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金剛討論版(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2)
----  要了知一切,但不為所動!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2&id=36636)

--  作者:石頭
--  發表時間:2013/8/4 上午 04:05:52
--  要了知一切,但不為所動!

嘎瑪仁波切開示

 《泰坦尼克號》中史詩性的災難愛情故事讓很多人觀看之後為之動容而潸然淚下,大家被情節中男、女主人公的生死愛別離所打動;《阿凡達》帶觀影者體驗了潘多拉世界的如夢如幻,看過之後不禁會憧憬未知的神秘世界;《生化危機》的演繹帶給人強烈的視覺衝擊感,對於影片中異形的出沒也使觀眾內心忐忑而倍感驚悚。影視有太多的表現內容,題材也有悲劇、喜劇、情感、恐怖、文藝等等。一部好的電影制作需要的不光是好劇本、好導演、好的制作團隊、出色的男、女主角的精彩表演外,當然更重要的是需要有觀眾。因為當觀影者的我們入戲的觀賞之後情緒被影片所帶動,在觀看時的喜、怒、哀、樂表現的淋漓盡致。演員投入,觀眾更投入。無論什麼題材的影片到結束的時候都會讓觀影者有種覺得內容真實的與自己息息相關,所以會有激動、流淚、害怕、揪心、大笑、無奈、嘆息等等的情緒表現出來。當然觀看之後褒貶不一的評論也會一浪接著一浪,一部影片的票房命運也隨之被決定。有意思的是,如此讓我們覺得真實的情節,和我們復雜的情緒跌宕,其實都是通過一個四方的屏幕和一部放光的放影機所引發的。

 無論放影機中的影像如何呈現,劇情如何跌宕起伏,演員們的角色扮演如何生動,也不管是什麼類型的影片,當我們作為觀眾觀看時,不外乎一個共性:影片的放映都離不開放映機的播放和呈像的平面,沒有一個是離開鏡頭而獨立存在的畫面。那麼,為什麼我們會有那麼多情緒的反應呢?因為我們的心動,也入戲了,情緒被情節所控制了,成為了期待故事情節發展的心靈“犧牲品”,更成為了影像內容操控觀看情緒的服役者。因為這種入戲的心,我們被迷現在影像中,如此迷現在影像裡的心讓我們體驗了在旁觀者看來很滑稽的情緒演繹。

其實我們不僅是觀眾,也是演員。我們演的戲諸佛菩薩是觀眾,但我們幾乎演的是同一個題材——輪回苦情戲!其內容是轟轟烈烈的生、老、病、死、愛別離、求不得等等的連續劇。不過觀者這次是用出離的心來觀看的,對每個情節和故事內容了了分明,但不會大喜大悲。因為諸佛菩薩有出離的定力,對事情的發生有感覺,但不會認為那是真實的。可他們也會為如此苦情的內容而流淚和嘆息,但是出發點不同,他們嘆息、流淚是因為痛惜演員太入戲,而且自編、自導、自演每一部輪回之苦不能自拔而且無力掙脫。觀看者如實地觀察,不試圖粉飾內容,但是將對於情節的覺受和會被牽動的自心分開了!

如果我們也能培養如諸佛菩薩一般的方式去看戲,慢慢培養一種定力,那麼情況會不一樣。我們會對劇情認可而且有感覺,但是不代表認為那會是真實的,我們看喜劇也會笑,看悲劇也會流淚,但不會深陷情節中無法自拔。如此培養一種覺知,那麼迷失在影像中的自心就會了知一切,但不為所動!

戲如人生!如果把觀戲的這種覺知和定力引申出來,用在生活中,那麼生活可以無論喜、怒、哀、樂等等都會翻過一頁頁;當看世間游戲時,每當過去分分秒秒,也就是一場夢一個劇情而已。如果心毫不動搖,有一種覺知的定力,那麼顯現的外在一切就如通過放映機所投放在熒幕上的畫面一樣,並無可得!此時我們會清楚一切影像出現和消失都很自然,外境雖然並非真實消失,但是就如畫面一般真實可見,可是了不可得。不過,此時不同的是,作為有定力和覺知的現在觀眾,不再執著劇情的跌宕起伏了而已,也不會悲喜交加無法自拔,但這樣並不妨礙去觀看和欣賞。

其實戲沒有變,只是迷失於影像中的心蘇醒了而已。試問,我們為什麼要把那麼多情緒帶進生活這場戲來讓自己受折磨而同樣折磨別人呢?答案可能是我們在扮演不同角色時而混淆了戲份,不能放下,所以痛苦!如果我們能夠輕松看過每一場戲,或是扮演好每一個角色就放下,那麼這樣我們不僅可以享受戲中的喜、怒、哀、樂等等。戲後更能自在的准備開始迎接下一個角色或自在欣賞下一部戲了。


--  作者:zeldan
--  發表時間:2013/8/23 上午 02:13:44
--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