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金剛討論版(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2) ---- 【推薦】【轉貼】積累大福報的訣竅 索達吉堪布開示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2&id=29151) |
-- 作者:jamesbn123 -- 發表時間:2011/10/11 上午 03:24:49 -- 【推薦】【轉貼】積累大福報的訣竅 索達吉堪布開示 索達吉堪布講解的《藏傳淨土法》第32課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如今在學佛的人群中存在兩種情況:有些人對佛法的信心非常虔誠,但由於沒有接受過佛法的教育,雖然辛辛苦苦地做了一些善事,但往往都流於形象上,沒有得到很大的功德;而有些人雖然學佛多年,也懂一些佛法的理論,但目光一直盯著高深的大法,從來沒有踏踏實實地積資淨障。前者因為不懂佛法而不知道如何行持,後者雖然懂一些佛法,但因為見解偏頗,也沒能實地行持。我們現在學的這部《極樂願文大疏》對如何積資淨障講得非常具體,也引用了大量的教證和公案來說明積資淨障的重要性,可以兼治以上兩種人的毛病。這部論典中有許多藏傳佛教的竅訣,也宣說了顯密圓融之理。我相信學了這部法之後,以前對藏傳佛教不瞭解的人會有所瞭解,以前對密法有疑惑的人會遣除疑惑,有宿世善緣的人也會對密法產生信心。 從我個人來講,這次跟大家共同學習藏傳淨土法以來,內心有很大的收穫,我也願意與更多的人分享這些殊勝的正法。在一次典禮上,一位道友說:「每當我在享受佛法的甘露時,就情不自禁想起那些處於迷茫中的同事。」我對這句話很有同感,現在我們自己懂了一點佛法,但許多與我們有緣的眾生還在渾渾噩噩中度日,為了讓這些人得到正法的利益,我們應該發大心,廣泛地弘揚佛法。
得到法本後,不要從來都不看,應該反復看,認真思維其中的道理,這才能有所收穫。佛法非常深奧,一個看似簡單的公案也蘊含著甚深的道理,其深度完全不同於世間法。也許大家有這樣的體會:世間的小說看了一遍後,基本上就知道是什麼意思了,以後再看也看不出什麼新意;而佛教的道理完全不同,如果反反復複地看,每次都會有不同的收穫。去年許多人學完了《入行論》,今年我們要求部分人重新學習,有些人正在進行第二次學習。最近有人向我反映說:這次學習的收穫比上一次還大,因為上一次學習時,自己沒有佛教的基礎,許多道理聽起來懵懵懂懂的,而現在有了一定的基礎,學起來理解得更深入了。所以佛法非常深奧,僅僅學一遍是遠遠不夠的,應該反復深入學習。 下面開始宣講正論。前面我們講了真實供養、意幻供養和自成供養,今天著重宣說要盡己所能供養三寶之理。 這裏講在見到悅意對境以及得到新東西時都要供養三寶,這是要大家養成隨時隨地作供養的習慣。一旦有了這樣的習慣,在日常生活中,順便就能積累廣大的福德。有了廣大的福德,必然會出生世出世間的一切安樂。所以我們應恒時精勤供養三寶。 如果欲求世間的安樂,應當精勤供養三寶。《地藏十輪經》雲:「三界中安樂,皆由三寶生,故求安樂人,常供養三寶。」不信佛教的人很難理解:為什麼一切安樂都是三寶帶來的?但不管他們怎麼想,以供養三寶而出生一切世間的安樂,這就是如來所說的真實語,也是無欺的世俗緣起。 欲求出世間的安樂,也應精勤供養三寶。有些人認為,只要有高深莫測的境界,就會得到出世間解脫的安樂,因此他們往往輕視供養三寶。其實這種好高騖遠的想法是錯誤的。《前行備忘錄》中有一個比喻,「頭從高處系,頸從低處斷」,意思是如果只抓住身體最上端的頭,很可能身體從細細的脖子處斷掉,而沒有了身體的頭也沒有什麼用處。這比喻有些人一味希求像頭部一樣的正行法,但因為沒有積資淨障等前行法作為基礎,最終他們得不到任何實義。相反,如果從身體般的基礎法起步,不管修任何法都能成功,因此,欲求解脫者千萬不能輕視積資淨障等前行法。 這些道理極其殊勝,我因此也非常感念大恩上師法王如意寶,上師老人家通達了一切顯密佛法,並且以身作則去實踐這些道理,受他老人家言傳身教的影響,傳承弟子們對世俗和勝義的善根都很重視,真正做到了二資雙運。在當今時代,這樣的上師和弟子都是非常罕見的。能值遇大恩上師,這確實是多生累劫的福報,每當我想到這一點,內心總是有說不出的歡喜。我並不是故意說一些溢美之辭,自己內心深處確實有這樣的感激之情。 下面講在傳法善知識前作供養。 我們在善知識前求法時,不應兩手空空,什麼供養都沒有,這樣的求法是不合理的。雖然正法與上師不需要財富,但如果自己明明有財富,卻捨不得供養,這會耗盡自己的福德。具有法相的善知識不會為財富而傳法,但為了不致耗盡自己的福報,尤其是為了顯示佛法的珍貴,也為了表明對佛法的尊重,弟子應該慷慨供養。 《米拉日巴尊者傳》中有一則鄂巴喇嘛為求法而供養上師的故事。鄂巴喇嘛是瑪爾巴上師的弟子,有一次,鄂巴供養了瑪爾巴上師大量財物後,對上師說:「上師啊!我的身口意都屬於您老人家。這次我把所有的財產都帶來了,家裏只剩下一只母山羊,它是羊群的祖母,因為它實在太老,又是跛腳,所以才把它留下了。我把這些都供養給上師,請您賜予我殊勝的灌頂與口訣,特別是耳傳派的甚深口訣!」說完向上師頂禮。瑪爾巴上師笑著說:「哦,深遠殊勝的灌頂和口訣是金剛乘的捷徑,依靠此口訣,不需要曠劫修行,此身就能成佛,這是一切口訣中的特別口授,為上師、空行所付囑。既然你要求法,那只羊雖然又老又跛,不拿來還不算全部供養,我的口訣還是不能傳給你,別的法我早已傳給你了!」鄂巴問:「如果我把這只老山羊供養了,您老人家肯傳法嗎?」瑪爾巴上師說:「只要你親自去拿來,我就傳!」於是鄂巴一個人跑回去,把老山羊背過來供養上師。他把所有的東西供養後,瑪爾巴尊者非常歡喜地說:「所謂秘密真言乘的學人,就是像你這樣的弟子。其實,一只老山羊對我有什麼用呢?但為了尊重法必須要這樣做。」接著瑪爾巴上師便賜予他殊勝的灌頂和口訣。 沒有信心的人會覺得,瑪爾巴上師的貪心真大,弟子供養再多財產都不滿足,連一只老山羊都不放過。其實根據密宗的觀點,在依止上師時,弟子必須對上師觀清淨心,應當想到:上師的任何行為都有甚深的密意。但現在有些人分別念很重,總覺得上師的行為這也不對、那也不對,甚至上師說一句話,他能挑出一百個毛病。這樣的噁心劣行會障礙自相續產生覺受和證悟。其實上師本來沒有任何過失,是弟子的心、眼不清淨,才覺得上師有過失,這就像鏡面上若有垢障,鏡中顯現的面容也會不清淨一樣。所以蓮花生大士有這樣的教言:應當一心一意祈禱上師,平時要以清淨心和慈悲心來修煉妙力。 這裏講應該對上師作供養,但如果上師不願意接受供養,弟子也沒必要強迫上師接受。我曾見到這種情況:有一個弟子供養上師一百塊錢,上師把錢推回去,對弟子說:「我不接收供養。」但弟子哀求道:「上師!您一定要接受。」又把錢塞到上師的衣服裏。上師把錢掏出來扔得遠遠的,弟子又把錢拾回來,跪在上師面前苦苦哀求。上師想離開,弟子一直擋著不放,一定要上師接受……為了一個供養,給上師增添了許多麻煩。其實,在這種事情上,弟子應該隨順上師。法王如意寶曾說,如果上師不願意接受錢財,弟子也沒必要供養這些有漏的財物,只要內心作意幻供養就可以了,這同樣可以積累資糧。 按理來講,求法者本應對傳法者慷慨供養,但是在現實中,有些吝嗇者就是捨不得供養。這些人要好好想一想:死死抓著有漏的財物有什麼意義呢?有些人一輩子辛辛苦苦積累財富,但死亡來臨時,即使他的財富多如須彌山,也沒有權利帶走芝麻許,只能兩手空空離開人間,隨著業風漂泊在中陰界。也許在那個時候,這些吝嗇鬼才會醒悟過來:人死後再多的財富也用不上,為什麼自己生前不用這些錢財作供養呢? 現在有些富人把錢存在銀行裏,自己捨不得享用,也不願意貢獻給社會,他們的財富僅體現為存摺上的數字,此外無有任何實義。當他們離開人間的時候,一分錢也帶不走,一輩子積累的財富被認識和不認識的人瓜分一空。這些富人雖然暫時擁有廣大的財富,最終卻一無所有,用佛家的話來講,他們的財產就是不堅實的財產,最終必定會被劫奪。 怎樣讓不堅實的財產成為堅實的財產呢?《法化談叢》中說,以前有位富商,他一直苦於無法保管自己的錢財,他想:若將錢財埋在地下,恐怕地鼠會偷走;若藏在森林中,恐怕猿猴會搬去;若藏在水裏,恐怕水中的動物移動;要是交給親人,恐怕他們揮霍無度……想來想去,還是自己隨身帶著保險,於是他將所有的財產兌換成黃金,天天纏在腰間。一次這個商人路過某地,見到街道中央擺著一個大缽,來往的行人都向缽中扔錢。富商問一個人:「這些人在幹什麼?」那個人說:「你不知道嗎?這是公共福田,舍一得百千萬億倍酬報,往後會受用不盡。佛在《寶積經》中說:『我不舍財,財將舍我,我今當舍,令作堅財。』這口大缽就是堅牢藏,金錢財物一入其中,五家不得共享,唯供養者獨自享有。」富商聽後歡喜雀躍,說道:「我得到寄託財物的好地方了!」就解開腰帶,將黃金放到缽中,又到寺院裏皈依三寶,眾比丘為他誦經懺罪,他心開意解,獲得了須陀洹果。這個商人通過供養三寶,把被五家共享的財產變成了堅財,看了他的故事後,大家懂得該如何保管財產了吧。 《大智度論》中說:「富貴雖樂,一切無常,五家所共,令人心散,輕躁不定,譬如獼猴不能暫住;人命逝速,疾於電滅,人身無常,眾苦之藪,以是之故,應行佈施。」財富雖然能帶來暫時的快樂,但一切都是無常的,最終自己的財富會被五家共用,而且人的心會因為財富而散亂不定,這也是一種痛苦;而且,人什麼時候死是說不准的,因此生前有自在時,除了留下生活必需的資具以外,多餘的財物都要用來上供下施。 一個人成就的大小完全取決於自己的心。以前曾經有這樣一件事:德國有兩兄弟移民到美國,最初他們在紐約謀生,生活很艱難。當時兩兄弟的心態完全不同,哥哥認為在一個陌生的城市很難有所作為,於是到鄉下買了一塊地種菜,而弟弟沒有低頭,他白天打工,晚上求學,他的專業是地質學和冶金學。四年後,弟弟大學畢業了,他到鄉下去看望哥哥,哥哥問他:「你現在擁有什麼?」弟弟說:「除了文憑,別的什麼都沒有。」哥哥說:「你還是跟我紮紮實實地幹活吧。我帶你去看看我的菜地。」在菜地裏,弟弟蹲下來看了看菜,又看了看菜底下的土,然後進屋拿了一個臉盆,在裏面盛滿水,把土一捧一捧地放在盆裏漂洗,漸漸地,在盆底出現金燦燦的金屬屑。弟弟抬頭看著哥哥說:「哥哥,你知道嗎?你是在一個金礦上種捲心菜!」由於兄弟倆最初的心態不同,導致他們中間的行為不同,最終在同一塊土地上獲得的收益也完全不同。 另一方面,我們也不要輕視小的善事,應該從身邊的小事做起,一點一滴地積累資糧。有些善法看上去不起眼,實際上它的功德非常大。《大悲白蓮花經》中說:「觀想如來後,僅向空中拋一朵花,其善根我以善逝佛智也難以衡量宣說。」一般人認為,供養一朵花是非常小的善事,可是這個教證說,觀想如來後,僅僅將一朵花拋向空中作供養,連佛的智慧都難以衡量其功德。好好想一想這個道理,我們確實不能輕視任何看似微小的善法。我對這些道理是深信不疑的,每天早上起床後,內心都要觀想諸佛菩薩,然後一邊念供養咒一邊向空中噴香水作供養。 所以行持善法並不需要太高的要求,但現在有些人經常說:「心散散亂亂的,還供養什麼啊?這沒有任何功德,應該放下這些勤作,只要自然安住就可以了。」這些人說的話很大,但他們在實際行動中,該安住的本性一?那也安住不上,而不該放下的斷惡行善卻全都放下了。道友們應當注意,不要被這些似是而非的語言誤導了。我們畢竟是凡夫人,在做善法時肯定會產生各種妄念,甚至是非常惡劣的念頭,但不能因噎廢食,放棄一切善法。暫時有一些分別念並不要緊,只要能經常提起正知正念,並採取各種對治法,使惡念逐漸減少,善念逐漸增加,這就是一種修行。 通過上面的分析可以知道,許多善法的形象雖然不大,但功德並非微不足道。如果拿出一大筆錢作供養,或者安住在一念不生的境界,這些一般人很難做到,但剛才講的善法人人都能做到,功德又巨大,想積累資糧的人為什麼不去做呢? 在舉行大規模的法會時,因為法會中有密宗的儀軌(此為藏地的情況),具有前行、正行、結行(即三殊勝),並且僧眾當中有許多高僧大德,所以行持善法具有巨大的變數,功德能成百上千倍地增上,因此尤其要在這樣的大法會中精勤作供養。 我們學院每年都開極樂法會,每次都有成千上萬的僧眾參加共修,這些都是清淨戒律的出家人,在極樂法會中要修持密宗的儀軌,而且有前行發菩提心,正行的念修,結行回嚮往生極樂世界,因此,如果能對極樂法會作供養,功德確實非常大。不僅如此,現在我們每天學習淨土法,這也可算是開極樂法會,因為我們每堂課都有前行發心、正行聞法念佛、後行回向,所以此時若能作一些供養,比如供燈、供水、供花,也會有很大的功德。 今後學院開大法會時,希望各地的道友積極參加共修。能親自來學院當然很好,如果不能來學院,可以在當地舉辦共修法會:集中在各自的道場中,在佛像前陳設精美的供品,然後一起念咒誦經。現在漢地有些居士喜歡做火供,如果有生圓次第的境界,這當然有很大功德,但不一定人人都有這些境界。而剛才講的共修法會不需要很高的境界,不管什麼樣的人都能參加,而且絕對有很大的功德,所以今後道友們要廣泛發動人們參加共修。 總而言之,一切今生來世安樂的根本就是積累資糧。許多人罪業深重、善根薄弱,好不容易遇到了三寶,此時千萬不要空過了,要以三寶作為積累資糧的對境,好好作供養,多多積累資糧。人生非常短暫,我們的時間非常寶貴,大家要抓緊時間斷惡行善。如果是造惡業,應儘量往後推,最後捨棄這件惡業;如果是行持善法,不能明日複明日地往後拖,這樣有可能會落空,一定要當下行持,爭取早日圓滿此善法。 回向偈: [1] 五家共享:王臣以法令取之,盜賊以非法奪取之,不肖後人以放逸衰敗之,水火溺焚而毀壞之,由人共取由天沒收之。 [2] 在香花供佛方面,漢地做得很好,寺院裏的供桌上經常擺滿鮮花等供品。尤其每月的初一、十五等吉日,眾多善男信女都拿著香花到寺廟供養,這些人的行為值得隨喜。雖然他們也許沒有出離心、菩提心、顯宗的空性見、密宗的清淨觀,但他們對佛菩薩有恭敬心和歡喜心,以這樣的心態來供養也很難得。從另一方面講,這些寺院的創辦者為眾生提供了供養三寶的場所,他們也功德無量。今後道友們如果有能力,也要建立一些道場,最好是聞思修行的道場,如果實在沒有能力把聞思修行搞起來,也要塑造一些莊嚴的佛像,這樣許多眾生都會來作供養。 [3] 每堂課後上師要帶領大眾共修念佛。 迴向文: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 文殊師利勇猛智,普賢慧行亦復然,我今迴向諸善根,隨彼一切常修學。 三世諸佛所稱歎,如是最勝諸大願,我今迴向諸善根,為得普賢殊勝行。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回向,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11/10/11 上午 03:26:14編輯過]
|
-- 作者:april -- 發表時間:2011/10/16 上午 06:27:48 -- 禮讚 供養南無十方一切如來 ![]() ![]() ![]() ![]() |
-- 作者:倫倫 -- 發表時間:2012/6/17 上午 05:55:09 -- ![]() |
-- 作者:ccsmile2 -- 發表時間:2012/7/3 上午 10:07:39 -- ![]() ![]() |
-- 作者:老佛爺 -- 發表時間:2013/2/24 下午 12:40:54 -- ![]() |
-- 作者:qqw -- 發表時間:2013/12/14 上午 09:35:25 -- ![]() |
-- 作者:AI -- 發表時間:2014/5/12 上午 07:59:21 -- ![]() ![]() ![]() ![]() |
-- 作者:倫倫 -- 發表時間:2016/3/15 上午 06:19:35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