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金剛討論版(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2)
----  中觀四百論講記(第十九課)  益西彭措堪布 講授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2&id=37622)

--  作者:解脫之門
--  發表時間:2013/10/2 上午 01:42:01
--  中觀四百論講記(第十九課)  益西彭措堪布 講授

聖天菩薩

玄奘大師/法尊法師

益西彭措堪布 講授

第十九課

己二、斷分別彼功德之貪著

這是「戊一、明於境女斷貪」中的第二分科。前一科「己一、斷於境女色之貪著」引導了修行者從總體上斷除對女性美貌的貪愛,這一科,是斷除對美貌之外的其他功德的貪著。這個功德,是指優點,也就是女人除美貌外其他讓人覺得悅意的地方。

若思:雖然美貌不值得貪,但是有些女人談吐得體、舉止優雅,很有魅力,這實在讓人難以斷除貪心。

答:

具德則覺愛,相違則生嗔,

不決定住故,前後何者實。

頌文直解

對一個女人,有時見到她的優點,心裡感覺很悅意,就生起了貪愛,但有時見到缺點,心裡不悅意,則會生起嗔心。女人不可能一直保持住一個樣子不改變,剛剛有了優點,接著就出現了缺點,這樣哪個是她真實的樣子呢?因此對於不斷在變化的女人,不應該認為她一直會具有優點,應對她斷除貪著。

釋義

有貪心的人,會在女性身上找到很多吸引人的地方,但如果他們多觀察一會,就又會找到很多讓人厭離的地方。比如,街上走著一位美女,儀態萬方,那些貪心大的人呢,目光就被她吸引了,但是當她走近了後,聞到了她身上的狐臭,於是就生起了厭離,對她的貪心就消失了。另外,一個女人,再怎麼漂亮、優雅,但是如果她道德水平低、自私自利、脾氣古怪、小肚雞腸、缺乏善心、不敬老人等等,如果有諸如此類的缺點的話,那麼她就是人們厭惡的對象了。

既然同一個女人身上,綜合了很多的優點和缺點,見到了她的優點,就對她生起貪心,過一會見到了她的缺點,又對她生了嗔心,那麼,哪個是真正的她呢?而且她的優點和缺點,都是在無常變易的。比如,隨著年紀的增大,美貌就會衰退,體型會改變、疾病會增多,身上也會散發出難忍的體味,走路呢不再有款款身姿,嗓音也不再甜美,這些身體上的缺點,就逐漸增多了。但是她有可能增加了閱歷、增加了對世間苦難的體悟,如果有機會聞思修佛法,那麼就更加具有了深入的觀察能力,可能變得成熟、變得善良。

世間人習慣於用單一的眼光去看待人和事物,比如看一個女人,只看她長得好不好看,不去看她相貌之外其他的特點,而且因為常執的原因,只看她現在長得好不好看,而不會考慮到二十年、三十年之後衰老的模樣。但是,在世俗中,要認清一個人的真實樣子,都應該全方位、大視野地去看。不應該只看他的外貌,還要看看他的性格、脾氣、能力、志趣等等特點;不應該只看到他的現在,還要看到他的未來,要以發展的眼光去看。

不管是男是女,當這樣全面地、大視野地去觀察一個人的時候,隨著觀察到的信息越來越多,大家就會發現,他的形象、內涵豐富起來了。比如一個人五官很端正,但是皮膚可能很粗糙;外表很斯文,但是內心可能很陰暗;對朋友很和善,但是對家人可能很粗暴;或者他的脾氣很好,但是做事可能很懶;他嗔心很少,但是內心可能很固執;對錢財不貪,但是對名聲可能很貪愛;他這件事上傷害了你,但是另外的事情上卻可能會對你有恩等等。這已經很難用簡單的好看、不好看,好人、壞人等等的概念去評價了。世間人都是這樣複雜的蘊聚,如果將人的所有因素都考慮進去,會得出前後矛盾的結論,那麼哪個才是真實的他呢?

總之,對具有優點女人生貪不應理,離貪才非常應理。月稱菩薩用了一個很形象的譬喻,對此作了開導:人在享受美食時很快樂,但是對於之後要上廁所,卻覺得很煩。其實人吃飽了,以此為因,就會有要上廁所這個果,這是必然要發生的。因此綜合來看,如果對上廁所生厭煩,那就不應該去享用美食。同樣,對於世間男人來說,美女既有可以生貪的地方,也有可以生嗔的地方,如果你受不了女人的那些缺點,那就不應該去貪愛她們。

設問:世間人不會去欣賞一個普普通通的女人,不會對她生起貪欲心,但是對於一個有各種優點的女人,會很欣賞,因此貪欲心肯定是只對有優點的女人而生起的吧?

答:

愚夫起貪欲,非唯具德者,

無因而轉趣,其滅豈從因。

難詞釋義

因:這裡是指見到具德的女人。

頌文直解

從另一角度而言,女人的優點也不一定是貪欲之因。即愚人生起貪欲,並非僅僅是因為見到了那些具有優點的女人。既然沒有見到女人的優點這個因,也可以生起貪欲心這個果,那麼貪欲心的消退,豈有可能是因為見到女人優點這個因的消失呢?因為即使沒有見到女人的功德,仍可以見到貪欲的生起。

 釋義

世間男人的貪欲,粗看起來,似乎確實是因為見到女人的各種優點、魅力而生起的。但是,就像前面的「誰於誰悅意,彼由彼生喜」所說的那樣,無論美醜,都完全是各人主觀的判斷,對於很多人都覺得滿身是缺點的女人,也會有人生起貪心。這些生起了貪心的人,對那些缺點視而不見,甚至還會把那些缺點當成優點。世間人所說的「情人眼裡出西施」,就是這個意思。所以說「愚夫起貪欲,非唯具德者」。

而且,真實去觀察的話,人身都是不淨的,真正的漂亮、優雅等是不存在的。既然這樣,那麼貪心的生起,就和境的關係不是很密切了,也就「無因」也能「轉趣」了。那麼貪心的消退,同樣也與所緣境關係不大了,就是說,境雖然還存在,但是貪心可能已經沒有了。

比如,在談戀愛的時候,兩人充滿了貪愛,這時他們覺得離開對方生活都不會幸福,一心要結婚,但是結婚之後,原先那些優點還存在,但是在他們各自的眼中,已經被忽視,或者甚至被當成了缺點,因此他們的貪愛開始減弱,厭棄與爭吵卻開始升溫,這時就一心要離婚,覺得離開了對方才會有幸福。這就是「其滅豈從因」的最好例子。

由此可見,認為貪心是作為所緣境的漂亮女人而引起,是一種顛倒的說法,貪心的生起,和女人是否漂亮沒多少的關係,甚至和女人是否出現都沒有多少關係。

那麼貪心到底是由什麼生起的呢?貪心主要是非理作意所生起的。從非理作意這個詞就可以看出,這種作意是違背正理的,也就是沒有根據,是妄生的、顛三倒四的,這和精神病人的作意沒有本質的差別。如果一個人的非理作意很輕,那麼他的理智就很強,即使所緣境在別人看來美若天仙,也不會引起他的貪心。相反,一個人非理作意越強,他內心就越迷亂,這時甚至沒有所緣境,也照樣能引生他的貪欲。那就更加說明,生起貪心,就是由於非理作意在搞鬼了。

從「其滅豈從因」中,大家也可以再一次認識到,想要通過所緣境來滿足欲望,來達到消除欲望的目的,這是行不通的,因為欲望的消失,只和對治非理作意有關係,和所緣境是沒有關係的。

《四百論廣釋》中說:一位婆羅門黃門被村裡人要求到深林裡去。走在路上,他哭了起來。有人問他:你是因為要與人遠離而哭嗎?他回答說:不是的,而是因為作為黃門,沒有感受過其他女人那種交合的樂受,所以哭泣。別人怎麼也勸他不住,他就這樣一直哭泣著。

黃門因為生理上的缺陷,所以他既不是男人,也不是女人,那麼他對男人生起貪心不合理,對女人生起貪心也同樣不合理。但是他卻很奇怪地還是生起了貪欲,要享受其他女人那種交合的樂受,這就是「無因而轉趣」了。那麼在他這種非理作意沒有斷除之前,他就不可能消除這樣的痛苦,所以他就一直不停地哭泣著。同樣,世間愚人的貪心,也是沒有真實根據的,並不是由作為所緣境的欲塵引起的,其實只是非理作意引起的,因此如果不扭轉非理作意,那麼貪心和貪心導致的種種痛苦也就很難消除掉。

設問:一個女人在丈夫死後,會傷心得尋死覓活,但是男人就不會了。既然女人這樣有情義,為什麼不應去耽著呢?

答:

若時未知他,爾時愛其夫,

婦女如惡症,常應防外緣。

頌文直解

如果加以觀察,女人很難具足功德。在女人對其他男人沒有瞭解,或者說沒有發展起親密關係之前,她會很貪愛丈夫,因此在丈夫心中,似乎具有功德。但是,當她嘗到其他男人的味道的時候,心就開始動搖了。這就像為了不讓惡病加劇病情,應該防止與惡緣的接觸。同樣,也應該防止女人與其他男人的接觸。所以說,女人是具有過失的。

釋義

世間男人對於感情普遍不可靠,所以做妻子的都會很警惕,用很多方法防止丈夫去找別的女人。而女人在結婚後,比丈夫更加顧家,很多女人會過很安穩的相夫教子的生活,很少聽說有女人主動去出軌的。而且如果男人去世,女人會哭得特別傷心。因此在眾人看來,女人就很有情義,非常可靠了。

這些都是從表面上看的結果,但是實際上,即使女人,也同樣是不可靠的。因為,如果女人和其他男人有了親密接觸後,她同樣也會移情別戀的。這個原因是,女人找丈夫,就像男人找妻子一樣,目的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我執和貪愛的需求。而所謂的丈夫或者妻子,僅僅是一個所緣境,或者說僅僅是一個工具而已。因此如果遇到了其他的男人,更能夠滿足女人的我執和貪愛的需求,那麼這個女人就會義無反顧地去追求了。

因此,在世間的家庭中,不但要防止丈夫去和別的女人有親密的接觸,也需要防止妻子去和別的男人有親密接觸。無論男人、女人,都像重病一樣。人生了重病之後,為了防止病情的惡化,需要好好地保護起來,不能被冷風吹到,不能被太陽暴晒,有的嚴重的病,為了防止細菌等的感染,甚至還要住到特殊的病房去。

《四百論廣釋》中舉了一個婆羅門女的公案。一個男人對一個婆羅門女生起了貪愛。婆羅門女告訴丈夫,有一個人經常出現在她的面前,她因此很害怕,並說下次那個人再次出現時,就告訴丈夫。但是,當那人再次出現的時候,她就已經被他迷住了,沒有告訴丈夫。因為女人很容易動心,所以應該對女人作防護。

這個偈頌,年輕的道友尤其要多多思維。年輕的時候,因為四大還比較調和等的原因,所以情欲表現得比較明顯,喜歡去追求世間所謂的「愛情」,甚至把「愛情」想成是神聖的、偉大的、完美的。但是你要想清楚,這個所謂的愛情,其實是不穩定、不可靠的,是在對其他的異性沒有深入接觸之前才會有的。如果接觸到了一個新的、更好的異性,那麼你們就不會再想要現在這個愛情了,而且會把這個所謂的愛情,當作一件很苦惱的事情了。因此不要把愛情想得太神聖、太偉大、太完美,這僅僅是兩人暫時的貪愛和愚癡造成的。而且在結婚後,為了防止對方出軌,雙方都會忙於防止對方與異性接觸的機會,這是一件很累、很緊張、很苦惱的事情,並沒有想像中的甜蜜。

下面聖天菩薩指出,貪欲是到了老年後所不樂於做的事,更是解脫者們所呵斥的事情。

壯年自所作,老時不樂彼,

如何解脫者,於彼不憂惱。

難詞釋義

彼:指貪欲

憂惱:此處是指不喜、厭離的意思。

解脫者:這裡指解脫輪迴束縛的聖者阿羅漢。

頌文直解

首先在壯年時,以無慚無愧所做的事,到了老年後,就不樂於做,並且心裡會悔,產生了憂惱。既然人到了老年都會對貪欲憂惱,

那麼解脫了煩惱束縛的聖者們,了知了貪欲的過患,並且已經徹底斷除了貪欲,那他們怎麼不會對貪欲憂惱呢?他們會更加對此呵斥和厭離

釋義

有的人想,按照世間習俗,年輕人就應該成家,應該去追求貪欲,可以做不淨行。但是世間習俗不一定正確。對於做不淨行等事情來說,世間習俗是顛倒的、錯誤的。就像前面「犬等亦所共,惡慧汝何貪」所說的,這些因非理作意而產生的貪心煩惱,是豬、狗等旁生也一樣會產生的,是非常愚蠢的。一個有理智的人,就不應該對於不清淨的身體,產生那麼大的貪著。

那麼等到這個人進入到老年,他的心智比較成熟,色身的四大已經衰減,那時他已經沒有了對不淨行的貪欲,他就會反省他過去的行為,這樣他就會對年輕時這些愚蠢的行為感到後悔。

不但人到了老年,會對不淨行後悔,而且聖者阿羅漢們,因為深刻了知了貪欲的過患,已經斷除了貪欲,所以對於凡夫所做的不淨行,更加會覺得這是愚昧和荒唐的事情了。就像一個特別愛乾淨的人見到衣服上沾染了不淨糞,而特別厭離,要趕緊清一樣,聖者們對不淨行也感到極其厭惡,並對做這樣事情的凡夫感到極其傷心,會呵斥這樣的顛倒行為。

既然到了老年後會後悔,那麼即使不學佛的凡夫也應該遠離不淨行等貪欲導致的顛倒行為。那麼對於修道者來說, 阿羅漢是大家的歸依處,歸依處那麼厭離、呵斥的事情,大家就應該完全進行積極對治,而不應該去放任自流了。

《四百論廣釋》中舉了這樣一個公案:

節慶的時間到了,一戶人家的兒媳著急去看熱鬧,忙亂中把牛繩繫在了她公公的脖子上了。公公很生氣,責問她:「你在做什麼?」她這才回過神來,非常尷尬。就像這位兒媳,因為忙亂而出錯,做出了尷尬的事情同樣,年輕人因為無知,而錯誤地去耽著於不淨行,等到了老年後,才會發現不淨行其實並無樂趣,等到以後獲得解脫時,更加會對這些不淨行產生憂惱。這種因無明愚癡引起的行為,應該受到很嚴厲的呵斥,而不應該以世間習俗等不正確的理由來行持。

這一科的四個偈頌講完了。現在我們再來回顧一下。

第一頌是有人覺得女性除了漂亮之外,還有很多迷人的優點,因此難以斷除貪心。於是聖天菩薩提醒說,你看一看她是否也有缺點,看到了她的缺點,那麼她的形象還會那麼完美嗎?這又讓人貪又讓人嗔的各個方面,哪個才是真正的她呢?

第二頌指出,這些優點,也不是凡夫生起貪心的真正原因,真正的原因,是凡夫自己的非理作意。

第三頌指出,從女人的角度來說,即使你對女人有貪愛,但是她仍可能會轉而投向別的男人,因此女人不值得信賴、不值得貪愛。

第四頌指出,貪心引起的不淨行等等行為,不但到老年後會後悔,也是聖者所呵斥的。

 視頻網址:https://www.youtube.com/user/zfwtv/videos?sort=da&view=0&flow=grid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點擊瀏覽該文件