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金剛討論版(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2)
----  21度母勾招良緣、子嗣暨除障灌頂法會、蘇曼寺說話度母聖物加持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2&id=22836)

--  作者:whataboutu
--  發表時間:2010/7/25 上午 10:18:21
--  21度母勾招良緣、子嗣暨除障灌頂法會、蘇曼寺說話度母聖物加持

時間:201082201088

主法上師:蘇曼噶舉傳承法主 蘇曼噶旺仁波切

地點:台北德噶禪修中心 台北市光復南路1B1

    

  佛教讚嘆出家的功德,但不等於反對結婚;在家居士是佛教的基礎,在本師 釋迦牟尼佛的時代就非常重視家庭生活、夫妻之間、親子之間如何彼此相待;而佛所說關於婚姻、懷孕、生子的經典則有《善生經》、《玉耶女經》,其中《長阿含十六經》明文說:為子求善婚娶是父母的義務。《中阿含一三五經》亦明言:「夫當以五事愛敬供給妻子。」「妻子當以十三事善敬順夫。」並說:「若人慈愍妻子者,必有增益,則無捐耗。」由此可知,佛教並不是與世隔絕只屬於出家眾的,對於夫妻親子的倫常原則亦是十分關注的。

  在蘇曼傳承中有加持力十分迅速廣大的不共懷柔度母伏藏法門,此次尊貴的蘇曼噶舉傳承法主 蘇曼噶旺仁波切應弟子的請求,給予此尊度母的特殊加持修法,此修法對於單身者求良緣、已婚者求家庭美滿、無子者求男女子嗣皆有不可思議的功德,如能依止此本尊修持,除世俗婚嫁子嗣諸般事業所求皆能滿願之外,最後更能證得度母果位,止息輪迴波濤,脫離三途大海。

8/2(星期一)

1500─製做壇城與預備法,不開放進入中心

1900─綠度母、救災難度母、救地災度母灌頂

8/3(星期二)

1500─製做壇城與預備法,不開放進入中心

1900─救水災度母、救火災度母、救風災度母灌頂

8/4(星期三)

1500─卓瑪優朵大壇城除障暨度母勾召良緣子嗣滿願修法與超度法會 I

1900─增福慧度母、救天災度母、救兵災度母灌頂

8/5(星期四)

1500─卓瑪優朵大壇城除障暨度母勾召良緣子嗣滿願修法與超度法會 II

1900─救獄難度母、救盜難度母、增威權度母(姻緣度母) 灌頂

8/6(星期五)

1500─卓瑪優朵大壇城除障暨度母勾召良緣子嗣滿願修法與超度法會 III

1900─救魔難度母、救畜難度母、救獸難度母灌頂

8/7(星期六)

1500─岡波巴大師《解脫莊嚴寶》精要教授

1700─小菩薩皈依法會 (特為018歲以下小菩薩舉行,成人亦可報名)

1900─救毒難度母、伏魔度母、藥王度母灌頂

8/8(星期日)

1500─卓瑪優朵大壇城除障暨度母勾召良緣子嗣滿願修法圓滿薈供

 (仁波切將以蘇曼傳承聖物「說話度母」佛像給予勾召良緣暨賜予子嗣加持)

1900─長壽度母、寶源度母(賜財度母)、如意度母(賜子度母)灌頂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宗薩欽哲仁波切開示【上 師、灌 頂 及 象 徵】
 


淨觀是金剛乘與眾不同的特徵,也是最基本的修行。「淨觀」的概念與果位修行密切相關,因為它視一切事物為清淨。修行「淨觀」並不是意味著現象本來不淨,所以你要把它變成清淨;也並不是你必須愚弄自己,相信一些假的東西。它也不是感情激動的事情,假裝一切順利來欺騙自己;相反地,「淨觀」是真實的情況。
 
金剛乘所謂的清淨指沒有二元對立,它和無垢淨無關,也不是傳統上相對於不淨的那種淨,而是指清淨了淨與不淨的判斷取捨,因為這些概念在無二或實相中並不存在。
 
根據大乘的看法,外、內、主體、客體等一切現象的實相就是空性,這表示一切事物對於我們所認為的樣子而言是空。同樣地,根據金剛乘,一切事物都是清淨的,而不是我們所標示的樣子。空與清淨在意義上極為相近,而且根本是描述同一件事情,不過角度與方法有所不同。你應該小心這些名相上的差別,不要認為這不重要。這些是對同一事物的不同名字,但又可互相替換。名相上的差異事關重大,因為不同的名相有非常大的力量,可能會引導行者,也可能會障礙行者,依個人情況而定。
 
獲得清淨見或「淨觀」的方法有無數種,而「上師」的概念或修持,也就是以上師為道的修行,在其中扮演了關鍵的角色。小乘和大乘的行者喜歡引用這句佛語:「你自己的智慧是最好的老師。」換句話說,你是自己最好的主人。金剛乘的說法和這相類似,它提到三種上師:外上師、內上師和密上師。內上師和密上師的意思是以自心本性為師,因為上師是指引你的人,而究竟上來說,你是受到內在的自己所引導。根據一般接受的佛教哲學,只有你對於事物的概念存在,並非事物存在,你所感受的都是自心。所以究竟上,並沒有實存的外、內神明或是佛陀、上師引導你,你自心的本質或你的本性就是至高的上師。
 
但是由於你對本性具有虔誠心的反應,就由內上師化現出一位外上師,他對你講話,和你溝通,告訴你要做什麼、不要做什麼。這位外上師非常重要,如果沒有他,你永遠不知道自己內在有些什麼。假設你在鼻子上有一塊汙跡,在正要上臺跳舞的時候,有人過來告訴你,鼻子上有一塊汙跡;你一定很感謝他,因為你在舞臺上必須看起來很美才行。他所能做的就只是告訴你這回事,但是他所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就像這個樣子,外上師的功能如同鏡子。
 
外上師的重要性並不比內上師或密上師少。三種上師一樣重要,而在修道期間,外上師是最重要的;這點在金剛乘中尤然,因為金剛乘以善巧方便把一切事物——包括上師——轉為修行之道。
 
佛教中所有教派以及佛所開示的一切法門,目的都在於讓你發現自己本具的神聖性或清淨性。佛教所謂的「神聖」,並不是從宗教或超自然的概念或信仰衍生出來的名詞,「清淨」則與倫理道德無關;你的本性是清淨或神聖的,因為它不受任何幻覺和投射的染汙。你的實相並非心量狹小、暴躁、易受打擾的那個有限制的人,你不是那個人,那個人也不是你。
 
我們的無限是超越想像的,我們需要發現它。證悟就是認識你的無限性,這是你的神聖和純淨的另一種說法;以傳統佛教術語來說,就是發現你的佛性。金剛乘用許多不同的名詞來稱呼淨觀,甚至用象徵來表達它。
 
金剛乘幾乎是直接設法使你見到自己的神聖性。明白自己的神聖,對我們大部分人來說都非常困難,因為我們都受到自我的迫害與欺騙。我們認為自我一直在幫自己,但它卻一直是蓄意破壞我們生活的限制因素,它是橫梗在我們與真正想要的之間的最大障礙物。自我害我們變得渺小、量狹、卑鄙和所有自己不想成為的樣子,它使我們認為,由於什麼人、什麼事定義了我們,我們就只能當那樣的人,不能再超越了;或者我們只能成為這樣,永遠不能成為那樣。自我把我們詮釋為有限的眾生,影響我們,使得我們大部分的人對自己的神聖性與無限性都毫無所知。
 
如果我們對自己真正誠實的話,就會承認自己最基本的感覺並非神聖,而是不安全。我們對於自己存在的無意識不確定感,使我們內心有種不斷尋求再確定的需要;這透過貪欲、憤恨、嫉妒和所有那些起伏不定的情緒,讓自己感覺真實並且活著。朋友、情人和敵人對我們而言是必要的,因為他們扮演著這些情緒的客體,可以證實我們的存在。
 
「自我」用來編織騙術之網的所有精巧戰略,全都被金剛乘為了使你瞭解自己的神聖性所設計的相同戰略所瓦解。在這方面,金剛乘創造了名字、色彩、形狀、壇城和許多不同的象徵——動作象徵、色彩象徵、形狀象徵,金剛乘創造出一個無限和神聖的現象世界,以之取代「自我」有限而污穢的現象。
 
由於「自我」嫉妒的本性,因此它永遠傾向認為有個別人比它好,但是由於驕傲又不肯承認。金剛乘特別聰明的策略,就是基於它對這個「自我本位」或無明的眾生的認識而建立的(在佛教上,我執與無明是同義字)。「自我」創造了比較的系統,可以覺得比別人好,但是同樣的比較系統也使「自我」認為有人比它好;這就是嫉妒與驕傲,也是你的心很複雜和生活複雜的原因——你永遠都害怕有人比你好,永遠都希望比其他每一個人要好。「自我」主要的目標之一,便是學習如何能更有效率地把它自己餵飽,讓它愈長愈大;為了達到這種目的,它永遠都創造出一個完美的模型做為嚮導——這種習氣也被金剛乘運用為上師的概念。
 
我們有天生的傾向認為有人比我們好,可以作為我們的模範;而上師瑜伽全套的概念,都是由此發展而成的。金剛乘說:「很好,你現在可以有個比你好的上師,他有這等長處、有那等功德;實際上你希望自己有什麼品質,上師就有這些品質。」金剛乘的方法非常聰明!和其他乘不同,它准許你幾乎可以崇拜你的上師。金剛乘裡有許多不同的方法以上師為道來修行:例如上師瑜伽,把自己的心和上師的心相融合;此外,還有灌頂等等。
 
一旦你找到一位具德上師,他具有不中斷的傳承,並且至少完成某種特定的修持或精通某種金剛乘的法;那麼,為了能進入金剛乘道,你通常必須從那位上師接受灌頂。許多人分不清楚簡單的加持與灌頂之間的差別,經常為了得到長壽等等的加持而去接受灌頂——這種不幸的誤解會導致更糟糕的誤解。灌頂的目的和世俗的利益一點關係也沒有,瞭解這點是非常要緊的。
 
灌頂真正的功能是一種助緣,使特定的因能產生特定的果。雖然種子(因)具有發芽的天生潛力,但是它也需要溫暖、土壤、耕作、水分、空間、陽光等適當的緣配合,才能展現它的潛能——灌頂就像這些緣一樣。金剛乘的上師和弟子都明白弟子是可以成佛的、是可以清淨的,並且具有佛性。以這種見地為基礎能建立起什麼,並沒有限制;但是如果缺乏這種基礎的話,沒有任何東西能建立起來,而任何灌頂也都會毫無成果可言。
 
金剛上師明白受灌頂者具有了悟佛性而成佛的潛能,以這樣的見地,金剛上師用種種不同的灌頂儀軌把土弄鬆,為這顆種子或潛能澆水。所能接受的最好灌頂是什麼,當然是由弟子的心理與煩惱狀態來決定。對有些弟子而言,最有效的灌頂可能非常儀式化,而且循序漸進。廣泛地說,這樣的灌頂是以幾個瓶灌做為開始的,並且使用水、寶冠、杵、鈴和名字等灌頂所依物;例如在進行瓶灌的時候,會把瓶中的水倒在弟子頭上,並給弟子喝一些水。
 
給予灌頂的人,必須從他自己的上師得到過同樣的灌頂,而且他也必須修過所灌的這個本尊或密續的法——這些條件是絕對必要的,因為了悟的相續或灌頂證悟的相續,必須要出現在上師身上,灌頂才能有效。
 
如果你想為某人倒一杯水,那麼從水龍頭經水管到水源,都必須有水才行;要是水龍頭壞了,或是水管接得不對,就算井裡的水再多,你也無法從那個水龍頭取得一滴水。這種不中斷的連接是給予和接受灌頂時非常重要的因素,但是現代許多上師並沒有這種連接,很可能是因為從來沒修過這個法、沒受過這個灌頂。
 
在你和上師建立關係之前,譬如接受他灌頂之前,要毫不猶豫地檢查上師的資格與憑證。誤把敬意或信任放在仁波切、活佛、喇嘛等頭銜上,或者放在某人的名聲上,可能會為你帶來許多麻煩。有些人自稱為仁波切,但卻根本不是仁波切;有些雖然是仁波切,但卻未必有資格給人灌頂。
 
在灌頂的方便上,金剛乘經常使用例如水、寶冠、鈴、杵和土等器物;而事實上,我們現象裡的一切物質都能拿來做為灌頂物質。其他經常使用的方便還有真言和手印:真言是一些字與音節的特殊組合,而手印則是象徵性的姿勢與動作。金剛乘灌頂也運用三摩地,包括觀想、專注和其他。如果灌頂上師與受灌弟子都認識到雙方都具有佛性,並明白灌頂所運用的物質並非幻覺所認為的狀況,它們的本性是空的,能轉化成任何事物,再加上許多金剛乘工具和方法的幫助,就會產生很好、很有成果的灌頂。
 
瓶灌時,弟子得到了水,在喝下水的時候,觀想自身五蘊已經轉成五方佛。這只是金剛乘運作的一個例子,與大乘去除對五蘊執著的方法,有相似的地方,只不過金剛乘的方法更生動、更多彩多姿,因為它運用視覺而不是邏輯的方法對治五蘊與自我。然後,觀想必須收攝,使你習慣於不將觀想之境執著為實;就像在大乘裡,你必須留意不可執著空性實存一樣。
 
大乘行者在去除自我的時候,只要思惟自我不存在五蘊中,它只不過是個幻覺。金剛乘去除自我的方法更精微、更有技巧;它利用我們比較、判斷、喜歡成為最好的傾向,把「自我」和「沒有自我」並排地放在一起,讓我們能盡情地比較和判斷,決定自己想成為哪一個。「沒有自我」是你的純淨面,被觀想成一位很偉大、很有力量的本尊;而「自我」則維持你原來的樣子,相形之下是個很可憐的傢伙。其他乘視為問題的傾向與串習,金剛乘心理訓練則把它當成一種答案,將它轉為解脫道的方便。
 
測試任何法門是否正當的方法,主要看它有沒有偏離正見。金剛乘灌頂的方便並沒有偏離正見,因為這一切善巧從大乘空性見地來看,都是合理的、可能的。前面曾經討論過,一杯水的本性是空,因此某一類眾生可以視它為飲料,而另一類眾生卻視它為家——水可以成為兩者或其一,是因為在究竟上,水不是飲料也不是家。所以,如果我們真正瞭解空性,就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情。
 
因為這個修行之道是築基於空性見地的究竟結果,所以沒有什麼需要改變,一切事物都可以依照它原來的樣子。不論事物如何,都能視它為純淨的顯現,而把它轉為幫你成佛的方便,不再是阻撓修道進展的障礙。金剛乘眼裡的障礙,是指那些你無法直觀它們清淨本性而將之轉成道的東西。就像任何東西都能成為障礙一樣,如果有些事物只能成為障礙而不能成為修行之道,就表示你還沒有了悟這些事物的空性,因而無法轉化。
 
如果弟子根器很好,那麼複雜又儀式化的灌頂,可能就不需要了;這種學生可以給予更直接的佛性教法而立即瞭解自性,上師當時的話就能成為灌頂。這種灌頂也不限於語言,它可以是一種姿勢,就像帝洛巴用鞋子打在那洛巴頭上一樣;或者,它也可以是某種訊息等等——當然,這種灌頂只給予上等根器的弟子。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10/7/27 上午 08:56:31編輯過]

--  作者:whataboutu
--  發表時間:2010/7/25 上午 10:26:24
--  

 

宗薩欽哲仁波切開示【次  第  與  證  悟】


「觀想自他成為本尊」,是金剛乘最微妙的修心法門之一。你已經知道它的技巧——當你幻想、計畫或回憶時,就一直在用它——運用想像力,在自己心中創造特定的圖像。 所有佛教修行的目標,都在除去自我。而金剛乘除去自我的方法極端聰明且具創造性,它讓自我做大部分工作來除去自己——金剛乘不去粉碎自我,而設法用一個可愛、更具有吸引力的東西來取代。 佛法修行的順序,不管哪一乘,在開始的時候都要先瞭解:你並不是自己所想像的樣子——你不是那個名字、標籤、顏色、形狀等等,那些只是你的幻覺。這時候,金剛乘打開了它善巧的寶藏箱,引入本尊的概念。 金剛乘本尊都有又長又美麗又複雜的名字、亮麗的顏色和形狀,還具備種種讓人心動的特質,例如力量、慈悲和其他你所喜愛的一切。這些本尊的描述,實際上都是宣傳術——頌揚本尊好得不可思議,你便完全陶醉在某個本尊的功德中,幾乎想去探究他的來源,以及現在他位在什麼地方。在你完全迷失之前,要提醒自己:不要以為這些金剛乘本尊是實存「在某處」的掠奪者、懲罰者或獎勵者,而在外面亂找。 在精巧地建立起這位不可思議本尊的美麗概念與形象,又吊足了你的胃口之後,金剛乘便接著說:「你就是本尊。」邏輯上,這很有道理,因為你具有佛性,真正的你是大慈、大悲、大力等等;而那個有限的你、那個錯誤地觀想成自己的你,根本就不是你。你的實相是沒有限制的、無邊無際的,因此把本尊當作你的自我形象,比你凡夫的形象更能精確地代表真正的你。 透過觀想的方法,有意識地創造新的自我形象的過程,「有限的自我」形象便逐漸地被「無限的本尊」形象所取代。這種修心的方法不以打擊我們的傾向來建立新的串習,而是故意創造一種更吸引人、更接近我們真實本性的習慣模式,來軟化既存習性的堅固性與僵化性。它是對於我們的佛性,譬如慈悲和其他無盡功德的一種實際宣傳。 人類的心完全是條件式的:現在的你是由過去你的限制條件所決定的。金剛乘給你一種新的限制,它用一些比通常的幻覺更接近本性的觀想,取代你習慣上看待事物的方法。不僅對你本人,還包括你住的地方、周圍的環境、生活裡的混亂,一切外內構成你現象界的所有事物,都以金剛乘的方便轉成壇城。 壇城也有取代的意思,因為它以更接近實相、純淨與神聖性質的觀想,來取代目前你對於世間所持有的概念和印象。 最重要的是,金剛乘不只處理心的問題,也處理身體的問題。「轉凡夫身為本尊身」的這種想法,是以這樣的理論為基礎的:一切存在「外面」的事物——包括快樂、不快樂、美、醜等等——都是自己想像和概念的產物。這些概念,在我們心中創造了特定的習慣,當這些習慣愈來愈堅固的時候,便化現在粗重與物質的層次,例如我們所謂的感覺(例如冷熱等)與形相(例如美醜、大小等)。我們粗重習慣的聚集體就是所謂的身體,細微習慣的聚集體稱為心;就像心能透過修行轉為清淨,根據空性的理論,身體應該也能透過修行轉為清淨。 修行「觀想」的方法很多,這全都需要從具德上師得到個人的教授,因此不適合在這裡說明。一般而言,觀想要把你的凡夫境(或凡庸相)轉為本尊相。這種技巧不只能讓你捨棄對於自己形相的平庸概念,還能夠作為修止的法門,因為你必須留意許許多多的細節;同時,它也培養修觀的洞察力與覺照。平常我們相信,關於身體方面,我們多半困在目前的狀況裡,這就是我們受苦的原因;而本尊觀能幫助我們瞭解一切事物都是可以轉化的,因為沒有東西堅固或真實地存在——這是觀的層面。 通常你可以自由地運用觀想的技巧,把觀境的大小和數量加以改變:有時候,你觀想壇城和本尊比山還要大;有時候,觀想得比一粒穀子還要小;有時候,可以把自己同時觀想為上千本尊;有時候,則觀想為許多不同大小的本尊同時出現。你可以觀想自己每個毛孔中都有完整的壇城,壇城不比以前小,毛孔也不比平常大,然而每一個在另一個之中——這相當於觀想自己在做密勒日巴曾做過的事:密勒日巴進入牛角中,顯示出他不受大小、內外等等二元對立的束縛。這一切的觀想技巧,都是幫你達到無二境界的心理訓練。 想要創造出完整的觀想,有時候是十分困難的,就像要燒一個灌木叢一樣,你不能光拿著一支火柴跑來跑去,點燃幾片樹葉就希望能達到目的;但是,假如你把落葉堆在樹底下,再收集一堆乾草和小樹枝,要點火就容易多了,這樣一來,就可能一生起火來,燒盡那個樹叢。根據相同的理論,觀想上也有個技巧,就是不要去觀想本尊全部的細節,而只去觀想某個特別的部分。這樣做是因為人體靠近中脈某些特定的點,例如第三眼或是喉蓮花,具有類似點火的功能;如果你集中注意力觀想那些點,一旦它們點著火,觀想便能遍及各處——在你念完收攝之後,就更能瞭解這個意思。 「收攝」是關於脈、輪、氣、明點的教法,因此它比生起次第更內在化。通常都認為身體次於心,心被認為是力量大又具主控性的角色,而身體則是心的奴隸。決定要這個、不要那個,試圖移動天地以滿足貪欲的是心,而不是身。通常心向哪裡走,身體就跟到哪裡,所以大部分佛教的修行都只放在心的上面,然而金剛乘卻同時與身體和心打交道。 修身體的一種方法是透過本尊觀。然而,本尊觀似乎有點造作或虛假,因為你要把自己想成一位很大的藍色本尊,三面六臂六腳——這表示本尊觀仍然受到顏色、形狀、數量、大小等二元對立所束縛。 收攝也用身體為道,但比本尊觀實際很多,因為它沒有很多造作的觀想。就相對層次而言,脈、輪、氣、明點確實存在我們體內,我們看得到的血管,是這個系統中最粗重、最可接觸的部分;較微細的脈,因為極細小,所以看不到。就好比心,一般是看不見的,然而在特定的情況下,心也粗重得幾乎看得到——就像爆發的情緒能顯示心一樣。同樣地,當形相變得更粗重的時候,它就比較能被接觸到,表現出形狀、顏色、大小等性質;在較精細層次上的相,對平常或粗重像眼睛等器官,是不可見的,因為只有精細的主體才能感受到精細的客體。 身體愈來愈精細的時候,身心之間的分別就愈來愈少。瞭解心創造了身體是很重要的,不過卻不像大乘所說的「萬法唯心」,而是照字面的意思:當心的串習累積得愈來愈厚的時候,它們就變得愈來愈粗重,衍生出精細的形相;最後,隨著精細形相愈來愈不精細,就形成粗重形相。 身體內除了粗重形相之外,還包括由脈、輪、氣、明點所組成的微細身,微細身推動心並且制約貪、瞋等煩惱。氣就像匹盲馬,心有如殘障的騎師,脈可以比做扭曲混亂的道路。筆直地坐著,能使糾結的脈解開、扭曲的道路拉直;特別的瑜伽修行,可用來打開脈中形成的結。然後,由於道路不再扭曲不清,盲馬就能沒有錯誤地沿著道路奔跑;這也表示,這個殘障騎師——心——更受到控制,圓滿次第(或收攝)修持微細身,更能把它轉成修行之道。 依照某些密續,整個外在世界,日月等等,也存在我們身內,好像一切外在事物都有內在的對應(難道宇宙是我們串習的產物或者是某些微細物的粗重相?)。例如,明點與血液相當於內在的日月。色即是心(心在這裡代表什麼?大乘的萬法唯心見與金剛乘串習變得粗重的見地有什麼不同?你認為是哪個呢?),內在不但有外界粗重的形相,還有字母。 脈或所謂混亂的道路,可見的粗重相就是皮膚下藍色的脈,但是真正的脈是字母。我們用來組成文字的字母,是存在我們體內精細字母的一種極粗外相,這些字母並不是中文、藏文或英文的字體。我們並不是在談ABC或其他象徵性的文字,而是談它們的起源。它們在人類之內,而且是想像的基礎,能創造具有意義的聲音,並能夠創造一種習慣:把某種特殊的形狀稱為A或B,並使它具有意義。這些字母慢慢發展成溝通的形相,例如哭泣、寫作、說話等,同時也是人類語言能力的根源。 有一些特殊的呼吸練習和其他的技巧,可以使沿著脈流動的明點增長。有些呼吸的練習和相似的教法,不僅教行者修止,還試圖把氣導入中脈。中脈和脈有些相似——人體中有許許多多不同的脈。 有些脈集中在肚臍附近,就像十字路口一樣,在這裡有一個字母。瑜伽士有時候把氣與注意力導向這個地方,就能體驗地獄道的痛苦。能夠這樣做,可能是因為地獄道和其他道並非存在於外面,而是我們想像的結果——地獄道只不過是你瞋心的反映。當你生氣的時候,身體一定有某種感覺,如果能把這種身體的感覺引入修行之道,一定是很有用的。我們應該感謝金剛乘讓修行容易了很多。 有些金剛乘行者每天都經歷六道。他們到地獄去體驗地獄道的感受,又到天道去待一會兒。對於金剛乘的行者,培養出離心是最容易的事,因為他們想要體驗什麼就能體驗什麼——他們只須把氣和注意力集中在特定的地方,就會產生結果。如果你在某人腋下搔癢,他自動地就會發笑——儘管沒有辦法解釋為什麼搔那裡就會笑。因為某些脈的關係,當你搔他的腋下,他的注意力便到了那裡,他的心便駕著氣經過脈到達腋下,心一到腋下,自然就會發笑,感到很快樂。很諷刺的是,迷幻藥和酒精能產生的效果,與收攝是相同的原理。 和大乘修行以及理念不同的地方,是在金剛乘的收攝:心不是單獨的,它有一匹可騎的馬,有一條可以走的路。由於氣和脈比心粗重很多,所以這可能是最「真實」又最能觸及的修行法門。你呼吸的時候可以體驗到氣,也可以透過皮膚看到脈,但是心比氣脈要精細很多,因此很難掌握。和其他禪定相比,收攝很容易修、很大膽,也是一種不可思議的善巧方便。 許多人想像的成佛,意味著想要什麼就有什麼,擁有想要的一切;除此之外,還能絕頂聰明、豪富蓋世,能看到一切的事物、知道一切的事物。也有人認為,成佛就像是把自己的靈魂併入宇宙靈魂中,把一切都拋在身後,超越這一切;有些人甚至認為自己可能會懷念這一切,因而對於成佛或許不是很感興趣。 成佛就是了悟實相。因為那只是了悟與否的問題,所以程度從很少的證悟到完全的證悟都有——也就是說,證悟有等級的差別。 你可能會認為,當你完全證悟的時候,就可以帶著一股懷舊的感情回頭看著過去所做的事、吃過的飯和老朋友等等;在這樣的想法中,似乎連完全證悟都無法讓你完全滿意。事實並非如此,由於證悟超越時間,所以你沒有可以回憶的過去,也沒有可以計畫的將來,就連現在的概念也不存在。換句話說,完全證悟就是完全的狀態,你完全地明白了。完全證悟就是完全超越種種束縛你的染汙纏結,因此,這是毫無憂慮的境界。 完全證悟之前,部分證悟的階段由情緒和其他干擾淨化的程度來決定,而淨化的程度也決定了成就的程度。事實上,淨化與成就是同一件事。淨化的程度或成就的程度,可分為五道與菩薩十地。 你的心愈細微、愈精純,就愈有力量,這表示你支配自心的程度愈來愈大。精純的心便是不受干擾的心,心愈粗重,干擾就愈多。較少干擾,代表心較為赤裸,心愈赤裸,就愈能發揮他最大的潛能,有更大的智慧、更高的成就、更少的障礙。赤裸的心,因為沒有障礙,所以非常有力量;干擾愈多,心的潛能被阻塞得愈多。不同的菩薩地,也可以用所剩下的干擾或不清淨的程度來分類。干擾指的是二元對立、貼標籤、製造幻覺等等。幻覺停止的時候,你便成佛了,這並不表示你變得形同木石,像是桌子、書本或是椅子。從佛陀的觀點,亦即從證悟的觀點來看,凡夫幾乎就是形同木石的人;實際上,我們因為不斷超過負載的念頭和感覺,所以變得麻木,太多的干擾讓我們幾乎沒有感知能力了。我們的心只有一小部分在運作,就算這一小部分,也像是機器人一樣,依照預先設計好的模式來反應;而我們真正的才幹、力量、自心真正的特質,都一直隱藏著、受到壓抑,從未展現出來。當你證悟的時候,情緒和干擾不再存在,因此你就更有活力。 情緒和干擾一旦消失,就沒有什麼不可能的事情了。密勒日巴能夠進到牛角裡去,因為他超越了二元對立,不受時空等次元限制,他超越了名字和標記,這就是所謂的「全知」——是知道一些東西的反面。如果你知道什麼,就有二元分別;因為有個知道者、有個被知道者,而你永遠都認為有上百萬更多的事物需要知道。 知道一切事物的這種全知,會產生絕對的干擾,因為能知的人會被無數的相對事實所壓倒、所淹沒。它會造成負面的超越二元,因為二元只是二,而這種知卻是「萬元對立」或「億元對立」。只有當你超越了種種的分離、不同與類別之後,才能到達真正的全知,成就遍知智慧;那時候,你明白了一切事物的無二本性。這與「知道一切」並不相同,因為「一切」是指很多東西;而「一切的本質」並非很多東西,它甚至也不能算是一樣東西,因為它超越了數字與計算,無可言喻,難以思議。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