該加以勸告,最好不要當場指出,以免火上加油,而應該用其他變通的方法來進行勸告。因為我們知道,忠言往往逆耳,人大都會下意識地以為:「只有我自己的行為是如法的。」好像除了自己以外,其他道友甚至上師都是不對的——這就是心行沒有隨順他人。在學佛法的過程中應與所有道友心行相合、和睦相處。哪怕對方是個很不好的人,但對你來說都是無利無害的。再說,他的煩惱深重,更應成為你悲憫的對象,沒有理由去將他拒之千里之外,更不應該動輒橫眉怒目,否則只會使事情更糟。對我們的負責人來說,出於僧團的利益和建設的需要,應該注意並指出他人的過失,一般人便不能也不允許用挑剔的眼光觀察別人,而應對一切都作清淨觀。釋迦牟尼佛在轉法輪時,也為隨順一般的凡夫而講了很多方便語。佛陀對我執很重的人,講補特伽羅有我;對稍有解脫根基的人,宣講了相應的暫時解脫法門,而這些從實相上說都是不了義的。所以有智慧的人,如果別人對你產生煩惱,你盡可以用善巧方便的語言進行引導,如此行之,對我們的修行有極大的促進。 「秉性正直心善良」,我們除了心行隨順,還應當努力精勤使自己心地善良、秉性正直。我們一定能改變自己,使自己在心和行為兩方面,都得到明顯的改善。 所有佛法,從「心善良、行為如法」兩方面來說,都已包括了。你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想到對方與自己是一樣的,對方同樣有著快樂與痛苦。就這樣,無論做什麼事情,先從對方角度去設身處地考慮一下,這種考慮,也就是內心善良之舉。法王老人家告訴我們做人、修行的重要竅訣,雖然語言不多,又看似普通,但在修道過程中,意義非常之大。我們佛學院現在四千多人中,還沒發現吵架、打架的,這就是大家奉行「心善良、行為如法」的良好結果。 去年,學院裡來了位博士,他是研究藏傳佛教的第一位博士。他曾對法王說:「你們這裡幾千個人在一起,相互之間很友善,沒有什麼矛盾,請問您用了什麼方法,採取了什麼措施呢?」法王說:「也沒有特別的方法,我只是祈禱三寶,他們自己則按所學到的佛法如法而行。在他們剛來佛學院時,各種煩惱都有,隨著每日佛法的熏陶,煩惱就漸漸平息下來,沒有大的嗔心了。另外有一條硬性規定,如果有人彼此間有了矛盾,就應在當天互相道歉懺悔,矛盾不能留過夜,過夜就只有請他們離開學院了。這一點我是能辦到的。」然後那個博士對我和慈誠羅珠堪布說:「你們佛學院人多,這是一大特徵;你們佛學院的人戒律清淨,這也是一大特徵;但還有個最大的特徵,你們彼此間心性和善,都很慈悲,沒有什麼矛盾,這是我從來沒有看到過的。」他說:「我們單位才十來個人,就有五六個人彼此關係不好。這種情況,不僅我們那裡有,在社會上也處處可見。」因此,他對法王能管理好這麼大的僧團而深感敬佩。 秉性正直非常重要,麥彭仁波切在《二規教言論》中讚歎正直的人說:「直士之前天喜聚,直士順利抵天界,直士做事極穩妥,直士國王亦勝任。」又讚歎正直的功德說:「所謂正直之功德,一切德中最超勝,清淨世規之精要,無需饒舌讚歎之。」不論是道友之間,還是弟子與上師之間,都應該正直,坦誠相待,不應該口是心非、耍些小聰明。現在不少人習慣了搞世間法,進了佛門後,也沒用佛法去對治這些習氣。例如有人心裡想的是一己私利,但卻對上師說:「我要弘法利生,做很多事業……」如果這位上師稍微對他讚揚幾句:「你很好,你發心很清淨,你的確不可思議……」於是,他就四處散揚上師的這幾句贊語,藉以抬高自己的身價,達到不良的目的。 《格言寶藏論》中講,馬群中有駿馬和劣馬,同樣,人當中也有好人與壞人。僅從外表上看起來,每個人都差不多,但如同五個手指一樣,相互間還是參差不齊。我們對他人的優點要加以學習、效仿,對他人的缺點應看作是自己的缺點,注意改正。同時,應以真誠、感激之心接受他人的批評,如此,心行就自然會一天天得以改善。 「若欲長久利己者,暫時利他乃竅訣。」這是就世間上一般人而言的。世間人我執很深,追求的都是自己的私利,但是即使他們的目的是想要廣泛地利益自己,實際上還是要通過利益他人的方式才能順利、有效地實現。這是對追求自利者的最甚深的竅訣。 比如說,你若想發財,就應多行佈施。法王仁波切指出,如果你樂意幫助他人,那麼他人就願意幫助你。如果他人修房子時,你去幫忙,等你在修房子時,他人也會願意來幫你。平時一心一意地幫助他人,最終你卻得到了利益,這是個竅訣。擴充來講,在此良好人格的基礎上,再生起對他人的大悲心甚至菩提心,就已踏上出世之路了。 確實,我原來覺得你們有些人的人格不是很好,傳殊勝法有危險性,因此不大願意傳。因為如果人格不好的話,今天說幾句漂亮話,明天又變成另外一個人了,甚至於誹謗密法,這確實令人害怕。如果品行很好的人學佛,無論遇到何種違緣,他也不會誹謗,總會以信心依止。 《格言寶藏論》《二規教言論》翻譯、傳講後,對漢族四眾弟子產生了很大的利益。希望你們最好每年都能把《格言寶藏論》讀一遍。以前,噶當派的格西也是這樣,他們在傳法前先觀察人格,如果人格好,可以馬上傳,如果人格不好,會從智慧方面入手,通過聞思修來改變。所以,學習這些直接有利於人格提高的格言和戒律對我們來說十分重要。你們有些人不要以為這兩部論不是密法,就不必重視。一方面這兩部論的作者是文殊菩薩化身的薩迦班智達和麥彭仁波切,這是從證悟者的最高智慧中流露出來的做人竅訣,不是一般的格言可相比擬;另一方面,法王在此也再三強調了修學密宗、顯宗最根本的基礎是良好的人格。因此,《格言寶藏論》、《二規教言論》是真正的寶藏,如果將寶藏束之高閣,不加以利用,確實太可惜了。 修習善良人格,第一個條件,是心與行要隨順自己的道友;第二個條件是心地善良,秉性正直;第三個條件,即使究竟上是為了自己的利益,但仍要暫時性地去成辦他人之事,這是自利利他的唯一方法,是一個殊勝的竅訣。正如上師經常講的,人格好的人對上恭敬,對下面的人以慈悲心護持,對中間的人平等以待、相互尊敬。而人格不好的人往往對上嫉妒,心不恭敬;對下生嗔恨心,進行壓制;對中等人想侵害或生起傲慢心,而引出各種各樣的煩惱來。 丙二、賢良人格之功德: 此乃清淨人規法,三世諸佛方便道, 亦為四攝之精華,諸位弟子切莫忘! 上述「修習善良人格之理」中的內容,也就是世間的典規德范之法。藏地觀音菩薩化身的國王松贊干布,當時對全藏人民規定了「人規十六條」,即十六條行為規範:一、敬信三寶;二、修行正法;三、孝敬父母;四、恭敬有德;五、敬重尊貴耆長;六、對親友有信義;七、對國人作利益;八、心性正直;九、仰瞻賢哲;十、善用資財;十一、以德報恩;十二、秤斗無欺;十三、不相嫉妒;十四、勿用婦言;十五、婉和善語;十六、心量寬宏。這十六條乃至對當今社會也有借鑒意義,現在,在學校裡也是要求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確實,人的道德非常重要,不論在世間還是出世間法中,如果道德低劣,那他做什麼都困難重重。 「三世諸佛方便道」,以上所講善良人格,不僅是世間人道規範法,而且從出世間法而言,也是過去、現在和未來三世諸佛度化眾生時所實行的方便道。 「亦為四攝之精華」,這是菩薩行持四攝法之精要。諸佛菩薩度化眾生的方法總結為四攝法,而四攝法又可總結為一句話,即是「賢良人格」。「四攝法」即攝受眾生的四種殊勝方法:第一是佈施攝,從下往上分為財佈施、無畏施、法佈施三類,比如他人貧困,你發心周濟他,即為財佈施;幫助他人,解除他人的怖畏即是無畏施,如放生等;向不懂因果的人講解因果等道理或以自己的修法功德回向他人,即為法佈施。第二是愛語攝,上師在攝受弟子的過程中要運用善巧方便的語言,即用弟子容易接受的語言來轉變弟子的相續,使其心行合乎於佛法。如果一個上師所講的話引起了對方情緒的牴觸,弟子就會漸漸遠離,因此,上師之語要適合調化弟子之心,這就叫愛語攝。第三是利行攝,上師應該具備度化弟子的良好心願和真實利益弟子的行為。如若上師沒有利益弟子的意願和行為,對弟子一切言行不予過問,任之隨心所欲,這樣,弟子肯定不會得到任何利益。最後一個是同事攝,上師要培養弟子,首先自己必須如理如法而行,為弟子起表率作用。否則,上師要求弟子好好聞思修,而自己卻天天搞世間法,那他的弟子肯定都會在心中嘀咕:「上師他自己整日游手好閒,很少聞思修行,還道貌岸然地給我們強調聞思修行……」再比如守持戒律,上師必須自己戒律清淨,不然,無論如何強調戒律,也起不了多大作用。 在弘揚佛法時,四攝法非常重要,這是佛陀教給我們的一大方法,法王如意寶在這裡又著重為我們指出。有的高僧大德有著極大的攝受力,因此弘法事業非常廣大。例如,上師如意寶傳一個法,就會有成千成萬人修。上師讓每一個弟子念一百遍《大自在祈禱文》,能成為成千上萬的數目。一個上師的攝受力大小,最根本是取決於人格力量。如果人格不好,人們就不願接近他,此人就沒有能力弘揚佛法。所以他最好先找個寂靜的地方,獨自修習願菩提心,改變人格,並以修法的功德上供諸佛菩薩,下施六道眾生,只有這樣,才能對弘法利生有所利益。人格不好的人,即使只收一兩個弟子,最後,就連這一兩個弟子也會生起邪見,那就更不用說去廣收門徒了。一個有成千上萬弟子的高僧大德,必定在人格方面具有不共的功德,這也完全可以通過邏輯的道理來推知。 「諸位弟子切莫忘」,上師仁波切語重心長,反覆叮囑我們,千萬不要忘記了這一殊勝的竅訣!因為這個竅訣極其重要。在藏文中「切切」是重複強調的詞,直譯成漢文就是「不要忘記,不要忘記」。上師如意寶不但在這裡,平時也一直在強調人格對修行的重要性。我們一定要把上師如意寶的話銘刻在心,這樣必能得到上師仁波切不可思議的加持,獲得極大的利益。 甲三、末義: 以此善根願諸眾,超越輪迴之深淵, 令諸心子皆歡喜,往生西方極樂剎。 以宣說上述竅訣所出生的善根,誠願一切眾生能夠出躍輪迴的深淵險境。釋迦牟尼佛宣說八萬四千法門,精華要義已包含在了上述四種竅訣中,所以在此願所有有緣弟子生起極大歡喜心,信受奉行。並願以此功德,大家與上師如意寶一起往生西方極樂剎土,圓成佛果,這是上師法王如意寶對我們最殷切的期望。 「第十七勝生周丙子年(公元1996年9月21日)」,藏歷以六十年為一個週期,相當於陰曆一個甲子,其紀年從公元1027年開始,現在是第十七個週期的開始。「我等師徒遣除內外密諸違緣」,上師去年(1995年末)生病期間,遇到許多障礙,最後取得了降魔勝利,所以說上師與他所有的弟子從內外密諸障中獲得解脫。「阿旺羅珠宗美於慶祝勝利之吉日,近五千僧人中」,阿旺羅珠宗美是上師之法名,上師很謙虛地說自己在佛學院近五千僧眾中,「即性而唱」出此勝利道歌。「善哉」! 此殊勝竅訣論之淺釋,因時間匆忙等諸種原因,必有不盡意或不應理之處,特於諸聖者前誠心懺悔,若有少許善妙功德,回向一切有情,願其速獲無上佛果,並願諸高僧大德長久住世、常轉法輪。 譯於一九九七年三月六日 勝利道歌淺釋 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 造頌 索 達 吉 堪 布 譯釋
頂禮大恩金剛上師! 為度化一切眾生請發無上的菩提心! 法王的弘法過程至目前為止分為五個階段,並以不同階段所作的竅訣教言作為分界標誌。其中的《忠言心之明點》與《教誨甘露明點》已經譯成漢文,現在上師又垂示了《勝利道歌•天鼓妙音》,標誌著第五個弘法時期的開端。這三個教言的內容,大致相同,都強調了戒律,又強調了人格。《忠言心之明點》和《勝利道歌》還著重宣說了密宗的功德。 法王在前段時間的弘法過程中,遇到了很大的違緣,最終以三寶的加持,遣除了一切外、內、密的違緣,這時法王心中自然顯出了這個《勝利道歌》。這也標誌著在法王將來的弘法過程中,已不會遇到重大的違緣。法王這個《勝利道歌》,並非由分別念所造,而是在諸佛菩薩的加持下,智慧中的自然流露。因此,我們所有的弟子修學這部論,必有相當的意義和加持。法王要求我們以後在每講一個法時,在開始的第一天,最好把《勝利道歌》講解或讀誦一遍,如此便能遣除整個傳法過程中的違緣;如果發心去求法,先誦一遍《勝利道歌》,也能順利實現願望,而且不會受到邪魔外道的障礙或遭遇其他的違緣;在學佛的過程中遇到困難或違緣,通過讀誦這首道歌,或者將其帶在身上,也能夠轉變成順緣。 法王一再要求凡是皈依、依止他的人,必須把《勝利道歌》背熟,而且要精通其含義,如此對我們一生都能產生很大的利益。釋迦牟尼佛所傳的八萬四千法門,我們要嫻熟精通頗為不易,而法王通過自己的修證,已歸納成這個殊勝的竅訣,所以大家一定要珍視。 《勝利道歌》從論首的頂禮與上師無別的文殊菩薩,及強調時時以信心祈禱上師開篇,到論尾回嚮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為結束,中間共開示了四個修法的要訣,即:欲想盡早獲得正等覺佛果,必須修學無上的大圓滿法門;而大圓滿依靠什麼來成就呢?發大乘菩提心;此又需要依靠什麼呢?出離心;而出離心的基礎是什麼呢?即需要一個秉性善良的人格,這是從學處的角度講的。如果從戒律方面理解,即欲速捷成佛度生,則應趣入無上密乘,為此,首先要受持密乘三昧耶戒;此之前提,須先具有菩提心,而菩提心必須要依靠菩薩戒;受持菩薩戒須先有出離心,出離心必須依靠別解脫戒(小乘的比丘戒、比丘尼戒、沙彌戒、沙彌尼戒、正學女戒、優婆塞戒、優婆夷戒);推尋到最後歸結為人品,因為一切戒律,都須建立在賢良人品的基礎上。這四個要訣,是顯密一切法門凝結成的精華,是成佛的必由之路。 《勝利道歌》從竅訣方面講,與宗喀巴大師的《三主要道論》相類似,都論述了修道的要點,其共同的是出離心和菩提心,不同的是在無二智慧上。《三主要道論》講述的是中觀,而《勝利道歌》講的是無上大圓滿,此外《勝利道歌》還特別強調了人格。在風格的差異上,《勝利道歌》是從大圓滿到人格的逆向式推理,而《三主要道論》是講從出離心、菩提心到中觀的修學次第。 本論分三個方面:一、初義;二、論義;三、後義。 甲一(初義)分二:一、題目;二、頂禮句。 乙一、題目:勝利道歌•天鼓妙音 自從法王如意寶開珠日神山的伏藏大門的緣起被破壞以後,整個學院遇到了很多的違緣,尤其在法王前期的弘法利生當中,遇到很多內、外、密的障礙,最後由上師和三寶的加持完全遣除了一切違緣,在慶祝勝利的時候,法王唱出了這首道歌。「道歌」是在修證上面得到證相後,自然唱出的歌。「天鼓」是三十三天因天人的福報而顯現的一面大鼓。在天人與阿修羅打仗之時,天鼓自然響起,並發出「願一切天人勝利,願一切非天消滅」的聲音,所以在這裡把道歌比喻成天鼓的聲音。 乙二、頂禮句: 這裡是頂禮文殊菩薩。在1987年法王帶領弟子朝禮五台山以前,法王所造的論典都首先頂禮麥彭仁波切。自從法王去五台山,見到了文殊菩薩,得到了《忠言心之明點》和《文殊大圓滿》這些竅訣法以後,所作的論就經常頂禮文殊菩薩。 怙主諸佛智慧身,文殊室利童子尊, 恆住八瓣蓮蕊心,所言願利諸有情。 「怙主」是一切眾生的唯一依怙處,也就是諸佛菩薩,而十方所有佛菩薩的智慧總集身,就是文殊師利童子聖尊。這裡把自己的心比喻成一朵八瓣蓮花,花瓣中間有花蕊,而文殊菩薩就像太陽,祈請您的光芒照射到我心間的蓮花中,請您恆住在蓮花的花蕊中。即祈請上師文殊菩薩時時刻刻加持我的身口意,加持我的智慧,使我的智慧和您的智慧融為一體。 「所言願利諸有情」,法王願此文所述的修行竅訣能利益普天下的一切有情。法王在講解此道歌時指出:不僅按《勝利道歌》的要訣去學去修,即使只聽到念誦的聲音或只觸碰到法本的人,也都將得到利益。法王也願他們都得到暫時的人天福報,並究竟證到無餘涅槃的境界。 甲二(論義)分四:一、無上密法;二、發菩提心;三、發出離心;四、賢良人格。 乙一(無上密法)分二:一、修無上密法之功德;二、修密法之因緣。 丙一、修無上密法之功德: 甚深光明大圓滿,僅聞詞句斷有根, 六月修要得解脫,唯此銘刻於心中。 「光明大圓滿」是一切顯密經藏、論藏的精華。因其非常深奧,一般的凡夫難以通達其密意,所以稱其為「甚深」。 僅聞無上大圓滿密法的詞句,即使沒有發心修持,也能斷除此生、中有或後世的三有輪迴之根。勝喜金剛曾說過:「此《勝喜金剛續》,見者得解脫,聞者得解脫,觸者得解脫。」不但人類,即使是其它如地獄、餓鬼、旁生中的眾生,聽聞之後,也都能得到解脫。如法王曾給一隻老山羊念了密法的傳承,老山羊已經得到解脫,現今在東方現喜剎土麥彭仁波切面前聞法。法王灌頂傳法的時候,不但你們,旁邊這些麻雀、狗,它們聽到了這種詞句後,也都能種下解脫的善根。而且它們也是因為前世因緣,才會聚集到這裡來的。像那天我們在漢經堂內傳密法時,有一隻鴿子,一直靜靜地停在欄杆上聽,等傳法結束念《普賢行願品》回向的時候,它才飛出去了。你們在上師面前聞法時,雖然語言不通,但你們聽法前念皈依、發菩提心的儀軌,中間有一定的聽聞意樂,聽完後念回向偈與《普賢行願品》回向,確實能獲得大加持,同時在大成就者面前聽殊勝的法,也是很難得的。在密宗中,只要戒律清淨,每一位眾生都能得到解脫。所以說大圓滿的功德非常大,我們應該對此生起歡喜心。 「六月修要得解脫」,如果得到大圓滿密法後,精進修持,上根者在六個月中即可真正得到解脫。《傑珍大圓滿》中指出,利根修密法者六月即獲成就。《金剛帳續》說:「不動信解行六月,金剛持地能獲得。」又《莊嚴誓言續》說:「由六月不動,信解及恭敬,獲金剛持地。」那麼,在密宗中什麼是利根呢?趣向涅槃的善根總說有五種,即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蔣揚欽哲旺波等傳承祖師根據續典教證與修行體驗指出,密宗中之根器以信根為重。另外淨土宗也是十分注重信根,如果對阿彌陀佛沒有生起信心,修最簡便的淨土法門也不能往生。在寧瑪派教法史上,修行者因信心而獲得成就的事例俯拾即是。讀了第二世敦珠仁波切的《西藏古代佛教史》之後,就會瞭解寧瑪派的教法,也就自然會對密法生起很大的信心。五明佛學院的所在地喇榮溝,自從第一世敦珠仁波切——降魔金剛創建道場到現在的一百來年中,就有十三位虹身成就者。 關於女人學佛的難易問題。一次我遇到一位新聞記者,她是美國的女居士,她問我:「我覺得佛法中有些還是不合理,世間法主張男女平等,尤其是在現代社會中。但是在佛教裡面,雖然從根本上說男女是平等的,但其實差距還是很大。比如你看,現在女活佛就是沒有。」我說:「女活佛有嘛,像智旺仁波切認定的華登門知、阿貢喇嘛等等。」她說:「有是有,只有一個、兩個。」於是,我說:「也是這樣的,現在世界上女總統雖然有,也只是一個兩個。」從世間法方面來講,男女在某些方面,如能力等還是平等不了,這是不爭的事實。佛在顯宗中也說女人有五障,即不能作五種身:一、梵天王;二、帝釋;三、魔王;四、轉輪聖王;五、佛身。但在修密法證悟成佛的機會上,男女是平等的。在密宗中女人成就的很多,像以前紅色銅山的十萬空行母等等,這方面公案數不勝數。比如漢族僧尼中前幾年圓寂的明慧比丘尼,從她對密法的信心和往生時的瑞相來看,確實是得到了解脫。並且從時間上看,從她1993年9月1日聽完《大圓滿心性休息三處三善引導文》,到1994年3月1日圓寂,前後正好六個月時間。當時她雖然生病,且病得也很厲害,但這並不能說明她沒有解脫成就,其實在這方面成就者示現的很多。如以前新龍的大成就者白瑪鄧登,在他生病的時候,痛得幾個人都按不住,但最後他變成了虹光身虹化了。西藏八十年代時還有一女居士當珍拉姆,她對密法的信心非常強,修的法是以前新龍縣的一個寧瑪派傳承法要,她平時所顯現的行為、作風很不如法,但她最後圓寂的征相確實非常好,七天以後,她的身體縮成為僅26厘米,可以托在一個人的手掌上。如此,歷史上有很多很多女人修大圓滿解脫、成佛的公案。 六月修要得解脫,是對最利根,也就是信心最猛厲的人而講的。中根人則在中陰身的時候解脫,鈍根者來世25歲以前遇到金剛上師及密法,然後開始修行,獲得解脫。所以,我們這裡面的人,如果是在25歲以前遇到上師與密法的話,多半是前世的因緣。在《傑珍大圓滿》、《龍欽心滴》和《布瑪心滴》中,有些講三年當中得解脫,有些講六年當中得解脫,有些講七年當中得解脫,時間雖然各異,實際主要是由人的信心和精進方面的差異而致。「一個是精進,一個是信心」,法王經常這樣強調。 「唯此銘刻於心中」,應將此無上大圓滿的密法,深深銘刻於心中,這是出世的津梁,更是成佛的最大方便。法王講解《勝利道歌》時著重指出,我們現在很多眾生因業障深重,要完全通達密法的內容,已較為不易。但我們不要對自己的密法上師生起邪見,在金剛道友之間也不能犯密乘戒律(如果是犯了密乘戒,馬上就懺悔,盡量不要過夜)。釋迦牟尼佛的教法當中,有了過錯後,懺悔是唯一的對治方法。若不懺悔,則對自己的修道、弘法乃至今後的生活都將產生極大的障礙。 但剛學密法的人,稍不注意,出點矛盾時,也以為是犯了根本戒,事實並非如此。在這裡,給大家講一個真實犯戒的故事:在丹巴縣的一個寺廟有一位從我們佛學院出去的堪布,他去那座寺院後,傳了不少密法。那個寺廟有位當家師,也向他求了《七寶藏》等大圓滿竅訣,堪布也向他傳了約有三年時間的密法。後來,不知怎的,當家師忽然對堪布不滿,開始誹謗。其他人規勸了當家師,讓他向堪布懺悔,但他好像著了魔,誰的話都聽不進去。不久,他就公開誹謗,甚至對堪布挑釁說:「你不能住在這裡,我們怎能給你提供供養呀……」當時,那位堪布說:「你不要這樣講,你要想一想,我們之間有密乘的真正誓言。我向你傳了許多大圓滿竅訣,你應好好懺悔,不然很危險的。」但是,這個人還是聽不進去。於是這件事情越來越大。最後無奈那位堪布說:「既然這樣,現在我再也不會接受你的懺悔了。」堪布不願意住在這個地方,就到其他地方去了。不久,也許那個當家師接受了別人的規勸,也許是自己明白過來了,他跑到堪布面前,跪下哭著說:「我從今以後,再也不誹謗你了。」他開始懺悔,那位堪布說:「你高興的時候也是流眼淚的,你對我誹謗的時候也是流著眼淚的,從今以後,無論你再怎樣哭,我也不接受你的懺悔。」現在這位上師已不接受弟子懺悔的這種情況,才是真正破密乘根本戒的。根本戒破與否的界限是上師接不接受你的懺悔。如果對上師生了邪見後,誠心懺悔,上師也接受了,這惡業便可消除。在我們佛學院,對法王或對其他上師,可以說從來沒有出現過不願懺悔的事情,希望今後也不要出現。 歷來對於破戒之人,我們佛學院裡的灌頂傳法不許參加,也不讓長住。在藏地,特別是在「文革」期間,有些人明明知道是自己的根本上師,但仍然去打去罵、去批判自己的上師,這樣無疑已破了戒。 在密乘戒律三昧耶的基礎上,並對大圓滿的法本經常地頂禮、供養,今生當中就可能得到解脫。很多證悟並非只憑本人的智慧,而是還憑信心。所以,不管你到什麼地方,大圓滿的法本最好不要離開身體。或者在你住的地方,每天晚上,把這個法本和一些佛像供在一起,對它們頂禮,這樣會有不可思議的加持(密宗的有些佛像,如雙運像,一般人難以理解其深奧密意,應注意保密。如果公之於眾,反而會引起邪見)。上師仁波切在一生中,像《上師心滴》、《大圓滿三大休息》這些法本一直沒有離開過身體,哪怕是在文革期間,那時的藏地,如果讓人看到身上帶著一個法本,將非常的危險。 蓮花生大師曾說過:修行得成就的法,各個教派都有,但是不修行得成就的法,只有我的宗派才有。所以說真正是有信心,並遵守誓言的人,即使不修行也能獲得解脫。上師仁波切也特別強調,尤其在現在末法時代,密法比其餘佛法更有殊勝的加持。蓮花生大師也曾說過:「時代越趨向末法,我的無上密法將越加興盛。」這些教證說明,能遇到這樣的密法,確有很大的緣分,並會產生不可思議的利益,故應好好地修持。 丙二、修密法之因緣: 遇此勝法善緣眾,前世累劫積資果, 與普賢王同緣分,諸道友當生歡喜。 「遇此勝法善緣眾」,「勝法」是指無上密法大圓滿,「善緣眾」指我們得到灌頂、傳承,有著非常殊勝緣分的眾生。 「前世累劫積資果」,現在我們遇到這樣的密法,是不是平白無故好像從天上掉下來的呢?我們有些人因為家庭裡有這樣或那樣的障礙,就糊里糊塗地跑到這裡來了,然後覺得這僅是巧遇。但其實並非如此,這是多世累劫積累資糧的殊勝結果,因為密法不像其他的法容易得到。無垢光尊者在《勝乘寶藏論》中指出:「凡值遇無上密乘者,往昔必定已供養過無數佛陀,並已成過普賢如來的眷屬……若男若女入此勝密,並獲得傳承教言,雖其未證悟,然以聽聞之功德力,決定速疾解脫,因彼逢遇無上果法之故。」他用了兩個推理,第一個是我和弟子們千百萬劫當中已積累了足夠的資糧,因為我們已經遇到了殊勝的密法;第二是我和弟子們,在今生或中陰,一定會獲得解脫,也是因為我們遇到了殊勝的密法。無垢光尊者以這兩個因明的肯定句為我們作出了明確的推斷。 「與普賢王同緣分」,遇到這樣的密法,實際上已與普賢王如來同等緣分,因為普賢如來一剎那中得解脫,也是依靠這個殊勝密法。另外,「系解脫」(《聖教一子續》)中說:如果見到了天上的金剛鏈,我們便與普賢如來具有了同等的緣分。 我們前天得到了法王「系解脫」的灌頂,因此你們以後可以把「系解脫」戴在身上,並且應戴在貼身處,最好不要讓任何人看到,而且在今生不能離開身體,睡覺時也不能取下來。臨終的時候,如果「系解脫」在身上,我們會有相當的把握。我們什麼時候死亡,自己還無法確定,如果你在晚上把「系解脫」擱在這邊,你在那邊靜靜地睡覺,或許就與世永別了,這樣就失去了在臨終獲得極大加持的機會。過世後,「系解脫」也不能離開屍體。洗澡時,暫時解下來一會兒,馬上就要戴上去。裝加持品的嘎烏盒可以戴在外面。上師仁波切那本「系解脫」很重,裝在一個很大的、用銀子做的嘎烏盒裡,一直戴在身上。前幾年出國去印度時,天氣很熱,他洗澡的時候,解下來在旁邊擱了一會兒,洗完馬上便說:「我的系解脫!」一會兒也不能離開身體。在藏地,很多人光憑「系解脫」的加持就往生了,而且他們的身體變成虹光,燒出了舍利。我看到有些人把「系解脫」戴在外邊作為裝飾品,這樣不如法,因為我們並非以此作為一種裝飾,而是為了得到加持。 「諸道友當生歡喜」,上師用一種謙虛的語言,把他所有的弟子稱作「道友」。我們所有的道友,遇到這樣的密法,真的很不簡單,故心裡面應該生起歡喜心。雖然我們還沒有一定的修行,但是首先護持清淨誓言,經常懺悔罪過,特別每天念金剛薩埵心咒、百字明,這樣,身、口、意的罪業能即刻消除,同時,對密法不要生起邪見。雖然要真正證悟密意確實有點困難,但是已經得到這麼多灌頂、教授,已經種下了最殊勝的解脫種子,不久之後定能獲得解脫。前兩天,有幾個出家人去漢地時,我看他們書包裡面裝了許多密法的法本,並且讚歎密法的加持不可思議,由此可推知他們對密法的殊勝信心。 乙二(發菩提心)分二:一、發心之理;二、發心功德。 丙一、發心之理: 為沉恐怖輪迴眾,獲得永樂之佛果, 當負利他之重任,捨棄愛自如毒食。 一切有情大致可分為二類:一類是已獲得暫時甚至究竟安樂的聖者,即聲聞羅漢、緣覺、菩薩與福慧圓滿的佛陀;一類是沒嘗到過安樂的法味,隨業力而沉溺在佈滿險惡外境的輪迴中的眾生。輪迴是輪轉不斷之義,其中有六種不同的種姓,即天道、阿修羅道、人道、旁生道、餓鬼道、地獄道。尚未解脫的眾生就在這六道中轉來轉去,即使升到苦難並不深重的三善道——天道、阿修羅道、人道,還未等喘息過來,又被自己所造的不善業力拉到了三惡道——旁生、餓鬼、地獄中受苦消業去了。故月稱菩薩在《入中論》中說輪迴中的眾生是「如水車轉無自在」。就拿我們周圍的人類眾生來說,雖然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但失意、煩惱、苦悶也隨之蔓延開來,十個人中你去問他們幸不幸福,有九個會露出一臉的苦笑。而且因不了知、不遵守因果規律,這些人在為生活奮鬥的同時又造下了無數的罪業,今後的去處又是十分黯淡。我們是無數個惡境眾生中的極少數幸運者,因為多世累劫的善根成熟,現在終於遇到了三寶與具德的上師,所以我們出離這個險境的日子已指日可待。 但這還遠遠不夠,因為從佛菩薩的聖言量、修行者的現量以及推理的比量中,我們已清楚地知道所有這些受苦的眾生,都曾做過自己的父母。他們曾經對自己是那麼的細心呵護,相互感情是那麼的深厚,現在雖然已全然不識,但一個稍具良知的人,怎麼也不可能將他們撇在一邊,自己獨自求得安樂。而使他們得到最大的安樂,即是使他們永遠離開輪迴苦海,獲得無上的成就。因此,心中應立下為使所有父母眾生得到究竟安樂的誓願。 為實現這個誓願,我們該從哪裡做起呢? 「當負利他之重任」,在立下了這個偉大的誓願後,我們再來觀察自己。現在我們尚是凡夫,凡夫意味著自己尚在輪迴之中,幫助他人的能力微乎其微,根本無從實現如此宏大的誓願。因此我們應該首先使自己具有最大的能力,而在這世界上能力最無上的即是佛陀。因此,我們為了使一切父母眾生得到究竟安樂而願自己獲得佛陀一樣的能力,即發誓成佛,這個決心稱為「願菩提心」。從發起這種決心的那一剎那開始,自己就已進入了大乘五道(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無學道)中的資糧道,稱為資糧道菩薩了。 詳細說來,願菩提心有三種。一是為度一切眾生願自己先於眾生成佛,這種發心需經三十三大阿僧祇劫修行才能成佛;一是願自己與眾生同時成佛,這需要七大阿僧祇劫的修行;最可貴的是願一切眾生先於自己成佛,就像文殊菩薩和地藏菩薩所發下的誓願一樣,這需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的歷程。如果有福德因緣值遇密宗,則更可因法門的深淺等因緣而在數世乃至一世中成就。 發願菩提心純熟、堅固後,再去行持六度萬行,這就是「行菩提心」。行菩提心開始後,他相續中的罪業就迅速減滅,福德迅速增長。華智仁波切說:「沒有菩提心的基礎,光是唸經、加持、傳法、聞法等等,實際上沒有很大的功德。若有了菩提心,即使沒有行很多善事,實際上他的功德也日益增上。」所以這裡為了無邊無盡輪迴中的眾生,讓他們得到究竟安樂,我們在學道的過程中,應該發起利益眾生的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並承擔所賦予的重大職責。 「捨棄愛自如毒食」,在這個學道的過程中,最緊要的是要斷除珍愛自己的我執。《智者入門》中講,所有的眾生首先有我執,接著產生我所執,然後就一直轉在輪迴中,始終無法解脫,漂泊無邊。《入中論》中也說:「最初說我而執我,次言我所則著法。」所以對凡夫來說,我執是最大、最究竟的敵人。《佛子行三十七頌》講:「諸苦由求自樂生,圓滿正覺利他成。」一切痛苦源自自己的慾望,一切諸佛的功德源自利他之行。所以說,愛執在學道過程中,相當於毒藥那樣,一定要去掉,若斷掉所有的我執和我所執,則菩提心能順利地生起。 丙二、發心功德: 以此可阻惡趣門,亦可獲得善趣樂, 趨至究竟解脫地,切莫散亂修此要。 彌勒菩薩也曾說過:「此菩提心能阻塞惡道之門,此菩提心能引至善趣的安樂,此菩提心能得究竟的解脫,所以在此我頂禮菩提心。」菩提心能阻塞惡趣之門,增上暫時的人天安樂,最後能得究竟的解脫。《入菩薩行》中也講:「如人雖犯極重罪,然依勇士得除畏,若有速令解脫者,畏罪之人何不依?菩提心如劫末火,剎那能毀諸重罪。」菩提心能把定業與不定業都加以淨除,故能阻塞墮入惡道之門,這是菩提心的第一大利益。 「亦可獲得善趣樂」,如具有了此菩提心,就能得到人天的福報和安樂,這是菩提心的第二大利益。《入菩薩行》中讚歎菩提心的功德時說:「即自彼時起,縱眠或放逸,福德相續生,量多等虛空……珍貴菩提心,眾生安樂因,除苦妙甘霖,其福何能量?」 「趨至究竟解脫地」,華智仁波切講過,如果缺少菩提心,成佛便沒有希望;有了菩提心,佛果的因即已具足。這是菩提心的第三個,也是最殊勝的利益。《入菩薩行》中說:「佛於多劫深思維,見此覺心最饒益,無量眾生依於此,順利能獲最勝樂……猶如最勝冶金料,垢身得此將轉成,無價之寶佛陀身,故應堅持菩提心。」 「切莫散亂修此要」,了知了上述菩提心的三大功德後,一個真正畏懼惡趣、欲想得到世間福樂或出世解脫的人,就不應再有疑慮,不要再這山望著那山高,應馬上著手修行此最為殊勝的要訣。佛在世時有位貧婦,想發心供燈,但窮得連油也買不起,於是她就去賣自己的身體,但沒有人買,無奈,她只得把頭發送人,換得了少許酥油。當她以至誠之心在經堂裡供了燈後,那盞燈長時盛燃,目犍連尊者用神通也不能撲滅,這就是發了菩提心的緣故。當時,雖然阿闍世王供養了比貧婦多得多的燈,但發心淺劣,所獲的功德遠不如只供了一盞燈的貧女。在此菩提心基礎上,再去修中觀甚至無上密法大圓滿,便能迅速獲得修行之正量驗相,迅速證果。 乙三(發出離心)分二:一、護戒功德;二、破戒過失。 接下來講述學修密法的另一個基礎,即是要發起出離心。出離心與菩提心正是學修顯宗與密宗的共同基礎。法王如意寶從兩個方面論述了出離心,一是護戒功德,二是破戒過失。 丙一、護戒功德: 於諸輪迴之盛事,不起羨慕之心念, 當持人天供養處,殊勝嚴飾之淨戒。 於此輪迴中有著許多令人炫目的盛事與富足。如我們這個世間的人,多數追求生活於繁華都市,享受奢華的生活,有著良好的聲譽、顯赫的地位和一呼百應的威勢等財、色、名、食、睡的誘人「快樂」;在天人道,則更有無死甘露、各種寶飾天衣等更多的令人羨慕之處。 但是,無論何種貪執都會將人束縛,令人不能解脫。就像難陀的故事——無論貪著三界輪迴中的哪一種福報都得不到解脫。《佛子行三十七頌》中講:「三有樂如草尖露,乃是瞬間壞滅法,了知恆時無變法,希求解脫佛子行。」故應該生起出離心,特別是我們學佛之人,無論是居士,還是正學女、沙彌、沙彌尼、比丘、比丘尼,凡守持小乘戒,首先要看破世間,如果沒有看破,戒律就無法守持。無垢光尊者強調指出:守小乘戒,必須先生起出離心。因此,要對輪迴所有興盛之事,不生起貪戀、羨慕。在這裡學過一段時間法的居士,回漢地以後來信說:雖然在城市吃得好、穿得好、住得也好,沒有佛學院那樣的艱苦,但卻沒有在佛學院修學佛法獲得的法樂。這已經表明向出離心邁出了一步。 所以,對三有輪迴中短暫快樂不生貪戀心,恆時希求解脫果,這便具有了清淨戒律的基礎。 「當持人天供養處」,此中的「供養處」是指持守別解脫戒以上的戒律,並且持戒清淨,他們是人天眾生的殊勝供養處。《佛子行三十七頌》中說:「無戒自利尚不成,欲成他利誠可笑,故於三有無希求,守護淨戒佛子行。」所以,已受戒之人,必須要守持好別解脫戒。別解脫戒是佛為追求自我個別解脫的小乘行人所制定的戒律,但它同時也是大乘菩薩戒與密乘三昧耶戒的基礎。如同龍樹菩薩所講:「戒如動靜之大地,一切功德之根本。」如果學修佛法不受戒,不可能產生很大的功德。如果受了相應之戒,則一切行持,皆有很大功德,而且功德自然而然增上。戒律是人天最殊勝的裝飾,釋迦牟尼佛曾在佛經中說:如果有了清淨戒律,即便沒有其他裝飾,也十分的莊嚴。 丙二、破戒過失: 一切增上定勝樂,悉皆依此而生故, 倘若破戒墮惡趣,切莫迷惑當取捨。 依據《寶鬘論》,一切人和天人的安樂都叫勝生之樂,這是暫時安樂;定圓樂則是解脫之安樂。解脫之樂也有暫時和究竟之分,暫時的解脫安樂,如聲聞羅漢、緣覺和菩薩;究竟的解脫安樂是成正等覺,即證最究竟之佛果。然而無論是勝生之安樂,還是定圓樂,皆是從守持清淨戒律中產生。正是這一緣故,我們應該持守好各類戒律,不僅增上人天福報,而且終獲解脫之安樂。 《寶鬘論》中並且論述了只有二地以上的菩薩才能真正持守清淨戒律。《入中論》中也說,二地菩薩即使在睡夢中也不會犯戒。然而對於一般的凡夫,別說睡夢中,就是在白天,也難以真正清淨戒律。在《菩提正道論》中,宗喀巴大師專門引用了佛經的一個教證,即在末法時代,哪怕守持一天的戒律,其功德比在千百萬劫中供養諸佛菩薩的功德還大。這也正顯出了末法時代持守戒律的難度與其可貴。因此,我們已決心荷擔如來家業的人,更要盡心盡力去持守戒律,一個具足正知正見的人,是不會也不可能犯戒的。 「倘若破戒墮惡趣」,在此指出了破戒的危險性。如果有人破了根本戒,或者破犯了相關重戒,於一生中也沒有懺悔清淨,那麼此人肯定會墮入惡趣,反覆漂流而無有出期。因此若稍有違犯,即應當盡快地按照儀軌,去真心發露懺悔。唯有這樣,才能遣除因破戒而招致的各種違緣障礙。 對於出家人來說,一定要清淨守持戒律。淨戒是生善趣之因,也是解脫的基礎,如果戒律不清淨,則反而轉生惡趣去了。《入菩薩行》中講:破戒之人即使多行佈施,他的果報還是轉生到餓鬼中當護財鬼之類。 「切莫迷惑當取捨」,大家要注意,現在我們既有善知識的指導,又是自由自在有條件守持清淨戒的時候,應好好珍惜此機會,千萬不要迷失了,應該對自己的行為善加取捨,遠離一切破戒的因與緣,發願在此一生當中,清淨地守持好戒律。偶爾無意中犯了戒律,凡夫人在所難免,但此時應勵力懺悔。如果受了戒還不知戒律為何物,或明知戒律的學處,而故意去違反,則應反思自己是否已成了佛陀授記中在末法時代混入佛門中的魔眷了。 乙四(賢良人格)分二:一、修習賢良人格之理;二、賢良人格之功德。 丙一、修習賢良人格之理: 作為一個佛弟子,我們首先應該完善自己的人格。法王如意寶一再強調,良好的人格是修持一切顯密佛法的基礎。法王規定長住五明佛學院的人所應遵守的三個基本條件中,首先就需要人格賢良(其次為戒律清淨、精進聞思修行)。我們中有些人學了佛後,一味喜歡高深法門,不屑於用佛法熏陶自己,以至於口若懸河,顯密教法、古今典故盡在腹中,但日常行履還不如一些沒學過佛的普通人。這樣的人其實並未懂得佛法,故也不可能得到佛法的真實利益。還有的人一看到某些人就很討厭,就像犯了心臟病一樣心裡很難受,這樣很不好。如果不接觸眾生,我們又當怎樣去度化他們呢?從顯宗角度來說,不論是修忍辱還是佈施,這六波羅蜜多都只有依靠眾生才能成就。如果眾生沒有煩惱,我們也就無以修成般若波羅蜜多了。雖然眾生有不同的層次,但我們還是應當對他們生起平等的歡喜心。一個真正有修行的人,是能令所有眾生生起信心的。 因為個人品德對於修行至關重要,歷代大成就者對此也均相當重視,薩迦班智達有《格言寶藏論》垂世,麥彭仁波切也專門著了明辨是非、改進人格的《二規教言論》。在《二規教言論》中,麥彭仁波切這樣強調了人品的重要:「世法即是佛法根,若無世間高尚行,則彼始終不容有,殊勝佛法之規故,如無樹根即無莖,或如無福即無財。」 言行恆時隨順友,秉性正直心善良, 若欲長久利己者,暫時利他乃竅訣。 我們在一切時中,都要在內心及行為上隨順道友、他人。這一方面是普賢菩薩菩提行願中的一個大願,另一方面也是我們與別人交往的一個竅訣,並且由此也能創造有利學修和比較寬鬆的人際環境。這裡所講的「隨順」,並非人云亦云,他人做什麼不如法之事,自己也跟了去做,而是性格溫和,不起嗔心,與人和睦相處。在法王所著的《教誨甘露明點》中,在人品方面講了許多竅訣,我們可以閱讀參考。 法王指出,若心不隨順他人,在其眼中,甚至一個好人也不會有。確實,如果有人心不清淨、行為不清淨,他便會覺得所有的人都在與他作對,別人所作所為都不如法。如此而來,他在行為上肯定會處處與人衝撞。比如坐車,心行不好的人,便會為爭座位而大吵大鬧。那些經常喜歡指責別人、罵別人、吵架的人,其人格水平非常之低劣,從學佛法上講,這些人也沒有多大因緣。 人在社會,出門辦事、待人接物,心裡容易產生煩惱。如果把自己關在房中,不與人接觸,好像沒有什麼麻煩,但很明顯這是一種逃避,而現實中人與人接觸是避免不了的。如果發現他人在行為上有些不對,你覺得應該加以勸告,最好不要當場指出,以免火上加油,而應該用其他變通的方法來進行勸告。因為我們知道,忠言往往逆耳,人大都會下意識地以為:「只有我自己的行為是如法的。」好像除了自己以外,其他道友甚至上師都是不對的——這就是心行沒有隨順他人。在學佛法的過程中應與所有道友心行相合、和睦相處。哪怕對方是個很不好的人,但對你來說都是無利無害的。再說,他的煩惱深重,更應成為你悲憫的對象,沒有理由去將他拒之千里之外,更不應該動輒橫眉怒目,否則只會使事情更糟。對我們的負責人來說,出於僧團的利益和建設的需要,應該注意並指出他人的過失,一般人便不能也不允許用挑剔的眼光觀察別人,而應對一切都作清淨觀。釋迦牟尼佛在轉法輪時,也為隨順一般的凡夫而講了很多方便語。佛陀對我執很重的人,講補特伽羅有我;對稍有解脫根基的人,宣講了相應的暫時解脫法門,而這些從實相上說都是不了義的。所以有智慧的人,如果別人對你產生煩惱,你盡可以用善巧方便的語言進行引導,如此行之,對我們的修行有極大的促進。 「秉性正直心善良」,我們除了心行隨順,還應當努力精勤使自己心地善良、秉性正直。我們一定能改變自己,使自己在心和行為兩方面,都得到明顯的改善。 所有佛法,從「心善良、行為如法」兩方面來說,都已包括了。你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想到對方與自己是一樣的,對方同樣有著快樂與痛苦。就這樣,無論做什麼事情,先從對方角度去設身處地考慮一下,這種考慮,也就是內心善良之舉。法王老人家告訴我們做人、修行的重要竅訣,雖然語言不多,又看似普通,但在修道過程中,意義非常之大。我們佛學院現在四千多人中,還沒發現吵架、打架的,這就是大家奉行「心善良、行為如法」的良好結果。 去年,學院裡來了位博士,他是研究藏傳佛教的第一位博士。他曾對法王說:「你們這裡幾千個人在一起,相互之間很友善,沒有什麼矛盾,請問您用了什麼方法,採取了什麼措施呢?」法王說:「也沒有特別的方法,我只是祈禱三寶,他們自己則按所學到的佛法如法而行。在他們剛來佛學院時,各種煩惱都有,隨著每日佛法的熏陶,煩惱就漸漸平息下來,沒有大的嗔心了。另外有一條硬性規定,如果有人彼此間有了矛盾,就應在當天互相道歉懺悔,矛盾不能留過夜,過夜就只有請他們離開學院了。這一點我是能辦到的。」然後那個博士對我和慈誠羅珠堪布說:「你們佛學院人多,這是一大特徵;你們佛學院的人戒律清淨,這也是一大特徵;但還有個最大的特徵,你們彼此間心性和善,都很慈悲,沒有什麼矛盾,這是我從來沒有看到過的。」他說:「我們單位才十來個人,就有五六個人彼此關係不好。這種情況,不僅我們那裡有,在社會上也處處可見。」因此,他對法王能管理好這麼大的僧團而深感敬佩。 秉性正直非常重要,麥彭仁波切在《二規教言論》中讚歎正直的人說:「直士之前天喜聚,直士順利抵天界,直士做事極穩妥,直士國王亦勝任。」又讚歎正直的功德說:「所謂正直之功德,一切德中最超勝,清淨世規之精要,無需饒舌讚歎之。」不論是道友之間,還是弟子與上師之間,都應該正直,坦誠相待,不應該口是心非、耍些小聰明。現在不少人習慣了搞世間法,進了佛門後,也沒用佛法去對治這些習氣。例如有人心裡想的是一己私利,但卻對上師說:「我要弘法利生,做很多事業……」如果這位上師稍微對他讚揚幾句:「你很好,你發心很清淨,你的確不可思議……」於是,他就四處散揚上師的這幾句贊語,藉以抬高自己的身價,達到不良的目的。 《格言寶藏論》中講,馬群中有駿馬和劣馬,同樣,人當中也有好人與壞人。僅從外表上看起來,每個人都差不多,但如同五個手指一樣,相互間還是參差不齊。我們對他人的優點要加以學習、效仿,對他人的缺點應看作是自己的缺點,注意改正。同時,應以真誠、感激之心接受他人的批評,如此,心行就自然會一天天得以改善。 「若欲長久利己者,暫時利他乃竅訣。」這是就世間上一般人而言的。世間人我執很深,追求的都是自己的私利,但是即使他們的目的是想要廣泛地利益自己,實際上還是要通過利益他人的方式才能順利、有效地實現。這是對追求自利者的最甚深的竅訣。 比如說,你若想發財,就應多行佈施。法王仁波切指出,如果你樂意幫助他人,那麼他人就願意幫助你。如果他人修房子時,你去幫忙,等你在修房子時,他人也會願意來幫你。平時一心一意地幫助他人,最終你卻得到了利益,這是個竅訣。擴充來講,在此良好人格的基礎上,再生起對他人的大悲心甚至菩提心,就已踏上出世之路了。 確實,我原來覺得你們有些人的人格不是很好,傳殊勝法有危險性,因此不大願意傳。因為如果人格不好的話,今天說幾句漂亮話,明天又變成另外一個人了,甚至於誹謗密法,這確實令人害怕。如果品行很好的人學佛,無論遇到何種違緣,他也不會誹謗,總會以信心依止。 《格言寶藏論》《二規教言論》翻譯、傳講後,對漢族四眾弟子產生了很大的利益。希望你們最好每年都能把《格言寶藏論》讀一遍。以前,噶當派的格西也是這樣,他們在傳法前先觀察人格,如果人格好,可以馬上傳,如果人格不好,會從智慧方面入手,通過聞思修來改變。所以,學習這些直接有利於人格提高的格言和戒律對我們來說十分重要。你們有些人不要以為這兩部論不是密法,就不必重視。一方面這兩部論的作者是文殊菩薩化身的薩迦班智達和麥彭仁波切,這是從證悟者的最高智慧中流露出來的做人竅訣,不是一般的格言可相比擬;另一方面,法王在此也再三強調了修學密宗、顯宗最根本的基礎是良好的人格。因此,《格言寶藏論》、《二規教言論》是真正的寶藏,如果將寶藏束之高閣,不加以利用,確實太可惜了。 修習善良人格,第一個條件,是心與行要隨順自己的道友;第二個條件是心地善良,秉性正直;第三個條件,即使究竟上是為了自己的利益,但仍要暫時性地去成辦他人之事,這是自利利他的唯一方法,是一個殊勝的竅訣。正如上師經常講的,人格好的人對上恭敬,對下面的人以慈悲心護持,對中間的人平等以待、相互尊敬。而人格不好的人往往對上嫉妒,心不恭敬;對下生嗔恨心,進行壓制;對中等人想侵害或生起傲慢心,而引出各種各樣的煩惱來。 丙二、賢良人格之功德: 此乃清淨人規法,三世諸佛方便道, 亦為四攝之精華,諸位弟子切莫忘! 上述「修習善良人格之理」中的內容,也就是世間的典規德范之法。藏地觀音菩薩化身的國王松贊干布,當時對全藏人民規定了「人規十六條」,即十六條行為規範:一、敬信三寶;二、修行正法;三、孝敬父母;四、恭敬有德;五、敬重尊貴耆長;六、對親友有信義;七、對國人作利益;八、心性正直;九、仰瞻賢哲;十、善用資財;十一、以德報恩;十二、秤斗無欺;十三、不相嫉妒;十四、勿用婦言;十五、婉和善語;十六、心量寬宏。這十六條乃至對當今社會也有借鑒意義,現在,在學校裡也是要求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確實,人的道德非常重要,不論在世間還是出世間法中,如果道德低劣,那他做什麼都困難重重。 「三世諸佛方便道」,以上所講善良人格,不僅是世間人道規範法,而且從出世間法而言,也是過去、現在和未來三世諸佛度化眾生時所實行的方便道。 「亦為四攝之精華」,這是菩薩行持四攝法之精要。諸佛菩薩度化眾生的方法總結為四攝法,而四攝法又可總結為一句話,即是「賢良人格」。「四攝法」即攝受眾生的四種殊勝方法:第一是佈施攝,從下往上分為財佈施、無畏施、法佈施三類,比如他人貧困,你發心周濟他,即為財佈施;幫助他人,解除他人的怖畏即是無畏施,如放生等;向不懂因果的人講解因果等道理或以自己的修法功德回向他人,即為法佈施。第二是愛語攝,上師在攝受弟子的過程中要運用善巧方便的語言,即用弟子容易接受的語言來轉變弟子的相續,使其心行合乎於佛法。如果一個上師所講的話引起了對方情緒的牴觸,弟子就會漸漸遠離,因此,上師之語要適合調化弟子之心,這就叫愛語攝。第三是利行攝,上師應該具備度化弟子的良好心願和真實利益弟子的行為。如若上師沒有利益弟子的意願和行為,對弟子一切言行不予過問,任之隨心所欲,這樣,弟子肯定不會得到任何利益。最後一個是同事攝,上師要培養弟子,首先自己必須如理如法而行,為弟子起表率作用。否則,上師要求弟子好好聞思修,而自己卻天天搞世間法,那他的弟子肯定都會在心中嘀咕:「上師他自己整日游手好閒,很少聞思修行,還道貌岸然地給我們強調聞思修行……」再比如守持戒律,上師必須自己戒律清淨,不然,無論如何強調戒律,也起不了多大作用。 在弘揚佛法時,四攝法非常重要,這是佛陀教給我們的一大方法,法王如意寶在這裡又著重為我們指出。有的高僧大德有著極大的攝受力,因此弘法事業非常廣大。例如,上師如意寶傳一個法,就會有成千成萬人修。上師讓每一個弟子念一百遍《大自在祈禱文》,能成為成千上萬的數目。一個上師的攝受力大小,最根本是取決於人格力量。如果人格不好,人們就不願接近他,此人就沒有能力弘揚佛法。所以他最好先找個寂靜的地方,獨自修習願菩提心,改變人格,並以修法的功德上供諸佛菩薩,下施六道眾生,只有這樣,才能對弘法利生有所利益。人格不好的人,即使只收一兩個弟子,最後,就連這一兩個弟子也會生起邪見,那就更不用說去廣收門徒了。一個有成千上萬弟子的高僧大德,必定在人格方面具有不共的功德,這也完全可以通過邏輯的道理來推知。 「諸位弟子切莫忘」,上師仁波切語重心長,反覆叮囑我們,千萬不要忘記了這一殊勝的竅訣!因為這個竅訣極其重要。在藏文中「切切」是重複強調的詞,直譯成漢文就是「不要忘記,不要忘記」。上師如意寶不但在這裡,平時也一直在強調人格對修行的重要性。我們一定要把上師如意寶的話銘刻在心,這樣必能得到上師仁波切不可思議的加持,獲得極大的利益。 甲三、末義: 以此善根願諸眾,超越輪迴之深淵, 令諸心子皆歡喜,往生西方極樂剎。 以宣說上述竅訣所出生的善根,誠願一切眾生能夠出躍輪迴的深淵險境。釋迦牟尼佛宣說八萬四千法門,精華要義已包含在了上述四種竅訣中,所以在此願所有有緣弟子生起極大歡喜心,信受奉行。並願以此功德,大家與上師如意寶一起往生西方極樂剎土,圓成佛果,這是上師法王如意寶對我們最殷切的期望。 「第十七勝生周丙子年(公元1996年9月21日)」,藏歷以六十年為一個週期,相當於陰曆一個甲子,其紀年從公元1027年開始,現在是第十七個週期的開始。「我等師徒遣除內外密諸違緣」,上師去年(1995年末)生病期間,遇到許多障礙,最後取得了降魔勝利,所以說上師與他所有的弟子從內外密諸障中獲得解脫。「阿旺羅珠宗美於慶祝勝利之吉日,近五千僧人中」,阿旺羅珠宗美是上師之法名,上師很謙虛地說自己在佛學院近五千僧眾中,「即性而唱」出此勝利道歌。「善哉」! 此殊勝竅訣論之淺釋,因時間匆忙等諸種原因,必有不盡意或不應理之處,特於諸聖者前誠心懺悔,若有少許善妙功德,回向一切有情,願其速獲無上佛果,並願諸高僧大德長久住世、常轉法輪。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10/7/1 下午 03:40:44編輯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