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平實說:而彼教授空性法之諸善知識,有親證空性如來藏者,有未證空性如來藏者;已證之人得入中道,未證之人不離斷常。彼藏密中之應成派中觀學者,悉皆未證空性如來藏;彼等否定有阿賴耶識,破斥如來藏之後,墮於斷滅論中;恐人譏彼為斷滅論者,遂執取無妄想之靈知心(意識)以為不生滅心,因此復墮常見外道法中;密宗月稱菩薩之《入中論》、寂天菩薩之《入菩薩行論》,悉皆如是,皆非真實證空性者,佛子若從彼諸應成派中觀師受學者,皆必墮於常見論之斷滅法中而以為證聖,大妄語成,殊可憐憫。 答:在此世界上,如果有人對月稱菩薩、寂天菩薩生起悲心,認為此二聖者皆未證悟了達佛法本義,而自己的見修行果則已遠遠超越了他們,若真有這樣的大德存世,則我們理應對之表達自己的恭敬。不過坦白地說,這種人即便不是永無存在之可能,要想應世恐怕也得頗費周章。 眾所周知,一個佛教徒要想立身處世,主要應依靠講、辯、著這三樣,除此以外,當然還應具備一定的戒、定、慧及聞、思、修之基礎,否則他也不可能如理如法地進行講辯著等活動。這其中,辯論是一種非常重要的遣除懷疑、增上定解的手段,但惡口謾罵似的「辯論」則毫無疑問不在正常且具有極大功德的真正辯論之列。愚者自以為是的「指點江山」,其實質與鄉野潑婦的跳腳撒潑並無本質區別,二者根本不可能帶來問題的實質性解決。因此,我再次祈請所有欲行辯論之佛教徒,請務必拿出足夠的教證理證來,如此方可以互相溝通,共同提高。否則,一切的你喊我叫只能讓人感到滑稽可笑、愚昧可歎。 我們應該記住一點,即不管我們在造作何業時,自己都應當為自己身、口、意之全部所行、所言、所思負起一切責任。這一點也正是佛陀所教導我們的:自己是自己的怙主。正像契經中說的那樣:「我自為依怙,更有誰為依,由善調伏我,智者得升天。」因此,如果管不好自己的身口意,任意妄為,肆意胡說,那麼別說升天無望,直墮惡趣時,倒有可能快如閃電呢。那時是應該對別人生悲心呢,還是好好可憐可憐自己?故經中又云:「應善調伏心,心調能引樂。」要不然的話,自己連自身的心相續都未曾調伏,還要整日氣急敗壞地詛咒、評判別人,那樣又何能達到心境的快樂呢? 說到藏傳佛教對如來藏、阿賴耶的看法,據我所知,在藏密的多個教派中,一般說來大家皆認為,名言中是不破如來藏及阿賴耶的存在的,因阿賴耶原本就是種種習氣之所依。藏地公認的文殊菩薩之化身——全知無垢光尊者,在很多部論典中都詳細解說了阿賴耶與阿賴耶識的區別,以及如來藏與空性之間的本質關係,有緣者當仔細閱讀並深思之。別的藏地高僧大德,諸如全知麥彭仁波切等人都再三撰著過有關阿賴耶與如來藏的論典,並在其中非常清楚地指出了觀待如來藏與空性的原則:當我們在抉擇法界的空性本體時,根本不可能承認阿賴耶、如來藏的實有,因勝義中不會存在任何實有的法。這一觀點並非藏密的邪知邪見,它原本就為佛陀親口宣說。《般若八千頌》中就有云:「諸法如幻如夢,超勝涅槃之法如若存在,亦如幻如夢。」 因此,藏密在抉擇空性時絕不會成為所謂的斷滅派。如果不能理解佛經中所說的世俗中有如夢如幻的顯現,勝義中萬法的本體必須抉擇為空的論斷,則一定不能理解經典中一時說空、一時說有、一會兒講生滅、一會兒又說無生無滅的密意。表面看來似乎有矛盾之處,若能圓融顯空、現相實相之間的不二關係,則所謂的矛盾處處都可以互通無礙。 並且藏密祖師大德中也從未有人「執取無妄想之靈知心(意識)以為不生滅心」,眾多大德均一致公認,意識的本體不生不滅,但在顯現上則剎那生滅,根本不應妄執。而且這並非是藏傳佛教的「獨門邪說」,佛經中早就表述過這一觀點。不知蕭平實先生都是在哪一本藏密論典中看到過這種說法,也不知究竟是哪一位藏密大德被蕭先生發現「執取」過這種觀點。 若將不生不滅理解成常見外道之見解的話,則《三摩地王經》中的說法就大可懷疑了:「無罪具十力佛陀,爾時宣說勝等持,三有眾生如夢境,於此不生亦不滅。」蕭先生經常都會說這個是斷見,那個是常見,而他所據以做出判斷的標準又往往與佛經大相逕庭。故我特別想請教先生的是:你所謂的常見是以什麼作為認定其「常」的基礎?它與斷見的分野又到底在何處?如果根本就不建立自宗,只是一味信口開河地廣說別宗之過失的話,這種做法確實無有任何實義。古代的高僧大德早就說過:「聖士觀察自過失,劣者觀察他過失,孔雀觀察自身體,鴟鴞給人起惡兆。」真正的藏地祖師大德各個都會引用教證並善加推理以建立自己的觀點,他們從不知指手畫腳為何物。當他們論述阿賴耶、如來藏的存在理由時,完全是從佛法的一個層面上展開如理如法的論證;而當他們否認阿賴耶、如來藏的實有時,又是從佛法的另一個層面上展開同樣合情合理的闡釋。 另外,蕭平實先生將月稱菩薩、寂天菩薩稱為「密宗」導師的說法也頗值得商榷。如此稱謂,讓人感覺這兩位聖者似乎來自藏地,僅僅屬於藏密佛法之體系。若詳加分析,這種看法顯然站不住腳。月稱菩薩的《入中論》中,重點分析了凡夫三地、菩薩十地直至無學地之間的種種境界,並宣講了十波羅蜜多的深刻內涵。本論所依據的佛教經典即是《十地經》,如果把月稱菩薩當成執常見論之斷滅法的代表人物,那麼《十地經》又該被先生判定為是何種常見抑或斷見典籍?而寂天菩薩《入菩薩行論》之十品內容,其立論之基依然是建立在對六度法門以及菩提心的闡述上。若以為六度乃斷、常法,則恐大乘佛教一切宗派無不離斷、常兩邊了。另外,稍有佛教常識者都知道,月稱菩薩、寂天菩薩實乃印度中觀論師,千年佛教史上還未曾有人將之羅列在密宗祖師名下。看來先生是該好好看看《印度佛教史》與《藏密佛教史》了,要不然,此類令人匪夷所思的笑話往後很有可能會再度出現。 這些道理原本也並非深奧費解,只要自己能深入經藏,能依止真正的大善知識,通達如來藏、阿賴耶非常非斷、非有非無的本質特徵就不會是一件難於登天的不可為之事。可歎末法時代,世人大多愚癡不明,一有外表「標新立異」之學說問世,往往就趨之若鶩、奉若神明,以致指認月稱菩薩為常見論之斷滅外道的這種觀點都能大行其道,這不能不令人為人群的盲從而痛感悲哀! 作為佛教徒,我們都知道得人身不易。正因為如此,人人都應該努力對這一難得之寶貴資財善加珍惜與利用。一失足成千古恨,再想回頭,怕已是萬劫不復。在面對一切有可能招致謗法之嫌的言論時,重要的不是看提出此種言論者的名氣,也不是看這種言論外顯的所有「新穎」之處,而是要以教證理證來衡量它真正的內在價值。人云亦云不是一個佛教徒應有的行為準則,因為當最後的生死關頭到來時,還是佛陀的那句話說得最乾脆:我們是自己的怙主。所以,在不瞭解佛法奧義的情況下就匆忙跟隨別人妄加譏評,此種作為實在沒有發生的必要。 嘴巴倒是長在自己的臉上,但心一定不要握在別人手裡。 蕭平實說:錯悟佛子不解佛地真如方能與別境五心所相應之理,誤取空明覺知心為真,見道且無,何得自稱為大活佛?月稱、寂天、蓮花生、宗喀巴等輩,於凡夫身中之阿賴耶識尚未能知,未是見道,何能知於佛真法身?觀今全球密宗諸師,不論在家出家,迄未見有已入大乘見道位者,尚非別教七住菩薩,何得尊為活佛、法王? 答:蕭平實先生說蓮花生等輩尚未能知凡夫身中之阿賴耶識,對此觀點,我們絕難苟同。不知先生是看了蓮花生等大師們的論著以後才得出這種見解,還是根本就未曾拜讀過他們的經論著作,只是自己隨意臆測出這麼一種觀點?也就是說,他們的經論中有哪些語句讓先生感覺到他們尚未知曉凡夫身中之阿賴耶識?還是那句話:請拿出具體的證據!否則,一些既不明真相又不看經論之人,讀了以上不知是從何處得出的觀點後,很有可能將之奉為圭臬,以為這就是真正的聖者面目。若出現這樣的情況,則誤人子弟之過怕是誰也擔待不起。 換一個角度來說,不知凡夫身中的阿賴耶識一點也不值得大驚小怪,佛陀在《大般涅槃經·如來性品第四之五》中對此問題早已表述得清清楚楚:「善男子,如是菩薩位階十地尚不了了知見佛性,何況聲聞緣覺之人能得見耶?……善男子,譬如有人在大海中,乃至無量百千由旬,遠望大舶樓櫓堂閣,即作是念:彼是樓櫓,為是虛空?久視乃生必定之心,知是樓櫓;十住菩薩於自身中見如來性,亦復如是。」由此可見,不僅十住菩薩對如來藏猶如「醉人欲涉遠路,朦朧見道。」,即就是十地菩薩也未能完全通達。 至於蓮花生大師等人到底是大菩薩還是與佛陀無二無別,所有正信佛教徒心中都會有一桿公平的秤,這秤上的準星也絕不是由蕭平實一個人來校對的。不過若按他本人的口氣來看,似乎他自己早已位登十地以上了,否則也不敢如此口出狂言。但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卻是,像他這種沒有任何教證根據及嚴密邏輯推理,甚至連被批對象的「罪狀」都列舉不出來的論證作風,我們在任何一個登地菩薩的著作中都不可能找到。 再看他對密宗祖師的評價——「觀今全球密宗諸師,不論在家出家,迄未見有已入大乘見道位者,……」對此,我們還是要老生常談地問一句:你憑什麼得知他們都未入大乘見道位?是靠了現代化的科學儀器,還是現量見到?抑或依憑可靠的比量推論?或者有有據可查的教證?如果以上條件全都不具備,那這種論斷就無異於天方夜譚,除了愚癡者以外,有誰會把此種空穴來風似的論調當真?如果有人從未深入過顯宗中的任何一個宗派,從未在聞思的基礎上腳踏實地地實修過,但他居然就敢斗膽評論說,在顯宗自古及今的所有修學者中,無一人堪為登地菩薩。如果有人這麼說了,他所說話語的可靠性到底又有多大呢?別的不說,單以漢地古往今來的往生人數來講,就已是舉不勝舉了。這其中有無數個修行人在臨離開這個世界之前,顯示出各種各樣令人信心倍增的瑞相,僅此一例就足以駁倒顯宗無大成就者之說。同理,在藏地幾千年的佛教發展史上,亦有無數位臨終往生者為我們示現了數不清的圓寂奇跡與瑞兆,寧瑪巴更有眾多的虹身成就者在世人眼前演繹出一幕幕活生生的將自身消融於法界的成就景象。此等記載遍諸密宗各大教派的歷史,而且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事例也舉不勝舉。 如果蕭先生本人未接觸到密宗見道位以上的聖者,那只能怨自己因緣不濟,怎能因此就否定密宗所有的修行法門及各位依之而得到解脫的人士?凡夫的眼睛能看多遠?恐怕連老鷹的目光都比不上;凡夫可以了知的範圍有多大?若超出自己能夠駕馭的有限的世界範圍,深入任何一個陌生的領域,恐怕對大多數人來說都會陷入茫然、恐慌的境地。所以,若以自己的耳聞目睹及分別念為探索出世間究竟智慧的唯一可靠之工具,最終的結局只可能是自欺欺人而已。 只相信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這一點實與順世外道的典型理論如出一轍,他們就是因為看不見後世的存在因而否定有來生的。佛教徒如果把自己的認識水平降低到順世外道的理解層次上,於己、於他之終極解脫都毫無利益可言。 以自己的判斷標準為準繩去衡量別人的實際證悟水平,這是一種非常不明智的做法。因眾多的佛教經論中都曾指出過,別說大成就者了,即就是顯現上的一個普通人,他種種外顯作為的本質也非我們言談思量的對境。《勇士等持經》中說過:「吾等應將一切眾生觀為佛之形象,以凡夫無法了知何者相續成熟、何者相續未成熟之故。」釋迦牟尼佛在《寶積經》中親口宣說道:「迦葉,吾與同吾者可了知法與補特迦羅,凡夫不了知法與補特迦羅。」 如果按照《寶積經》的說法進行推論,則評判全球密宗導師中無一人位登見道位的蕭平實應屬與釋迦牟尼佛同一境界的又一佛陀了。作為佛教徒,我們是應為此感到欣喜若狂,還是深感痛心與可歎?那就每人心中各有一桿秤了。不過可惜的是,當今世界上,心中沒有這桿是非標準秤的人實在太多太多。如果是智者,他當然不會放棄佛陀的金剛語、諦實語而去追隨一個狂人的囈語,但愚者就不會如此取捨。清者自清,濁者自濁,在這種狀況下,我們只能希望: 不論你輕信別人已到何種程度,但對一個佛教徒來說,聽佛陀的話無疑是最保險的。而佛早就告訴過我們了:不要妄加觀察、不分青紅皂白地評論任何人,更不應隨意就對聖者做出花樣翻新的批倒、批臭似的「嶄新定論」,因看清楚、讀明白一個人的相續根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稍有不慎,誹謗的過失及它必定招致的惡果就只有當事人以及搖旗吶喊、推波助瀾者自己去長劫品味了。 蕭平實說:密宗裡的道次第顛倒。可能有很多人來到這裡以前,曾在很多道場學過宗喀巴所著的《菩提道次第廣論》;有些地方講略論,沒有講得那麼詳細。可是宗喀巴他們把道次第弄錯了,他們以為二乘法修完後就要修唯識學,最後才是般若中觀,因為他們認為唯識是不了義法。他們不曉得唯識是一切種智,他們認為應該在學過唯識以後才修學中觀——中觀是最究竟的法。然後黃教中又說應成中觀比自續中觀更究竟,超勝於一切顯密宗派。他們的佛道次第其實錯了。般若中觀只是第一義諦的總相智與別相智,唯識是通達了別相智與總相智之後才能修學的種智,修學種智才能讓你成佛,顯教的般若經所說中觀無法讓你成佛,只能讓你入見道位得總相智與別相智;可是密宗不曉得第一義諦內涵,顛倒了次第,這也是他們的一種邪見。此外宗喀巴的《菩提道次第廣論》中所說的般若,並非佛法中的般若,是他們自己妄想的無因論的「般若」,不是佛法,大家不可信受。 答:宗喀巴大師的《菩提道次第廣論》,全篇講述的都是顯宗的道次第,不知蕭先生是因為沒看過宗大師的此論,還是根本就分不清顯密之間的區別,故才顛倒亂言曰:密宗裡的道次第顛倒。如若想瞭解宗大師對密宗道次第的論述,可閱讀大師所著的《密宗道次第廣論》。欲行評論,但卻無的放矢,在靶子都沒立起來的時候就亂放一氣,最後的結局恐怕只能是傷人害己。 至於說宗大師等人主張在學完二乘法後馬上修學唯識,接下來再修習中觀,這種觀點就更是令人不知所云。認真學過《菩提道次第廣論》的讀者都知道,宗大師根據阿底峽尊者的《菩提道炬論》而廣論了三士道的修學次第。其中的中士道結束後即轉入大乘道,哪裡講過所謂的二乘法修學完畢後即當轉入唯識的學習?宗大師再再強調的一直是先發菩提心,並用菩提心攝持修行者一切身語意之舉作,且在六度四攝中落實真正的菩薩行。若發不起菩提心、不願行菩薩行,再學般若中觀或唯識又能帶來多大的實際利益? 談到唯識和中觀之間的關係,熟悉藏傳佛教的人都知道,藏傳佛教歷來將唯識分為隨教唯識與隨理唯識兩大派別,不加分析地把中觀與唯識拿來硬性比較,恐怕應算一種顢頇籠統的做法。我們所說的隨教唯識是以無著菩薩、世親論師為代表人物的,這種唯識宗派實與中觀的究竟空性見解無有任何本質區別。在這種前提下,再來高喊二種次第的孰先孰後,豈非太沒意義?而隨理唯識則承認心性的明清實有,若按照釋迦牟尼佛的了義經論抉擇,此種唯識宗派當屬不了義的宣說暫時觀點的不究竟之派別,是一種方便法門。藏傳佛教認為隨教唯識的觀點就是究竟、了義的觀點,其與中觀何曾有過誰高誰低的區別。而隨理唯識的看法才是不了義之說,與中觀方才有一個究竟與否的區分。因而在未通達唯識的真實本意之前,請不要妄加評論它與別宗的區別,因你連自己欲大力弘揚的宗派的門類都搞不清楚,如此一來,人們必定要對你的內在智慧表示懷疑。我們不禁要問:你到底在說什麼啊? 還有一點也讓人對蕭先生的論斷哭笑不得。即他認為密宗中的黃教把應成中觀抬得太高,不僅高過自續中觀,更超勝一切顯密佛法。這種論調恐怕以後會成為佛門的一個千古笑料,先生本人倒有可能因此而被佛教史記上一筆。因在藏地自古及今的所有佛教宗派中,從未有任何一個宗派認為中觀應成派超勝顯密一切佛法。比較一致的看法是,密宗普遍認定中觀應成派在顯宗中屬抉擇最究竟空性本義的宗派,其見解在顯宗中是最高的。但從不曾有藏密的宗派認為應成派已超越一切顯密教派。說應成中觀是最究竟的顯宗般若法門有充分的教證及理證根據,但說密宗或黃教認為其已超過所有顯密教法則無任何可靠依據。 蕭先生還說到了「總相智」與「別相智」的問題,在這一問題上,他又犯了一個概念性的錯誤。因他論述的對象是藏傳佛教,而按藏密普遍接受的因明學理論來解釋,所謂的「總相」指的是可以在心中憶念的概念等無實法,能了知總相的智慧則是一個人的分別念;而所謂的「別相」則指的是五根識現量親見、親聞等的境界。如果說佛還有「總相智」的話,就會有佛陀執著無實法的概念這一過失。這兩個「智」大概可能是蕭平實先生自己隨意臆造的名詞吧,也許他自己根本就未了達總相與別相的內涵。在佛法中,這兩個概念恐怕並無可靠的教證依據。 再者說來,如果真像先生說的那樣,只有修學唯識方能成佛,那我們就要問一問了:釋迦牟尼佛當年苦行修道、並最終證悟成佛時,都向哪些上師請教過唯識法門? 至若修學般若中觀能不能讓人成佛,釋迦牟尼佛早已在無數經典中明確回答過這一問題:《心經》云:「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作為漢地流傳最廣的一部般若經典,《金剛經》中則說到了讀誦此經所可能帶來的一切暫時與究竟之利益:「復次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智度論》中也說道:「諸佛及菩薩,聲聞辟支佛,解脫涅槃道,皆從般若得。」……面對白紙黑字的諸多佛經,不知先生為何還要說「顯教的般若經所說中觀無法讓你成佛」?到底是誰在顛倒黑白、錯解佛意? 蕭先生又說宗大師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宣說的般若,並非佛法中的般若,是一種「無因論」,乃自己妄想的般若,並因此號召大家不可信受奉行。在我看來,不可信受奉行的恰恰是這種是非混淆者的妄想與邪說。無因論否認因果以及前後世,他們根本就不承認因緣所生法的存在,以為萬法皆無因而生、無因而滅。蕭平實把宗大師宣說的無實空性當成了斷滅空,並因此而將宗大師的善說與無因論劃上了等號,這只能顯示他自己的無知。在在處處,宗大師都在宣示人身難得、壽命無常、因果不虛、輪迴恐怖而痛苦等佛法正理,明眼人只要一看宗喀巴大師的書就能明白這其中到底在講什麼,是非到時即可一目瞭然。特別是在論述有關般若及勝觀的部分,宗大師更是以大量的佛教經論以及完全符合佛法大義的邏輯推理,進行他所欲闡發的一切論述。他的觀點全都有佛經的支持,具體例證此處就不再廣引。 另外,宗大師乃釋迦牟尼佛親自授記過的人物,豈能被蕭先生一句話就剝奪了其佛法導師的地位。佛陀在《文殊根本經》中親口宣說道:「於我涅槃後,大地呈空無,汝以童子身,廣弘吾教法。雪域聖地處,建具喜寺院,……」而宗喀巴大師恰恰被公認為是文殊童子的化身,且在拉薩創建了甘丹(具喜)寺,並使佛法寶幢高高飄揚在藏地的每一個角落。對這樣一位對佛教做出了巨大貢獻的文殊菩薩之真實化身,我們沒有理由不表示由衷的恭敬。再看某些對佛法無絲毫貢獻之人的種種醜態百出的表演,我們只能在心裡默默祝願:趕快把你那因無知而高掛起來的邪說的帷幕收回去吧,否則只能落得個人所不恥的下場。這種表演真真切切像一個人正用自己語言的寶劍費力地切割自己的脖子,表演者越是賣力,觀者就越發感覺到荒唐、滑稽。 總之,一種無有任何教證理證的說法才是真真切切的邪說、歪理,我們用不著煞費苦心地揣摩提出這種論調之人的真實用心與目的,還是那句古詩說得好:「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一切不符合佛法真理的說法,不管它給自己披的是多麼絢爛的外衣、拉來多少佛教的名詞,在時間的無情磨礪下,它們終將暴露出自己蒼白的本質。 蕭平實說:然而《般若經》及龍樹論,皆非闡釋一切法空,乃是宣示自心藏識之空性有性及中道性,宣示藏識能生蘊處界而蘊處界空,宣示藏識之清淨性——不於證果與不證果起分別想……等。若般若為一切法空,則般若成斷見。」 答:不管蕭平實先生如何賦予《般若經》及龍樹論多麼標新立異的「新思想」,基本上古往今來的所有高僧大德及正信佛教徒都認為它們宣示的恰恰就是萬法為空的觀點。解釋佛經以及祖師密意,如果完全拋開經典及佛菩薩本身的實質與思想,硬是無中生有般地炮製出自己以分別念臆想出的根本就不屬於佛經原意的東西,則此種東西真真切切就成為了一種癡人夢說。 如果具備基本的理解及思考能力,則佛教徒都應能看出:佛陀在二轉法輪時,以及龍樹菩薩及其後繼者寂天菩薩、月稱菩薩在解釋並發揚光大般若法門的意趣時,重點抉擇的全都是法界本體的空性層面。從這一角度出發,不論是釋迦牟尼佛還是龍樹菩薩,都不可能以任何方式承認如來藏及阿賴耶識的實有。即就是在重點宣說如來藏的第三轉法輪期間,佛陀依然是把如來藏與空性當成一體的兩面,也從未扔下空性單言如來藏的恆常實存。在這一轉法輪的過程中,佛陀的真實本意實是指——所謂如來藏的「有」,是指一種超越了凡夫以分別心安立的「有」與「無」這一需相觀待而存在的幻有之後的存在。如果說普通所謂的「有無」屬於意識範疇的話,如來藏則毫無疑問屬於智慧的境界。在這一境界中若還要耽執如來藏或阿賴耶的實有,這只能說明耽執者本人根本就沒把二轉及三轉法輪當成一個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他依然在割裂佛法統一性的前提下,頑固執守「有」這一邊。若說常見派論點,恐怕沒有比這更具代表性的了。 這種見解其實也不難理解,我們只需問蕭平實一個問題:即眾生在成佛時,如來藏到底實有否?如果不存在一個實有的如來藏,則佛智本身就已成為摧毀如來藏的因;如果確實存在一個實有的如來藏,則哪一部經典中宣說過成佛時有實有的如來藏、實有的佛智?它們的存在方式又是什麼?若如來藏是成實法的話,則有如來藏經得起勝義觀察之過。 所以說,以聖者的淨見量衡量,如來藏可暫時安立為有;但絕對的實有則永無可能。佛陀說如來藏有的意思主要是謂所有眾生皆本具佛性光明,此佛性乃大無為法,不生不滅,這一思想與二轉法輪實為一脈相承,並貫穿在所有的大乘經典中。不瞭解教證、不懂理證,結果只能是歪曲釋迦牟尼佛的經義而已。這是徹底的執著己見,根本不是中道!再以《大涅槃經》中的一段經文為證,希望讀者能更清晰地瞭解如來藏與空性之間本體為一的關係。 「如來藏,乃佛之自性清淨,無有遷變。若說有,則智者不應貪執;若言無,則成妄語,愚者說是斷空,不了知如來藏密意。若說苦,則不知身具大樂自性,愚者認為身體皆無常,執為如瓷器般;智者對此分析而不說一切皆無常,何以故?自身具有佛性種子之故。愚者執著一切佛法皆為無我;智者認為無我僅是心假立而已,無有實體,如是了知於彼不生懷疑。若說如來藏為空性,則愚者聞後生斷見或無見;智者了達如來藏無有遷變。若說如幻解脫,則愚者認為獲得解脫是魔法;智者分析而知如人中獅子之唯一如來乃常有無遷變。若說以無明之緣而生諸行,則愚者聞後分辨為覺與不覺;智者了悟自性無二。若許無二即真實。若說以諸行之緣而生識,則愚者執行識為二法;智者了悟自性無二。若許無二即真實。若說諸法無我如來藏亦無我,則愚者執著為二法;智者了悟自性無二,即我與無我自性無二。諸佛出有壞皆讚歎無量無邊之如來藏義,吾亦於諸具德經部中廣說矣!」 想來如果蕭平實先生不否認佛經的話,那他就應該明瞭如來藏非有非無、非常非斷的特點了。有時候我很害怕與愚者辯論,因他唯一的武器便是無理謾罵、胡攪蠻纏。而與智者辯論則是一種享受,因大家都懂得辯論規則,而且唯真理是從。愚者往往以否定一切的「大無畏」態度衝鋒陷陣,其結果除了傷及無辜以外,就只會在世人面前樹立起一幅小丑與鬧劇的形象。既不立宗也無教證,剩下的除了凡夫自己的分別念外,還有何物?只可憐了那些追隨者,盲目地跟著他們的統帥東奔西撞,衝到最後都不知道自己要葬身何處。違背因果,與真理較量,結局只能是死路一條。蕭先生以後也許還會繼續扮演佛教「創新者」的角色,但我真誠希望那些追隨者們都能懸崖勒馬、迷途知返,再不注意,恐怕就要粉身碎骨了。我的忠告不一定對先生有益,但還是懇請他的那些兵卒們能三思而後行。薩迦班智達說得好:「智者自己能觀察,愚者總是隨聲行,如同老狗狂亂吠,群狗亦是隨聲奔。」請珍重自好。 至於蕭平實先生對「一切法空」的誤解,就更是令人瞠目結舌。如果一切法空成為了斷見,那麼先生又該如何解釋《大智度論》中的這幾句話?——「摩訶衍空門者,一切諸法,性常自空,不以智慧方便觀故空。如佛為須菩提說:『色、色自空,受、想、行、識、識自空;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緣、三十七品、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薩婆若,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自空。』」 而龍樹菩薩在《中論》中則把相同的思想表達得更清楚,從中我們可以看一看龍樹菩薩的密意是否真如先生解釋的那樣,是在闡釋如來藏、阿賴耶的本體實有。《中論》二十一品云:「一切法空故,何有邊無邊,亦邊亦無邊,非有非無邊,……諸法不可得,滅一切戲論,無人亦無處,佛亦無所說。」這不是在宣示一切法空,又是在宣示什麼? 雖說從色到一切智智之佛果皆是空性,但此處說空卻絕不會有墮入斷滅見之過失。因所謂的斷見就像《中論》中描述的那樣,「先有而今無,是則為斷滅。」而般若中觀所講的一切法空並非是將原先實有不空的法加以破除使成無有,而是通過正理抉擇諸法本來的空性,使眾生於此生起定解,並依而修持,以至最終證悟解脫。 中觀諸論師深刻地指出,從世俗諦角度衡量,色、受、想、行、識及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有其顯現與作用,而正在顯現之時,當體即空;此空亦非什麼也沒有之斷空,它的正確解釋是,正空之時,以各種因緣之聚合,因果、器情等法無雜而顯現。諸法空故可現,現故為空,現空雙運,遠離斷常邊。此如《心經》所云:「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所對治之煩惱、所知二障及能對治之人、法二空,雖在本體上皆為大空平等性,然從世俗之作用上看卻是互違之法。菩薩了知此理,安住於空性之中修習善業,並依二空智對治二障,使二障漸趨薄弱,二空之智則愈加深厚,最後就徹證法界本性,無餘斷盡二障、獲得佛果。 般若經典與龍樹論,乃至寂天、月稱等聖者在其相關著作中,表達的皆是與上述思想無二無別的論點。如月稱菩薩在《入中論》中說:「如是一切法雖空,從空性中亦得生,二諦俱無自性故,彼等非斷亦非常。」寂天菩薩在《入菩薩行論》中則論述道:「自性不成滅,有法性亦無。是故諸眾生,畢竟不生滅。眾生如夢幻,究時同芭蕉。涅槃不涅槃,其性悉無別。」若偏執己見,妄以為月稱、寂天之中觀應成派觀點皆為斷滅見,則與二者之旨趣無有絲毫差別之龍樹論乃至般若經,是否也要被先生判定為斷滅見呢? 在以上的論述中,我們引用了並不被蕭先生認可的寂天菩薩、月稱論師的一些教言,因兩位大德皆是被印、藏、漢古往今來的佛教徒一致公認的真正的佛法祖師。某些人似乎對藏傳佛教恨之入骨,故歷來被藏傳佛教界推崇的寂天、月稱二位也連累遭殃,不斷受其無端指責。其實,他們二人的價值絕不應以地域及漢傳藏傳之分而被界定。以其不共成就而在空中宣說《入菩薩行論》的寂天,以及憑自身功德而令畫牛出乳以供養僧眾的月稱,都乃憑借講、辯、著及自身修證而位列大成就者行列的修學佛法之佼佼者,他們對佛法的貢獻當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越來越被人們意識到。 即使我們不能對佛教做出一定的貢獻,但至少也可以管好自己的身口意,這樣對自己的解脫也能帶來相應的利益。最可怕的即是:非但於佛法的弘揚無有絲毫推動之功,反而用自己惡劣的分別念引人墮入誹謗三寶的泥潭之中而不得超脫。 如果你欲修學的是佛法而不是邪說,那就必須擦亮眼睛、仔細辨別;即便一時不明所以、不辨東西,最好也不要輕下妄言、隨隨便便就把自己生生世世的命運輕易交在一個你不知底細的人的手中。謊言可以一時一地蒙蔽一些人的心,真理則時時刻刻照亮我們前行的路程。佛教千百年來的歷史早已證明了寂天菩薩、月稱論師的價值;而剎那間的喧囂儘管可以升騰起很大的飛沙走石的景觀,但片刻的騷動過後,一切終將回歸原有、本來的寧靜。不過,曾經迷茫過的人們那時也許已找不到自己安身立命的方向了,所以我們才翻來覆去地勸請眾人:請三思而後言、後行!
蕭平實說:而彼教授空性法之諸善知識,有親證空性如來藏者,有未證空性如來藏者;已證之人得入中道,未證之人不離斷常。彼藏密中之應成派中觀學者,悉皆未證空性如來藏;彼等否定有阿賴耶識,破斥如來藏之後,墮於斷滅論中;恐人譏彼為斷滅論者,遂執取無妄想之靈知心(意識)以為不生滅心,因此復墮常見外道法中;密宗月稱菩薩之《入中論》、寂天菩薩之《入菩薩行論》,悉皆如是,皆非真實證空性者,佛子若從彼諸應成派中觀師受學者,皆必墮於常見論之斷滅法中而以為證聖,大妄語成,殊可憐憫。 答:在此世界上,如果有人對月稱菩薩、寂天菩薩生起悲心,認為此二聖者皆未證悟了達佛法本義,而自己的見修行果則已遠遠超越了他們,若真有這樣的大德存世,則我們理應對之表達自己的恭敬。不過坦白地說,這種人即便不是永無存在之可能,要想應世恐怕也得頗費周章。 眾所周知,一個佛教徒要想立身處世,主要應依靠講、辯、著這三樣,除此以外,當然還應具備一定的戒、定、慧及聞、思、修之基礎,否則他也不可能如理如法地進行講辯著等活動。這其中,辯論是一種非常重要的遣除懷疑、增上定解的手段,但惡口謾罵似的「辯論」則毫無疑問不在正常且具有極大功德的真正辯論之列。愚者自以為是的「指點江山」,其實質與鄉野潑婦的跳腳撒潑並無本質區別,二者根本不可能帶來問題的實質性解決。因此,我再次祈請所有欲行辯論之佛教徒,請務必拿出足夠的教證理證來,如此方可以互相溝通,共同提高。否則,一切的你喊我叫只能讓人感到滑稽可笑、愚昧可歎。 我們應該記住一點,即不管我們在造作何業時,自己都應當為自己身、口、意之全部所行、所言、所思負起一切責任。這一點也正是佛陀所教導我們的:自己是自己的怙主。正像契經中說的那樣:「我自為依怙,更有誰為依,由善調伏我,智者得升天。」因此,如果管不好自己的身口意,任意妄為,肆意胡說,那麼別說升天無望,直墮惡趣時,倒有可能快如閃電呢。那時是應該對別人生悲心呢,還是好好可憐可憐自己?故經中又云:「應善調伏心,心調能引樂。」要不然的話,自己連自身的心相續都未曾調伏,還要整日氣急敗壞地詛咒、評判別人,那樣又何能達到心境的快樂呢? 說到藏傳佛教對如來藏、阿賴耶的看法,據我所知,在藏密的多個教派中,一般說來大家皆認為,名言中是不破如來藏及阿賴耶的存在的,因阿賴耶原本就是種種習氣之所依。藏地公認的文殊菩薩之化身——全知無垢光尊者,在很多部論典中都詳細解說了阿賴耶與阿賴耶識的區別,以及如來藏與空性之間的本質關係,有緣者當仔細閱讀並深思之。別的藏地高僧大德,諸如全知麥彭仁波切等人都再三撰著過有關阿賴耶與如來藏的論典,並在其中非常清楚地指出了觀待如來藏與空性的原則:當我們在抉擇法界的空性本體時,根本不可能承認阿賴耶、如來藏的實有,因勝義中不會存在任何實有的法。這一觀點並非藏密的邪知邪見,它原本就為佛陀親口宣說。《般若八千頌》中就有云:「諸法如幻如夢,超勝涅槃之法如若存在,亦如幻如夢。」 因此,藏密在抉擇空性時絕不會成為所謂的斷滅派。如果不能理解佛經中所說的世俗中有如夢如幻的顯現,勝義中萬法的本體必須抉擇為空的論斷,則一定不能理解經典中一時說空、一時說有、一會兒講生滅、一會兒又說無生無滅的密意。表面看來似乎有矛盾之處,若能圓融顯空、現相實相之間的不二關係,則所謂的矛盾處處都可以互通無礙。 並且藏密祖師大德中也從未有人「執取無妄想之靈知心(意識)以為不生滅心」,眾多大德均一致公認,意識的本體不生不滅,但在顯現上則剎那生滅,根本不應妄執。而且這並非是藏傳佛教的「獨門邪說」,佛經中早就表述過這一觀點。不知蕭平實先生都是在哪一本藏密論典中看到過這種說法,也不知究竟是哪一位藏密大德被蕭先生發現「執取」過這種觀點。 若將不生不滅理解成常見外道之見解的話,則《三摩地王經》中的說法就大可懷疑了:「無罪具十力佛陀,爾時宣說勝等持,三有眾生如夢境,於此不生亦不滅。」蕭先生經常都會說這個是斷見,那個是常見,而他所據以做出判斷的標準又往往與佛經大相逕庭。故我特別想請教先生的是:你所謂的常見是以什麼作為認定其「常」的基礎?它與斷見的分野又到底在何處?如果根本就不建立自宗,只是一味信口開河地廣說別宗之過失的話,這種做法確實無有任何實義。古代的高僧大德早就說過:「聖士觀察自過失,劣者觀察他過失,孔雀觀察自身體,鴟鴞給人起惡兆。」真正的藏地祖師大德各個都會引用教證並善加推理以建立自己的觀點,他們從不知指手畫腳為何物。當他們論述阿賴耶、如來藏的存在理由時,完全是從佛法的一個層面上展開如理如法的論證;而當他們否認阿賴耶、如來藏的實有時,又是從佛法的另一個層面上展開同樣合情合理的闡釋。 另外,蕭平實先生將月稱菩薩、寂天菩薩稱為「密宗」導師的說法也頗值得商榷。如此稱謂,讓人感覺這兩位聖者似乎來自藏地,僅僅屬於藏密佛法之體系。若詳加分析,這種看法顯然站不住腳。月稱菩薩的《入中論》中,重點分析了凡夫三地、菩薩十地直至無學地之間的種種境界,並宣講了十波羅蜜多的深刻內涵。本論所依據的佛教經典即是《十地經》,如果把月稱菩薩當成執常見論之斷滅法的代表人物,那麼《十地經》又該被先生判定為是何種常見抑或斷見典籍?而寂天菩薩《入菩薩行論》之十品內容,其立論之基依然是建立在對六度法門以及菩提心的闡述上。若以為六度乃斷、常法,則恐大乘佛教一切宗派無不離斷、常兩邊了。另外,稍有佛教常識者都知道,月稱菩薩、寂天菩薩實乃印度中觀論師,千年佛教史上還未曾有人將之羅列在密宗祖師名下。看來先生是該好好看看《印度佛教史》與《藏密佛教史》了,要不然,此類令人匪夷所思的笑話往後很有可能會再度出現。 這些道理原本也並非深奧費解,只要自己能深入經藏,能依止真正的大善知識,通達如來藏、阿賴耶非常非斷、非有非無的本質特徵就不會是一件難於登天的不可為之事。可歎末法時代,世人大多愚癡不明,一有外表「標新立異」之學說問世,往往就趨之若鶩、奉若神明,以致指認月稱菩薩為常見論之斷滅外道的這種觀點都能大行其道,這不能不令人為人群的盲從而痛感悲哀! 作為佛教徒,我們都知道得人身不易。正因為如此,人人都應該努力對這一難得之寶貴資財善加珍惜與利用。一失足成千古恨,再想回頭,怕已是萬劫不復。在面對一切有可能招致謗法之嫌的言論時,重要的不是看提出此種言論者的名氣,也不是看這種言論外顯的所有「新穎」之處,而是要以教證理證來衡量它真正的內在價值。人云亦云不是一個佛教徒應有的行為準則,因為當最後的生死關頭到來時,還是佛陀的那句話說得最乾脆:我們是自己的怙主。所以,在不瞭解佛法奧義的情況下就匆忙跟隨別人妄加譏評,此種作為實在沒有發生的必要。 嘴巴倒是長在自己的臉上,但心一定不要握在別人手裡。 蕭平實說:錯悟佛子不解佛地真如方能與別境五心所相應之理,誤取空明覺知心為真,見道且無,何得自稱為大活佛?月稱、寂天、蓮花生、宗喀巴等輩,於凡夫身中之阿賴耶識尚未能知,未是見道,何能知於佛真法身?觀今全球密宗諸師,不論在家出家,迄未見有已入大乘見道位者,尚非別教七住菩薩,何得尊為活佛、法王? 答:蕭平實先生說蓮花生等輩尚未能知凡夫身中之阿賴耶識,對此觀點,我們絕難苟同。不知先生是看了蓮花生等大師們的論著以後才得出這種見解,還是根本就未曾拜讀過他們的經論著作,只是自己隨意臆測出這麼一種觀點?也就是說,他們的經論中有哪些語句讓先生感覺到他們尚未知曉凡夫身中之阿賴耶識?還是那句話:請拿出具體的證據!否則,一些既不明真相又不看經論之人,讀了以上不知是從何處得出的觀點後,很有可能將之奉為圭臬,以為這就是真正的聖者面目。若出現這樣的情況,則誤人子弟之過怕是誰也擔待不起。 換一個角度來說,不知凡夫身中的阿賴耶識一點也不值得大驚小怪,佛陀在《大般涅槃經·如來性品第四之五》中對此問題早已表述得清清楚楚:「善男子,如是菩薩位階十地尚不了了知見佛性,何況聲聞緣覺之人能得見耶?……善男子,譬如有人在大海中,乃至無量百千由旬,遠望大舶樓櫓堂閣,即作是念:彼是樓櫓,為是虛空?久視乃生必定之心,知是樓櫓;十住菩薩於自身中見如來性,亦復如是。」由此可見,不僅十住菩薩對如來藏猶如「醉人欲涉遠路,朦朧見道。」,即就是十地菩薩也未能完全通達。 至於蓮花生大師等人到底是大菩薩還是與佛陀無二無別,所有正信佛教徒心中都會有一桿公平的秤,這秤上的準星也絕不是由蕭平實一個人來校對的。不過若按他本人的口氣來看,似乎他自己早已位登十地以上了,否則也不敢如此口出狂言。但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卻是,像他這種沒有任何教證根據及嚴密邏輯推理,甚至連被批對象的「罪狀」都列舉不出來的論證作風,我們在任何一個登地菩薩的著作中都不可能找到。 再看他對密宗祖師的評價——「觀今全球密宗諸師,不論在家出家,迄未見有已入大乘見道位者,……」對此,我們還是要老生常談地問一句:你憑什麼得知他們都未入大乘見道位?是靠了現代化的科學儀器,還是現量見到?抑或依憑可靠的比量推論?或者有有據可查的教證?如果以上條件全都不具備,那這種論斷就無異於天方夜譚,除了愚癡者以外,有誰會把此種空穴來風似的論調當真?如果有人從未深入過顯宗中的任何一個宗派,從未在聞思的基礎上腳踏實地地實修過,但他居然就敢斗膽評論說,在顯宗自古及今的所有修學者中,無一人堪為登地菩薩。如果有人這麼說了,他所說話語的可靠性到底又有多大呢?別的不說,單以漢地古往今來的往生人數來講,就已是舉不勝舉了。這其中有無數個修行人在臨離開這個世界之前,顯示出各種各樣令人信心倍增的瑞相,僅此一例就足以駁倒顯宗無大成就者之說。同理,在藏地幾千年的佛教發展史上,亦有無數位臨終往生者為我們示現了數不清的圓寂奇跡與瑞兆,寧瑪巴更有眾多的虹身成就者在世人眼前演繹出一幕幕活生生的將自身消融於法界的成就景象。此等記載遍諸密宗各大教派的歷史,而且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事例也舉不勝舉。 如果蕭先生本人未接觸到密宗見道位以上的聖者,那只能怨自己因緣不濟,怎能因此就否定密宗所有的修行法門及各位依之而得到解脫的人士?凡夫的眼睛能看多遠?恐怕連老鷹的目光都比不上;凡夫可以了知的範圍有多大?若超出自己能夠駕馭的有限的世界範圍,深入任何一個陌生的領域,恐怕對大多數人來說都會陷入茫然、恐慌的境地。所以,若以自己的耳聞目睹及分別念為探索出世間究竟智慧的唯一可靠之工具,最終的結局只可能是自欺欺人而已。 只相信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這一點實與順世外道的典型理論如出一轍,他們就是因為看不見後世的存在因而否定有來生的。佛教徒如果把自己的認識水平降低到順世外道的理解層次上,於己、於他之終極解脫都毫無利益可言。 以自己的判斷標準為準繩去衡量別人的實際證悟水平,這是一種非常不明智的做法。因眾多的佛教經論中都曾指出過,別說大成就者了,即就是顯現上的一個普通人,他種種外顯作為的本質也非我們言談思量的對境。《勇士等持經》中說過:「吾等應將一切眾生觀為佛之形象,以凡夫無法了知何者相續成熟、何者相續未成熟之故。」釋迦牟尼佛在《寶積經》中親口宣說道:「迦葉,吾與同吾者可了知法與補特迦羅,凡夫不了知法與補特迦羅。」 如果按照《寶積經》的說法進行推論,則評判全球密宗導師中無一人位登見道位的蕭平實應屬與釋迦牟尼佛同一境界的又一佛陀了。作為佛教徒,我們是應為此感到欣喜若狂,還是深感痛心與可歎?那就每人心中各有一桿秤了。不過可惜的是,當今世界上,心中沒有這桿是非標準秤的人實在太多太多。如果是智者,他當然不會放棄佛陀的金剛語、諦實語而去追隨一個狂人的囈語,但愚者就不會如此取捨。清者自清,濁者自濁,在這種狀況下,我們只能希望: 不論你輕信別人已到何種程度,但對一個佛教徒來說,聽佛陀的話無疑是最保險的。而佛早就告訴過我們了:不要妄加觀察、不分青紅皂白地評論任何人,更不應隨意就對聖者做出花樣翻新的批倒、批臭似的「嶄新定論」,因看清楚、讀明白一個人的相續根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稍有不慎,誹謗的過失及它必定招致的惡果就只有當事人以及搖旗吶喊、推波助瀾者自己去長劫品味了。 蕭平實說:密宗裡的道次第顛倒。可能有很多人來到這裡以前,曾在很多道場學過宗喀巴所著的《菩提道次第廣論》;有些地方講略論,沒有講得那麼詳細。可是宗喀巴他們把道次第弄錯了,他們以為二乘法修完後就要修唯識學,最後才是般若中觀,因為他們認為唯識是不了義法。他們不曉得唯識是一切種智,他們認為應該在學過唯識以後才修學中觀——中觀是最究竟的法。然後黃教中又說應成中觀比自續中觀更究竟,超勝於一切顯密宗派。他們的佛道次第其實錯了。般若中觀只是第一義諦的總相智與別相智,唯識是通達了別相智與總相智之後才能修學的種智,修學種智才能讓你成佛,顯教的般若經所說中觀無法讓你成佛,只能讓你入見道位得總相智與別相智;可是密宗不曉得第一義諦內涵,顛倒了次第,這也是他們的一種邪見。此外宗喀巴的《菩提道次第廣論》中所說的般若,並非佛法中的般若,是他們自己妄想的無因論的「般若」,不是佛法,大家不可信受。 答:宗喀巴大師的《菩提道次第廣論》,全篇講述的都是顯宗的道次第,不知蕭先生是因為沒看過宗大師的此論,還是根本就分不清顯密之間的區別,故才顛倒亂言曰:密宗裡的道次第顛倒。如若想瞭解宗大師對密宗道次第的論述,可閱讀大師所著的《密宗道次第廣論》。欲行評論,但卻無的放矢,在靶子都沒立起來的時候就亂放一氣,最後的結局恐怕只能是傷人害己。 至於說宗大師等人主張在學完二乘法後馬上修學唯識,接下來再修習中觀,這種觀點就更是令人不知所云。認真學過《菩提道次第廣論》的讀者都知道,宗大師根據阿底峽尊者的《菩提道炬論》而廣論了三士道的修學次第。其中的中士道結束後即轉入大乘道,哪裡講過所謂的二乘法修學完畢後即當轉入唯識的學習?宗大師再再強調的一直是先發菩提心,並用菩提心攝持修行者一切身語意之舉作,且在六度四攝中落實真正的菩薩行。若發不起菩提心、不願行菩薩行,再學般若中觀或唯識又能帶來多大的實際利益? 談到唯識和中觀之間的關係,熟悉藏傳佛教的人都知道,藏傳佛教歷來將唯識分為隨教唯識與隨理唯識兩大派別,不加分析地把中觀與唯識拿來硬性比較,恐怕應算一種顢頇籠統的做法。我們所說的隨教唯識是以無著菩薩、世親論師為代表人物的,這種唯識宗派實與中觀的究竟空性見解無有任何本質區別。在這種前提下,再來高喊二種次第的孰先孰後,豈非太沒意義?而隨理唯識則承認心性的明清實有,若按照釋迦牟尼佛的了義經論抉擇,此種唯識宗派當屬不了義的宣說暫時觀點的不究竟之派別,是一種方便法門。藏傳佛教認為隨教唯識的觀點就是究竟、了義的觀點,其與中觀何曾有過誰高誰低的區別。而隨理唯識的看法才是不了義之說,與中觀方才有一個究竟與否的區分。因而在未通達唯識的真實本意之前,請不要妄加評論它與別宗的區別,因你連自己欲大力弘揚的宗派的門類都搞不清楚,如此一來,人們必定要對你的內在智慧表示懷疑。我們不禁要問:你到底在說什麼啊? 還有一點也讓人對蕭先生的論斷哭笑不得。即他認為密宗中的黃教把應成中觀抬得太高,不僅高過自續中觀,更超勝一切顯密佛法。這種論調恐怕以後會成為佛門的一個千古笑料,先生本人倒有可能因此而被佛教史記上一筆。因在藏地自古及今的所有佛教宗派中,從未有任何一個宗派認為中觀應成派超勝顯密一切佛法。比較一致的看法是,密宗普遍認定中觀應成派在顯宗中屬抉擇最究竟空性本義的宗派,其見解在顯宗中是最高的。但從不曾有藏密的宗派認為應成派已超越一切顯密教派。說應成中觀是最究竟的顯宗般若法門有充分的教證及理證根據,但說密宗或黃教認為其已超過所有顯密教法則無任何可靠依據。 蕭先生還說到了「總相智」與「別相智」的問題,在這一問題上,他又犯了一個概念性的錯誤。因他論述的對象是藏傳佛教,而按藏密普遍接受的因明學理論來解釋,所謂的「總相」指的是可以在心中憶念的概念等無實法,能了知總相的智慧則是一個人的分別念;而所謂的「別相」則指的是五根識現量親見、親聞等的境界。如果說佛還有「總相智」的話,就會有佛陀執著無實法的概念這一過失。這兩個「智」大概可能是蕭平實先生自己隨意臆造的名詞吧,也許他自己根本就未了達總相與別相的內涵。在佛法中,這兩個概念恐怕並無可靠的教證依據。 再者說來,如果真像先生說的那樣,只有修學唯識方能成佛,那我們就要問一問了:釋迦牟尼佛當年苦行修道、並最終證悟成佛時,都向哪些上師請教過唯識法門? 至若修學般若中觀能不能讓人成佛,釋迦牟尼佛早已在無數經典中明確回答過這一問題:《心經》云:「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作為漢地流傳最廣的一部般若經典,《金剛經》中則說到了讀誦此經所可能帶來的一切暫時與究竟之利益:「復次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智度論》中也說道:「諸佛及菩薩,聲聞辟支佛,解脫涅槃道,皆從般若得。」……面對白紙黑字的諸多佛經,不知先生為何還要說「顯教的般若經所說中觀無法讓你成佛」?到底是誰在顛倒黑白、錯解佛意? 蕭先生又說宗大師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宣說的般若,並非佛法中的般若,是一種「無因論」,乃自己妄想的般若,並因此號召大家不可信受奉行。在我看來,不可信受奉行的恰恰是這種是非混淆者的妄想與邪說。無因論否認因果以及前後世,他們根本就不承認因緣所生法的存在,以為萬法皆無因而生、無因而滅。蕭平實把宗大師宣說的無實空性當成了斷滅空,並因此而將宗大師的善說與無因論劃上了等號,這只能顯示他自己的無知。在在處處,宗大師都在宣示人身難得、壽命無常、因果不虛、輪迴恐怖而痛苦等佛法正理,明眼人只要一看宗喀巴大師的書就能明白這其中到底在講什麼,是非到時即可一目瞭然。特別是在論述有關般若及勝觀的部分,宗大師更是以大量的佛教經論以及完全符合佛法大義的邏輯推理,進行他所欲闡發的一切論述。他的觀點全都有佛經的支持,具體例證此處就不再廣引。 另外,宗大師乃釋迦牟尼佛親自授記過的人物,豈能被蕭先生一句話就剝奪了其佛法導師的地位。佛陀在《文殊根本經》中親口宣說道:「於我涅槃後,大地呈空無,汝以童子身,廣弘吾教法。雪域聖地處,建具喜寺院,……」而宗喀巴大師恰恰被公認為是文殊童子的化身,且在拉薩創建了甘丹(具喜)寺,並使佛法寶幢高高飄揚在藏地的每一個角落。對這樣一位對佛教做出了巨大貢獻的文殊菩薩之真實化身,我們沒有理由不表示由衷的恭敬。再看某些對佛法無絲毫貢獻之人的種種醜態百出的表演,我們只能在心裡默默祝願:趕快把你那因無知而高掛起來的邪說的帷幕收回去吧,否則只能落得個人所不恥的下場。這種表演真真切切像一個人正用自己語言的寶劍費力地切割自己的脖子,表演者越是賣力,觀者就越發感覺到荒唐、滑稽。 總之,一種無有任何教證理證的說法才是真真切切的邪說、歪理,我們用不著煞費苦心地揣摩提出這種論調之人的真實用心與目的,還是那句古詩說得好:「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一切不符合佛法真理的說法,不管它給自己披的是多麼絢爛的外衣、拉來多少佛教的名詞,在時間的無情磨礪下,它們終將暴露出自己蒼白的本質。 蕭平實說:然而《般若經》及龍樹論,皆非闡釋一切法空,乃是宣示自心藏識之空性有性及中道性,宣示藏識能生蘊處界而蘊處界空,宣示藏識之清淨性——不於證果與不證果起分別想……等。若般若為一切法空,則般若成斷見。」 答:不管蕭平實先生如何賦予《般若經》及龍樹論多麼標新立異的「新思想」,基本上古往今來的所有高僧大德及正信佛教徒都認為它們宣示的恰恰就是萬法為空的觀點。解釋佛經以及祖師密意,如果完全拋開經典及佛菩薩本身的實質與思想,硬是無中生有般地炮製出自己以分別念臆想出的根本就不屬於佛經原意的東西,則此種東西真真切切就成為了一種癡人夢說。 如果具備基本的理解及思考能力,則佛教徒都應能看出:佛陀在二轉法輪時,以及龍樹菩薩及其後繼者寂天菩薩、月稱菩薩在解釋並發揚光大般若法門的意趣時,重點抉擇的全都是法界本體的空性層面。從這一角度出發,不論是釋迦牟尼佛還是龍樹菩薩,都不可能以任何方式承認如來藏及阿賴耶識的實有。即就是在重點宣說如來藏的第三轉法輪期間,佛陀依然是把如來藏與空性當成一體的兩面,也從未扔下空性單言如來藏的恆常實存。在這一轉法輪的過程中,佛陀的真實本意實是指——所謂如來藏的「有」,是指一種超越了凡夫以分別心安立的「有」與「無」這一需相觀待而存在的幻有之後的存在。如果說普通所謂的「有無」屬於意識範疇的話,如來藏則毫無疑問屬於智慧的境界。在這一境界中若還要耽執如來藏或阿賴耶的實有,這只能說明耽執者本人根本就沒把二轉及三轉法輪當成一個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他依然在割裂佛法統一性的前提下,頑固執守「有」這一邊。若說常見派論點,恐怕沒有比這更具代表性的了。 這種見解其實也不難理解,我們只需問蕭平實一個問題:即眾生在成佛時,如來藏到底實有否?如果不存在一個實有的如來藏,則佛智本身就已成為摧毀如來藏的因;如果確實存在一個實有的如來藏,則哪一部經典中宣說過成佛時有實有的如來藏、實有的佛智?它們的存在方式又是什麼?若如來藏是成實法的話,則有如來藏經得起勝義觀察之過。 所以說,以聖者的淨見量衡量,如來藏可暫時安立為有;但絕對的實有則永無可能。佛陀說如來藏有的意思主要是謂所有眾生皆本具佛性光明,此佛性乃大無為法,不生不滅,這一思想與二轉法輪實為一脈相承,並貫穿在所有的大乘經典中。不瞭解教證、不懂理證,結果只能是歪曲釋迦牟尼佛的經義而已。這是徹底的執著己見,根本不是中道!再以《大涅槃經》中的一段經文為證,希望讀者能更清晰地瞭解如來藏與空性之間本體為一的關係。 「如來藏,乃佛之自性清淨,無有遷變。若說有,則智者不應貪執;若言無,則成妄語,愚者說是斷空,不了知如來藏密意。若說苦,則不知身具大樂自性,愚者認為身體皆無常,執為如瓷器般;智者對此分析而不說一切皆無常,何以故?自身具有佛性種子之故。愚者執著一切佛法皆為無我;智者認為無我僅是心假立而已,無有實體,如是了知於彼不生懷疑。若說如來藏為空性,則愚者聞後生斷見或無見;智者了達如來藏無有遷變。若說如幻解脫,則愚者認為獲得解脫是魔法;智者分析而知如人中獅子之唯一如來乃常有無遷變。若說以無明之緣而生諸行,則愚者聞後分辨為覺與不覺;智者了悟自性無二。若許無二即真實。若說以諸行之緣而生識,則愚者執行識為二法;智者了悟自性無二。若許無二即真實。若說諸法無我如來藏亦無我,則愚者執著為二法;智者了悟自性無二,即我與無我自性無二。諸佛出有壞皆讚歎無量無邊之如來藏義,吾亦於諸具德經部中廣說矣!」 想來如果蕭平實先生不否認佛經的話,那他就應該明瞭如來藏非有非無、非常非斷的特點了。有時候我很害怕與愚者辯論,因他唯一的武器便是無理謾罵、胡攪蠻纏。而與智者辯論則是一種享受,因大家都懂得辯論規則,而且唯真理是從。愚者往往以否定一切的「大無畏」態度衝鋒陷陣,其結果除了傷及無辜以外,就只會在世人面前樹立起一幅小丑與鬧劇的形象。既不立宗也無教證,剩下的除了凡夫自己的分別念外,還有何物?只可憐了那些追隨者,盲目地跟著他們的統帥東奔西撞,衝到最後都不知道自己要葬身何處。違背因果,與真理較量,結局只能是死路一條。蕭先生以後也許還會繼續扮演佛教「創新者」的角色,但我真誠希望那些追隨者們都能懸崖勒馬、迷途知返,再不注意,恐怕就要粉身碎骨了。我的忠告不一定對先生有益,但還是懇請他的那些兵卒們能三思而後行。薩迦班智達說得好:「智者自己能觀察,愚者總是隨聲行,如同老狗狂亂吠,群狗亦是隨聲奔。」請珍重自好。 至於蕭平實先生對「一切法空」的誤解,就更是令人瞠目結舌。如果一切法空成為了斷見,那麼先生又該如何解釋《大智度論》中的這幾句話?——「摩訶衍空門者,一切諸法,性常自空,不以智慧方便觀故空。如佛為須菩提說:『色、色自空,受、想、行、識、識自空;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緣、三十七品、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薩婆若,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自空。』」 而龍樹菩薩在《中論》中則把相同的思想表達得更清楚,從中我們可以看一看龍樹菩薩的密意是否真如先生解釋的那樣,是在闡釋如來藏、阿賴耶的本體實有。《中論》二十一品云:「一切法空故,何有邊無邊,亦邊亦無邊,非有非無邊,……諸法不可得,滅一切戲論,無人亦無處,佛亦無所說。」這不是在宣示一切法空,又是在宣示什麼? 雖說從色到一切智智之佛果皆是空性,但此處說空卻絕不會有墮入斷滅見之過失。因所謂的斷見就像《中論》中描述的那樣,「先有而今無,是則為斷滅。」而般若中觀所講的一切法空並非是將原先實有不空的法加以破除使成無有,而是通過正理抉擇諸法本來的空性,使眾生於此生起定解,並依而修持,以至最終證悟解脫。 中觀諸論師深刻地指出,從世俗諦角度衡量,色、受、想、行、識及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有其顯現與作用,而正在顯現之時,當體即空;此空亦非什麼也沒有之斷空,它的正確解釋是,正空之時,以各種因緣之聚合,因果、器情等法無雜而顯現。諸法空故可現,現故為空,現空雙運,遠離斷常邊。此如《心經》所云:「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所對治之煩惱、所知二障及能對治之人、法二空,雖在本體上皆為大空平等性,然從世俗之作用上看卻是互違之法。菩薩了知此理,安住於空性之中修習善業,並依二空智對治二障,使二障漸趨薄弱,二空之智則愈加深厚,最後就徹證法界本性,無餘斷盡二障、獲得佛果。 般若經典與龍樹論,乃至寂天、月稱等聖者在其相關著作中,表達的皆是與上述思想無二無別的論點。如月稱菩薩在《入中論》中說:「如是一切法雖空,從空性中亦得生,二諦俱無自性故,彼等非斷亦非常。」寂天菩薩在《入菩薩行論》中則論述道:「自性不成滅,有法性亦無。是故諸眾生,畢竟不生滅。眾生如夢幻,究時同芭蕉。涅槃不涅槃,其性悉無別。」若偏執己見,妄以為月稱、寂天之中觀應成派觀點皆為斷滅見,則與二者之旨趣無有絲毫差別之龍樹論乃至般若經,是否也要被先生判定為斷滅見呢? 在以上的論述中,我們引用了並不被蕭先生認可的寂天菩薩、月稱論師的一些教言,因兩位大德皆是被印、藏、漢古往今來的佛教徒一致公認的真正的佛法祖師。某些人似乎對藏傳佛教恨之入骨,故歷來被藏傳佛教界推崇的寂天、月稱二位也連累遭殃,不斷受其無端指責。其實,他們二人的價值絕不應以地域及漢傳藏傳之分而被界定。以其不共成就而在空中宣說《入菩薩行論》的寂天,以及憑自身功德而令畫牛出乳以供養僧眾的月稱,都乃憑借講、辯、著及自身修證而位列大成就者行列的修學佛法之佼佼者,他們對佛法的貢獻當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越來越被人們意識到。 即使我們不能對佛教做出一定的貢獻,但至少也可以管好自己的身口意,這樣對自己的解脫也能帶來相應的利益。最可怕的即是:非但於佛法的弘揚無有絲毫推動之功,反而用自己惡劣的分別念引人墮入誹謗三寶的泥潭之中而不得超脫。 如果你欲修學的是佛法而不是邪說,那就必須擦亮眼睛、仔細辨別;即便一時不明所以、不辨東西,最好也不要輕下妄言、隨隨便便就把自己生生世世的命運輕易交在一個你不知底細的人的手中。謊言可以一時一地蒙蔽一些人的心,真理則時時刻刻照亮我們前行的路程。佛教千百年來的歷史早已證明了寂天菩薩、月稱論師的價值;而剎那間的喧囂儘管可以升騰起很大的飛沙走石的景觀,但片刻的騷動過後,一切終將回歸原有、本來的寧靜。不過,曾經迷茫過的人們那時也許已找不到自己安身立命的方向了,所以我們才翻來覆去地勸請眾人:請三思而後言、後行! 蕭平實說:而彼教授空性法之諸善知識,有親證空性如來藏者,有未證空性如來藏者;已證之人得入中道,未證之人不離斷常。彼藏密中之應成派中觀學者,悉皆未證空性如來藏;彼等否定有阿賴耶識,破斥如來藏之後,墮於斷滅論中;恐人譏彼為斷滅論者,遂執取無妄想之靈知心(意識)以為不生滅心,因此復墮常見外道法中;密宗月稱菩薩之《入中論》、寂天菩薩之《入菩薩行論》,悉皆如是,皆非真實證空性者,佛子若從彼諸應成派中觀師受學者,皆必墮於常見論之斷滅法中而以為證聖,大妄語成,殊可憐憫。 答:在此世界上,如果有人對月稱菩薩、寂天菩薩生起悲心,認為此二聖者皆未證悟了達佛法本義,而自己的見修行果則已遠遠超越了他們,若真有這樣的大德存世,則我們理應對之表達自己的恭敬。不過坦白地說,這種人即便不是永無存在之可能,要想應世恐怕也得頗費周章。 眾所周知,一個佛教徒要想立身處世,主要應依靠講、辯、著這三樣,除此以外,當然還應具備一定的戒、定、慧及聞、思、修之基礎,否則他也不可能如理如法地進行講辯著等活動。這其中,辯論是一種非常重要的遣除懷疑、增上定解的手段,但惡口謾罵似的「辯論」則毫無疑問不在正常且具有極大功德的真正辯論之列。愚者自以為是的「指點江山」,其實質與鄉野潑婦的跳腳撒潑並無本質區別,二者根本不可能帶來問題的實質性解決。因此,我再次祈請所有欲行辯論之佛教徒,請務必拿出足夠的教證理證來,如此方可以互相溝通,共同提高。否則,一切的你喊我叫只能讓人感到滑稽可笑、愚昧可歎。 我們應該記住一點,即不管我們在造作何業時,自己都應當為自己身、口、意之全部所行、所言、所思負起一切責任。這一點也正是佛陀所教導我們的:自己是自己的怙主。正像契經中說的那樣:「我自為依怙,更有誰為依,由善調伏我,智者得升天。」因此,如果管不好自己的身口意,任意妄為,肆意胡說,那麼別說升天無望,直墮惡趣時,倒有可能快如閃電呢。那時是應該對別人生悲心呢,還是好好可憐可憐自己?故經中又云:「應善調伏心,心調能引樂。」要不然的話,自己連自身的心相續都未曾調伏,還要整日氣急敗壞地詛咒、評判別人,那樣又何能達到心境的快樂呢? 說到藏傳佛教對如來藏、阿賴耶的看法,據我所知,在藏密的多個教派中,一般說來大家皆認為,名言中是不破如來藏及阿賴耶的存在的,因阿賴耶原本就是種種習氣之所依。藏地公認的文殊菩薩之化身——全知無垢光尊者,在很多部論典中都詳細解說了阿賴耶與阿賴耶識的區別,以及如來藏與空性之間的本質關係,有緣者當仔細閱讀並深思之。別的藏地高僧大德,諸如全知麥彭仁波切等人都再三撰著過有關阿賴耶與如來藏的論典,並在其中非常清楚地指出了觀待如來藏與空性的原則:當我們在抉擇法界的空性本體時,根本不可能承認阿賴耶、如來藏的實有,因勝義中不會存在任何實有的法。這一觀點並非藏密的邪知邪見,它原本就為佛陀親口宣說。《般若八千頌》中就有云:「諸法如幻如夢,超勝涅槃之法如若存在,亦如幻如夢。」 因此,藏密在抉擇空性時絕不會成為所謂的斷滅派。如果不能理解佛經中所說的世俗中有如夢如幻的顯現,勝義中萬法的本體必須抉擇為空的論斷,則一定不能理解經典中一時說空、一時說有、一會兒講生滅、一會兒又說無生無滅的密意。表面看來似乎有矛盾之處,若能圓融顯空、現相實相之間的不二關係,則所謂的矛盾處處都可以互通無礙。 並且藏密祖師大德中也從未有人「執取無妄想之靈知心(意識)以為不生滅心」,眾多大德均一致公認,意識的本體不生不滅,但在顯現上則剎那生滅,根本不應妄執。而且這並非是藏傳佛教的「獨門邪說」,佛經中早就表述過這一觀點。不知蕭平實先生都是在哪一本藏密論典中看到過這種說法,也不知究竟是哪一位藏密大德被蕭先生發現「執取」過這種觀點。 若將不生不滅理解成常見外道之見解的話,則《三摩地王經》中的說法就大可懷疑了:「無罪具十力佛陀,爾時宣說勝等持,三有眾生如夢境,於此不生亦不滅。」蕭先生經常都會說這個是斷見,那個是常見,而他所據以做出判斷的標準又往往與佛經大相逕庭。故我特別想請教先生的是:你所謂的常見是以什麼作為認定其「常」的基礎?它與斷見的分野又到底在何處?如果根本就不建立自宗,只是一味信口開河地廣說別宗之過失的話,這種做法確實無有任何實義。古代的高僧大德早就說過:「聖士觀察自過失,劣者觀察他過失,孔雀觀察自身體,鴟鴞給人起惡兆。」真正的藏地祖師大德各個都會引用教證並善加推理以建立自己的觀點,他們從不知指手畫腳為何物。當他們論述阿賴耶、如來藏的存在理由時,完全是從佛法的一個層面上展開如理如法的論證;而當他們否認阿賴耶、如來藏的實有時,又是從佛法的另一個層面上展開同樣合情合理的闡釋。 另外,蕭平實先生將月稱菩薩、寂天菩薩稱為「密宗」導師的說法也頗值得商榷。如此稱謂,讓人感覺這兩位聖者似乎來自藏地,僅僅屬於藏密佛法之體系。若詳加分析,這種看法顯然站不住腳。月稱菩薩的《入中論》中,重點分析了凡夫三地、菩薩十地直至無學地之間的種種境界,並宣講了十波羅蜜多的深刻內涵。本論所依據的佛教經典即是《十地經》,如果把月稱菩薩當成執常見論之斷滅法的代表人物,那麼《十地經》又該被先生判定為是何種常見抑或斷見典籍?而寂天菩薩《入菩薩行論》之十品內容,其立論之基依然是建立在對六度法門以及菩提心的闡述上。若以為六度乃斷、常法,則恐大乘佛教一切宗派無不離斷、常兩邊了。另外,稍有佛教常識者都知道,月稱菩薩、寂天菩薩實乃印度中觀論師,千年佛教史上還未曾有人將之羅列在密宗祖師名下。看來先生是該好好看看《印度佛教史》與《藏密佛教史》了,要不然,此類令人匪夷所思的笑話往後很有可能會再度出現。 這些道理原本也並非深奧費解,只要自己能深入經藏,能依止真正的大善知識,通達如來藏、阿賴耶非常非斷、非有非無的本質特徵就不會是一件難於登天的不可為之事。可歎末法時代,世人大多愚癡不明,一有外表「標新立異」之學說問世,往往就趨之若鶩、奉若神明,以致指認月稱菩薩為常見論之斷滅外道的這種觀點都能大行其道,這不能不令人為人群的盲從而痛感悲哀! 作為佛教徒,我們都知道得人身不易。正因為如此,人人都應該努力對這一難得之寶貴資財善加珍惜與利用。一失足成千古恨,再想回頭,怕已是萬劫不復。在面對一切有可能招致謗法之嫌的言論時,重要的不是看提出此種言論者的名氣,也不是看這種言論外顯的所有「新穎」之處,而是要以教證理證來衡量它真正的內在價值。人云亦云不是一個佛教徒應有的行為準則,因為當最後的生死關頭到來時,還是佛陀的那句話說得最乾脆:我們是自己的怙主。所以,在不瞭解佛法奧義的情況下就匆忙跟隨別人妄加譏評,此種作為實在沒有發生的必要。 嘴巴倒是長在自己的臉上,但心一定不要握在別人手裡。 蕭平實說:錯悟佛子不解佛地真如方能與別境五心所相應之理,誤取空明覺知心為真,見道且無,何得自稱為大活佛?月稱、寂天、蓮花生、宗喀巴等輩,於凡夫身中之阿賴耶識尚未能知,未是見道,何能知於佛真法身?觀今全球密宗諸師,不論在家出家,迄未見有已入大乘見道位者,尚非別教七住菩薩,何得尊為活佛、法王? 答:蕭平實先生說蓮花生等輩尚未能知凡夫身中之阿賴耶識,對此觀點,我們絕難苟同。不知先生是看了蓮花生等大師們的論著以後才得出這種見解,還是根本就未曾拜讀過他們的經論著作,只是自己隨意臆測出這麼一種觀點?也就是說,他們的經論中有哪些語句讓先生感覺到他們尚未知曉凡夫身中之阿賴耶識?還是那句話:請拿出具體的證據!否則,一些既不明真相又不看經論之人,讀了以上不知是從何處得出的觀點後,很有可能將之奉為圭臬,以為這就是真正的聖者面目。若出現這樣的情況,則誤人子弟之過怕是誰也擔待不起。 換一個角度來說,不知凡夫身中的阿賴耶識一點也不值得大驚小怪,佛陀在《大般涅槃經·如來性品第四之五》中對此問題早已表述得清清楚楚:「善男子,如是菩薩位階十地尚不了了知見佛性,何況聲聞緣覺之人能得見耶?……善男子,譬如有人在大海中,乃至無量百千由旬,遠望大舶樓櫓堂閣,即作是念:彼是樓櫓,為是虛空?久視乃生必定之心,知是樓櫓;十住菩薩於自身中見如來性,亦復如是。」由此可見,不僅十住菩薩對如來藏猶如「醉人欲涉遠路,朦朧見道。」,即就是十地菩薩也未能完全通達。 至於蓮花生大師等人到底是大菩薩還是與佛陀無二無別,所有正信佛教徒心中都會有一桿公平的秤,這秤上的準星也絕不是由蕭平實一個人來校對的。不過若按他本人的口氣來看,似乎他自己早已位登十地以上了,否則也不敢如此口出狂言。但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卻是,像他這種沒有任何教證根據及嚴密邏輯推理,甚至連被批對象的「罪狀」都列舉不出來的論證作風,我們在任何一個登地菩薩的著作中都不可能找到。 再看他對密宗祖師的評價——「觀今全球密宗諸師,不論在家出家,迄未見有已入大乘見道位者,……」對此,我們還是要老生常談地問一句:你憑什麼得知他們都未入大乘見道位?是靠了現代化的科學儀器,還是現量見到?抑或依憑可靠的比量推論?或者有有據可查的教證?如果以上條件全都不具備,那這種論斷就無異於天方夜譚,除了愚癡者以外,有誰會把此種空穴來風似的論調當真?如果有人從未深入過顯宗中的任何一個宗派,從未在聞思的基礎上腳踏實地地實修過,但他居然就敢斗膽評論說,在顯宗自古及今的所有修學者中,無一人堪為登地菩薩。如果有人這麼說了,他所說話語的可靠性到底又有多大呢?別的不說,單以漢地古往今來的往生人數來講,就已是舉不勝舉了。這其中有無數個修行人在臨離開這個世界之前,顯示出各種各樣令人信心倍增的瑞相,僅此一例就足以駁倒顯宗無大成就者之說。同理,在藏地幾千年的佛教發展史上,亦有無數位臨終往生者為我們示現了數不清的圓寂奇跡與瑞兆,寧瑪巴更有眾多的虹身成就者在世人眼前演繹出一幕幕活生生的將自身消融於法界的成就景象。此等記載遍諸密宗各大教派的歷史,而且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事例也舉不勝舉。 如果蕭先生本人未接觸到密宗見道位以上的聖者,那只能怨自己因緣不濟,怎能因此就否定密宗所有的修行法門及各位依之而得到解脫的人士?凡夫的眼睛能看多遠?恐怕連老鷹的目光都比不上;凡夫可以了知的範圍有多大?若超出自己能夠駕馭的有限的世界範圍,深入任何一個陌生的領域,恐怕對大多數人來說都會陷入茫然、恐慌的境地。所以,若以自己的耳聞目睹及分別念為探索出世間究竟智慧的唯一可靠之工具,最終的結局只可能是自欺欺人而已。 只相信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這一點實與順世外道的典型理論如出一轍,他們就是因為看不見後世的存在因而否定有來生的。佛教徒如果把自己的認識水平降低到順世外道的理解層次上,於己、於他之終極解脫都毫無利益可言。 以自己的判斷標準為準繩去衡量別人的實際證悟水平,這是一種非常不明智的做法。因眾多的佛教經論中都曾指出過,別說大成就者了,即就是顯現上的一個普通人,他種種外顯作為的本質也非我們言談思量的對境。《勇士等持經》中說過:「吾等應將一切眾生觀為佛之形象,以凡夫無法了知何者相續成熟、何者相續未成熟之故。」釋迦牟尼佛在《寶積經》中親口宣說道:「迦葉,吾與同吾者可了知法與補特迦羅,凡夫不了知法與補特迦羅。」 如果按照《寶積經》的說法進行推論,則評判全球密宗導師中無一人位登見道位的蕭平實應屬與釋迦牟尼佛同一境界的又一佛陀了。作為佛教徒,我們是應為此感到欣喜若狂,還是深感痛心與可歎?那就每人心中各有一桿秤了。不過可惜的是,當今世界上,心中沒有這桿是非標準秤的人實在太多太多。如果是智者,他當然不會放棄佛陀的金剛語、諦實語而去追隨一個狂人的囈語,但愚者就不會如此取捨。清者自清,濁者自濁,在這種狀況下,我們只能希望: 不論你輕信別人已到何種程度,但對一個佛教徒來說,聽佛陀的話無疑是最保險的。而佛早就告訴過我們了:不要妄加觀察、不分青紅皂白地評論任何人,更不應隨意就對聖者做出花樣翻新的批倒、批臭似的「嶄新定論」,因看清楚、讀明白一個人的相續根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稍有不慎,誹謗的過失及它必定招致的惡果就只有當事人以及搖旗吶喊、推波助瀾者自己去長劫品味了。 蕭平實說:密宗裡的道次第顛倒。可能有很多人來到這裡以前,曾在很多道場學過宗喀巴所著的《菩提道次第廣論》;有些地方講略論,沒有講得那麼詳細。可是宗喀巴他們把道次第弄錯了,他們以為二乘法修完後就要修唯識學,最後才是般若中觀,因為他們認為唯識是不了義法。他們不曉得唯識是一切種智,他們認為應該在學過唯識以後才修學中觀——中觀是最究竟的法。然後黃教中又說應成中觀比自續中觀更究竟,超勝於一切顯密宗派。他們的佛道次第其實錯了。般若中觀只是第一義諦的總相智與別相智,唯識是通達了別相智與總相智之後才能修學的種智,修學種智才能讓你成佛,顯教的般若經所說中觀無法讓你成佛,只能讓你入見道位得總相智與別相智;可是密宗不曉得第一義諦內涵,顛倒了次第,這也是他們的一種邪見。此外宗喀巴的《菩提道次第廣論》中所說的般若,並非佛法中的般若,是他們自己妄想的無因論的「般若」,不是佛法,大家不可信受。 答:宗喀巴大師的《菩提道次第廣論》,全篇講述的都是顯宗的道次第,不知蕭先生是因為沒看過宗大師的此論,還是根本就分不清顯密之間的區別,故才顛倒亂言曰:密宗裡的道次第顛倒。如若想瞭解宗大師對密宗道次第的論述,可閱讀大師所著的《密宗道次第廣論》。欲行評論,但卻無的放矢,在靶子都沒立起來的時候就亂放一氣,最後的結局恐怕只能是傷人害己。 至於說宗大師等人主張在學完二乘法後馬上修學唯識,接下來再修習中觀,這種觀點就更是令人不知所云。認真學過《菩提道次第廣論》的讀者都知道,宗大師根據阿底峽尊者的《菩提道炬論》而廣論了三士道的修學次第。其中的中士道結束後即轉入大乘道,哪裡講過所謂的二乘法修學完畢後即當轉入唯識的學習?宗大師再再強調的一直是先發菩提心,並用菩提心攝持修行者一切身語意之舉作,且在六度四攝中落實真正的菩薩行。若發不起菩提心、不願行菩薩行,再學般若中觀或唯識又能帶來多大的實際利益? 談到唯識和中觀之間的關係,熟悉藏傳佛教的人都知道,藏傳佛教歷來將唯識分為隨教唯識與隨理唯識兩大派別,不加分析地把中觀與唯識拿來硬性比較,恐怕應算一種顢頇籠統的做法。我們所說的隨教唯識是以無著菩薩、世親論師為代表人物的,這種唯識宗派實與中觀的究竟空性見解無有任何本質區別。在這種前提下,再來高喊二種次第的孰先孰後,豈非太沒意義?而隨理唯識則承認心性的明清實有,若按照釋迦牟尼佛的了義經論抉擇,此種唯識宗派當屬不了義的宣說暫時觀點的不究竟之派別,是一種方便法門。藏傳佛教認為隨教唯識的觀點就是究竟、了義的觀點,其與中觀何曾有過誰高誰低的區別。而隨理唯識的看法才是不了義之說,與中觀方才有一個究竟與否的區分。因而在未通達唯識的真實本意之前,請不要妄加評論它與別宗的區別,因你連自己欲大力弘揚的宗派的門類都搞不清楚,如此一來,人們必定要對你的內在智慧表示懷疑。我們不禁要問:你到底在說什麼啊? 還有一點也讓人對蕭先生的論斷哭笑不得。即他認為密宗中的黃教把應成中觀抬得太高,不僅高過自續中觀,更超勝一切顯密佛法。這種論調恐怕以後會成為佛門的一個千古笑料,先生本人倒有可能因此而被佛教史記上一筆。因在藏地自古及今的所有佛教宗派中,從未有任何一個宗派認為中觀應成派超勝顯密一切佛法。比較一致的看法是,密宗普遍認定中觀應成派在顯宗中屬抉擇最究竟空性本義的宗派,其見解在顯宗中是最高的。但從不曾有藏密的宗派認為應成派已超越一切顯密教派。說應成中觀是最究竟的顯宗般若法門有充分的教證及理證根據,但說密宗或黃教認為其已超過所有顯密教法則無任何可靠依據。 蕭先生還說到了「總相智」與「別相智」的問題,在這一問題上,他又犯了一個概念性的錯誤。因他論述的對象是藏傳佛教,而按藏密普遍接受的因明學理論來解釋,所謂的「總相」指的是可以在心中憶念的概念等無實法,能了知總相的智慧則是一個人的分別念;而所謂的「別相」則指的是五根識現量親見、親聞等的境界。如果說佛還有「總相智」的話,就會有佛陀執著無實法的概念這一過失。這兩個「智」大概可能是蕭平實先生自己隨意臆造的名詞吧,也許他自己根本就未了達總相與別相的內涵。在佛法中,這兩個概念恐怕並無可靠的教證依據。 再者說來,如果真像先生說的那樣,只有修學唯識方能成佛,那我們就要問一問了:釋迦牟尼佛當年苦行修道、並最終證悟成佛時,都向哪些上師請教過唯識法門? 至若修學般若中觀能不能讓人成佛,釋迦牟尼佛早已在無數經典中明確回答過這一問題:《心經》云:「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作為漢地流傳最廣的一部般若經典,《金剛經》中則說到了讀誦此經所可能帶來的一切暫時與究竟之利益:「復次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智度論》中也說道:「諸佛及菩薩,聲聞辟支佛,解脫涅槃道,皆從般若得。」……面對白紙黑字的諸多佛經,不知先生為何還要說「顯教的般若經所說中觀無法讓你成佛」?到底是誰在顛倒黑白、錯解佛意? 蕭先生又說宗大師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宣說的般若,並非佛法中的般若,是一種「無因論」,乃自己妄想的般若,並因此號召大家不可信受奉行。在我看來,不可信受奉行的恰恰是這種是非混淆者的妄想與邪說。無因論否認因果以及前後世,他們根本就不承認因緣所生法的存在,以為萬法皆無因而生、無因而滅。蕭平實把宗大師宣說的無實空性當成了斷滅空,並因此而將宗大師的善說與無因論劃上了等號,這只能顯示他自己的無知。在在處處,宗大師都在宣示人身難得、壽命無常、因果不虛、輪迴恐怖而痛苦等佛法正理,明眼人只要一看宗喀巴大師的書就能明白這其中到底在講什麼,是非到時即可一目瞭然。特別是在論述有關般若及勝觀的部分,宗大師更是以大量的佛教經論以及完全符合佛法大義的邏輯推理,進行他所欲闡發的一切論述。他的觀點全都有佛經的支持,具體例證此處就不再廣引。 另外,宗大師乃釋迦牟尼佛親自授記過的人物,豈能被蕭先生一句話就剝奪了其佛法導師的地位。佛陀在《文殊根本經》中親口宣說道:「於我涅槃後,大地呈空無,汝以童子身,廣弘吾教法。雪域聖地處,建具喜寺院,……」而宗喀巴大師恰恰被公認為是文殊童子的化身,且在拉薩創建了甘丹(具喜)寺,並使佛法寶幢高高飄揚在藏地的每一個角落。對這樣一位對佛教做出了巨大貢獻的文殊菩薩之真實化身,我們沒有理由不表示由衷的恭敬。再看某些對佛法無絲毫貢獻之人的種種醜態百出的表演,我們只能在心裡默默祝願:趕快把你那因無知而高掛起來的邪說的帷幕收回去吧,否則只能落得個人所不恥的下場。這種表演真真切切像一個人正用自己語言的寶劍費力地切割自己的脖子,表演者越是賣力,觀者就越發感覺到荒唐、滑稽。 總之,一種無有任何教證理證的說法才是真真切切的邪說、歪理,我們用不著煞費苦心地揣摩提出這種論調之人的真實用心與目的,還是那句古詩說得好:「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一切不符合佛法真理的說法,不管它給自己披的是多麼絢爛的外衣、拉來多少佛教的名詞,在時間的無情磨礪下,它們終將暴露出自己蒼白的本質。 蕭平實說:然而《般若經》及龍樹論,皆非闡釋一切法空,乃是宣示自心藏識之空性有性及中道性,宣示藏識能生蘊處界而蘊處界空,宣示藏識之清淨性——不於證果與不證果起分別想……等。若般若為一切法空,則般若成斷見。」 答:不管蕭平實先生如何賦予《般若經》及龍樹論多麼標新立異的「新思想」,基本上古往今來的所有高僧大德及正信佛教徒都認為它們宣示的恰恰就是萬法為空的觀點。解釋佛經以及祖師密意,如果完全拋開經典及佛菩薩本身的實質與思想,硬是無中生有般地炮製出自己以分別念臆想出的根本就不屬於佛經原意的東西,則此種東西真真切切就成為了一種癡人夢說。 如果具備基本的理解及思考能力,則佛教徒都應能看出:佛陀在二轉法輪時,以及龍樹菩薩及其後繼者寂天菩薩、月稱菩薩在解釋並發揚光大般若法門的意趣時,重點抉擇的全都是法界本體的空性層面。從這一角度出發,不論是釋迦牟尼佛還是龍樹菩薩,都不可能以任何方式承認如來藏及阿賴耶識的實有。即就是在重點宣說如來藏的第三轉法輪期間,佛陀依然是把如來藏與空性當成一體的兩面,也從未扔下空性單言如來藏的恆常實存。在這一轉法輪的過程中,佛陀的真實本意實是指——所謂如來藏的「有」,是指一種超越了凡夫以分別心安立的「有」與「無」這一需相觀待而存在的幻有之後的存在。如果說普通所謂的「有無」屬於意識範疇的話,如來藏則毫無疑問屬於智慧的境界。在這一境界中若還要耽執如來藏或阿賴耶的實有,這只能說明耽執者本人根本就沒把二轉及三轉法輪當成一個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他依然在割裂佛法統一性的前提下,頑固執守「有」這一邊。若說常見派論點,恐怕沒有比這更具代表性的了。 這種見解其實也不難理解,我們只需問蕭平實一個問題:即眾生在成佛時,如來藏到底實有否?如果不存在一個實有的如來藏,則佛智本身就已成為摧毀如來藏的因;如果確實存在一個實有的如來藏,則哪一部經典中宣說過成佛時有實有的如來藏、實有的佛智?它們的存在方式又是什麼?若如來藏是成實法的話,則有如來藏經得起勝義觀察之過。 所以說,以聖者的淨見量衡量,如來藏可暫時安立為有;但絕對的實有則永無可能。佛陀說如來藏有的意思主要是謂所有眾生皆本具佛性光明,此佛性乃大無為法,不生不滅,這一思想與二轉法輪實為一脈相承,並貫穿在所有的大乘經典中。不瞭解教證、不懂理證,結果只能是歪曲釋迦牟尼佛的經義而已。這是徹底的執著己見,根本不是中道!再以《大涅槃經》中的一段經文為證,希望讀者能更清晰地瞭解如來藏與空性之間本體為一的關係。 「如來藏,乃佛之自性清淨,無有遷變。若說有,則智者不應貪執;若言無,則成妄語,愚者說是斷空,不了知如來藏密意。若說苦,則不知身具大樂自性,愚者認為身體皆無常,執為如瓷器般;智者對此分析而不說一切皆無常,何以故?自身具有佛性種子之故。愚者執著一切佛法皆為無我;智者認為無我僅是心假立而已,無有實體,如是了知於彼不生懷疑。若說如來藏為空性,則愚者聞後生斷見或無見;智者了達如來藏無有遷變。若說如幻解脫,則愚者認為獲得解脫是魔法;智者分析而知如人中獅子之唯一如來乃常有無遷變。若說以無明之緣而生諸行,則愚者聞後分辨為覺與不覺;智者了悟自性無二。若許無二即真實。若說以諸行之緣而生識,則愚者執行識為二法;智者了悟自性無二。若許無二即真實。若說諸法無我如來藏亦無我,則愚者執著為二法;智者了悟自性無二,即我與無我自性無二。諸佛出有壞皆讚歎無量無邊之如來藏義,吾亦於諸具德經部中廣說矣!」 想來如果蕭平實先生不否認佛經的話,那他就應該明瞭如來藏非有非無、非常非斷的特點了。有時候我很害怕與愚者辯論,因他唯一的武器便是無理謾罵、胡攪蠻纏。而與智者辯論則是一種享受,因大家都懂得辯論規則,而且唯真理是從。愚者往往以否定一切的「大無畏」態度衝鋒陷陣,其結果除了傷及無辜以外,就只會在世人面前樹立起一幅小丑與鬧劇的形象。既不立宗也無教證,剩下的除了凡夫自己的分別念外,還有何物?只可憐了那些追隨者,盲目地跟著他們的統帥東奔西撞,衝到最後都不知道自己要葬身何處。違背因果,與真理較量,結局只能是死路一條。蕭先生以後也許還會繼續扮演佛教「創新者」的角色,但我真誠希望那些追隨者們都能懸崖勒馬、迷途知返,再不注意,恐怕就要粉身碎骨了。我的忠告不一定對先生有益,但還是懇請他的那些兵卒們能三思而後行。薩迦班智達說得好:「智者自己能觀察,愚者總是隨聲行,如同老狗狂亂吠,群狗亦是隨聲奔。」請珍重自好。 至於蕭平實先生對「一切法空」的誤解,就更是令人瞠目結舌。如果一切法空成為了斷見,那麼先生又該如何解釋《大智度論》中的這幾句話?——「摩訶衍空門者,一切諸法,性常自空,不以智慧方便觀故空。如佛為須菩提說:『色、色自空,受、想、行、識、識自空;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緣、三十七品、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薩婆若,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自空。』」 而龍樹菩薩在《中論》中則把相同的思想表達得更清楚,從中我們可以看一看龍樹菩薩的密意是否真如先生解釋的那樣,是在闡釋如來藏、阿賴耶的本體實有。《中論》二十一品云:「一切法空故,何有邊無邊,亦邊亦無邊,非有非無邊,……諸法不可得,滅一切戲論,無人亦無處,佛亦無所說。」這不是在宣示一切法空,又是在宣示什麼? 雖說從色到一切智智之佛果皆是空性,但此處說空卻絕不會有墮入斷滅見之過失。因所謂的斷見就像《中論》中描述的那樣,「先有而今無,是則為斷滅。」而般若中觀所講的一切法空並非是將原先實有不空的法加以破除使成無有,而是通過正理抉擇諸法本來的空性,使眾生於此生起定解,並依而修持,以至最終證悟解脫。 中觀諸論師深刻地指出,從世俗諦角度衡量,色、受、想、行、識及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有其顯現與作用,而正在顯現之時,當體即空;此空亦非什麼也沒有之斷空,它的正確解釋是,正空之時,以各種因緣之聚合,因果、器情等法無雜而顯現。諸法空故可現,現故為空,現空雙運,遠離斷常邊。此如《心經》所云:「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所對治之煩惱、所知二障及能對治之人、法二空,雖在本體上皆為大空平等性,然從世俗之作用上看卻是互違之法。菩薩了知此理,安住於空性之中修習善業,並依二空智對治二障,使二障漸趨薄弱,二空之智則愈加深厚,最後就徹證法界本性,無餘斷盡二障、獲得佛果。 般若經典與龍樹論,乃至寂天、月稱等聖者在其相關著作中,表達的皆是與上述思想無二無別的論點。如月稱菩薩在《入中論》中說:「如是一切法雖空,從空性中亦得生,二諦俱無自性故,彼等非斷亦非常。」寂天菩薩在《入菩薩行論》中則論述道:「自性不成滅,有法性亦無。是故諸眾生,畢竟不生滅。眾生如夢幻,究時同芭蕉。涅槃不涅槃,其性悉無別。」若偏執己見,妄以為月稱、寂天之中觀應成派觀點皆為斷滅見,則與二者之旨趣無有絲毫差別之龍樹論乃至般若經,是否也要被先生判定為斷滅見呢? 在以上的論述中,我們引用了並不被蕭先生認可的寂天菩薩、月稱論師的一些教言,因兩位大德皆是被印、藏、漢古往今來的佛教徒一致公認的真正的佛法祖師。某些人似乎對藏傳佛教恨之入骨,故歷來被藏傳佛教界推崇的寂天、月稱二位也連累遭殃,不斷受其無端指責。其實,他們二人的價值絕不應以地域及漢傳藏傳之分而被界定。以其不共成就而在空中宣說《入菩薩行論》的寂天,以及憑自身功德而令畫牛出乳以供養僧眾的月稱,都乃憑借講、辯、著及自身修證而位列大成就者行列的修學佛法之佼佼者,他們對佛法的貢獻當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越來越被人們意識到。 即使我們不能對佛教做出一定的貢獻,但至少也可以管好自己的身口意,這樣對自己的解脫也能帶來相應的利益。最可怕的即是:非但於佛法的弘揚無有絲毫推動之功,反而用自己惡劣的分別念引人墮入誹謗三寶的泥潭之中而不得超脫。 如果你欲修學的是佛法而不是邪說,那就必須擦亮眼睛、仔細辨別;即便一時不明所以、不辨東西,最好也不要輕下妄言、隨隨便便就把自己生生世世的命運輕易交在一個你不知底細的人的手中。謊言可以一時一地蒙蔽一些人的心,真理則時時刻刻照亮我們前行的路程。佛教千百年來的歷史早已證明了寂天菩薩、月稱論師的價值;而剎那間的喧囂儘管可以升騰起很大的飛沙走石的景觀,但片刻的騷動過後,一切終將回歸原有、本來的寧靜。不過,曾經迷茫過的人們那時也許已找不到自己安身立命的方向了,所以我們才翻來覆去地勸請眾人:請三思而後言、後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