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無常
區別佛教弟子與非佛教徒,要看是否真心皈依。區別是否大乘行者,要看其人有否菩提心。區別是否真修行人,要看他有否念死無常。所以,參思生死無常是極重要的修行。在現今年代,有許多人自視為佛教徒、修行人或大乘行者,但他們卻并無皈依心、念死心及菩提心。衲知道許多漢人尤其忌諱談及死亡,但其實死亡並不可怕,最可怕的是在生與死之間並沒做過什麼有意義的事。談及死亡並不會令你早死,避免這話題亦不會令你延壽。一個要上路的人,會提早打點行李;同樣地,既然我們必然會死亡,不是很應該提早對它有所理解及準備嗎?多念及死亡,會有許多利益。不念死無常,對修行人來說,會有很多損失。
不念死無常之損失
對修行的道路來說,不念及生死無常,有許多大損失,它們可被歸統為六點。
(1)如果不念死,我們便不會有修行的決心。有生必有死亡,這道理彷彿誰都明白,但事實上是否真的如此?恐怕不是!我們總會在心底裡避開這個令人不快的話題,彷彿自以為永不會死,終曰營營役役地做許多與今生名、利、衣、食、住、行有關的瑣事,耗費一生光陰,并浪費了這個千千萬萬年也難得一遇的人身。
(2)不念死的人即使念及修持,亦不感到其逼切性,而只會一味拖延,空有一個薄弱的願望,最終亦無所成。以前曾經有一個大師,他在老時感歎說:「最初二十年,我根本從未想及修行;『我該馬上開始修行!』這句話,說著、說著就過了另外二十年;『現在很遲了,再不修就沒機會了!』這句話,我又說了二十年。就這樣,我虛度了一輩子,至今尚未開始修持!」衲有一個徒弟今年七十多歲了,他還在對衲保證:「我趁年輕再做幾單生意,然後便會好好坐下來狠修!」,衲總感到他的想法很可笑。
(3)有些人雖不念死,但也偶爾作少許像修行的事。可是,如果沒有生死無常之覺受作為動力,他們的修行只是為了世間之目的,并非真的修持功夫。所以,不念死的人,其修持亦只是表面功夫,算不上真真正正的修行。
(4)如果不念死的話,就算我們嘗試作修行,亦無法決絕地痛下苦功。
(5)如果沒有生死無常之覺受,我們肯定貪著現世,連帶亦生起種種煩惱及業。
(6)在最後臨終時,如果一生中并未念死而修持正法,必定後悔莫及,而且還要面對死亡的極大恐懼。
念死無常之利益
前述不念死之損失有六點,念死無常之益亦有六點。佛陀在印度鹿野苑初次說法時,便開示了生死無常的道理。在佛陀於印度拘屍羅什臨入滅時,其最後的教授亦是生死無常的道理。由此可見,生死無常是極重要的教法。
(1)不論是三士道之最初部分,乃至密法之最高部分,無一不依賴於念死無常作為動力而成就。因為這個原因,佛陀在《大涅盤經》中說:「在一切野獸的腳印中,以大象之足跡為第一;在一切佛法的體悟之中,以體悟生死無常為第一!」在僧人的浴室中,會依戒律而繪上骷髏圖案,亦是因為念死無常的利益極大之緣故。
(2)念死不但利益大,而且是極為威猛的一股力量。
(3)在初入門時,念死是牽引我們修持的因。
(4)正在修持時,念死是我們持續的動力。
(5)快成就之際,念死是那最後的策勵,在背後推我們一把,令我們踏入究竟成就之門。
(6)念生死無常的人,自然會好好地修行,令自己在臨終時無憾而往生。
參思生死無常之正確態度
世俗上的人都貪生畏死,不願意與親人及財富等分離。也有些人在面對某些情況後,彷彿對人生有所改觀,變得十分消極。他們心想:「反正到頭來也只不過一死,我根本沒必要努力做甚麼!」這也不是我們欲達到的覺受。單單怕死而什麼都不做,是沒有任何意義的。我們禪修生死無常而欲培養出的覺受,并不是世俗人怕死貪生的心。我們欲生起之心,是那種令我們積極於爭取每分、每秒來修行的念死心。在這種覺受之基礎上,我們并不畏怕死亡之本身,而是害怕在死亡前未能切斷煩惱及業,所以便有了一種積極性、迫切性,這才是我們要培養出的對象。正確的念死覺受,不但不消極,反而正好是令我們積極地狠狠修持的推動力。
參思生死無常的方法
單單知道自己將死或者看一看這方面的書,并不等於念生死無常。念死是指透過禪參,令心中生起真實之覺受及體驗。哪到底如何禪參生死無常呢?這有許多種方法,但宗喀巴祖師所教授的獨特方法尤為有效。這種方法有三根,每根有三支。透過禪思這三根共九支,我們生出三種決斷心。
死亡之必然性
第一支是參思死亡的必然性。我們分為三方面來參想它。
(1)不論我如何逃避,也不論我如何健康,死神必將找到我。世上有史以來的大君主、最強的勇士,乃至佛教中極有神通的大師等,最終都死亡了。到底有誰曾戰勝死神而逃離了最終死亡之命運呢?答案是沒有!現在我們高高興興地在聽法。可是,今天在座中的人,在五十年後恐怕所剩無幾。在八十年後,在座的人中肯定無一個還活著。
(2)自出娘胎以來,我們其實在一步一步地走向生命之終點。每一次呼吸、每一秒的過去,我們又接近了死亡一步。正在我說這句話的此刻,我又走近了一步。即使在我們的睡夢中,壽量的定時器仍然在跳動倒數,有減無增。
(3)今生只有幾十歲左右,但未來將擁有的轉生卻幾乎無限。在今生,如果我致力於現世的福樂,頂多亦不過能享受幾十年而已。可是,比起無窮無盡的未來轉生,這幾十年根本不算什麼。在今世的福樂及未來世福樂之間,絕對是未來世的福樂更為重要。要利益未來世,便必須修行。可是,我們的壽量本來就不太長,如果我們細心盤算一下的話,更會知道自己修行的時間無多。假設我有六十歲壽元,首二十年不懂修行,次二十年忙於生計,最後二十年老了,縱使想修也力不從心。在一生中,三份一時間在睡眠中渡過,其它三份二時間我還要上班、做飯、玩耍、如廁、聊天、看電視等等,我還剩多少時間可供修持呢?
透過禪參以上三支,我們便會生出「我遲早必死!」的覺受,而生出「我必須修持!」的決斷心。
死期之不定性
現在講第二根——死期之不定性。在三根中,此第二根至為重要。
(1)如果我們能預知死期,尚可到差不多時候才努力修行。可是,死亡雖必然,死期卻不定。死亡之先後並不依年紀而排序。有些人二十多歲便死了,有些人未成年便死了,甚至有許多胎兒未出娘胎便夭折了。明天及死神這二者間,何者先來我們也不能肯定地保證!在一年後的今天,或許某些今天在座的人已往生了。這是說不准的。
(2)外在的生存環境,其實並不利於我們活命。任何的一種小病,便足於奪去我們的命。極小的一個天災,也可以奪命。
(3)我們的身體本身就十分脆弱,就像放在戶外的一根燃點了的蠟燭,隨時可以被吹滅。我們的身體也似漂在大海上的一個小泡沫般脆弱,能存活至今已算是一個奇跡了。
透過禪參以上三支,我們會生出「我必須抓緊時間馬上狠修!」的決斷心,其它一切世俗瑣事便相對變得微不足道了。
於死時除佛法外無一能助
然後我們修持第三根——於死時除佛法外無一能助。
(1)我們窮一生追求財富。在死時,我能帶走財富嗎?財富對我的死後處境是毫無幫助的。
(2)在生時我們的諸多親友或許能為我們提供少許有限的援助,但在我躺在病床上等死時,他們是愛莫能助的。除了掉眼淚以外,他們什麼也幫不上。
(3)我們盡一生保護自己的身體,百般呵護。到頭來,我們連這個至為珍愛的肉身也帶不去。
透過禪參以上三支,我們會生出「單單害怕也沒有,我必須努力積集善行!」的決斷心。
此外,我們還可配合其它方面,例如幻想臨死之無奈情景等等,以生出堅定的體驗。
http://www.dymf.cn/Article/xmbd/zang/gelu/2010-02-11/37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